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在文字與影像之間,靜靜凝望這個時代的光—2025年臺北文學・閱影展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左)及藏族導演、小說家萬瑪才旦。(圖源:光點台北提供)

當世界愈趨喧囂、生活節奏一再加速,我們該如何保留那一方心靈的靜地,與內在的自己重新相遇?2025年臺北文學・閱影展,以「靈魂的詩意」為年度主題,從影像與文字的交會處凝視時代的光與影,邀請觀眾在不確定的當下,透過觀影與閱讀的雙重路徑,追問靈魂的歸屬、重量與它可能的方向。

本屆影展特別向兩位近年辭世的創作者致敬:來自藏地的導演萬瑪才旦,與書寫紐約街頭的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他們的創作背景迥異,風格南轅北轍,卻不約而同地以凝視的方式回應世間:關於命運、信仰、城市、歷史與孤獨,我們究竟從哪裡來,又將往何處去?他們的作品不高聲喧嘩,卻在靜默之中敲擊人心。


焦點影人:萬瑪才旦(光點台北提供)

萬瑪才旦是藏族導演、小說家與詩人,也是當代華語影壇中極具代表性的重要聲音。他的影像語言簡約、節制,承載著藏傳佛教的哲思與現代社會的張力。他拓展了少數民族影像書寫的可能性,不僅打破了主流影壇對藏地的固有想像,也為多元文化與邊陲敘事開拓了更深層的討論空間。

從《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塔洛》,到遺作《雪豹》,萬瑪才旦的作品總在最靜的畫面裡藏著最深的提問。他不講述宏大敘事,而讓角色的凝視與沈默成為通往哲理的入口。

在《塔洛》中,剃髮的瞬間不只是形象的轉變,更是靈魂裂解的象徵。《氣球》用一顆遺失的避孕氣球,織出女性身體與命運的複雜辯證。《雪豹》則讓野性與秩序的衝突,在青藏高原的蒼茫中轉化為一種倫理的冥想。影展將首次完整放映他的8部劇情長片,帶領觀眾進入萬瑪才旦詩性而深邃的影像世界,感受天地萬物與人性心靈的微妙震動。


電影《氣球》劇照(左),電影《雪豹》劇照(光點台北提供)

保羅.奧斯特則是文字的遊走者,他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具實驗精神的小說家之一,以後設敘事與命運悖論聞名。他筆下的城市不是繁華喧鬧的紐約,而是一座記憶的迷宮,一場身分的測驗。他與影像的交會,同樣別具風格,本屆影展特別挑選了《煙的蔓延》(Blue in the Face)、《幻影枕邊書》(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與《末世之城》(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3部作品。


焦點影人保羅.奧斯特(左)及電影《煙的蔓延》劇照(皆由光點台北提供)

在《煙的蔓延》中,一間街角的煙草店,成為陌生人之間細微而動人的連結場域。《幻影枕邊書》透過碎片式的敘事,回應愛與記憶的幽微殘影,彷彿一場尚未甦醒的夢境。而《末世之城》則帶觀眾進入災難過後的世界,凝視人性在極端處境中的試煉與掙扎。此外,改編自奧斯特短篇的《紅色筆記本》(The Red Notebook)亦將放映,以真實事件為底本,細緻描繪命運中的偶然與重複,展現他對現實與虛構邊界的持續追問。

本屆影展不僅止於致敬,也試圖拓展文學與影像的交集視野。其他參展影片亦具高度文學性與藝術質地,包括《珍奧斯汀誤了我一生》(Jane Austen Wrecked My Life)、《湯瑪斯曼:騙術與自白》(Bekenntnisse des Hochstaplers Thomas Mann)、《奧菲莉亞不沉沒》(Ophelia Did Not Drown)等。這些作品有的改寫經典,有的則是對文學人物與思想的再詮釋,使書寫不再局限於紙上,而是走進當代情感與身體經驗的現場。

其中《珍奧斯汀誤了我一生》以輕快喜劇形式呈現,卻處處照見奧斯汀小說中理性與感性的辯證,在歡笑與猶疑之間,映照今日女性對愛情、職涯與自我期許的種種糾結。文學與電影在此交織出一條柔軟卻堅實的感受軸線,提醒我們經典不只是遙遠的背影,也能是當下的回音。


電影《珍奧斯汀誤了我一生》劇照(光點台北提供)

閱影展向來不只是「看電影」,而是一次關於觀看與閱讀的旅程——關於如何在鏡頭與語句之間,看見自身的影子與裂痕。今年春天,邀請你走進戲院,與影像、文字與自己的靈魂靜靜相遇。也許無法立刻找到答案,但願每一次凝視,都是向內的一小步。


【2025臺北文學 · 閱影展 影展資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