繪本賞析》林真美談人權繪本《OTTO》與《暗夜的螃蟹》

繪本《OTTO》(左圖,取自goodreads)與《暗夜的螃蟹》內頁圖像(玉山社提供)

演講者:林真美(兒童文學評論家)
紀錄整理:蔡雨辰、陳孟宏(沃時文化)

編按: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19年啟動「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徵選對於白色恐怖、轉型正義、不義遺址感興趣的繪本工作者,為其辦理一系列講座、踏查與創作轉換的分享工作坊。其中,系列講座邀集繪本推廣者、創作者分享人權繪本的創作過程。本場講座由兒童文學評論家林真美主講,現場紀錄整理由國家人權博物館授權《Openbook閱讀誌》刊登。

什麼是人權繪本?繪本這個媒介是否適合承載特定議題呢?

在這場演講中,林真美老師帶領學員們逐頁翻讀、賞析多本以納粹、二二八、兒童權利公約為主題的繪本。本報導摘選其中關於Tomi Ungerer《OTTO》與《暗夜的螃蟹》的討論,展示優秀繪本的動人細節。

03w800_1.png

對林真美而言,繪本能夠處理的題材非常多元,但最困難的就是議題性的繪本。繪本作為結合圖文關係的媒介,若要動人,關鍵之一就是不應說教。「若是硬梆梆地傳達概念或是議題,第一個問題是難度高,第二,我覺得議題與孩子的距離是最遙遠的。我們要創作的既然是兒童繪本,應該要先回到小孩的位置去思考:小讀者們是不是可以接收到你的訊息?我認為小孩比較能理解的都必須從具體的事物或具體的情境出發,你不能太一廂情願地要孩子去接受過於抽象的概念或表現。」

以繪本《我是小孩,我有權利》為例,「若我們直接對孩子說『你有權利』,這對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我們必須在繪本中放進血肉,具體的元素,從孩子的身體出發,從孩子的腦袋出發。這本繪本第一頁所使用的句子是:『我是小孩,有眼、有手、有聲音、有情感,還有權利。』孩子聽到這些具體的眼睛、手腳,他才有感覺:這就是人,才能帶入權利這兩個字。」

wo_shi_xiao_hai_wo_you_quan_li_w800.png
繪本《我是小孩,我有權利》內頁(字畝文化提供)

林真美認為,台灣創作者的繪圖能力很強,但文字部分則稍弱。可能的原因是,「我常常覺得就是缺少了血肉。什麼是血肉?當我們要講一個故事,絕對不能省略細節。例如我們要講一個受難者的故事,不能像在介紹一個人的簡歷,這會讓讀者看到的都是表面,而沒有比較細膩的、在受難過程裡,他所遭遇到的具體事項是什麼,或是他非常真實的情感與悲傷。」

▉故事裡的細節:《OTTO》

ottow400.png

由此,林真美以Tomi Ungerer的作品《OTTO》為例,說明故事中的「血肉」與「細節」該如何呈現。

Tomi Ungerer是猶太人,在德法邊境出生,成年後流浪到美國,而後定居美國。他是美國繪本界的怪胎,或者說革命者。「他不太介意成人的看法,所以他的作品有時非常的辛辣。他會藉由繪本童書,一方面給孩子看,一方面其實是在嘲諷成人的世界,他『葷素不忌』,是一個另類的童書創作者。所以做繪本不需要千篇一律,我們可以去試著想該怎麼突破成規,怎麼用圖文做好的表現。」

OTTO》的厲害之處在於,Tomi Ungerer在講關於猶太大屠殺的歷史時,藉由一隻泰迪熊的視角開啟故事,他讓泰迪熊講故事,而不是人類。敘事者是客觀的觀察者,但因為他做為陪伴主角們的禮物,同時也是個感受者。

那麼,血肉與細節是什麼呢?例如,在《OTTO》開頭,泰迪熊登場時,他說:

我誕生在德國的一家小工廠,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針線穿過我身體時的那種感覺,當我的玻璃眼珠被裝上去時,我最先看到的是一個女人……

林真美分析:「雖然這些敘述與納粹屠殺猶太人沒有什麼關係,但當你在塑造一個角色的時候,你還是要花一點時間,用一點篇幅去做這些細節的描述,這樣的話,血肉才會長出來,而且這個對小孩來說才是耳朵會豎起來的地方。」

02w800_6.png
繪本《OTTO》內頁(取自goodreads

此外,《OTTO》的精彩之處是透過角色講出重要的話,而非讓作者站出來長篇大論。「那是一種教導,那不是文學的方式。」透過《OTTO》,林真美鼓勵學員們未來創作時,「一定要不著痕跡地藉由你的角色去突顯他的個性,以及這個角色在事件裡怎麼想、怎麼做。他的想法與行動,就是在傳遞你做為創作者的主張。」

▉虛構的力量:《暗夜的螃蟹》

另一個優秀的例子是玉山社出版的《暗夜的螃蟹》,林真美認為這應該是本土創作中相對較有藝術性的繪本。本書的主題是二二八事件,但以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魏樂富是來自德國的鋼琴家,2018年取得台灣籍,太太葉綠娜是台灣鋼琴家。魏樂富曾提過,他從小便透過許多媒介瞭解到二戰時期的納粹惡行。當他來到台灣,逐漸認識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時,便開始醞釀故事,直到兩三年前才完成這部作品。起初,他以音樂說唱的方式呈現,邊彈琴邊說故事。而後,他邀請藝術家潘家欣處理插圖,完成了《暗夜的螃蟹》繪本。

這部繪本展現了虛構的力量。它並非改編某個家庭的真實經歷,而是架構了一個虛擬的故事,以孩子的視角為第一人稱,倖存的女兒回憶起母親在知曉丈夫被槍斃後,企圖帶孩子自殺的故事。母親原本要帶著孩子們投海自盡,但當小兒子在海邊看到一隻螃蟹並想帶回家養時,母親突然清醒,放棄了計畫。這家人,被一隻螃蟹救活了。

林真美認為,「如果我們要和孩子講那段歷史,當然還是可以用客觀的角度去敘述,但有時候更容易打動小孩的,可能就是那個從第一人稱出發的敘述,那整個過程會變成孩子的眼睛,孩子的感受。」

01.2w800.png

01w800_3.png
繪本《暗夜的螃蟹》內頁(玉山社提供)

《暗夜的螃蟹》藉由虛構去談二二八事件的恐怖,並透過圖文的整合給予這個事件新的敘述形式,賦予這段歷史新的生命。尤其,故事最後重生的轉折是個關鍵,「雖然傳遞真相很重要,但你不應該把小讀者帶進殘酷的結局,然後故事就此結束。如果這樣,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創作者,因為小讀者會被留在那個恐怖的情境裡,而且是沒有辦法解開的恐怖。」

林真美強調:「我們要讓孩子去讀這些歷史,目的是讓他們去理解這段歷史。繪本應該要讓他們藉由文學得到一些安慰,或是舒緩,或是看到光和希望。甚而透過故事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去做些什麼,讓這個故事可以繼續傳誦下去。」

繪本做為結合文字與圖像的載體,首要掌握的便是文與圖的連動關係,「讓它們在整本書裡面可以既是合作關係,又是在競爭,然後互補,最後完成一加一大於二的作品,讓文與圖產生化學變化。」

最後,林真美也鼓勵學員勇於嘗試虛構,「真實有其穿透力,但既然是創作,你可以用寫實的手法,或在寫實裡加上虛構,甚至用你的方式將寫實的故事重新敘述,用不同的方式切入,但還是把這個故事講得非常的清楚動人。」

an_ye_de_pang_xie_w250.png 暗夜的螃蟹
Crab in the Dark
作者:魏樂富(Rolf-Peter Wille)
譯者:葉綠娜 (Lina Yeh)
出版:玉山社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wo_shi_xiao_hai_wo_you_quan_li_w250.png 我是小孩, 我有權利……
J'ai Le Droit D'être Un Enfant
作者:阿朗.賽赫(Alain Serres)
譯者:陳怡潔
出版:字畝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