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以女性視角逆寫正典:歐法洛的《哈姆奈特》

2023-10-18 11:00

底圖為19世紀的版畫,圖中描繪莎士比亞向孩子們說故事,妻子艾格妮絲在一旁縫製衣服。(圖源:wikipedia)

每個寫作者都有某種程度上的焦慮,其中一種來自於前人的影響——我想講的話前人都已經說過了,還說得比我好太多——該如何克服前人?就算不是克服,如果我加入了某種流派,又怎樣不致於凐沒在這流派一長串人名裡的暗角?

布魯姆(Harold Bloom)在名著《影響的焦慮》裡引用了佛洛伊德來分析了寫作者的這種心理,其後,他出版了震撼文壇的《西方正典》,追溯這種影響的源頭與核心:莎士比亞,布魯姆的正典之神,他的文學教皇。

莎士比亞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們給他冠名叫莎翁,但對他的作品卻不甚熟悉。我們手上有的譯本很多來自梁實秋、曹禺或卞之琳,在他們翻譯的時期,就連現代中文都還在襁褓。除此以外,莎士比亞距離現代文學始終有一段距離,在他寫作的時期,小說才剛從《唐吉訶德》裡看見日出的一線曙光。至於歌德,在一百多年後才出生,歌德死的時候,福樓拜還在青春期。

莎翁是現代文學的源頭,與身在東亞的我們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然而,在西方的作家如何克服他?又或說,如何掙脫這個被源頭影響的焦慮?也許瑪姬.歐法洛(Maggie O’Farrell)的《哈姆奈特》(Hamnet)可以讓我們略見一二。

➤先遮住莎士比亞

《哈姆奈特》今年8月由新經典文化翻譯出版,它的原文在2020年出版時,接連斬獲了英國女性小說獎首獎與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大獎,也榮獲各大報刊的年度選書。《紐約時報》為我們概括了全書的主軸:「1596年,莎士比亞11歲的兒子哈姆奈特去世,影響他幾年後創作的劇本《哈姆雷特》。這部小說描繪出巨大美感之下難以形容的悲傷。」之所以是女性小說獎,是因為本書的主角並不是莎翁,而是他的妻子:艾格妮絲(Agnes Hathaway)。

一般而言,莎翁之妻的姓名被記載為安,不過在她父親的遺囑中,遺產明文記述是由「艾格妮絲」繼承。《哈姆奈特》裡,作者歐法洛也對此花了一些筆墨:「安」這個名字讓他想到不到兩年前過世的妹妹的名字,而「艾格妮絲」這名字的「格」字讀得很輕,幾乎像一個隱藏的祕密音節。


唯一現存可能描繪艾格妮絲的肖像畫。 該作品現藏於紐約漢密爾頓Colgate University。(圖源:wikipedia)

艾格妮絲,莎翁之妻,是這部小說的真正主角,她是亞芬河畔史特拉福的一位農民之女,繼承了亡父的嫁妝與房子。這使得她比同時代的女性有更多的自由,而故事也隨著她而展開。

認識莎士比亞的時候她已經26歲了,當時他只是個名見不經傳的拉丁文教師。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描述,莎士比亞的朋友與舊識形容他是一個和善,看來極為平凡的人:開通,親切,機智,溫和,直率,可以和你輕鬆適意地喝上一杯。而《哈姆奈特》則把莎士比亞放到一旁,反而以艾格妮絲的目光看去,聚焦在兩個人生中的關鍵時刻:11歲的哈姆奈特染疫亡故,以及4年後莎士比亞以此為靈感,寫出了後世傳頌的《哈姆雷特》。

歐法洛承認這個故事相當難寫,她寫作的契機在於考試時需要研讀《哈姆雷特》,老師提到莎士比亞的獨子哈姆奈特在戲劇完成幾年前去世了。她每隔一段時間都想寫一次這個故事,但就像普天下的作者一樣,總是會分心去幹別的事。一路寫了3個故事後,直到她的兒子終於過了11歲——比哈姆奈特大了——她才正式執筆寫完這部作品。《哈姆奈特》從文學史的源頭開始,以女性與家庭的視角來重塑當時亞芬河畔史特拉福的故事。

➤努力說個新故事給前人、給來者

不過在書中,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從始至終都隱去的。他有不同的代稱:拉丁文教師、父親、兒子、丈夫、劇作家等等。只是莎士比亞的名頭太響亮了,雖然這是一個父親隱居幕後且遠在倫敦的家庭故事,但非常弔詭地,他不在場,卻影響了故事中的一舉一動。

一如《哈姆雷特》,「在主角的超絕亮光下,教其他次要角色統統沒入暗影」。《哈姆奈特》嘗試做的,是用女性與家庭的視角逆寫這位文學巨人的家庭故事,艾格妮絲在故鄉是神祕而受人尊敬的奇女子,然而,當這個故事到達結尾的時候,她去看了這位隱去其名的「劇作家」為亡子所創作的戲劇時,心中所思所念的卻是「只要等到這齣戲結束、等到最終的沉默降臨,以及所有死者現身與其他演員一起排列站在舞臺的邊緣之後,她會把這一切告訴給她的丈夫。」

告訴她的丈夫,在那個年代,即使丈夫一直沒有名字,長年隱居幕後,始終是艾格妮絲的傾訴對象。也許這從頭到尾都不是寫一個女性獨立自強的故事,她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只因為丈夫長年外出。如果我們把性別議題從這裡稍為挪開,可以得出一個布魯姆式的結論——即便我們不提及某大師某流派,也許作為後進者,也是想說個故事給那些經典人物聽。聽起來不怎麼激進與革命,我們只好以浪漫的焦慮/焦慮的浪漫作為理解。

書寫歷史人物的亡子,近年來除了《哈姆奈特》外,還有數年前喬治.桑德斯寫林肯總統喪子的《林肯在中陰》。只不過,追著文學傳統而寫的,《哈姆奈特》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大膽嘗試,尤其是歐法洛上溯到文學史的源頭,用女性視角重新包裹整個敘事,其力度和考究相比起珍奈.溫特森重寫《科學怪人》的《科學愛人》(Frankissstein:A Love Story, Jeanette Winterson)更符合純文學愛好者的口味。

閱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可以放下莎翁作品給我們帶來的經典負擔(畢竟作者完全隱去其名),觀察一個中世紀末端關於女性與家庭的故事,以及作者逆寫正典的勇敢嘗試。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哈姆奈特
Hamnet
作者:瑪姬.歐法洛(Maggie O’Farrell)
譯者:葉佳怡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姬.歐法洛

已著有9部小說。處女作《你走了以後》(After You'd Gone)一出版即廣受國際讚賞,獲頒2002年的貝蒂特拉斯克獎(Betty Trask Award);第三本著作《我們之間的距離》(The Distance Between Us)則獲頒2005年的毛姆文學獎;《消失的艾思蜜》(The Vanishing Act of Esme Lennox)是她的第四本小說,獲選為2007年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年度選書。。另著有回憶錄《我是,我是,我是》(I Am, I Am, I Am,暫譯)、兒童繪本《Where Snow Angels Go》《The Boy Who Lost His Spark》。最新出版為《婚姻的肖像》(The Marriage Portrait),獲瑞絲.薇斯朋讀書俱樂部選書,入圍水石書店2022年度好書獎,不僅闖進2023英國女性小說獎短名單,更是入圍書籍之中最為暢銷的著作。

她曾在香港擔任過記者、在倫敦的《星期日獨立報》擔任文學線副總編輯,也在考文垂的華威大學和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教授創意寫作。現與丈夫──小說家威廉・薩克利夫(William Sutcliffe)與三名子女住在愛丁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