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47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專訪》前衛出版社創辦人林文欽:知識人必須推動臺灣智識提升
「你看,這4個字閣較嚴重」,前輩話說到一半,特別走回辦公室,找出朋友為他複印的舊公文,左手拿著文件,右手食指順著紙上的文字往下比,「『清查報繳』,各單位若是有這本冊(tsheh,書),就攏愛繳起去(kiáu khí-khì,繳交上去)喔!」
這位拿著公文的「台灣男子」名叫林文欽,1982年11月創辦前衛出版社,是40年來的社長,也是文化部第47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的得主。他手上的這份公文,是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發函,要求新聞局配合禁書相關作業的公文,查禁的正是前衛所出版的一本書籍。
被查禁的書是《島上愛與死》,書中收錄詩人作家施明正數則短篇小說,主題大多圍繞獄中政治犯的心理狀態,其中如〈渴死者〉、〈喝尿者〉等作,都已被認定為臺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而當時,前衛成立還不到12個月,林文欽就決定出版這本危險的小說集,結果不出所料地遭到當局查禁。
林文欽並未因此退縮。「我彼當陣喔,是去食著好膽藥仔啦。」他笑著回想。在他的領導下,前衛出版社繼續出版各種臺灣文學作品,之後擴及歷史和政治評論,近期更發行《一桿秤仔(漫畫版)》、《小王子》臺語譯本等符合新世代需求的書籍。
事隔40年,這位當初吃下「好膽藥仔」的出版界前輩,收到了另外一份公文。這一次,公文帶來的是好消息:他不再是政府眼中的麻煩製造者,而是國家肯定的重要文化人。40年前的新聞局要清查他所出版的書籍;40年後,由新聞局轉型而成、國家最高文化主管機關文化部,卻要以國家級的獎項認可他一生的貢獻。
金鼎獎評審讚譽林文欽「秉持理念、與時俱進」,並肯定前衛出版社是「臺灣既有本土關懷兼具世界視野的民營出版單位之一」。究竟,林文欽如何從一名年輕編輯,成為懷有雄心壯志的出版社創辦人?
➤出道之路:從讀選集的人,變成出選集的人
林文欽是雲林人,1954年生於濁水溪南岸的崙背鄉,成年後到臺北的中國文化學院文藝組讀書,在陽明山上度過大學4年。畢業後以預官身分到高雄旗山的海軍陸戰隊服役,負責處理軍中公文。
1979年,才剛退伍的他回到臺北市,在三民書局擔任編輯。老闆相當器重他,不但為他配給宿舍,而且一聽到他晚上要去聯合副刊兼職,竟馬上問:「偌濟(guā-tsē,多少)錢?我加予(hōo,給)你!」到職才一年,林文欽就在這間當時最大的民營書店當上小主管,負責策畫一套臺灣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集結。
這樣的「集結」是當時出版界的常見策略。林文欽回憶,他當時讀了鍾肇政所主編的《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工餘也經常在附設的書店讀書,對遠景出版社發行的各種國內外作家選集印象深刻。
所以,當3年10個月後他「出師」創辦前衛出版社時,也馬上許願能為臺灣作家出版選集。他觀察,那時不同作家作品散落各處,不利於累積能見度,選集因此是好的策略。經過多年準備,他終於在1988年正式啟動這項計畫,到了1993年終於出齊50冊,蒐羅57位臺灣作家的作品。
當時,與其說這樣強調臺灣主體性會引發爭議,更精確的說法是,文壇主流根本不認為臺灣有自己的文學可供討論。林文欽至今仍清楚記得那時的氛圍:有臺大教授輕蔑地說「哪有臺灣文學」,還有知名文化人甚至主張臺灣文壇所有作品「都只能算是邊疆文學」。說起那時出版的心情,林文欽是這樣形容:「我是賭一口氣——咱臺灣嘛是主體!」
➤警備總部迫使他成本加倍,反對運動則幫助他拓寬銷路
從《島上愛與死》等敏感作品,一路到《台灣作家全集》,前衛出版社對臺灣主體性的堅持也引起威權政府的注意。除了查禁之外,當局還有其他騷擾手法。「譬如藉口欲買冊,敲電話問一寡有的無的,問甲一小時。閣譬如彼時公司對面有一間便利超商,一行出去!喔!Big brother閣來看我矣!」林文欽現在說起這件事已經能夠大笑。
但是,那時的情況其實並不輕鬆:「管區、調查局攏會來tshiau(搜)看我最近敢有啥物批(phue,信),阮擱有出啥物書。我後來發覺,警察攏會趁我無佇公司的時陣來,這可能是因為有一擺警備總部欲去地下室看,我著甲伊的人㨑咧(tsang-leh,抓住、逮住),叫伊擋咧(叫他站住)。」說到自己親身擋住幹員的往事,林文欽又再度面露微笑。
他並不害怕警察,但當時最讓他感到困擾的,其實是政府審查所造成的公司財務負擔。那些數字到現在他還記得清清楚楚——比如他出刊《臺灣新文化雜誌》,發行20期當中,有16期被政府查禁,雜誌的成本本身已要90元,海外郵資又要88元,而政府經常等到他已經將雜誌送去郵局才宣布查禁,把郵包通通扣下來,郵資又不退回,讓他損失馬上翻倍。「真夭壽!」林文欽忍不住唸了一句。
不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這段時間,也是臺灣反對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候。「我是坐著臺灣反對運動的便車」,身為先行者,林文欽這句話顯得有點太過謙虛,但從銷量來看卻似乎不無道理。他說,會去參與抗議場合的人,經常對臺灣社會充滿熱情,卻並沒有常逛書店的習慣,因此,反對運動現場替前衛出版社帶來另一群新讀者。「彼時全臺灣有十幾臺發財車,銷路攏真好。」
發財車上陳列的那些書,包含流亡臺獨運動者彭明敏的自傳《自由的滋味》,以及二二八事件時美國駐臺副領事柯喬治(George Kerr)所著作的《被出賣的台灣》。
林文欽說,當時這些書有許多版本已經在地下流通,但翻譯與編排的品質參差,也有許多缺漏,而這正是專業出版人可以介入的時候——「我定定講,編輯就親像廚師,毋但愛做甲好食,嘛愛予伊看起來好食款(看來好吃的樣子),予人想欲了解其中的內容。」這是林文欽心中編輯的手藝,也是編輯的使命。
➤得獎的呼籲:希望政府運用經費協助提升「臺灣智識」
但在此同時,出版人也必須與時俱進。舉例而言,林文欽就認為「選集」已非現在最重要的出版策略。他分析,過去臺灣本土作品缺少發表空間,最糟的時候只能仰賴林海音在《聯合報》副刊撐起一塊園地,但氛圍改變的第一波訊號,是連宋澤萊的作品都能登上《中國時報》副刊。到了現在,林文欽半開玩笑地說,作家自己根本不需要出版社幫忙出選集。
而另一項時局的改變則令人心情更為矛盾。近來很多文化人都會擔憂讀者下滑,但林文欽說,前衛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經歷一波流失。他觀察,早期黑名單上、被政府禁止回臺的人,在國外會常訂前衛的書,訂單一次都上百本,但他們能夠回國之後,反而不再那麼渴求臺灣社會相關的知識。
同理,解除戒嚴、李登輝當選總統等等變遷,也帶來類似的影響。「逐家(大家)感覺臺灣已經解禁矣,氣氛上自由,意志就放較冗(līng,放鬆),知識追求的熱情嘛降低。」對林文欽來說,近年來網路資訊的興起並非全新的問題,而是同一問題的新一版本:「逐家認為有需要才去買就好,橫直(huâinn-ti̍t,反正)網路頂面已經有真濟(tsē/tsuē,多)好看的,結果就攏無買、無看。」而由此造成的出版業營業額緊縮,當然更是他與許多人同樣擔心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前衛出版社確實以不同的出版策略因應,但另一方面,在獲得特別貢獻獎肯定的此刻,他也呼籲政府多多注意。林文欽相當肯定教育部的做法,認同教育部撥款給各級學校圖書館,直接讓教師有更多資源購置書籍。他呼籲,文化部和其他部門也可以效法,「至少得著金鼎獎的好冊,文化部著會買來配送予全國的圖書館,予有興趣的人攏看會著。」不但推廣具備知識內容的好書,也讓發行這些書的出版社有錢能夠繼續存活。
畢竟,如同林文欽所說,要有一個強健的國家,就必須要有強健的「精神素質」。他相信,徒有「臺灣意識」是不夠的,知識人更必須推動「臺灣智識」的真正提升,而這既需要出版社的持續推行,也需要讀者們的持續閱讀。●
東亞書房》故事X聲音,道尾秀介出版體驗型推理小說,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曾寫下《影子》、《烏鴉的拇指》、《月亮與螃蟹》等代表作的直木獎作家道尾秀介,於上個月底推出體驗型推理小說《我聽得見》(講談社),以故事與聲音的結合,為讀者創造立體感十足的沉浸式感官娛樂。突然過世的創作歌手留下的「Demo帶」、有著家庭問題的少女家中的「生活音」、背負難言之隱的兩名男子的「祕密對話」、煩惱夫妻關係的女性交給摯友的「最後證據」、舊倉庫中找到的「錄音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種聲音,將成為解開所有謎團的關鍵。這部作品特別之處,在於閱讀時會在不同時間點出現相關連的二維碼,讀者掃描後即可播放聲音,隨之進入道尾所構築的推理世界中。
■以《詭屋》、《詭畫》創下超過百萬部銷售佳績的網路恐怖小說家雨穴,在這個月中推出《詭屋2:十一張平面圖》(飛鳥新社)。在新作中,雨穴以「無盡的走廊」、「孕育黑暗之家」、「森林中的水車小屋」、「捕鼠器之家」、「無法逃脫的公寓」、「只出現過一次的房間」等11個奇怪的家,再續前作的房地產怪屋謎案。作家與設計師栗原將再次合作,挑戰難解之謎,而當後篇〈栗原的推理〉串起所有謎題時,令人戰慄的真相也將隨之浮現。
為了守護九的未來,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八與六,以及在籌備大規模現場演出之時,收到殺害威脅的九,將如何面對現實與壓力呢?吳勝浩在這本超過600頁的大長篇中,揉合社會黑暗、貧富差距、娛樂產業、家族和血緣,以及難以克服的新冠疫情等主題,譜寫屬於現代的敘事詩。
■文學獎得獎作《黑南風之海》、《巨鯨之海》、《登越山嶺》作者伊東潤,於上個月出版歷史小說新作《上帝之城》(實業之日本社),以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為背景,刻畫賭上信仰自由的震撼對決。在關原之戰中隸屬西軍,擔任小西行長侍者的彥九郎與善大夫,以及守護肥後之地的佐平次,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基督徒武士。戰敗後失去主家的3人,各自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島原之亂後,3人再次相逢,這次卻站在敵對的立場兵戎相向。歷史小說巨匠伊東,以年輕基督教武士所經歷的重重考驗,探問神、信仰、以及生存的意義。
當案情細節公開後,網路上開始流傳一種說法:「町田和荒川的殺人事件,是否是模仿熱門VR遊戲《Dragon’s Grave》中的連續殺人案呢?」看似不相干的兩起事件,關聯性漸漸變得不容忽視。貫井以VR普及的近未來設定,勾勒出張力十足、毫無停頓的精彩懸疑推理。
〈翱翔於春〉描繪櫂和曉海在瀨戶內島嶼的相遇,以及支撐著兩人的北原老師隱藏的過去。〈編織星光〉講述櫂成為漫畫原作者及作家後,櫂的兩位責任編輯,努力燃燒熱忱讓才能如燦星閃耀的故事。最後一個短篇〈跨越波濤〉,則描寫曉海經歷如煙火般璀璨的戀愛時光後,繼續度過的人生。《編織星光》發行後獲得眾多讀者的好評,被譽為完全不遜於前作、具有作者凪良獨特的美感、讓人深感共鳴及重新思考夫妻與家庭樣貌的作品。
【業界新聞】
■日本最大出版經銷商「日本出版販賣株式會社」(日販),於近日發布年度暢銷榜,總結去年11月底至今年11月底的銷售數據。綜合排行前10名,分別為小杉拓也《一日就能達到19x19的小學生心算指南》(DIAMOND)、鈴木典丈《大危機百科》(小學館)、雨穴《詭屋》(飛鳥新社)、雨穴《詭畫》(双葉社)、村上春樹《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新潮社)、凪良汐《宛如星辰的你》(講談社)、MEGUMI《這樣做可以變美》(DIAMOND)、元宮秀介團隊《神奇寶貝朱/紫公式完全攻略手冊》(OVERLAP)、柴田啓子《麵包小偷》(角川出版),以及大川隆法《地獄之法》(幸福科學出版)。
相較去年只有逢坂冬馬一人,以文學書籍《少女同志,向敵人開槍吧》進入綜合排行前10名,今年有更多文藝作品角逐前列,除了總榜中表現亮眼的雨穴、村上及凪良外,東野圭吾亦以《與魔女共度的7天》及《你殺了誰》兩部作品,一舉拿下小說類分項排行榜前10的2個名額。
另外,去年的大贏家逢坂,也在今年10月推出新作《給未被歌頌的海盜們》(早川書房),以1944年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為舞台,講述海賊團的少年少女們,在目睹鐵軌盡頭的「究極之惡」後,與體制抗爭、挑戰希特勒青年團的故事。雖因發行時間較晚,與今年的年度排行榜無緣,但依然獲得諸多文壇作家與廣大受眾的讚譽。
■日本角川出版社因新書涉及性別爭議,而在發行前緊急喊卡。角川原定明年1月出版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阿比蓋兒.施萊爾(Abigail Shrier)的暢銷書《Irreversible Damage: The Transgender Craze Seducing Our Daughters》(日文譯名《那孩子也成了跨性別者:社群媒體蔓延的性轉換潮流悲劇》),原書於2020年在美國發行,討論後悔成為跨性別者,但因手術難以回頭而深感苦惱的個案,以及她們父母及醫生的想法。
雖然該書已翻譯成10國語言,並曾獲《泰晤士報》、《經濟學人》等媒體肯定,但也因其爭議主題,招致許多批判,甚至被貼上「恐跨」的標籤。角川開始宣傳新書時,社群媒體上除了歡迎出版的言論,亦出現將施萊爾視為「煽動仇恨者」的批評,角川甚至收到切腹刀的照片及威脅訊息,最終於本月5日宣布取消該書出版計畫。
■據日本媒體報導,因罹患肝內膽管癌而暫時封筆療養的直木奬作家伊集院静,於上個月24日逝世,享壽73歲。伊集院於1980年代踏入文壇,從描寫父子關係的《海峽》三部曲開始,透過無數作品勾勒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他的代表作包含奪得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的《乳房》、描繪嚴格棒球教練的柔軟愛情的直木獎作品《受月》、柴田鍊三郎獎獲獎作《機關車先生》,以及累計銷售超過200萬本的暢銷系列《大人的流儀》等。他從2011年起擔任直木獎評審,並因其諸多貢獻於成績,在2016年獲得紫綬褒章。
除伊集院静外,詩人暨芥川獎作家三木卓,亦在上個月中因年邁過世,享壽88歲。三木幼時在中國滿洲長大,二戰結束後回國,這段經歷成為他後續文學創作的泉源。他在1973年以短篇小說〈鶸〉獲得芥川獎,除了小說外,也透過許多詩歌、童話等作品,展現親切溫柔的風格,代表作有《小噺集》、《路地》、《裸足與貝殻》、《北原白秋》、《K》等。三木亦是紫綬褒章及旭日章等榮譽得主。
【得獎消息】
納粹在1943年宣布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清洗時,大約有一萬名猶太人受困德國境內,而這些人中,約有半數成功活到戰爭終結。岡典子講述這5000人得以倖存背後,「未被知曉」的驚人救援事蹟,並呈現妓女、農場主等歷史洪流中的無名英雄,在反納粹行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40屆織田作之助獎評選於本月21日舉行,乘代雄介以青春群像劇《那是誠》(文藝春秋),成為本屆獎項得主。《那是誠》於今夏發行,並入圍今年7月的第169屆芥川獎。這部作品聚焦高中生們在修學旅行途中,偏離原定路線展開的冒險。男高中生佐田誠,計畫在東京修學旅行的自由行動日,去見失散已久的叔叔。
乘代透過旅行中的小事件、帶點叛逆感的行動,以及屬於年輕人的互動方式,細膩呈現生活的光輝與樂趣。擔任評審的作家古川日出男評述:「在複雜家庭長大的主角,奮不顧身地展開行動,而他身邊同樣年幼的男女們,有如『精神上的骨牌效應』般,一個個成了他的夥伴。他們的冒險雖然小,卻富含真切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