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給成年人的(黑暗)床邊故事:《地球生命簡史》導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顆巨大的星體快要死了。」這是《地球生命簡史》的開頭,英文原文為“Once upon a time, a giant star was dying”。這個簡單的開頭定義了全書。
如作者亨利.吉(Henry Gee,以下容我以亨利稱之)指出的, 這本涵蓋的時間長達46億年的小書,不會用各種科學事實轟炸你。他的目的是,各位智人(Homo sapiens)啊,在你入睡前,請就著床前小燈,手持這本書,讀上幾頁,然後你可以心滿意足地關燈,把棉被拉到下巴前,準備進入夢鄉。是的,按照亨利自己的說法,《地球生命簡史》是本科普著作,但同時也是成年人的床邊故事集。
在亨利所處的社會文化中,睡覺可被理解為某種瀕死時刻。有個廣受歡迎的睡前禱文是這樣寫的:
Now I lay me down to sleep,
I pray the Lord my Soul to keep; If I should die before I 'wake,
I pray the Lord my Soul to take.
《地球生命簡史》不談上帝,也不談人的靈魂,甚至,不像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著名的「人類三部曲」。在《地球生命簡史》中,亨利只留一兩章的篇幅給智人——當然,這已經是相當「慷慨」之舉。畢竟,在46億年的時間尺度中,智人不過30萬年的歷史,只佔了0.000065%。

在以星球之死開場後,亨利以智人以及地球生命的滅絕(extinction)作結。他告訴我們,在幾千年內,智人將會消失,「人類占據的棲地幾乎遍及整個地球,而我們卻逐漸讓這個地方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
在人類消失之後,亨利表示,地球的生命當然還在,也在繼續演化,試著調適Homo sapiens這個該死物種造就的損害。由於大氣中還殘存著人類製造出的二氧化碳,冰河期將會延遲,但將會以更兇猛的態勢回歸。墨西哥灣流會停止流動,地球再度冰封,隨著板塊運動的趨緩,「老朽的地球罹患了關節炎似的,構造板塊不再像以前那樣潤滑」,地表的生命率先終結,地底深處的生命也終將消逝。
亨利指出:「地球上的生命曾經多次巧妙地將威脅到他們生存的挑戰,轉化成讓他們蓬勃發展的機會,但是大約再過10億年之後,終將全部消失。」
《地球生命簡史》顯然不是什麼賞心悅目的睡前讀物。我不禁想起重金屬樂團Metallica的名曲:Enter Sandman。在有個童聲呢喃著前述睡前禱告後,主唱James Hetfield唱著:「噓,小男孩,別出聲,也別注意你聽到的怪聲」。噢,你好奇那是什麼?沒事沒事,那只是在你床下、衣櫥跟腦袋中蠕動的怪獸罷了。
亨利是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資深編輯,《Nature》是創刊於1869年的期刊,為當今科學界地位最崇高的刊物之一。能在這樣的刊物擔任編輯,亨利的專長顯然不只是講睡前故事。亨利是劍橋大學的古生物學博士,專攻牛在冰河時期的演化。他熱愛閱讀、做田野與寫作。畢業後他並未進入學術界,反倒前往《Nature》擔任科學記者。
在訪談中,亨利回顧這段擔任記者的經驗。他表示,在寫過各種難以想像的科學題材,以及應付各種難以理解的死線後,他得以晉身《Nature》的後台,擔任編輯,與世界各地最傑出的科學家打交道。在這個意義上,《地球生命簡史》也相當於亨利的「編輯室報告」。一方面,亨利巧妙地將各科學重大發現串連成流暢的敘事;另方面,為了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原文,他也做了詳盡的註腳,列明文章出處。
此處要特別讚揚果力文化在編輯本書時的選擇。在英文版原書,亨利是按照一般科普書的慣例,將註腳列在正文之後,但果力文化將註腳放在正文旁,方便讀者對照閱讀。此外,在註腳中,亨利常針對個別文章,從編輯的角度作出點評。這讓閱讀註腳本身就是個樂趣。
讀者或許會好奇,長期擔任《Nature》 編輯的亨利,對待「自然」與「生命」的觀點是什麼?他是這麼説的:「地球上的生命,其戲劇性的起起伏伏,只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緩慢減少和太陽亮度穩步增強的兩大因素控制。」即便如此,亨利也認為,生命起伏的戲劇性直教人目不轉睛。
依據亨利的說法,生命誕生於45億年前的地球。當時地球還正在沸騰,熱氣軟化了外層的岩層,地殼碎裂成板塊,板塊間的空隙形成海洋,板塊與板塊間的擠壓則形成崇山峻嶺,或在海底刻出深溝。但就「在這樣的混亂與災難之中,生命誕生了;也正是這樣的混亂與災難,孕育、滋養、創造了生命,讓生命得以發展茁壯。」
亨利也告訴我們,在21億至24億年前有個「大氧化事件」。當時,藍綠菌演化出日後叫做光合作用的機制,釋放出一種致命物質,也就是氧氣,讓那些在缺氧環境中演化出來的生物吃不消,造成地球生命史上的首次大滅絕。不僅如此,藍綠菌還順勢「清除了保持地球溫暖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並開啟了首次也是最長的冰河時期」。地球成了顆雪球,從南極到北極被冰層所覆蓋。然而,亨利指出,大氧化事件與雪球地球正是「地球生命繁榮所需的那種末日災難」。

同樣的,亨利也認為,哺乳類之所以出現,與6600萬年前的一場末日災難脫不了關係。當時,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留下160公里寬的隕石坑,終結了四分之三的物種,包括全部我們今日蓋稱為「恐龍」的生物。從三疊紀以來便「一直活在陰影的動物」,也就是所謂「哺乳類」,經歷100萬年的演化磨練,如同打開一個充分搖勻的陳年香檳一般,全面噴發。
就亨利而言,智人的出現與散佈全球也不脫如此的循環。亨利曾出過一本學術書籍,直指智人是個「意外的物種」。在《地球生命簡史》,亨利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版本。距今30幾萬年前,當尼安德塔人逐漸適應歐洲的冰冷氣候時,智人在非洲現身了。
不過,切莫以為,智人是什麼高等、更具演化優勢或「出道即顛峰」的物種。正好相反,亨利表示,在智人生存期間,「前98%的時間都是令人心碎的悲劇」;「幾乎所有的人都死了,這個物種也幾乎完全滅絕。」這個物種的生育地一度只限縮在非洲南部馬加迪卡迪(Makgadikgadi)的濕地,苟延殘喘了7萬年。
至13萬年前,由於地球進入了千年以來前所未見的溫暖時期,馬加迪卡迪濕地外的沙漠正為一片草海。智人於是動身了,跟著獵物搬遷。沿途與其他的古人類爭鬥,或者交配,讓這個基因多樣性原本很低的物種,變得越來越混雜。智人也產生了自我意識,在洞穴壁上留下赭紅色的手印,彷彿在說:「我在這裡。」
為了寫這篇導讀,我到Youtube上看了大量亨利的演講與訪談,順便想了解這位智人究竟長什麼模樣。我看到的相當讓我滿意。即便在最正式的訪談中,亨利說他是個禿頭的胖子,是個沉迷於化石的geek,是熱愛科幻小說的nerd,是個從大學時期就在為各種雜誌寫稿的勞動者。基於某種我也說不清楚的原因,我開始覺得《地球生命簡史》與Metallica樂團的Enter Sandman重疊了。
準備進入夢鄉了嗎?各位智人。你感覺到那隻名為「滅絕」的怪獸正在你的腦袋、牆角與床底蠢蠢欲動了嗎?乖,這是所有生命必然走上的路徑,智人也不例外。你的誕生是個意外,你的滅絕卻是必然。你以為的永恆終將消逝,在地球的尺度上不值一顧,且nobody really cares。
但,亨利也告訴我們,不知道是幸或是不幸,智人偏偏就是那個有所自覺的物種。智人畢竟與那群在21億至24億年釋放氧氣、釀成所謂「大氧化事件」的細菌不一樣。智人自覺自己的存在,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欠了環境與其他生命多少債,多少也試著在短暫的生命中還債。
他引用科幻小說家William Olaf Stapledon之語:說來奇怪,「這些微小的動物似乎更想要在這場鬥爭中扮演某種角色,而不是淡然以對,他們短暫地努力奮戰,想要為自己的種族在最終黑暗到來之前,贏得一些更清醒的時間。」
好好地睡一覺,不要絕望。《飄》的女主角郝思嘉不是這樣說嗎?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作者簡介:亨利・吉 英國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資深編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前學院教授。他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倫敦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前副主席,出版《約伯的天梯》(Jacob’s Ladder)、《尋找深時間》(In Search of Deep Time)、《中土世界的科學》(The Science of Middle-earth)和《意外的物種》(The Accidental Species)等書。他曾受邀參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電視與廣播節目以及美國全國公共廣播公司的《萬事皆曉》(All Things Considered)節目,也為《衛報》(The Guardian)、《泰晤士報》(The Times)和《BBC焦點》(BBC Focus)等報章雜誌撰寫文章。他目前與家人和無數寵物一起住在英格蘭諾福克郡的克羅麥鎮。 |
專訪》我喜歡觀看這般尋常的世界:訪韓國人氣插畫家Banzisu潘芝秀
Q:你從23歲開始學畫,決定走上專業繪畫之路有受到哪些人或事件啟發嗎?比方受到哪本書或哪個畫家的作品觸動?還記得第一個案子是什麼樣的合作嗎?
潘芝秀:我從小就喜歡畫畫,雖然沒讀過藝術高中或藝術相關大學,但心裡一直有個夢想,想要從事繪畫或藝術。我就讀的學校旁邊剛好有一所藝術學院,我認識了那裡的學生。其中一位學長因為想拍電影而從原本的大學退學,進入這所藝術學院,這樣的人有好幾個。當我第一次得知有些人甚至到了晚年才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我很震驚,興起想要追隨他們腳步的念頭。
後來我讀《但是,這就是每個人的生活》這本藝術領域人士的採訪集,以及《月亮與六便士》這本以畫家高更為原型的小說,渴望從事藝術的心情益發高漲。高更也是在30多歲才開始畫畫,成為全職藝術家。每次讀到這樣的故事,我就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並不算晚。
我還在學校時,就已經做了很多繪畫相關的有薪工作,所以有點難界定我作為插畫家的「第一次」是什麼時候。但我想我以藝術家為職業生涯的第一次是電影《解憂雜貨店》中的插畫海報,因為這是我成為全職之後,沒有兼職的第一份工作。
Q:注意到您的書之前,台灣已經很熟悉您的畫,因為韓國近年的暢銷書籍封面幾乎都是您的畫作,包括「不便利的便利店」系列、《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來小書廚房住一晚》等。您如何為一本書量身打造封面?跟小說家和出版社合作,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可分享呢?
潘芝秀:首先,出版社會向我提出要求,並告知他們想要的方向,我會記下來並閱讀作品。當我讀作品時,與這個故事相符的畫面會逐漸浮現我腦海,尤其是我會透過閱讀作品來思考顏色。接著我就走出家門,去找材料。
我畫了很多真實的韓國風景,所以經常會從生活周邊尋找模特兒或者獲得靈感。《不方便的便利店》和《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都是參考我家附近的巷弄風景而畫下的。即使畫的不是真實存在的空間,我也常參考真實的風景。
作畫時,我會先畫兩、三種草稿,提供出版社參考。出版商回覆意見後,我再根據意見完成插畫。我最難忘的封面作品是一部日本小說,名叫《西由比濱車站,再見》,畫了7個月才完成。我對於怎樣畫出一個漂亮的「虛擬火車站」有很多焦慮,草稿沒有通過,後來經過與出版社堅持不懈的討論,接受了許多挑戰,終於完成封面插畫。
我非常滿意最後的成果,那是我畫過最長的封面,也是最大的。這本小說雖然是日本小說,但是版權賣到國外的時候,出版社一接到電話,對方就說要用韓國版的封面。
Q:您畫的日常生活,有些場景跟台灣很相近,譬如賣水果蔬菜的小貨車、巷弄裡的小店,還有騎著腳踏車上學的青少年。您來過台灣嗎?如果有機會來,會想去哪些地方尋找繪畫的靈感?
潘芝秀:我沒去過台灣,但我真的很想去!我小時候很喜歡《不能說的祕密》這部電影,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在YouTube或Instagram上看到台灣的旅遊照片時,也都好想去。很多朋友去過台灣旅遊後都推薦我,說台灣真的很棒。
如果我去台灣,我想去市場,我也對街上賣的食物很好奇。我聽說那裡有很多漂亮的咖啡館,還有書店。我很想去台灣旅行,畫下台灣的風景。
Q:《喜歡,普通生活》中有許多對於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幸福感」的思考,比如:「幸福不似物品,無法被握在手心。」「倘若對人生毫無感謝,就會對微小的事物失去興趣。」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您又是怎麼決定哪些生活中的瞬間帶來讓您想畫下的幸福?
潘芝秀:我從小就對小事情很有啟發。小時候,我喜歡在夏天撿起漂亮的石頭,欣賞天空中的雲或樹木。我以前住在鄉下,來到首爾這個大城市時,看到這麼多人毗鄰而居,真的很驚奇,密集的磚頭房子和市場的景象總是讓我覺得新奇有趣。
韓國是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高中時我被周圍的氛圍影響,認為必須努力學習、贏得比賽、過上成功的生活才能幸福。後來讀大學,在看書、看世界時,我卻意識到世界能夠運作,是因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不認為必須成功才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相反的,當我環顧周圍的事物並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時,我的心情會變得很平靜。
我喜歡散步,每次去散步時我都想:「我喜歡觀看這般很尋常的世界。」最後,當我問自己「我該畫什麼」的時候,我很自然地就回答:「我應該畫散步時在心裡留下的景象。」
Q:《喜歡,普通生活》除了畫,還有帶來愉悅感的文字。您對文字創作也感興趣嗎?我們讀到您接受Girlsclub Asia專訪時,提到正在創作一部全新的圖像小說,此外還幫音樂家做動畫MV。從繪畫到越來越不同的嘗試,感覺您的創造力非常旺盛。可以聊聊這些嘗試嗎?
潘芝秀:《喜歡,普通生活》是我的第一本圖文集,不過我今年也在韓國出版了一本文字多於插畫的書,書名是《Banzisu的書籍插畫》。這本書是關於我喜歡的書和製作我的書的故事。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創意活動,與繪畫有著不同的魅力。我非常熱愛也渴望畫畫,這就是我如此努力工作的原因。在寫作上,我沒有像繪畫那樣熱愛,但即使如此,我仍有很多想法想說,感覺就像是自然而然發生在我身上一樣。
收集並記錄思緒是一件彌足珍貴的工作,一直以來,我都很穩定地寫作。我今年還有兩本書即將出版,一本講述我從非專業人士如何成為插畫家的故事,另一本講述我成為插畫家之後的故事。有一天我也想要寫小說——還不確定會變成小說還是漫畫。現在我也在創作一部繪本。
Q:在《喜歡,普通生活》裡,讀者透過你的畫彷彿走進首爾的生活,街邊咖啡廳、書店、雜貨店、放學路上的少年少女、屋簷下的貓咪……如果喜歡《喜歡,普通生活》的讀者有機會到首爾想感受這樣的生活,您會推薦哪些地點或場所呢?
潘芝秀:首爾是個不斷變化的迷人城市。我喜歡小房子緊緊擠在一起的小巷弄,而不是高樓大廈。雖然已經很有名,但如果你想要感受韓國的氛圍,我推薦「西村」這個地方。景福宮周圍有許多小書店、餐廳、咖啡館,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
我還推薦「廣藏市場」,在那裡可以吃到各種韓國食品。如果你喜歡年輕人開的精品店、復古店或咖啡館,我也推薦「延南洞」、「延禧洞」和「漢南洞」,這些是最能感受到青春氣息的地方。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新舊景觀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我很常去延禧洞。●
보통의 것이 좋아
作者:Banzisu 潘芝秀
譯者:郭宸瑋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Banzisu 潘芝秀
插畫家。23歲開始學畫,2017年進入韓國唯一一家原創動畫公司工作,參與動畫製作,與歌手合作music video,並為日本電影《解憂雜貨店》繪製海報。2022年就有二十多本書找她畫書封插畫,2022及2023年皆在首爾舉辦畫展。
書封插畫作品:「不便利的便利店」系列、《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來小書廚房住一晚》、《蝸牛食堂》(韓文版)等。個人出版:《潘芝秀的書封插圖》(반지수의책그림)、《我的IG》(너의인스타)、《在路上》(산책길위에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