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意識以來,我就處心積慮要和這個世界不一樣。國小的同學曾說,我和死黨組成綜藝雙人組,常研究新的搞笑方式,想要變出驚人的齣頭(tshut-thâu,花樣)。
此擬似《假面的告白》之篇章開頭,不在性與嫌惡中發作,而是自腦袋鑽研藉由肉體走不一樣的路。直至讀高中,才從卡繆的《異鄉人》奪得「反抗」兩字,很受用,死死黏在我的意識中。
那時仍住嘉義,此鄉俗與人情勝過一切的乾裂地,我處心積慮要反抗庸俗,就來大量閱讀世界文學名著,中國的漢學經典,和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全用華文書寫與翻譯,我的口舌與意識漸被華語附身,和我的母語台語並行。
在彼時,語言沒有衝突,我掙扎糾結的,是高雅與庸俗。
19歲離開故鄉後,在外地展開追求,追求自我、愛情與志業。偶爾會買《海翁台語文學》來學台語文,或於《笠》詩刊讀到熟悉的氣口。更多時候,是在KTV唱台語歌,在和長輩的對談中,發現自小熟習的語言,越來越蹇澀。
語言問題要到孩子出生牙牙學語時,纏拌浮現。我們走母語家庭的路,和幼教慣習的華語優勢隔絕,漸漸的,也和當下的社會扞格。當我走進鍾愛的書店裡頭時,發現台語的童書與繪本,幾乎是零。再走進網路書店的分類,「台語文學」被污名化為「方言文學」、「閩南語文學」。就在此時,我從陳明仁《拋荒的故事》到許丙丁的《小封神》及陳雷的《鄉史補記》發現了新大陸,既陌生又熟悉,似乎是該走的路,卻荒蕪得很。
直到我自己也蹽落去(liâu--lo̍h-khì,參與),用台語來書寫文學,迷惑散去,才發現這是我所從來的原初大地:俚俗中拔出高雅,哀愁中帶活跳,聲韻迷人貼近口舌身意,神神祕祕的,破出天界般的無垠想像。
實在很弔詭,更是諷刺,過往心心念念要反抗的「庸俗」,竟和我的母語纏拌。
於是近中年的我展開第二次的反抗,不走性與嫌惡的路線(這豈不庸俗),而是和我原生的文化和解,順道與青春期的摯愛分裂,從文學的核心「語言」來戰鬥。
展望戰場,這場中年的反抗,實力與數量的落差,太懸殊。
走進台灣的主流書店,用台語文書寫的作品,連一格書櫃都裝不滿,通常是打散零星往四處,相對於圖書館般千千萬萬的華語書籍,這語言的戰鬥,連「反抗」都稱不上。
我深知,反抗的極端非玉石俱焚,而是創造,創造文本出來,這是冊(tsheh);有反抗更要創建,創建一間理想的冊店(tsheh-tiàm)。
40歲之前,我和書的關係,是拚命閱讀瘋狂搜集,梳理各項的主題、系統與脈絡,成日在書架間歸類、拂塵;40歲之後,我開始和不存在的tsheh相處,在腦中構思寫作的策略與期程,一本一本使其成形。
同時,也在腦中虛擬tsheh-tiàm,預想台文的平行宇宙:英文有各類圖鑑,台語版本定是親切;日本乃繪本大國,小國小民也該有小國小民的台文繪本;華語的書籍承載的是生活與人類社會的一切,台文出版,更該如此。
我生產tsheh的過程還算順利,但將虛擬的tsheh-tiàm實體化,速度很慢,頻頻難產。曾協助許多台文創作者投石問路,出版社往往官式拒絕(畢竟市場炎涼);若有心想出版,卻因成本考量與製作難度,無能為力;有幸編輯上市,反應會比華語書好一點點,媒體的報導也頗有⋯⋯最終,銷售數字出來,跟成本相抵,往往是負。
我和tsheh的關係,不僅是預想與成形,這間理想的tsheh-tiàm,最大的敵人,是現實的社會與商業市場。
就在此時,我想起周婉窈老師的話:台語在一百年前的文化協會時代,不僅是溝通與宣講的語言,也是和日本殖民者對抗的武器,其歷史意義與力道至今猶存。
當下的處境,在華語與英語籠罩一切的時代,多語精神稍稍透出些許曙光,是否,會步文協的分裂宿命,再度走入黑暗時代?
這場反抗至為艱鉅,我和tsheh以及tsheh-tiàm的關係,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疏遠。往更久遠處來想,台語所寫下的文學作品,其內容、主題、風格等等,如何走自己的路?具備獨特的魅力?在商業市場暢銷?
猶記得剛將「反抗」奪下的高中青春時,很難得買了本英文詩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onnet),書很貴,精裝精美,我翻了翻古英文稍稍讀懂了懂,這詩的歧路花園只在入口瞻望。詩集我放了二十多年,就佇我寫台文拄落鋩(lo̍h-mê,上手),想要做點翻譯時再度走進歧路花園,懂得字面上與字面下的意義了,揮灑台文翻譯幾首,發現跟台語的氣口與文句有跨時空的呼應,順此寫下屬於我自己的十四逝詩(tsa̍p-sì-tsuā-si)。
詩是浪漫的,我的中年更是浪漫,萌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要兌換成現實,憑靠的是青春時奪取的反抗,與這不合理的現實戰鬥,轉化為創造與生產,透過此,讓tsheh以及tsheh-tiàm,成為真實●
鄭順聰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最新著作:台語詩集《我就欲來去》,華語散文集《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其他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自有意識以來,我就處心積慮要和這個世界不一樣。國小的同學曾說,我和死黨組成綜藝雙人組,常研究新的搞笑方式,想要變出驚人的齣頭(tshut-thâu,花樣)。
此擬似《假面的告白》之篇章開頭,不在性與嫌惡中發作,而是自腦袋鑽研藉由肉體走不一樣的路。直至讀高中,才從卡繆的《異鄉人》奪得「反抗」兩字,很受用,死死黏在我的意識中。
那時仍住嘉義,此鄉俗與人情勝過一切的乾裂地,我處心積慮要反抗庸俗,就來大量閱讀世界文學名著,中國的漢學經典,和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全用華文書寫與翻譯,我的口舌與意識漸被華語附身,和我的母語台語並行。
在彼時,語言沒有衝突,我掙扎糾結的,是高雅與庸俗。
19歲離開故鄉後,在外地展開追求,追求自我、愛情與志業。偶爾會買《海翁台語文學》來學台語文,或於《笠》詩刊讀到熟悉的氣口。更多時候,是在KTV唱台語歌,在和長輩的對談中,發現自小熟習的語言,越來越蹇澀。
語言問題要到孩子出生牙牙學語時,纏拌浮現。我們走母語家庭的路,和幼教慣習的華語優勢隔絕,漸漸的,也和當下的社會扞格。當我走進鍾愛的書店裡頭時,發現台語的童書與繪本,幾乎是零。再走進網路書店的分類,「台語文學」被污名化為「方言文學」、「閩南語文學」。就在此時,我從陳明仁《拋荒的故事》到許丙丁的《小封神》及陳雷的《鄉史補記》發現了新大陸,既陌生又熟悉,似乎是該走的路,卻荒蕪得很。
直到我自己也蹽落去(liâu--lo̍h-khì,參與),用台語來書寫文學,迷惑散去,才發現這是我所從來的原初大地:俚俗中拔出高雅,哀愁中帶活跳,聲韻迷人貼近口舌身意,神神祕祕的,破出天界般的無垠想像。
實在很弔詭,更是諷刺,過往心心念念要反抗的「庸俗」,竟和我的母語纏拌。
於是近中年的我展開第二次的反抗,不走性與嫌惡的路線(這豈不庸俗),而是和我原生的文化和解,順道與青春期的摯愛分裂,從文學的核心「語言」來戰鬥。
展望戰場,這場中年的反抗,實力與數量的落差,太懸殊。
走進台灣的主流書店,用台語文書寫的作品,連一格書櫃都裝不滿,通常是打散零星往四處,相對於圖書館般千千萬萬的華語書籍,這語言的戰鬥,連「反抗」都稱不上。
我深知,反抗的極端非玉石俱焚,而是創造,創造文本出來,這是冊(tsheh);有反抗更要創建,創建一間理想的冊店(tsheh-tiàm)。
40歲之前,我和書的關係,是拚命閱讀瘋狂搜集,梳理各項的主題、系統與脈絡,成日在書架間歸類、拂塵;40歲之後,我開始和不存在的tsheh相處,在腦中構思寫作的策略與期程,一本一本使其成形。
同時,也在腦中虛擬tsheh-tiàm,預想台文的平行宇宙:英文有各類圖鑑,台語版本定是親切;日本乃繪本大國,小國小民也該有小國小民的台文繪本;華語的書籍承載的是生活與人類社會的一切,台文出版,更該如此。
我生產tsheh的過程還算順利,但將虛擬的tsheh-tiàm實體化,速度很慢,頻頻難產。曾協助許多台文創作者投石問路,出版社往往官式拒絕(畢竟市場炎涼);若有心想出版,卻因成本考量與製作難度,無能為力;有幸編輯上市,反應會比華語書好一點點,媒體的報導也頗有⋯⋯最終,銷售數字出來,跟成本相抵,往往是負。
我和tsheh的關係,不僅是預想與成形,這間理想的tsheh-tiàm,最大的敵人,是現實的社會與商業市場。
就在此時,我想起周婉窈老師的話:台語在一百年前的文化協會時代,不僅是溝通與宣講的語言,也是和日本殖民者對抗的武器,其歷史意義與力道至今猶存。
當下的處境,在華語與英語籠罩一切的時代,多語精神稍稍透出些許曙光,是否,會步文協的分裂宿命,再度走入黑暗時代?
這場反抗至為艱鉅,我和tsheh以及tsheh-tiàm的關係,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疏遠。往更久遠處來想,台語所寫下的文學作品,其內容、主題、風格等等,如何走自己的路?具備獨特的魅力?在商業市場暢銷?
猶記得剛將「反抗」奪下的高中青春時,很難得買了本英文詩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onnet),書很貴,精裝精美,我翻了翻古英文稍稍讀懂了懂,這詩的歧路花園只在入口瞻望。詩集我放了二十多年,就佇我寫台文拄落鋩(lo̍h-mê,上手),想要做點翻譯時再度走進歧路花園,懂得字面上與字面下的意義了,揮灑台文翻譯幾首,發現跟台語的氣口與文句有跨時空的呼應,順此寫下屬於我自己的十四逝詩(tsa̍p-sì-tsuā-si)。
詩是浪漫的,我的中年更是浪漫,萌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要兌換成現實,憑靠的是青春時奪取的反抗,與這不合理的現實戰鬥,轉化為創造與生產,透過此,讓tsheh以及tsheh-tiàm,成為真實●
鄭順聰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最新著作:台語詩集《我就欲來去》,華語散文集《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其他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疫下交換週記》鄭順聰 X 包子逸:聊聊想念的吃食
像是一場末世電影,空無一人的街道、等待每日下午二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社群媒體上真偽不明的資訊⋯⋯每個人都像一張張溫床。然而疫病也有它的遊戲性,移動不宜... 閱讀更多
餐桌對話》要我退休?想都別想——龍劭華對談鄭順聰
在電影短片《三仔》中,資深演員龍劭華飾演一名獨居老人,當鬥嘴作伴的鄰居好哥們過世後,經歷了一連串的心理轉折。這部高雄在地製作的電影,即將於10月20日登場的「... 閱讀更多
話題》看會著佮看袂著的物件:台語版《小王子》的本土語文編輯課
全球已有逾250種語言版本的《小王子》,日前出現台語文版並搭配語音朗讀,引起眾多迴響討論。為了「讓小王子說台語」,翻譯如何斟酌?台語文版型如何創造閱讀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