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前,Openbook閱讀誌特別與金鼎獎合作,邀請到2021年以小說《臺灣漫遊錄》榮獲金鼎獎圖書類文學圖書獎的作家楊双子。不僅如此,她的散文作品《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也拿下了2021Openbook年度中文創作,而擔任漫畫原作的《綺譚花物語》,也勇奪金漫獎年度漫畫獎。在不同領域的創作都備受關注與肯定的她,如何悠游於文獻中,又在其中發現那些美食故事?請別錯過本集精彩內容。
【精彩內容摘錄】
➤先把金鼎獎拿起來,反而未來可做更多實驗性的探索
楊双子:我這輩子從沒想過會得「金鼎獎」。金鼎獎已經45屆了,對我來說,它是我出生前就存在的國家級獎項。因為金鼎獎事先不會公告入圍名單,所以(聽到得獎時)我真的非常意外。獎項公告時,我正在校園演講,手機開飛航,演講結束後,打開手機一看,好多人恭喜我,這才突然得知消息。回想起來,稍微有點失態,我在現場就興奮分享:「哇,我竟然得了金鼎獎!」
金鼎獎對我而言,距離很遙遠,真的是從來也沒想過。所以,金鼎獎先拿起來,未來,我好像可以多做一些實驗性的寫作,有「不要用再思考能否拿獎」的底氣。
2020年的確非常特別,這年出版的3本書,都在2021年拿到獎,有小說、散文、漫畫原作。好像神明跟我說:該給你的給你了,接下來就看你怎麼發揮吧。
主持人:得獎也會伴隨實質的獎勵,比如說獎金或補助,對於寫作者如你,它的重要性為何呢?
楊双子:嗯…..可以讓我專職寫作再3年左右吧,這是很實質的幫助。過去我仰賴文化部或國藝會的補助,以維持全職寫作。得獎,可以幫助我在沒有拿補助時,再撐一段時間。
主持人:非常實質的補助?
楊双子:好像過年領了一大包紅包或年終獎金(笑)
楊双子金鼎獎獲獎感言
➤小說中的飲食細節如何考據?
主持人:這次金鼎獎獲獎作《臺灣漫遊錄》書中,有不少數十年前、近百年前的食物細節與描述,這如何考據呢?
楊双子:這真的有一點難,需要從不同面向進行。比如,我會讀林獻堂夫人的《楊水心日記》,或台南著名醫生文人吳新榮的日記,他們都會提到飲食。特別是吳新榮,他非常喜歡街邊的小吃,常常在日記寫到,他在台南吃什麼,比如雞絲麵,那時就有雞絲麵了。只是,今昔雞絲麵是一樣的東西嗎?
主持人:你有察覺不一樣嗎?
楊双子:我認為配方有差,但概念應該很接近。放在小說中,若不細談,對配方或味道的正確性,是有可以迴避的空間,至少這個品項當時是存在的。
主持人:做法呢?
楊双子:做法就需要考據了。可從食譜查,或許也有老廚師寫下的相關回憶,以及飲食研究學者留下的資料。再者,比如立石鐵臣的版畫,其圖像已呈現當時的人在路邊吃東西的氛圍了,即使菜餚沒有特別描繪,但攤販景致已能明顯感受到了。
攝影集就更清楚了,如李火增和鄧南光,他們所拍攝的街頭景象,非常令人驚奇。比如,1930年代末期可以看到,街邊的攤販都有掛電燈泡,代表當時電力非常足夠,即使只出現在城市,鄉村可能還是很少,但各種不同面向的文獻湊在一起,可以大致捕捉城市的景象。進一步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吃什麼,食物大概樣貌。
萬華龍山寺附近現仍營業的魷魚羹百年老店「兩喜號」,之前在剝皮寮有特展,陳列了不同時代營業使用的碗,這些碗的大小,其實變化差異很大,尤其第一代使用的碗,非常小。
主持人:像碟子一樣嗎?
楊双子:是的。讓人覺得:「這不是吃兩口就沒了嗎?」我們現在談「小吃」時,台語稱為「點心」,有如餐和餐中間吃一點點……
主持人:不是給人吃飽的!
楊双子:對,可是為什麼現在去吃,好像都吃超飽?因為時代在變化,物質會留下歷史痕跡,所以我對於「物質」本身也很感興趣。
➤一起吃不同的食物,也暗示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距離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不同階段述及食物,還有個關鍵的想法是,我們跟其他人吃飯時,其實會考量的是,我跟這個人的熟悉程度,以此決定食物類型。比方說,商務聚餐最安全是吃義大利麵,食物還算簡單,總不會跟對方吃漢堡吧?
第一次約會,也不適合吃漢堡,容易醜態畢露。我覺得很適合安排在小說中,暗示角色之間的關係發展。所以書中冬瓜茶出現在前半部,是最甜蜜的一道料理,兩位主人翁的關係,看來真正的變好了。
當然後面會出現轉折,比如咖哩之類的食物。如果已經讀過本書的讀者,可能會意識到,章節的篇名雖是一道料理,但其實該篇章中還會寫到更多種料理。
像「瓜子」,就是刻意安排的。
當時的日本人,其實很不熟悉瓜子。日本先鋒斥候在還沒有完全領台時,會來台灣探查局勢和地形,有時會假裝啞巴,語言不通也不易被察覺。當時台灣人也警覺有心人士,所以會請陌生的外地客吃東西,其中一項就是瓜子,因為日本人不了解怎麼吃瓜子,當對方拿起來,直接往嘴裡塞瓜子時,台灣人就會知道,對方不是自己人,就可以把他幹掉!
➤說故事的人
主持人:最近得獎的作品分屬不同文體,你如何定位自己呢?
楊双子:應該是「說故事的人」吧。因為不管是小說、散文,都是在說故事。1960年代後,台灣純文學比較關注文學、文字的技巧,挖掘個人的內心,展現人性很深層的部分,不一定需要讓讀者明白看懂。
可是,我的成長歷程,是非常需要故事才有辦法熬過來的,因為過去家裡面狀況比較多,在投入故事的那段時間,我能忘卻現實中很多事情,所以開始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會寫故事的人。
為了把一個故事說好,每個故事都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和調性,我會配合這故事應有的調性,變化文字的風格。
➤到1930年代的台中逛街
主持人:過年期間,大家都出去玩,玩2022年的台灣。若回到90年前,1930年代,那時的台中是什麼樣子?
楊双子:如果真的回到1930年代,當時台中市街非常小,跟現在所謂的台中舊城區差不多。如果回到那時候,我會帶大家看一看綠川跟柳川。
主持人:先到綠川,再柳川,舊城區就差不多結束了。
楊双子:是的,但這兩條河流在清國時代並沒有完整被規劃出來,清國時代的台中到處都是沼澤地,並不美,什麼時候街道才看起來像棋盤狀呢?大概是明治時期。台中歷經3次改正,剛好經過3位天皇:明治、大正、昭和都改過一次,才有現在的台中。
如果回到1930年代,差不多3次改正也完成了,跟現在的地圖很像,可是景象截然不同,特別是現在中山路是單行道,看起來很狹小,似乎已經很少人流;可是30年代時,整排道路都是鈴蘭燈,鈴蘭燈一根燈柱上面有五顆燈,如鈴蘭垂掛,很美且耗電,可以想像1930年代,台中相當繁華……
➤金鼎獎的推薦作品
楊双子:金鼎獎的獲獎作品中,我很喜歡陳淑華老師的《灶邊煮語》。這本書從語言差異談台灣閩、客的飲食文化。這兩種族群料理時,使用的語言有什麼差異呢?比如醃漬是客家人的日常,所以客語形容醃漬時,至少有6、7種不同的詞彙,可台語裡沒有……語言那麼日常,我們並不會深思它所蘊含的歷史痕跡。那本書對《台灣漫遊錄》也有很大的啟發。
主持人:金鼎獎經歷了台灣沒有版權的時代,也經歷書市非常蓬勃的時代。我想,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創作者努力創作,也有評審委員努力選出一些好書,讓讀者透過這個獎項認識更多的書籍●
【金鼎沙龍】
- 看更多金鼎沙龍場次資訊:請點我
- 收看金鼎沙龍線上場次:請點我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Tags: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農曆年前,Openbook閱讀誌特別與金鼎獎合作,邀請到2021年以小說《臺灣漫遊錄》榮獲金鼎獎圖書類文學圖書獎的作家楊双子。不僅如此,她的散文作品《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也拿下了2021Openbook年度中文創作,而擔任漫畫原作的《綺譚花物語》,也勇奪金漫獎年度漫畫獎。在不同領域的創作都備受關注與肯定的她,如何悠游於文獻中,又在其中發現那些美食故事?請別錯過本集精彩內容。
【精彩內容摘錄】
➤先把金鼎獎拿起來,反而未來可做更多實驗性的探索
楊双子:我這輩子從沒想過會得「金鼎獎」。金鼎獎已經45屆了,對我來說,它是我出生前就存在的國家級獎項。因為金鼎獎事先不會公告入圍名單,所以(聽到得獎時)我真的非常意外。獎項公告時,我正在校園演講,手機開飛航,演講結束後,打開手機一看,好多人恭喜我,這才突然得知消息。回想起來,稍微有點失態,我在現場就興奮分享:「哇,我竟然得了金鼎獎!」
金鼎獎對我而言,距離很遙遠,真的是從來也沒想過。所以,金鼎獎先拿起來,未來,我好像可以多做一些實驗性的寫作,有「不要用再思考能否拿獎」的底氣。
2020年的確非常特別,這年出版的3本書,都在2021年拿到獎,有小說、散文、漫畫原作。好像神明跟我說:該給你的給你了,接下來就看你怎麼發揮吧。
主持人:得獎也會伴隨實質的獎勵,比如說獎金或補助,對於寫作者如你,它的重要性為何呢?
楊双子:嗯…..可以讓我專職寫作再3年左右吧,這是很實質的幫助。過去我仰賴文化部或國藝會的補助,以維持全職寫作。得獎,可以幫助我在沒有拿補助時,再撐一段時間。
主持人:非常實質的補助?
楊双子:好像過年領了一大包紅包或年終獎金(笑)
➤小說中的飲食細節如何考據?
主持人:這次金鼎獎獲獎作《臺灣漫遊錄》書中,有不少數十年前、近百年前的食物細節與描述,這如何考據呢?
楊双子:這真的有一點難,需要從不同面向進行。比如,我會讀林獻堂夫人的《楊水心日記》,或台南著名醫生文人吳新榮的日記,他們都會提到飲食。特別是吳新榮,他非常喜歡街邊的小吃,常常在日記寫到,他在台南吃什麼,比如雞絲麵,那時就有雞絲麵了。只是,今昔雞絲麵是一樣的東西嗎?
主持人:你有察覺不一樣嗎?
楊双子:我認為配方有差,但概念應該很接近。放在小說中,若不細談,對配方或味道的正確性,是有可以迴避的空間,至少這個品項當時是存在的。
主持人:做法呢?
楊双子:做法就需要考據了。可從食譜查,或許也有老廚師寫下的相關回憶,以及飲食研究學者留下的資料。再者,比如立石鐵臣的版畫,其圖像已呈現當時的人在路邊吃東西的氛圍了,即使菜餚沒有特別描繪,但攤販景致已能明顯感受到了。
攝影集就更清楚了,如李火增和鄧南光,他們所拍攝的街頭景象,非常令人驚奇。比如,1930年代末期可以看到,街邊的攤販都有掛電燈泡,代表當時電力非常足夠,即使只出現在城市,鄉村可能還是很少,但各種不同面向的文獻湊在一起,可以大致捕捉城市的景象。進一步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吃什麼,食物大概樣貌。
萬華龍山寺附近現仍營業的魷魚羹百年老店「兩喜號」,之前在剝皮寮有特展,陳列了不同時代營業使用的碗,這些碗的大小,其實變化差異很大,尤其第一代使用的碗,非常小。
主持人:像碟子一樣嗎?
楊双子:是的。讓人覺得:「這不是吃兩口就沒了嗎?」我們現在談「小吃」時,台語稱為「點心」,有如餐和餐中間吃一點點……
主持人:不是給人吃飽的!
楊双子:對,可是為什麼現在去吃,好像都吃超飽?因為時代在變化,物質會留下歷史痕跡,所以我對於「物質」本身也很感興趣。
➤一起吃不同的食物,也暗示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距離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不同階段述及食物,還有個關鍵的想法是,我們跟其他人吃飯時,其實會考量的是,我跟這個人的熟悉程度,以此決定食物類型。比方說,商務聚餐最安全是吃義大利麵,食物還算簡單,總不會跟對方吃漢堡吧?
第一次約會,也不適合吃漢堡,容易醜態畢露。我覺得很適合安排在小說中,暗示角色之間的關係發展。所以書中冬瓜茶出現在前半部,是最甜蜜的一道料理,兩位主人翁的關係,看來真正的變好了。
當然後面會出現轉折,比如咖哩之類的食物。如果已經讀過本書的讀者,可能會意識到,章節的篇名雖是一道料理,但其實該篇章中還會寫到更多種料理。
像「瓜子」,就是刻意安排的。
當時的日本人,其實很不熟悉瓜子。日本先鋒斥候在還沒有完全領台時,會來台灣探查局勢和地形,有時會假裝啞巴,語言不通也不易被察覺。當時台灣人也警覺有心人士,所以會請陌生的外地客吃東西,其中一項就是瓜子,因為日本人不了解怎麼吃瓜子,當對方拿起來,直接往嘴裡塞瓜子時,台灣人就會知道,對方不是自己人,就可以把他幹掉!
➤說故事的人
主持人:最近得獎的作品分屬不同文體,你如何定位自己呢?
楊双子:應該是「說故事的人」吧。因為不管是小說、散文,都是在說故事。1960年代後,台灣純文學比較關注文學、文字的技巧,挖掘個人的內心,展現人性很深層的部分,不一定需要讓讀者明白看懂。
可是,我的成長歷程,是非常需要故事才有辦法熬過來的,因為過去家裡面狀況比較多,在投入故事的那段時間,我能忘卻現實中很多事情,所以開始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會寫故事的人。
為了把一個故事說好,每個故事都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和調性,我會配合這故事應有的調性,變化文字的風格。
➤到1930年代的台中逛街
主持人:過年期間,大家都出去玩,玩2022年的台灣。若回到90年前,1930年代,那時的台中是什麼樣子?
楊双子:如果真的回到1930年代,當時台中市街非常小,跟現在所謂的台中舊城區差不多。如果回到那時候,我會帶大家看一看綠川跟柳川。
主持人:先到綠川,再柳川,舊城區就差不多結束了。
楊双子:是的,但這兩條河流在清國時代並沒有完整被規劃出來,清國時代的台中到處都是沼澤地,並不美,什麼時候街道才看起來像棋盤狀呢?大概是明治時期。台中歷經3次改正,剛好經過3位天皇:明治、大正、昭和都改過一次,才有現在的台中。
如果回到1930年代,差不多3次改正也完成了,跟現在的地圖很像,可是景象截然不同,特別是現在中山路是單行道,看起來很狹小,似乎已經很少人流;可是30年代時,整排道路都是鈴蘭燈,鈴蘭燈一根燈柱上面有五顆燈,如鈴蘭垂掛,很美且耗電,可以想像1930年代,台中相當繁華……
➤金鼎獎的推薦作品
楊双子:金鼎獎的獲獎作品中,我很喜歡陳淑華老師的《灶邊煮語》。這本書從語言差異談台灣閩、客的飲食文化。這兩種族群料理時,使用的語言有什麼差異呢?比如醃漬是客家人的日常,所以客語形容醃漬時,至少有6、7種不同的詞彙,可台語裡沒有……語言那麼日常,我們並不會深思它所蘊含的歷史痕跡。那本書對《台灣漫遊錄》也有很大的啟發。
主持人:金鼎獎經歷了台灣沒有版權的時代,也經歷書市非常蓬勃的時代。我想,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創作者努力創作,也有評審委員努力選出一些好書,讓讀者透過這個獎項認識更多的書籍●
【金鼎沙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5EP10》作家李琴峰+聯合文學總編周昭翡/認識世界的寬廣,能成為生存意志的來源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5EP9》文膽煉成術,國家元首的政治與思考高度 ft.東美總編李靜宜、允晨發行人廖志峰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5EP8》顏社主理人迪拉/寫下「後嘻哈時代」會發生的故事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