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電訊報14》從幕後到台前:社群網路時代的漫畫編輯站出來?

純看漫畫作品的讀者,如果不曾接觸過日本漫畫出版的相關知識,很可能會以為最前面掛著名的漫畫家一手包辦了從創作到出版的所有事務,而忽略掉漫畫編輯在其中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雖然漫畫家是創作的核心,但是編輯卻要協助解決漫畫家在創作之外的各種問題,從出版事宜乃至生活雜事,讓漫畫家盡可能專注創作;同時作為漫畫從構思到成品的「第一位讀者」,編輯也是代表出版社與讀者,負責把關作品品質、對於創作上的各種疑難雜症提出建議,在某些案例甚至可能擁有創作的主導權,這些都不是光閱讀作品就能看出來的。

在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讀者接觸到編輯這職務的機會,絕大多數來自漫畫雜誌的編輯後記等文字專欄。如果是沒有追蹤雜誌、只閱讀代理/盜版漫畫的海外讀者,更是很難意識到漫畫編輯的存在。僅有的機會或許來自一些漫畫作品當中提及的,作者與責任編輯的互動。從鳥山明作品當中不斷對他喊「退稿!」的鳥嶋和彥、島本和彥《漫畫狂戰記》對炎尾燃軟硬兼施催稿的川中島,到《爆漫王》虛實夾雜呈現的「JUMP」編輯群像……

近幾年隨著社群網站徹底普及,再加上漫畫出版業蒸蒸日上,人們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到編輯這份工作。在各種熱門作品的宣傳活動當中可以看到編輯出席受訪談話,編輯個人的社群帳號也會積極為負責作品宣傳、偶爾分享編輯心得;「JUMP+」甚至舉辦了YouTube實境秀《MILLION TAG》,讓集英社旗下幾位漫畫編輯各自搭檔新手漫畫家,以創作競賽的形式呈現編輯是如何協助漫畫家創作作品。漫畫編輯彷彿紛紛從幕後的神祕人物走到前台,成了某種影視名人。

這樣的現象可說是社會環境與漫畫業界變化相輔相成的結果。在網路時代以前,雜誌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獨占性的作品宣傳管道,因此編輯在協助漫畫創作之外,編好整本雜誌就已經達成宣傳的效果了。網際網路以至社群網路的興起,不光是讓作品的刊載管道及形式出現重大變化,也讓資訊流通的管道更加多樣、帶動行銷宣傳更加複雜化。

很多時候漫畫家希望專注創作,或者不善言詞而不願對公眾曝光(例如說不願建立或公開社群帳號),責任編輯也就成了作品的代言人,在社群網站或宣傳活動上面代替漫畫家發言。編輯以自己個人的名義經營宣傳,可以構成一種個人社群脈落的品牌宣傳:讀者喜歡看A作品,對於同一位責任編輯的B作品也愛屋及烏,創造作品之間彼此交互宣傳的效應。

當然,我們仍不可忽略,一切的根本還是先有精彩的作品,這些宣傳效力才有意義。即使如林士平這位在業內擁有極大知名度的編輯,其成名契機也不是他本人直接表現了什麼舉動,而是因為《鏈鋸人》、《SPY×FAMILY間諜家家酒》等負責作品率先大紅,才讓人們的眼光集中到這個「能帶出好幾部大作」的編輯身上。他也把握各種訪談機會推介自己負責的漫畫作品及相關計畫,與其說是「自我品牌」經營,不如說是積極把握每一個推廣自己漫畫作家作品的機會。

除了以個人名義管道擴大作品的宣傳效果之外,編輯走到前台還有另一個作用:吸引新的創作者前來投身。過往新手要投稿時不是參加漫畫獎,就是帶稿到出版社親遞,都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會碰上什麼樣的編輯、帶領漫畫家的手法是否可靠,這種不確定感可能會使人望之卻步。

編輯具體展現自己的形象,明確表達如何與漫畫家互動協作,讓新手創作者有具體的參考,心態上有所準備。這樣以更高的透明化來降低投稿的門檻,對於商業出版其實很重要。因為如今同人誌等獨立出版發行的管道遠比過去發達,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借助出版社之力就發表完全滿足自我的自創作品。

如果出版人員不能具體帶給創作者「來我們這裡,可以讓妳創作出更精彩又熱門的作品」的信任感的話,許多有才華的作者可能會更傾向於自主發行。編輯打造自身的品牌效應,不只是面對讀者而已,也是吸引更多新的創作者、獲得更多創作才華資源的手段。

那麼,是否每個編輯都該去經營自己的社群帳號呢?剛巧這幾天,小學館漫畫app「Manga One」紀錄漫畫編輯室的系列紀錄片《Ura漫》就觸及了這個爭議。在編輯室的品牌會議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的責編千代田修平認為應該讓全體編輯都開設社群帳號去經營。他的著眼點在於:相對於業界勁敵「JUMP+」成了各路漫畫家新人趨之若鶩的場所,「Manga One」仍未能建立起明確的品牌印象吸引創作者,因此先讓創作者能具體明白編輯都在做什麼事情、讓創作者期待與這些編輯一同創造漫畫,這種形象很重要。

另一方面,負責《拳願阿修羅》、《路人超能100》等作品的副主編小林翔則覺得讓各編輯自行決定是否開設帳號即可。他的見解是:雖然能為作品多做些宣傳不是壞事,但讀者想看的畢竟是漫畫作品,如果過分強調編輯的存在,對於閱讀或許反而會變成一種阻礙。

孰是孰非?會議開到最後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或許這問題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最終會如編輯該如何協助漫畫家創作的方法論一般,隨著每位漫畫家與編輯的性情不同而成為各自選擇的個案,但是總體而言,在新的時代變遷下,讓編輯能有多一個選擇,以新的管道與手法去推動漫畫、吸引創作者,本身並不是壞事。對於讀者而言,最終的期待仍舊是接觸到、閱讀到精彩的漫畫作品。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從幕後到台前:社群網路時代的漫畫編輯站出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有一天就是開始畫了:專訪《有一天,就這麼發生了》雷內.梅里諾(René Merino)

Q:請簡單介紹您自己

梅里諾:我叫雷內.梅里諾(René Merino),馬德里人。因為我喜歡畫圖說故事,所以成了插畫家,不過靠此謀生不易啊:)

Q:您的個人簡介曾提到自己的畫畫夢並未受到周遭環境鼓勵,您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梅里諾:我得承認說自己小時候因塗鴉受罰,有部份是誇大其辭,只是想表達得很卡通。但畫畫的確曾讓我惹上麻煩,有幾次我在學校受罰,就是因為在課桌椅上亂畫,或上課畫圖分心。我母親也曾因為我在教科書上塗鴨或隨手亂畫,向我責難。但平心而論,我的爸媽一直都是我最堅硬的後背,是他們鼓勵我繪畫,支持我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之中。

Q:從小到大,有哪些藝術家和漫畫家影響了您?


阿根廷漫畫家季諾(圖源:wikipedia)

梅里諾:我個人很愛阿根廷的四格漫畫家季諾(Quino)這類幽默的畫風。我認為季諾的視覺敘事效果,至少在四格漫畫方面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另外,我也很愛看像法國的巴斯提昂.維衛斯(Bastien Vivès)與墨必斯(Moebius),美國的比爾・華特森 (Bill Watterson),以及西班牙的Jan與伊賓涅斯(Ibañez)等漫畫家的作品。

不過,我的靈感其實來自很多不同的人,不僅有漫畫家,很大一部份也來自於電影、文學或音樂。像英國電影導演泰瑞.吉連(Terry Gilliam),德國兒童文學作家麥克.安迪(Michael Ende),或英國幽默劇團蒙提.派森(Monty Python),以及我自己國家的雙人喜劇表演組Faemino y Cansado。

Q:您喜歡看什麼樣的書?

梅里諾:最近看比較多哲思方面的書,例如西班牙哲學家雷梅迪奧斯・薩夫拉(Remedios Zafra)的作品,十分受用。但我讀得更多的是小說,像是《香水》(El perfume)、《說不完的故事》(La historia interminable)與《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我承認,我平常很少在看這種戲劇類型的書)⋯⋯等等,我都很愛。不過,講真的,這陣子在家帶小孩,根本沒有太多時間閱讀。哈哈哈……

Q:《那一天,憂鬱找上我》裡面的紅褲小男孩是故事很重要的轉變點,他對您來說代表什麼?

梅里諾:故事中的小男孩確實特別重要,不過關於如何理解,我不想多作說明。因為他的存在或許與我們每個人的底層情感、敏感核心有關,可能是我們深鎖在內心的某個能將我們帶回過去的東西。但是,我也很希望大家能憑直覺感受那個形象,並隨著故事讓情感自然流露。每個讀者肯定是不一樣的。


(大田出版提供)

Q:您在IG上非常活躍,很好奇從IG到書本,您會因為載體的變化而做哪些編排上的思考嗎?

梅里諾:這本極短篇故事並沒有特定排序,不過在排版的要求上,主要偏向更符合美學標準、節奏與和諧。對我來說,要達到很圖像式的表達,最重要的部份是能在風趣或情緒之間做到良好的調節。基本上,我就是以此來編排整本書的架構。

Q:「我遇到船難,不要派人來」、「有一天,就這麼發生了。」、「降落在加勒比海的雪花」這幾篇都充滿逗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請您分享這些插畫背後的靈感或契機

梅里諾:我不太想自己畫了什麼,或有什麼理由這麼畫。我很喜歡跟著感覺走,過程中不太思考,因為覺得想太多會讓畫失去生動的力量。不過,若真的要回答這道題的話,關於那則沉船的小故事,我大概能回應的是,這與我天生孤獨傾向有關,我總從中感受到圓滿的詩意。

至於另外兩則小故事,我想要在對立中穿梭,操弄一些被視為不可能的想法。儘管困難重重,但終究世界總在另闢蹊徑。世界是有股力量的,那是宇宙偶然存有的洪荒之力,倏忽之間,在無人期待的瀝青路上,冒出了一株小樹。

Q:「有一天,所有無法成功的角色齊聚一堂,替最後成功的那個角色鼓掌。」好奇雷內畫這則的心境是什麼?

梅里諾:「不成功」(unsuccessful),這個字在西班牙語境上,指的是某事的挫敗,或沒有成就。儘管故事中的主角都未取得某個身分,但沒有半點批評的意思,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只是代表了自身最終不曾經歷過的人生旅途的模樣。不過,我的想法是:放下、理解與接受,這本身已是很大的成就了。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那一天,憂鬱找上我: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轉
Todo saldra bien ( a veces )

作者:雷內.梅里諾(René Merino)
譯者:葉淑吟
出版:大田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有一天,就這麼發生了:迷你極短篇
Un día ocurrió
作者:雷內.梅里諾(René Merino)
譯者:葉淑吟
出版:大田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雷內.梅里諾 (René Merino)

我出生於1980年的西班牙馬德里。基本上,我從懂得拿畫筆開始,就踏上各種作畫之旅,在當時,這可引起眾人不快:在我的雙手上塗鴉引來母親不快,在學校課桌上塗鴉引來老師不快,還有在前主管身上塗鴉(我的意思是在離他很近的距離)。我得讓母親(和自己)安心,於是從好幾年前開始當插畫家自力更生。2013年,我開始創作單格漫畫和連環漫畫,並透過個人IG帳號(@rene_estamal)分享。在流行疫情嚴重期間,我出版第一本創作《很慘了,但可能會更慘》(暫名)。接著在隔年出版《有一天,就這麼發生了》,然後在2022年出版了《那一天,憂鬱找上我: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轉》(以上中文版皆由大田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清明鬼話特輯:謝宜安《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臥斧網路漫畫專欄《見鬼》

Q:為什麼臥斧這次會用漫畫的形式談「鬼」?對你來說,「鬼」是什麼樣的存在?

臥斧:畫漫畫是一直都有的興趣。前陣子因慢工出版總編輯黃珮珊談到一個專題企劃,問我有沒有興趣畫,那時算算時間允許,於是參加。選擇這個題目其實重點不是「鬼」,而是利用這個大家似乎很熟悉的東西,來談日常存在卻可能視而不見的扭曲。另一個考量是企劃篇幅限制,我希望在僅有10頁的篇幅裡講完一個有趣的故事,同時能觸及重要主題。

對我來說,「鬼」是現實的變形折射,有趣的創作材料。


Readmoo讀墨「閱讀最前線」總編輯臥斧自畫像

Q:曾有發生過什麼靈異或神祕經驗嗎?

臥斧:高中時有張合照,友人背後多出兩隻手,並未查明原因。

Q:認為都市傳說、靈異類型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

臥斧:我讀過很多寫得不怎麼樣的鬼故事,它是就算粗糙仍可能撩撥原始情緒的類型,對許多讀者而言,這種情緒就是魅力所在——身處一個安全的場域同時能夠感受恐懼帶來的刺激。

不過,包括各種超自然現象如鬼魂、妖魔、怪物甚或外星生物等等,廣義歸類為「恐怖」的作品當中,我偏好或者我認為上乘的,幾乎都是人類角色描寫得好的作品。這樣的作品能夠反應出異常環境裡的深刻人性。

Q:對你來說,有什麼比鬼更可怕?

臥斧:我不大確定所謂「更可怕」的標準如何定義,不過我認為「人」應是最可怕的存在。

臥斧漫畫專欄《見鬼 1》第4頁、第8頁。

Q:相信死後的世界嗎?

臥斧:倘若這題問的是天堂、地獄、靈界之類所在,那麼在虛構層面我可以全然相信,現實層面我目前還沒讀到有足夠說服力的證據;也就是說,閱聽故事時我可以相信,創作時也可以,但現實當中我無法確知死後的狀況,自然也無法選擇信或不信。


Kan所繪製的《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插圖:午夜幽靈公車(蓋亞文化提供)

Q:臥斧從前大多發表以台灣社會肌理為藍本的推理懸疑小說,最近開始在慢工出版網路連載《見鬼》漫畫專欄,透過圖像說出驚悚卻動人的鬼故事。謝宜安在今年2月出版《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前言寫到:「流傳鬼故事的是人」、「假使學生需要,那麼鬼故事就會誕生」,想請臥斧分享你的看法,以及對於本書印象深刻的地方。

臥斧:宜安在這本書及以「都市傳說」為題的其他作品當中,對於包括超自然現象在內的傳聞,態度與我應該相當接近。故事的創作與流通當中都會或多或少反映出創作者及傳聞者個人與社會的部分狀況,宜安把它當成研究題目,而我把它拿來創作——《見鬼》專欄是這類傳聞、真實事件,以及社會現況的組合。

印象深刻之處可分成幾點:一是以場域特色分類的方式相當清楚,二是與日本類似傳聞的比較見解獨到,三是態度認真——宜安書中提及的《軍中鬼話》、《校園鬼話》之類書籍我也讀過不少,假若重新翻閱可能還是會有些趣味,不過委實沒什麼興緻重讀,宜安的研究同時滿足了我的複習癖好以及吸收資訊的欲望。


Q:宜安的作品往往圍繞著都市傳說與鬼故事,能不能分享為什麼對於鬼故事、靈異傳說如此著迷?對你來說,「鬼」是什麼樣的存在?

謝宜安:其實我小時候很怕鬼,我以前也不是個愛看恐怖片或鬼故事的人。但我想我的經歷,應該很能代表多數人——就算不愛看,但我們從小到大都聽說過一打鬼故事。

小時候無法後設的看,但在跟著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夥伴一起研究妖怪的過程中,我們都理解到「妖怪是文化」,「鬼故事是文化」這種事情——如今我活成一個「聊天時動不動問大家聽說過什麼鬼故事」的人,完全是出於這般研究興趣。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作家謝宜安

Q:曾有發生過什麼靈異或神祕經驗嗎?

謝宜安:高中時我住宿舍,宿舍發生了幾件,當時大家認為是「靈異事件」的事情。其中一件發生在我認識的學姊身上。據說某夜,某位學姊明明不在寢室,但是寢室裡有人叫她時,上鋪卻傳來她的聲音……就在這時,那名學姊從寢室外回來。因此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所以剛剛在上鋪回應的人是誰?

我聽到時,宿舍裡的學姊們態度驚恐而諱莫如深,我當下也感染了那份恐懼。

但是多年之後,我開始搜集宿舍鬼故事,我很驚訝地發現,這種「有人在床上回應,實際上不是本人」的故事非常多——我寫在《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時,把這類故事整理成「有『人』在床上」一類。還有另一類,是「覺得床下有人,以為是室友,但隔天才發現室友從未下床」的經驗談,我歸類為「有『人』在床下」。這兩類「經驗談」非常多,成了《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我例外收錄的非傳說故事。


Kan所繪製的《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插圖:詭異的室友(蓋亞文化提供)

因為查過,所以我知道那種靈異感受,很多人都體驗過。十幾年前宿舍裡的我們,並不孤單——而我們會有同樣的感覺,我想不是因為「真的有靈異」,而是因為相似的宿舍空間,帶來了相同的恐懼。回頭接納那個時刻,是這份「理性研究鬼故事」的寫作歷程,給我個人的禮物。

Q:認為都市傳說、靈異類型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

謝宜安:我在研究都市傳說時,核心是「這些都市傳說全都是集體心態的化身」,這一樣可以沿用到《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裡。《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所收,絕大多數是都市傳說,只是「校園裡的都市傳說」。它們擁有都市傳說的特性,包括「實際上虛假但被當成真實」,以及擁有許多變體與萬變不離其宗的某個核心。那些故事核心會一再出現,反映故事傳播者們最深的關注、趣味與焦慮。

為了理解「核心是什麼」,我先收集了數百則故事,再從中整理、提煉出類型,以收攏、凝聚成核心。我們看到核心,就會知道「原來大家最關心這個」,我非常享受這個宛如解碼的過程。

Q:對你來說,有什麼比鬼更可怕?

謝宜安:太多了。我害怕突如其來的車禍,害怕不治之症,害怕頭痛肚子痛,害怕食物中毒,害怕卡被盜刷……很多時候去到某些感覺陰森的地方,想到「這裡可能有鬼」,我反而會覺得比較安心,覺得「只是有鬼」而已。而且在傳統漢人的神鬼觀念中,就算出現鬼,也只要祭祀祂們,就可以避免鬼作祟、還可以得到庇佑。鬼有鬼的解決辦法,不是只能害怕。

Q:相信死後的世界嗎?

謝宜安:說到「死後世界」,我其實相信的是《死亡筆記本》裡的那種死後世界——在《死亡筆記本》裡,使用過死亡筆記本的人,不會上天堂也不會下地獄,死後只有一片虛無。

《死亡筆記本》主角夜神月死掉的那一瞬間,他即將前往虛無。後來幾次想到「死後」,我想到的都是那一瞬間的夜神月。只是我的想像,跟漫畫設定比較不一樣——我們死後所有人都要前往虛無,就像使用過死亡筆記本一樣。


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紅極一時,原作大場鶇,漫畫家小畑健。(取自Netflix)​​​

Q:《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蒐羅100則涵蓋高中大學的校園鬼故事,進行社會學與文本分析,討論其起源與變化及蘊含的台灣性。臥斧漫畫專欄《見鬼》第一話也是大學迎新時發生的鬼故事,想請宜安談談《見鬼》連載內容印象深刻的地方。

謝宜安:臥斧在這系列上線前有跟我預告,上線後我果然在第一話中看到「學校以前是刑場」傳說,以及在第三話中看到「幽靈船」,兩者都覺得非常熟悉。第一話精彩的地方,是在跟白色恐怖受難者對話的過程中,破解「日據刑場」傳說。「日據刑場」跟白色恐怖我覺得是一組對照的主題,前者是被誤植的虛假殺戮,後者是被噤聲的政治創傷,很適合放在一起談。

第三話也是一個翻轉,透過船的意象,連結第一廣場的前世今生——前世是幽靈船傳說徘徊地,今生是「移工樂園」的東協廣場。正是因為我寫過,所以我清楚這些元素,覺得連結都很自然而巧妙。


臥斧漫畫專欄《見鬼》目前連載已完結,共3話。

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
作者:謝宜安
出版:蓋亞文化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謝宜安
 

1992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著有非虛構《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合著《臺灣都市傳說百科》,考證、分析百則臺灣都市傳說。參與《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歷史上的刺蝟島:前進全臺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說妖》系列小說與桌遊等。多年來研究都市傳說與鬼故事,相信藉由傳說可以解讀人心。

見鬼
作者:臥斧
合作單位:慢工出版
Instagram漫畫這裡看:
第1話第2話第3話

合作單位:慢工出版

本漫畫專欄將每月集中連載一位漫畫家小專欄,嘗試在IG形式中探索更多漫畫表達的可能性。2024年3月,讓我們鄭重歡迎不是創作界新人的漫畫新人臥斧。

作者簡介:臥斧

文字工作者,Readmoo讀墨「閱讀最前線」總編輯。著有 《舌行家族》、《螞蟻上樹》、「碎夢三部曲」、《FIX》 、《一開始就是假的》、《多美好的世界啊》 等書。已完成與慢工出版合作的漫畫專欄《見鬼》連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