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火綿延令人怵目,烽火下烏俄兩國歷史與文化的交織拉扯,同樣值得省思。Openbook特別邀請作家及波蘭文譯者林蔚昀,以及曾在基輔留學的Podcast「烏克蘭什麼 」創辦人吳照中,一起聊聊他們對烏俄戰爭的看法,分享烏克蘭在地親友的真實觀察,同時介紹繁體中文重要的相關書籍,精彩節目,請勿錯過。
【精彩內容摘錄】
➤文化怎能一刀切,不是住在烏東、說俄語就一定親俄
林蔚昀 :波蘭文、烏克蘭文跟俄文都是斯拉夫語系,不管歷史或政治上都有些關聯,語言有接近之處,不過我認為每種語言和文化都有其獨特性。我之所以接觸到烏克蘭,是因為先前翻譯過布魯諾.舒茲 (Bruno Schulz)的作品,他來自德羅霍貝奇(Drohobycz)。在他出生之際,這個地方隸屬奧匈帝國,波蘭獨立後它成為波蘭的城市,可二戰後領土重新畫分,德羅霍貝奇現在屬於烏克蘭。
從布魯諾.舒茲身上,可以看到歷史和文化的複雜性:說他是波蘭人可以,說他是烏克蘭人也可以,烏克蘭人和波蘭人都很認同這位作家,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多元性以及複雜性。我想,這也是理解烏克蘭、俄羅斯和波蘭文化時,必須留意之處。
林蔚昀 :無論從台灣或是歐美媒體,甚至波蘭媒體,聽眾可能會有個印象:烏西親歐,烏東親俄,甚至會有一種意見:「烏東這麼親俄,語言也親俄,還有很多俄羅斯裔,給俄羅斯拿去也不會怎樣。」持這樣論調的人,忽略了語言與文化是無法一分為二的。也有說俄語、居住於烏東的人,其實親烏克蘭,他或許認為「這就是我的國家,為什麼我要去想我是親烏還是親俄,烏克蘭是我的國家。」這樣的意見來自我烏東的朋友,他們同樣震驚於戰事,認為普丁是來侵門踏戶的,並非解救俄語人士,更不是來解救俄國文化。
➤普丁透過對烏戰事,目的可能是挽救自己在俄國的政治聲望
吳照中 :「俄羅斯生存空間受威脅」的說法,是執政者的宣導,這個概念在俄國國內形成框架,不讓人民跳脫出框架,反思問題。我自己的看法是,普丁在俄國國內的聲望其實正在下降,甚至已經影響到他執政的合理性。因此,他必須採取措施,挽回聲譽。
舉例來說,俄羅斯在2020年曾舉辦修憲公投,普丁將14個議題全綁在一起,只能選擇全部同意,或全部反對。尤其他把俄羅斯人民很注重的議題也塞進去,包含基本薪資、退休金調整等等也含括其中。在14條議題中,他塞了一個條目,讓總統任期可以不停連任。許多諸如此類的跡象,他的聲勢其實是在走下坡的。
我認為普丁透過對外的戰事,目的是希望挽救國內政治危機。2014年,普丁占領克里米亞後,聲望瞬間暴漲7、8成,甚至有光宗耀祖之感,「我把克里米亞拿回來了」,聲勢一下衝很高。但是緊接而來的是歐美的經濟制裁。在2014年占領克里米亞的頓巴斯戰爭開打前,美金對盧布的匯率大約1比30多;開打後,2015年馬上飆升到1比70、80。俄羅斯雖是能源大國,但很多資源包含半導體,其實是缺乏的,仍需仰賴貿易,偏偏匯率貶值了近乎百分之百,造成國內經濟走下坡。
➤多元文化社會與單一文化社會的衝突
林蔚昀 :我所認識的烏克蘭人,都很以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為傲。從近代史觀察,無論是曾被波蘭帝國、俄羅斯帝國或後來的蘇聯殖民,烏克蘭一直都很想擁有自己的國家。蘇聯解體後,他們公投出自己的國家「烏克蘭」。
我並不認為國家要由語言、種族,甚至是文化來畫分,因為國家的組成可以包含多元的語言與文化。比如台灣也有很多的語言、文化,人民也來自不同的地方,可是我們對共同生活的土地,有沒有認同呢?烏克蘭是有認同的,雖然烏克蘭內部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可是國民對自己的土地認同,是值得被尊重。烏克蘭一直努力捍衛自己的文化,努力保有國家的主體性,這次的戰爭更強化了這份認同,而這份認同也會被全世界尊重與接受。
吳照中 :我認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衝突,是多元文化跟單一文化兩種不同社會的衝突。從俄羅斯帝國包含蘇聯長期高壓統治以及解體後,其實烏克蘭相較於俄羅斯,一直屬於開明且多元;相對的,俄羅斯對多元文化是排斥的,因此造成兩個國家的隔閡。
舉例而言,先前有反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抗議活動,很多抗爭者在白俄羅斯境內受打壓後,逃到烏克蘭,成立新的根據地,繼續反對盧卡申科。國家的情勢越單一,越會把多元往外排擠。而烏克蘭正是接受多元文化的社會:從語言來看,烏克蘭語融合了很多文化跟語種;從宗教來看,烏克蘭除了東正教外,還有東儀天主教(東正教跟天主教的融合),可是對俄羅斯而言,東正教才是唯一的正宗;包含像LGBTQ在烏克蘭的接受度,也遠遠比俄羅斯還來得高。
林蔚昀 :我曾訪問《向日葵的季節》作者伊戈爾.梅奇克(Igor Tomasz Miecik),他留意到2013年末的廣場革命,有個很重要的遺產:公民運動。他提到,很多公民組織都有留下來,繼續在體制內或外努力,倡議成為很平常的事。從這次的戰爭來看,公民組織的運作是很有意義的,比如對假新聞的反抗。如果沒有公民運動,那搞不好就像普丁想得那樣,3天可以打下來了。但戰事已經超過一個月了,我們看到烏克蘭的民兵、公民運動、還有網路戰,這都是有成效的——雖然不表示這個國家很完美,但人民是有嘗試改變現況的。
➤推薦閱讀
吳照中 :我非常推薦大家讀蔚昀翻譯的《向日葵的季節》。我當初從烏克蘭念書回來後,做了一些研究,想找相關的書籍研讀,我發現這本書,看了前面幾頁,整個頭皮與脊椎發麻,因為書中刻畫的事情,就是我在烏克蘭真實的體會,尤其對衝突與糾葛的描述非常貼切。舉例來說,我在烏克蘭的地理老師是個大腹便便的老先生,他在上課時跟我們說:「共產黨有什麼不好?它把大家都餵飽了。」但是他忽略了烏克蘭大飢荒,我們會發現,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也非常喜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她有5本著作都有繁體中文版,我首先推薦《鋅皮娃娃兵》,書中刻畫了蘇聯與阿富汗的戰爭,當時蘇聯也一直強調:「我們是為了解放社會主義的同袍,我們去的時候,他們是列隊歡迎的,我們跟他們很快樂地一起農耕。」包含現在俄羅斯也在做一樣的事情,所以俄羅斯很多母親不知道孩子是上戰場。阿富汗戰爭期間因為死傷上萬人,後來失去孩子的母親組織了一個「媽媽聯盟」(主持人:中國也有「天安門媽媽」),來跟政府討公道。如同現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死傷也不斷攀升,俄國失去孩子的母親勢必也會變多,這可能形成反彈的力量。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D. Snyder)的《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描述烏克蘭和一部分的波蘭,在二戰時先被納粹德國攻打,戰後又被史達林統治,等於被凌虐了多次。
➤獨裁者的面目,要努力才能清楚看到
瑪莎.葛森(Masha Gessen)的《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我也覺得很棒,作者採訪不同階層的民眾,時間尺度從蘇聯解體後直至普丁上任,理解民眾生活、從政、就學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讀者可以發現,蘇聯從高壓統治,到戈巴契夫將政治跟經濟鬆綁,接著第一任總統葉爾欽似乎過得更開放、民主一些,但是隨即而來的普丁,一切又開始拉緊了。
林蔚昀 :我想推薦公視平台上的《普丁的見證人》,紀錄片導演幫普丁拍競選廣告,也記錄她比較私下的一面,觀眾可以看到普丁如何從青年領袖慢慢發生變化。我認為獨裁者的面目,我們要努力才能清楚看到。
VIDEO
你不能迴避你討厭的東西。昨天我看波蘭的報導,講述一位居住在波蘭,來自俄羅斯的記者,他自戰爭爆發後,便迴避跟母親交談,因為母親總是講普丁的政治宣導,他不喜歡聽這些,可是又不想跟母親吵架。
後來他做了一件我覺得非常了不起的事:開始想了解母親的想法。他決定一週不看西方、波蘭、烏克蘭的媒體,只看俄羅斯的媒體,他看了一星期。有趣的是,他看西方、烏克蘭媒體時,覺得第3次世界大戰要來了,核彈要發射了,要趕快逃;開始看俄羅斯官方媒體後,一片祥和,強調是去解救,不談烏克蘭死傷人數,逃難人數,反而講他們把俄羅斯人解救出來、普丁對小孩很好。
一方面,他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可是這些資訊整日播放,讓他很想睡,而且好像慢慢開始相信了,他也看到《美聯社》記者所拍下的腹腔流血的馬立波孕婦相關報導,但俄羅斯媒體說這是假的,雖然知道這是俄羅斯的謊言,可是有一瞬間,他出現了懷疑:自己相信的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這位記者也去跟他依然在俄羅斯的朋友聊天,甚至可以看到「中立、理性、客觀」的人,表示自己不相信任何一邊,也不關心政治,只關心自己身心靈的平衡……●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Tags: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火綿延令人怵目,烽火下烏俄兩國歷史與文化的交織拉扯,同樣值得省思。Openbook特別邀請作家及波蘭文譯者林蔚昀,以及曾在基輔留學的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吳照中,一起聊聊他們對烏俄戰爭的看法,分享烏克蘭在地親友的真實觀察,同時介紹繁體中文重要的相關書籍,精彩節目,請勿錯過。
【精彩內容摘錄】
➤文化怎能一刀切,不是住在烏東、說俄語就一定親俄
林蔚昀:波蘭文、烏克蘭文跟俄文都是斯拉夫語系,不管歷史或政治上都有些關聯,語言有接近之處,不過我認為每種語言和文化都有其獨特性。我之所以接觸到烏克蘭,是因為先前翻譯過布魯諾.舒茲(Bruno Schulz)的作品,他來自德羅霍貝奇(Drohobycz)。在他出生之際,這個地方隸屬奧匈帝國,波蘭獨立後它成為波蘭的城市,可二戰後領土重新畫分,德羅霍貝奇現在屬於烏克蘭。
從布魯諾.舒茲身上,可以看到歷史和文化的複雜性:說他是波蘭人可以,說他是烏克蘭人也可以,烏克蘭人和波蘭人都很認同這位作家,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多元性以及複雜性。我想,這也是理解烏克蘭、俄羅斯和波蘭文化時,必須留意之處。
林蔚昀:無論從台灣或是歐美媒體,甚至波蘭媒體,聽眾可能會有個印象:烏西親歐,烏東親俄,甚至會有一種意見:「烏東這麼親俄,語言也親俄,還有很多俄羅斯裔,給俄羅斯拿去也不會怎樣。」持這樣論調的人,忽略了語言與文化是無法一分為二的。也有說俄語、居住於烏東的人,其實親烏克蘭,他或許認為「這就是我的國家,為什麼我要去想我是親烏還是親俄,烏克蘭是我的國家。」這樣的意見來自我烏東的朋友,他們同樣震驚於戰事,認為普丁是來侵門踏戶的,並非解救俄語人士,更不是來解救俄國文化。
➤普丁透過對烏戰事,目的可能是挽救自己在俄國的政治聲望
吳照中:「俄羅斯生存空間受威脅」的說法,是執政者的宣導,這個概念在俄國國內形成框架,不讓人民跳脫出框架,反思問題。我自己的看法是,普丁在俄國國內的聲望其實正在下降,甚至已經影響到他執政的合理性。因此,他必須採取措施,挽回聲譽。
舉例來說,俄羅斯在2020年曾舉辦修憲公投,普丁將14個議題全綁在一起,只能選擇全部同意,或全部反對。尤其他把俄羅斯人民很注重的議題也塞進去,包含基本薪資、退休金調整等等也含括其中。在14條議題中,他塞了一個條目,讓總統任期可以不停連任。許多諸如此類的跡象,他的聲勢其實是在走下坡的。
我認為普丁透過對外的戰事,目的是希望挽救國內政治危機。2014年,普丁占領克里米亞後,聲望瞬間暴漲7、8成,甚至有光宗耀祖之感,「我把克里米亞拿回來了」,聲勢一下衝很高。但是緊接而來的是歐美的經濟制裁。在2014年占領克里米亞的頓巴斯戰爭開打前,美金對盧布的匯率大約1比30多;開打後,2015年馬上飆升到1比70、80。俄羅斯雖是能源大國,但很多資源包含半導體,其實是缺乏的,仍需仰賴貿易,偏偏匯率貶值了近乎百分之百,造成國內經濟走下坡。
➤多元文化社會與單一文化社會的衝突
林蔚昀:我所認識的烏克蘭人,都很以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為傲。從近代史觀察,無論是曾被波蘭帝國、俄羅斯帝國或後來的蘇聯殖民,烏克蘭一直都很想擁有自己的國家。蘇聯解體後,他們公投出自己的國家「烏克蘭」。
我並不認為國家要由語言、種族,甚至是文化來畫分,因為國家的組成可以包含多元的語言與文化。比如台灣也有很多的語言、文化,人民也來自不同的地方,可是我們對共同生活的土地,有沒有認同呢?烏克蘭是有認同的,雖然烏克蘭內部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可是國民對自己的土地認同,是值得被尊重。烏克蘭一直努力捍衛自己的文化,努力保有國家的主體性,這次的戰爭更強化了這份認同,而這份認同也會被全世界尊重與接受。
吳照中:我認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衝突,是多元文化跟單一文化兩種不同社會的衝突。從俄羅斯帝國包含蘇聯長期高壓統治以及解體後,其實烏克蘭相較於俄羅斯,一直屬於開明且多元;相對的,俄羅斯對多元文化是排斥的,因此造成兩個國家的隔閡。
舉例而言,先前有反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抗議活動,很多抗爭者在白俄羅斯境內受打壓後,逃到烏克蘭,成立新的根據地,繼續反對盧卡申科。國家的情勢越單一,越會把多元往外排擠。而烏克蘭正是接受多元文化的社會:從語言來看,烏克蘭語融合了很多文化跟語種;從宗教來看,烏克蘭除了東正教外,還有東儀天主教(東正教跟天主教的融合),可是對俄羅斯而言,東正教才是唯一的正宗;包含像LGBTQ在烏克蘭的接受度,也遠遠比俄羅斯還來得高。
林蔚昀:我曾訪問《向日葵的季節》作者伊戈爾.梅奇克(Igor Tomasz Miecik),他留意到2013年末的廣場革命,有個很重要的遺產:公民運動。他提到,很多公民組織都有留下來,繼續在體制內或外努力,倡議成為很平常的事。從這次的戰爭來看,公民組織的運作是很有意義的,比如對假新聞的反抗。如果沒有公民運動,那搞不好就像普丁想得那樣,3天可以打下來了。但戰事已經超過一個月了,我們看到烏克蘭的民兵、公民運動、還有網路戰,這都是有成效的——雖然不表示這個國家很完美,但人民是有嘗試改變現況的。
➤推薦閱讀
吳照中:我非常推薦大家讀蔚昀翻譯的《向日葵的季節》。我當初從烏克蘭念書回來後,做了一些研究,想找相關的書籍研讀,我發現這本書,看了前面幾頁,整個頭皮與脊椎發麻,因為書中刻畫的事情,就是我在烏克蘭真實的體會,尤其對衝突與糾葛的描述非常貼切。舉例來說,我在烏克蘭的地理老師是個大腹便便的老先生,他在上課時跟我們說:「共產黨有什麼不好?它把大家都餵飽了。」但是他忽略了烏克蘭大飢荒,我們會發現,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也非常喜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她有5本著作都有繁體中文版,我首先推薦《鋅皮娃娃兵》,書中刻畫了蘇聯與阿富汗的戰爭,當時蘇聯也一直強調:「我們是為了解放社會主義的同袍,我們去的時候,他們是列隊歡迎的,我們跟他們很快樂地一起農耕。」包含現在俄羅斯也在做一樣的事情,所以俄羅斯很多母親不知道孩子是上戰場。阿富汗戰爭期間因為死傷上萬人,後來失去孩子的母親組織了一個「媽媽聯盟」(主持人:中國也有「天安門媽媽」),來跟政府討公道。如同現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死傷也不斷攀升,俄國失去孩子的母親勢必也會變多,這可能形成反彈的力量。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D. Snyder)的《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描述烏克蘭和一部分的波蘭,在二戰時先被納粹德國攻打,戰後又被史達林統治,等於被凌虐了多次。
➤獨裁者的面目,要努力才能清楚看到
瑪莎.葛森(Masha Gessen)的《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我也覺得很棒,作者採訪不同階層的民眾,時間尺度從蘇聯解體後直至普丁上任,理解民眾生活、從政、就學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讀者可以發現,蘇聯從高壓統治,到戈巴契夫將政治跟經濟鬆綁,接著第一任總統葉爾欽似乎過得更開放、民主一些,但是隨即而來的普丁,一切又開始拉緊了。
林蔚昀:我想推薦公視平台上的《普丁的見證人》,紀錄片導演幫普丁拍競選廣告,也記錄她比較私下的一面,觀眾可以看到普丁如何從青年領袖慢慢發生變化。我認為獨裁者的面目,我們要努力才能清楚看到。
你不能迴避你討厭的東西。昨天我看波蘭的報導,講述一位居住在波蘭,來自俄羅斯的記者,他自戰爭爆發後,便迴避跟母親交談,因為母親總是講普丁的政治宣導,他不喜歡聽這些,可是又不想跟母親吵架。
後來他做了一件我覺得非常了不起的事:開始想了解母親的想法。他決定一週不看西方、波蘭、烏克蘭的媒體,只看俄羅斯的媒體,他看了一星期。有趣的是,他看西方、烏克蘭媒體時,覺得第3次世界大戰要來了,核彈要發射了,要趕快逃;開始看俄羅斯官方媒體後,一片祥和,強調是去解救,不談烏克蘭死傷人數,逃難人數,反而講他們把俄羅斯人解救出來、普丁對小孩很好。
一方面,他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可是這些資訊整日播放,讓他很想睡,而且好像慢慢開始相信了,他也看到《美聯社》記者所拍下的腹腔流血的馬立波孕婦相關報導,但俄羅斯媒體說這是假的,雖然知道這是俄羅斯的謊言,可是有一瞬間,他出現了懷疑:自己相信的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這位記者也去跟他依然在俄羅斯的朋友聊天,甚至可以看到「中立、理性、客觀」的人,表示自己不相信任何一邊,也不關心政治,只關心自己身心靈的平衡……●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6EP1》作家郭強生/先是好的讀者,才能成為好的創作者,如何閱讀經典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特集》作家楊双子/金鼎獎獲獎作《臺灣漫遊錄》ft.很多(台式)小吃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5EP10》作家李琴峰+聯合文學總編周昭翡/認識世界的寬廣,能成為生存意志的來源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