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罪人、病人或凡人?管制藥品使用者的眾生相:評《戒不掉的癮世代》

在東亞社會中,鴉片戰爭以來各種管制藥品使用的相關議題持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討論與好奇。我們對於用藥者的認識,多來自於教科書、國內外新聞或影視作品所呈現的片段形象,那些關於戰爭、幫派暴利/暴力、警方取締查緝與各種「毒癮者」道德淪喪的故事。在各式的教育及傳播影響下,「毒品」是一碰就會跌落無底深淵的可怕物質,而成癮者是失去自我陷入癲狂的「毒蟲」,甚至失去了身為人的資格。

我們慣常別過頭去,將它/他們自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排除,定格在警局、監所、醫院、某個暗巷街角或包廂隔間中。也因為它/他們的高度污名,使我們對日常生活身邊多元且多樣態的管制藥品及其使用者認識有限。我們不知道這些藥品的效用與後遺症各自不同,也不知使用者是怎樣的人。我們甚至不知道,也沒有準備,當身邊出現使用者,或者,當我們自己成為使用者時,該怎麼辦?

以長年的訪問調查為基礎,2024年《鏡週刊》記者鄭進耀用《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帶我們走進環繞著各種不同管制藥品的人們,從產銷、使用到戒除,他們的生命故事之中。同樣以長年深入報導為基礎,另一本主題類似但取徑不同的近作,是2023年由《報導者》團隊的《島國毒癮紀事》。

➤癮的時間與空間

《島國毒癮紀事》以鳥瞰的視角,從各種角度來通盤理解現今的管制藥品「問題」,不僅對臺灣在當代跨國「毒品」產製轉銷過程中的角色有清晰的整理,更對成癮者所歷經相關的警政、司法與醫療處境有細膩與深入的討論。而《戒不掉的癮世代》則是由作者帶領讀者穿街走巷,慢慢走入一個個不同管制藥品及人物的生命史,以及與之交織的時代變遷。

歷史感是《戒不掉的癮世代》相當突出的特色,作者用心地呈現每一個人物,甚至是每一個管制藥品的前世今生。從古老的鴉片到K他命,許多管制藥品在成為「毒品」之前,都曾是治療疾病的良藥,甚至在成為「毒品」之後仍是如此。

例如在當代臺灣幾乎已無人吸食濫用,卻仍名列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一級毒品榜首的鴉片,在清代及殖民臺灣都是治療肺病與腹瀉的常用藥物,目前仍是止咳藥水的主要成分,鴉片類藥物也依舊是重要的疼痛緩解藥物。


鴉片是從尚未成熟的罌粟果取出的乳狀液體,乾燥後變成淡黃色或棕色固體。(圖源:wikipedia)

同樣地,K他命自戰後起被廣泛地運用在手術麻醉,更在1980年代起由醫療研究者持續開發在憂鬱症治療上的潛力。大麻則於19世紀被運用在止孕吐及精神疾病,對特定患者來說至今仍是對抗不明癲癇、巴金森症等疾病,重拾正常生活的可能救星。走過每個藥品從開放到管制的曲折歷程,我們才能理解所謂「毒品」與「藥品」之間的界線實是幽微難明,無法一刀兩分。

➤藥與毒的一體兩面

本書另一個特點在於正視每個藥品的物質性,而非將它們視為毒品而獨重其成癮性。不同藥品與各種日常使用情境之間交織生成令人迷戀的效果,是作者帶領我們進入使用者生命的重要切入口。對使用者來說,他們所追求的不只是享樂,而是將藥物與各種生命情境結合,來調劑、處方出各自理想的生活。

鴉片類的藥品有麻醉止痛的效果,於是感冒糖漿讓陳阿姨可以忍受工地勞動帶來的病痛,一個人獨自將三位小孩拉拔長大。安非他命有興奮、專注、不眠的效果,更是意外地切合資本社會追求金錢積累、高工時高壓力的工作型態,讓出身眷村,想趁年輕多賺點錢好幫父母換間大房子的老賀,可以從頭到晚不休息地開聯結車;讓就讀明星高中的皓子可以提升讀書效率,好趕上班上眾多怪物型的天才;也讓酒店名花陳鳴敏可以克服大量飲酒所帶來的暈眩與不適,隨時提神醒腦,好與酒客周旋。


感冒糖漿內含的「可待因」(Codeine)是一種鴉片類藥物(opioid),有止痛、止咳和止瀉的藥效。(圖源:wikipedia)

即使是那些看似單純追求暴利,渴求一夕致富的輸運者,作者也試著重訴他們的生命故事──有時只是有種不甘心。在遠洋漁業已然沒落的時代,東港小鎮青壯一代的漁民們面臨朝不保夕的現狀,或許是想重溫父執輩過往出海一趟就有一輛名車、一棟樓房的風光;也或許是為了擺脫因難堪的現實而欠下大批賭債,讓他們甘冒風險進入管制藥品的產銷網絡之中。

藥品的使用史,見證了臺灣戰後社會的快速變遷,讓我們看到在劇變的時代洪流沖刷推擠下,那些想要乘風破浪昂首前行,卻又只能載浮載沉,奮力掙扎不致滅頂的人們。

➤藥的台日關係

雖然作者善用歷史元素深入刻畫使用者的形貌,但部分內容仍有待商榷。如書中提及殖民時期臺灣的麻藥管制較日本內地更為寬鬆,也有製造安非他命的技術,成為戰後臺灣製安基礎。然而今日常用的甲基安非他命,是由日本學者於20世紀初所合成,於1941年由日本製藥公司以覺醒劑(Philopon,ヒロポン)之名開始販售,戰爭時期大量提供給需長時段工作且隨時保持警覺的軍人、飛行員、信號員及勞工使用,與臺灣的關係不大。

在1950及6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復甦的時期,因應高壓且高工時的工作文化,日本藥廠更進行大規模的宣傳與促銷,導致大規模的安非他命流行並衍生諸多社會問題,才迫使政府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此間,戰後滯留日本的臺灣人與韓國人,不少集結成幫派並介入黑市的安非他命交易,引起日本當局關切。

臺日之間的幫派網絡持續交織,當1960年代後日本安非他命管制嚴格、不易取得時,臺灣成為另一種供應管道。譬如書中的幫派大姊陳鳴敏,就曾走私安非他命至日本,以應臺灣留學生的需求。臺灣作為東亞海域,乃至於不同大陸之間重要的交流節點,歷史中各種跨國境的人群移動、知識交流與商品流通,都是理解全球各地獨特卻又緊密關連的藥物使用文化的重要線索。

無論是《島國毒癮記事》鳥瞰式的全景介紹,或《戒不掉的癮世代》梳理物質與使用者生命史,都是我們重新理解本地管制藥品使用的好起點,且彼此相輔相成。

➤擺脫汙名的挑戰

臺灣當今的藥物政策,正從刑罰化轉型至醫療化,不再將使用者當成罪犯,而是需要醫療照護、社區支持的病患。第一線的檢察官、醫師與社工師等專業者,力陳去污名的重要性,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阻斷成癮者勒戒出獄後,又不斷成癮入獄的循環。

但即使是這些用心且願意投入的行動者,也是在長期接觸、面對成癮者後,方能有所體悟。他們感慨地說,我以前唸書時都不知道這些事情,我的生活圈中都沒有這樣的人等等,顯見對管制藥品使用者的污名與排除,實已透過反毒教育深化至許多專業教育之中。此外,許多使用者也因曾遭遇不友善的醫療或司法對待,對專業有所疑慮,甚至抗拒。

從歷史、科技與社會(STS)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必須警覺,醫療化並非所有問題的萬靈丹。醫學專業有其所追求的內部利益、回饋機制與價值觀,不必然與社會追求的目標相符,更有不少追逐利益捨棄公義的不肖分子,如為了促銷自家藥品導致近年來美國鴉片類藥物成癮大流行的薩克勒(Sackler)醫師家族(可參見精彩的《疼痛帝國》)。

專業不但需要自律,更需要社會大眾共同監督,在追逐利益(如更多的健保給付)之時也重視公義,方能成為一同推進社會的動力。

此外,醫療化政策將使用者視為病人,或可讓部分重度成癮者擺脫道德污名,有助其回歸正常生活。但醫療化難道不會同時造成另一種污名,導致另一批隱性使用者對專業介入的抗拒?如殖民政府將為數眾多的阿片(即今日的鴉片)吸食者視為病人,並透過更生院進行強制勒戒矯治。但許多吸食者都不願意被當成病人,無意否定自我,更不期待被醫療給「更生」。

從淺嚐、習慣、依賴到成癮,人與各類藥品的關係存在著多種樣態,無法被簡單化約成毒品與毒癮者。《戒不掉的癮世代》提醒我們,應該正視各種藥品的前世今生,細究其使用的脈絡與潛在的利弊,方能提升社會大眾對藥品的認識,一同討論出適合當代臺灣的管制力道與方式,讓藥物與使用者的生命情境妥適結合,在充滿挑戰的現實生活中,面對並發現自我。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戒不掉的癮世代:
臺灣的毒梟、大麻、咖啡包與地下經濟

作者:鄭進耀
出版:鏡文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進耀

《鏡週刊》文化組記者,曾用筆名「萬金油」出版多本著作。以《吃便當》一書獲得2019年度Openbook好書獎,另著散文集《不存在的人》。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許宏彬(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2024-04-04 11:00
現場》語言學家開講!《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新書活動側記

兩位專業語言學家謝承諭、蘇席瑤聯手合作,蒐羅超過70部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從多元主題探討社會上的各種語言學現象,出版新書《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新書分享會上,兩人從校園生活及台灣各地語言使用習慣切入,帶領讀者看見社會背景、地域歷史、性別等如何影響我們的語言表達。

活動中,兩位作者也分享了書寫此書的甘苦談。作為學院裡的語言學家,他們在這本書中努力更貼近大眾,希望讀者能享受到語言學的有趣之處。

➤研究主題親近生活

「語言學」是什麼?許多人可能認為語言學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在台灣,語言學相關課程與研究大多隱身在外語、文學系所裡,因此能見度不高。謝承諭苦笑說,他都告訴自己母親:「如果別人問我讀什麼,就說我在讀英文就好。」——不僅因大眾對語言學的陌生,更因為語言學研究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難以一言概括。

蘇席瑤解釋,語言學是用「科學化、系統性的方式,研究語言及相關現象的學科。」研究可分為兩個方向:語言的「結構」與「使用」,前者包含聲音、語法構詞以及語義學等,後者則是研究性別、性向、心理、社會文化等如何影響語言的使用。

聽來好像很複雜,但實際上語言學的研究主題非常親近生活,例如「台中腔」、「晶晶體」都是研究主題之一,專家們會蒐集錄音樣本並進行分析與考察。有趣的是,語言不僅表達著字義本身,包括咬字、口音、使用的詞語等方面,也暗藏著許多訊息。

例如經典歌舞片《窈窕淑女》當中,展示了當時社會階層對語音變異的影響;台劇《俗女養成記》則表現出使用「台語」與「國語」,如何給人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實際上也有研究顯示,「台灣國語」給人的親切度最高。印度電影《救救菜英文》的主角即便事業跟家庭方面都能力俱佳,卻仍因不諳英語而受到家人的嘲笑。相比於「以貌取人」,我們「以聲取人」的狀況可能還要更多。


《窈窕淑女》、《俗女養成記》、《救救菜英文》宣傳海報

➤口音、口型、出身與刻板印象

蘇席瑤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語言學,她特別挑選美國電影《辣妹過招》,帶大家探討校園裡的社會語言學。《辣妹過招》有段劇情是,主角凱蒂的朋友們解說校園裡的交友生態,每個小圈圈的風格都不同。蘇席瑤以其中兩個族群,風雲人物與頹廢度日的學生兩者來對比,不僅穿著上有所差異,其語言使用習慣也不同。

風雲人物傾向使用標準語法,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傾向用非標準語法,後者更在發音上有美國周邊城市常見的「母音推移現象」(例如將「bet」發得像「but」)。這些差異不只來自個性,家庭背景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多數風雲人物來自中產階級家庭,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多來自勞工階級家庭。

台灣也有類似的電影與研究,例如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升學班的林真心與歐陽非凡,以及放牛班的徐太宇,在穿著打扮上便有顯著不同,徐太宇說話也較豪放不羈。而美國杜克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多明妮卡.貝倫(Dominika Baran)曾針對新北市某綜合高中做了相關語言研究,比較不同科別在發捲舌音「ㄕ」、介音「ㄨ」的標準程度,發現一般高中科與文書處理科的發音會較電子科來得標準一些。


《辣妹過招》、《我的少女時代》宣傳海報

謝承諭帶來趣味的問答小活動,也讓大家有新奇發現:「口型」竟然也影響了我們判讀發音,耳朵聽見的並不是絕對。或從對滷肉飯、橡皮擦、春捲等食物的稱呼,就可能判斷出對方的出身。

這些討論也帶來思考,儘管我們能從語言判斷出某些資訊,但也可能因此落入陷阱——當我們遇到某種語言現象,很可能受到個人感受與刻板印象的影響,而產生誤解與偏見。但透過觀察與思辨,我們有機會更客觀地持平看待與理解,讓語言真正成為傳達彼此心意的橋樑。


滷肉飯、肉燥飯;橡皮擦、擦布、擦子;春捲、潤餅。生活中充滿對同一物品的不同稱呼。(麥田出版提供)

➤降低學習門檻、期待引發更多共鳴

兩位作者也聊到成書背後的花絮。起初寫書的想法誕生,是因為謝承諭經常到校園演講推廣語言學。隨著108課綱的改變,他跟許多高中老師開始思考,語言學怎麼帶進課程。另一方面,蘇席瑤認為社會語言學與大眾生活很貼近,有時也成為公眾討論的議題,但實際會接觸語言學的卻僅有學校裡的學生,是很可惜的事。

兩人都希望讓大眾輕鬆理解語言學,因此選擇以大家熟悉的影劇作品、貼近本土的題材作為引子,嘗試降低學習門檻、引發更多共鳴。

寫書過程中不乏挑戰。蘇席瑤笑說原本以為能很快寫完,然而要流暢地融合影劇與研究內容兩端,同時確保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沒有偏離,其實要花不少工夫。謝承諭最大的挑戰則是拖延症,他也發覺自己的文字有「自我感覺良好」的一面,但要面向大眾,必須更加顧及閱讀者的感受。

兩人皆表示,這次的書寫經驗使他們收穫甚多。蘇席瑤形容平常做研究就像關在象牙塔裡,直到出書後收到迴響,才知道有這麼多人也對語言學有興趣,感覺自己跟社會更有聯繫——呼應著謝承諭在書中所言:「語言學不是敝帚自珍的象牙塔,語言學活在每一句電影台詞裡,每一段故事情節中,每一個與人互動的日常片刻。」


(麥田出版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
作者:謝承諭、蘇席瑤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謝承諭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碩、博士。研究興趣包含語用學、言談分析、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曾受邀至全國多個學校、單位演講,主題包含語言學、英語自學、專業英語課程設計、大學英語授課、人工智慧融入教學,心中最有愛的還是語言學(本書另一位作者就是大學時開啟這份愛的推手之一),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與喜歡這個領域。
(撰寫自序、第6章、第11到18章)

蘇席瑤
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語言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對於語言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著迷。研究領域主要為社會語言學、語言人類學、及語用學。對語言、認同、語言意識形態、和性別相關議題特別關注。
(撰寫第1到5章、第7到10章、後記)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4-03 18:00
書評》當文科生遇上科學危機: 陳柏煜及其所創造的決鬥藝術

去年(2023)底迎來了各種書獎、文學獎的決鬥。在這樣和平廝殺的氛圍中,我在文學的競技賽事裡挑了一位選手,花了一個月,在工作空檔就研究一下他,看他在哪裡是炮灰,遇到什麼對手更有戰力。但沒有意外的是,《決鬥那天》幾乎是所有文學賽事的入圍選手,卻在不同回合下場。這本詩集無論形式或內容都不太討好,沒有立即可引作字卡的金句,藝術性高過議(話)題性,以及,太多性隱喻、引號括弧、和外語人名。

所以我也沒有過度期待什麼地閱讀著陳柏煜選手的作品,那些空檔是那麼無欲則剛好,像是心神被消耗殆盡之時,他來給你講一些有趣的事情;在顯微鏡的玻片下,在迷你的泡泡裡,有著多心、易感、細節充滿的字句。因此這篇文章雖然是從《決鬥那天》開啟,卻也在他其他作品短暫停留或重新開始;而我也經常不在意詩、散文或評論文類間是否有所扞格。

這篇文章也與我過往寫過的文字不同,注定有種單向的親密感,即使我尚未見過作者本人。柏煜將親密定義為「來自預先掌握」(《科學家/蓋玻片》,頁29),但我的是「出於事後留用」。對未知並不執著的我,面對期待總會往後退一步,預言也不如歷史來得容易讓我震動。所以感覺閱讀柏煜的當下有種親密感,讓我很願意讀過一次之後,再讀幾次,讓關係延續。

➤i. 科學危機

我喜歡他透過文字把玩物體的手感。對此,多篇討論其作品的文章都會提及他擅於將生命時刻寄寓隱藏在物質對象,而我認為那是他特別懂於區分物體與現象的能力:不是讓物件寄情,僅作為感官的現象,而是透過身體(感)操演物件本身,甚至進而修正西方社會文藝復興以來過於強調視覺的感官現象。

這整句讀起來很像在掉現象學書袋,卻無心地將此一哲學運動如何回應歐洲科學危機、強調顯現物的本質自身連結到柏煜的作品上。就如同他自己不斷補充「決鬥」定義時,雖然動用了負面感覺(怒氣、嫉妒、焦慮、倦怠), 卻那麼願意、那麼挺身。「決鬥」畢竟是非常「身體」的。或者《科學家》作為(作者童年)注定失敗的職業,企圖顯現佛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的本質,不讓怪物作為科學危機的隱喻,而是危機就是科學自身。

科學就是危機的表述,也常見於他將文學藝術視作科學後的篇章中。如〈首與體〉(《科學家/蓋玻片》)談主詞的缺失,是文法科學的危機;他寫物與人的關係(如鋼琴、琴譜),也有著佛蘭肯斯坦式的不懷好意。當他看似科學規矩地在丈量物理與情感、共識與歧異、粉紅與藍色間的距離,其實是在蒐集危機的清單,好在決鬥時派上用場。

➤ii. 另一面

與「物/體」同樣具有風格的寫作法,在於凸顯「面」的翻轉、陰影的顯露。如在《mini me》中多次出場的「月亮不亮的那面」(〈夜曲〉)、〈連月亮都只有一面向著地球〉、〈後記:歡迎來到月球背面〉,帶來亮光面以外的訊息。有險惡的秘密、遮蔽的實(表)情、永恆的失落、不可信的科學。但讓不可知的成為可知後,亦取消了「陰暗面」的對立位置,讀來更像趨近圓滿的全面。

又或者他在〈雕像的背面〉(《決鬥那天》)中直接框出一道名為等待的風景,等待在隔壁達成共識,決鬥。這或是一次編排的巧合,但讓進擊的背面提著頭顱,溢出到隔壁的決鬥場,兩隻狗彼此嗅聞,又各自被帶回。與月亮不向著地球的那一面一樣,〈雕像的背面〉提出另一種世界觀,不基於二元對立,不侷限於身體,而是基於跨越與連結。

如在〈另一種語言〉(《科學家/蓋玻片》)裡,柏煜透過自己的語言經驗,以語言隔閡思索跨越與連結。台北菁英學子的身體尚未安裝方言系統,是與身俱來就失去的天賦(之一),因此需要透過「電話」來掌握他與台語的物理距離;是通訊線另一頭的(凹進去的月球背面住滿的另一群人)、在另一個城市、由另一具身體發出的聲音。但外傭安妮、阿嬤、小柏煜都因為「另一種語言」而產生連結,都有了不舒服的位置,也是(非)共同體的一種形式。

➤iii. 顯影術

出於科學式的好奇,並將文字作為程式拆解,他有了自己丈量世界的算式,也有著打開世界的能力。但如同他不斷動用月球暗面與其他反面符號作為機關,這些科學與算式反倒經常讓人感到懷疑。馬翊航提及柏煜的小說藝術雖能顯現暗語,但這技術簡直是以檸檬汁寫下隱形文字,而要得其天書,還要看讀者的控火能力。(〈他想來想去還是發了(一槍,或一張請帖)〉,《決鬥那天》)

如《科學家/載玻片》在長寬一定的尺度內顯現「映像」,而在玻片中成像的、是事物的雜質與本質,甚至連科學家留在玻片上的指紋全部都看到。幾次我以為我已經很懂得閱讀評論文章,卻只是被科學家指頭上的皮脂給誘惑了。已知用火前,心裡已燃起一把火。但也是如此,我了解到科學家有著不閃躲的決鬥姿態。他不以微言之姿躲在大義之下,他以言本身讓你大意。

但換個角度來看,柏煜透過「藝術」引發的「顯現之學」,就如「一隻斑馬走在另一隻身體裡面」(〈斑馬〉,《mini me》),是疊合、融入、隱身,一如他寫下「我的工作就是為鏡框加上新的鏡框。」(〈請柬〉,《決鬥那天》)這是其作品獨有的顯影術。很多時候,我以為我不「知道」他在寫什麼,但其實我被既有的符號編碼系統(顏色、動物、藝術家、季節)帶到一種情境時,他「就逃到情境外」(〈請柬〉,《決鬥那天》),因為他想顯現的不是符號,而是事物的本身。

最後,在與作家蕭詒徽同台的新書座談會上, 柏煜透露書名頁上的英文標題借自藝評家賽巴斯欽・斯密(Sebastian Smee)的作品《藝敵藝友: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間的愛恨情仇》(The Art of Rivalry,2016)。斯密為「相互較勁」(rivalry)賦予了屈服、親密、開放、與易感等內涵,而非死敵、好鬥、怨恨等男性中心的既定形象。因為(這幾組藝術家)正是透過直覺、憤怒、羨慕、嫉妒等動物性本能,造就了風格上的突破。也讓這些高端藝術家間的較勁,讀起來不亞於體育運動的激烈身體感。

回到文章開頭提及的文學/出版決鬥場,柏煜在準備上場之前,是否遇到過那樣較勁感、身體感、情感張力十足的對手,讓迷你科學家來到《決鬥那天》?這本書上場後,有沒有遇過那樣高端激烈的對手?這或許是比戰勝得獎來得更重要的事。無論如何,或許也正因為《決鬥那天》還沒有站在勝利的終場上,我感覺這本書持續在戰鬥中,以他覺得最漂亮的方式。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科學家
作者:陳柏煜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決鬥那天
The Art of Rivalry
作者:陳柏煜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柏煜

1993年生,台北人,政大英文系畢業。木樓合唱團、木色歌手成員。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影視小說二獎(當屆首獎從缺),雲門「流浪者計畫」、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作品多次入選年度文選。著有散文與評論、訪談文集《科學家》,詩集《陳柏煜詩集mini me》,散文集《弄泡泡的人》。譯作《夏季雪》。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4-03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