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專家讀》館長的超專業南洋遊記:川上瀧彌自然史經典《椰子的葉蔭》

  • 蔡思薇(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
2020-06-13 11:21

(圖片來源:臺北植物園提供|國家公園季刊

編按:1850年代,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Wallace)前往馬來群島,發掘並採集各種西方世界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長達8年探查的紀錄化為自然歷史經典《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並促成石破天驚的演化論。

半世紀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首任館長川上瀧彌同樣周遊南洋群島和東印度,並將行旅日誌記錄成冊。這部發表於百年前的《椰子的葉蔭》不僅趣味盎然,更是立足臺灣,回顧東南亞生態環境和自然史的重要經典。全書經過耗時費工的翻譯及審校後,中譯本近日即將問世。Openbook搶先刊登由本書譯者/自然史研究者蔡思薇撰寫的導讀,邀請讀者共同遊賞百年前的南洋風物。

 

本書的作者川上瀧彌,1871年生於山形庄內,家族為庄內藩的下級武士。明治新政府軍擊敗舊幕府勢力後,屬於支持舊幕府勢力的庄內藩藩主被明治政府處分,川上家境受此影響,每況愈下,全家因而移居「新天地」北海道尋求機會。川上的哥哥從軍,他自己則是札幌農學校畢業後開始工作。


川上瀧彌與新嘉坡植物園內最初的橡膠樹(臺北植物園提供)

作為明治維新後接受西式教育的新一代知識分子,他受到札幌農學校老師宮部金吾、新渡戶稻造等的照顧,1903年來臺擔任總督府殖產局農商課技師,主要從事臺灣的植物調查事業,以及與農業、植病相關的工作。1908年開始兼任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館長,開啟了臺灣自然史的新里程碑。不過作為一位凋零藩士的後代,川上家境並不富裕,甚至他到了臺灣工作,老師宮部仍常常支應他一些研究的花費。

即使川上是札幌農學校畢業的「農學士」,並在臺灣總督府任職,仍然無法擁有出國旅行的夢想。1910年1月,受到同是札幌農學校畢業的學弟芳賀鍬五郎奉派前往南洋群島、澳洲、新加坡等地考察的刺激,川上決定積極申請前往南洋。

1910年代的南洋,與現今我們所認識的東南亞獨立各國,有著極大的不同。川上揚帆啟航南洋的時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殖民地仍存、美國統治的菲律賓正蒸蒸日上,更別提荷蘭、英國這些殖民大國在東南亞各地的勢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盛大。即使日本在20世紀初證明了自己的國力,但相較於這些「老大哥們」,這時日本仍是苦苦追趕而不可及。臺灣總督府成立後,便一直派遣各式各樣的官僚、技師等前往東南亞從事各類任務考察,便可得見。

1911年,川上終於獲准透過總督府的經費支持,前往南洋視察,歷時10個月。該年6月自神戶啟航,抵上海、香港後,南向新加坡轉往南洋諸島,旅行以新加坡為中心,先到暹羅,接著經過馬來半島和廖內群島。進入爪哇後,航行至南婆羅洲,過西里伯斯,經龍目島回到爪哇、新加坡。再往英屬緬甸、印度進入錫蘭,最後繞回檳城、新加坡、香港,前往菲律賓。終於在明治45年(1912)4月,輾轉於臺灣北部淡水歸來。這些沿途的經歷,首先分期連載於《臺灣日日新報》, 並在1915年集結成書付梓。


川上瀧彌歷時10個月前往南洋視察的歷程路線(臺北植物園提供)

提起日治時期的「南進」研究,一般較受矚目的是1930年代以後,特別是當時日本關注戰事,隨之而來的南方資源問題、以及日本的南洋史觀,南洋委任統治等。中村孝志、梁華璜等學者的先行研究來看,其實在1895至1914年,即川上出航的年代,便已是南進的「搖籃期」。鍾淑敏更進一步討論「南支南洋」的定義與範圍,以及臺灣人在南洋的生計、商業往來等研究。這些「南方」研究,往往牽涉複雜浩瀚的國家、種族、政治、宗教、文化及語言等問題,研究成果必須歸功於長年以來苦心累積的學者, 這本譯書也因而受惠,從中獲得了許多的養分。


英國博物學者華萊士(取自Wiki

不過還有一種生物學、自然史上的南方活動,是過去的討論中較少觸及,卻可從本書中大量得知。說起19世紀的生物誌研究,一定會提到的是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的《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島嶼生活》等。雖然川上並不身處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無法浸淫於深邃豐富(或競爭)的西方自然史環境,但我們仍可從《椰子的葉蔭》一書的隻字片語間,發現川上閱讀過華萊士的著作,甚至將華萊士對當地宗教傳說的觀察抄寫在自己的書中。

作為一位晚華萊士近60年才前往東南亞的博物學者,在本書中,當川上身處馬來半島、婆羅洲、西里伯斯、龍目島等地,必定懷有許多崇敬與懷想——博物學者之間互相的交融,是跨越國境、語言,並超越時空的。

川上將本書命名為《椰子的葉蔭》,乃源自川上自敘,因每每回顧旅途見聞時,腦中總浮現著休憩在椰子樹蔭下,飲椰汁止渴的南國風情,故以「椰子」這種在旅途中無比熟悉的樹木作為本書的標題。川上所描述的這個殘影,如此美麗的畫面,是東南亞豐富的棕櫚科文化與產業特質所堆疊而成,不僅是視覺性的,還有味覺、溫度以及觸感。

日治以來,日本人引進各類棕櫚到臺灣,其特殊的羽狀或掌狀複葉姿態,搭配高大直挺的枝幹,婆娑椰影,形塑出特殊的熱帶氛圍。臺灣人漸漸對「椰子」的意象不感疑惑,「椰子」也終年在臺灣島上傳遞著長夏之島的訊息。但是,這樣的敘述對當時身處溫帶的日本人來說仍十分陌生,甚至帶有奇想的夢幻。川上用此作為書名,不僅是他個人10個月旅行中最清晰、印象深刻的場景,也可說,他用了一個適當的命題,除了滿足了日本人的南國想像外,也恰恰適於博物學的觀察。

有如幻夢的10個月經歷見聞,川上大致依照日期,一一仔細記錄。我們得以望見他的文字描繪能力、每日工作場景、所見人事物,並間或透露出他的心情與價值觀。船舶停靠港口留下的不只是新鮮的見聞,還有髮膚蒸散出的炙熱濕暖,或者稍縱即逝但無限依戀的浮光掠影。從自然史研究者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資料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大量彌補目前川上瀧彌資料留存的不足外,也是日治時期自然史很重要的史料。另外,亦是作為「博物學者的生物觀察日記」或「民族誌」很好的觀察切入資料。


茂物植物園的爪哇橄欖大道(臺北植物園提供)

東南亞及印度當地的博物館、植物園,是川上必去的口袋名單,不論是現今仍為人所熟知的新加坡植物園、茂物植物園,或者是鮮為人知的姬波達斯植物園等,都有川上的足跡。另外當時東南亞最重要的產業:當地的橡膠園、農業試驗所、金雞納種植園等,也是川上的考察重點。這些被川上一番嚴密考察記錄後的經驗,也成為日後他在各地的演講、讀書會與各類發表中必然提及的珍貴記憶。

不僅如此,當地的歷史人文、地理風土,也是川上書寫的一大重點。他盡可能的記載了各地陪伴他旅行的嚮導、地陪以及日籍陪同者。他對這些人所訴說的各地風土民情、神話傳說、民俗歌謠都有興趣,花了許多篇幅記錄外,常又自我感懷,吟詩作句。例如書中他拜訪完緬甸的敗落王城,而作一首《萬塔嶺城歌》。在龐大書語中,我們不僅看到他的廣闊興致與堅強耐力,也可實見旅途不免病體虛弱,或者意外偶遇故知的興奮。這些都是公務文書裡所無法窺見的個人,充滿立體而具象的個性剪影,彌足珍貴。

本書第1到16章,乃川上的東南亞及印度、錫蘭旅行記,這些遊記一開始隨著川上旅行連載於《臺灣日日新報》,後才集結成本書的大部分(因此可看見他人給予川上的「讀後感」被收錄其中),而第17章則為返臺後的見聞演講稿。旅遊歸來的川上,急於將自己的日記整理成冊,公諸於世。當他談及此次東南亞旅行時曾提到,當時的日本人對東南亞仍有狹隘、片面的偏見與歧視:

他們所想像的瘴煙蠻雨的偏僻之地,其實是充滿了美輪美奐宏偉壯觀樓閣的城市;他們所預想的猛獸毒蛇棲息的叢林沼澤,其實是香稻如黃雲漫天的膏腴良田;他們所臆測的南洋,大多數住民並不是紋面黑齒的凶蕃,而是渴望和平,溫順的馬來人和印度人。

川上希望大眾不再對南洋、印度抱有偏見,並緩解當時日本對南洋研究的求知若渴。如果說,字字書寫下的文字紀錄反映著旅行者的腦中圖像,那麼我們看到的川上,不僅是一個有著官方身分的農學士、植物學者、總督府官僚,更是一位擁有細膩心思的知識分子、願意接受挑戰的旅行者。更重要的是,過去,我們只從他擔任「總督府殖產局博物館館長」這個「職位」,來標籤化他博物學者的身分。而今,他的的確確在這趟過去較少注意到的南洋紀行中,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懷有無比熱誠、知識廣博且恰如其分的「博物學者」。

1915年出版的本書,理應造成極大的轟動,不過川上卻在當年8月猝然病逝。是年本該祝賀川上的喜事不少,但突如其來的噩耗,歡慶殞落為追悼。從後見之明來看,他留下的缺憾與歷史影響,無比深遠。

2019年的夏日,我有幸在譯途中搭上現代版的長程郵輪,川上的慢船考察,是我唯一的對話者。那是我第一次在輪船行駛中,望向落下海平線的薔薇色夕陽,也是第一次在半夢半醒之間感受海浪搖晃的溫柔。海船慢板如歌,緩緩駛入港口,現代人在飛機/機場往返之間,大都忘記了大船入港之景。誰料,世界又隨即在半年之後打了個大噴嚏,2020年瞬間急凍,成為無法移動、失去旅行的寒武紀。不過, 也因此更得以想像,過去歷史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船舶旅行,其實眾苦充滿、危機四伏。我不知道歷史會不會重蹈覆轍,也測不準何時渺小的人類會不會喪失刻畫在基因中的記憶。因此,這些閱書重疊實際船旅的經驗,我小心又深切地記下,深怕遺失。


茂物植物園中的椰子林(臺北植物園提供)

最後,具日記使用經驗者都知道,日記文字是極度珍貴的史料,但書寫者刻筆的對象是自己,因此隨性縮寫(他自己知道那是什麼代號)、前後不一致、記憶錯誤等所在多有。也因此,本書涉及大量的查證與資料增補,並在有限的書頁厚度中添加註解、校正手名誤植、以及自然誌最重要的工作:將當時川上所描述的地點、物種使中文讀者能理解。

《椰子的葉蔭》以中文世界回到一百多年前尚無飛機旅行的南洋經驗,這是旅途中搭了數十次船輪,花費近300天往返東南亞海域,最後欣喜期待地回到臺灣的川上瀧彌,失去1915年出版慶賀機會後,再次返回臺灣,望見讀者的時刻。

sang_qie_si_jia_de_hai_zi_men_.jpg 椰子的葉蔭
椰子の葉蔭
作者:川上瀧彌
譯者:蔡思薇
出版:林業試驗所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川上瀧彌​
1871年生於日本山形縣飽海郡,札幌農學校農學士、植物病蟲害學者、植物學者。1903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商課技師,1905年開始主導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植物調查計畫十餘年,直到逝世。亦曾兼任殖產局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館長、國語學校講師及編寫農學教科書等工作。著有《花》、《臺灣植物目錄》及諸多相關論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