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甄

陳佩甄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目前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破周報》執行主編,時報出版社編輯,學學文創志業研究員。任編輯暨研究工作期間曾多次執行東亞人權議題,包含訪問南韓性別組織與慰安婦團體、印度流亡藏人、脫北者等。目前進行的研究以戰後初期台韓社會中的「他者」為主題,將觸及性別、族群、冷戰地緣政治等面向,台灣二二八事件、南韓濟州四三事件等歷史成因 。現有研究成果散見《台灣文學學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文化研究月報》等學術期刊,採訪報導、評論撰述則見於《破周報》、《今藝術》、《Okapi》、《聯合文學》等雜誌。

書評》當文科生遇上科學危機: 陳柏煜及其所創造的決鬥藝術

2024-04-03

去年(2023)底迎來了各種書獎、文學獎的決鬥。在這樣和平廝殺的氛圍中,我在文學的競技賽事裡挑了一位選手,花了一個月,在工作空檔就研究一下他,看他在哪裡是炮灰,遇到什麼對手更有戰力。但沒有意外的是...閱讀更多

話題》照顧者聯盟: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心.坎》與照護書單

2024-01-26

他們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卻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迷失在讓另一方活下去或優雅走向死亡的緊迫性和即時性中,但不奢求對等的關懷。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閱讀更多

書評》第一人稱的逆襲:朴相映小說中的情感共同體

2023-10-12

第一次注意到朴相映,是因為文學出版社「文學村」(문학동네)自2010年創立、專為出道10年內的作家設立的文學獎「年輕作家賞」。2020年的大賞得獎作家即為1988年出生於大邱的朴相映,當年的得獎作品...閱讀更多

書評》疾病的「時間性」:《病從所願》與《間隙》的修復性書寫

2022-04-11

在思考平路的《間隙》與隱匿的《病從所願》於台灣當代文學創作的意義時,我先在腦中搜尋了台灣文學的疾病書寫系譜。在我有限觀察裡,經常被討論的類型是「小說」,且大多是以第三人稱視角再現「疾病」及其「隱喻」...閱讀更多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評審報告

2021-12-01

本年度文學創作共有48本作品入圍決選,涵蓋長短篇小說、詩集、散文、圖像小說、圖文創作、攝影集等豐富類型,更有數本作品兼具跨文類與敘事媒介的特質。這之中有文學巨人正常發揮,更多青年作家頭角崢嶸、...閱讀更多

書評》意念之塚・生命之詩:在川貝母《成為洞穴》中指認無以名狀之物

2021-08-16

初見《成為洞穴》時,我對一切都感到不安。封面上那詭異的形體、厚重的黑灰色調、紙張上的孔隙,以及其下包覆著不懷好意的色彩,讓閱讀無法理所當然的開啟。而因習慣使然,我先將書衣摘下,攤開後見到了(...閱讀更多

書評》折疊空間與延遲時間:《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中的「反」成長

2021-03-22

我在年少一點、無時不感到身心靈匱乏的時期(或許就是李璐寫作《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的年紀),經常想著要趕快「長大」,以離開困頓、離開那時呼吸的空氣裡的每一個粒子。彼時我也讀邱妙津、...閱讀更多

話題》和地球共生,與非人一起進化:第12屆台北雙年展導讀書單

2020-12-28

甫於2020年11月開展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由政治哲學研究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參與策展,提出「我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批判想像。參展作品由政治、疫病、生態、...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