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新經典文化
身兼作家、資深媒體人與譯者多重身分的劉子超,先後任職於《南方人物週刊》、《GQ 》中文版、《ACROSS 穿越》。2019年,他以長篇報導〈尋找烏茲別克的失落之心〉獲頒瑞士全球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評審主席瑪格麗特.斯普雷徹(Margrit Sprecher)推崇其超越遊記題材,是一篇「非凡的文學作品」。
在那之前,他就以《午夜降臨前抵達》奪下中國首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身為海明威、雷蒙.錢德勒、厄普代克、約翰.繆爾的中文譯者,他的文字功力不言而喻。
《午夜降臨前抵達》記述劉子超28歲時在中歐的旅行經歷,是他踏上旅行寫作之路的起點,繁體版近日在台上市。10月中旬,飛地書店舉辦《午夜降臨前抵達》新書發表會,現場由書店創辦人張潔平與作者劉子超視訊對談,串連台北、清邁書店讀者,達成台北、北京、清邁三地連線互動。
活動以現場參與的讀者先行自我介紹的方式暖場,有剛從布拉格旅遊回來的讀者,有讀者打算明年動身前往歐洲。有人因為劉子超前作《沿著季風的方向》迷戀東南亞,有人因《失落的衛星》認識他。還有歷史專業的讀者,欣賞劉子超揉合個人體驗、歷史文化的獨特寫作手法,慕名而來。
➤透過創作旅行文學,「將世界地圖拼起來」
活動一開始,主持人張潔平以「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旅行文學作家」介紹劉子超出場。劉子超坦言,他從高中時期就夢想成為作家,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創作題材。他認為,與上一代從農村背景出發的作家相比,他在北京出生長大,缺乏時代變革的衝擊,因此難以找到寫作的切入點。
轉折發生在他28歲那年。當時,他獲得德國羅伯特.博世基金會(Robert Bosch Foundation)獎學金,擔任「中德媒體使者」(Medienbotschafter China-Deutschland),有機會到歐洲待幾個月。在中歐的旅程中,劉子超被當地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深深吸引,開始思考如何用文字來表達「未經中文表達的世界經驗」。他突然明白,世界經驗正是值得他這一代作家探索的方向。
親身踏上中歐土地後,劉子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中歐在夾縫中求生存,非常執拗地去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保持自己的特色,這種生命力特別打動我。我在中歐行走的時候,甚至覺得比我在西歐看到的東西感覺更加親切。」
他進一步意識到旅遊文學是值得開發的題材。三毛是少數啟發他旅遊寫作的華文作家,而他鍾愛的旅行文學作家,比如簡.莫里斯(Jan Morris)、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大多來自西方視角,「中文世界更應該要有作家以華文來理解和詮釋世界」。
寫作《午夜降臨前抵達》的過程,他第一次透過寫作釐清旅行文學是屬於他的題材,就此確立了往後創作方向。他將世界比喻為「一個巨大的拼圖」,企圖透過旅行和寫作,將散落世界各處的拼圖一塊一塊地拼湊起來。
埃格爾(匈牙利)。本書遊歷的國家遍布東歐,圖源:《午夜降臨前抵達》/新經典文化
➤讓所有感官都在場,才能真正「抵達」
旅途中是否打開感官,專注體驗,劃分出「旅行」和「旅遊」的不同,真正的關鍵是「感受」。劉子超說:「旅遊只是帶著身體去到一個地方,而旅行則需要帶著身心靈共同前往。」只有當一個人的心靈完全投入到旅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旅行的魅力。
為了旅行時全然投入當下,劉子超會刻意遠離手機和社交媒體,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風景、與當地人的互動上。他指出,現代人很容易被手機和網路資訊分散注意力,因此要讓所有感官都回到旅行的現場,需要刻意練習。另一個訣竅是「閱讀」。透過閱讀,對異地的文化、歷史背景有所了解,「能幫助鍛鍊感受力」。
張潔平比喻「寫作」是劉子超旅行的北極星,引領他在旅途中仔細觀察和感受,這讓他無法像一般遊客走馬看花。劉子超笑稱自己每天步行2至3萬步是常態,6到16小時的巴士旅程也是家常便飯。雖然長時間的車程對體能和精神都是考驗,他仍偏好陸路交通——可以真正深入體驗他方,並在過程中邂逅更多意想不到的人和故事。
而經驗如何凝結成字?劉子超在旅途中刻意不多寫,只記下一些關鍵字,以便日後喚醒記憶。他相信,過於詳細的筆記反而會限制寫作的自由度。應該在記憶和想像的基礎上,重新建構旅行中的場景和對話,讓文字呈現更豐富的層次和質感。
旅行結束回到家後,接續將文字整理成篇。劉子超會先憑藉記憶篩選、沉澱的功能,留下在異地真正深刻的印象。之後,每天固定自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寫作,精打細磨,一天不過1000多字,這才讓一本書慢慢成形。
圖源:新經典文化
➤旅行者的位置:旁觀、鑑賞與書寫
《午夜降臨前抵達》的書寫,至今已逾10年。10年後的今天,世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國際因新冠疫情鎖國又解封,科技也改變了人們的旅行方式。張潔平詢問這10年之間,劉子超作為旅行作家,有無覺察到哪些變化?
劉子超觀察到,社交媒體、短影音的興起,讓國際旅行傾向打卡和炫耀。但他依然堅持探索鮮為人知的角落,用文字記錄獨特的故事。儘管網路和科技帶來了便利,真正深入的旅行體驗仍需要放下手機,用心去感受。
對此,張潔平做出巧妙比喻:閱讀劉子超的文字,就像是成為一個他背在身上的GoPro鏡頭:「你能感覺到他的視角,但是他不會干擾你去形成對於異地的個人感受。」張潔平說那甚至有如瑜伽,經過冥想靜心之後,才能跟著劉子超的文字進入另一個節奏,看到他所見到的世界。
柏林。圖源:《午夜降臨前抵達》/新經典文化
➤真實與虛構:旅行文學的創作倫理
QA時間,有讀者提問:「書中是否有一些虛構的成分?」劉子超回應,他認為旅行文學作品中存在著「真實性」和「文學的真實性」兩種不同的概念。他認為,不可能完全如實呈現旅行中的所有細節,必須進行適當的修飾,才能讓文字更流暢、表達更清晰。
在記錄外語對話時,也必然會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改寫,才能更貼切地傳達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劉子超舉例,在《失落的衛星》中,有一位吉爾吉斯女孩對他說:「如果我不喝酒,我就沒辦法把自己身體的零件拼回去。」這句話在原文中不可能是這樣的表達方式,而是經過劉子超的改寫,才讓這句話在中文語境中顯得生動有趣。
活動最後,劉子超談到他對旅行意義的理解。他認為,旅行是一種追求自由的過程,可以讓他遠離日常生活的束縛,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也強調「寬容」的重要性,認為旅行者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
《午夜降臨前抵達》序言〈出發與抵達〉裡,劉子超提到:旅行者應該是一個「旁觀者」和「鑑賞者」,以一種既投入又不侵入的方式,去觀察和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這正是他最嚮往觀看世界的位置。●
茲蒂爾(斯洛伐克)。圖源:《午夜降臨前抵達》/新經典文化
午夜降臨前抵達:中歐文化漫遊
A Central European Odyssey
作者:劉子超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劉子超
1984年出生。作家、資深媒體人。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任職於《南方人物週刊》、《GQ 》中文版、《ACROSS 穿越》,2012年中德媒體使者,2015-2016年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作品曾獲2010年劉麗安詩歌獎、2014年「螞蜂窩」年度旅行家。出版過《沿着季風的方向:從印度到東南亞的旅程》、《午夜降臨前抵達》以及《失落的衛星》。其中《午夜降臨前抵達》曾獲2015年「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
2019年,劉子超以長篇報導〈尋找烏茲別克的失落之心〉獲頒瑞士主辦的全球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特別關注獎;2021年,以《失落的衛星》獲頒「單向街書店年度青年作家」,評審推崇其「以肉身進入現場,用文學再現旅途」。
另有譯作:海明威《流動的饗宴》、雷蒙·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Tags:
文字整理:新經典文化
身兼作家、資深媒體人與譯者多重身分的劉子超,先後任職於《南方人物週刊》、《GQ》中文版、《ACROSS穿越》。2019年,他以長篇報導〈尋找烏茲別克的失落之心〉獲頒瑞士全球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評審主席瑪格麗特.斯普雷徹(Margrit Sprecher)推崇其超越遊記題材,是一篇「非凡的文學作品」。
在那之前,他就以《午夜降臨前抵達》奪下中國首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身為海明威、雷蒙.錢德勒、厄普代克、約翰.繆爾的中文譯者,他的文字功力不言而喻。
《午夜降臨前抵達》記述劉子超28歲時在中歐的旅行經歷,是他踏上旅行寫作之路的起點,繁體版近日在台上市。10月中旬,飛地書店舉辦《午夜降臨前抵達》新書發表會,現場由書店創辦人張潔平與作者劉子超視訊對談,串連台北、清邁書店讀者,達成台北、北京、清邁三地連線互動。
活動以現場參與的讀者先行自我介紹的方式暖場,有剛從布拉格旅遊回來的讀者,有讀者打算明年動身前往歐洲。有人因為劉子超前作《沿著季風的方向》迷戀東南亞,有人因《失落的衛星》認識他。還有歷史專業的讀者,欣賞劉子超揉合個人體驗、歷史文化的獨特寫作手法,慕名而來。
➤透過創作旅行文學,「將世界地圖拼起來」
活動一開始,主持人張潔平以「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旅行文學作家」介紹劉子超出場。劉子超坦言,他從高中時期就夢想成為作家,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創作題材。他認為,與上一代從農村背景出發的作家相比,他在北京出生長大,缺乏時代變革的衝擊,因此難以找到寫作的切入點。
轉折發生在他28歲那年。當時,他獲得德國羅伯特.博世基金會(Robert Bosch Foundation)獎學金,擔任「中德媒體使者」(Medienbotschafter China-Deutschland),有機會到歐洲待幾個月。在中歐的旅程中,劉子超被當地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深深吸引,開始思考如何用文字來表達「未經中文表達的世界經驗」。他突然明白,世界經驗正是值得他這一代作家探索的方向。
親身踏上中歐土地後,劉子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中歐在夾縫中求生存,非常執拗地去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保持自己的特色,這種生命力特別打動我。我在中歐行走的時候,甚至覺得比我在西歐看到的東西感覺更加親切。」
他進一步意識到旅遊文學是值得開發的題材。三毛是少數啟發他旅遊寫作的華文作家,而他鍾愛的旅行文學作家,比如簡.莫里斯(Jan Morris)、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大多來自西方視角,「中文世界更應該要有作家以華文來理解和詮釋世界」。
寫作《午夜降臨前抵達》的過程,他第一次透過寫作釐清旅行文學是屬於他的題材,就此確立了往後創作方向。他將世界比喻為「一個巨大的拼圖」,企圖透過旅行和寫作,將散落世界各處的拼圖一塊一塊地拼湊起來。
➤讓所有感官都在場,才能真正「抵達」
旅途中是否打開感官,專注體驗,劃分出「旅行」和「旅遊」的不同,真正的關鍵是「感受」。劉子超說:「旅遊只是帶著身體去到一個地方,而旅行則需要帶著身心靈共同前往。」只有當一個人的心靈完全投入到旅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旅行的魅力。
為了旅行時全然投入當下,劉子超會刻意遠離手機和社交媒體,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風景、與當地人的互動上。他指出,現代人很容易被手機和網路資訊分散注意力,因此要讓所有感官都回到旅行的現場,需要刻意練習。另一個訣竅是「閱讀」。透過閱讀,對異地的文化、歷史背景有所了解,「能幫助鍛鍊感受力」。
張潔平比喻「寫作」是劉子超旅行的北極星,引領他在旅途中仔細觀察和感受,這讓他無法像一般遊客走馬看花。劉子超笑稱自己每天步行2至3萬步是常態,6到16小時的巴士旅程也是家常便飯。雖然長時間的車程對體能和精神都是考驗,他仍偏好陸路交通——可以真正深入體驗他方,並在過程中邂逅更多意想不到的人和故事。
而經驗如何凝結成字?劉子超在旅途中刻意不多寫,只記下一些關鍵字,以便日後喚醒記憶。他相信,過於詳細的筆記反而會限制寫作的自由度。應該在記憶和想像的基礎上,重新建構旅行中的場景和對話,讓文字呈現更豐富的層次和質感。
旅行結束回到家後,接續將文字整理成篇。劉子超會先憑藉記憶篩選、沉澱的功能,留下在異地真正深刻的印象。之後,每天固定自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寫作,精打細磨,一天不過1000多字,這才讓一本書慢慢成形。
➤旅行者的位置:旁觀、鑑賞與書寫
《午夜降臨前抵達》的書寫,至今已逾10年。10年後的今天,世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國際因新冠疫情鎖國又解封,科技也改變了人們的旅行方式。張潔平詢問這10年之間,劉子超作為旅行作家,有無覺察到哪些變化?
劉子超觀察到,社交媒體、短影音的興起,讓國際旅行傾向打卡和炫耀。但他依然堅持探索鮮為人知的角落,用文字記錄獨特的故事。儘管網路和科技帶來了便利,真正深入的旅行體驗仍需要放下手機,用心去感受。
對此,張潔平做出巧妙比喻:閱讀劉子超的文字,就像是成為一個他背在身上的GoPro鏡頭:「你能感覺到他的視角,但是他不會干擾你去形成對於異地的個人感受。」張潔平說那甚至有如瑜伽,經過冥想靜心之後,才能跟著劉子超的文字進入另一個節奏,看到他所見到的世界。
➤真實與虛構:旅行文學的創作倫理
QA時間,有讀者提問:「書中是否有一些虛構的成分?」劉子超回應,他認為旅行文學作品中存在著「真實性」和「文學的真實性」兩種不同的概念。他認為,不可能完全如實呈現旅行中的所有細節,必須進行適當的修飾,才能讓文字更流暢、表達更清晰。
在記錄外語對話時,也必然會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改寫,才能更貼切地傳達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劉子超舉例,在《失落的衛星》中,有一位吉爾吉斯女孩對他說:「如果我不喝酒,我就沒辦法把自己身體的零件拼回去。」這句話在原文中不可能是這樣的表達方式,而是經過劉子超的改寫,才讓這句話在中文語境中顯得生動有趣。
活動最後,劉子超談到他對旅行意義的理解。他認為,旅行是一種追求自由的過程,可以讓他遠離日常生活的束縛,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也強調「寬容」的重要性,認為旅行者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
《午夜降臨前抵達》序言〈出發與抵達〉裡,劉子超提到:旅行者應該是一個「旁觀者」和「鑑賞者」,以一種既投入又不侵入的方式,去觀察和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這正是他最嚮往觀看世界的位置。●
午夜降臨前抵達:中歐文化漫遊
A Central European Odyssey
作者:劉子超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子超
1984年出生。作家、資深媒體人。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任職於《南方人物週刊》、《GQ》中文版、《ACROSS穿越》,2012年中德媒體使者,2015-2016年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作品曾獲2010年劉麗安詩歌獎、2014年「螞蜂窩」年度旅行家。出版過《沿着季風的方向:從印度到東南亞的旅程》、《午夜降臨前抵達》以及《失落的衛星》。其中《午夜降臨前抵達》曾獲2015年「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
2019年,劉子超以長篇報導〈尋找烏茲別克的失落之心〉獲頒瑞士主辦的全球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特別關注獎;2021年,以《失落的衛星》獲頒「單向街書店年度青年作家」,評審推崇其「以肉身進入現場,用文學再現旅途」。
另有譯作:海明威《流動的饗宴》、雷蒙·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話題》撿拾斯普特尼克的信號:讀劉子超《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閱讀更多
人物》流浪的人類學家與狐狸:訪蔡適任談《蔡金麥與我》
閱讀更多
跟著專家讀》館長的超專業南洋遊記:川上瀧彌自然史經典《椰子的葉蔭》
編按:1850年代,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Wallace)前往馬來群島,發掘並採集各種西方世界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長達8年探查的紀錄化為自然歷史經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