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劇場導演及劇作家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一切將太平(1)—路易末日》(Ça ira 〔1〕 Fin de Louis),就讓觀眾活在相互交鋒的革命氛圍之中,使他們深度思考眼前的民主危機。這齣戲於2015年首演之後,獲得國際媒體的一致好評,更引起法國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今年夏天,它將再度回到巴黎演出,凸顯出延續了50年的六八精神:民主辯論喚醒了每個人的自主意識,讓我們凝聚成一個休戚相關的共同體。●
【延伸閱讀】:
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 Ariane Mnouchkine: L'art du présent
亞莉安.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法賓娜.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著,馬照琪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2011,【內容簡介➤】
舞台書寫:解讀喬埃.波默拉 Avec Joël Pommerat, Un monde complexe
瑪莉詠.布迪耶(Marion Boudier)著,王世偉譯,書林,2017,【內容簡介➤】
Théâtre du Soleil, 1789 – la révolution doit s’arrêter à la perfection du bonheur et 1793 – la cité révolutionnaire est de ce monde, Paris, Théâtre du Soleil, 1989.
Ariane Mnouchkine, réal. 1789 – la révolution doit s’arrêter à la perfection du bonheur. 1974; Théâtre du Soleil : BelAir, 2016, DVD.
Joël Pommerat, Ça ira(1)Fin de Louis, Arles, Actes Sud, 2016.
Tags:
影響全球文化甚鉅的六八學運,今年屆滿50年,當代法國社會如何追憶這場曾經震撼全國的青年抗爭?過去的參與者如何書寫、言說五月風暴?Openbook特別邀請兩位學者,介紹今年來自各界形式多元的反省行動,及相關書籍出版,並從「女性書寫」與「劇場呈現」兩面向,介紹法國藝文界如何透過回憶再現,反思這場社會運動遺留下來的真正價值......
▉六八之後的反思
全球公認美學風格最具震撼力的法國陽光劇團(Théâtre du Soleil),70年代初期曾推出革命二部曲《1789》和《1793》,以參與式的藝術行動喚醒大眾的政治意識,凸顯出六八學運的本質。
儘管該劇團團長亞莉安.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一再聲明她的創作與時事沒有任何關連,但這兩部作品不僅勾起了觀眾對五月學運的激情回憶,也使他們深思在功敗垂成的戰役後,如何持續推動民主實踐,提升公民意識。舞台劇《1789》和《1793》藉由革命歷史的重現,讓觀眾重新體驗社會運動的現場氛圍,並給予他們未來持續鬥爭的動力。
1968年的五月風暴之後,法國社會陷入一片低迷的氣氛:抗爭青年未能實現政治改革的理想;政府斡旋勞動階級與資方的協商,展開收編行動;左派政黨投入選戰,企圖奪權;多數民眾則期望重建社會秩序,回歸正常生活。
面對這樣委靡不振的氛圍,陽光劇團決定重探法國歷史,深入解析共和國制度發展的脈絡,及其鮮為人知的史實。在團長莫虛金的建議之下,團員們以集體創作的方式重塑法國大革命的始末。不同於一般以知名人物為主的歷史改編,他們選擇從小人物的觀點出發,挖掘這場全民起義運動背後的關鍵主因:階級的不平等、拮据的經濟條件、建立「直接民主制」的決心,以及對教育和性別平權的渴望。
▉《1789》:一場熱鬧喧騰的革命慶典
《1789》透過「階級鬥爭」的史觀,重現18世紀人民攻陷巴士底獄前後一連串的歷史事件。這樣極具左派色彩的歷史演繹,破除了大家對革命的迷思:平民階級的社會地位並沒有因為揭竿而起而有所改善;從前他們被貴族壓迫,現在則淪為被布爾喬亞利用的工具。對於曾經參與或目睹五月風暴的民眾而言,《1789》不僅讓他們意識到抗爭運動背後的權力結構,也鼓舞著他們繼續推動未能完成的改革之業。
此外,陽光劇團也透過街頭藝人的表演,把革命歷程變成一場集體參與的盛宴。大部分的觀眾被包圍在6個野台的中央區塊。他們不但能近距離地感受到表演者的舞台魅力,還得依他們的動線變化而移動自己的視線和位置。演員不斷穿梭於摩肩擦踵的群眾當中,一會兒宣揚著沸騰人心的政治言論,一會兒又嘗試與他們互動。透過情感的渲染與肢體的接觸,所有觀眾完全融入在紛亂的革命氛圍中,彷彿置身於劍拔弩張的動亂現場。
《1789》用生動激昂的表演、環繞的舞台裝置、充滿感官的劇場效果,把人民的覺醒轉化為一場熱鬧喧騰的慶典,讓人想起68年全民走上街頭的盛況。
▉《1793》喚醒公民意識
《1793》則以「無套褲漢」(sans-culotte)的角度,回顧法國大革命「恐怖統治」(La Terreur)來臨前平民百姓的日常抗爭。不同於《1789》的歷史批判,《1793》著重於坦誠且親密的主觀敘事,以及不同觀點的思辨。透過一篇篇平易近人的說白,觀眾不但瞭解這群革命先鋒的民主成就,也深刻體會到他們在殘酷的現實條件下,仍堅持對抗強權的毅力。
的確,《1793》不僅反映出五月學運的矛盾性(不同意識形態的相互傾軋、社會抗爭和民生問題之間的複雜關聯、代議政治所產生的民主危機……等),也讓曾參與抗爭的人士重新思索六八運動的本質:這並不只是一場追求改朝換代的政治鬥爭,更是讓群眾培養公民精神的契機。
在激情的革命盛宴之後,陽光劇團帶領觀眾走進自由鬥士的平淡生活,體會到細膩卻複雜的人性情感。它不再用強迫的手段讓觀者參與舞台動作,反而希望他們透過客觀的凝視與聆聽,喚醒自己的公民意識。這樣的詮釋不僅深化了革命的定義,也凸顯出五月運動的民主內涵。
《1789》和《1793》在法國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積極創新舞臺語彙的陽光劇團卻鮮少搬演舊作。儘管兩齣戲在70年代首演過後從未被搬演,觀眾仍可透過劇本、電影和重製版本一探這兩齣作品的精彩之處。
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陽光劇團於1989年出版了這兩齣戲的劇本合集。由莫虛金在1974年親自將《1789》改編成電影。該版本也於2016年完成修復,並發行DVD。而《1793》則在去年(2017)由備受注目的法國導演貝洛赫尼(Jean Bellorini)重新製作,帶領郊區青年一起省思民主真諦。
2017年版《1793》宣傳影片
▉透過歷史重現再振六八精神
儘管五月學運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成果,但它喚醒了每個世代的公民意識,造成了餘波盪漾的影響力。它讓所有人瞭解:無論階級、種族、性別或年齡的差異,每個人只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便能推動歷史的巨輪。除了陽光劇團的革命二部曲,法國許多當代導演也以人道精神,拆解革命機制,重新探究民主價值的演進,和文明進步的可能。
知名劇場導演及劇作家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一切將太平(1)—路易末日》(Ça ira 〔1〕 Fin de Louis),就讓觀眾活在相互交鋒的革命氛圍之中,使他們深度思考眼前的民主危機。這齣戲於2015年首演之後,獲得國際媒體的一致好評,更引起法國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今年夏天,它將再度回到巴黎演出,凸顯出延續了50年的六八精神:民主辯論喚醒了每個人的自主意識,讓我們凝聚成一個休戚相關的共同體。●
【延伸閱讀】:
Ariane Mnouchkine: L'art du présent
亞莉安.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法賓娜.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著,馬照琪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2011,【內容簡介➤】
Avec Joël Pommerat, Un monde complexe
瑪莉詠.布迪耶(Marion Boudier)著,王世偉譯,書林,2017,【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六八學運50周年 專題文章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六八學運50周年I》革命不死:虛構現場的真實反叛
作者:洪筱婷(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王世偉(巴黎第三大學劇場藝術博士) 影響全球文化甚鉅的六八學運,今年屆滿50年,... 閱讀更多
六八學運50周年II》現身或缺席?女性的沉默與吶喊
影響全球文化甚鉅的六八學運,今年屆滿50年,當代法國社會如何追憶這場曾經震撼全國的青年抗爭?過去的參與者如何書寫、言說五月風暴?Openbook特別邀請兩位學者,... 閱讀更多
專訪》法商為何贊助台灣文化活動?訪法國巴黎銀行台灣區總經理胡日新(Olivier Rousselet)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邁入第4年,有賴法國巴黎銀行台灣區(BNP Paribas Taiwan)的贊助,方能促成這項台灣目前唯一的翻譯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