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12年、累積了不同世代讀者,台灣漫畫家張季雅迄今最重要的作品《異人茶跡》近日推出第5集,迎來故事的精彩結局。
《異人茶跡》以擁有台灣烏龍茶之父/台灣茶葉之父美譽的約翰.陶德(John Dodd)與李春生的史實為本,描繪台灣烏龍茶從無到有,跌宕起伏的傳奇發展歷程。新書發表會上,蓋亞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CCC創作集》主編温淳雅(本作責編)兩位重要推手罕見現身,立法委員蘇巧慧更以書迷身分全程力挺。
《異人茶跡》在史實的基礎上嚴謹考證,又以自由的創意添加聲色,張季雅以台灣茶葉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為主要角色,透過這對充滿魅力的搭檔視角,穿針引線地帶領讀者進入本土烏龍茶的重要事件,同時細膩呈現買辦、洋行、茶農等早年產業間的特殊生態。
連載10餘年間,這部漫畫不僅累積了眾多忠實書迷,也曾被轉化為走讀路線,讓讀者循著陶德與春生的故事走一趟茶業之路。近年更陸續翻譯成日文、泰文版,走向海外市場。
➤細細推敲角色個性、重視情緒疊加
《異人茶跡》的成功雖有賴多方的合作,但能讓故事如此引人入勝,最重要的關鍵,是張季雅說故事的能力。
李亞倫指出,單行本第1集《異人茶跡 淡水1865》問世時,本土結合文史與漫畫的作品相對仍不多見,算是占了題材新穎的紅利期。「接下來,它為什麼可以持續這麼長?這方面很依靠漫畫家的才華,很難複製。」
温淳雅則提到:「季雅很擅長演繹,處理情節的轉折時,她重視鋪陳,層層疊加角色情緒,再讓角色對事件做出反應。」因為這樣的創作特質,駕馭更龐大的故事線對張季雅來說並非難事。
兩位編輯都提到,張季雅雖然情感內斂,不善言辭,但想法十分豐富,思考細膩。李亞倫稱許她總是非常仔細地推敲角色的個性、情緒反應與行動。温淳雅則讚賞張季雅的善於觀察。她舉例:「整理資料時,我只確認陶德做了哪些事,但季雅則指出,陶德是個非常浪漫的人。當這個性格出現時,整個角色就鮮活起來了!」
陶德浪漫而李春生實際,確實是《異人茶跡》最關鍵的設計之一。兩位夥伴的個性差異,奠定了本作情感張力的主要結構。
➤曾害怕不知道如何展現商人的思考方式
「為了呈現更多樣的價值觀,我盡量避免只有單純的善惡。」張季雅接受採訪時表示,人往往因為價值觀與立場的不同,而有喜歡或不喜歡、好或不好的判斷。在鋪陳故事時,她認為應該展現角色的立場與價值觀,讓讀者自己找到認同的對象,孰是孰非交由讀者判斷。
舉例而言,在第5集中,台灣烏龍茶的生意不僅漸入佳境,甚至飛速成長。陶德認為應放緩腳步,避免重蹈鬱金香狂熱的泡沫化;李春生則擔心即時收手,會讓新加入的茶農損失慘重,倆人各有考量。
張季雅從不同的商業思考推動劇情,展現故事張力。不過完全沒做過生意的她,一開始其實很苦惱,「我在畫之前,一直很煩惱『商人到底怎麼思考』,因為我不是商人,不想畫得太浮誇,擔心沒有辦法說服讀者,所以我那時候看了滿多日本小說家山崎豐子的書。」特別是山崎幾部描繪大阪商人奮鬥的故事,從這些小說的養分中,她學習如何將商業和故事結合在一起。
➤互動解謎桌遊,異人茶跡:茶案軼事
新書發表會現場氣氛溫馨,宛如《異人茶跡》同樂會,包括即將發行衍生桌遊、城市解謎等跨領域合作的夥伴都到場送上祝福。
改編自《異人茶跡》的桌遊《茶案軼事》含實體配件與輔助APP,有些類似RPG的概念,玩家需要2到4人合作,透過人物對話,能讀到人物性格,也可體驗到接近閱讀漫畫的感受。桌遊中有豐富關卡,以強烈的互動性體驗做茶流程,甚至有編織茶簍的過程,讓玩家在編織中解謎。
打造《茶案軼事》桌遊的是以議題遊戲聞名的設計公司聚樂邦,共同創辦人吳亞軒表示,最初選擇改編這部漫畫,不僅因為它已累積了眾多好評,也因為主題反映了台灣文化的重要一環,與聚樂邦的理念相當符合。此外,「因為我跟夥伴一起創業,書中也是兩位夥伴一起創業的故事,所以最有共鳴的,就是書中面對創業的困難。」
聚樂邦品牌經理蕭雅馨則表示,製作上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忠於原著達成故事的趣味性跟人物塑造。「角色性格不能跑掉,它不能變成一個不屬於自己靈魂的角色,因為角色在書中已經被創造出來了」。
➤茶,在台灣精緻文化與庶民生活都有重要意義
《異人茶跡》對茶與相關工具器皿均有細膩精準的繪製,比如茶葉因為不同製作流程,成果也有不同,「我們現在知道的烏龍茶是圓球狀的,但其實陶德他們當年出口的烏龍茶是條索狀的。」
關於品茗文化,漫畫中也有精彩描述,比如第一集陶德提到:「我認為,喝茶的人一直都有,但茶是不斷地隨時間改變的。」又或第4集茶檢師提到一個銷售上的細節:「我之前跟紐約的茶鋪店員閒聊,不加牛奶和糖,直接飲用茶的消費者增加了,也許焙火可以不要用太重。」
飲食相關作品有個創作的難題是,味道的描述往往相當重要,但今人卻無法品嘗到古人的滋味。在繪製漫畫期間,張季雅還特地到台北百年名店「有記名茶」,品嘗條索狀烏龍茶的味道。
生於嘉義梅山茶農之家的張季雅,對茶文化的浸淫非一日之功。她說,其實小時候不太知道怎麼跟同學介紹自己的父親,她對爸爸的工作也一知半解,不懂得怎麼去說明「茶農」這個行業。「太理所當然的時候,反而有時不太理解它的優點或價值。畫了這套漫畫後,我才明白,『茶』不只是我小時候像喝白開水一樣在喝的東西,它背後有更多故事和情感。」
「茶,其實也是某種家庭手工業。」張季雅說,她曾遇過多位讀者,家裡都有製茶的機器,但現已閒置不用了,往往因為看了這部漫畫,才重新回頭確認,發現自己家裡過去也曾製茶。
張季雅生活中也是嗜飲茶的。她指出,台灣的茶每一、兩年都會有新的製法與茶種推出。作為商品,茶在市場上非常活耀多元。張季雅喜歡嘗鮮,不過她也提到:「我發現有些茶的口味會漸漸消失,比較流行的口味會留下,很多則漸漸消失,要找喝過一模一樣的味道反而很難。」
現在,若要向人解釋「茶」,張季雅的起手式通常是:「大家都很喜歡喝手搖飲料吧,大家知道台灣產哪些茶嗎?」由此延伸,再讓讀者明白,茶不只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也是台灣引以為傲的農產品。
茶,也不僅是歷史的一環,更在台灣的庶民生活、精緻文化、國際外銷上,都有代表意義。《異人茶跡》描繪的這段歷史,則是台灣人人都應該熟知的。
新書發表會現場,立法委員蘇巧慧也獻上祝福,她認為這本書不僅在寓教於樂中精彩地演繹了台灣北部的茶業史,更是年輕人都值得詳讀的「新創聖經」,因為書中細數了追求夢想時種種現實與理想的拉鋸。她冀望藉這本書的力量,未來有機會讓讀者與社會大眾,對台灣歷史與土地有更深、更濃的認識。(➤閱讀讀者》是漫畫也是新創聖經,是立委蘇巧慧也是《異人茶跡》的超級書迷)
➤沒有更長的篇幅,無法測試文史題材漫畫的真正能量
「在一部中篇或長篇的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一位漫畫家成長的歷程。」李亞倫表示,連載以來在畫技、人物表現、背景、台詞精煉等方面,張季雅都有長足的進步。不僅如此,李亞倫也提到,10多年前認識張季雅時,她還只是一位剛出社會沒多久、青澀的小女生,非常非常害羞,如今卻能在記者會中侃侃而談,「我有一種好像看見女兒長大的感覺」。
然而,這不僅是漫畫家張季雅邁向成熟的一段路程,也是台灣漫畫崎嶇變化的一段重要歷程。連載的12年間,《異人茶跡》見證了《CCC創作集》兩次紙本停刊、一次紙本重啟、一次轉型為數位平台以及兩度易手。
在《CCC創作集》以文史議題開創台漫新路徑的風潮中,多數連載作品最後並未累積成冊或僅出版1至2冊,《異人茶跡》無論篇幅、深度、口碑或知名度,都可能是將同類型作品推進最遠的重要代表。
「在職人漫畫或歷史題材方面,其他國家做過非常多嘗試,早已證實在商業性與知識傳遞上都具有效益。但台灣因為沒有拉出較長篇的規模,所以我們無法真正測試這樣的故事,到底可以深刻到怎樣的程度。」温淳雅表示。
若同意《異人茶跡》具有某種測試的意義,在這個重要且難得的嘗試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比如文史類漫畫的故事性與深刻性,是需要更長篇幅去完成?此類漫畫並非沒有商業性,端看有沒有更長遠、更具規模的發展?如果有更完備的漫畫環境,一部好的作品,也許不用等上12年?在台灣漫畫先天劣勢的環境下,一部好的漫畫,我們的觀察期或等待期得長達12年?無論這些問題指向什麼,都折射了當下台灣漫畫環境的侷限。
李亞倫提到:「漫畫家的創作人生大概就那幾年,做一部長篇失敗的話,後果是不可逆的,市場健不健康,能不能夠成功,其實就看市場能支撐多少暢銷的長篇漫畫。」
2014年,張季雅以本作榮獲金漫獎漫畫新人獎,初試啼聲便備受注目,才情卓越,題材更是台灣相當重要的歷史一環。12年來,《異人茶跡》緩步地以5冊畫下句點。它的成功絕非偶然,卻也有幸運之處,凝聚了多方共同的努力。張季雅在記者會上如此說:
今天非常謝謝大家為了最後一集齊聚一堂,真的由衷感謝。
我其實非常膽小,我知道真的要把這部漫畫帶到更廣的地方去,需要借助大家的力量。可是,我也非常害怕,因為這會牽涉到很多的人,也會麻煩到大家。我小的時候很怕麻煩人家,不太敢拜託大家事情。
可是,創作漫畫十幾年來,我知道有很多事情,如果不跟大家提出需要幫忙的要求,就沒有辦法走更遠,沒辦法把事情做得更好。就像陶德拜託李春生,希望一起打造他心裡面烘焙福爾摩沙烏龍茶的情景,在這邊,也向大家提出我的邀請:希望一起來把《異人茶跡》帶到更遠的地方。謝謝,麻煩大家了。
關於這套漫畫,在第12年終於完結這件事情,有些讀者會問,會不會覺得捨不得?比起捨不得,我心裡其實更接近的是,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因為這套漫畫在這10幾年間,曾經有可能沒辦法照預期完成,它一路上靠著很多人的幫忙,很多讀者的支持,才可以最低地被完成。
我能夠把它完成,並且交給讀者,真的感到非常開心,在故事上也感到滿足,我已經照計畫把它完成、呈現出來了,謝謝大家。●
異人茶跡5:茶路綿延(完)
作者:張季雅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
異人茶跡書盒套書 1-5(完)(書盒套書)
作者:張季雅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1500元
【內容簡介➤】
|
Tags:
耗時12年、累積了不同世代讀者,台灣漫畫家張季雅迄今最重要的作品《異人茶跡》近日推出第5集,迎來故事的精彩結局。
《異人茶跡》以擁有台灣烏龍茶之父/台灣茶葉之父美譽的約翰.陶德(John Dodd)與李春生的史實為本,描繪台灣烏龍茶從無到有,跌宕起伏的傳奇發展歷程。新書發表會上,蓋亞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CCC創作集》主編温淳雅(本作責編)兩位重要推手罕見現身,立法委員蘇巧慧更以書迷身分全程力挺。
《異人茶跡》在史實的基礎上嚴謹考證,又以自由的創意添加聲色,張季雅以台灣茶葉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為主要角色,透過這對充滿魅力的搭檔視角,穿針引線地帶領讀者進入本土烏龍茶的重要事件,同時細膩呈現買辦、洋行、茶農等早年產業間的特殊生態。
連載10餘年間,這部漫畫不僅累積了眾多忠實書迷,也曾被轉化為走讀路線,讓讀者循著陶德與春生的故事走一趟茶業之路。近年更陸續翻譯成日文、泰文版,走向海外市場。
➤細細推敲角色個性、重視情緒疊加
《異人茶跡》的成功雖有賴多方的合作,但能讓故事如此引人入勝,最重要的關鍵,是張季雅說故事的能力。
李亞倫指出,單行本第1集《異人茶跡 淡水1865》問世時,本土結合文史與漫畫的作品相對仍不多見,算是占了題材新穎的紅利期。「接下來,它為什麼可以持續這麼長?這方面很依靠漫畫家的才華,很難複製。」
温淳雅則提到:「季雅很擅長演繹,處理情節的轉折時,她重視鋪陳,層層疊加角色情緒,再讓角色對事件做出反應。」因為這樣的創作特質,駕馭更龐大的故事線對張季雅來說並非難事。
兩位編輯都提到,張季雅雖然情感內斂,不善言辭,但想法十分豐富,思考細膩。李亞倫稱許她總是非常仔細地推敲角色的個性、情緒反應與行動。温淳雅則讚賞張季雅的善於觀察。她舉例:「整理資料時,我只確認陶德做了哪些事,但季雅則指出,陶德是個非常浪漫的人。當這個性格出現時,整個角色就鮮活起來了!」
陶德浪漫而李春生實際,確實是《異人茶跡》最關鍵的設計之一。兩位夥伴的個性差異,奠定了本作情感張力的主要結構。
➤曾害怕不知道如何展現商人的思考方式
「為了呈現更多樣的價值觀,我盡量避免只有單純的善惡。」張季雅接受採訪時表示,人往往因為價值觀與立場的不同,而有喜歡或不喜歡、好或不好的判斷。在鋪陳故事時,她認為應該展現角色的立場與價值觀,讓讀者自己找到認同的對象,孰是孰非交由讀者判斷。
舉例而言,在第5集中,台灣烏龍茶的生意不僅漸入佳境,甚至飛速成長。陶德認為應放緩腳步,避免重蹈鬱金香狂熱的泡沫化;李春生則擔心即時收手,會讓新加入的茶農損失慘重,倆人各有考量。
張季雅從不同的商業思考推動劇情,展現故事張力。不過完全沒做過生意的她,一開始其實很苦惱,「我在畫之前,一直很煩惱『商人到底怎麼思考』,因為我不是商人,不想畫得太浮誇,擔心沒有辦法說服讀者,所以我那時候看了滿多日本小說家山崎豐子的書。」特別是山崎幾部描繪大阪商人奮鬥的故事,從這些小說的養分中,她學習如何將商業和故事結合在一起。
➤互動解謎桌遊,異人茶跡:茶案軼事
新書發表會現場氣氛溫馨,宛如《異人茶跡》同樂會,包括即將發行衍生桌遊、城市解謎等跨領域合作的夥伴都到場送上祝福。
改編自《異人茶跡》的桌遊《茶案軼事》含實體配件與輔助APP,有些類似RPG的概念,玩家需要2到4人合作,透過人物對話,能讀到人物性格,也可體驗到接近閱讀漫畫的感受。桌遊中有豐富關卡,以強烈的互動性體驗做茶流程,甚至有編織茶簍的過程,讓玩家在編織中解謎。
打造《茶案軼事》桌遊的是以議題遊戲聞名的設計公司聚樂邦,共同創辦人吳亞軒表示,最初選擇改編這部漫畫,不僅因為它已累積了眾多好評,也因為主題反映了台灣文化的重要一環,與聚樂邦的理念相當符合。此外,「因為我跟夥伴一起創業,書中也是兩位夥伴一起創業的故事,所以最有共鳴的,就是書中面對創業的困難。」
聚樂邦品牌經理蕭雅馨則表示,製作上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忠於原著達成故事的趣味性跟人物塑造。「角色性格不能跑掉,它不能變成一個不屬於自己靈魂的角色,因為角色在書中已經被創造出來了」。
➤茶,在台灣精緻文化與庶民生活都有重要意義
《異人茶跡》對茶與相關工具器皿均有細膩精準的繪製,比如茶葉因為不同製作流程,成果也有不同,「我們現在知道的烏龍茶是圓球狀的,但其實陶德他們當年出口的烏龍茶是條索狀的。」
關於品茗文化,漫畫中也有精彩描述,比如第一集陶德提到:「我認為,喝茶的人一直都有,但茶是不斷地隨時間改變的。」又或第4集茶檢師提到一個銷售上的細節:「我之前跟紐約的茶鋪店員閒聊,不加牛奶和糖,直接飲用茶的消費者增加了,也許焙火可以不要用太重。」
飲食相關作品有個創作的難題是,味道的描述往往相當重要,但今人卻無法品嘗到古人的滋味。在繪製漫畫期間,張季雅還特地到台北百年名店「有記名茶」,品嘗條索狀烏龍茶的味道。
生於嘉義梅山茶農之家的張季雅,對茶文化的浸淫非一日之功。她說,其實小時候不太知道怎麼跟同學介紹自己的父親,她對爸爸的工作也一知半解,不懂得怎麼去說明「茶農」這個行業。「太理所當然的時候,反而有時不太理解它的優點或價值。畫了這套漫畫後,我才明白,『茶』不只是我小時候像喝白開水一樣在喝的東西,它背後有更多故事和情感。」
「茶,其實也是某種家庭手工業。」張季雅說,她曾遇過多位讀者,家裡都有製茶的機器,但現已閒置不用了,往往因為看了這部漫畫,才重新回頭確認,發現自己家裡過去也曾製茶。
張季雅生活中也是嗜飲茶的。她指出,台灣的茶每一、兩年都會有新的製法與茶種推出。作為商品,茶在市場上非常活耀多元。張季雅喜歡嘗鮮,不過她也提到:「我發現有些茶的口味會漸漸消失,比較流行的口味會留下,很多則漸漸消失,要找喝過一模一樣的味道反而很難。」
現在,若要向人解釋「茶」,張季雅的起手式通常是:「大家都很喜歡喝手搖飲料吧,大家知道台灣產哪些茶嗎?」由此延伸,再讓讀者明白,茶不只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也是台灣引以為傲的農產品。
茶,也不僅是歷史的一環,更在台灣的庶民生活、精緻文化、國際外銷上,都有代表意義。《異人茶跡》描繪的這段歷史,則是台灣人人都應該熟知的。
新書發表會現場,立法委員蘇巧慧也獻上祝福,她認為這本書不僅在寓教於樂中精彩地演繹了台灣北部的茶業史,更是年輕人都值得詳讀的「新創聖經」,因為書中細數了追求夢想時種種現實與理想的拉鋸。她冀望藉這本書的力量,未來有機會讓讀者與社會大眾,對台灣歷史與土地有更深、更濃的認識。(➤閱讀讀者》是漫畫也是新創聖經,是立委蘇巧慧也是《異人茶跡》的超級書迷)
➤沒有更長的篇幅,無法測試文史題材漫畫的真正能量
「在一部中篇或長篇的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一位漫畫家成長的歷程。」李亞倫表示,連載以來在畫技、人物表現、背景、台詞精煉等方面,張季雅都有長足的進步。不僅如此,李亞倫也提到,10多年前認識張季雅時,她還只是一位剛出社會沒多久、青澀的小女生,非常非常害羞,如今卻能在記者會中侃侃而談,「我有一種好像看見女兒長大的感覺」。
然而,這不僅是漫畫家張季雅邁向成熟的一段路程,也是台灣漫畫崎嶇變化的一段重要歷程。連載的12年間,《異人茶跡》見證了《CCC創作集》兩次紙本停刊、一次紙本重啟、一次轉型為數位平台以及兩度易手。
在《CCC創作集》以文史議題開創台漫新路徑的風潮中,多數連載作品最後並未累積成冊或僅出版1至2冊,《異人茶跡》無論篇幅、深度、口碑或知名度,都可能是將同類型作品推進最遠的重要代表。
「在職人漫畫或歷史題材方面,其他國家做過非常多嘗試,早已證實在商業性與知識傳遞上都具有效益。但台灣因為沒有拉出較長篇的規模,所以我們無法真正測試這樣的故事,到底可以深刻到怎樣的程度。」温淳雅表示。
若同意《異人茶跡》具有某種測試的意義,在這個重要且難得的嘗試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比如文史類漫畫的故事性與深刻性,是需要更長篇幅去完成?此類漫畫並非沒有商業性,端看有沒有更長遠、更具規模的發展?如果有更完備的漫畫環境,一部好的作品,也許不用等上12年?在台灣漫畫先天劣勢的環境下,一部好的漫畫,我們的觀察期或等待期得長達12年?無論這些問題指向什麼,都折射了當下台灣漫畫環境的侷限。
李亞倫提到:「漫畫家的創作人生大概就那幾年,做一部長篇失敗的話,後果是不可逆的,市場健不健康,能不能夠成功,其實就看市場能支撐多少暢銷的長篇漫畫。」
2014年,張季雅以本作榮獲金漫獎漫畫新人獎,初試啼聲便備受注目,才情卓越,題材更是台灣相當重要的歷史一環。12年來,《異人茶跡》緩步地以5冊畫下句點。它的成功絕非偶然,卻也有幸運之處,凝聚了多方共同的努力。張季雅在記者會上如此說:
異人茶跡5:茶路綿延(完)
作者:張季雅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異人茶跡書盒套書 1-5(完)(書盒套書)
作者:張季雅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15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餐桌對談》好的漫畫家,畫出自己性癖:Kinono與張季雅的誠實豆沙包
在食物面前,我們誠實。 在他人身邊,我們陪伴。 想說的話很多很多,不如留在餐桌上慢慢聊…… 閱讀更多
閱讀讀者》是漫畫也是新創聖經,是立委蘇巧慧也是《異人茶跡》的超級書迷
編按:耗時12年、累積了不同世代讀者,台灣漫畫家張季雅迄今最重要的作品《異人茶跡》近日推出第5集,迎來故事的精彩結局。新書發表會現場,立法委員蘇巧慧以書迷身分現身,... 閱讀更多
現場》明明很痛苦,為什麼我又來了இдஇ:Come on!12小時漫畫創作挑戰營交流日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