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6EP1》作家郭強生/先是好的讀者,才能成為好的創作者,如何閱讀經典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閱讀隨身聽第6季正式上線,首集邀請到作家郭強生,他也在大學和研究所教授文學創作。他如何思考經典文學,又如何教授文學呢?他不僅分享執教20多年來的思考歷程,也與聽眾分享如何閱讀經典,分享建立起經典作品與當代的關聯。內容精彩,請千萬別錯過。

從本季開始,我們將改為雙週上線,歡迎每雙週回來聆聽最新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先是好的讀者,才是好的創作者

2000年回到台灣,我是學院裡非常少見,回台灣後要開創一個新的學院園地。在國外非常多所謂creative writing的研究所,但此前台灣甚至整個華文世界都沒有。在東華大學,我們創立了「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讓學生能以文學創作取代傳統的論文,這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在台灣,當時阻力還是非常多。

令人驚訝的是,甚至連中文系老師都會認為「創作怎麼教」、「創作又沒有標準」、「創作是主觀的」、「創作是自由的」。大家都誤會了。我常常跟學生耳提面命:「如果不先是一位好的讀者,不可能成為好的創作者。」所以我們會跟學生一對一、手把手討論作品,一同跟他們在作品中成長。


【延伸閱讀】李永平紀念專題 I 》曾珍珍:共創東華十年傳奇


經典:canon?classical?classic?

談到「經典」,甚至文學院的教授都常常混淆,究竟談的是典律、古典,還是很正統的傑出作品?都不一樣,典律是canon;古典是classical;classic則是傑出的,不一定專指古典。很多誤用,比如「經典,就是要打倒!那是父權!那是封建!」其實指的是古典。拉回到有志於文學,甚至想要創作的人來說的話,我想經典就是一份挑選過的書單。

我在挑選書單時,希望讓學生知道:「你跟經典一直很接近」。經典已經化整為零,比如看電影,常會覺得故事很精采,卻不知來龍去脈。我為學生挑選的經典,常扣緊了現代,比如一部電影裡某幅經典畫面,或許來自另一部一九四幾年的電影,而電影靈感來源則可能是一部小說。這一切是有脈絡、歷史與傳統的,創作以此革新,不可能從石頭中蹦出來。

舉例來說,為人所知的《簡愛》,揚名得力於電影的傳播,也與中文的書名有「愛」字相關。書名來自英文女主人翁的名字Jane Eyre,若翻成「珍.艾爾」,搞不好讀者就沒有特別感受了。中文譯成「簡.愛」,讓閱聽者以為那是愛情故事。我保證讀者看過後,會大吃一驚——那根本是恐怖小說,而且女性意識非常強烈。女性主義不是20世紀才蹦出來,那個年代就能寫出一位女性如何爭取自己的尊嚴跟獨立,整個文字的氣氛是恐怖小說的哥德傳統。若要幫《簡.愛》定位的話,它絕對不是一本浪漫愛情小說,而是哥德文學加女性主義文學。


深受讀者喜愛的經典文學作品《簡愛》,有諸多不同版本的中譯與書封,更有由此書延伸出去的好書。

被掩蓋的世界史,在文學裡藏不住

如果將文學經典放在更大的格局頭看,我所謂的文學「經典」,心裡想的是classics,是指不同時代裡最優秀、具有代表性的傑作。

這些文學裡頭給我的歐洲史、英國史、美國史,力量遠比教科書上得到的世界史更多、更重。以美國史而言,我在美國讀博士,不難發現,美國歷史中,一直有掩蓋不住又欲蓋彌彰的東西,那就是他們對印地安人的殺戮以及對黑人的奴役。雖然歷史中已有所記載,但南北戰爭真的是為了解放黑奴嗎?當然不是,而這些事情在文學裡是藏不住的。

以愛倫.坡為例,美國初期的文學,細看都是恐怖小說。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人精神上的焦慮跟矛盾。作為白人,祖先是歐洲人,目睹了自己族群的所作所為,同時也深受愛國精神影響,其精神狀態,絕對是有問題的。愛倫.坡如此,馬克.吐溫也是。

很多讀者誤會馬克.吐溫,看卡通《湯姆歷險記》,覺得很可愛,其實那也是恐怖小說,講兩位小男孩發現了屍體與謀殺。很多早期的美國經典都充滿這種精神錯亂式的恐怖。閱讀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它呈現更多文化、社會底層的東西,那些是遮不住的。


愛倫坡(左)(照片:wiki,Unknown author; Restored by Yann Forget and Adam Cuerden)、馬克吐溫(照片:Mathew Brady

在一部作品中,體會尋求出路的過程

電影《攻其不備》由女星珊卓.布拉克飾演,她收養一位黑人男孩,其中談到眾人為男孩補習的情節,挑選了諸多長篇小說、敘事詩等文學作品,讓一位十多歲孩子讀〈英烈傳〉,用意並不是討論書中的議題,而是讓孩子接觸、告訴他世界上有這樣的作品、美國曾經出過這樣的作家。男孩在讀的時候,他想到「勇敢」跟「勇氣」是兩件事情,這是他讀出來的,不是老師丟給他的,這不是標準答案。當我們說「民主素養」,跟文學教育反而更有關吧。所謂經典、classical的正典,為何今日仍存在呢?它把人生、人性寫足了,它不給讀者一個答案,而是呈現了豐富性。

今天回頭看19世紀的小說,可以看到情慾、性別、政治、離散。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的讀法很多,真正讀進去後,一定會發現能跟自己產生連結、意義的地方。如一位黑人小孩讀〈英烈傳〉,他能讀到「勇氣」跟「勇敢」的不同。請不要先存預設去找答案,文學的美或難,在於它最像人生,不可以被簡化、速成。在一部作品中,體會如何尋求出路,理解自己,甚至理解他人的過程。

這樣走下去,是一條路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曾在2014年出版,最近重新出版。這本書幾乎記載了我返台之初,面對台灣的文學素養與體質的思考過程。我不斷自問:「如果我自己要寫作的話,我要成為怎樣的創作者?」書中有很多這種交互的、自我的辨證與省思。

重出這本書,本來是出版社的建議,我心裡一直很猶疑。重讀之際,我想:「這些問題,仍在進行中!」我也看到自己在2014年建立信念後,我按照書中所述,實踐又實踐,實踐了10年,我認為這本書是值得拿出來重出的,因為我驗證過了,這樣走下去,是一條路。


【延伸閱讀】書評》傳遞文學之心:盛浩偉讀《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