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平:我是馬尼尼為的超級粉絲。來台灣之前完全沒讀過她,直到去年的台北書展獨立出版社的聯合攤位,我看到馬尼尼為的書,以非常輕鬆的心情翻著那些圖畫,一翻就被刺穿了,一點都不輕鬆。
看來我無法站著讀的,就一口氣把全部都買回家,慢慢讀。
對我來說,這些書最擊中我的是異鄉人的氣質。我出生在中國,在香港成長,這兩年移居到台灣,會待多久也不知道。18歲離開家後就長期漂移,我自認非常擅長做一個惹人喜歡的異鄉人,但過程中不自覺會修飾掉自己必然會有的衝撞,自覺地討好別人。看到馬尼尼為的文字後,我看到一個完全沒有在做這些事情的人。這都是我的解讀,請馬尼尼為等下可以全部推翻。
➤恨作為寫作起點
今年是馬尼尼為創作的10週年,回到最初的原點:為什麼會走上創作這條路?
馬尼尼為:最近接到好幾個訪談,問題都很像,但問題不是只有一個答案,我就每個人都給不一樣的答案。
新書的題目跟台北有關,台北絕對是我開始創作的關鍵——一個人在台北,沒有娘家,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要是我在馬來西亞,可以去找我媽媽、我姐姐、朋友……當然不是說在這邊沒有朋友。我有一本書叫《沒有大路》,後面就寫:沒有大路,也沒有小路,都是海。我感覺自己都在漂浮著。
我的創作都是對我先生的恨和對台北的恨,也可以說就是對我先生的恨,因為恨屋及烏嘛。(笑)
張潔平:如何把恨轉化為藝術,像你一樣?
馬尼尼為:我也不知道我的這個能力。一開始沒有想要寫作,只是在台北過得不好,中間去新加坡當老師當了3個月,還是回台灣。我有個回答是:我一直找不到好工作,才逼得我去寫作。如果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我為什麼要寫作?可以當老師的話,不覺得很棒嗎?寒暑假可以出國去玩,退休了在家就有好幾萬。
我的寫作天分從來沒有被肯定過,但我很叛逆,不用別人肯定,我自己肯定自己。沒人叫我讀美術系,我就要讀美術系,其實很吃虧;沒人叫我結婚,我自己去結婚生小孩,吃了很多苦。三十幾歲的時候覺得好累喔,但我還是想叛逆,挑到別人莫名其妙要你做事情的點,就想反抗他。被看不起是我的動力。
寫作能力是我在畫廊工作時,老闆發現的。畫廊老闆脾氣不好,老是把員工罵走,每個禮拜都在面試新人,我在這個狀況下進去的。他叫我看一幅畫,寫點東西,我去電腦打一打,他變得很興奮,從此以後這個畫廊的每一個字他都叫我寫。有一天他說我有提案的能力,影響了我開始去國藝會提案。經過這個畫廊工作的調整後,我的專長變成了「文編」。
後來進了一間公共藝術公司,每提案一次成功,就被加薪,很自我滿足,但還是覺得自己的時間都被賣掉了。找了個藉口離職,不傷老闆的心,其實是把賺來的錢都塞進口袋,打算回去開一家二手書店。後來……還好沒成。(笑)
因為我媽媽要我去問神,神說:「你還是回來台灣好了。」我在台灣有朋友很喜歡帶我去算塔羅,很知道怎麼問問題,神才可以給你明確的答案。神說回來台灣會很好,但一個神這樣講,你不會信,就去把家裡附近的廟都問一問。決定回來台灣,之後我沒有再問過神。
➤因為出書重拾的美術創作
張潔平:寫提案這件事,也是我來台灣一個很大的衝擊——做跟文化相關的事業就一定要寫提案,不然賣書只會虧本。你對於寫提案和寫自己的東西,都是在使用文字、進行文編,會不會厭倦呢?
馬尼尼為:寫自己的東西就不會厭倦。所以我就離職啦。
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根本連自己在哪裡都不知道,只是因為很討厭我婆婆就寫了。原本的書名叫「台灣沒有這麼美好」,我也覺得改了比較好。(笑)
第一本書《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是全彩印刷,第一次有人肯定我,在我身上花了十幾萬。我是自己投稿的,跟潔平一樣去到獨立出版攤位,覺得這些是我摸得到的,投投看。如果當時沒有人回我,我應該就消失了。
出書之際,我重拾了美術創作。可能很多創作科系的人都知道,畢業後很難繼續,因為要上班賺錢,回家很累了能做什麼?有人說你在台北,應該多往外跑。我除了師大美術系,也常去台大、台藝大、北藝大旁聽,後來覺得上網最快,就聽梁文道。
我曾有一個工作是回馬來西亞的母校做藝術節行政,招待藝術家,幫他們辦活動。其實從畫廊工作就一路接觸各種各樣的藝術家,我非常羨慕他們,得獎的藝術家可以在世貿有一塊展覽區,可是要有台灣身分證才可以參加那個比賽。
我在那個藝術節認識了做版畫的藝術家,他從老遠開車載了一台版畫機到學校讓學生玩,我就從那邊開竅了。那時做的版畫都收在第一本書裡面,出版社的用意也是讓我能放喜歡的畫,也許就有動力把書整理出來。
新書發表時出版社幫我辦了個小小的版畫展覽,賣出我生平的第一張畫。賣畫的鼓勵很大,金額當然記得,是4000元。
➤不清楚自己的寫作者
張潔平:馬尼尼為的作品裡,《帶著你的雜質發亮》和新的這本《多年後我憶起台北》是我讀得最精的,沒想到《雜質》是你的第一本書。兩本相差10年,尖銳的東西都還在,但很不一樣了。
馬尼尼為:我自己過去的書都不大回看,校稿後就沒有再看。有一次讀者說他看了《沒有大路》,提到一個關鍵字,我就想回去看看。《沒有大路》是2018年,離我也滿近,再次翻開,對於能夠接受這本書的讀者感到很感謝,為什麼我這麼奇怪的人會被接受。這麼神經質的我,文字像個瘋子一樣。
我沒有這麼清楚自己是這樣的人,是因為不清楚才這樣寫的。如果很清楚讀者的感受,我就不會這樣寫了。
《多年後我憶起台北》是一本意外之書。前半部原本要收在《我的美術系少年》裡,但太多了被割捨下來,也有很多以前我寫了不敢拿出來給人家看的東西,現在敢了。〈我現在不跟你道晚安〉寫在我兒子4歲,他現在11歲了。
那時候我覺得寫散文是要用很多力氣去寫的,到後來放得越來越鬆。
張潔平:這本也有很多得獎作,我很喜歡的〈山河少女〉是新寫的?
馬尼尼為:是新的。我在疫情之後才突然得那麼多獎,對我來說是個轉捩點,我是個放假就想回家的人,可是疫情沒有地方可以去,把自己關起來是一件好事,可以面對自己,加上現在有貓,出去外面住我就睡不著。
那個不能出門的暑假,在文學雜誌看到很多比賽,開始參加文學獎。之前投過《自由時報》的獎,接到電話跟我說資格不符。第一次得到國藝會補助5萬,整個晚上睡不著,之後中了20萬,我心裡面已經要瘋掉了,沒有面對過這麼大的錢,是用寫作換來的。但我出去買便當,看新聞的跑馬燈寫長榮海運的年終獎金xx萬,就把自己冷卻下來。(笑)
➤寫故鄉還有距離美
張潔平:對我來說,一個作家當然可以在自己的作品裡虛構所有的東西,但〈山河少女〉跟故鄉有關的敘述非常打動我,不管那個故鄉是真還是假。尤其結尾的時候,有一種馬尼尼為的溫情與柔軟。
你在寫台北的時候,故鄉是參照嗎?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馬尼尼為:寫故鄉當然是比較溫柔的。我的散文裡有真有假,很多人會問我的婚姻關係,因為我寫我離婚、我先生死了,其實這些事可能都沒有發生。
我心裡把寫作的題材分作兩個,一個故鄉,一個是台北。台北是恨,故鄉還有距離美。在家鄉也有試過寫作,投過星洲日報、南洋商報,稿費很低,後來就不投了。
在疫情的時候用寫作的方式回家,可以回家很多次。寫很多文章讓我像回到了家。那段時間和家人通電話,只要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就大概有靈感要寫什麼了。在馬來西亞的童年對我而言是創作的泉源,童年已經消失了,所以我將更可以想像它。
➤下一個、下下一個10年,時間怎麼花?
張潔平:你的家人或以前的朋友,會看你寫的東西嗎?
馬尼尼為:不會。這可能也是我的書賣不好的原因,從第一本書就沒有親友團。創作是我個人的事,取筆名也是不想傷害家人。
張潔平:你不怕傷害到台北的人?(全場笑)
你的媽媽會來台北看你嗎?她會發現你是知名的作家,還有很多人簽書。
馬尼尼為:沒有人知道我是作家。我小孩的安親班老師只知道我是馬來西亞人,覺得我小孩的作文需要關照,認為我可能只會講中文、不會寫。
對我媽媽來說,我只是在台灣養孩子的家庭主婦,沒什麼特別的。她會說我大女兒是校長、二女兒也是校長,我亂講的……然後,可能不會介紹我,我也不介意,不會生氣。
有時可能會說,「作家」是我的綽號。(笑)
我覺得「作家」這個社會身分不夠穩定,得獎就是作家嗎?台灣的文學獎太多,馬來西亞只有一個花蹤文學獎,還兩年辦一次。我剛出書的時候,有讀者指著一個大舞台跟我說:「有一天你也會站在舞台上面。」我沒有去想。我現在的想法是,舞台是每個人的,大家都有機會上舞台。
我是用「作家」的身分活過這10年。生命中可能第一個10年是在玩,第二個10年成為學校的產物,第三的10年是社會的產物,下一個10年,我是我自己的產物。接下來還有幾個10年?如果活到60歲,還有兩個10年。我不知道。
寫作的時候,我會有點愧疚感,當別人在出賣勞力、做社會服務的時候,你只是在家裡做自己的事。所以我才會去做志工。
疫情的時候我接手了一隻癌症狗。我和另一位志工一起遛那隻狗,他只能照顧牠半年,我當然就問了為什麼,他說:「我想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身上。」
這句話我記了很久,想了很久。為什麼人要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我需要時間花在我自己身上,同時也覺得這話非常自私。
但隨著一個人的成熟,應該是可以把時間分給別人,分給其他的生物。我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我還在想。
新書封面上有一句編輯選用的話,「這些貓讓我覺得台北是家」,為什麼是貓,而不是人呢?很多人問我。因為貓真的比人類好太多了,貓給我很大的能量,只要跟貓睡一起我就放鬆了,頭腦可以想事情了。我從貓那裡拿太多了,時間給牠是還回去。
還沒去收容所的時候,我畫貓就是畫阿美,一定是緊緊貼在一起。後來我畫的貓跟人類是有距離的,要把手伸得很長,才能觸碰到牠。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不是用錢買的,而是時間換來的,像你和貓的感情。●
【馬尼尼為-創作的愛恨情仇 】專題講座
- 主講人:馬尼尼為
- 活動時間:2022/11/26(六)15:00-17:00
- 活動地點:高市圖總館3F階梯閣樓(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3F)
- 報名連結(14:45開放報名正/備取民眾入場,14:55視出席情況開放現場民眾入場)
多年後我憶起台北
作者:馬尼尼為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20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30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著有:《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我的美術系少年》、《馬來鬼圖鑑》等十餘冊。
2020年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年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文優選、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2年繪本《姐姐的空房子》獲選THE BRAW(波隆那拉加茲獎)100 Amazing Books、台北文學獎年金類入圍。
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三度入選臺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現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同事有貓三隻:阿美、來福、巧巧,每天最愛和阿美鬼混;也是動物收容所小小志工。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
Tags:
(照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張潔平:我是馬尼尼為的超級粉絲。來台灣之前完全沒讀過她,直到去年的台北書展獨立出版社的聯合攤位,我看到馬尼尼為的書,以非常輕鬆的心情翻著那些圖畫,一翻就被刺穿了,一點都不輕鬆。
看來我無法站著讀的,就一口氣把全部都買回家,慢慢讀。
對我來說,這些書最擊中我的是異鄉人的氣質。我出生在中國,在香港成長,這兩年移居到台灣,會待多久也不知道。18歲離開家後就長期漂移,我自認非常擅長做一個惹人喜歡的異鄉人,但過程中不自覺會修飾掉自己必然會有的衝撞,自覺地討好別人。看到馬尼尼為的文字後,我看到一個完全沒有在做這些事情的人。這都是我的解讀,請馬尼尼為等下可以全部推翻。
➤恨作為寫作起點
今年是馬尼尼為創作的10週年,回到最初的原點:為什麼會走上創作這條路?
馬尼尼為:最近接到好幾個訪談,問題都很像,但問題不是只有一個答案,我就每個人都給不一樣的答案。
新書的題目跟台北有關,台北絕對是我開始創作的關鍵——一個人在台北,沒有娘家,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要是我在馬來西亞,可以去找我媽媽、我姐姐、朋友……當然不是說在這邊沒有朋友。我有一本書叫《沒有大路》,後面就寫:沒有大路,也沒有小路,都是海。我感覺自己都在漂浮著。
我的創作都是對我先生的恨和對台北的恨,也可以說就是對我先生的恨,因為恨屋及烏嘛。(笑)
張潔平:如何把恨轉化為藝術,像你一樣?
馬尼尼為:我也不知道我的這個能力。一開始沒有想要寫作,只是在台北過得不好,中間去新加坡當老師當了3個月,還是回台灣。我有個回答是:我一直找不到好工作,才逼得我去寫作。如果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我為什麼要寫作?可以當老師的話,不覺得很棒嗎?寒暑假可以出國去玩,退休了在家就有好幾萬。
我的寫作天分從來沒有被肯定過,但我很叛逆,不用別人肯定,我自己肯定自己。沒人叫我讀美術系,我就要讀美術系,其實很吃虧;沒人叫我結婚,我自己去結婚生小孩,吃了很多苦。三十幾歲的時候覺得好累喔,但我還是想叛逆,挑到別人莫名其妙要你做事情的點,就想反抗他。被看不起是我的動力。
寫作能力是我在畫廊工作時,老闆發現的。畫廊老闆脾氣不好,老是把員工罵走,每個禮拜都在面試新人,我在這個狀況下進去的。他叫我看一幅畫,寫點東西,我去電腦打一打,他變得很興奮,從此以後這個畫廊的每一個字他都叫我寫。有一天他說我有提案的能力,影響了我開始去國藝會提案。經過這個畫廊工作的調整後,我的專長變成了「文編」。
後來進了一間公共藝術公司,每提案一次成功,就被加薪,很自我滿足,但還是覺得自己的時間都被賣掉了。找了個藉口離職,不傷老闆的心,其實是把賺來的錢都塞進口袋,打算回去開一家二手書店。後來……還好沒成。(笑)
因為我媽媽要我去問神,神說:「你還是回來台灣好了。」我在台灣有朋友很喜歡帶我去算塔羅,很知道怎麼問問題,神才可以給你明確的答案。神說回來台灣會很好,但一個神這樣講,你不會信,就去把家裡附近的廟都問一問。決定回來台灣,之後我沒有再問過神。
➤因為出書重拾的美術創作
張潔平:寫提案這件事,也是我來台灣一個很大的衝擊——做跟文化相關的事業就一定要寫提案,不然賣書只會虧本。你對於寫提案和寫自己的東西,都是在使用文字、進行文編,會不會厭倦呢?
馬尼尼為:寫自己的東西就不會厭倦。所以我就離職啦。
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根本連自己在哪裡都不知道,只是因為很討厭我婆婆就寫了。原本的書名叫「台灣沒有這麼美好」,我也覺得改了比較好。(笑)
第一本書《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是全彩印刷,第一次有人肯定我,在我身上花了十幾萬。我是自己投稿的,跟潔平一樣去到獨立出版攤位,覺得這些是我摸得到的,投投看。如果當時沒有人回我,我應該就消失了。
出書之際,我重拾了美術創作。可能很多創作科系的人都知道,畢業後很難繼續,因為要上班賺錢,回家很累了能做什麼?有人說你在台北,應該多往外跑。我除了師大美術系,也常去台大、台藝大、北藝大旁聽,後來覺得上網最快,就聽梁文道。
我曾有一個工作是回馬來西亞的母校做藝術節行政,招待藝術家,幫他們辦活動。其實從畫廊工作就一路接觸各種各樣的藝術家,我非常羨慕他們,得獎的藝術家可以在世貿有一塊展覽區,可是要有台灣身分證才可以參加那個比賽。
我在那個藝術節認識了做版畫的藝術家,他從老遠開車載了一台版畫機到學校讓學生玩,我就從那邊開竅了。那時做的版畫都收在第一本書裡面,出版社的用意也是讓我能放喜歡的畫,也許就有動力把書整理出來。
新書發表時出版社幫我辦了個小小的版畫展覽,賣出我生平的第一張畫。賣畫的鼓勵很大,金額當然記得,是4000元。
➤不清楚自己的寫作者
張潔平:馬尼尼為的作品裡,《帶著你的雜質發亮》和新的這本《多年後我憶起台北》是我讀得最精的,沒想到《雜質》是你的第一本書。兩本相差10年,尖銳的東西都還在,但很不一樣了。
馬尼尼為:我自己過去的書都不大回看,校稿後就沒有再看。有一次讀者說他看了《沒有大路》,提到一個關鍵字,我就想回去看看。《沒有大路》是2018年,離我也滿近,再次翻開,對於能夠接受這本書的讀者感到很感謝,為什麼我這麼奇怪的人會被接受。這麼神經質的我,文字像個瘋子一樣。
我沒有這麼清楚自己是這樣的人,是因為不清楚才這樣寫的。如果很清楚讀者的感受,我就不會這樣寫了。
《多年後我憶起台北》是一本意外之書。前半部原本要收在《我的美術系少年》裡,但太多了被割捨下來,也有很多以前我寫了不敢拿出來給人家看的東西,現在敢了。〈我現在不跟你道晚安〉寫在我兒子4歲,他現在11歲了。
那時候我覺得寫散文是要用很多力氣去寫的,到後來放得越來越鬆。
張潔平:這本也有很多得獎作,我很喜歡的〈山河少女〉是新寫的?
馬尼尼為:是新的。我在疫情之後才突然得那麼多獎,對我來說是個轉捩點,我是個放假就想回家的人,可是疫情沒有地方可以去,把自己關起來是一件好事,可以面對自己,加上現在有貓,出去外面住我就睡不著。
那個不能出門的暑假,在文學雜誌看到很多比賽,開始參加文學獎。之前投過《自由時報》的獎,接到電話跟我說資格不符。第一次得到國藝會補助5萬,整個晚上睡不著,之後中了20萬,我心裡面已經要瘋掉了,沒有面對過這麼大的錢,是用寫作換來的。但我出去買便當,看新聞的跑馬燈寫長榮海運的年終獎金xx萬,就把自己冷卻下來。(笑)
➤寫故鄉還有距離美
張潔平:對我來說,一個作家當然可以在自己的作品裡虛構所有的東西,但〈山河少女〉跟故鄉有關的敘述非常打動我,不管那個故鄉是真還是假。尤其結尾的時候,有一種馬尼尼為的溫情與柔軟。
你在寫台北的時候,故鄉是參照嗎?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馬尼尼為:寫故鄉當然是比較溫柔的。我的散文裡有真有假,很多人會問我的婚姻關係,因為我寫我離婚、我先生死了,其實這些事可能都沒有發生。
我心裡把寫作的題材分作兩個,一個故鄉,一個是台北。台北是恨,故鄉還有距離美。在家鄉也有試過寫作,投過星洲日報、南洋商報,稿費很低,後來就不投了。
在疫情的時候用寫作的方式回家,可以回家很多次。寫很多文章讓我像回到了家。那段時間和家人通電話,只要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就大概有靈感要寫什麼了。在馬來西亞的童年對我而言是創作的泉源,童年已經消失了,所以我將更可以想像它。
➤下一個、下下一個10年,時間怎麼花?
張潔平:你的家人或以前的朋友,會看你寫的東西嗎?
馬尼尼為:不會。這可能也是我的書賣不好的原因,從第一本書就沒有親友團。創作是我個人的事,取筆名也是不想傷害家人。
張潔平:你不怕傷害到台北的人?(全場笑)
你的媽媽會來台北看你嗎?她會發現你是知名的作家,還有很多人簽書。
馬尼尼為:沒有人知道我是作家。我小孩的安親班老師只知道我是馬來西亞人,覺得我小孩的作文需要關照,認為我可能只會講中文、不會寫。
對我媽媽來說,我只是在台灣養孩子的家庭主婦,沒什麼特別的。她會說我大女兒是校長、二女兒也是校長,我亂講的……然後,可能不會介紹我,我也不介意,不會生氣。
有時可能會說,「作家」是我的綽號。(笑)
我覺得「作家」這個社會身分不夠穩定,得獎就是作家嗎?台灣的文學獎太多,馬來西亞只有一個花蹤文學獎,還兩年辦一次。我剛出書的時候,有讀者指著一個大舞台跟我說:「有一天你也會站在舞台上面。」我沒有去想。我現在的想法是,舞台是每個人的,大家都有機會上舞台。
我是用「作家」的身分活過這10年。生命中可能第一個10年是在玩,第二個10年成為學校的產物,第三的10年是社會的產物,下一個10年,我是我自己的產物。接下來還有幾個10年?如果活到60歲,還有兩個10年。我不知道。
寫作的時候,我會有點愧疚感,當別人在出賣勞力、做社會服務的時候,你只是在家裡做自己的事。所以我才會去做志工。
疫情的時候我接手了一隻癌症狗。我和另一位志工一起遛那隻狗,他只能照顧牠半年,我當然就問了為什麼,他說:「我想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身上。」
這句話我記了很久,想了很久。為什麼人要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我需要時間花在我自己身上,同時也覺得這話非常自私。
但隨著一個人的成熟,應該是可以把時間分給別人,分給其他的生物。我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我還在想。
新書封面上有一句編輯選用的話,「這些貓讓我覺得台北是家」,為什麼是貓,而不是人呢?很多人問我。因為貓真的比人類好太多了,貓給我很大的能量,只要跟貓睡一起我就放鬆了,頭腦可以想事情了。我從貓那裡拿太多了,時間給牠是還回去。
還沒去收容所的時候,我畫貓就是畫阿美,一定是緊緊貼在一起。後來我畫的貓跟人類是有距離的,要把手伸得很長,才能觸碰到牠。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不是用錢買的,而是時間換來的,像你和貓的感情。●
【馬尼尼為-創作的愛恨情仇 】專題講座
多年後我憶起台北
作者:馬尼尼為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20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30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著有:《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我的美術系少年》、《馬來鬼圖鑑》等十餘冊。
2020年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年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文優選、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2年繪本《姐姐的空房子》獲選THE BRAW(波隆那拉加茲獎)100 Amazing Books、台北文學獎年金類入圍。
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三度入選臺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現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同事有貓三隻:阿美、來福、巧巧,每天最愛和阿美鬼混;也是動物收容所小小志工。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1》所以貓貓蟲咖啵是貓還是蟲啊?
延伸閱讀
漫畫評論》孤獨如何被解救:馬尼尼為讀《孤獨》
閱讀更多
閱讀讀者(詩人篇)》馬尼尼為:「我寫了一首詩給她,〈我養的狗,叫男人——向余秀華致敬〉。」
感謝他們撐起了出版業。 現在,我們閱讀讀者。 閱讀更多
現場》我不會跟你說保重,連再見也不必說:側記在台香港作家的龍山寺走讀
前言:啟發自《我香港,我街道》系列的《我台北,我街道》近日出版第二集。不同於前作集結眾多作家的台北記憶,《我台北,我街道2》廣納精神科醫師、政治工作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