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語言學家開講!《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新書活動側記
兩位專業語言學家謝承諭、蘇席瑤聯手合作,蒐羅超過70部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從多元主題探討社會上的各種語言學現象,出版新書《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新書分享會上,兩人從校園生活及台灣各地語言使用習慣切入,帶領讀者看見社會背景、地域歷史、性別等如何影響我們的語言表達。
活動中,兩位作者也分享了書寫此書的甘苦談。作為學院裡的語言學家,他們在這本書中努力更貼近大眾,希望讀者能享受到語言學的有趣之處。
➤研究主題親近生活
「語言學」是什麼?許多人可能認為語言學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在台灣,語言學相關課程與研究大多隱身在外語、文學系所裡,因此能見度不高。謝承諭苦笑說,他都告訴自己母親:「如果別人問我讀什麼,就說我在讀英文就好。」——不僅因大眾對語言學的陌生,更因為語言學研究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難以一言概括。
蘇席瑤解釋,語言學是用「科學化、系統性的方式,研究語言及相關現象的學科。」研究可分為兩個方向:語言的「結構」與「使用」,前者包含聲音、語法構詞以及語義學等,後者則是研究性別、性向、心理、社會文化等如何影響語言的使用。
聽來好像很複雜,但實際上語言學的研究主題非常親近生活,例如「台中腔」、「晶晶體」都是研究主題之一,專家們會蒐集錄音樣本並進行分析與考察。有趣的是,語言不僅表達著字義本身,包括咬字、口音、使用的詞語等方面,也暗藏著許多訊息。
例如經典歌舞片《窈窕淑女》當中,展示了當時社會階層對語音變異的影響;台劇《俗女養成記》則表現出使用「台語」與「國語」,如何給人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實際上也有研究顯示,「台灣國語」給人的親切度最高。印度電影《救救菜英文》的主角即便事業跟家庭方面都能力俱佳,卻仍因不諳英語而受到家人的嘲笑。相比於「以貌取人」,我們「以聲取人」的狀況可能還要更多。

➤口音、口型、出身與刻板印象
蘇席瑤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語言學,她特別挑選美國電影《辣妹過招》,帶大家探討校園裡的社會語言學。《辣妹過招》有段劇情是,主角凱蒂的朋友們解說校園裡的交友生態,每個小圈圈的風格都不同。蘇席瑤以其中兩個族群,風雲人物與頹廢度日的學生兩者來對比,不僅穿著上有所差異,其語言使用習慣也不同。
風雲人物傾向使用標準語法,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傾向用非標準語法,後者更在發音上有美國周邊城市常見的「母音推移現象」(例如將「bet」發得像「but」)。這些差異不只來自個性,家庭背景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多數風雲人物來自中產階級家庭,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多來自勞工階級家庭。
台灣也有類似的電影與研究,例如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升學班的林真心與歐陽非凡,以及放牛班的徐太宇,在穿著打扮上便有顯著不同,徐太宇說話也較豪放不羈。而美國杜克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多明妮卡.貝倫(Dominika Baran)曾針對新北市某綜合高中做了相關語言研究,比較不同科別在發捲舌音「ㄕ」、介音「ㄨ」的標準程度,發現一般高中科與文書處理科的發音會較電子科來得標準一些。

謝承諭帶來趣味的問答小活動,也讓大家有新奇發現:「口型」竟然也影響了我們判讀發音,耳朵聽見的並不是絕對。或從對滷肉飯、橡皮擦、春捲等食物的稱呼,就可能判斷出對方的出身。
這些討論也帶來思考,儘管我們能從語言判斷出某些資訊,但也可能因此落入陷阱——當我們遇到某種語言現象,很可能受到個人感受與刻板印象的影響,而產生誤解與偏見。但透過觀察與思辨,我們有機會更客觀地持平看待與理解,讓語言真正成為傳達彼此心意的橋樑。

➤降低學習門檻、期待引發更多共鳴
兩位作者也聊到成書背後的花絮。起初寫書的想法誕生,是因為謝承諭經常到校園演講推廣語言學。隨著108課綱的改變,他跟許多高中老師開始思考,語言學怎麼帶進課程。另一方面,蘇席瑤認為社會語言學與大眾生活很貼近,有時也成為公眾討論的議題,但實際會接觸語言學的卻僅有學校裡的學生,是很可惜的事。
兩人都希望讓大眾輕鬆理解語言學,因此選擇以大家熟悉的影劇作品、貼近本土的題材作為引子,嘗試降低學習門檻、引發更多共鳴。
寫書過程中不乏挑戰。蘇席瑤笑說原本以為能很快寫完,然而要流暢地融合影劇與研究內容兩端,同時確保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沒有偏離,其實要花不少工夫。謝承諭最大的挑戰則是拖延症,他也發覺自己的文字有「自我感覺良好」的一面,但要面向大眾,必須更加顧及閱讀者的感受。
兩人皆表示,這次的書寫經驗使他們收穫甚多。蘇席瑤形容平常做研究就像關在象牙塔裡,直到出書後收到迴響,才知道有這麼多人也對語言學有興趣,感覺自己跟社會更有聯繫——呼應著謝承諭在書中所言:「語言學不是敝帚自珍的象牙塔,語言學活在每一句電影台詞裡,每一段故事情節中,每一個與人互動的日常片刻。」●

|
作者簡介: 謝承諭 蘇席瑤 |
書評》罪人、病人或凡人?管制藥品使用者的眾生相:評《戒不掉的癮世代》
在東亞社會中,鴉片戰爭以來各種管制藥品使用的相關議題持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討論與好奇。我們對於用藥者的認識,多來自於教科書、國內外新聞或影視作品所呈現的片段形象,那些關於戰爭、幫派暴利/暴力、警方取締查緝與各種「毒癮者」道德淪喪的故事。在各式的教育及傳播影響下,「毒品」是一碰就會跌落無底深淵的可怕物質,而成癮者是失去自我陷入癲狂的「毒蟲」,甚至失去了身為人的資格。
我們慣常別過頭去,將它/他們自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排除,定格在警局、監所、醫院、某個暗巷街角或包廂隔間中。也因為它/他們的高度污名,使我們對日常生活身邊多元且多樣態的管制藥品及其使用者認識有限。我們不知道這些藥品的效用與後遺症各自不同,也不知使用者是怎樣的人。我們甚至不知道,也沒有準備,當身邊出現使用者,或者,當我們自己成為使用者時,該怎麼辦?
以長年的訪問調查為基礎,2024年《鏡週刊》記者鄭進耀用《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帶我們走進環繞著各種不同管制藥品的人們,從產銷、使用到戒除,他們的生命故事之中。同樣以長年深入報導為基礎,另一本主題類似但取徑不同的近作,是2023年由《報導者》團隊的《島國毒癮紀事》。
➤癮的時間與空間
歷史感是《戒不掉的癮世代》相當突出的特色,作者用心地呈現每一個人物,甚至是每一個管制藥品的前世今生。從古老的鴉片到K他命,許多管制藥品在成為「毒品」之前,都曾是治療疾病的良藥,甚至在成為「毒品」之後仍是如此。
例如在當代臺灣幾乎已無人吸食濫用,卻仍名列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一級毒品榜首的鴉片,在清代及殖民臺灣都是治療肺病與腹瀉的常用藥物,目前仍是止咳藥水的主要成分,鴉片類藥物也依舊是重要的疼痛緩解藥物。
同樣地,K他命自戰後起被廣泛地運用在手術麻醉,更在1980年代起由醫療研究者持續開發在憂鬱症治療上的潛力。大麻則於19世紀被運用在止孕吐及精神疾病,對特定患者來說至今仍是對抗不明癲癇、巴金森症等疾病,重拾正常生活的可能救星。走過每個藥品從開放到管制的曲折歷程,我們才能理解所謂「毒品」與「藥品」之間的界線實是幽微難明,無法一刀兩分。
➤藥與毒的一體兩面
本書另一個特點在於正視每個藥品的物質性,而非將它們視為毒品而獨重其成癮性。不同藥品與各種日常使用情境之間交織生成令人迷戀的效果,是作者帶領我們進入使用者生命的重要切入口。對使用者來說,他們所追求的不只是享樂,而是將藥物與各種生命情境結合,來調劑、處方出各自理想的生活。
鴉片類的藥品有麻醉止痛的效果,於是感冒糖漿讓陳阿姨可以忍受工地勞動帶來的病痛,一個人獨自將三位小孩拉拔長大。安非他命有興奮、專注、不眠的效果,更是意外地切合資本社會追求金錢積累、高工時高壓力的工作型態,讓出身眷村,想趁年輕多賺點錢好幫父母換間大房子的老賀,可以從頭到晚不休息地開聯結車;讓就讀明星高中的皓子可以提升讀書效率,好趕上班上眾多怪物型的天才;也讓酒店名花陳鳴敏可以克服大量飲酒所帶來的暈眩與不適,隨時提神醒腦,好與酒客周旋。
即使是那些看似單純追求暴利,渴求一夕致富的輸運者,作者也試著重訴他們的生命故事──有時只是有種不甘心。在遠洋漁業已然沒落的時代,東港小鎮青壯一代的漁民們面臨朝不保夕的現狀,或許是想重溫父執輩過往出海一趟就有一輛名車、一棟樓房的風光;也或許是為了擺脫因難堪的現實而欠下大批賭債,讓他們甘冒風險進入管制藥品的產銷網絡之中。
藥品的使用史,見證了臺灣戰後社會的快速變遷,讓我們看到在劇變的時代洪流沖刷推擠下,那些想要乘風破浪昂首前行,卻又只能載浮載沉,奮力掙扎不致滅頂的人們。
➤藥的台日關係
雖然作者善用歷史元素深入刻畫使用者的形貌,但部分內容仍有待商榷。如書中提及殖民時期臺灣的麻藥管制較日本內地更為寬鬆,也有製造安非他命的技術,成為戰後臺灣製安基礎。然而今日常用的甲基安非他命,是由日本學者於20世紀初所合成,於1941年由日本製藥公司以覺醒劑(Philopon,ヒロポン)之名開始販售,戰爭時期大量提供給需長時段工作且隨時保持警覺的軍人、飛行員、信號員及勞工使用,與臺灣的關係不大。
在1950及6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復甦的時期,因應高壓且高工時的工作文化,日本藥廠更進行大規模的宣傳與促銷,導致大規模的安非他命流行並衍生諸多社會問題,才迫使政府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此間,戰後滯留日本的臺灣人與韓國人,不少集結成幫派並介入黑市的安非他命交易,引起日本當局關切。
臺日之間的幫派網絡持續交織,當1960年代後日本安非他命管制嚴格、不易取得時,臺灣成為另一種供應管道。譬如書中的幫派大姊陳鳴敏,就曾走私安非他命至日本,以應臺灣留學生的需求。臺灣作為東亞海域,乃至於不同大陸之間重要的交流節點,歷史中各種跨國境的人群移動、知識交流與商品流通,都是理解全球各地獨特卻又緊密關連的藥物使用文化的重要線索。
無論是《島國毒癮記事》鳥瞰式的全景介紹,或《戒不掉的癮世代》梳理物質與使用者生命史,都是我們重新理解本地管制藥品使用的好起點,且彼此相輔相成。
➤擺脫汙名的挑戰
臺灣當今的藥物政策,正從刑罰化轉型至醫療化,不再將使用者當成罪犯,而是需要醫療照護、社區支持的病患。第一線的檢察官、醫師與社工師等專業者,力陳去污名的重要性,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阻斷成癮者勒戒出獄後,又不斷成癮入獄的循環。
但即使是這些用心且願意投入的行動者,也是在長期接觸、面對成癮者後,方能有所體悟。他們感慨地說,我以前唸書時都不知道這些事情,我的生活圈中都沒有這樣的人等等,顯見對管制藥品使用者的污名與排除,實已透過反毒教育深化至許多專業教育之中。此外,許多使用者也因曾遭遇不友善的醫療或司法對待,對專業有所疑慮,甚至抗拒。
專業不但需要自律,更需要社會大眾共同監督,在追逐利益(如更多的健保給付)之時也重視公義,方能成為一同推進社會的動力。
此外,醫療化政策將使用者視為病人,或可讓部分重度成癮者擺脫道德污名,有助其回歸正常生活。但醫療化難道不會同時造成另一種污名,導致另一批隱性使用者對專業介入的抗拒?如殖民政府將為數眾多的阿片(即今日的鴉片)吸食者視為病人,並透過更生院進行強制勒戒矯治。但許多吸食者都不願意被當成病人,無意否定自我,更不期待被醫療給「更生」。
從淺嚐、習慣、依賴到成癮,人與各類藥品的關係存在著多種樣態,無法被簡單化約成毒品與毒癮者。《戒不掉的癮世代》提醒我們,應該正視各種藥品的前世今生,細究其使用的脈絡與潛在的利弊,方能提升社會大眾對藥品的認識,一同討論出適合當代臺灣的管制力道與方式,讓藥物與使用者的生命情境妥適結合,在充滿挑戰的現實生活中,面對並發現自我。●
臺灣的毒梟、大麻、咖啡包與地下經濟
作者:鄭進耀
出版:鏡文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進耀
《鏡週刊》文化組記者,曾用筆名「萬金油」出版多本著作。以《吃便當》一書獲得2019年度Openbook好書獎,另著散文集《不存在的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