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原作者與譯者共同獲獎!英譯小說《Kairos》摘獲2024年布克國際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2024年布克國際獎得主揭曉,得獎作品是由德國屢獲大獎的重量級作家暨歌劇導演Jenny Erpenbeck原著、由Michael Hofmann英譯的小說《Kairos》,兩人均分5萬英鎊的獎金,象徵本獎項對於原作者與譯者同等尊重。兩位得主也分別創下布克國際獎首位德國作家、首位男性譯者的獲獎紀錄。

出身東德的Erpenbeck為1980年代末期的東柏林譜寫一段曲折戀曲,透過19歲少女卡塔琳娜與50歲已婚作家漢斯之間激烈又艱難的長期戀情,體現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即東德)理想主義粉碎的過程。主人翁反覆歷經希望與失望,引人深思關於自由、忠誠、愛與權力的複雜命題,也巧妙捕捉了當原本深信不疑的國家與理念崩解時,人對於自身存在的迷茫。

■英國圖書獎(The British Book Awards,亦稱「筆尖獎」[nibbies])於5月13日於倫敦舉行頒獎典禮,除了以15項年度圖書獎肯定作品及作者,更以17項獎座表彰那群成就書籍從編輯、插畫、印刷、出版、行銷、銷售、版權經紀的幕後英雄。


(圖片來源:The British Book Awards

匡靈秀大膽諷刺近年來歐美出版界過度追捧種族多元性、探討「文化挪用」的小說《黃色臉孔》(繁中版由臉譜出版),創下超過20週位居英國《週日泰晤士報》前10大暢銷書的紀錄、一年賣出超過10萬冊的佳績,更讓筆尖獎評審一致驚呼匡靈秀寫出他們前所未見的新意,因此摘獲「年度小說獎」。

《黃色臉孔》背後的行銷團隊,為這部作品打造了長期、大規模的宣傳策略,精準把握每個機會並創下跌破眾人眼鏡的佳績,因此榮獲「年度行銷策略」的殊榮。

2023年5月出版的《黃色臉孔》宣傳期並非只有出版後一個月的蜜月期,而是從2022年春季推出試讀本開始,至少延續到2023年聖誕節重點檔期,規模堪稱身為「出版五巨頭」之一的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史上最大戶外宣傳。例如除了在人來人往的商業大道架設醒目鮮豔的黃色看板,更洽詢專業顧問針對東亞及東南亞裔最常經過的路段加強宣傳,讓業界原本認為很難推的書賣到洛陽紙貴,也是去年英國小說精裝書前30大銷售排名中,唯一出於非白人作者的暢銷作。

■美國普立茲文學獎於5月初宣布決選與得獎名單。《雲雀與白蟻》(Lark and Termite,暫譯)和《奎特戴爾命案》(Quiet Dell,暫譯)作者、寫作生涯近50載的潔恩・安・菲利普斯(Jayne Anne Phillips),以《守夜者》(Night Watch,暫譯)獲頒普立茲小說獎。讀者跟隨一對被送往精神病院的母女,看見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如何深陷南北戰爭帶來的身心創傷和混亂中。菲利普斯嚴謹考證當時戰爭和精神治療的細節,令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的溫暖療癒形成鮮明對比。

本屆傳記獎出現雙得主,其一為強納森・艾格(Jonathan Eig)的《金恩的一生》(King: A Life,暫譯),結合聯邦政府解密文件和鮮少公開的金恩博士照片,讓大眾更了解這位民權鬥士除了激昂熱情,亦曾內省抑鬱的各個人生階段。

傳記獎另一位得主為伊莉昂・吳(Ilyon Woo)的《主奴夫妻》(Master Slave Husband Wife,暫譯),帶讀者回到1848年的美國,追溯黑奴夫妻艾倫與威廉・克拉夫特偽裝、逃亡的驚人歷史。艾倫利用自己偏白的膚色偽裝成白人男性,戴眼鏡、剪短髮,打扮成行動不便的主人與他(她)的黑人隨從。他們兩人從還在蓄奴的喬治亞州一路向北,逃亡超過3000公里,只為尋找真正的自由之地。

非小說獎頒給內森・薩拉爾(Nathan Thrall)結合報導與傳記寫法的《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一樁耶路撒冷悲劇的剖析》(A Day in the Life of Abed Salama: Anatomy of a Jerusalem Tragedy,暫譯),講述一台幼稚園巴士在耶路撒冷郊外失事後,巴勒斯坦父親阿貝德焦急尋找受重傷的5歲兒子被送往哪家醫院,卻因複雜的身分、種族和政治衝突,遇上重重阻礙。

本書猶如一則預言,出版4天後,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隨後以色列激烈反擊。以哈兩方交戰至今,仇恨的源頭難以追索,平民流離失所。而《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聚焦在阿貝德的一生,具體而微、真實地呈現種族隔離政策的嚴峻後果,寫實呈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民的矛盾處境和無力感。


(右圖擷取自:YouTube

■獎勵39歲以下青年作家的英國狄倫湯瑪士獎(Dylan Thomas prize),今年得主為迦納裔英國作家迦勒・阿祖馬・尼爾森(Caleb Azumah Nelson)的第2本小說《Small Worlds》。尼爾森3年前以小說《開放水域》(繁中版由大塊文化出版)如歌如詩的文字擄獲文壇,並獲得柯斯塔新人作家獎。本屆狄倫湯瑪士獎評審讚揚尼爾森的文字有音樂的質地,畫面和想法往復重現,譜成美妙的閱讀體驗。

Small Worlds》裡的少年史蒂芬剛從高中畢業,音符和舞步定義了他至今為止的人生:他和家人在教會高歌頌揚上帝,和樂團團員在爵士樂的奔放中抒發日常的艱辛和喜悅,和摯友黛兒在客廳對唱、執手輕舞。但當舞步慢下、樂聲漸歇,他要如何面對陷入齟齬的父子關係,承受太早來臨的喪親之痛,在新學校格格不入的異樣感,以及父母當年輾轉落腳倫敦的神祕過往?一切答案,也許都在父母的故鄉迦納⋯⋯

【訃聞】


(圖片來源:David Shankbone

■美國後現代小說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日前因肺癌併發症於布魯克林家中過世,享壽77歲。奧斯特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導演於一身,於1982年出版自傳《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初次獲得文壇矚目。他的第一部小說《玻璃城市》,後與《鬼靈》和《禁鎖的房間》合併為《紐約三部曲》一書,以故事中的故事、敘述性詭計、大都會特有的疏離與親密感,以及對人存在處境的思索,打開在國際間的名聲,更讓他的形象與紐約密不可分。

紐澤西出生,但長年以布魯克林為家的奧斯特,幾乎將紐約視為作品裡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月宮》、《日落公園》、《神諭之夜》等,被《紐約時報》稱為「紐約的守護聖人」。

在形式上,他擅長翻轉懸疑類型文學,透過不可靠的敘事者鋪陳出謎題揭曉時的驚奇和餘韻。而他的小說和回憶錄寫出人存在的矛盾,總是在孤獨與對人際關係連結的渴望之間徘徊,帶來無盡思索。奧斯特生前最後一本小說《Baumgartner》於2023年出版,講述一名哲學教授直至妻子過世10年後,才發覺自己的一部分也隨之而逝,融入奧斯特晚年對肉體、時光和摯愛消逝的哀悼。

【新書快報】

■即使戰事如火如荼,也澆不熄文學狂粉心中的火花!斐迪亞・勒儂(Ferdia Lennon)的第一本小說《光榮之舉》(Glorious Exploits,暫譯),以現代愛爾蘭方言演繹古希臘人生活,甫出版便獲得各大媒體盛讚。

西元前5世紀,希臘各城邦籠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戰火中。在敘拉古(Syracuse)意外打敗來襲的雅典人後,鍾愛雅典劇作家尤里庇狄斯(Euripides)的敘拉古人蘭波和葛倫逮到良機,利用糧食和飲水作為獎勵,交換戰俘背誦尤里庇狄斯的名句。誰說不能愛上敵人的文學和藝術呢?在雅典戲劇失傳之前,他們決定將尤里庇狄斯的悲劇《米蒂亞》(Medea)搬上敘拉古的舞台演出,卻未料一時的熱血將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

《親愛的夏吉・班恩》及《少年蒙歌》作者道格拉斯・史都華評論,這本書從第一頁就令人欲罷不能:「大膽放肆又完全出乎意料,我愛這本書。這本技藝高超的小說,主題是友誼,是藝術的療癒力,以及我們為何要為夢想而戰。」

■集電影編劇、導演、演員及暢銷書作家身分於一身的米蘭達.裘麗(Miranda July),出版她的第二本小說《All Fours》,同時獲選《衛報》、《出版人週刊》、《歐普拉日報》的「2024最受期待之書」,大膽寫出女性在卵巢及賀爾蒙運作的緊迫倒數下,出於自身慾求及創作自由的誠實渴望所展開的刺激冒險。

45歲的主角在外是個事業有成的藝術家,在她美滿的家庭中則同時扮演稱職的太太與母親,但自數年前走過差點流產的難關後,她就發現與丈夫間即使有性關係卻仍日益疏遠。最近,她從婦產科醫生那裡收到判決:她的更年期已經來臨,也許她對性、對生命的激情,都將隨著生育能力一同被沒收。於是主角決定瞞著丈夫與孩子,帶著2萬美元(約台幣64萬)進行一趟活在當下的公路旅行:原先預計橫跨北美前往紐約,卻中途駛離高速公路入住一間廉價的汽車旅館,顛覆她過往45年的日常生活⋯⋯

■在Netflix得獎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中,以動人影像和詩意記錄章魚一生的自由潛水者克雷格・佛斯特(Craig Foster),近日出版回憶錄《兩棲靈魂:在馴化的世界中尋找野性》(Amphibious Soul: Finding the Wild in a Tame World,暫譯),鼓勵讀者走出戶外、走進自然,透過與自然建立連結,重新專注於當下。

從南非大非洲海洋森林(Great African Sea Forest)熱鬧的生態系,到波札那沼澤三角洲的鱷魚巢穴,佛斯特透過環境線索尋找生物蹤跡的同時,也向過去探索自己的情緒與反應根源。透過他浪漫的雙眼,大自然顯現出寬厚而涵括一切的大度,也是不吝教導知識、撫慰心靈的導師。


(右圖擷取自Netflix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0EP4》作家李惠貞/企劃使人自由,活出自己的樣子 ft.《成為企劃人》

李惠貞新書《成為企劃人》即將在全台獨立書店進行巡迴,書粥店長高耀威聯合10間獨立書店買斷了1000本,可謂近期書市十分有魄力的企劃。Openbook邀請李惠貞到節目中,與讀者分享她為何認為成為企劃人,是使人自由的方式,李惠貞也分享了許多企劃思考的關鍵環節,比如企劃來自日常的累積、自由也伴隨自律、如何讓工作和生活達到平衡。節目精彩,請別錯過了。

【精華摘要】

➤日常的累積,活在動態裡

李惠貞:我很喜歡做檔案、做表格,記錄我想拜訪的地方。國內外的書店我都記了很多,不管在網路或雜誌上看到,覺得這間店很有意思,就會記在檔案裡。韓國我也記了不少書店。

《成為企劃人》書中有提到,很多事物來自日常的累積,並不是我下禮拜要交一份企劃案,現在才開始硬著頭皮去想。比較好的方式,是活在動態裡。

書的最後,會扣回對人生和工作思考。我一貫的想法是:如何活出自己的樣子,在過程中探索生命,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這些是融在一起的。

我對工作跟人生的看法,並沒有那麼大的分野,我感興趣的事物,平常就會做記錄,並不是為了工作以後有需要,我根本不知道以後有什麼需要,純粹是因為我自己有興趣,而做了整理。

在整理跟記錄的過程中,幫助思考我關注的議題,所以當我有需要時,我會有很多資料,很多平常思考的素材可以運用。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位企劃人,日常的累積還滿重要的。

主持人:這會不會陷入另外一個矛盾,工作與私人興趣的紀錄,孰重孰輕呢?

李惠貞:這跟每個人的個性有關,很多事物都是取捨,每個人的取捨、應用的方式不一樣,還是回到個人。以我來講,我本來就是比較自律的人,我對時間很在意,我從小就不喜歡浪費時間,但我沒有覺得大家要跟我一樣。

我有自己運用時間的方法,我也不希望整天都在記錄,很多朋友會問我怎麼做閱讀筆記,如何運用,這真的沒有標準答案,要自己找到平衡的方法……

➤職稱可能不同,但都可以用企劃思考

李惠貞:我大學念廣告,離開廣告界時,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有個很天真的想法,企劃跟廣告,可能有點關係,應該去企業方的企劃部。

那時有好幾個工作選擇,後來我進了出版界,第一份工作的名片上,印的就是「企劃」。在我們那個年代,出版社企劃並不是必要職務,出版業普遍還沒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主持人:但你可以發明它的內容。

李惠貞:沒錯,這就是我想要講的。人不應該被工作定義,應該是我們定義工作。相同工作由不同人執行,其實會長出不同的樣子,不必受限企劃該怎樣,要自己理解它,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它的價值。我當時以這樣的心態嘗試這份工作,後來越做越起勁。

主持人:雖然名片上的職稱有改變,比如從企劃到編輯 ,但是,可以說你本質上,切入這個行業,是「企劃人」的身份,這始終是你相當核心的身份。

李惠貞,沒錯,像家恆講的,我回顧自己職涯的歷程,發現不管我的title是什麼,我的思考是一貫的,用企劃思考。也不用拘泥於名詞,如「設計思考」、「企劃思考」、「策展」、「編輯」,我認為核心能力是一樣的。

主持人:我讀這本書時想到,惠貞的本質是「企劃」。我也會想,我的本質是什麼?很長一段時間,我的身份是編輯,也做翻譯,但我現在覺得,我比較喜歡做的是「界面的轉換」。

李惠貞:轉譯者?

主持人:對,轉譯者。翻譯當然是轉譯,編輯也做轉譯,把作者的東西,透過其他方式,讓另一些人產生興趣,那也是轉譯。我的意思是,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切入點與他的核心樣貌……

➤獨立書店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擁有各自的讀者社群

主持人:《成為企劃人》宣傳企劃跟獨立書店也有合作…..

李惠貞:我常在臉書上建議,應該用跟做書同樣的力氣來賣書。現在整體書市比較辛苦,跟書競爭的東西變多了。我年輕時,兩年的書都還算新書,現在,讀者常可以發現,兩年前的書很多在書店已經買不到,甚至絕版了。這是我們的現況。

我在獨角獸計畫粉專上推薦的書,常常會發生讀者想看,可是買不到了,我也沒有辦法,覺得很可惜。大部分的書,生命週期很短,沒有足夠的機會遇到對它感興趣的讀者。

我在想,也許時空環境不一樣了,做書的人要不要試著,不一定要做那麼多的書,可是花足夠多的力氣,延長書的生命週期,這是我抱持的想法。

這次是談企劃的書,當然自己的企劃就必須要做一些嘗試,或帶頭做一些實驗。

書粥店長高耀威是我的好朋友,我們見面時會聊近況,我跟他說我在寫這樣的書,他經營書店,也有很多想法。我跟他提,獨立書店的部分委託他,請他做書店的統籌企劃。

他想找十幾間書店,跟出版社買斷1000冊。「買斷」是指不能退書,對書店來說,其實是有風險的。後來,高耀威發現找十間書店,目標就達到了。現在的書市賣1000冊,已經不是一個小的量了;獨立書店,過去出版業可能認為它是小通路,但它本身其實是滿有規模的通路。這個合作,一方面可以展現獨立書店的力道,它本身有多元企劃的豐富可能。另外,也希望趁機讓書店展現自己的企劃力。

每次談到銷售,直覺會想到促銷,可是我覺得促銷是銷售非常末端的事情。我們對書的企劃,不應該是先思考折扣。從書本身,每間書店,尤其獨立書店,它有自己的強項、特性和讀者群。可以從他自己的特色思考怎麼跟書結合。

因此,如果書不管在哪個通路,都是相同的定價,讀者不用擔心買貴,純粹思考想哪間書店提出的方案,能讓讀者覺得有意思,想要參與、支持,我們可以從這些切入點思考、發揮。不需要錢,需要想法和創意,它是一個好玩的東西。

回到企劃思考,我們永遠要問「目的是什麼」,我覺得做這件事情,是證明小書店也可以展現魄力跟企劃力的方式,證明獨立書店並不小,它是社會大眾無法忽視的重要通路,它有這樣的力量。

➤《成為企劃人》分享會場次

  • 5/25(日) 13:30 - 15:30 @蘭嶼.在海一方
  • 6/08(六) 15:00 - 17:00 @花蓮.一本書店
  • 6/09(日) 16:00 - 17:30 @台東.書粥
  • 6/15(六) 13:00 - 15:00 @瑞芳.非書店
  • 6/22(六) 14:30 - 16:00 @台北.郭怡美書店
  • 7/06(六) 14:00 - 15:30 @竹北.或者書店
  • 7/07(日) 14:00 - 15:30 @苗栗.日榮本屋 
  • 7/13(六) 15:00 - 17:00 @台南.台南政大書城
  • 7/14(日) 14:00 - 15:30 @高雄.三餘書店
  • 7/20(六) 14:30-16:00 @台北.一間書店 
  • 7/21(日) 16:00 - 17:00 @台北.紅氣球 心之橋 信義店
  • 7/27(六) 14:00 - 16:00 @台中.維摩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請聽冥界捎來的馬祖卡舞曲:《蕭邦的傳聲者》

2019年,艾力克.菲耶受邀參加臺北國際書展。接風宴席間,一番寒暄過後,把酒言歡之際,出版社的代表們善盡地主之誼,熱情地請初次來臺的作家說說想去哪些地方,想認識臺灣哪方面的文化。我清楚記得,記者出身、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得主,以將真實報導改寫成小說聞名的菲耶,他的回應是:「有沒有什麼荒唐離奇的傳說?我喜歡蒐集各種不可思議的怪事。」

《蕭邦的傳聲者》寫的就是一宗靈異事件:1990年代的布拉格,有一名57歲的女子聲稱自己能與已逝世超過150年的蕭邦通靈,並且在他的口述下,譜寫,彈奏出音樂家從未發表過的「新遺作」,數量多達上百首。世界知名的捷克古典樂唱片公司Supraphon打算請她錄製專輯,當地各大報亦對她進行採訪。暫且不論這些樂曲之真偽,整起事件已引發討論,立場分派,儼然有形成熱潮的趨勢,也就是說,極具新聞價值…… 

這實在是個比菲耶的得獎作品《長崎》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然而,它還真的有事實根據:蕭邦的傳聲者,薇拉.福爾蒂諾娃,其原型為英國人羅斯瑪麗.布朗(Rosemary Brown),而與布朗女士通靈的可不僅蕭邦而已!


英國作曲家羅斯瑪麗.布朗(圖源:wikipedia)

最先找上她的是李斯特,然後,德布西、葛利格、舒曼、布拉姆斯、貝多芬、巴哈、舒伯特、拉赫曼尼諾夫,甚至莫札特及史特拉汶斯基…… 幾乎所有音樂大師都曾借她之手發表他們「生前來不及譜寫的作品」,藉以「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1970年,飛利浦唱片(Philips)曾挑選她「記錄」下來的17首樂曲,外加她本人的說明,灌錄了一張黑膠唱片《A Musical Seance》(LP Philips 6500 049)。如今,布朗女士雖不致被定調為騙子,但多半被視為心理異常,她的行徑有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平庸模仿,或者在潛意識中利用化身為世人公認的天才來肯定自己的創作

煞有其事之事,是神?是靈?是鬼?是複雜精神狀態之投射?或者,只是純粹的謊言?

在Seuil出版社錄製的書介影片中,菲耶說,他寫《蕭邦的傳聲者》這部小說,一方面是針對藝術領域中常見的神祕騙局提出思考,另一方面,他更想探討科學的極限,理性與非理性的界線,超現實在現實中的可能。事實上,這兩項動機在他早期幾部作品中已有跡可循。前者,例如貫穿《巴黎》全書情節,那份傳說中足可將蘇聯老大哥拉下臺,但連作家本人都記不清內容的手稿。

而關於科學進步的迷思,《三境邊界祕話》這本迷人的短篇小說合集,分別以神話、寓言、科幻小說等體裁敘事,遊走於虛實之間,深具洋溢黑色幽默的諷刺效果。若說此前在他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是憑空消失(disparition),例如講述多起日本平民遭北韓綁架案件的《日人之蝕》,此次《蕭邦的傳聲者》呈現的卻是顯靈(apparition),亦即一種憑空出現的強烈存在。

消失的背後往往有人為意圖操控,是陽謀是陰謀,是尚未被揭發的祕密。但顯靈異象卻直接衝撞人類為擺脫對大自然的恐懼而逐步建構起來的理性思考,不受控制,無從解釋。神祕令人不安,因為理智不容許失常,一切必須有因有果有證據。

菲耶認為文學是描繪及探討靈學奧祕的絕佳工具,他喜歡刻意營造不確定感,將讀者置於脆弱不安,不知所措的狀態,進而產生一種佛洛依德所謂的「怪怖心理」(das Unheimliche)。也就是說,失去家一般熟悉的安全感,隱祕被暴露,親近且深信之事物變得令人擔憂,簡單而言,使人開始疑神疑鬼。


艾力克.菲耶 (圖源:衛城出版)

記得也是在那次臺北書展上,曾有讀者讀了〈三境邊界祕話〉這篇與書同名的小說,覺得一頭霧水,抓不到重點,詢問菲耶該如何理解。他的回應是:「這篇小說不是用來理解的,是用來感受的。我就是希望讓讀者體會與故事主人翁相同的失重感。」

然而,身為菲耶的忠實讀者,感受著真相撲朔迷離,情節膠著難解之同時,我無法忽視這位小說家擅長的「時空大挪移」如何扭轉了整起事件的詮釋可能。冷戰時期的東歐,極權統治下的處境,始終為菲耶提供測試人性的實驗場。而這一次,參數稍作調整,時空界定在1995年的布拉格,《蕭邦的傳聲者》帶我們認識剛經歷天鵝絨革命,和平分立,初嘗獨立自主的捷克共和國。

充其量成為心理分析學研究對象的英國靈媒,若生長在布拉格之春幻滅後的捷克斯洛伐克,恐怕等同中古世紀的巫婆,該被趕盡殺絕。而1989年後,政權雖相對和平移轉,長久佔據人心的恐懼卻難以立即同步消弭。在天鵝絨革命過後不久這段微妙的重整轉型期,陌生的自由或許亦散發著怪怖感,竟是不安的來源,令人不知如何拿捏,彷彿生命中一項不可承受之輕。


1989年12月1日在布拉格集會的人群。(圖源:wikipedia)

故事主軸看似飄忽難捉摸的靈異與笛卡兒理性主義的對決,在我讀來,又何嘗不是曾擁抱唯物論及無神論度日,生存,鬥爭,甚至求上位那群人在新世界裡的焦慮掙扎?對照通靈者薇拉.福爾蒂諾娃的氣定神閒,甚至對於蕭邦找上她一事感到些許榮幸幸福,且看負責查出真相的記者路德維克.斯拉尼,為了不讓自己的理智斷線,搬用了多少最先進的科學理論——從生物學、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到量子物理——力求證實…… 

證實什麼呢?當現實牽強,而虛幻無懈可擊,當界線模糊,真假不分,甚至對調,儘管荒謬也要一個真相時,真相究竟為何?所謂真相又是誰說了算?塑造不可靠的現實向來是菲耶的策略,《蕭邦的傳聲者》一面用類似推理小說的敘事迫使讀者跟著動腦解密,一面也設下陷阱,帶你不知不覺地迷途,茫然,錯愕,掩卷時打個哆嗦,重新睜眼時,換一個視角看世界。

至於為什麼會把理性與靈性的抗爭舞台設在捷克呢?菲耶說,因為他當時在布拉格駐村寫作,這個孕育出卡夫卡、赫拉巴爾、昆德拉、德弗扎克等天才的藝術之都,是他最喜愛的歐洲城市,而且布拉格以傳說多濃霧多聞名,也非常適合這則靈異故事。而我想,既然挑了這個終結專制後選出詩人總統的國家,總能超越時空捕捉靈感的菲耶,早已宣告孰為勝利的一方。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蕭邦的傳聲者
La télégraphiste de Chopin
作者:艾力克.菲耶 (Éric Faye)
譯者:黃馨逸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
 

1963年生,曾任路透社記者。菲耶著作甚豐,獲獎頻繁,他在1991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其後陸續出版散文、遊記、評論與小說等作品30餘部,包括《我是守燈塔的人》(榮獲雙叟文學獎)、《雨海上的郵輪》(榮獲法蘭絲瓦.伽利瑪聯合國文教組織獎)、《我的未來灰燼》、《一段沒有你的人生》、《我的夜車》、《可憐蟲工會》、《不留痕跡的男人》(弗朗索瓦‧畢耶度獎)、《長崎》(榮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臺灣已出版的菲耶作品包含《長崎》、《三境邊界祕話》、《巴黎》、《日人之蝕》等,《蕭邦的傳聲者》為其最新小說力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5-29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