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X新活水》沒有什麼地方比廁所更適合讀一本書,想像遠方

2020-07-15 12:00

插畫:洪添賢,新活水提供

或許你還記得,或許你沒經過,無論如何我們曾有段「蹲馬桶前精挑細選一本書」或者「水箱上永遠有那本書」的廁所時光。如今生活太多事世界太叫人分心,一直有本想靜下來讀卻力不從心的書?這種時候,沒有比廁所更棒的地方了,所有誘惑強迫留在門外,剩下你與四面牆,如果不想無聊到讀衛生紙包裝上的紙漿成分,只能翻開手上那本書。Openbook編輯室為《新活水》雜誌選出10本適合帶進浴廁空間的好書,不管是馬桶還是浴缸,有書就像在遠方。

文/Openbook X 新活水

別人的內心,才是真正陌生的異鄉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洪世民譯,時報出版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科技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科技帶來前所未有的密切人際網絡,為何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研究心理學30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重新詮釋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幾年裡的新變化、新發展。邀請讀者一起思索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

*

關得住我的人關不住我的心,經典斗室臥遊技術手冊

《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
Voyage autour de ma chambre
薩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著,嚴慧瑩譯,網路與書出版

想像一場在家的旅行並不是新鮮事,1795年時的法國作家薩米耶.德梅斯特早就示範給大家看。經典重出的《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講述德梅斯特被判禁足42天,軍令和屋牆禁錮身體,心靈卻上天入地、穿梭古今。他生活的整個空間從東面走到西面只有36步,但從房的一角走到房門口,只要途中遇上了一張椅子,行程與思緒就會改變,他帶領讀者在這房間內雲遊四海,加上忠僕愛犬、書冊畫作的陪伴,德梅斯特告訴你,房間並不是封鎖的圍城,而是幻想蔓延的憑藉。

*

瘟疫或許會停止,但不會真正過去                                          

《白雪烏鴉》
遲子建著,聯經出版

中國作家遲子建的長篇小說,背景為發生於1910至1911年的真實事件:中國哈爾濱東北大鼠疫,這場鼠疫造成了世紀大災難,共有六萬多人為此失去生命,面對未知的瘟疫所造成的險惡環境,陰暗的人性漸露, 沉悶混沌的日子、迷惘詭異的氛圍,人人苟且偷安,醉生夢死,而所有深藏的愛恨情仇在死亡來臨前爆發,雖然已是百年前的事件與10年前的小說,此刻讀來依然令人心驚。

*

或許有點阿Q?然而旅遊未必那麼值得憧憬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Overbooked: 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伊莉莎白.貝克(Elizabeth Becker)著,吳緯疆譯,八旗文化

你的歡樂是我的痛苦?「觀光」對國家究竟是毒藥還是靈藥?例如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或是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觀光目前已是規模僅次於石油和金融、不容忽視的世界第三大產業。過去曾被大眾認為不過是種「嗜好」的觀光旅遊行為,如何變成一項規模驚人的「產業」?而旅遊又如何對全球各國的經濟、生態環境以及文化交流或衝突,產生深遠影響?曾任《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特派記者的伊莉莎白∙貝克以實際行動走訪世界各地,觀察過去曾被大眾認為不過是種「嗜好」的觀光旅遊行為,如何變成一項規模驚人的「產業」,並對全球各國的經濟、生態環境以及文化交流或衝突,產生深遠影響。

*

跟著百年前的學者直播主周遊東南亞

《椰子的葉蔭》
椰子の葉蔭
川上瀧彌著,蔡思薇譯,謝長富審訂,林業試驗所

全台植物園頂頭上司林業試驗所出版的《椰子的葉蔭》,是台灣博物館首任館長川上瀧彌1911年出巡南洋10個月進行植物調查採集的日記。館長本人出身日本下層武士家族,生平第一次申請公費出國,不是只有寫寫結案報告交差了事,更沿途撰寫日記、投稿發表賺稿費拼人氣!除了有專業的觀察,還以知性感性兼具的細筆描繪旅途各地的人文、自然、風土、民情,以及與各地專家學者的交流實況。這位看到榴槤和暹羅貓會尖叫驚奇不已的學者,簡直是百年前的直播主(?),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仍好奇無邊,和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遙遠。

*

消暑之選:在酷夏中閱讀北極、深冬與絕對的冷峻

《一個女人,在北極》
Eine Frau erlebt die Polarnacht
克麗絲汀安.里特(Christiane Ritter)著,賴雅靜譯,創意市集

1933年,本書作者克麗絲汀安.里特提起行囊,前往北極與探險家丈夫會合。在北極,丈夫出門狩獵,克麗絲汀安必須生火保持屋內溫暖、烹煮海豹當晚餐、檢查獵捕北極熊的陷阱,還得時時留意狐狸皮的出水狀況。結束辛勤的一天後,她會待在溫暖的爐火旁編織長襪、依著微光閱讀厚厚的書籍,並一邊在爐上燒咖啡,一邊等著丈夫的歸來。有時丈夫打獵一去數周,在無人可交談的永夜裡,克麗絲汀安陷入深隱的自我觀照,她沉思、寫作,試圖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自我與他者間的羈絆、以及作為一個女人,北極之於她的意義。

*

你陪孩子讀繪本,她陪爺爺釣不存在的魚

《陪爺爺空中釣魚》
Skyfishing
紀狄恩.斯德爾(Gideon Sterer)著,波力.伯納丁(Poly Bernatene)繪,吳其鴻譯,台灣東方出版社

爺爺是個釣魚專家,但是搬到大城市與家人同住後,便無法大展身手了。小女孩希望爺爺開心,她想到一個「假裝」遊戲,祖孫俩拿起釣竿從空中垂釣,街道是他們的大海,他們釣到好多好多奇妙的魚⋯⋯這本綺麗且充滿想像力的繪本作品,讓我們看見陪伴的神奇力量,能夠將任何現實轉變成為無限的樂趣。

*

如果這就是人類的末日,而未來只剩機器人

《藍色潮間帶》
Deeper Blue
楊朝皓著,葉馨文繪,慢工出版社

一個機器人,一隻機器鯨魚,闖入彼此本無交集的日常,他們閒聊、交換經驗、排遣寂寞,最後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故事到圖像都淡淡涼涼的科幻漫畫,漫畫家葉馨文與動畫導演楊朝皓創造了似人非人、非黑非白,未必溫暖但也並不冷酷的末日想像。

*

不按牌理出牌的編排非常適合上一次廁所讀一篇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著,Kolas Yotaka譯,桂冠出版

詹姆斯.克里弗德為知名學者,研究領域包含人類學與民族誌、田野調查工作、原住民研究、藝術、歷史,博物館學與文學分析等等。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多篇書寫風格迥異的文章組合而成,討論的議題跨越多種界線,從旅行筆記、博物館展示、文化評論、人類學理論反思、區域政治、閱讀拼貼等等。作者表示這樣的手法是有意為之,目的是企圖鬆動對文化常識的看法,同時揭露人類學田野工作與書寫再現的片段與過程。這種不講求各篇章書寫的一致性與連貫性,正符合本書的主題:路徑。

*

從街景到故事都是滿滿滿滿的療癒

《海街Diary》
吉田秋生著,東立出版

還需要多說嗎?是枝裕和名作《海街日記》的原著漫畫,以鎌倉為舞台,描繪香田家四姐妹在老家的共同生活,吉田秋生以哀傷而溫柔的筆觸描繪家人關係,跨越少女漫畫的傳統題材,從2006-2018連載了整整12年,彷彿記錄了整個世代的呼吸。而對於暫時無法去日本旅行的日旅迷而言,《海街日記》裡細膩的畫面與人情,從街景到故事都是滿滿滿滿的療癒。

 

【延伸閱讀】Openbook編輯Right Now廁所書(有人想知道嗎?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