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婚姻不能說的那些事,這些作品全都說了:作家郝妮爾的婚姻書單

英國作家尼爾.蓋曼在短篇小說精選集《煙與鏡》裡,有個精彩的短篇,描述一對新婚夫妻收到奇怪的禮物。那是一封會不斷長出字句的信件,且信件的內容宛如夫妻的平行時空——於現實這端,夫妻兩人恩愛如初,事業蒸蒸日上,先生卻在某日猝死離開;於信件那端,夫妻生活出現裂痕,一方酗酒,一方外遇,充滿傷疤。

現實端的妻子在告別式結束後,重新打開那封信。重新變成孓然一身的她,不禁自問:「愛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人比較悲慘,還是恨一個依然存在的人比較悲慘?」這句結語,便是婚姻的煙霧與鏡子——你無法說清楚何者更真實,彷彿只能承認,婚姻以後的日子,全是悲慘的比較級。

從這句話出發,我試著進一步翻找10年來閱讀的書單,從中揀選數本於內(情感價值)、於外(修辭鍊字)都深刻啟發我的作品,與讀者分享。這些作品的出發點,多半不是因婚姻而開啟,但最終都難免回到類似的大哉問:選擇了婚姻後的我們,難道是一群自願傷感的人嗎?


英國作家尼爾.蓋曼 與短篇小說精選集《煙與鏡》(左圖來源:wiki commons)

➤時間不會平息一切,例如海洋裡的塑膠與殺夫的慾望

描寫婚姻之作,通常悲慘。村上春樹在《1Q84》寫過:「一用針刺就會流出鮮血的地方就是現實世界。」問題是,我們是否非得刺進皮肉,才能夠確認這是現實?

講得更直白一點,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婚姻闡述(且不只一篇),究竟是因為那是婚姻的本質,還是我們更習慣在「痛苦中」感受到一段關係的存在呢?一如編劇徐譽庭在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寫下的、由林依晨飾演的簡慶芬所說出的旁白:「我們以為我們正在追求快樂,但其實,我們真正熱愛的很可能是痛苦。」同樣都處於痛苦之中的我們,是否依然保有「選擇權」呢?關於這個問題,得出的生命姿態是截然不同的。

痛得沒有其他選擇的例子,還有1983年李昂的驚世之作《殺夫》。這本書腥氣蔓延,全是眼淚與委屈混合而成的。然而此刻,21世紀步入婚姻的女子,若言「殺」字,多半帶著一點「謔而不虐」的口氣,如:《老公這種生物,身體或靈魂總有一個在馬桶上》、《我的老公就是這麼沒用!無能老公圖鑑》、《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又或者是演員范瑞君近期出版的《那些婚姻裡不能說的故事》……實在不勝枚舉。

坦白說,我作為一名女性,實在很想知道人夫們看到這些書名,究竟是作何感想?又或者就一如妻子剪過的瀏海、新買耳環、剛做好的美甲……總是會被人夫們選擇性忽略呢?

不管是作為讀者,或者是創作者的我,無論如何總是樂見這樣的作品發芽——那些「殺意」固然直指婚姻生活中的無奈,也呈現出某種主動性與積極意識。至少,她們能自由說出自己對於婚姻的想法與盼望了。

➤夫妻不會做「哪種事」?最好給我說清楚喔!

許俐葳《我有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雖然不算是一本標榜婚姻之書,但我相信這本書的確會引發部分已婚之人的焦慮。

在小說中,女主角問:「你在家也會這樣擁抱你的太太嗎?」而她的外遇對象、已婚之人夫查理,如此回應:「我們是家人,家人不會做這種事情。」——家(ㄈㄨ )人(ㄑㄧ )不會做哪種事?你最好給我說清楚喔!讀到這一段,突然很想寫信給作者發問。

又想起坊間流行過一句話:「步入婚姻前的性,不可以沒有愛;步入婚姻後的愛,不可以沒有性。」有人把它當笑話,有人知道是實話。說實在的,家人或者情人的分野重點不只是「性與愛」的存亡,最讓人恐怖的是,婚姻到底是走到哪一步,才使相愛的兩人對彼此產生不同的期待?

在日劇《四重奏》裡,女主角卷真紀(松隆子 飾)渴望婚姻,是希望能有個如家人般的緊密存在。無奈,離家出走的丈夫痛苦地說:「我希望結了婚以後,我們仍像戀人。」然而,若沒有法律上的婚姻效力,就能夠持續保持戀人的激情了嗎?

白石一文在《沒有你,我無法成為小說家》,則呈現了另外一種關係的樣貌。

這本半自傳性的私小說,揭露了作者名存實亡的婚姻關係。主角與法律上的妻子已不存在任何感情,奈何因對方無論如何不接受離婚的狀況下,主角僅能以同居方式與心愛的女子琴里共同生活。

過程中,一位律師友人建議,為了防止不可測的意外發生,建議主角也許先立下明確的遺囑,交代過世以後的財產劃分,這樣對交往中的女友也比較有保障。但是,女友真的會在意這種事嗎?

起初,主角是帶著疑問,躊躇地探問琴里的想法。未料,對方果斷回應:「請您務必立下這樣的遺囑。」這對話並非強調琴里的利慾薰心,反而是彰顯她的一無所有,而主角在此之前,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且此段落,是小說中佔比非常短的情節,卻帶出婚姻關係中常見的事實:相愛的兩人,未必存在著共識;不存在的共識,又未必會阻止二人相愛。

隨著劇情推進,看見作者如何在預期之外的獨居生活中,近一步感覺琴里對自己的意義,是以,我們能夠推測出這段關係中,愛確實存在(且兩人在沒有孩子的狀況之下,性大概也能順利),不過有許多誤解,並不是捧著愛與性就能夠解決的。更多時候,得(不幸的)仰賴另一方的「不在場」,才有機會給予一段空白的時間梳理這段關係。


(左圖來源:BuzzFeed News

➤讓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都是婚姻裡的日常風景

既然提到「不在場」,我想回應尼爾.蓋曼藉由小說角色一語道出的那個問題——我認為,在婚姻世界中,所謂的悲慘還可以加上一條:等到對方不在以後,你才發現自己深愛。奧罕.帕慕克《我心中的陌生人》,講的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這本書厚得不得了,但是有夠浪漫,浪漫得詭異。全書從一落落迷離的情書開始講起:出身貧窮的主角梅夫魯特,一眼命定了一位女孩,並且花費3年的時間寫信表明他的愛。在二人相約私奔當日,赫然發現他竟然從頭到尾都寄錯了信!他心裡相中的,其實是那家族中的另一位姐妹——事以至此,回頭已晚,只好將錯就錯。

讀到這裡,以為已是全書最驚悚(?)的一個章節,讀者隨著情節推移,察覺更讓人膽顫心驚的真相是:一直認為自己寄錯信、娶錯人的梅夫魯特,在多年喪妻以後,將兒時掛念在心的女子娶回家,這才發現——「啊,原來我深愛的人是我過世的妻子,原來我以為錯愛的妻子才是我的摯愛。」

這結論,完全是典型的帕慕克。

帕慕克在經典代表作《純真博物館》開頭是這樣寫的:「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夠守護這份幸福嗎?」遺憾的是,我覺得這份「不知道」,才是生活,且是婚姻的常態。使得疼痛與錯過,反倒成為證明常在婚姻的結論。

話又說回來,若說安逸於日常,一切就相安無事,此話未免太偏頗。

至少強納森.法蘭岑的《修正》寫得盡是日常,但讓人看得頭皮發麻。

法蘭岑所寫的家庭,殘酷到不忍卒讀。理由是:書中的對話場景,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若哪天心血來潮隨便打開某個人家的大門,都可能聽到一模一樣的對話。

法蘭岑洞悉家庭與婚姻關係,且誠實得不可思議。明目張膽的寫著兄妹的苦楚、面對家庭的駭怕,同時,又暗地裡描繪著手足之間對父母的佔有慾。那佔有多麼幽微,法蘭岑寫得好安靜,幾乎只剩這種話:「好吧,隨便妳,蓋瑞(長子)心想,盡量去為不在家的人癡迷,盡量欺壓在家的人。」

無論是身為子女,身為父母,或者僅只是身在婚姻之中,讀這本書實在辛苦,每一頁都像是被譴責了——所以,你說嘛,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成家」?步入婚姻的決定,究竟有沒有必要?

➤無論最終情愛是否消逝,真心都曾經存在過

無論是悲慘的比較級,或者是成家與否的決定,我當然無權給予定論。不過,我的本意確實沒有改變過,仍舊會為著這個世代的我們,是擁有諸多「選擇權」這件事情而感到欣喜。

過去曾有個長輩對我說過,「愛情」無關真偽,而在於時間綿延的長短,「人在愛著的當下都是真的,哪怕他事後說那只是場騙局,也都有真心的時候。」然而,婚姻關係中,每每討論到愛的有無,都像是薛丁格的貓,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同時愛過並且恨著。

關鍵在於:你所相信的,是哪一個真相?

多年前,我在速食店閱讀《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打發時間,沒想到讀到最後一章,哭到聲淚俱下。我自認是個很有分寸的人,大庭廣眾之下哭得這麼淒厲,那是截至目前為止的唯一一次經驗。店員甚至善意遞來一張衛生紙,大概誤認我正為情所困?

那一章節,是描述海明威與第一任妻子海德莉,在離婚後進行的最後通話。她曾陪伴海明威走過最蕭條的時候、看過他凌亂的書房、整理過他凌亂的感情,最後,在海明威選擇出軌,外遇對象還是自己的朋友,海德莉才決定離開。後來的事情她都是聽說的,聽說海明威的妻子換了一任又一任,而自己的存在似乎只意味著「他的巴黎妻子」這個身分爾爾。若是如此,他們相愛過的記憶,只是一場幻象嗎?

兩人的最後一通電話,是在海德莉再婚後30多年接通的。

當時,海德莉不會曉得海明威不久以後就會舉槍自盡。小說中如此描寫這個場景:

我們最後一次交談是在1961年的5月。一個涼爽午後的午餐時間,我接到他的意外來電。當時保羅和我在亞利桑那州的一處農場度假,這裡的絕佳釣魚場和美景讓我們每幾年就會重返造訪。保羅藉口有事要忙,讓我獨處講電話,他知道我的需要,這我不必問,畢竟我們結婚35年,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我,幾乎是的。

「哈囉,塔迪。」我拿起話筒後他說。
「哈囉,塔迪。」再次聽到我們
40年前的暱稱,我不禁泛起微笑。

這本書我後來翻讀了好多次,每次讀到「塔迪」這一段,我都還是會哭得不能自己。像是宣告愛情確實存在著有效期限,親密卻感覺像是肌膚上的疤痕緊隨。我無法確知,自己到底是為消逝的愛情而感傷哭泣,還是為了這股無法消彌的親密,而欣喜落淚?

面對各種疑問,我只能一再拿起這些書,窺探各種婚姻生活,以此提醒:無論最終是愛或恨,一起生活過的記憶都不是幻象。


海明威與第一任妻子海德莉(來源:wiki commons

當先生窩在廁所太久、留你一人替小孩換尿布餵晚餐張羅各種大小事,那份想殺夫的衝動是真的;如果(如果真有這樣的如果)——在店家的餐食上桌前,他已提前替你擺好餐具、你打了一個噴嚏就問要不要去看醫生、在夜半順手替你拉件被子蓋緊,那樣的在乎,我想,也都是真的。

哪怕這些情感必然會隨著時間磨損,我更情願相信那位長輩的話:婚姻生活裡發生過的每一件瑣事,無論如何,都是藏有真心的。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嫉妒及其所驅動的:讀匡靈秀《黃色臉孔》

雖然身為重度嗜書者,也固定會寫書評,但我要自首,看書這件事的順序總被我排在滑手機之後。網路上的消息都看完了、覺得無聊了,才會是我打開書本的時候。

要是社群媒體上傳出什麼文壇八卦,或是有什麼名人作家的翻車事件,例如《黃色臉孔》裡誰剽竊了誰的作品、哪位作家霸凌了誰,我絕沒辦法忍住不關心、繼續專注於書本。

大多數情況下,我的選擇都和眾多鄉民一樣:急忙搜尋相關發文、動態,趕赴翻車現場了解狀況。我通常不會發聲,也謹守不散播的原則,但會仔仔細細的將社群媒體上的事件描述、相關人士的聲明、各方人馬的辯駁,全都看過。像福爾摩斯辦案似的,在心中默默掂量、抽絲剝繭。

閱讀缺乏社交性,自然也無法讓人感受到社交愉悅,偏偏人天生渴望與他人連結,社交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社群媒體的出現,既大大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也理所當然排擠了人們的讀書意願與讀書時間。但糟糕的是,沉迷於社群媒體太久太深,不但不能讓人緩解孤獨,反而會加重人的焦慮,讓人變得更難自拔、更加偏激。

➤吃瓜?這本有

《黃色臉孔》這本小說把人們會感興趣的、會在社群媒體上大炒/吵與特炒/吵的文壇八卦、作家醜聞,連帶種族議題、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論都寫進去了。讀者讀它就像網路鄉民吃瓜看熱鬧一樣,可以目不轉睛、一頁接著一頁,迫不及待咻咻咻的往下看。要是讀者人格中的「超我」跑出來指責「本我」、「自我」怎麼可以這麼八卦、這麼嗜血,「本我」、「自我」還可以理直氣壯的反駁:我看的可是一本獲得《紐約時報》讚譽的好書,也是史蒂芬.金認證「難以放下,更難忘記」的傑作耶。這種高超的技巧與蘊含的功能,簡直令人拍案叫絕。

匡靈秀此書同時兼具娛樂性與批判性,既使人得到類似沉浸於社群媒體、與他人有所連結而產生的滿足感,也讓人反思社群媒體與網路公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逼人直視人性中幸災樂禍的一面。這位年輕作家怎麼可以這麼有才!


2023年匡靈秀來台出席另一本小說《巴別塔學院》的新書分享會。

近年來好幾份調查都顯示,「作家」名列台灣年輕人嚮往的十大夢幻職業之一。每次類似的報導出現,也都會立即「釣」出真正的作家出面,指出在台灣當作家、只靠寫作維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不過值得深思的是,既然收入那麼不穩定,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嚮往?「作家」這個職業與身分,比起其他工作有何不同?除了經濟上容易產生困難外,還會有哪些「職業傷害」?有沒有所謂的「職業倫理」或「潛規則」需要遵從?凡此眾人常疑惑卻又難獲作家坦率交代的內情,《黃色臉孔》一次全揭露。

讀者完全可以把本書看成是作者目睹美國出版業之怪現狀所寫出的文壇現形記,不過我個人更偏向將之視為作者運用其慧眼與巧手,捕捉到人類心靈中黑暗、陰影面向後的無碼高清呈現。

➤挖掘成名的虛榮與渴求

說得精確一點,想當作家的人,應該都期望能靠自身寫作才華「成名」,而非寂寂無名、懷才不遇。從這點看來,「作家」也許只是某些人想藉之成名的途徑,「成名」本身才是重點。但追求成名很正常,並不可恥。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新聞的騷動》中說:「在成名的渴望當中,其實存在著一股動人、脆弱,而且簡單的核心企盼:希望獲得別人的和善對待。不論另外還有哪些次要動機——例如追求財富、奢華的生活、性或權力——成名的渴望所追求的主要就是別人的尊重。」

名帶來的果實是如此甜美,成名後握有的權力與影響力又何其巨大,所以,當一個人迫切想成名卻又無法如願時,嫉妒他人的成名、放大外在環境的壓迫,就成為最簡易的道路、最直覺的認知。

「我們也許會因為遭到忽視、被人看輕、獨自身在角落裡無人理會、被趕到隊伍的尾端、遭遇別人不屑一顧的眼光,或是被電話彼端的聲音冷冷告知過幾個星期再來電,以致為了避免這種令人深感煎熬的痛苦,而不禁也想要獲取名氣。」狄波頓提醒我們,羞辱、創傷,會加重對成名的渴求,與嫉妒他人的焰火。

《黃色臉孔》中幾位重要角色的性格與言行表現,都完美演繹了狄波頓對「我們為何需要別人失敗,又為何樂於對他們所犯的錯誤說長道短」的解析:「我們對自己欠缺別人關注的現象深感憤怒——所以也就試圖藉著懲罰那些看似奪走了自身應得的關注的人物,以減輕內心的痛苦。我們受到挫敗的抱負使自己淪為失敗者,成為需要看到別人失敗的人。」

假如有人因此書而將自身的陰影與創傷投射到作者身上,並不是件奇怪的事。妙的是,匡靈秀此書本身就是解方。

這本書的人物與情節告訴我哪些事?

我對哪些人物是否有哪些先入為主的偏見?

誰有權決定,誰可以寫什麼、誰不可以寫什麼?

嫉妒及其所驅動的,可能陷人於何種境地、會造成多難收拾的下場?

本書展現了多少作家的勤奮、膽量與策略性思考,才達成了如此耀眼的成績?

我再度自首,以上所述,只是看完書的我,一個努力避免社群媒體成癮、並開始反省自己是否太過八卦的讀者,在心中自問的眾多問題之一。其他的,就留給你自己去推敲,去挖掘。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黃色臉孔
Yellowface
作者:匡靈秀
譯者:楊詠翔
出版:臉譜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匡靈秀(R.F. Kuang)

出生於中國廣東,4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22歲就讀喬治城大學期間,即以《罌粟戰爭》(The Poppy War,暫譯)震撼奇幻文壇,售出近20種外語及電視劇改編版權,並入圍星雲獎、世界奇幻獎、英倫奇幻獎、軌跡獎等類型獎項。

經過出道作的練筆,她以更獨當一面的風範寫下《巴別塔學院》,結合歷史與奇幻、探討語言和翻譯的力量、批判帝國和殖民霸權,出版當週空降英美兩國暢銷書排行榜,在讀者社群廣受好評,亦持續受到星雲獎等奇幻文類指標獎項的提名肯定。

隔年推出的《黃色臉孔》跨離奇幻類型,是一部以出版業界為背景的驚悚諷刺小說,她自述:「《黃色臉孔》累積了我接觸出版領域以來所有的挫敗感、尖銳辯證與一再苦思的無解問題。」這部新作同樣創下暢銷佳績,也在全球最大的閱讀社群Goodreads網站拿下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的冠軍。

她目前於耶魯大學的東亞語文系攻讀博士,專門研究當代漢語文學、離散主題與華美文學,同時也持續創作小說。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04 11:00
話題》你看得夠仔細嗎?閱讀《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的6點指南

➤1:先記得看仔細

你記不記得諾蘭導演在電影《頂尖對決》(Prestige)裡的第一句對白?那是由著名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講的旁白:「你看得夠仔細嗎?」Are you watching closely?

閱讀《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時,請緊記這句話。

➤2:你該認識的華裔科幻作家

早在2015年劉慈欣以《三體》摘下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前,西方科幻圈裡有三位赫赫有名的華裔作家。

第一位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姜峯楠(Ted Chiang),父母生於中國後遷至台灣最後移居美國。第二位是8歲時隨父母從中國蘭州移民美國的劉宇昆(Ken Liu),第三位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父母都來自台灣的游朝凱(Charles Yu)。每個人都背負不同的成長故事,寫作風格也截然不同。

姜峯楠的寫作以其精確和清晰而聞名。技術寫作人員(technical writer)的背景,讓他能以無比簡潔的文字表傳達複雜的科學和哲學概念,加上驚人的洞察力,因此作品雖然不多,大部分收錄於《妳一生的預言》(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異星入境》)和《呼吸》兩本短篇小說集裡,卻幾乎每一次出手都令人驚豔和獲獎。身為4次雨果奬、4次星雲獎、6次軌跡獎的得主,他有機會問鼎史上最佳短篇科幻小說作家的寶座。


姜峯楠(圖源:wikipedia)

劉宇昆擅於捕捉情感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並往往將文化和歷史元素編織到故事中。他自稱「其實是史學家,研究的是神話」,因此他的筆觸不只能帶讀者進入不同國族的歷史文化裡,甚至出入科幻和奇幻之間。他的《蒲公英王朝》(The Dandelion Dynasty)系列就是融合科幻、奇幻和東亞古代元素的「絲綢龐克」(silkpunk)。他最知名的作品是描寫華裔兩代情的〈摺紙動物園〉,而他最滿意的作品是以正視中日戰爭裡731部隊暴行為題的〈終結歷史的人〉。


劉宇昆(圖源:wikipedia)

游朝凱(Charles Yu)是三人裡華文讀者最不熟悉的名字,但他參與編劇和故事編輯的其中一部電視劇作品大家一定聽過,就是HBO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

他的學術和專業背景光譜甚闊:大學主修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並獲得創意寫作專業學士學位,後來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曾是執業律師,以講述美國華裔心聲(但不是你以為的那種寫法)的小說《內景唐人街》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他文筆幽默(但有時你需要懂得那些內行的笑點)、風趣,頻頻引用流行文化(在本書裡可見一斑),營造出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並融合後設元素和創新的敘事技巧。有時會加入註腳、圖表等其他非傳統的敘事手法去模糊虛構和現實之間的界限。


游朝凱(圖源:新經典文化)

➤3:科幻迷難以抗拒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是游朝凱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是短篇集《三流超級英雄》)、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他至今唯一長篇科幻小說。

早在2010年本書推出時,我就讀過英文版。原書名《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我姑且譯為「如何安全地活在很科幻的宇宙裡」,這對科幻迷來說吸引力太強大了。如果你像我一樣在80、90年代網路還沒有出現前成長並喜歡讀科幻小說,然後看著網路出現,YouTube出現,智慧型手機出現,這些只是科幻小說作家虛構的事物一一成真並給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就難免會覺得現時自己正身處童年時想像(或想像不到)的科幻世界裡。

所以,在那個還沒有串流影片的時代,《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甫出現,單憑書名即轟動科幻圈。

有哪個科幻迷能抗拒取這個書名的小說?

這書也不負眾望,拿下堪薩斯大學科幻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Fiction)年度科幻之選的第二名,差一點就拿到第一名,也就是頗有指標性(但2020年起已停辦)的坎貝爾獎最佳長篇小說(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 for Best Science Fiction Novel)。

這書在2013年即出過中文版《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去掉「科幻」兩字,我懷疑和科幻小說在台灣出版市場難賣有關,但這書名也確實符合書裡的內容。不過,問題出在《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不只是本書書名,也是「書中書」的書名,那是作者虛構的「時間旅行者手冊」,被摘錄散布在小說不同章節之間。改掉的書名就和書中書的名字搭不上來。

新經典這次的新版書名《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不只貼近書中內容,就算同名書中書的名字跟著改掉也能保持一致。

➤4:是老梗,但保證你沒看過(如果你夠仔細的話)

不管是時光機器或時光機修復師的概念,我們都見過無數次了。從我還是青少年時看的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三部曲開始,如今還擴散出平行宇宙和時間迴圈等新花樣,連不看科幻小說的觀眾也可以說得琅琅上口。

不過,《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不一樣。

不是故事情節或主題不一樣,而是層次不一樣。

本書主角游朝凱(作者使用他自己的名字)是個時光機器修復師,有隻「不存在的狗狗」艾德,以及人形化的時光機器電腦使用者介面檀美,後者算是本書的女主角。

故事一開始,他看見自己的未來版本從時光機器裡走出來,他開槍射擊了對方。你以為在接下來的故事裡,主角會想辦法避免被射殺,就像你從其他時間旅行的故事裡看到那樣嗎?那就大錯特錯。

在作者設定的世界裡,時間旅行不會出現因果矛盾,以致他未來最終也要回到過去,然後被射殺。

在這樣一個無法改變命運的小說裡,可以講怎樣的故事?

男主角在時間長流裡穿梭,修復時間的故障和異常。也乘搭時光機,前往探望一直在時間循環中不斷重複一個小時生活的母親。

他的父親是時光機器發明人,卻跟母親感情失和,也消失無蹤,主角要乘搭時光機去找人。

在他面對這個時間迴圈的同時,他展開了一次自我發現之旅,探索自己的身分、家庭關係和現實的本質。

故事發展因敍事的跳躍,自由出入於主角的意識裡,讀起來貌似毫無章法,讓讀者自以為在看科幻版的《尤利西斯》或者《追憶逝水年華》。

我提醒過作者是個非常擅長後設寫作手法,也就是玩弄讀者期待的高手嗎?你要再讀兩段後,我才會詳細告訴你。

就像我在本文開頭提醒你的。「你看得夠仔細嗎?」

在故事的結局,作者給讀者帶來衝擊的真相:原來整個故事的布局,包括那些「跳閱」和「轉軌」,還有我認為看似毫無章法跳脫時間線的意識流寫法,全是作者的刻意為之,用來欺騙讀者。

看到真相後,我賭你有一半以上的可能,會回頭看自己在哪裡被作者欺騙,就像閱讀推理小說一樣。

這其實很符合本書的原名《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是其中哪幾個字我就不點破,等讀者自己找來看。

「那本書在這裡。你在這裡。書和你兩者都是確切存在的概念,甚至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能用來破解你們人腦必須解開的難題:如何判斷事件的先後順序?如何把世界數據組織成一條合理的序列,以投合人類的因果直覺觀?人生的斷層面細薄,如何排序才顯得出意義?(中略)……你必須設法據此推論人生的地形地貌。」

以上這段我認為非常後設的文字,既是書裡的女主角跟男主角講的話,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跟讀者講的話,提醒你們,該如何閱讀本書,和解釋他在小說裡設置的「詭計」。

就是這個詭計、這種後設手法和這種欺騙讀者的手段加起來,讓我認為本書突破了科幻類型的界限,能同時吸引hardcore科幻讀者和喜歡思考的非科幻讀者。

難怪游朝凱在本書後,加入《西方極樂園》的創作團隊。

➤5:現在是看他的最好時間

在2024年讀到這本書的讀者,遠比在10年前讀到這本書的我幸福。不只是有中譯本(而且是第二個)而不必硬讀原文,而且讀者在現時的時間點,像乘搭了時光機一樣,知道游朝凱在本書後的創作軌跡,有短篇集《Sorry Please Thank You: Stories》和長篇小說《內景唐人街》兩本著作面市。

前者集結了喪屍、虛擬戰鬥和以悲傷賺錢的公司等點子,盡展他的怪咖個性。後者在書名已明言以唐人街為題材,卻沒有告訴你作者另闢蹊徑,以劇本形式和其他不尋常的方法去寫,展現他在文學方面的創意和野心,也為他贏得美國國家書卷獎。

➤6:快看

《頂尖對決》的最後,有以下一段旁白:「你正在找祕密所在……但你找不到的……因為你並不真的想知道……你想要自欺。」

不管你想不想被騙,現在的你,比當年的我,更瞭解游朝凱的寫作風格,更清楚該怎樣閱讀他的小說。

所以,讀完本書,我會建議你再讀《內景唐人街》。這兩個故事加起來也許會讓你想起2022年的科幻電影《媽的多重宇宙》。我保證,這兩本小說都和電影一樣,同樣會讓你感到驚豔。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
作者:游朝凱(Charles Yu)
譯者:宋瑛堂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游朝凱

首位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台裔美籍文學作家。文學創作發表於《紐約客》、《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華爾街日報》、《Wired》等刊物。出版過四本書,包括短篇集《三流超級英雄》(Third Class Superhero, 2006)、長篇小說《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 2011)、《Sorry Please Thank You》(2013)以及獲頒美國文學最高榮譽的《內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 2020)。

游朝凱曾獲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選為「35歲以下最受期待的5位作家」(5 Under 35 Award)、《紐約時報》年度十大作家。小說寫作之外,也受邀為FX、AMC、Facebook Watch 和 Adult Swim 等頻道撰寫影集劇本,並以HBO影集《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兩度獲得美國編劇工會獎(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提名。

2020年游朝凱以戲仿好萊塢劇本的手法,說出一段台灣人移民美國的故事,以《內景唐人街》為名,帶西方人走入華人世界,創新的敘事與獨到的移民視角廣受好評,除了榮獲美國文學最高榮譽,也入圍了2020年法國美第契文學獎(PRIX MÉDICIS)、卡內基小說優秀獎(Andrew Carnegie Medals)。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03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