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道聽途說的經典累積成幻夢,一趟打破生死界限的旅程:澀澤龍彥《高丘親王航海記》

9世紀中葉,已入佛門的日本皇族高丘親王來到中國。當時距唐武宗滅佛才經過十餘年,慘遭挫敗的佛教尚未恢復。或許正因如此,高丘親王未久留中國,而是前往佛教的故鄉天竺。

猶如虔誠的穆斯林渴望朝聖麥加,身為佛教徒的高丘親王,也將天竺視為某種生涯目標吧。然而,他卻從此踏入神祕,渺無聲息,有消息指出他在馬來西亞南部逝世,死因成謎。幾百年後,日本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親王的下場並不尋常,據稱他遇到猛虎,遭虎吞食而亡……

這短短一年間,高丘親王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旅程?為何最終死於虎口?這份謎團無人知曉。但正是這懸於遙遠時空外的未知,封存了無限可能,才為澁澤龍彦創作《高丘親王航海記》提供了想像空間。

這本書成於網路尚未普及的1987年。澀澤龍彥在書中展現的博識,令人嘆為觀止。

➤呈現歷史的虛構濾鏡

《高丘親王航海記》並非解謎之作,而是一部想像力豐沛、異國情調濃厚的小說。高丘親王行經的古代諸國,皆採用當時中國譯名。然而,9世紀離大航海時代尚遠,即使是中國的記載,也多半是道聽途說,或原本有根有據的事物,在口耳相傳中失真而變得荒謬。

這在交通不便的時代絕不罕見。譬如中國著名的地理著作《山海經》,將遙遠諸國的民族描繪成或胸前有洞,或長出翅膀,或只有獨眼的人種——作者是何種心態?難道是刻意欺騙讀者嗎?很可能不是。作者可能只是將未經證實的傳聞如實記錄下來。

如果中國的記述已是一層不真實的濾鏡,那麼透過這個濾鏡觀看世界的日本作家,自然能從中挖掘出千奇百怪、絢麗詭譎的幻想。


高丘親王肖像(圖源:wikipedia)

事實上,作者刻意讓讀者意識到其中的「虛構」。當高丘親王等人在越南見到大食蟻獸時,其中一名隨從竟對幾百年後的哥倫布侃侃而談,其他人也不以為怪。原本我們以為會與親王一同踏上奇幻之旅,卻時不時被作者提醒,從幻想中驚醒。

為何作者刻意準備了瑰麗異常的幻想旅程,卻又戳破這繽紛的泡沫?我想,這是因為高丘親王的旅程並非追求真相,而是煉金術般的內在精神之旅。穿越眾多離奇詭異的幻象,親王最終接受了自己的死,以及死後的無限可能。

➤打破生死界限的旅程

值得玩味的是,旅程即是發現。當我們在異邦探險,那些新發現會被編排進既有的知識體系,沿著固有框架層層疊疊。西方博物學在地理大發現後才充分發展,正是因為那時具備了充分條件:大船拉近了「異國」的距離,將道聽途說的幻想逐一消解。

從這個角度看,發現之旅有「征服」的性質,是將異國事物以「理性」增添到既定框架中的過程。相較之下,《高丘親王航海記》展示了與西方迥異的心思。高丘親王不為發現,不求理解,更沒打算將異邦風物消解進此心既有的知識體系;他只是單純欣賞,坦然接受自身的無知,體會到世界何等不可思議,什麼都可能發生。

作者無意描寫真實,不打算宣稱那些遙遠國度真有如此妖艷獵奇的風土民情。親王彷彿從未離開日本,只是一頭撞進那些道聽途說的經典累積而成的幻夢,經由幻想的濾鏡朝內在自省。作者為親王虛構了前往天竺的理由,這份虛幻的追尋不斷在旅程中閃現,他根本無暇「發現」,因為無論遇見什麼,都會透過那些異象與怪物回顧自己的人生。


前往天竺是一段漫長旅程。根據玄奘對大唐西域的描述所繪製的歷史地圖(收錄於亞歷山大·坎寧安的《印度古代地理》,1871年)。圖中的C、N、E、S、W分別代表《大唐西域志》所記載的中印度、北印度、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的大致面積,紅線代表的面積顯示了玄奘的行進路線。(圖源:wikipedia)

這趟旅程與客觀知識無關,全都是他自己,是他內心的投射。

歷史上的高丘親王壯志未酬,以天竺為目標,卻死在馬來西亞,甚至被認為死於虎口,悲慘至極。然而,《高丘親王航海記》中的親王截然不同。他在雲南蜜人身上看到空法大師的影子,見識超越常理的輪迴,目睹死去的儒艮保持過去的記憶再度現身。這是一趟打破生死界限的旅程,因而在他病重之際,竟欣然接受被猛虎吞噬,希冀猛虎替他前往天竺。

在此,歷史中的不幸被巧妙扭轉,高丘親王雖未親抵天竺,但正如故事中隨從所言,那幾乎等同於抵達天竺了。

《高丘親王航海記》無疑是充滿異國風情的幻想之旅,然而,所謂「異國」不正是相對的嗎?若從占城、盤盤、阿拉幹等地的居民來看,恐怕沒有半點異國或幻想的成分。因此,這趟異邦之旅,反映的其實是作者的日本性。從這個角度看,幻想或許也可視為一種真實,因為那光影被濾鏡折射前的日本之美,本就如此瑰麗而夢幻。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高丘親王航海記
作者:澀澤龍彥
譯者:章蓓蕾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澀澤龍彥

1928年出生於東京府(現在的東京都),本名澀澤龍雄。國中至高中時期在「學徒勤勞動員」政令下曾於印刷廠、兵器補給工廠、火車修理廠等地工作。二戰結束後,澀澤轉至英文科就讀,同時發展出對於法文的興趣。

1953年,澀澤自東京大學文學部法文科畢業。他在隔年翻譯法國作家尚.考克多的《大劈腿》時首次以「澀澤龍彥」作為筆名,同時也開始將薩德侯爵的著作翻譯、引介至國內。1961年﹐澀澤因翻譯薩德的《惡德的容光》,與出版社負責人以「販賣猥褻文書罪」受到起訴,而成為著名的「惡德的榮光事件」被告人。

澀澤的著作以翻譯、評論、散文、短篇小說為主,無論是虛構小說或散文,都展現出澀澤豐富的知識量,與架構在紮實現實基礎上的翩然奇想。著名作品有:《犬狼都市》、《狐媚記》、《虛舟》等,並於1981年以《唐草物語》獲得第九回泉鏡花文學獎,1988年(澀澤逝世後隔年)以《高丘親王航海記》獲得第39回讀賣文學獎。

《高丘親王航海記》是1985年開始連載於《文學界》雜誌,連載途中澀澤被診斷出咽喉癌,後半部分是抱病完成。澀澤1987年病逝於醫院,享年59歲。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16 18:30
話題》如果拌飯不能拌:從《黑白大廚》愛德華.李人生料理「鮪魚拌飯」,咀嚼美食與文化的認同

近期熱播的實境節目《黑白大廚》,其中「人生料理」競賽項目中,韓裔美籍大廚愛德華.李(Edward Lee)端出一道「鮪魚拌飯」料理,以此闡述他人生的故事和自我認同的混亂。由於兩位評審給分和評論的角度差異甚大,後續引起眾多討論。

強調「推廣韓食」的評審白種元,深受這道料理背後的故事感動,也高度接受這種為韓食注入新生命的作法,因此給了高分。韓西合併的食材、烹調方式,不知該用筷子、湯匙還是刀叉來吃的食用方式,都代表著愛德華混亂的身分認同。

相反的,一向要求精準的三星主廚安成宰,特別在意料理的完成度、主廚的想法以及是否切題。他認為這道料理「離題」了,所以給了低分。


鮪魚拌飯的剖面,將拌飯食材包裹在米飯中(圖片翻攝自Netflix)

愛德華的拌飯料理對安成宰而言有個致命傷:不能攪拌的飯,能稱之為拌飯嗎?一旦接受這是拌飯,那麼韓國拌飯的定義將就此改變,各種奇特的米飯料理都能稱之為拌飯了。

詞彙背後代表龐大的文化累積,如果拌飯不能拌、不用拌,那跟炒飯、燴飯、燉飯、泡飯、飯捲、飯糰等等差異何在?

拌飯是傳統韓式料理,雖然烹飪競賽的本質在追求美味,然而一道料理背後,含帶著無限多種思考的層次。愛德華一直嘗試在不同文化中,找尋認同與定位。在後續的各項挑戰和競賽中,他不斷重新理解韓國食物的文化,創作手法既寬廣也自由,端出了一道一道令人讚嘆不已的料理,也讓人對韓國食物與文化興起更多探究的興趣。

Openbook整理近期出版的韓國飲食相關書籍,邀請讀者一起品嚐書本裡的韓國美食與文化。

餐桌上的韓國人

湯飯、矮桌、扁筷子,韓國人為什麼這樣吃的飲食常識與奧祕
周永河(주영하)著,徐小為譯,創意市集,450元
隨著韓流興起,韓國飲食文化在台灣受到矚目。本書由人類學角度出發,追溯史料裡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以及近代歷經日本殖民、韓戰與工業化後,西方餐具與飲食喜好、餐桌禮儀的傳入,呈現出動態的飲食習慣變遷。認識了背景脈絡,下回看韓綜歐巴歐逆旋風吸入美食,或許更能感受韓食雜揉多樣文化的滋味。

本書並未陷入「民族文化」的窠臼,而是以韓食為引,勾勒出東亞,乃至世界的飲食文化在韓國的匯集、撞擊與扎根,內容觸及飲食文化的象徵與物質面,極為精彩。【內容簡介➤

沒有媽媽的超市

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
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著,韓絜光譯,二十張出版,450元
韓美混血、樂團主唱的作者以輕快帶有獨特韻律的敘事,完成這一部哀悼之書,為了留下逐漸褪色、與已逝母親的記憶而寫。記憶的載體先是化為美國各城市皆可見的亞洲超市;進到超市空間,與母親相連的感官與情感經驗(食慾、味道、爭吵、冷戰)即迎面撲來,但在超市與母親的記憶一次次遭遇後,這過程已非僅是重新拾回與母親相關的記憶,更是作者作為美國亞裔少女的成長經驗的回溯。【內容簡介➤

飲食中的朝鮮野史

알고 먹으면 더 맛있는 음식 속 조선 야사
宋永心(송영심)著,陳曉菁譯,臺灣商務印書館,430元
作者搜羅野史,探尋韓食的初心和軼事,年糕、泡菜、冷麵、煎餅忽然都有了不凡的來歷,每一口都是舌尖上的韓劇。這本食書再次證明了一件事:歷史和記憶的味蕾,才是究極的調味。【內容簡介➤

圖繪韓國料理

La Cuisine Coréenne Illustrée
露娜.京(Luna Kyung)著,安芝(Ahnji)繪,黃意閔譯,大塊文化,350元
近年來,韓國文化受到台灣民眾歡迎,在閒暇之餘看韓劇、搭配韓式炸雞或韓國泡麵,可能已成為許多人們熟悉的日常。不論是韓式泡菜(辛奇)、烤五花肉、糖醋肉、韓式飯捲等,本書都提供了扼要且道地的說明。這本圖文並茂的料理圖文書,透過各種韓國料理的圖像與說明文字,生動地幫助我們認識今日韓國的飲食文化。【內容簡介➤

飯桌!飯桌!

80道穿越5000英里記憶的韓料理
Rice Table: Korean recipes+stories to feed the Seoul
蘇.史考特(Su Scott)著,李仲哲譯,二十張出版,945元
在南韓出生成長、後移民倫敦的作者,透過自我掙扎追尋後重構的韓式料理食譜,縫合分裂的舌尖與認同。書中每一道在韓國家庭飯桌上常見的家常料理,展現的是每個家庭特有的味道,普遍常見卻自成一格。也因此作者揉合生命經驗與記憶後,在英倫餐桌上再現的一道道韓式料理,亦是屬於他的家常與道地,讀來動人且極富「味道」 。【內容簡介➤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16 18:16
書評》當祢走下神壇,我們就有重新認識的機會:評《眾神之島》

遇過一名德國人疑問:「為什麼台灣每個禮拜都有神明生日?」

這是他陪台灣太太回家幾週,發現時常有不同宮廟熱鬧所產生的好奇。

朋友聊起,有網友整理全台各地宮廟活動行程表,不僅整理宮廟名稱、地址、活動主旨,連神明幾點起駕都寫得一清二楚,看得人嘖嘖稱奇。這就是台灣,三步一宮,五步一廟,出門上班吃飯碰上遶境隊伍也習以為常。

我們生活時常與神同行,對祂們的認識卻常常止於「功能面」:土地公求財、保生大帝求健康、月老求姻緣……但真要考究來歷又太難共鳴。《眾神之島》便提供了一種更適用現代的理解方式,對於神、在地信仰、地方文化,以及,我們如何與神共處。

➤神與人都有難處,都有痛苦

觀察我輩七年級生,慣習走廟者是少數,但從小習慣上一代三牲四果、持香敬拜,或者被帶去收驚喝符水,很容易養成如今不虔誠不排斥的態度。

當今簡化再簡化的儀式,成為我們與神牽繫的最後一條防線。《眾神之島》擅長深入儀式與信仰之間的縫隙,開展一個個故事,翻寫出古老神祇對新世代的意義。

《眾神之島》書寫的六位神:地基主、城隍、神農大帝、九庄媽、雷神、風神,都是台灣人相對熟悉的神明。比如見到篇名〈雞腿的滋味〉,稍有拜拜經驗的人大概都會秒聯想到地基主。

作者光風筆下的地基主社群,各自以坪數大小及等級命名:「富八十五坪」、「中二十坪」。除了名號立見高低,屋主祭拜的雞腿飯等級,更成了聚會時較勁的談資。但人不從神願,住公寓不便燒金紙等原因,雞腿飯已經不再是標配。

這種想拜又不敢拜的傷痛,是台灣當代社會的縮影:時代越進步、住家越窄仄,哪還有地方放金爐。再說,「拜過一次就不能間斷」是拜地基主的潛規則。種種壓力下不得不放棄祭拜,一邊歉疚一邊擔心:地基主會不會動怒或失望?祂還願意庇佑闔家嗎?

幸好,故事主角「小二十坪」從失落到轉念,發現自己最想要的不是雞腿,而是住戶平安。作為一個拜地基主逃兵,被這篇小說安慰了:祂明白現實的為難,不會因此怪罪。

神與人重新接線的瞬間,就在我們理解彼此都有難處,都有痛苦。甚至,神與人常常讓對方失望。


臺南風神廟裡奉祀的雷公(圖片來源:wiki

人因感覺不受庇佑而失望,那麼神呢?描寫雷神的〈神在人間〉開頭就說:

「對於信仰的沒落,祂其實沒什麼感觸……對祂來說最大的影響,無非是信徒變少而讓空閒時間變多了,多到祂可以看一場電影。」

偏偏祂看的是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雷神索爾》,觀眾對索爾的傾心,相較自己寂寥的供桌,讓祂不禁喟嘆:「這個人間……真的是太偏心啦!!!」就連想重振雷名露了一手雷電交加,還被認為是索爾的神蹟。

這幾乎是結結實實的遺忘了。包括我自己,講起雷神,第一秒衝進腦海的絕對是金髮索爾,而不是生著尖嘴、與「雷母」搭檔懲奸除惡的傳統雷公。小時候讀的中國民間故事,早就被覆蓋掩沒了。

一次次想力挽狂瀾,卻又一次次跌落神壇。在這樣的現世,連神都會忍不住自我懷疑。然而就常常在反覆的質疑裡,神與人重新又相信了對方。

➤神不一定在,也能出現神蹟

除了寫神的視角,《眾神之島》也寫人間。

比如為了女兒,父親「憨吉伯」日日到神農大帝廟求藥籤的〈藥〉。描寫台中新社獨特「九庄媽」的〈一年〉,以及以全台唯一一間風神廟為主角的〈謝禮〉。

這些故事裡,沒有讓人跪服的神蹟,而是更細緻寫出傳統地方歷史、文化與人的關係。

〈藥〉的憨吉伯求光籤筒,終得神農大帝賜籤指示:「心病還需心藥醫」,最後是靠著另一位同為爸爸的村民指點,憨吉伯才終於找到解開女兒心結的「藥」。


台中新社九庄媽(圖片來源:新社九庄媽Facebook

近200年歷史的九庄媽,是台中新社的地方信仰中心,特色在於「有神無廟」,每年輪流駐駕爐主家宅。〈一年〉寫的是當年被半推半就成為爐主的一家人,在媽祖駐駕的一年當中彼此發生的變化。

神沒有現身,故事情節選擇藥籤、駐駕等傳統文化成為天庭與人間的接線生,推動人心的改變。沒有轟動的聲光特效,卻是更為悠遠,扎根於人間的神蹟。

也許很多時候,神並不在現場,甚至還來不及聽見人的祈禱,但那些流傳千百年的古老儀式,每一柱生煙裊裊的香火,會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自己與這塊土地的連結,並非孤立無援。

《眾神之島》動人之處,在於從這座島嶼的種種變遷當中,寫出人一如既往的盼望,素樸如我們的爸媽、阿公阿嬤。而神,不再是擁有絕對力量的高高在上的形象,祂們會害怕被遺忘,渴望鼎盛香火,也需要人間更多的情緒價值。

忽然想起童年時一遇上打雷,阿嬤總恐嚇:「霆雷公(tân-luî-kong)囉!雷公要來打不乖的囡仔囉!」從此打雷在我心中與「懲罰」脫不了關係。相較起來,會吃味索爾比較紅的雷公,與時俱進且可親有人味多了。《眾神之島》,是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全新神話啊。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眾神之島
作者:光風
繪者:黃九子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光風

1989年生,台中人,專職創作,喜歡繪畫、旅行、摸貓咪。著有長篇小說《揚子堂糕餅舖》、生態繪本《紫色飛行》。作品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國藝會藝文補助,以及臺中文學獎、玉山文學獎、竹塹文學獎、桃城文學獎、忠義文學獎等。因為想不開,於FB、IG、pixnet經營個人社群平台「寫小說的人(@IamNOVELIST)」。關於自己,其實最重要的是,只想成為作品背後,那位幸運快樂又刻苦堅定的,寫小說的人。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16 09: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