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豊極短答
第一次知道魚豊老師的《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是在日本老牌綜藝節目《アメトーーク!》(Ametalk )上。這部每集由不同搞笑藝人提案作為主題的談話節目,定期討論和推薦漫畫作品的單元〈最喜歡漫畫的搞笑藝人〉(マンガ大好き芸人),早成為許多內行漫畫迷閱讀的參考,網路上更有許多網友或店家整理出每集清單,作為消費的指南。
當時推薦《地。》的搞笑藝人,是一向以品味著稱的小林劍道,當他一提起這部那時僅出版首集的作品,立刻引來現場來賓山內健司和川島明一致的贊許,日後兩人也在合開的節目《川島・山内的漫畫沼澤》(川島・山内のマンガ沼)詳盡討論這部作品,並訪問了作者魚豊。
當漫畫能登上一線綜藝節目,由當紅藝人認真討論,說明日本漫畫早已走入日常,是通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時常接觸日本媒體的人,對這點一定相當有感觸。哪怕是嚴肅的新聞節目,不時都會看到專家或評論員引用漫畫人物或情節作為說明,而且不只徵引時下當紅的連載,有些還會使用上世紀70、80年代的著作。漫畫成為日本社會用以共享和溝通的符號。
正因為漫畫有著如此厚實的文化基礎,才有辦法育成出《地。》這樣一部不受漫畫娛樂屬性的刻版印象所桎梏,帶有強烈「論理」或「論述」色彩的商業漫畫。
➤「地動說」成為我們的常識之前
《地。》設定在15世紀歐洲,當時教會的正統宇宙觀是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天動說」,認定日月星辰皆繞行著地球轉動。質疑這個說法,就是挑戰教會的權威,將視為異端並給予嚴酷的刑罰,情節嚴重者甚至會處以死刑。
故事圍繞著主張「地動說」、橫跨數世代的「異端者」們,他們經由對星空的觀察,發現許多天動說無法解釋的現象,重新以科學為手段,推演出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行的「地動說」。發現並相信地動說,很快為他們招來惡運,面臨教會異端審問官的拷問和迫害,但他們還是堅信著自己的發現,並努力嘗試將地動說的內容流傳下去。
倘若我們以正反兩造來區隔書中角色的話,在《地。》漫畫裡,反而只有扮演「迫害者」角色的審問官諾瓦克是唯一貫穿整部作品的角色,堅持「地動說」一方的「主角」則不斷的變換。這也是在閱讀《地。》時首先會面對的衝擊,那就是讀者所期待在傳統漫畫中擔任「正義」(在《地。》中等於「正確」)的一方,總是逃不過教會方的追殺,不只失去性命,那些能證成地動說的文獻,即使費盡心機藏匿,也始終岌岌可危。我們看到主角一位接著一位倒下,地動說傳世的機會也越來越渺茫。
➤科學的路上,總有人接著走下去
這正是《地。》的精彩之處:在日本漫畫長期積累的文化涵養之上,在商業體制內反轉或挑戰日本漫畫的主流敘事,還能保有在閱讀上的樂趣。《地。》並沒有固定的主人翁,真正銜接全書的主角或許是抽象的「地動說」概念。讀者看著這樣建立在科學實證基礎下的完美宇宙,怎樣吸引甚至蠱惑不同身分、背景和世代的人們投身其中,為之著迷,不顧個人身家性命,只為了傳達這份「真實」及其所帶來的「感動」。
這份感動,包含人可以經由自身理性去理解宇宙奧祕的美好,或類似書中人所言:「或許也能稱之為『愛』吧!」的存在。也因此從結果來看,書中地動說的支持者或許都敗給了教會派出的打手,但沒有任何一位給人「失敗」的感受。不只因為讀者身處現代已預知,「地動說」將迎來最後的勝利,徹底改變人類文明的面貌,更因為漫畫中人所獲得來自知性上的滿足。
藉由去除單一主角,改以「地動說」概念為主軸的方式,《地。》呈現科學史研究當前的風貌,挑戰讀者對傳統科學史的老舊認識。
一般人對於科學發展的印象,往往是一位又一位天才的承續,憑藉著他們不世出的聰明才智,將人類的知識邊界往前推進。然而誠如歷史學者莎拉.瑪札(Sarah Maza)在《想想歷史》(Thinking About History )一書指出的,歷史學界早就不再服膺「科學史是由接連出現的、站在彼此肩膀上的天才們的史詩故事所構成,其中的每一位都改進了前人的成就」這種老舊的敘事。這樣的歷史描述當然不能說錯誤,卻忽視了科學家和現實之間的互動,以及在「天才」之外,科學社群裡其他成員的付出和貢獻。
➤信念只是真理之門的其中一把鑰匙
1962年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孔恩(Thomas Samuel Kuhn)提出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影響或許最為深遠。他認為科學革命的發生,是因為原本主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作為「典範」的常態科學,在平常類似「解謎」的研究工作中,接連出現嚴重的異常事例,無法在原本的世界觀中得到解釋,造成了危機。要解決危機的方法,只能創造出和舊有典範截然不同的全新典範系統,科學革命也因此應運而生。
在孔恩書中,他更關注的是「社群」而非個人,真正促成科學革命的不是單一的天才,而是同時代的眾科學家們如何面對結構或典範變化的考驗。
以最極端的方式形容,倘若「天動說」的世界觀未被動搖,沒有其他研究者觀察到無法解釋的漏洞和錯誤,積累出巨大的危機,撼動了原本根深柢固的解釋體系,那麼就算哥白尼有著再驚人的發現,也無法真正帶來一場革命。
以15世紀為舞台的《地。》試圖捕捉的,正是哥白尼在1543年臨終之際發表《天體運行論》前,一則又一則挑戰舊世界觀的「危機」。這些星星之火在主客觀各種條件下,未能聚集成燎原大火,但也各自在舊典範上鑿下了大小一不的孔洞,替未來的革命譜寫下前導的序曲。
雖然是虛構作品,但比起傳統偉人敘事的科學史認知,《地。》或許反而更為貼近「真實」的樣貌。科學革命正如同所有革命,從來就不是少數幾位領導人的搖旗吶喊所能成事,而是無數不同階層的人民齊心合力,一同奉獻和犠牲才能完成。
然而,透過虛構,作者魚豊在《地。》想呈現的不只是科學史而已。他似乎也無意美化「地動說」成為一則英雄史詩,那些推動地動說的人們,個性大半並不討喜,有著私利的算計,有些為了完成地動說的推導,還會做出卑劣的惡行。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和你我一般庸俗的凡人,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將一切獻身於科學的崇高選擇?這或許是《地。》在呈現科學史之外,更深刻的關注:什麼是「信念」的本質?「信念」的堅持會為人類帶來提升,抑或是更多暴行的沉淪?
➤相信並且懷疑吧
《地。》故事中有各式各樣的信仰者,他們的信念迥異,有人相信上帝,有人相信教會,也有人只相信理性,或單純崇拜金錢的力量。即便是傭兵出身,聽命行事的諾瓦克,最終也把「地動說即異端」的命令當成某種信念看待。
每個人都依據各自的信念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然而,細細分析書中角色的選擇,決定他們為善為惡的,並不是信念的高下或好壞,而是能否對信念產生「懷疑」進而去追問甚或改變,或者只是將信念絕對化成為「信仰」(無論是宗教或科學),以其之名迫害他人。
貫徹自己的信念,同時又不斷提出質疑,進而反省改進,甚至覓得新的信念。看似矛盾,卻同時符合科學的變革,以及人間運作的實然。在當前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動不動走上極端、處處充滿煽動者,將人我切分為二的瘋狂年代裡,《地。》不只是以虛構故事帶我們認知過去,更重要的,也鼓勵人們以同時兼容「相信」和「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然後在不經意之間,就像書中這些不會留下歷史紀錄的平凡人一樣,我們也可能在偶然的機運下,讓地球轉動,創造出更美好的明日。●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全集與魚豊贈予Openbook閱讀誌手繪簽名
第22屆台北漫畫博覽會《地。 —關於地球的運動—》 作者魚豊簽名會
➤ 活動時間:7/30(日) 14:30-16:00
➤ 活動地點:台北世貿一館活動A舞台
➤ 注意事項:需於尖端攤位購買漫博限定簽名組(7/27開賣),方可獲得作者簽名會入場資格。商品會於簽名會入場時憑證兌換。詳情可見臉書粉專:尖端動漫戰隊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作者:魚豊
譯者:SCALY
出版:尖端出版
定價:14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魚豊
從小對繪畫有強大的興趣,中學時受到《爆漫王》影響,立志成為漫畫家,於2017年開始投稿。
在週刊少年マガジン新人漫畫賞中入選佳作後,2018年開始了第一步連載作品《百米》(暫譯)。2020年開始連載《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以地動說為主軸,講述對知識渴望與傳承。
第26回手塚治虫文化賞,史上最年輕得獎者。
Tags:
在日本與台灣都大受好評的歷史主題漫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即將於今年暑假漫博會期間推出中文版最後集數。作者魚豊也將於7/30親臨台北漫博會,舉行簽名活動。
今年25歲的魚豊於2017年開始投稿漫畫,2022年即獲得手塚治虫文化獎。在本篇書評之外,魚豊也回覆了Openbook閱讀誌的三個問題,向讀者簡單介紹自己。邀請讀者一起來認識這位最年輕的手塚治虫文化獎得主,以及他的《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第一次知道魚豊老師的《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是在日本老牌綜藝節目《アメトーーク!》(Ametalk)上。這部每集由不同搞笑藝人提案作為主題的談話節目,定期討論和推薦漫畫作品的單元〈最喜歡漫畫的搞笑藝人〉(マンガ大好き芸人),早成為許多內行漫畫迷閱讀的參考,網路上更有許多網友或店家整理出每集清單,作為消費的指南。
當時推薦《地。》的搞笑藝人,是一向以品味著稱的小林劍道,當他一提起這部那時僅出版首集的作品,立刻引來現場來賓山內健司和川島明一致的贊許,日後兩人也在合開的節目《川島・山内的漫畫沼澤》(川島・山内のマンガ沼)詳盡討論這部作品,並訪問了作者魚豊。
當漫畫能登上一線綜藝節目,由當紅藝人認真討論,說明日本漫畫早已走入日常,是通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時常接觸日本媒體的人,對這點一定相當有感觸。哪怕是嚴肅的新聞節目,不時都會看到專家或評論員引用漫畫人物或情節作為說明,而且不只徵引時下當紅的連載,有些還會使用上世紀70、80年代的著作。漫畫成為日本社會用以共享和溝通的符號。
正因為漫畫有著如此厚實的文化基礎,才有辦法育成出《地。》這樣一部不受漫畫娛樂屬性的刻版印象所桎梏,帶有強烈「論理」或「論述」色彩的商業漫畫。
➤「地動說」成為我們的常識之前
《地。》設定在15世紀歐洲,當時教會的正統宇宙觀是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天動說」,認定日月星辰皆繞行著地球轉動。質疑這個說法,就是挑戰教會的權威,將視為異端並給予嚴酷的刑罰,情節嚴重者甚至會處以死刑。
故事圍繞著主張「地動說」、橫跨數世代的「異端者」們,他們經由對星空的觀察,發現許多天動說無法解釋的現象,重新以科學為手段,推演出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行的「地動說」。發現並相信地動說,很快為他們招來惡運,面臨教會異端審問官的拷問和迫害,但他們還是堅信著自己的發現,並努力嘗試將地動說的內容流傳下去。
倘若我們以正反兩造來區隔書中角色的話,在《地。》漫畫裡,反而只有扮演「迫害者」角色的審問官諾瓦克是唯一貫穿整部作品的角色,堅持「地動說」一方的「主角」則不斷的變換。這也是在閱讀《地。》時首先會面對的衝擊,那就是讀者所期待在傳統漫畫中擔任「正義」(在《地。》中等於「正確」)的一方,總是逃不過教會方的追殺,不只失去性命,那些能證成地動說的文獻,即使費盡心機藏匿,也始終岌岌可危。我們看到主角一位接著一位倒下,地動說傳世的機會也越來越渺茫。
➤科學的路上,總有人接著走下去
這正是《地。》的精彩之處:在日本漫畫長期積累的文化涵養之上,在商業體制內反轉或挑戰日本漫畫的主流敘事,還能保有在閱讀上的樂趣。《地。》並沒有固定的主人翁,真正銜接全書的主角或許是抽象的「地動說」概念。讀者看著這樣建立在科學實證基礎下的完美宇宙,怎樣吸引甚至蠱惑不同身分、背景和世代的人們投身其中,為之著迷,不顧個人身家性命,只為了傳達這份「真實」及其所帶來的「感動」。
這份感動,包含人可以經由自身理性去理解宇宙奧祕的美好,或類似書中人所言:「或許也能稱之為『愛』吧!」的存在。也因此從結果來看,書中地動說的支持者或許都敗給了教會派出的打手,但沒有任何一位給人「失敗」的感受。不只因為讀者身處現代已預知,「地動說」將迎來最後的勝利,徹底改變人類文明的面貌,更因為漫畫中人所獲得來自知性上的滿足。
藉由去除單一主角,改以「地動說」概念為主軸的方式,《地。》呈現科學史研究當前的風貌,挑戰讀者對傳統科學史的老舊認識。
一般人對於科學發展的印象,往往是一位又一位天才的承續,憑藉著他們不世出的聰明才智,將人類的知識邊界往前推進。然而誠如歷史學者莎拉.瑪札(Sarah Maza)在《想想歷史》(Thinking About History)一書指出的,歷史學界早就不再服膺「科學史是由接連出現的、站在彼此肩膀上的天才們的史詩故事所構成,其中的每一位都改進了前人的成就」這種老舊的敘事。這樣的歷史描述當然不能說錯誤,卻忽視了科學家和現實之間的互動,以及在「天才」之外,科學社群裡其他成員的付出和貢獻。
➤信念只是真理之門的其中一把鑰匙
1962年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孔恩(Thomas Samuel Kuhn)提出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影響或許最為深遠。他認為科學革命的發生,是因為原本主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作為「典範」的常態科學,在平常類似「解謎」的研究工作中,接連出現嚴重的異常事例,無法在原本的世界觀中得到解釋,造成了危機。要解決危機的方法,只能創造出和舊有典範截然不同的全新典範系統,科學革命也因此應運而生。
在孔恩書中,他更關注的是「社群」而非個人,真正促成科學革命的不是單一的天才,而是同時代的眾科學家們如何面對結構或典範變化的考驗。
以最極端的方式形容,倘若「天動說」的世界觀未被動搖,沒有其他研究者觀察到無法解釋的漏洞和錯誤,積累出巨大的危機,撼動了原本根深柢固的解釋體系,那麼就算哥白尼有著再驚人的發現,也無法真正帶來一場革命。
以15世紀為舞台的《地。》試圖捕捉的,正是哥白尼在1543年臨終之際發表《天體運行論》前,一則又一則挑戰舊世界觀的「危機」。這些星星之火在主客觀各種條件下,未能聚集成燎原大火,但也各自在舊典範上鑿下了大小一不的孔洞,替未來的革命譜寫下前導的序曲。
雖然是虛構作品,但比起傳統偉人敘事的科學史認知,《地。》或許反而更為貼近「真實」的樣貌。科學革命正如同所有革命,從來就不是少數幾位領導人的搖旗吶喊所能成事,而是無數不同階層的人民齊心合力,一同奉獻和犠牲才能完成。
然而,透過虛構,作者魚豊在《地。》想呈現的不只是科學史而已。他似乎也無意美化「地動說」成為一則英雄史詩,那些推動地動說的人們,個性大半並不討喜,有著私利的算計,有些為了完成地動說的推導,還會做出卑劣的惡行。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和你我一般庸俗的凡人,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將一切獻身於科學的崇高選擇?這或許是《地。》在呈現科學史之外,更深刻的關注:什麼是「信念」的本質?「信念」的堅持會為人類帶來提升,抑或是更多暴行的沉淪?
➤相信並且懷疑吧
《地。》故事中有各式各樣的信仰者,他們的信念迥異,有人相信上帝,有人相信教會,也有人只相信理性,或單純崇拜金錢的力量。即便是傭兵出身,聽命行事的諾瓦克,最終也把「地動說即異端」的命令當成某種信念看待。
每個人都依據各自的信念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然而,細細分析書中角色的選擇,決定他們為善為惡的,並不是信念的高下或好壞,而是能否對信念產生「懷疑」進而去追問甚或改變,或者只是將信念絕對化成為「信仰」(無論是宗教或科學),以其之名迫害他人。
貫徹自己的信念,同時又不斷提出質疑,進而反省改進,甚至覓得新的信念。看似矛盾,卻同時符合科學的變革,以及人間運作的實然。在當前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動不動走上極端、處處充滿煽動者,將人我切分為二的瘋狂年代裡,《地。》不只是以虛構故事帶我們認知過去,更重要的,也鼓勵人們以同時兼容「相信」和「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然後在不經意之間,就像書中這些不會留下歷史紀錄的平凡人一樣,我們也可能在偶然的機運下,讓地球轉動,創造出更美好的明日。●
第22屆台北漫畫博覽會《地。 —關於地球的運動—》 作者魚豊簽名會
➤活動時間:7/30(日) 14:30-16:00
➤活動地點:台北世貿一館活動A舞台
➤注意事項:需於尖端攤位購買漫博限定簽名組(7/27開賣),方可獲得作者簽名會入場資格。商品會於簽名會入場時憑證兌換。詳情可見臉書粉專:尖端動漫戰隊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作者:魚豊
譯者:SCALY
出版:尖端出版
定價:1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魚豊
從小對繪畫有強大的興趣,中學時受到《爆漫王》影響,立志成為漫畫家,於2017年開始投稿。
在週刊少年マガジン新人漫畫賞中入選佳作後,2018年開始了第一步連載作品《百米》(暫譯)。2020年開始連載《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以地動說為主軸,講述對知識渴望與傳承。
第26回手塚治虫文化賞,史上最年輕得獎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日本漫畫大獎知多少?上》12個觀點各異的漫畫獎項一次打包:官方機構、法人協會篇
閱讀更多
日本漫畫大獎知多少?下》12個觀點各異的漫畫獎項一次打包:出版社、民間單位篇
臺灣長期師法的漫畫大國日本,有多少漫畫相關獎項?培育優秀漫畫的養分如何展現於大大小小的獎項中?Openbook列舉其中12個不同單位舉辦的獎項,帶讀者認識日本漫畫獎的熱鬧風景... 閱讀更多
評論》讓故事開啟科技與社會的溝通之門:評《怎樣談科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