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延亮,人稱阿肥。秋日午後我們走進他家,在客廳一邊喝茶吃蛋糕,一邊與他就新書《台北之春:六十年代的章回人文誌》聊到黃昏,讓人想起季季《行走的樹》裡「阿肥家的客廳」。
文壇前輩季季第一次走進阿肥家的客廳,是在1965年初李泰祥首次小提琴獨奏會那一晚,那時阿肥還未滿20歲。因為受不了體制教育的威權、僵化,經常與教官、老師衝突,高一沒有讀完,阿肥就從師大附中退學,甚至打算拒絕聯考。他反對走上「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條當時大部分知識分子(以及外省第二代)普遍追求的主流道路,斥之為「藉讀大學欺身出國的鳥事」。
雖然轉學後也還是沒能畢業,但是,暑假時跟著同學回鄉,進到當時屏東排灣族瑪家部落待了一個多月,深刻影響了年少阿肥。他開始跑東門市場、牯嶺街舊書攤,流連於衡陽路的咖啡館聽古典樂;到台大、師大旁聽藝術、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各門課程,認識了殷海光等人;也向許常惠學習作曲、跟著史惟亮做民歌採集。
阿肥結識的各路藝文好友、左派同志,常在他家的客廳讀書、聽音樂、抽菸、議論時局。到了飯點,傭人會來喊大家去吃飯。這樣暢快的時光,直到1968年6月6日,俞大綱主辦、阿肥擔任舞台監督的王仁璐現代舞公演結束後隔天,阿肥因「民主台灣聯盟」案被捕而結束。
「老師出了書以後心情如何?」曾擔任阿肥多年助理的筆者,還是習慣稱他老師。
「我覺得是『沒想要做的事情』還是做了!因為當初根本就沒有要出版啊,只是寫給朋友看的。」

➤有一號就有二號
丘延亮email信箱裡有個數十人的「阿肥往事回想:親役輕憶清議系列」群組,名單不時增加,是他的第二號讀者群。讀者們的回應不太多,沒有特別強烈的意見,偶爾會收到「好看!」兩個字。
第一號讀者則是筆者我。三本《台北之春》、兩百多回文章的原稿,大約從六十幾回之後,幾乎都是我謄打的。阿肥的字飛舞在中研院的500字稿紙上,每一回大約7到10張稿紙。起初至少得校對3次才能定稿,後來熟悉了阿肥的筆跡,謄打完只需要他自己在寄出前修改幾個字就可以。
「一開始只是寫來娛樂朋友,第一篇就是寫殷海光——他被人家捧得太厲害啦,捧成一個神,我很不爽啊!很可惜,殷海光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呢!」阿肥說得神情飛揚,相較起來,書裡作者跋文中描述的起心動念卻是沉重得多:
「2011年夏天,年紀將近70的我,知道了陳映真中風了5年迄今沒有復原,5年來一個字都沒有寫,一句話也沒有說,希望他再次提筆應該已經沒有可能。有鑑於此,我警覺到自己竟然成為替當年歷史做見證的不二人選,似乎責無旁貸地要有所補白,對當年同伴以及陳映真本人之踐行軌跡、生身境遇、政治取向和思想內涵等,向世人有所有交代。特別由於他們沒有來得及對吾輩之時代有所反省或評說,我體認到書寫那個年代成為了我個人有生之年,不得不向社會負責的歷史任務。」
殷海光的故事寄出兩篇後,第二號讀者群裡的政大教授馮建三,開始幫阿肥的文章編號。沒想到這麼一編號,很是激勵了阿肥:「我就不會想到編號這種事!有一號就有二號,有二號就有三號。平常我寫稿子寫了就丟了,鬼知道你寫什麼東西啊!」
因為有了編號,於是繼續往下寫,從2011年夏天開始,到2022年春天,總共寄出228回。原本是心血來潮寫來娛樂朋友的文章,似乎因為偶然,一篇又一篇地寫下去,最後變成厚重三冊描繪60年代的「肥書」(季季語)。
其實也不只是因為有了編號,阿肥說:「一開始我寫殷海光,都開玩笑找比較輕鬆的材料寫,但是寫到後面那些台大的事情,其實也不輕鬆。我開始覺得,寫這些不光是娛樂人,它本身是值得做的事情,是有意思的。很多事情也只有我能夠做。」
因為起初只是寫來「娛樂朋友」,除了找輕鬆的材料,最初篇幅也不長,每回約只2000字左右。但阿肥對於要提筆寫60年代,心裡並不輕鬆。他不時向自己叩問:「我寫的到底是什麼玩意?幹嘛寫這個?吃飽飯沒事做嗎?比如說寫殷海光,就是要把他從神變成人,因為我跟他是以人的關係交往,這就是我的主旨。」
寫著寫著,阿肥更加篤定這個書寫的意義:「我維持兩個原則,第一個要有intellectual interesting(知性的趣味),任何一個無聊的事情,我都會盡量讓它讀起來有趣。第二,要有認識的理脈,我最怕就是講60年代,講了一大堆事、一堆人的關係,陰謀什麼的來來去去,但是都沒有認識的基礎。我相信我是可以把這個認識基礎做出來的。」

➤「人」很重要,所以叫做人文誌
書寫60年代的回憶必然是帶著任務的,但對於回憶過往的過程,阿肥的形容卻很輕盈美妙:「就像我在舊好茶山上,月亮上來以後,對面的大武山雲瀑就撲過來了,往你身上嘩~嘩~這樣地撲過來。記憶是這樣的東西,你擋都擋不住!」
阿肥的往事回想不是編年史般順序架構的大敘事,而是從某個人或事件開始,像一團線的線頭,抽出來一點、又拉出來更多。「我們做研究的人沒有別的長處,就比較有耐心抽線索,線索當中有一個很奇怪的、帶了一顆閃閃發光的東西,我就要追。所以這個不是直線,是像爬藤一樣的。」
追線索是爬藤,找材料倒像是在料理什麼。阿肥找到材料會先丟在一邊,讓它涼下來,冷一個禮拜,再花一、兩天寫出東西。但最貼切的書寫比喻還是如同他自己的描述,也是影像研究者張世倫在推薦文裡點出的特殊方法——仿地質田野考察的方式,追蹤分散在地表各處的「露頭」,然後往下挖掘、分析、重組沉壓在歷史礦脈裡的斷層與結構。
在歷史與記憶間來回挖掘、拼湊、核對,的確是個體力活,彷彿能看見阿肥帶著十字鍬,到處敲敲打打的情景。這套書舉行新書發表會時,輔大教授夏林清則形容,阿肥像是一隻穿山甲,披著一身鱗甲,四處挖洞。
為何會從地質田野考察方式得到啟發呢?他說是緣自1968年坐牢的時候。「從保安處的押房到景美,什麼書都不給你看,只能看一些『科學』的書。正中書局出了《地質學原理》,因為我唸人類學,考古也知道一點,所以就花了大概3個月到半年,讀地質學跟地質史。」
阿肥在書中讀到,要找岩層、斷層或礦脈,可以找地表的某一些露頭(outcrop)。「你找到這個地方有、那個地方有,連起來再看地層,就發覺露頭不是分開單一的,是整塊東西突出來。我就是受這個影響。」
雖然書名是《台北之春:六十年代的章回人文誌》,實則在「台北」和「60年代」這兩個「露頭」底下,阿肥還挖出了50年代的台北,和30年代的上海。
➤我認識的第一個左派
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抓捕殺戮未歇,思想箝制、言論噤聲。以今日想像,那時的空氣似乎蒼白安靜。阿肥的媽媽鄧麗楞女士卻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在台北臨沂街丘家的客廳,辦起了沙龍式的聚會。
週二下午是主婦聯誼,週四下午的文學、藝術講座,有好吃的甜點,也會事先刻鋼板油印講義發給來賓,週六晚上則是音樂或電影欣賞,有時還有「會後舞」,也不定期安排各家小孩們才藝表演。參與的人有媽媽的親友,不乏高官賢達,也有年輕一輩的新銳藝術家、文青、大學生們。據陳映真說,他在認識阿肥前,就曾到過丘家的客廳。
「媽媽沙龍」是怎麼來的呢?阿肥從回憶、舊照與家族親人轉述裡爬梳,重新認識了母親的身世與家世,才知曉她是甲午戰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家族後人。鄧麗楞生長的30年代上海,不只有影視劇裡的歌舞昇平、摩登新潮,也是進步青年、左派知識人成長的溫床。而常與鄧麗楞一同協辦文藝講座的,還有她畢業於東京帝大,深受大正教養年代社會思潮與白樺派影響的好友虞君質。

關於阿肥媽媽、家族及其往來的聞人雅士,曾經如何繁華、動盪的風流遺事,大部分都收在第二卷「輕憶」裡,甚至一度有來自對岸、乘著近年「民國熱」出版成繪本書的邀請。
但50年代的媽媽沙龍,不只是當時上流階層茶餘飯後的風花雪月,也是那個滯悶時代裡一處可以喘息的窟窿,也才有了10年後阿肥的左派同志們自在混跡的客廳。
阿肥都是這樣對朋友們介紹那幅高掛牆上的油畫:「我母親啊,她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左派。」
➤文鬥必勝?
關於母親的故事,其實是阿肥更早以前就完成的,提筆時心情鬱悶低落,寫了之後沒有編號,也不大外傳。那是2001年,新世紀之初。在友人的建議下,阿肥偶爾去榮總找精神科醫師張凱理,在他的診間,兩人相對無言,吞雲吐霧。「我們不是諮商,他不承認是諮商我,我也不承認被諮商。我們對著抽菸,其實滿好的。他老是問我:你有沒有鄉愁?你的鄉愁在哪裡?」
當時,阿肥在香港浸會大學的教職即將結束,與中研院打著官司,能否回來台灣定居還是未知數。「他問我回來怎麼樣?我說媽的,我不回來去哪裡?我本來去(流亡)美國就打算回來,後來發覺也是我太天真,從我78年逃出去,等拿到碩士、拿到博士候選人的資格,才5年就想爬回來。83年不給我回來,甚至到了88年也不給我回來,對他們來說你這個紀錄(政治異議分子)太新鮮了嘛!」阿肥語帶自嘲的說。
阿肥說,記得還在黑名單的時候,有一次回台灣,過海關時驗護照,機器發出「逼」的一聲。海關人員問他:「你是什麼事,欠錢不還嗎?」阿肥回,是帽子,紅帽子。「現在還有紅帽子?!」海關人員詫異。
我有點訝異阿肥自己提起黑名單的事,記得以前他總有點抗拒談坐牢、審訊這些事。「現在書出了,我壓力就小啦,覺得我該交代的都交代啦,60年代有思想內容的東西丟出來了。我現在覺得比較輕鬆,可以寫啦。」
出了三大冊書,或許像是放下了回憶與情感的重擔,可以談論曾經有點敏感的人事物,「以前覺得68年以後這個世界完蛋啦,以為我們從前的關係,通通老死不相見了。後來出牢以後發現,這些老傢伙王八蛋都還在,有的還是在一起鬼混。生命真是不見得那麼悲情、那麼脆弱的。」

「那,68年以後你還搞組織嗎?」我問阿肥。
阿肥擺擺手,他提起「石門景象光明」的事:「組織這件事情的可怕會燙傷人,特別是左派。左派的組織多少脫不了布爾什維克,或者是列寧黨的性質。為了立場、為了偉大的革命,可以犧牲人跟人的關係。雖然我們還沒有到那個程度,還沒有變成那樣的組織,但我非常排斥。對他們來講,我這個傢伙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無政府主義者,或者我講的,原始的左派,比你左派更左的、虛無主義的左派。我從來不會做任何由上而下的組織工作。」
阿肥說,接下來打算寫1968到78,已經寫了5篇。「寫第一天坐牢,進去就是疲勞審判。我本來始終覺得動不了手,憋了那麼久還是有好處呢!」他興奮地透露了不少書寫內容,還表示最近手感很不錯,有時在睡夢中,也恍惚是在寫著。
「我現在寫的責任就是,寫坐牢不要跟別人一樣。現在寫回憶錄和白色恐怖歷史的一堆,有些看了很火大呢!根本是寫黨史、寫黨員,只有帽子、沒有臉!幹!我就不要寫成那個樣子。別人寫的是規格,我要寫的是性格!」阿肥語氣有些激動,彷彿當年那個在台大文學院捶桌、怒問存在主義的青年再現。
「對老師來說,現在書寫還是戰鬥嗎?或者是已經放下了?」
「不是放下,是放鬆了。」阿肥說:「過去刀光劍影的東西在《台北之春》就比較收斂了。現在也是戰鬥,但就比較有太極拳的味道,看得懂的人就看了。最主要是要讓被我罵的人看懂,其他人看不懂沒關係。就當我是廢物利用、資源回收,只要有鬥就贏,然後多一個讀者,跟我一起玩得很開心,我就賺到啦。」●

台北之春:六十年代的章回人文誌
作者:丘延亮
出版:唐山出版社
定價:20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丘延亮
1962年即在屏東縣瑪家鄉山區探訪,後轉讀人類學。就讀台大人類學期間因與陳映真等組「讀書會」試圖突破白色知識宰制,於1968年6月6日被捕,因「叛亂罪」入獄。(該案已於2004年12月10日經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列為「台灣戒嚴時期十大代表性政治冤案」並獲平反。)
出獄後,於1979年以中學肄業的學歷流亡美國獲政治庇護,被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接受為博士生,後取得博士學位。雖於1983、88年兩度申請中研院民族所研究職位皆通過學術審查,但因「其他」因素未接獲聘書;遲至2005年才經中研院「處理丘延亮案特別委員會」通過聘任為「副」研究員。
秉持學術良知,丘延亮中英著作豐富,專書部分從早年《極目田野》、《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實質民主:人民性的覺知與踐行之對話》、《後現代政治》、《Colours of Money, Shades of Pride: Historicities and Moral Politics in Industrial Conflicts in Hong Kong》、《The Moral Politics of Industrial Conflict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ocated in Hong Kong 跨國企業中工業抗爭的道德政治學 一個在香港的工業人類學個案研究》等,合著《防天災 禦人禍:原住民抗爭與台灣出路》,譯著《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貼身的損友》等等,多與「知識人權」有關。本書同時亦是作者對年少經驗的反思、咀嚼與沉澱。
|
2023臺中文學季》穿越30冬的歌聲——楊逵《鵝媽媽出嫁》復刻講唱會側記
秋日周末午後,微風與陽光正好,臺中文學館的大榕樹下傳來了歡快樂聲,路過的大人、小孩紛紛好奇入座。由臺中市文化局、文訊雜誌社舉辦的2023臺中文學季「遇見大師系列」活動「穿越30冬的歌聲——楊逵《鵝媽媽出嫁》講唱會」在熱烈掌聲中揭開序幕。
講唱會最早可追溯到30年前:1993年,一群受到楊逵文學精神感召的臺大青年結夥,將楊逵的文學作品改編為一首首充滿生命力的音樂曲目,並自發性地舉辦了首場楊逵紀念音樂會。而後,由水晶唱片公司發行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如今已生華髮,經歷歲月洗淬的歌手朱約信、蕭福德、陳淳杰,加上現任楊逵文教協會理事的王信允,共同站上臺中文學季舞台演出,向文學大師楊逵致敬。
表演開始前,楊逵孫女、目前任教於東華大學華文系的楊翠以主持人身分現身。她俏皮地抱著一隻大鵝娃娃開場,說起家族與臺中這片土地深厚的淵源。出身臺南的楊逵,1935年舉家遷居臺中,一待就是50年,在此地穩穩扎根。楊翠形容臺中城是「我們家族故事重要的母胎」。
➤「有賣花阿婆,才有楊逵。」
以楊逵之妻葉陶為主體的〈賣花阿婆〉率先登場。楊翠認為以這首曲目作為開頭,意義非凡:「有賣花阿婆,才有楊逵。」
葉陶出身高雄,父親是古董商,家境富裕。公學校畢業後擔任教職,後受臺灣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運動影響,辭職從事農民運動,認識楊逵後結為夫妻。不料,1950年楊逵發表和平解決內戰的「和平宣言」,觸怒當時的省主席陳誠而遭逮捕,判刑12年。楊逵服刑期間,葉陶隻身種菜賣花,這首〈賣花阿婆〉就是要獻給葉陶的歌曲。
楊翠真情分享:「楊逵種花,都是由葉陶帶到臺中城來賣,鄰近的市場都曾有她賣花的蹤跡。」她笑談友人曾說過無心之語:要是沒有妳阿嬤(葉陶),妳阿公早就死了。當年楊翠聽了雖稍感不悅,但了解祖父母刻苦的生命經驗後,深有所感,認同當年倘若沒有葉陶辛勤地討生活,家族後代恐怕難以茁壯。
作為孫女,楊翠深深相信,〈賣花阿婆〉是一種召喚,邀請故人與魂靈共襄盛舉,逝去的人們也許不在世,但一定在場。曲畢,楊逵的小女兒楊碧,與人間國寶、織布藝師張鳳英也來到現場,以插花和織布回應賣花阿婆葉陶的堅韌精神,讓花開滿大肚山、讓布綿延山川土地。
➤不願屈服的鵝媽媽.壓袂扁的玫瑰
經典曲目〈鵝媽媽出嫁〉響起前,先回顧楊逵小說〈鵝媽媽出嫁〉。小說描述因殖民者利益、主人家庭的生計,不得不被迫犧牲的鵝媽媽,與鵝爸爸、幼鵝們拆散而「出嫁」的故事。楊翠提到,其實故事真有原型,發生於今日臺中一中街附近,也真有其「鵝」!鵝媽媽的形象生動地隱喻日治時期,沒有權力、更被宰制而喪失主體性的臺灣人。小說以兒童視角,戳破了皇民政策下「共榮、共存」的國族神話,更體現了楊逵不願屈服於帝國高壓統治的精神。
朱約信邀請〈鵝媽媽出嫁〉作詞人林良哲分享創作的原初念頭。林良哲十分認同楊逵對於土地、歷史的看法,他表示〈鵝媽媽出嫁〉即是從「希望延續楊逵精神」的念頭中誕生。
楊逵曾在東海花園種植玫瑰,玫瑰可以說是他生命的主意象,芽出其韌性不撓的樣貌,歌曲也因此應運而生——「一路走向自由的道路/民主和平快樂的新國/路無遠/道佇遐……」朱約信低沈悠揚的嗓音在大榕樹下縈繞。如〈壓袂扁的玫瑰〉歌詞所述,楊逵是「作園的、實在的、有骨氣的、袂老的」的人。他立於臺灣土地,腳踏實地努力耕耘,即使面對強權,也不曾彎腰洩氣。
〈玫瑰〉、〈壓袂扁的玫瑰〉兩首曲目皆源自楊逵知名作品〈壓不扁的玫瑰〉。〈壓袂扁的玫瑰〉起於1982年,作詞人林心智是楊逵參訪愛荷華大學結識的友人。這首歌曲也是《楊逵:鵝媽媽出嫁》整張專輯中,楊逵親自聆聽過的唯一曲目。
➤因為楊逵,有了百花齊放的樂園
代表新生代的王信允,演唱以楊逵〈春光關不住〉所命名的〈春光〉。2011年,楊逵文教協會尚未成立,楊翠帶領一眾學生舉辦「春光燦爛.走唱楊逵:楊逵文學音樂節」,由學生時期的王信允創作此曲,紀念楊逵105歲冥誕。他感性說道:「因為楊逵,我們看見『壓不扁的玫瑰』不同的面貌。因為楊逵,我們有了百花齊放的樂園,還有說不盡的故事。」
楊翠感性地說:「臺灣有許多願意為文學、歷史投入的年輕人,也因此才有了2011、2012年的楊逵文學音樂節。」她坦言自己亦有沮喪、挫折之際,而學生則成為她很大的支柱。像〈夯頭就像太陽花〉這般不畏強權的反抗歌曲,呼應了楊逵強韌不屈的精神:「夯頭親像太陽花/唉喔喂啊/此款的花蕊有氣勢/唉喔喂啊/少年的相挺來激做伙」。熱情的歌曲節奏下,現場人們精神一振,打起強勁有力的拍子。
楊逵雖肉身已故,但作品不斷與後人產生交集。〈菊花開的時〉便是由傳奇音樂人陳明章作曲、李坤城作詞,透過音樂與小說〈水牛〉展開對話,呈現故事中,玩伴因家貧,被父賣身受辱的悲傷故事。音樂開頭便是一片回憶風景:「菊花開的時/阮攏會想起汝/想起汝瘦瘦的身軀/偎佇水牛邊/菊花謝的時/阮攏會懷念汝/懷念汝天真的年紀/親像可愛的花蕊」,令人感慨世事殘酷。
此外,李坤城亦改編了楊逵初登日本文壇的代表作〈送報伕〉為同名歌,朱約信邀請李坤城之子李卓軒,向眾人分享父親作詞的歷程與心情。這些曲目如關不住的春光中,溫暖綻放的花之華。
➤理想無法一蹴而幾,持續與楊逵對話
「愚公系列」音樂改編圍繞著楊逵詩作。〈三個臭皮匠〉透過土地與人民的連結,展現不屈不撓的旺盛生命:「國土是我們的/流汗流血/祖先拓荒的//愚公一代/愚公二代/愚公三代//繼續墾下去/紮根幹下去/創建新樂園」,搭配李雙澤的曲即成〈愚公移山〉。
〈新愚公移山〉、〈愚公幾代〉都是由楊翠之子魏揚作詞。魏揚身為楊逵曾孫的身分,印證了詩內提到的愚公二代、三代,仍在臺灣這塊土地持續耕耘的世代傳承:「愚公幾代過去/追求經濟漠視土地/賠了正義奢望和平/我們是否還有土地」。詞作中敏銳地提問、控訴、探討,有如展開曾孫與曾祖父的跨時空對談。楊翠對此表示:「理想無法一蹴而幾,所以愚公四代、五代、六代才要繼續挖下去。」
接著登場的〈握拳不是為了揮向誰〉由歌手吳志寧以父親吳晟的詩作〈和平宣言——致楊建〉改編。原詩是詩人吳晟為楊逵次子楊建所作。楊翠朗讀詩句:「加暴者始終未出現/你確實不知該寬恕誰/即使握拳/只因胸口隱隱作痛/不是為了揮向誰」,並感謝吳晟寫下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的創痛。
最後,〈少年彼當時〉輕快響起,透露了未來展望與光芒。曲名〈少年彼當時〉是楊逵翻譯自電影《翠堤春曉》(Great Waltz, 1938)主題曲〈When we were young〉。楊逵在綠島服刑期間,結識來自不同省份族群的同學獄友,並撰寫劇作。歌曲中混雜的多元語言腔調,便是融合當時經驗而成。
《鵝媽媽出嫁》從前與未來的風景,在此時此刻的舞台彼此匯聚。這場《鵝媽媽出嫁》講唱會,不僅保留了草根、活潑的音樂調性,也延續了楊逵為普羅民眾、為鄉土奉獻的文學精神。台上少年正得意,台下總有少年來,楊逵藉由文學為臺灣人民帶來的春光,恆久地照亮了這塊土地。●
⚡2023臺中文學季.文學不斷電 (臺中文學館臉書粉專)
2023臺中文學季「文學不斷電」由臺中市文化局主辦、文訊雜誌社規劃執行,於9月2日至11月19日規劃系列精彩活動,讓文學在生活中永不斷電。
活動名稱|《熱帶天使》選萃音樂會——聽陳千武的《獵女犯》
日期|2023年11月19日(日)14:00-16:30
地點|臺中文學館.大榕樹木棧平臺(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
✧➠✧➠報名請按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