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愛其所愛、痛其所痛,因為是一家人:讀《這不是我的家》

寒冷的天,捧一本好有愛的書在掌心,暖流陣陣,讀完感觸良多。

這本溫暖的小書是三民書局剛出版的繪本《這不是我的家》,講一個「逆向移民」的故事:主人翁莉莉在美國長大,但某天被通知,得跟媽媽搬回臺灣,以便照顧年邁的奶奶。回臺初期,沒一件事對勁,從學校、市集、和朋友的聚會,都不是原來習慣的。「這不是我的家」,莉莉抱怨著。

C:\Users\92069\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sm7858(成書)(合併)_compressed_page-0006.jpg

反覆閱讀中,我很喜歡的一個義大利文單詞不斷浮現腦海。accogliere這個詞,翻成中文約莫是「歡迎」、「接納」的意思。但透過拉丁文字根探究,有更動人的意義:ad-cum-legere,其中-cum-意謂著「(和某人)一起」,字尾的legere則有「收集」之意。把整個詞仔細拆解,更精準的概念是「透過某件事和某人一起收集」。

莉莉捨下習慣了的美式生活,搬回臺灣初期,什麼也不適應。但是媽媽出生成長的寶島張開雙臂歡迎她、接納她,莉莉也從初期的拒絕、否認,最後漸漸融入新環境。這段過程中到底是透過什麼事,又是和誰一起收集了什麼,莉莉才看出臺灣對她的歡迎,覺得這個地方也有可能成為她的家?

關鍵的轉折,在媽媽分享了自己在莉莉這個年紀時的成長故事。家庭故事會影響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讓我們深入了解自己從何而來,未來往哪裡去。莉莉和媽媽一起收集家人共有的回憶,漸漸地,她看清自己的身份,也有了歸屬感,找到融入新生活的力量。

C:\Users\92069\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sm7858(成書)(合併)_compressed_page-0020.jpg

C:\Users\92069\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sm7858(成書)(合併)_compressed_page-0018.jpg

家庭史像張織毯,成員是裡頭的線,每個人帶入各自的色彩和紋理,交會成綿密複雜的圖案,彼此成就,共同訴說生命故事。線與線也相互牽動,愛其所愛、痛其所痛,也因此能忍原來所不能忍,因為是一家人。

這不是我的家
This is not my home
作者:游之儀、張為
譯者:周婉湘
出版:小山丘出版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Eugenia Yoh 游之儀、Vivienne Chang 張為
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華盛頓大學求學時相識。游之儀主修傳播設計,現在在Chronicle Books工作。張為則主修經濟學,仍住在聖路易斯市。她們期望能夠繼續說故事,透過幽默傳達普世理念。當她們沒有在討論下一本書時,可以看到她們像兩個老太太一樣,在湖邊討論生活、看鴨子和吃藍莓。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楊馥如(旅義作家、繪本研究者)
2024-01-13 09:00
書評》極權沒有記者的臉:《我深愛的國家》的暴力陰影

「她有一枝非常好的筆,只不過落在一個非常差的國度裡。這兩者沒有因果關係。」

堅守言論自由是困難的,但在一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為困難。死亡的陰影隨形掩至,在家門口守著瞄準開槍。在1993年的俄羅斯,德米特里.穆拉托夫與幾位記者創辦了一份立場親自由派的報紙《新報》,主力報導俄羅斯境內的人權、貪腐、濫職等問題。

《新報》獲得前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捐出的一部分諾貝爾和平獎獎金得以運營——戈巴契夫在1990年因「在和平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獲獎。31年後,穆拉托夫於2021年亦因「捍衛言論自由這一民主與及長久和平的先決條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兩人的獎牌都沾滿了北方雪原的死亡氣息,獎牌搖晃時反映著俄國大地動蕩的寒冷陰影。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圖源:wikipedia)

在《新報》最年輕的記者伊蓮娜.科斯秋琴科(Elena Kostyuchenko, 1987-)眼中,「大塊頭的穆拉托夫蓄著鬍子,有雙藍眼睛,宛若海明威再世」。他總是穿著破爛T裇,大學讀民俗學,喜歡用大手筆來推動龐大的計劃。在俄羅斯推動新聞自由的大計劃意味著危險,也意味著自取滅亡。在穆拉托夫擔任總編輯期間,一共有六名記者遇害死亡。鈍器襲擊、毒殺、槍殺、綁架虐殺。全部都能合理懷疑是政府或權貴所為。

伊蓮娜寫道:

「伊果、尤里、安娜、斯坦尼斯拉夫、安娜斯塔西雅和娜塔莉亞的照片,掛在我們舉行編輯和選題會議的桌子上方。每次有一張新的照片放上去,我們就試著把它與其他照片掛開一點,讓牆上不留多餘空間。當你無法保護自己和同伴時,自然會變得迷信起來。話雖如此,每次發生新的謀殺案,那些黑白肖像就會彼此靠得更近一些,而牆上總有空間再掛一張照片。」

穆拉托夫與伊蓮娜只差一些就成為了照片。成為靜物,成為一個言論自由的圖騰。2022年3月,穆拉托夫因報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收到兩次政府警告,為保護員工安全,他決定關閉《新報》。一個月後,他在俄羅斯的火車上遭到身份不明的男子潑灑含化學物質的紅漆——美國情報局認為襲擊由俄羅斯情報部門主導——他視力受損。

事後俄羅斯調查機構沒有對此展開刑事調查。至於伊蓮娜其時正前往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報導,得知自己被懸賞暗殺,輾轉流亡歐洲。她亦一度遭情治單位下毒,萬幸大難不死。

➤一個新的、隱形的鐵幕

流亡期間,伊蓮娜於2023年10月出版了《我深愛的國家:俄國女孩的真實告白》(中譯書名源自俄文直譯,英譯書名則為I Love Russia: Reporting from a Lost Country),它是一部回憶錄,也是一部報導文學。在同年12月底,衛城出版了繁體中文版,由胡宗香翻譯。

全書每一章節都分為兩個部分,前半篇是個人回憶,寫伊蓮娜為何入行當記者,在報導途中所見的死亡與不義;後半篇是報導,她16歲就擔任記者,那是2003年,並在一年後她擔任了《新報》的實習生。此後的歲月她全部奉獻給它。她說,這是一個邪教,但也是她的家庭。

「在外面的世界,法西斯主義開始籠罩我們的國家。我們盡己所能地描述這個過程。我們善盡職責,真的付出了全力。外面的一切令人恐懼、厭惡和心碎。裡面,我們的世界很溫暖。」

溫暖的世界很容易就瓦解了。《新報》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全因為它確實盡己所能地凝視了俄羅斯凍土的陰暗角落。國土幅員廣大,政黨的太陽照不進去,首都以外的地方輕易就納垢了。當然,普丁治下的政府也並非不藏污。俄羅斯政府本身就是一個時常日蝕的太陽,它本身就在一個舊政府失能的狀態下迅速成立,其後多次動蕩——這也是為何在一些俄羅斯人眼中,戈巴契夫的諾貝爾和平獎是個笑話——直到普丁降臨,他確保了國家安全。國內是比較穩定了,但並不保證自由。這從《新報》六位記者和流亡的伊蓮娜的下場可以得證。

➤俄羅斯無權勢者的吶喊

《我深愛的國家》是一本需要逼視的書,它由遠及近,從外到內。在全書最開始的部分,也是離我們最遙遠的座標,記錄的是幼年的伊蓮娜和2008年的克里姆林宮。在那時,局勢儘管糟糕,但遠未及今時今日的可怕。

雖說如此,伊蓮娜的寫法與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白俄羅斯記者亞歷塞維奇相近:引用大量受訪者的述說,讓非虛構的力量堆疊加重,升溫加壓。《我深愛的國家》並不只有作者的聲音,它主要的聲腔來自俄羅斯裡無權勢者的吶喊。他們的吶喊是寂靜無聲的,他們的聲音由《新報》歸納轉述。兩端的死亡由此共通連接。

「2006年10月7日,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遇害,在她住的大樓電梯裡遭到槍殺。一共五槍命中。是安娜的報導讓我想成為記者,她是全世界我最敬重的人。我的辦公室就在她隔壁。有時我會留幾顆蘋果在她桌上,但我們從沒交談過——我心想,我還年輕傻氣,這件事不急,我還有時間。我從來沒容許自己想過她可能會死。」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圖源:wikipedia)

伊蓮娜這樣記述道。小時候,她碰巧讀到一份《新報》,看到關於車臣的一篇報導,才知道國家的真相。這份報導由安娜所寫。這讓她想到《新報》工作,後來得償所願。只是從此,她與死亡為鄰。在安娜去世的六個月前,伊蓮娜才剛由穆拉托夫升職為專欄記者。六個月後,安娜遭到謀殺。「我花了好多個小時與死亡討價還價——如果馬上找到兇手,能不能讓她復活?如果我承諾把所有我想說卻不敢說的感謝話都告訴她,說她如何改變了我生命和許許多多其他生命,她能不能死而復生?她不能。」

她有一枝非常好的筆,只不過落在一個非常差的國度裡。這兩者沒有因果關係。如今她離開了,但家人仍在。

➤堅守言論自由是危險的,在一些地方更危險

《新報》讓伊蓮娜的眼睛被點亮了,但並不擴散到她的母親身上。她為母親買了一台筆電,教她怎樣搜尋東西。而她的妹妹也仿效她,給母親買了一台電視。在電腦與電視之間,老來學習使用新科技的母親自然選擇了電視——而政府的官方意識形態就這樣入侵了她們家。2013年,在與母親通電話時,母親說:對你而言,烏克蘭是外國,但我還記得基輔屬於我們的年代。那是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的前奏,也是普丁入侵了她們家庭的序曲。他們大概也絕未想到,九年以後,伊蓮娜也沿著類似的路線,進入烏克蘭,從此不再回家。在臨行前,母親對她說:記得把外公的照片帶著。

在一些國家,又或一些階層當中,大敘事從未隨著時日又或科技發展而消弭。又或,政權知道如何利用媒體,一如俄羅斯政府利用電視,又或如今的社交媒體,落到大眾眼中。《新報》抗衡著這種官方敘事,以性命與倒閉作為代價,言論自由雖然可貴,但和平卻從未眷顧到他們身上。在冷戰時期的核競賽裡,無論是文學電影或是社會學,都告訴我們距離地球毀滅世界大戰只不過是一線之差。堅守言論自由是危險的,但在一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為危險。我們進入現代才不過多久,和平也絕對不在所有人的身邊。

伊蓮娜如今已經永遠離開了普丁的俄羅斯,在全書最後,看見到她的謝辭裡提及布拉格公民社會、揚.米哈爾斯基基金會、拉維尼堡國際作家屋,這些都是先後提供她流亡住處的機構。「我在失去家園和國家之後寫作這本書。」她說。而她沒說為何俄羅斯是她深愛的國家。這似乎是不證自明的,雖然國家迫使她選擇了一條流亡的路線。而這條路線將會繼續——這與冷戰時的流亡路線大不相同。在往時,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導致流亡,如今,是集權(極權)與自由(人權)之爭。

➤一株火苗被逐出之後

極權沒有記者的臉,只有《新報》辦公室的六張照片高懸著他們的犧牲。他們甚至連死時都沒有尊嚴,「娜塔莉亞的屍體在公路邊被人發現。她頭部與胸口都有槍傷,鼻子被打斷,手臂上滿是瘀青和膠帶痕跡。黑色蒼蠅大量盤旋在她的屍體上方。她死不暝目。」記者沒有臉,但文字有臉。一張臉犧牲了,他們讓更多人看見更多的臉。這些臉屬於俄羅斯陰暗的角落。永夜無光。

冷戰從未真正結束,從俄羅斯的這些報導文學——亞歷塞維奇、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到伊蓮娜.科斯秋琴科——可以看見。它只是改頭換面,而今在戰火裡圖窮匕現。在宏大世界與官方敘事的轟隆巨響裡,《新報》與它的記者們從危險裡為我們盜來了火。這些火種都是被壓抑的、無權勢者的低泣。火可以取暖,可以防禦,可以攻擊,可以煮食。學習歷史就是學習與火共處,直接一點來說,學習一種在不傷害人作為前提之下,不被傷害甚至保護鄰人的生存模式。

如今,一盞被稱為伊蓮娜.科斯秋琴科的火苗被驅逐出境,搖曳求存,並刻烙出這部《我深愛的國家》。也許它離我們很遠,又其實相當接近,在海峽的這頭,幾乎能感受到指尖燒灼的劇痛。祝願一切平安,亦感謝寫出這部優秀的作品。我衷心推薦這部作品。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深愛的國家:俄國女孩的真實告白
The Country I Love: Dispatches from the Real Russia
作者:伊蓮娜.科斯秋琴科 (Elena Kostyuchenko)
譯者:胡宗香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蓮娜.科斯秋琴科(Elena Kostyuchenko)

16歲成為記者,是第一批報導普丁入侵烏克蘭的俄國記者,也是俄國最後一家獨立自由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中最年輕的記者。生涯榮獲歐洲新聞獎、奧地利自由媒體獎、波蘭報導文學獎、挪威新聞自由獎,以及美國最佳記者勇氣獎。

1987年生於俄國雅羅斯拉夫爾的窮困家庭。9歲開始工作,16歲投身地方報業。大學就讀莫斯科國立大學新聞系,開始在俄羅斯最著名的獨立自由媒體《新報》實習。

伊蓮娜長期關注武裝衝突、政治抗爭與性別議題,曾喬裝混入警局及妓院從事田野調查,積極參與平權運動,多次被莫斯科當局逮捕。她報導過阿拉伯之春、香港抗爭,也是第一位無懼媒體封鎖而報導2011年哈薩克扎瑙津屠殺慘案的俄羅斯記者,更曾在2014年俄羅斯占領烏屬克里米亞半島時進行追蹤報導。

2022年2月24日,普丁全面侵略烏克蘭。《新報》成了少數敢於報導這場侵略戰爭的俄國媒體,伊蓮娜還親赴赫爾松等戰地前線報導。俄烏戰爭爆發六個星期後,《新報》遭俄國政府查禁,當時正要前往馬里烏波爾報導的伊蓮娜更被懸賞暗殺。伊蓮娜不得不展開流亡生活,期間一度遭情治單位下毒。目前暫時棲身於歐洲各地,等待著回國的那一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12 18:00
現場》當畫家之眼遇上作家之心:《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講座紀錄

致力關注海洋環境保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黑潮),2018年曾進行「黑潮島航」計畫,繞行台灣一周,北至基隆,南至屏東,停留各地漁港進行水質檢測、海下錄音等等。島航不僅是對台灣海域水質的健康檢查,更邀請許多創作者匯聚船上,以不同形式表現台灣海洋感性的一面。

畫家王傑即是受邀上船的藝術家之一。在結束島航的5年後,他集結船上所繪畫作,以及在海上的文字紀錄與反思,輯錄成《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一書。新書出版後,麥田出版邀請當時的島航夥伴,作家吳明益、張卉君,與作者王傑於紅氣球書屋華山店開講,聊聊彼此在海上所受到的感動與撞擊。

➤美麗的誤會催生隨船畫家

從2018年推動島航,事隔5年《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一書問世,張卉君直言收到書時很感動,因為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5年來其實改變了很多——5年前,黑潮開始對海洋塑膠微粒的廢棄物有更多警覺,透過島航計畫帶回更多科學數據,重新對台灣海洋有了更多認識及探索。

此外,黑潮也長期透過文學與教育方式提倡海洋保護議題,因此在討論島航計畫時,除了科學家,也找來水下錄音專家、攝影師、舞者、作家吳明益與畫家王傑。島航結束後,海上經驗已在這些創作者心中萌芽扎根,後續不僅有展覽、舞蹈表演的誕生,也推出了好幾本書籍,《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即是其一。

談到邀請王傑上船的緣由,張卉君笑說這是一場美麗的誤會。最初提議要有隨船畫家的,是黑潮董事之一吳明益的構想。有趣的是,在討論畫家人選時,黑潮發現協會有位長期捐款人名叫王傑,他們誤以為是畫家王傑,因此發出邀請。雖然最後發現此「王傑」並非彼「王傑」,但「畫家王傑」就此開啟精彩又刺激的海上作畫經驗。


側繪吳明益。王傑,麥田出版提供

吳明益補充分享,他之所以提議畫家上船,是由於16、17世紀的海上探險,常會有畫家隨行記錄。他曾於澳洲參觀庫克船長(James Cook)的展覽,驚嘆當時的紀錄畫作、地圖及航海筆記竟有如藝術品一般,也因此更認為隨船畫家是必要人員。

王傑表示,他參與島航也是基於同樣的脈絡。喜愛逛書店的他,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求學時,發現店裡總有許多航海書,他因此更認識到海洋探險對歐洲文明何其重要,也在心中埋下渴望擔任隨船畫家的種子。

➤「在海上要面對的都是自己」

海上繪圖對王傑最大的衝擊,就是速度。與在陸地上不同,海上所見風景事物移動得快,「你看到的任何東西,在速度之下,會產生奇幻的變化。」王傑說,海上的每一幅畫,都比在陸地上具有更高的挑戰。他必須在短暫時間內反應,捕捉到瞬間的色彩,並快速調整畫面,每一次作畫都刺激著感官與思考。

在海上繪製的所有作品中,王傑認為最有啟發性的作品是〈楓港〉。當時陽光從山脈後方升上去,山脈逆著光,若用相機拍攝,畫面是暗的,但人的眼睛不一樣,看過去什麼色彩都有。那時已是航程尾聲,他笑稱自己已經磨練得很厲害,可以快速辨識出遠山顏色並畫下來。


楓港。王傑,麥田出版提供

「逆光下,如果你可以加一點紫色,真的很漂亮,很迷人。」這是王傑在海上經過大自然數度洗禮與衝擊之後,知曉的訣竅。畫家更偷偷透露,他從小到大最討厭紫色,直到此趟航行才改觀。

作畫過程中,王傑也體會到一些「有點玄」的感想。例如,在迅速移動的風景中,他理解到「必須放下」,不能用在陸地上習慣的方式思考,而是得直接反應,不與眼前事物爭執,「隨波逐流」。他在書中寫道:「一開始,我認為這是海洋殘忍逼著你誠實面對它,但最後我才發現,在海上要面對的都是自己。」

實際接觸海洋,王傑的感受有衝擊、恐怖,同時也受到許多感動。他分享自己在蘭嶼從船頂跳港,當他全身被海水包覆著,感覺自己跟海洋之間沒有隔閡,好像海跟自己連結在一起。親眼見到海豚群時,也因同樣的感動而流下眼淚。而在海上見到環境的不堪狀態,令他產生更多責任感。

王傑曾中途暫離島航,再次啟程前往蘭嶼時,他決定要把在島上所有吃喝的垃圾都帶回來。他強調,黑潮的夥伴沒有一個人要求他這樣做,但他從海洋中意識到自己是地球的一分子,令他無法像以往那樣把方便當成習以為常,而是知道自己的存在負有使命與責任。這也是他在《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書中最想傳遞的訊息。

在海上的這段時間,黑潮夥伴各自展現的專業與認真,對彼此而言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激發。王傑透露自己曾經很好奇吳明益如何記錄這趟航程,後來發現,雖然文學創作跟繪畫創作的表現方法不一樣,但不變的是,所有觀察與思考都是養分的累積,創作者再從中將之提煉為作品。

島航之後,王傑期許自己的創作跟土地能有更多連結,特別關注他居住的基隆風土人文,並計畫未來推出以七堵菜市場為主題的作品,用圖畫記錄更多的在地風景。


往澎湖的路上,黑潮的夥伴們。王傑,麥田出版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
作者:王傑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6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王傑

巴塞隆納大學美術博士,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劇設系助理副教授,同時也是畫家、作家、插畫家。擅長以特殊風格的水彩畫記錄故鄉基隆的一景一物,之後足跡更遍及台灣與世界各地。曾任《旅人誌》、《好吃》、《時報周刊》圖文專欄作者、文大推廣部旅遊速寫課程講師。

主要著作有《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手繪西班牙時光》、《旅途上的畫畫課》、《台南媽媽,山東爸爸以及我愛的西班牙》、《水彩LESSON ONE:王傑水彩風格經典入門課程》等書。
臉書專業|王傑的繪畫天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11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