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是個反常的人物。
如果尋常(ordinary)意味難以避免的衰老、過時,人的稜角被日子磨得愈來愈鈍,佩蒂自己,就是人生境遇外那個多出來的東西(extra)。英文用extraordinary形容一件不同凡響的事,或一個非凡的人,佩蒂在看似安排好的命運中,用她驚人的決心與熱情超越了生命的格局。
而她的創作,無論音樂或是文字,都體現了另一位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說過的:「藝術只是你生命燃燒過後所剩下的灰燼。」
1960年代尾聲,佩蒂和其他戰後出生的美國人搭上灰狗巴士,從不同的故鄉前往相同的紐約,在青春就要發光的時候,到世界之都尋找機會與愛。佩蒂以詩人的身分踏進紐約的藝文圈子,又在萌發的龐克搖滾大浪中加強了詩歌的音量,成為1970年代青年文化的掌旗手之一。
有才華的人出現在對的時機與地點,佩蒂的故事很動人,但當時美國夢那座屋頂下,她只是大房間裡的其中一個人,身旁站滿了其他佼佼者,比她更出名、更有才氣,或許也更成功。
1990年代,包括佩蒂在內的嬰兒潮世代面臨了時不我與的轉型期,佩蒂的偶像巴布.狄倫(Bob Dylan)也不例外(但狄倫的陣痛階段來得更早)。活到50歲的他們,發覺自己的作品落在年輕人的審美之外,粉絲青黃不接,而生命本身的艱難,也耗損著一名創作者的元氣。
藝術家各有應對之道,佩蒂的方式最簡單,執行起來卻最困難——她不去更動作品的風格以迎合當下的潮流,只是帶著始終高昂的理想主義,繼續活著,去經驗人生給她的一切。她結婚生子,卻歷經喪夫與失去弟弟的痛苦;她活過911恐怖攻擊與COVID-19,但靈魂至交、玩團夥伴和心靈導師卻一個個告別了她。當年搭上灰狗巴士的同代人,多半已不在世上。
身為盡情燃燒過的龐克,是不該太長壽的;有幸活得夠老的龐克,又很難維持當初的鋒芒與那種絕對的真實感。
佩蒂的反常,在於她愈活愈酷,愈活愈受歡迎,甚至可以說,她愈活愈年輕!善用得天獨厚的健康和敏捷的心思,她在詩人、搖滾歌手這兩個卓然有成的身分外,生涯第三幕的布簾拉開,臺上站了一位文字雋永、筆鋒帶真摯情感的散文家。然後在眾人的驚嘆中,她又如魚得水地在70多歲的年紀成為一名貨真價實的Instagram Influencer(這裡可由你自行添加一個表情符號🤘)。
從佩蒂的IG「開站」以來,我一直是她忠實的追蹤者,就像拆禮物一樣,偶然在她的貼文中看見我去過的,乃至書寫過的地方,那天都感覺充滿了靈光——中國城的和合飯館、東村的寶石溫泉書報攤、CBGB搖滾俱樂部。其實2006年10月15日,CBGB歇業那晚,我就在門外徘徊。
翻譯是一種愛的勞動(labor of love),我這個新手譯者初次翻譯,就有幸面對敬愛之人的文字。這本書的翻譯工作進行了3個月,忙碌的生活中,每天睡前我走入佩蒂的幾個日子,透過她的日常景窗,眺望到一片片深邃的風景,有些明亮直接,有些埋在她內心深處。
當我發覺「今日成謎」,便在記憶中搜尋過往和她交會的經驗,有圖書館的座談、好多場演唱會,也有唱片行的簽名活動。不同的場合,佩蒂會使用不同的語言和說話腔調(別忘了,她是一名傑出的表演者)。我將自己的眼睛放進她的眼睛,看見「破碎的神諭」完整的模樣,再還原成簡潔並有力道的文句,那是佩蒂文字特有的詩性之美。
在書中被銘記的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說:「對文化困境或文化衰敗的感覺,使人油然而生一種欲望,要去掃蕩一切。當然,沒有人需要瘟疫,不過,它或許是重新開始的機會。」
大疫過後,這本書拿在手中,深深喚醒我們重生的渴望。它是時間之書,本質上卻是「反時間」的——希望、掙扎與思念,都在循環的季節裡凝固成永恆,每一天都是紀念日。●
一日一日:佩蒂.史密斯的影像紀年
A Book of Days
作者: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
譯者:陳德政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佩蒂.史密斯
集作家、表演家、音樂家、視覺藝術家於一身。佩蒂‧史密斯的創作天份首先展露於1970年代她將詩作與搖滾樂做革命性的結合。1975年,她推出首張專輯《群馬》(Horses),這張唱片爾後成為樂壇百大不朽經典。該專輯的封面就是羅柏‧梅普索普拍攝的佩蒂,身穿白襯衫掛著黑領帶,叛逆且新穎的形象,影響後世甚劇。
史密斯將垮世代的詩歌和實驗性搖滾樂結合,被譽為「龐克搖滾桂冠詩人」和「龐克教母」。她將19世紀法國作詩法介紹給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同時她中性的公眾形象和非女性的語言風格都走在時代前端,引領創作風潮。
史密斯最廣為人知的歌曲是她與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一起創作的〈因為這夜〉,該歌曲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她總共錄製了十二張專輯。
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開了第一個畫展,1978年後,她的畫作都由Robert Miller畫廊代理。2002年安迪渥荷美術館為她辦了一場回顧展,展出她的畫作、攝影以及絲印。展題為「陌生的傳息者」。
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終生成就獎給她。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
2010年,史密斯信守承諾寫下攝影師羅柏與她的70年代紐約故事《只是孩子》,風靡英美書市,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75週,拿下年度美國國家書卷獎。2015年,她再以《時光列車》寫旅途寫時代寫創作寫閱讀,獨樹一格的文風一如她的歌聲,再度登上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年度好書金榜。2016年,她代表巴布‧狄倫領取諾貝爾文學獎,並獻唱〈暴雨將至〉。2019年,出版文集《如夢的一年》。
史密斯的其他著作有《Witt》、《Babel》、《Woolgathering》、《The Coral Sea》以及《Auguries of Innocence》。
|
Tags:
(圖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是個反常的人物。
如果尋常(ordinary)意味難以避免的衰老、過時,人的稜角被日子磨得愈來愈鈍,佩蒂自己,就是人生境遇外那個多出來的東西(extra)。英文用extraordinary形容一件不同凡響的事,或一個非凡的人,佩蒂在看似安排好的命運中,用她驚人的決心與熱情超越了生命的格局。
而她的創作,無論音樂或是文字,都體現了另一位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說過的:「藝術只是你生命燃燒過後所剩下的灰燼。」
1960年代尾聲,佩蒂和其他戰後出生的美國人搭上灰狗巴士,從不同的故鄉前往相同的紐約,在青春就要發光的時候,到世界之都尋找機會與愛。佩蒂以詩人的身分踏進紐約的藝文圈子,又在萌發的龐克搖滾大浪中加強了詩歌的音量,成為1970年代青年文化的掌旗手之一。
有才華的人出現在對的時機與地點,佩蒂的故事很動人,但當時美國夢那座屋頂下,她只是大房間裡的其中一個人,身旁站滿了其他佼佼者,比她更出名、更有才氣,或許也更成功。
1990年代,包括佩蒂在內的嬰兒潮世代面臨了時不我與的轉型期,佩蒂的偶像巴布.狄倫(Bob Dylan)也不例外(但狄倫的陣痛階段來得更早)。活到50歲的他們,發覺自己的作品落在年輕人的審美之外,粉絲青黃不接,而生命本身的艱難,也耗損著一名創作者的元氣。
藝術家各有應對之道,佩蒂的方式最簡單,執行起來卻最困難——她不去更動作品的風格以迎合當下的潮流,只是帶著始終高昂的理想主義,繼續活著,去經驗人生給她的一切。她結婚生子,卻歷經喪夫與失去弟弟的痛苦;她活過911恐怖攻擊與COVID-19,但靈魂至交、玩團夥伴和心靈導師卻一個個告別了她。當年搭上灰狗巴士的同代人,多半已不在世上。
身為盡情燃燒過的龐克,是不該太長壽的;有幸活得夠老的龐克,又很難維持當初的鋒芒與那種絕對的真實感。
佩蒂的反常,在於她愈活愈酷,愈活愈受歡迎,甚至可以說,她愈活愈年輕!善用得天獨厚的健康和敏捷的心思,她在詩人、搖滾歌手這兩個卓然有成的身分外,生涯第三幕的布簾拉開,臺上站了一位文字雋永、筆鋒帶真摯情感的散文家。然後在眾人的驚嘆中,她又如魚得水地在70多歲的年紀成為一名貨真價實的Instagram Influencer(這裡可由你自行添加一個表情符號🤘)。
從佩蒂的IG「開站」以來,我一直是她忠實的追蹤者,就像拆禮物一樣,偶然在她的貼文中看見我去過的,乃至書寫過的地方,那天都感覺充滿了靈光——中國城的和合飯館、東村的寶石溫泉書報攤、CBGB搖滾俱樂部。其實2006年10月15日,CBGB歇業那晚,我就在門外徘徊。
翻譯是一種愛的勞動(labor of love),我這個新手譯者初次翻譯,就有幸面對敬愛之人的文字。這本書的翻譯工作進行了3個月,忙碌的生活中,每天睡前我走入佩蒂的幾個日子,透過她的日常景窗,眺望到一片片深邃的風景,有些明亮直接,有些埋在她內心深處。
當我發覺「今日成謎」,便在記憶中搜尋過往和她交會的經驗,有圖書館的座談、好多場演唱會,也有唱片行的簽名活動。不同的場合,佩蒂會使用不同的語言和說話腔調(別忘了,她是一名傑出的表演者)。我將自己的眼睛放進她的眼睛,看見「破碎的神諭」完整的模樣,再還原成簡潔並有力道的文句,那是佩蒂文字特有的詩性之美。
在書中被銘記的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說:「對文化困境或文化衰敗的感覺,使人油然而生一種欲望,要去掃蕩一切。當然,沒有人需要瘟疫,不過,它或許是重新開始的機會。」
大疫過後,這本書拿在手中,深深喚醒我們重生的渴望。它是時間之書,本質上卻是「反時間」的——希望、掙扎與思念,都在循環的季節裡凝固成永恆,每一天都是紀念日。●
一日一日:佩蒂.史密斯的影像紀年
A Book of Days
作者: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
譯者:陳德政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佩蒂.史密斯
集作家、表演家、音樂家、視覺藝術家於一身。佩蒂‧史密斯的創作天份首先展露於1970年代她將詩作與搖滾樂做革命性的結合。1975年,她推出首張專輯《群馬》(Horses),這張唱片爾後成為樂壇百大不朽經典。該專輯的封面就是羅柏‧梅普索普拍攝的佩蒂,身穿白襯衫掛著黑領帶,叛逆且新穎的形象,影響後世甚劇。
史密斯將垮世代的詩歌和實驗性搖滾樂結合,被譽為「龐克搖滾桂冠詩人」和「龐克教母」。她將19世紀法國作詩法介紹給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同時她中性的公眾形象和非女性的語言風格都走在時代前端,引領創作風潮。
史密斯最廣為人知的歌曲是她與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一起創作的〈因為這夜〉,該歌曲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她總共錄製了十二張專輯。
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開了第一個畫展,1978年後,她的畫作都由Robert Miller畫廊代理。2002年安迪渥荷美術館為她辦了一場回顧展,展出她的畫作、攝影以及絲印。展題為「陌生的傳息者」。
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終生成就獎給她。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
2010年,史密斯信守承諾寫下攝影師羅柏與她的70年代紐約故事《只是孩子》,風靡英美書市,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75週,拿下年度美國國家書卷獎。2015年,她再以《時光列車》寫旅途寫時代寫創作寫閱讀,獨樹一格的文風一如她的歌聲,再度登上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年度好書金榜。2016年,她代表巴布‧狄倫領取諾貝爾文學獎,並獻唱〈暴雨將至〉。2019年,出版文集《如夢的一年》。
史密斯的其他著作有《Witt》、《Babel》、《Woolgathering》、《The Coral Sea》以及《Auguries of Innocenc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人生.陳德政》成為人的條件—讀卡夫卡《變形記》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評》繞頸之物到壓頂之重:蔣亞妮讀阿迪契的《美國佬》
閱讀更多
英美書房》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出版第3本回憶錄,及其他藝文短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