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為自由而戰,抗爭下的日常──緬甸.香港.烏克蘭
主持:劉致昕(《真相製造》、《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作者)
與談:柳廣成(香港漫畫家 、《緬甸,最後一搏》共同作者)、杜可可(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楊萬利(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之一)、黃珮珊(慢工文化總編輯)
緬甸詩人克席原任工程師,2012年起,他離職後全心投入創作詩,平時以販售冰淇淋和蛋糕維生。克席曾在2021年緬甸政變發生後,發文表示:「我不想當英雄,我不想當烈士,我不想當弱者,我不想當傻瓜。我不想支持不公不義。如果我只有1分鐘可活,我希望我的良知在那一刻是純潔的。」
2021年5月9日早上,克席妻子昭蘇(Chaw Su)接到電話,要她去摩尼瓦的醫院。「我原本以為他只是手臂骨折之類的…… 但當我抵達現場時,他卻在停屍間,內部臟器都被摘除。」昭蘇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緬語版(BBC Burmese)訪問時表示。
生命也許會消逝,但語言及其內蘊的精神會持續流傳。克席最著名的句子:「他們瞄準頭部,殊不知革命在人心中。」出現在慢工出版的紀實漫畫《緬甸,最後一搏》書末。中英雙語呈現的文句旁邊,是香港漫畫家柳廣成所畫的、一張張神情堅毅的緬甸人民大頭照。
《緬甸,最後一搏》書末克席詩句出現的扉頁(Openbook攝)
➤藉出版紀實漫畫,呼籲關注緬甸
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國防軍發動政變,推翻全國民主聯盟政府,拘捕總統溫敏及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政變發生數小時後,緬甸國防軍宣布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隨後,緬甸全國爆發了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緬甸軍方則採取直接槍殺的殘酷手段,對緬甸全民進行鎮壓。
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網站 統計資料,政變發生後,截至今(2023)年5月8日,已有2萬1973人遭逮捕,被釋放者為4207人,但仍有1萬7750人被拘留,有3476人已被軍政府殺害。很遺憾地,死者甚至包括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緬甸,最後一搏》書封上穿著「EVERYTHING WILL BE OK」字樣T恤的黑色剪影,人物原型就是緬甸華裔女孩鄧家希。她在2021年3月3日在抗爭現場遭軍方實彈射擊,頭部中槍死亡,終年19歲。
《緬甸,最後一搏》新書附上4種語言版本的新書網站QRcode(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緬甸,最後一搏》發表會現場表示,會有這本漫畫出現,其實是追蹤緬甸民主運動發展約20年之久的法國漫畫編劇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在2021年底向慢工提案。黃珮珊起先猶豫了很久:「一開始其實不想做這本書。我們都在做真實故事,但老實說,我們沒有做過『還正在發生的事』,這有點超越我的能力,已經進入到新聞的境界。」
後來她與德波米討論原則,比如確認書中提及的內容事件必須要有事實來源等等。德波米的堅持震撼了黃珮珊,加上她讀到了慘無人道的報導:2021年平安夜,緬甸平民欲透過卡車逃亡到鄰國泰國,卻遇到緬甸軍方放火燒車,不論性別年齡全數遭受屠殺。這成為黃珮珊放下遲疑決定出書的關鍵。
烏俄戰爭後,全球新聞焦點都在烏克蘭,同樣位處戰略地位的台灣也受到關注。黃珮珊反問:「那誰來關心緬甸呢?」她認為台灣的言論與出版自由在亞洲位居領先,因此有能力關注其他亞洲國家的處境,透過出版來發聲:「慢工也希望不只做台灣故事,而是關注整個亞洲。」
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分享《緬甸,最後一搏》出版緣起(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嚮往民主的百萬緬甸人,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持續對抗
親歷過緬甸1988年第一次民主政變的杜可可,向現場說明:「2021年4月16日我們成立自己的政府,軍方有坦克車,我們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想辦法做。緬甸軍方是應該要照顧緬甸人民的,但空軍炸掉了我們的村莊。在兩年裡,有3萬5000多個家不見、燒掉了。」
主持人劉致昕補充,杜可可提到的「自己的政府」是緬甸支持民主的陣營「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透過緬甸社群在國際進行募款,「在軍隊方面、在海外各地遊說上面,有資源在外交場域跟境內的軍事場域,持續對抗跟推進。」
劉致昕解釋:「民族團結政府」不但成立了「人民防衛部隊」(People's Defense Force, PDF),在許多國家都有設立代表處。黃珮珊也補充,目前民族團結政府防衛軍總人數達百萬,僅有6.7萬人領有每個月20美金零用金,其他人皆是無償參與。來自台灣的資助,約能提供380多位防衛軍每個月零用金,其他國家的資助情形,則以新加玻、韓國、日本和英國最多。「這場政變,也造成780萬個學童失去了上學的可能性。兩年之間,整個國家像翻過來一樣發生事情。」劉致昕小結。
主持人劉致昕補充緬甸抗爭的脈絡與影響(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在緬甸出生的,全部都是一家人
對談現場播放起影片,那是緬甸政變過程中,失去年輕兒子的緬甸華人母親,悲傷地對鏡頭與其他人喊話。劉致昕同步翻譯轉述:「我是真正的華人,我現在犧牲了一個醫生兒子,你要永遠記得這件事情,我們出生在緬甸,吃緬甸的米,喝緬甸的水長大,我們心態跟緬甸人一樣,我也是佛教徒。請不要因為這個事件,而把我們當做是你們的敵人。」
緬華二代楊萬利也在發表會現場,看著影片,她內心百感交集。1993年,年僅10歲的楊萬利一家從緬甸遷居台灣。長大成人後的她,不但與友人共同創辦鳴個喇叭!緬甸街 工作室,推廣緬甸文化,2022年也創辦三季Sanji Teahouse ,用道地的緬甸飲食讓台灣人認識緬甸。
看完影片的楊萬利向大家說明,政治層面上,族裔議題常被緬甸軍方用來挑起國內不同種族之間的衝突,進而間接瓦解民間對於政府的反抗力道。其中,緬甸華人處境更是如履薄冰。
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之一楊萬利,分享緬甸民主抗爭過程,華人處境轉變(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1960年代緬甸政變發生時,社會也興起排華風氣,不少人選擇離開,有的就移民台灣,成為最早落腳、構成中和緬甸街的社群。楊萬利說:「選擇離開和選擇留下的人,每個人面臨的課題不太一樣。離開到世界各國的移民們,面臨的課題是『如何在異鄉重新生出自己的根』;選擇留下的人則面臨其他課題,比如緬甸每隔15到20年,就會發生類似這樣的(社會)動盪。」
《緬甸,最後一搏》書裡提到,緬甸華人的處境長期以來非常弱勢。劉致昕轉頭詢問杜可可:「在開始正面抗爭之後,原本在國內矛盾的種族之間的衝突,起了什麼樣的變化?這兩年來看見了什麼?在種族之間,人民有辦法團結嗎?」
杜可可表示,目前緬甸社會是有史以來最團結的一次,值得驕傲:「在民族團結政府第一次開記者會的時候,就宣布承認羅興亞人(Rohingya)是自己的種族。我們想要把緬甸的全部民族團結起來。過去緬甸華人是被排擠的,現在不一樣了。在緬甸出生的,流著緬甸公民的血,全部都是一家人,我們承認了這個事。」
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杜可可分享緬甸現況(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以畫圖爭取話語權,建立虛構卻有真實血肉的面目
在這次《緬甸,最後一搏》涉及跨國經驗的合作過程中,漫畫家柳廣成必須根據德波米提供的雲端資料照片感受現場,待德波米寫好腳本後,再執筆創作。整段過程的感受如何?
柳廣成表示,下筆前,首先要抽離香港人的身分,去擁抱普世價值:「意思是說,回到身為人民,面對極權,希望不要受到壓迫、有基本人權、有基本自由。」這次創作需要處理的議題非常深入,動筆前,柳廣成花了一點時間了解緬甸局勢發展、民族議題,才具有從照片或事件資料中,解讀當地背景與社會脈絡的能力。
他接著說:「緬甸當地民族之間本來就存在衝突,這樣的背景其實與抗爭運動息息相關,主流族群過去對少數族群不友善,在抗爭期間出現一些化解的情況。我不能套用香港的觀點,這樣太武斷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情況,需要帶入這個地方的背景脈絡。」
原先處理分鏡稿時,柳廣成運用了較為抽象的筆法,但在與德波米來回討論後,進行真實元素與漫畫創作之間的拿捏與調整,以避免創作者演繹過多、創作性太強,讓讀者感到「不靠譜」。
漫畫家柳廣成分享《緬甸,最後一搏》創作歷程與思辨(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世界各地正發生著的各種國家暴力與權利侵害,形式各異,台灣、香港、緬甸、烏克蘭人民的處境與受到的關注不盡相同。然而,在傷痛意義的層面,難以、也無須相互比較。
柳廣成回看香港抗爭,當時自己目睹事情發生卻無能為力,在暴力現場倖存,不免心懷內疚,甚至反覆自問:「被抓走的怎麼不是我?」不過,反過來想,若真的被逮捕,將無法做到很多事。他說:「其實青春是這麼容易被摧毀,好像只是機率而已——本來你可能是無限大好機會的青年,但就消失了。」
回到民主的討論,柳廣成認為:「民主是不一定你跟我意見一樣。大家意見的話語權是平等的。」他期盼每位讀者都能用「人的尺度」回到生命本身去理解為了抗爭被拘留或者死傷的人。柳廣成強調:「我希望大家不要用數字去看這些人,因為每一個數字可能都曾經有過很大的夢想,如果他們還活著,他們真的可以做很多事。」
對柳廣成而言,畫圖亦是爭取話語權的方法,以此對抗被國家壟斷的大眾媒體主流敘事。創作之外,出版當然也是提出不同面向的生命經驗與民間視角,用親身體驗過的真相,對抗官方斷章取義說法的具體行動。
藉由普世價值的提調與共感,柳廣成與德波米共同轉化緬甸發生的種種,打造出《緬甸,最後一搏》。相信那些細緻而入神,帶著憤怒與不甘心的臉孔,將會銘記在每一位認同民主自由價值的讀者心上,記住克席與其他以命相搏的抗爭者如何活過,讓革命不會止步於此。●
緬甸,最後一搏
Myanmar: the last stand
作者: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
繪者: 柳廣成
譯者: 許惇純、Alice Heathwood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斐德希克.德波米(腳本)
1975年出生,成長於巴黎。2006年起參與Info Birmanie、Euro Burma Network等支持、宣傳緬甸民主運動的機構。他出版了十多本關於緬甸局勢的書籍和漫畫,並在媒體上發表相關文章,也曾針對盧旺達圖西人的種族滅絕問題發表著作。
已出版漫畫作品有《Sur le fil : dix ans d'engagement pour la Birmanie 》、《Birmanie, fragments d'une réalité 》、《Aung San Suu Kyi, Rohingya et extrémistes bouddhistes 》等。
柳廣成(漫畫)
香港創作者。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修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及連載短篇漫畫十餘部,並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時大量以漫畫發聲。習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常藉由筆觸強調氛圍。已出版漫畫作品有《被消失的香港》、《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北港香爐人人插》、《Cube Escape: Paradox 》、《Fantaisie ordinaire 》等。
Tags:
左起:《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作者劉致昕、香港漫畫家暨《緬甸,最後一搏》共同作者柳廣成、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杜可可、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之一楊萬利(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底圖取自canva/Matthew Endersbe
5/9是緬甸反軍政府詩人克席(Khet Thi)的忌日。兩年前,緬甸軍事執政團鎮壓反抗者,克席在嚴刑對待下一夜喪命,遺體甚至遭無情破壞。專門出版亞洲紀實漫畫的慢工出版,2023年初緬甸政變兩週年之際推出《緬甸,最後一搏》,除了中英雙語對白的實體漫畫書,並有法、英、泰、緬甸文四種語言的電子書全文,在網路上供讀者自由閱覽、轉載。
Openbook邀請讀者們一同回到2023台北國際書展《緬甸,最後一搏》新書發表會現場,會中結合不同國家的抗爭經驗與觀察,回顧緬甸這兩年的社會動盪,為讀者勾勒更具體、真實的世界圖景,並思考緬甸民主的未來。
講題:為自由而戰,抗爭下的日常──緬甸.香港.烏克蘭
主持:劉致昕(《真相製造》、《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作者)
與談:柳廣成(香港漫畫家 、《緬甸,最後一搏》共同作者)、杜可可(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楊萬利(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之一)、黃珮珊(慢工文化總編輯)
緬甸詩人克席原任工程師,2012年起,他離職後全心投入創作詩,平時以販售冰淇淋和蛋糕維生。克席曾在2021年緬甸政變發生後,發文表示:「我不想當英雄,我不想當烈士,我不想當弱者,我不想當傻瓜。我不想支持不公不義。如果我只有1分鐘可活,我希望我的良知在那一刻是純潔的。」
2021年5月9日早上,克席妻子昭蘇(Chaw Su)接到電話,要她去摩尼瓦的醫院。「我原本以為他只是手臂骨折之類的……但當我抵達現場時,他卻在停屍間,內部臟器都被摘除。」昭蘇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緬語版(BBC Burmese)訪問時表示。
生命也許會消逝,但語言及其內蘊的精神會持續流傳。克席最著名的句子:「他們瞄準頭部,殊不知革命在人心中。」出現在慢工出版的紀實漫畫《緬甸,最後一搏》書末。中英雙語呈現的文句旁邊,是香港漫畫家柳廣成所畫的、一張張神情堅毅的緬甸人民大頭照。
➤藉出版紀實漫畫,呼籲關注緬甸
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國防軍發動政變,推翻全國民主聯盟政府,拘捕總統溫敏及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政變發生數小時後,緬甸國防軍宣布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隨後,緬甸全國爆發了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緬甸軍方則採取直接槍殺的殘酷手段,對緬甸全民進行鎮壓。
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網站統計資料,政變發生後,截至今(2023)年5月8日,已有2萬1973人遭逮捕,被釋放者為4207人,但仍有1萬7750人被拘留,有3476人已被軍政府殺害。很遺憾地,死者甚至包括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緬甸,最後一搏》書封上穿著「EVERYTHING WILL BE OK」字樣T恤的黑色剪影,人物原型就是緬甸華裔女孩鄧家希。她在2021年3月3日在抗爭現場遭軍方實彈射擊,頭部中槍死亡,終年19歲。
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緬甸,最後一搏》發表會現場表示,會有這本漫畫出現,其實是追蹤緬甸民主運動發展約20年之久的法國漫畫編劇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在2021年底向慢工提案。黃珮珊起先猶豫了很久:「一開始其實不想做這本書。我們都在做真實故事,但老實說,我們沒有做過『還正在發生的事』,這有點超越我的能力,已經進入到新聞的境界。」
後來她與德波米討論原則,比如確認書中提及的內容事件必須要有事實來源等等。德波米的堅持震撼了黃珮珊,加上她讀到了慘無人道的報導:2021年平安夜,緬甸平民欲透過卡車逃亡到鄰國泰國,卻遇到緬甸軍方放火燒車,不論性別年齡全數遭受屠殺。這成為黃珮珊放下遲疑決定出書的關鍵。
烏俄戰爭後,全球新聞焦點都在烏克蘭,同樣位處戰略地位的台灣也受到關注。黃珮珊反問:「那誰來關心緬甸呢?」她認為台灣的言論與出版自由在亞洲位居領先,因此有能力關注其他亞洲國家的處境,透過出版來發聲:「慢工也希望不只做台灣故事,而是關注整個亞洲。」
➤嚮往民主的百萬緬甸人,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持續對抗
親歷過緬甸1988年第一次民主政變的杜可可,向現場說明:「2021年4月16日我們成立自己的政府,軍方有坦克車,我們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想辦法做。緬甸軍方是應該要照顧緬甸人民的,但空軍炸掉了我們的村莊。在兩年裡,有3萬5000多個家不見、燒掉了。」
主持人劉致昕補充,杜可可提到的「自己的政府」是緬甸支持民主的陣營「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透過緬甸社群在國際進行募款,「在軍隊方面、在海外各地遊說上面,有資源在外交場域跟境內的軍事場域,持續對抗跟推進。」
劉致昕解釋:「民族團結政府」不但成立了「人民防衛部隊」(People's Defense Force, PDF),在許多國家都有設立代表處。黃珮珊也補充,目前民族團結政府防衛軍總人數達百萬,僅有6.7萬人領有每個月20美金零用金,其他人皆是無償參與。來自台灣的資助,約能提供380多位防衛軍每個月零用金,其他國家的資助情形,則以新加玻、韓國、日本和英國最多。「這場政變,也造成780萬個學童失去了上學的可能性。兩年之間,整個國家像翻過來一樣發生事情。」劉致昕小結。
➤在緬甸出生的,全部都是一家人
對談現場播放起影片,那是緬甸政變過程中,失去年輕兒子的緬甸華人母親,悲傷地對鏡頭與其他人喊話。劉致昕同步翻譯轉述:「我是真正的華人,我現在犧牲了一個醫生兒子,你要永遠記得這件事情,我們出生在緬甸,吃緬甸的米,喝緬甸的水長大,我們心態跟緬甸人一樣,我也是佛教徒。請不要因為這個事件,而把我們當做是你們的敵人。」
緬華二代楊萬利也在發表會現場,看著影片,她內心百感交集。1993年,年僅10歲的楊萬利一家從緬甸遷居台灣。長大成人後的她,不但與友人共同創辦鳴個喇叭!緬甸街工作室,推廣緬甸文化,2022年也創辦三季Sanji Teahouse,用道地的緬甸飲食讓台灣人認識緬甸。
看完影片的楊萬利向大家說明,政治層面上,族裔議題常被緬甸軍方用來挑起國內不同種族之間的衝突,進而間接瓦解民間對於政府的反抗力道。其中,緬甸華人處境更是如履薄冰。
1960年代緬甸政變發生時,社會也興起排華風氣,不少人選擇離開,有的就移民台灣,成為最早落腳、構成中和緬甸街的社群。楊萬利說:「選擇離開和選擇留下的人,每個人面臨的課題不太一樣。離開到世界各國的移民們,面臨的課題是『如何在異鄉重新生出自己的根』;選擇留下的人則面臨其他課題,比如緬甸每隔15到20年,就會發生類似這樣的(社會)動盪。」
《緬甸,最後一搏》書裡提到,緬甸華人的處境長期以來非常弱勢。劉致昕轉頭詢問杜可可:「在開始正面抗爭之後,原本在國內矛盾的種族之間的衝突,起了什麼樣的變化?這兩年來看見了什麼?在種族之間,人民有辦法團結嗎?」
杜可可表示,目前緬甸社會是有史以來最團結的一次,值得驕傲:「在民族團結政府第一次開記者會的時候,就宣布承認羅興亞人(Rohingya)是自己的種族。我們想要把緬甸的全部民族團結起來。過去緬甸華人是被排擠的,現在不一樣了。在緬甸出生的,流著緬甸公民的血,全部都是一家人,我們承認了這個事。」
➤以畫圖爭取話語權,建立虛構卻有真實血肉的面目
在這次《緬甸,最後一搏》涉及跨國經驗的合作過程中,漫畫家柳廣成必須根據德波米提供的雲端資料照片感受現場,待德波米寫好腳本後,再執筆創作。整段過程的感受如何?
柳廣成表示,下筆前,首先要抽離香港人的身分,去擁抱普世價值:「意思是說,回到身為人民,面對極權,希望不要受到壓迫、有基本人權、有基本自由。」這次創作需要處理的議題非常深入,動筆前,柳廣成花了一點時間了解緬甸局勢發展、民族議題,才具有從照片或事件資料中,解讀當地背景與社會脈絡的能力。
他接著說:「緬甸當地民族之間本來就存在衝突,這樣的背景其實與抗爭運動息息相關,主流族群過去對少數族群不友善,在抗爭期間出現一些化解的情況。我不能套用香港的觀點,這樣太武斷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情況,需要帶入這個地方的背景脈絡。」
原先處理分鏡稿時,柳廣成運用了較為抽象的筆法,但在與德波米來回討論後,進行真實元素與漫畫創作之間的拿捏與調整,以避免創作者演繹過多、創作性太強,讓讀者感到「不靠譜」。
世界各地正發生著的各種國家暴力與權利侵害,形式各異,台灣、香港、緬甸、烏克蘭人民的處境與受到的關注不盡相同。然而,在傷痛意義的層面,難以、也無須相互比較。
柳廣成回看香港抗爭,當時自己目睹事情發生卻無能為力,在暴力現場倖存,不免心懷內疚,甚至反覆自問:「被抓走的怎麼不是我?」不過,反過來想,若真的被逮捕,將無法做到很多事。他說:「其實青春是這麼容易被摧毀,好像只是機率而已——本來你可能是無限大好機會的青年,但就消失了。」
回到民主的討論,柳廣成認為:「民主是不一定你跟我意見一樣。大家意見的話語權是平等的。」他期盼每位讀者都能用「人的尺度」回到生命本身去理解為了抗爭被拘留或者死傷的人。柳廣成強調:「我希望大家不要用數字去看這些人,因為每一個數字可能都曾經有過很大的夢想,如果他們還活著,他們真的可以做很多事。」
對柳廣成而言,畫圖亦是爭取話語權的方法,以此對抗被國家壟斷的大眾媒體主流敘事。創作之外,出版當然也是提出不同面向的生命經驗與民間視角,用親身體驗過的真相,對抗官方斷章取義說法的具體行動。
藉由普世價值的提調與共感,柳廣成與德波米共同轉化緬甸發生的種種,打造出《緬甸,最後一搏》。相信那些細緻而入神,帶著憤怒與不甘心的臉孔,將會銘記在每一位認同民主自由價值的讀者心上,記住克席與其他以命相搏的抗爭者如何活過,讓革命不會止步於此。●
緬甸,最後一搏
Myanmar: the last stand
作者: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
繪者: 柳廣成
譯者: 許惇純、Alice Heathwood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斐德希克.德波米(腳本)
1975年出生,成長於巴黎。2006年起參與Info Birmanie、Euro Burma Network等支持、宣傳緬甸民主運動的機構。他出版了十多本關於緬甸局勢的書籍和漫畫,並在媒體上發表相關文章,也曾針對盧旺達圖西人的種族滅絕問題發表著作。
已出版漫畫作品有《Sur le fil : dix ans d'engagement pour la Birmanie》、《Birmanie, fragments d'une réalité》、《Aung San Suu Kyi, Rohingya et extrémistes bouddhistes》等。
柳廣成(漫畫)
香港創作者。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修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及連載短篇漫畫十餘部,並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時大量以漫畫發聲。習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常藉由筆觸強調氛圍。已出版漫畫作品有《被消失的香港》、《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北港香爐人人插》、《Cube Escape: Paradox》、《Fantaisie ordinaire》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5EP5》慢工總編黃珮珊+漫畫家Adoor/圖像小說跟傳統漫畫有何不同?紀實漫畫為何迷人?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金漫獎10週年》用非虛構漫畫聲援緬甸與盧安達:法國漫畫編劇Frédéric Debomy
近年來,金漫獎藉頒獎典禮之便,邀請國際漫畫策展人與創作者,一同參與台灣漫畫的輝煌時刻。在交流活動中也邀請重量級的外賓,... 閱讀更多
專訪》用非虛構漫畫讓台灣走出去,也讓世界走進來——慢工文化總編輯 黃珮珊
在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加工廠之前,一紙印有made in Taiwan字樣的標籤,曾是眾多歐美人民生活中的共同記憶。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第一本非虛構漫畫《工廠》,...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