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經典哥德小說《夜訪吸血鬼》作者安.萊絲病逝,及其他藝文短訊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1-12-31 10:00

美國哥德小說家安.萊絲(取自安.萊絲官網;Photo Credit:Becket M. Ghioto)

【作家動態】

■美國哥德小說家安.萊絲(Anne Rice)於12月12日病逝美國加州,享壽80歲。萊絲在近50年的寫作生涯中,以本名和筆名織寫吸血鬼的故事和情色小說,在類型小說的標籤下,寫出邊緣人或孤獨者不同於社會主流想像的生命力。萊絲最著名的作品是1976年的出道作《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大受好評,1994年更改編為同名電影,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克莉絲丁.鄧斯特(Kirsten Dunst)等人主演。

萊絲曾說:「在我的簽書會上,我是全場最無趣的人。其他人穿著絲絨或蕾絲,送我的枯玫瑰還用皮手銬束著,我真是愛死了。」《夜訪吸血鬼》和其後的十數本吸血鬼小說,早在《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和《噬血真愛》(True Blood)影集成為流行文化之前,就將羅曼史和同性戀情等主題寫進劇情裡,將吸血鬼塑造成迷人的悲劇主角,不但豐富了超自然文學,更引起一波哥德風潮。


電影《夜訪吸血鬼》劇照,1994(取自IMDb

■知名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12月26日因帕金森氏症併發症,於康乃狄克州家中去世,享年85歲。史景遷畢生研究中國歷史,生前在耶魯大學任教逾40年,講座一向備受歡迎。他著作極豐,擅長從微小細節發現中國歷史的大背景,將正規歷史描寫得如小說般生動。代表作包括《太平天國》(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和《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等。厚達876頁的《追尋現代中國》回顧中國從17世紀明朝的衰落到1989年民主運動的歷史,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現已成為標準文本。

■美國記者、劇作家和普立茲獎作家瓊.蒂蒂安(Joan Didion),12月23日因帕金森氏症於家中過世,享壽87歲。早在1960、70年代,仍由男性主導新聞界的「新新聞」(New Journalism)運動時,蒂蒂安即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記者,以其觀察透徹、見解精闢見長,採訪經歷也成為日後的小說材料。不過,蒂蒂安最常反思探討的主題是「孤立感」,無論是悼念丈夫猝逝、書寫女兒病重的《奇想之年》、直指好萊塢生活空虛的小說《Play It As It Lays》,或是描寫外派人員不小心介入中美洲政治問題的小說《A Book of Common Prayer》,她都仿若不在中心,而是以抽離而略帶哀戚的眼光看待世間紛擾。蒂蒂安晚年不再做傳統新聞報導,轉寫文化觀察,討論媒體與電視如何詮釋政治人物和重大事件。蒂蒂安最後一本文集出版於2017年,集結1970年與丈夫在美國南方各州的生活,事後看來,當時對於德州選民的犀利觀察,早已精準預告川普的當選。


美國記者、作家瓊.蒂蒂安(取自wiki

【得獎消息】

■在宛如科幻小說的一年將盡之際,科幻、奇幻文學界盛事「雨果獎」於12月底下旬揭曉得主,獎項包括最佳小說獎(分為長、中、短篇三項)、最佳圖像故事或漫畫、最佳戲劇呈現以及最佳編輯等。美國作家瑪莎.威爾斯(Martha Wells)的「厭世機器人」(Murderbot Diaries)系列不僅抱回最佳系列獎,該系列第5集《Network Effect》也拿下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這也是威爾斯第2部同時獲頒星雲獎、軌跡獎、雨果獎三冠王的作品。


美國作家瑪莎.威爾斯「厭世機器人」系列第5集《Network Effect》穫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

在《Network Effect》中,愛追劇、毒舌又厭倦工作的主角維安機器人,在和同伴出任務途中,遭不知名人士綁架並被帶到宇宙另外一端。它必須一邊保護最重要的人類客戶和機器人同伴(它絕不會承認他們是朋友),一邊揪出曾經消除它的殺人記憶、暗地裡策畫商業和政治陰謀的藏鏡人。比起前4集,本書的劇情規模更浩大,但威爾斯仍能嫻熟調度場面,既有暢快淋漓的太空打鬥,也有深厚真實的夥伴情誼。

最佳中篇小說獎頒給美國作家Nghi Vo的古典奇幻小說《The Empress of Salt and Fortune》,場景設在如古代中國的王朝,在這個神巫操控季節、人民的命運寫在星辰中的年代,北方沒落貴族唯一倖存的女兒「In-Yo」,孤身一人南下嫁給皇帝。但與被賣入宮中的侍女「兔兒」相遇後,身分迥異卻境遇相似的兩人,將靠微薄之力翻轉自身與國家的歷史。

【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書評編輯依慣例進行年末大盤點,從2021年評論的書籍中選出十大好書,兩家媒體都各選出5本小說和5本非小說。《紐時》的十大好書評選制度可追溯到19世紀末,每每經過編輯和書評們提名、討論、辯論,才得出最後的共識名單,今年也不例外。《華郵》今年選書則盡量納入不同主題,保證入選書籍能讓讀者改變固有觀點,以嶄新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以下綜合兩家媒體的十大好書,列出今年值得注意的小說與非小說:

小說類中,英美書房已介紹過《Crossroads》、《克拉拉與太陽》、《Matrix》、《Intimacies》、《No One Is Talking About This》。其他名列十大好書的還有《Gold Diggers》,講述移民第二代的印裔美國少年Neil,無意間發現鄰居少女Anita利用煉金術製成的魔藥獲得好成績,於是提議兩人合作利用魔藥申請大學,未料招來意外後果,導致社區分崩離析,兩人也分開。直到十年後男女主角再度相遇,Neil已是歷史系研究生,但兩人必須再次合作,利用煉金術解救家人。書評形容本書是「歡鬧的社會諷刺劇」,以機智詼諧的筆法探討身分認同、移民史和「轉大人」這回事,本書也將由製作、編寫Netflix影集《好想做一次》的喜劇女王Mindy Kaling改編影集。

無獨有偶,另一本入選小說《The Love Songs of W.E.B. Du Bois》也是成長故事。都市少女Ailey對考古和歷史興趣與日漸增,卻挖掘出家族曾在美國喬治亞州農場為奴的痛苦過往。本書為美國國家書卷獎提名詩人Honorée Fanonne Jeffers第一本小說,故事在現代少女的自我探索,以及過去美洲原住民和黑奴的歌聲中跳轉,歷史與今日相互呼應,寫出美國史不可忽略的一頁。

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得主Imbolo Mbue的第二本小說《How Beautiful We Were》也是《紐時》最佳小說之一。《How Beautiful We Were》故事建立在虛構的非洲村莊「喀沙瓦」,該地因美國石油公司入境採油造成環境污染,當地小孩只能在有毒環境中長大。但Mbue的故事並非單純以小抗大的二元對立,而是聚焦在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下,各方深不見底的慾望如何複雜交織,以及從逆境中燃起革命之火,當地人誓言改善生活、討回土地正義的決心。

如同小說類好書多著重種族問題和反思美國歷史,今年度《華郵》和《紐時》的非小說好書中,關於美國奴隸制度的書寫也叫好叫座。《How the Word Is Passed: A Recko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Slavery Across America》作者Clint Smith探訪美國蓄奴史的多項重要地標,如路易斯安那州監獄、開國元老兼〈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的蓄奴莊園Monticello等,訪談觀光客、導遊、社會運動家和當地歷史研究者,並結合學術論文和回憶錄,整理成一面歷史之鏡,映照美國奴隸制如何凸顯蓄奴者之偽善,以及奴隸追尋自由的勇氣。

On Juneteenth》結合歷史和作者Annette Gordon-Reed的個人回憶,作者童年時是第一位就讀東德州學校的黑人,但膚色令她不屬於白人、學歷令她不屬於黑人,夾在種族界線之間的她找不到容身之處。在這兩難問題之外,作者的家族每年6月19日(亦是書名由來)都會過節,以紀念1865年黑奴解放,上桌的菜色和習俗卻源自奴隸時代和墨西哥原住民文化,凸顯德州地區黑奴、白人和墨西哥原住民的複雜過去,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其他非小說好書觸及許多更現代的問題,如《Invisible Child: Poverty, Survival and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以人為主體,如紀錄片般赤裸呈現美國社福政策應對貧窮問題之不足。《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則是普立茲獎作家Elizabeth Kolbert第二本環境議題書,縝密地安排遊記、自然科學報導和科普知識內容,針對現代科技提問:究竟這些科技能減緩人類破壞環境,還是讓狀況更糟?

優秀的調查類報導不僅能揭露真相,更能顯示作者揉和事實證據和人物性格的功力,令複雜的議題引人入勝,有兩本好書可說是最佳範例:《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調查Sackler家族因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獲得巨大財富,卻也成為鴉片類藥物成癮問題的元兇。作者結合公司內部文件和人物訪談,側寫出現代鴉片帝國的輪廓。《The Afghanistan Papers: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ar》則爬梳數代美國政府解密文件和政府發言等,揭露政府高層如何將失敗扭曲為成功,數十年間在阿富汗的作為如何導致退兵後的衝突,造成當地人民更多痛苦。

【年度暢銷書】

■每到年末,除了媒體、名人們盤點心目中的年度好書值得關注,通路的銷售榜單更是一項重要指標,從讀者角度點出過去一年大眾的需求。以下彙整及比較美國NPD BookScan、Amazon及Bookshop.org所揭示的年度暢銷榜。

  • NPD BookScan(出版業商用產業資料庫)2021年暢銷書統計排名

綜觀BookScan統計發布的美國2021年前十大暢銷書單, 共有5本童書、1本青少年小說、1本小說、2本自我成長及1本社科議題書,其中只有4本是今年出版的新書。值得關注的是,自2018年來總是位居BookScan暢銷統計前三寶座的歐巴馬夫婦今年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保守派意見領袖所寫的《American Marxism》,反映出許多美國讀者對於社會現況的厭煩及怒氣。

上榜的童書中,除了2019年出版的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其他4本若非經典童書,就是熱門長篇的最新續集。2018年出版的They Both Die at the End今年透過網友的BookTok熱淚推薦下,上竄到年度第10名。

  • NPD BookScan 2021年暢銷書統計排名

排名

書名

作者

出版日期

類型

1

Dog Man: Mothering Heights

Dav Pilkey

2021/3/23

童書

2

American Marxism

Mark R. Levin

2021/7/13

社科議題

3

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

Charlie Mackesy

2019/10/22

童書

4

Atomic Habits

James Clear

2018/10/16

自我成長

5

Oh, the Places You’ll Go!

Dr Seuss

1990/1/22

童書

6

The Four Winds

Kristin Hannah

2021/2/2

小說

7

The Four Agreements

Don Miguel Ruiz

1997/11/7

自我成長

8

Big Shot

Jeff Kinney

2021/10/26

童書

9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Carle Eric

1994/3/23

童書

10

They Both Die at the End

Adam Silvera

2018/12/18

青少年小說

  • Amazon USA(綜合零售電商平台)2021年百大暢銷書排行

自1995年以來,Amazon根據銷量每日即時更新年度百大暢銷書單,若與BookScan相較,同樣能明顯看出童書驚人的占比,而且兩份暢銷榜的前10名中都有出現《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American Marxism》、《The Four Agreements》、《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及《好餓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It Ends with Us》這本2016年出版的言情小說居然在Amazon打敗克莉絲汀.漢娜今年出版的最新小說《The Four Winds》,這可歸功於作者Colleen Hoover的鐵粉們近期在BookTok上的大力推薦,以及書店行銷的推波助瀾。此外,《My First Learn to Write Workbook》這本幼兒習字書今年再度打入Amazon暢銷前10(去年是第4),可見疫情對幼兒照護與教育模式所帶來的轉變,以及父母肩上難以分攤的育兒重擔。

完整名單請見:Amazon.com Past Best Sellers: The most popular items of the year on Amazon

  • Bookshop.org(美國獨立書店聯合電商平台)

去年1月甫成立、以「提供地區書店、獨立書店經濟支持」為宗旨的電商平台「Bookshop.org」,也公布了該通路2021年的50大暢銷書榜。與前兩者的相較,可看出Bookshop.org的書單更明顯呈現這兩年社會對於公平正義、多元價值的訴求。同樣是以剖析美國歷史及價值核心為主題,保守陣營的《American Marxism》沒在這份書單出現,反倒是以普立茲得獎專題為基礎撰寫的The 1619 Project: A New Origin Story高居榜首。

此外,對比其他兩家的榜單,Bookshop.org榜上的書目更為「年輕」,書單9成都是近三年的新書,出版日期最久遠的是今年電影剛上映的《沙丘 1》(Dune,1965年),其次為2012年出版的小說《阿基里斯之歌》(The Song of Achilles)。暢銷榜過度集中新書未必是件好事,尤其是《The 1619 Project》明明於今年11月中剛出版,卻已登上年度冠軍的寶座,這除了能反映該通路讀者對於本書的熱烈支持,其實也令人擔憂是否其他書目的銷量過於黯淡。然而,由於這個通路才剛起步,因此整體銷量較少、新書居多也是正常狀況,或許可以再靜待數年,觀察它的年度暢銷榜變化。

完整名單請見:Bookshop.org Top 50 Bestsellers 2021

【產業消息】

​■針對去年年底企鵝藍燈書屋(PRH)的「賽門與舒斯特(S&S)併購案」,今年11月2日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提出告訴,認為此案若通過會降低市場競爭力且損害作者權益。全案將於明年1月3日舉行聽證會。

PRH回擊,司法部的訴狀根本沒有清楚定義所謂的「市場範圍」,似乎只針對小說市場的衝擊,而非整體書市。PRH提出「作者的預付版稅是根據讀者的需求,以及經手編輯對於該書的期望值所訂定」,試圖辯駁預付版稅的金額與公司規模無關,而是取決於作品本身的潛力。此外,該集團引用BookScan的數據指出,近三年來前10大暢銷作家中,每年至少都有三位不是在五巨頭(Big Five)旗下出書;且PRH與S&S的合計市場銷售額占比已從2014年的33.3%滑落至29.4%,非五巨頭的出版社合計從44.1%上升到49.7%,因此並未更進一步擴張五巨頭(若順利合併,就變成四巨頭)的勢力。PRH更進一步闡述,若該集團成功併購S&S,就能把節省的成本投入到更多的新書出版上,不只增加出版書目,也能提高S&S作者作品的曝光度,最終為作者帶來更多收入,也為讀者提供更多選擇,提升產業整體的競爭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