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邀請到Openbook閱讀誌主編吳致良,一起聊聊最近Openbook 在9月、10月與11月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合作的專題「說故事的博物館」,報導了11間不同類型的臺灣博物館與它們的珍貴藏品。為什麼日本大河劇或英國BBC歷史劇叫好又叫座,臺灣歷史題材的作品卻很難斬獲同樣效益呢?這11間博物館又共同訴說那些臺灣故事呢?與影視產業有哪些關係?節目豐富,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說故事的博物館
主持人:請跟我們聊聊「說故事的博物館」專題的緣起?
吳致良:「出版轉影視」現在是政府很重要的藝文產業方向。過去在做報導資料收集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實臺灣本土科普類的書、歷史小說還是不夠多的。
對照日本的出版市場,會知道臺灣還需要更多的科普出版品。在日本,光是公園裡的鳥類的出版品,累積下可能有數十本了。相對上,臺灣很多歷史、科學,甚至有些檔案解密沒有完成,所以創作者在進行影視或小說、漫畫等創作時,基礎材料是不足的。
文化內容策進院找我們做「說故事的博物館」的專題,是因為他們發現,很多博物館的藏品蘊含豐富的臺灣故事。博物館方也透過策展做過很多努力,其實很適合進行IP的延伸。這個專題希望將博物館的策展材料,與影視做一些結合,以IP的概念,找出藏品如何結合推理、愛情等類型。
➤我們對自己的歷史並不熟悉
主持人:將專業資料轉化成讀者能夠理解的內容,為何困難?
吳致良:臺灣人對自己的歷史並不熟悉,延伸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享受歷史延伸出來的二次創作,當我們沒有對歷史的共同認識,在看作品時,會很難發現創作者到底做了哪些改變與巧思。創作者也必須面對這個難題,在創作時,經常需要先說明歷史背景,他必須要越講越多,才有辦法帶出他想要傳達給讀者。
在歷史資料的轉譯中,博物館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保存與協助的工作。舉個例子,這次製作「說故事的博物館」專題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我本以為檔案局是存放偏向白色恐怖事件的機密資料, 接觸之後,發現他們也存放了國家大型工程的檔案,像臺灣鐵道的工程圖、鐵道宿舍的建設藍圖等等。這些資料怎麼變成故事呢?他們很用心,檔案局找了研究員許峰源進行臺鐵檔案內容分析及研究,從地景變化與鐵路演變等角度切入,將主題背景聚焦於戰後臺北車站週遭的鐵路運輸復原工作,輔以周邊鐵路小學、鐵道醫院及臺灣省第一屆運動會等重要場景事件,進行脈絡梳理。像是日治末期的臺北車站附近,發生過哪些事情,分門別列整理好後,產出研究案《火車快飛:戰後臺北車站與臺鐵人的生活圈(1945-1949)》,再邀請漫畫家來參考,這時候漫畫家能更具體理解歷史現場。
➤林之助與〈朝涼〉
主持人:這次專題中,有趣的案例有哪些?
吳致良:愛情篇的〈朝涼〉,記得大學時,我第一次去逛國美館,看到這幅作品時,心裡有嚇到:「這這幅作品也太美了,非常優雅、內斂,有一種灰色調在裡面。」
畫中的女性就是林之助夫人王彩珠女士。〈朝涼〉這幅作品入選於1940年的「紀元2600年奉祝美術展覽會」,它被放首獎的位置。正值新婚,他偕夫人到上野美術館看展時,剛走到門口就被認出來,因為這幅畫太有名了,上了日本大報。二戰時,夫人臨盆在即,林之助被迫離開日本,受到恩師兒玉希望強力挽留,兒玉希望是日本畫壇的大師,只要林之助留在日本畫壇,他可以擁有最好的資源。
回臺後不久,臺灣美術界有了正統國畫之爭,認為膠彩畫並不是「國畫」,真正的國畫應該是水墨畫。但膠彩畫過去也是從唐代傳到日本,所以在淵源上,不應該用國族論或者血統論的方式定調。
我們採訪曾受教於林之助的高師大美術系黃冬富教授,黃冬富點出了林之助創作風格的變化。〈朝涼〉內斂的灰色調,是日本溫帶的顏色。因為他生命經驗轉變,畫作的顏色也發生轉變,但仍然保持某種內斂的優雅,像是〈樹林〉這幅作品裡面,就可以看到他仍然保持優雅,卻多了些臺灣熱帶的明亮。
「膠彩畫」這個名詞,最初就是林之助提出的,他認為不應該用「東洋畫」或「國畫」來區別畫作的種類,而應該用「材料」。所以他標舉「膠彩畫」,並在中部辦了私塾「竹籬笆畫室」,讓學生免費習畫。
第三單元設計為「職人篇」,是因為我們發現,博物館裡面有很多人的故事也很有趣的。透過對於職業的加強,可以帶出生活史跟物質史的內容。
➤安康接待室與現代偵訊技術
吳致良:「安康接待室」,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空間。我們以前會聽到FBI是聯邦調查局,臺灣其實也有調查局,眾所周知,蔣介石是最早國民黨調查組織的領導人,後來國民黨有幾個調查組織很有名,比如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通常簡稱中統局)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局)。這些技術後來在臺灣是怎麼變化的?
「安康接待室」是調查局為了偵訊叛亂案件所建建造的大型偵訊空間。從臺灣幾個留質室的演變來看,他們都有圖書室,因為「思想改造」是很重要的需求。這些留偵訊過程通常也有很多樣的刑求。
在安康接待室專文所訪問的是專門做不義遺址的學者張維修,他是建築背景的,他用建築的角度向我們展示,這樣的機構是怎麼樣被設計出來的。有幾個特點:首先,窗戶位置都是很高的,因為要管控光線,不想讓犯人理解時間的變化。再來,有吸音板、厚地毯,以隔音的建材做到精神壓制,提高對犯人的精神掌握力,讓犯人會感到恐懼。
牢房門上設置有內凹壓克力罩,讓看守人員可以由外側,探頭無死角監看室內動態。在現代監控設備普及前,這是相當少見設計。
康接待室有個很精華的設計,在於地形的高低差,高處是審訊空間,低處是關押犯人的空間。從關押犯人的空間走到審訊空間,都在室內,經過室外,犯人的移動路線像根巨大的管子。所以押解犯人並不耗費人力。且高低落差讓很多犯人以為自己是在地下室,但其實都是在一樓……….
◆文史題材推薦計畫◆
文策院自2021年推動文史題材推薦計畫,參考產業調查商情資訊,與國內多間館所協作逾40件題材,今年預計也會增加包含離島在內的12件題材。除了文史題材的挖掘與推薦之外,文策院也持續整合資源,嘗試引導具市場競爭潛力的題材進入內容產製階段,透過投資工具鼓勵業者嘗試IP化經營並建立國際合作,提升臺灣文史潛力題材於市場上的能見度,進而帶動該題材更多創意形式出現。
以下這11件為本年度與Openbook合作進行的報導:
|
Tags:
這集邀請到Openbook閱讀誌主編吳致良,一起聊聊最近Openbook 在9月、10月與11月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合作的專題「說故事的博物館」,報導了11間不同類型的臺灣博物館與它們的珍貴藏品。為什麼日本大河劇或英國BBC歷史劇叫好又叫座,臺灣歷史題材的作品卻很難斬獲同樣效益呢?這11間博物館又共同訴說那些臺灣故事呢?與影視產業有哪些關係?節目豐富,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說故事的博物館
主持人:請跟我們聊聊「說故事的博物館」專題的緣起?
吳致良:「出版轉影視」現在是政府很重要的藝文產業方向。過去在做報導資料收集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實臺灣本土科普類的書、歷史小說還是不夠多的。
對照日本的出版市場,會知道臺灣還需要更多的科普出版品。在日本,光是公園裡的鳥類的出版品,累積下可能有數十本了。相對上,臺灣很多歷史、科學,甚至有些檔案解密沒有完成,所以創作者在進行影視或小說、漫畫等創作時,基礎材料是不足的。
文化內容策進院找我們做「說故事的博物館」的專題,是因為他們發現,很多博物館的藏品蘊含豐富的臺灣故事。博物館方也透過策展做過很多努力,其實很適合進行IP的延伸。這個專題希望將博物館的策展材料,與影視做一些結合,以IP的概念,找出藏品如何結合推理、愛情等類型。
➤我們對自己的歷史並不熟悉
主持人:將專業資料轉化成讀者能夠理解的內容,為何困難?
吳致良:臺灣人對自己的歷史並不熟悉,延伸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享受歷史延伸出來的二次創作,當我們沒有對歷史的共同認識,在看作品時,會很難發現創作者到底做了哪些改變與巧思。創作者也必須面對這個難題,在創作時,經常需要先說明歷史背景,他必須要越講越多,才有辦法帶出他想要傳達給讀者。
在歷史資料的轉譯中,博物館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保存與協助的工作。舉個例子,這次製作「說故事的博物館」專題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我本以為檔案局是存放偏向白色恐怖事件的機密資料, 接觸之後,發現他們也存放了國家大型工程的檔案,像臺灣鐵道的工程圖、鐵道宿舍的建設藍圖等等。這些資料怎麼變成故事呢?他們很用心,檔案局找了研究員許峰源進行臺鐵檔案內容分析及研究,從地景變化與鐵路演變等角度切入,將主題背景聚焦於戰後臺北車站週遭的鐵路運輸復原工作,輔以周邊鐵路小學、鐵道醫院及臺灣省第一屆運動會等重要場景事件,進行脈絡梳理。像是日治末期的臺北車站附近,發生過哪些事情,分門別列整理好後,產出研究案《火車快飛:戰後臺北車站與臺鐵人的生活圈(1945-1949)》,再邀請漫畫家來參考,這時候漫畫家能更具體理解歷史現場。
➤林之助與〈朝涼〉
主持人:這次專題中,有趣的案例有哪些?
吳致良:愛情篇的〈朝涼〉,記得大學時,我第一次去逛國美館,看到這幅作品時,心裡有嚇到:「這這幅作品也太美了,非常優雅、內斂,有一種灰色調在裡面。」
畫中的女性就是林之助夫人王彩珠女士。〈朝涼〉這幅作品入選於1940年的「紀元2600年奉祝美術展覽會」,它被放首獎的位置。正值新婚,他偕夫人到上野美術館看展時,剛走到門口就被認出來,因為這幅畫太有名了,上了日本大報。二戰時,夫人臨盆在即,林之助被迫離開日本,受到恩師兒玉希望強力挽留,兒玉希望是日本畫壇的大師,只要林之助留在日本畫壇,他可以擁有最好的資源。
回臺後不久,臺灣美術界有了正統國畫之爭,認為膠彩畫並不是「國畫」,真正的國畫應該是水墨畫。但膠彩畫過去也是從唐代傳到日本,所以在淵源上,不應該用國族論或者血統論的方式定調。
我們採訪曾受教於林之助的高師大美術系黃冬富教授,黃冬富點出了林之助創作風格的變化。〈朝涼〉內斂的灰色調,是日本溫帶的顏色。因為他生命經驗轉變,畫作的顏色也發生轉變,但仍然保持某種內斂的優雅,像是〈樹林〉這幅作品裡面,就可以看到他仍然保持優雅,卻多了些臺灣熱帶的明亮。
「膠彩畫」這個名詞,最初就是林之助提出的,他認為不應該用「東洋畫」或「國畫」來區別畫作的種類,而應該用「材料」。所以他標舉「膠彩畫」,並在中部辦了私塾「竹籬笆畫室」,讓學生免費習畫。
第三單元設計為「職人篇」,是因為我們發現,博物館裡面有很多人的故事也很有趣的。透過對於職業的加強,可以帶出生活史跟物質史的內容。
➤安康接待室與現代偵訊技術
吳致良:「安康接待室」,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空間。我們以前會聽到FBI是聯邦調查局,臺灣其實也有調查局,眾所周知,蔣介石是最早國民黨調查組織的領導人,後來國民黨有幾個調查組織很有名,比如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通常簡稱中統局)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局)。這些技術後來在臺灣是怎麼變化的?
「安康接待室」是調查局為了偵訊叛亂案件所建建造的大型偵訊空間。從臺灣幾個留質室的演變來看,他們都有圖書室,因為「思想改造」是很重要的需求。這些留偵訊過程通常也有很多樣的刑求。
在安康接待室專文所訪問的是專門做不義遺址的學者張維修,他是建築背景的,他用建築的角度向我們展示,這樣的機構是怎麼樣被設計出來的。有幾個特點:首先,窗戶位置都是很高的,因為要管控光線,不想讓犯人理解時間的變化。再來,有吸音板、厚地毯,以隔音的建材做到精神壓制,提高對犯人的精神掌握力,讓犯人會感到恐懼。
牢房門上設置有內凹壓克力罩,讓看守人員可以由外側,探頭無死角監看室內動態。在現代監控設備普及前,這是相當少見設計。
康接待室有個很精華的設計,在於地形的高低差,高處是審訊空間,低處是關押犯人的空間。從關押犯人的空間走到審訊空間,都在室內,經過室外,犯人的移動路線像根巨大的管子。所以押解犯人並不耗費人力。且高低落差讓很多犯人以為自己是在地下室,但其實都是在一樓……….
◆文史題材推薦計畫◆
文策院自2021年推動文史題材推薦計畫,參考產業調查商情資訊,與國內多間館所協作逾40件題材,今年預計也會增加包含離島在內的12件題材。除了文史題材的挖掘與推薦之外,文策院也持續整合資源,嘗試引導具市場競爭潛力的題材進入內容產製階段,透過投資工具鼓勵業者嘗試IP化經營並建立國際合作,提升臺灣文史潛力題材於市場上的能見度,進而帶動該題材更多創意形式出現。
以下這11件為本年度與Openbook合作進行的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9EP6》金漫大獎得主布里斯/關於得獎與作為職業漫畫家 ft.《海倫娜與大野狼先生》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9EP5》現流冊店洪沛澤、林潔珊/被文學書店耽誤的咖哩店&音樂祭(喂~)ft. 獨書祭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9EP4》郭怡美書店趙偉仁/百年老屋的書店一歲了,歡迎交朋友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