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的森林保護熱潮始終未減,從早期的美國國家公園運動,保留無人荒野的主張,近期蘇珊.希瑪爾膾炙人口的科普傳記《尋找母樹》,講述樹木透過菌根溝通,形成廣袤地表的樹聯網,影響更多藝術家、作家、電影工作者,創造出電影《阿凡達》靈魂樹,闡述樹與人類生命的連結,甚至理查.鮑爾斯的普立茲得獎小說《樹冠上》以結構恢弘的樹木故事,啟發更多讀者,同一時期,林業背景的德國作家彼得.渥雷本一系列書寫森林生理生態的書籍,反省現代的林業政策與制度,也喚起讀者反思人樹關係。
在台灣,禁伐檜木林的林業政策,伴隨著護樹運動的覺醒,成為主流論述,區域性的森林開發問題,近年仍一再發生,例如環評爭議的數個關鍵區域、台灣東南區殼斗科森林的砍伐問題,身處後2020年的我們,又再度被這些森林破壞的事證提醒,只要人類利用樹木與土地開發的需求存在,盜伐森林只是反映出真實世界的貪婪與供需失衡。
➤盜伐的逼不得已
《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這兩本奠基於現場採訪的報導,恰恰填補我們對於理解森林保護現況的缺口。我們首先會驚訝,時至今日,林業先進國家竟然仍有盜木案件,北美與台灣的盜伐,竟有許多驚人的相似。或許歸因於地質年代的古大陸連結,扁柏屬在東亞與北美間呈現間斷分布,兩地的檜木森林在自然科學上有親緣的關聯,北美洲的巨木樹瘤,與台灣的幾種根瘤木塊,成為最受青睞的標的物,盜木賊多為現場受到土地與自然資源利用限制的在地弱勢居民。
與美國案例更類似的,台灣版本的盜木案件中,將近一半是偏鄉的原住民。這兩本書討論了究竟是哪些原因,讓身處擁有森林資源的在地居民淪為山老鼠?
在台灣的林木盜伐案件中,紅檜、扁柏、肖楠、以及牛樟是主要的盜採樹種,市場端的木材產品需求驅動犯行,例如從嘉義流行起來的聚寶盆、號稱治療癌症的牛樟芝、開運的木雕,隨著兩岸交流、醫療需求、乃至現代人擁有木藝的心靈渴望,在合法市場無法滿足的情形下,都成為盜採誘因。
巨木分布有其熱點,盜伐者進入原始森林中挑選樹木,經過支解後從林道步行分批運出木塊,最易查獲的是揹工,他們需要熟悉地形,是身強體壯者的體力活,但也是風險最高最易被捕的現行犯,盜伐初期由漢人與原住民勾結,演變為新住民移工受雇、甚至也曾有檢察官破獲工廠產業鏈下的藥物控制集團犯案。
勤跑台灣山區部落的研究人員或是山林管理者,大概都有機會聽到耳語,某某受訪者或是協作者曾是山老鼠,甚至有些部落朋友無奈地表示,因村莊青壯年男性紛紛入獄,形同寡婦村。時間來到1995年前後,也有部分部落青年擔任國家公園或林務局的巡山員,自然面對一些部落內外的矛盾,在《盜木賊》與《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也有類似的事件報導,社會希冀轉變盜採者為守護者,但這種教科書級別的典型轉移,畢竟得來不易,若是盜木誘因無法消除,弱勢者仍置身受害場域,恐仍難以從經濟壓力下翻身。要保護巨木,仍需理解真正的盜木動機與結構,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見樹也見林的盜伐防治
事實上,公部門也很積極地面對與改變,掌管全台主要林地的林務局,在2017年後,選擇公布盜伐熱點,這是非常大的政策轉變,由於登山族群日增,在全台開放山林政策的前提下,原本巨木分布區經常需要隱匿點位避免盜伐,老實說也是欲蓋彌彰,不如讓全國登山客成為共同守護者,資訊透明是邀請權益關係人守護的第一步,在政策上路後,的確平息了部分保守思維的疑慮。
也因巡山人手經費的不足,需要更好的執行工具,台灣在盜伐的科技執法上,林務局與法務部已經進行合作,包括檜木的DNA資料庫,建置重要老樹的分子圖譜,讓未來司法單位能靠盜採林木和贓物的檢體,核對證實木材來源,我們在《盜木賊》書中可以讀到這些檢調的辛苦,過去犯案證據都必須利用贓物樹瘤與現場老樹的紋路作為比對依據,現今建立分子指紋資料庫,透過科技證據可以產生更多嚇阻作用。事後防範之外,現場紅外線攝影則建立了更好的防線,在巨木生長的人煙罕至的區域,監測技術的預警作用以及影像紀錄,能增加作案難度,消弭一些犯案動機。
更務實討論,呈現犯案動機與分析案件,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關鍵,因此《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訪談整理林務局委託台北大學陳湘繁教授「盜伐歷史資料統計分析項目應用於竊取森林主副產物犯罪問題與防治研究計畫」,對於盜木熱點、動機、犯案者分析的整理呈現,本書故事漫畫,便來自這些血有肉真實案例的訪談資料再創作。
《盜木賊》意圖則更宏大,在理解市場供需對原生地居民的脅迫後,作者將鏡頭轉向亞馬遜熱帶雨林,那裏是全球更大的盜木試煉場,我們赫然發現林業管理剝削在地居民,造就家園內盜伐者的普世性。
➤還林於民,讓盜木賊回歸守木人
全球化的今日,國與國間的貿易來往密切,已開發國家的林產品需求,經常造成森林資源供應國的盜伐壓力。山林是在地原住民的家,當國家擁有公有林地,掌握了開發權力,商業經濟體通常不屬於在地族群,經濟市場產生強烈的社會剝削,在林業制度不保障原住民的現實下,遠離森林家鄉的原住民,也失去與山林共存的管理能力,消失的傳統生態智慧,被大規模林業技術所取代,商業獲利的同時,究竟有多少回饋能回歸到在地社群以及環境?
《盜木賊》批判了美國國家公園的無人公園乃至以樹木為主的保育運動概念,但是,公眾意識覺醒曠日廢時,如果沒有當年環保倡議者阻止水庫開發或是經濟開發,難道居民就不會因為城鄉生活差距而離鄉背井?沒有了護樹的社會共識,山林權益同樣不會掌握在在地居民手中,部落消滅恐怕更早發生。但一切都只是事後諸葛,在苛責懲罰盜木者的同時,我們必須誠實面對,每一筆森林的消費,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喝的每一口水都來自森林,對於盜伐案的發生,身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人類世正在面對物種大滅絕,肇因於人類的族群數量,壓迫到自然環境的平衡,開發導致棲地消失與生態系崩潰,如果要終止人類自毀生境,必須要大刀闊斧的做出改變,生態系的破壞牽扯更多權益關係人,除了在地族群,甚至必須考量時間軸上的後代子孫。我們在保護森林上能做的,是資訊與資源的共享,在地社區的尊重與讓利,回歸強取豪奪而來的原住民權益。
無論在全球林業端倡議的小規模社區林業、環境責任林業、甚至台灣近年推動的林下經濟,都應該釐清權益關係人,優先讓在地社群主導參與,避免只是引入外來業者造成在地經濟難以永續,在各種小規模林業活動上,更應落實自治與在地參與。在台灣也有為數不多的人工林,推動合法國產材的使用,可以讓林業產銷更透明,消費者獲得選擇權,降低對其他國家熱帶雨林的盜採。而企業界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反省與檢核更是重要,不應僅追求碳權數據的漂綠,不要只是口號種樹,優質企業可以發揮正面實質的社會力量。
《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以真實案例滿足我們對盜木現場的好奇,並提醒我們身為木材市場的使用者,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的行為可能加成盜伐的動機,但也可能透過反省,復育因過度利用,已經不再理所當然的森林生態系。●
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
作者: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
譯者:何修瑜
出版:臺灣商務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琳希.布爾岡
作家與口述歷史學者,也曾是二○一八年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她致力撰寫環境以及環境和歷史、文化與認同交會的議題,專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The Atlant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衛報》(The Guardian)、《牛津美國人》(Oxford American)、《永世》(Aeon)、《海象》(Walrus)、《赫茲利特》(Hazlitt)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
|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
作者: 報導者、張子午、林慧貞、森森、余志偉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299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報導者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及調查報導。非營利營運模式使我們得以不受商業廣告、政治人物與財團左右,保持新聞獨立與自由。所有營運經費仰賴社會大眾贊助,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你,以實際行動贊助支持。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報導者》深度報導團隊
策劃˙主編/張子午
文字/張子午、林慧貞
漫畫/森森
攝影/余志偉
專案管理/洪琴宣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
圖表設計/江世民、林珍娜、黃禹禛
行銷/陳星穎
|
Tags:
近現代的森林保護熱潮始終未減,從早期的美國國家公園運動,保留無人荒野的主張,近期蘇珊.希瑪爾膾炙人口的科普傳記《尋找母樹》,講述樹木透過菌根溝通,形成廣袤地表的樹聯網,影響更多藝術家、作家、電影工作者,創造出電影《阿凡達》靈魂樹,闡述樹與人類生命的連結,甚至理查.鮑爾斯的普立茲得獎小說《樹冠上》以結構恢弘的樹木故事,啟發更多讀者,同一時期,林業背景的德國作家彼得.渥雷本一系列書寫森林生理生態的書籍,反省現代的林業政策與制度,也喚起讀者反思人樹關係。
在台灣,禁伐檜木林的林業政策,伴隨著護樹運動的覺醒,成為主流論述,區域性的森林開發問題,近年仍一再發生,例如環評爭議的數個關鍵區域、台灣東南區殼斗科森林的砍伐問題,身處後2020年的我們,又再度被這些森林破壞的事證提醒,只要人類利用樹木與土地開發的需求存在,盜伐森林只是反映出真實世界的貪婪與供需失衡。
➤盜伐的逼不得已
《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這兩本奠基於現場採訪的報導,恰恰填補我們對於理解森林保護現況的缺口。我們首先會驚訝,時至今日,林業先進國家竟然仍有盜木案件,北美與台灣的盜伐,竟有許多驚人的相似。或許歸因於地質年代的古大陸連結,扁柏屬在東亞與北美間呈現間斷分布,兩地的檜木森林在自然科學上有親緣的關聯,北美洲的巨木樹瘤,與台灣的幾種根瘤木塊,成為最受青睞的標的物,盜木賊多為現場受到土地與自然資源利用限制的在地弱勢居民。
與美國案例更類似的,台灣版本的盜木案件中,將近一半是偏鄉的原住民。這兩本書討論了究竟是哪些原因,讓身處擁有森林資源的在地居民淪為山老鼠?
在台灣的林木盜伐案件中,紅檜、扁柏、肖楠、以及牛樟是主要的盜採樹種,市場端的木材產品需求驅動犯行,例如從嘉義流行起來的聚寶盆、號稱治療癌症的牛樟芝、開運的木雕,隨著兩岸交流、醫療需求、乃至現代人擁有木藝的心靈渴望,在合法市場無法滿足的情形下,都成為盜採誘因。
巨木分布有其熱點,盜伐者進入原始森林中挑選樹木,經過支解後從林道步行分批運出木塊,最易查獲的是揹工,他們需要熟悉地形,是身強體壯者的體力活,但也是風險最高最易被捕的現行犯,盜伐初期由漢人與原住民勾結,演變為新住民移工受雇、甚至也曾有檢察官破獲工廠產業鏈下的藥物控制集團犯案。
勤跑台灣山區部落的研究人員或是山林管理者,大概都有機會聽到耳語,某某受訪者或是協作者曾是山老鼠,甚至有些部落朋友無奈地表示,因村莊青壯年男性紛紛入獄,形同寡婦村。時間來到1995年前後,也有部分部落青年擔任國家公園或林務局的巡山員,自然面對一些部落內外的矛盾,在《盜木賊》與《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也有類似的事件報導,社會希冀轉變盜採者為守護者,但這種教科書級別的典型轉移,畢竟得來不易,若是盜木誘因無法消除,弱勢者仍置身受害場域,恐仍難以從經濟壓力下翻身。要保護巨木,仍需理解真正的盜木動機與結構,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見樹也見林的盜伐防治
事實上,公部門也很積極地面對與改變,掌管全台主要林地的林務局,在2017年後,選擇公布盜伐熱點,這是非常大的政策轉變,由於登山族群日增,在全台開放山林政策的前提下,原本巨木分布區經常需要隱匿點位避免盜伐,老實說也是欲蓋彌彰,不如讓全國登山客成為共同守護者,資訊透明是邀請權益關係人守護的第一步,在政策上路後,的確平息了部分保守思維的疑慮。
也因巡山人手經費的不足,需要更好的執行工具,台灣在盜伐的科技執法上,林務局與法務部已經進行合作,包括檜木的DNA資料庫,建置重要老樹的分子圖譜,讓未來司法單位能靠盜採林木和贓物的檢體,核對證實木材來源,我們在《盜木賊》書中可以讀到這些檢調的辛苦,過去犯案證據都必須利用贓物樹瘤與現場老樹的紋路作為比對依據,現今建立分子指紋資料庫,透過科技證據可以產生更多嚇阻作用。事後防範之外,現場紅外線攝影則建立了更好的防線,在巨木生長的人煙罕至的區域,監測技術的預警作用以及影像紀錄,能增加作案難度,消弭一些犯案動機。
更務實討論,呈現犯案動機與分析案件,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關鍵,因此《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訪談整理林務局委託台北大學陳湘繁教授「盜伐歷史資料統計分析項目應用於竊取森林主副產物犯罪問題與防治研究計畫」,對於盜木熱點、動機、犯案者分析的整理呈現,本書故事漫畫,便來自這些血有肉真實案例的訪談資料再創作。
《盜木賊》意圖則更宏大,在理解市場供需對原生地居民的脅迫後,作者將鏡頭轉向亞馬遜熱帶雨林,那裏是全球更大的盜木試煉場,我們赫然發現林業管理剝削在地居民,造就家園內盜伐者的普世性。
➤還林於民,讓盜木賊回歸守木人
全球化的今日,國與國間的貿易來往密切,已開發國家的林產品需求,經常造成森林資源供應國的盜伐壓力。山林是在地原住民的家,當國家擁有公有林地,掌握了開發權力,商業經濟體通常不屬於在地族群,經濟市場產生強烈的社會剝削,在林業制度不保障原住民的現實下,遠離森林家鄉的原住民,也失去與山林共存的管理能力,消失的傳統生態智慧,被大規模林業技術所取代,商業獲利的同時,究竟有多少回饋能回歸到在地社群以及環境?
《盜木賊》批判了美國國家公園的無人公園乃至以樹木為主的保育運動概念,但是,公眾意識覺醒曠日廢時,如果沒有當年環保倡議者阻止水庫開發或是經濟開發,難道居民就不會因為城鄉生活差距而離鄉背井?沒有了護樹的社會共識,山林權益同樣不會掌握在在地居民手中,部落消滅恐怕更早發生。但一切都只是事後諸葛,在苛責懲罰盜木者的同時,我們必須誠實面對,每一筆森林的消費,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喝的每一口水都來自森林,對於盜伐案的發生,身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人類世正在面對物種大滅絕,肇因於人類的族群數量,壓迫到自然環境的平衡,開發導致棲地消失與生態系崩潰,如果要終止人類自毀生境,必須要大刀闊斧的做出改變,生態系的破壞牽扯更多權益關係人,除了在地族群,甚至必須考量時間軸上的後代子孫。我們在保護森林上能做的,是資訊與資源的共享,在地社區的尊重與讓利,回歸強取豪奪而來的原住民權益。
無論在全球林業端倡議的小規模社區林業、環境責任林業、甚至台灣近年推動的林下經濟,都應該釐清權益關係人,優先讓在地社群主導參與,避免只是引入外來業者造成在地經濟難以永續,在各種小規模林業活動上,更應落實自治與在地參與。在台灣也有為數不多的人工林,推動合法國產材的使用,可以讓林業產銷更透明,消費者獲得選擇權,降低對其他國家熱帶雨林的盜採。而企業界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反省與檢核更是重要,不應僅追求碳權數據的漂綠,不要只是口號種樹,優質企業可以發揮正面實質的社會力量。
《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以真實案例滿足我們對盜木現場的好奇,並提醒我們身為木材市場的使用者,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的行為可能加成盜伐的動機,但也可能透過反省,復育因過度利用,已經不再理所當然的森林生態系。●
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
作者: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
譯者:何修瑜
出版:臺灣商務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琳希.布爾岡
作家與口述歷史學者,也曾是二○一八年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她致力撰寫環境以及環境和歷史、文化與認同交會的議題,專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The Atlant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衛報》(The Guardian)、《牛津美國人》(Oxford American)、《永世》(Aeon)、《海象》(Walrus)、《赫茲利特》(Hazlitt)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
作者: 報導者、張子午、林慧貞、森森、余志偉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2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報導者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及調查報導。非營利營運模式使我們得以不受商業廣告、政治人物與財團左右,保持新聞獨立與自由。所有營運經費仰賴社會大眾贊助,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你,以實際行動贊助支持。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報導者》深度報導團隊
策劃˙主編/張子午
文字/張子午、林慧貞
漫畫/森森
攝影/余志偉
專案管理/洪琴宣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
圖表設計/江世民、林珍娜、黃禹禛
行銷/陳星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書評》當我們眼裡不再有巨人:談吳明益《海風酒店》中的「環境」
小說家吳明益即將於6/27出版全新長篇小說《海風酒店》。時隔7年的新作讓充滿期待的讀者在預購階段便踴躍下單,大量訂單下出版社為顧及新書品質甚至延後出版日期。... 閱讀更多
書評》記得樹木是活的:董景生評渥雷本《樹的韌性》
閱讀更多
人物》一株蝴蝶蘭緣何飛過大海:專訪《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胖胖樹王瑞閔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