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天才雷普利、Carol都出自她筆下!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刻劃美國女同志作家暗黑浪漫一生

目宿媒體日前公開外國文學電影發行計畫,將於8月25日上線首部作品——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瑞士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透過大量日記素材、親人和前伴侶的訪談,爬梳美國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人生故事,及其在高冷公眾形象背後,面對社會反同氛圍,不得不隱藏的感情生活,並深入海史密斯的家庭關係。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

➤小說人物雷普利風靡全球,卻因性向母女關係失和

1921年生於美國德州的海史密斯,以心理驚悚類型創作聞名,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犯罪小說家之一,「雷普利五部曲」系列小說:《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 )、《地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Ground, 1970)、《雷普利遊戲》(Ripley's Game,  1974)、《跟蹤雷普利》(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1980)、《水魅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 1991)令美國讀者趨之若鶩,連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亦是她的書迷。

眾人所不知道的是,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紀錄片訪談中,許多親友觀察到海史密斯和母親感情疏離,母女不曾出現在同個空間,媽媽亦不主動關心女兒的消息。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雖大受好評,後續卻造成海史密斯與母親的關係破裂。


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

海史密斯從未透露自己就是《鹽的代價》作者,但父母借住公寓後翻到書籍,母親意會到此書是女兒的作品,向牧師告發她書寫同志小說。此舉讓海史密斯深感羞辱,她在私人手記中大嘆:「哪個笨蛋不懂一個人用化名寫書,就是不想讓大眾知道?」當海史密斯母親察覺女兒喜歡同性時,冷嘲熱諷地挖苦,還安排女兒與異性約會、逼迫她嫁給男人,更為此讓海史密斯接受性向矯正治療。

種種恐同行徑使海史密斯無法忍受,最後訴諸法律斷絕母女關係。

海史密斯前女友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深刻瞭解伴侶有多受傷,受訪時表示海史密斯曾深愛母親,卻從未獲得對等的回報。在缺乏母愛的環境長大,海史密斯遂投身寫作來彌補難以擁有的生活。

幸好,海史密斯的寫作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肯定與賞識。


美國作家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是海史密斯最後一位正式同居人。

➤化名出版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40年後才袒露本名

1950年代初期在美國文壇出道的海史密斯,推出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後,隨即獲得名導希區考克的青睞,火速被買下版權改編成同名電影,翌年(1951)上映。書商鼓勵她再寫懸疑作品,未料後來收到描繪女同志愛情的書稿《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即2016年在國際蔚為風潮的《因為愛你》電影原著。

可惜的是,當時適逢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保守勢力打壓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性少數、新興宗教、社會運動家。書商擔心若發行《鹽的代價》恐怕斷送犯罪小說家前途,加上當時同志文學往往帶有悲劇色彩,沒有圓滿結局的先例,出版社不相信她能寫好跳脫慣例的圓滿結局,因此拒絕發行。同志身分的海史密斯只得發展地下戀情,且逐漸和筆下角色重疊,帶有罪惡感並過著雙面生活。

《鹽的代價》後來輾轉簽給其他出版社發行。當時公開出櫃恐帶來危險,為了掩飾真實身分,海史密斯決定使用化名「克萊兒.摩根」(Claire Morgan)出版,還在書中煞有其事地編了假的感謝名單,使假身分看起來更真實。發行隔年(1953).平裝本銷售近100萬冊,證明開放式的結局反倒滿足大眾的喜好。

直到小說出版近40年後,海史密斯才敢公開袒露作者身分,同意《鹽的代價》掛上本名出版。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引用海史密斯生前訪談,她認為這本書之所以受到長久歡迎,是因為在同志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人物沒有自殺,而是試著把生命中活出一點什麼」的安排,並承認小說中兩位主角逆轉社會阻撓,攜手共度未來,是她刻意為之,真心希望有圓滿結局。


1952年至今《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不同版本的書封設計。(取自amazon)

➤被名導翻拍成電影的經典作品

「假上流真詐騙」在現實中時有所聞,《創造安娜》、《神鬼交鋒》也以此為劇情發展。其實早在近70年前,海史密斯筆下就誕生了遊走上流社會的經典騙徒人物: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結合美國夢的英雄膽識與惡魔般瘋狂行徑的男性罪犯。其魅力歷久不衰,吸引許多導演挑戰影視化。

希區考克的《火車怪客》、溫德斯的《美國朋友》、魅力歷久不衰的《天才雷普利》,都改編自海史密斯的原著。紀錄片中,她語出驚人地說:「雷普利只在他認為該殺人的時候動手。」


海史密斯前女友,德國藝術家塔比雅,曾與海史密斯一起構想拍攝女版雷普利。

1960年由法國第一美男子亞蘭.德倫(Alain Delon)演出,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執導的電影《陽光普照》(Purple Noon),就是改編自小說《天才雷普利》。亞蘭.德倫俊美、冷酷的形象完美詮釋了雷普利自負陰險的人格特質。

不過由於60年代保守風氣所致,該片在結局暗示雷普利將被繩之以法,與原著逍遙法外的安排大相徑庭。海史密斯曾表示對結局失望,認為是「對道德可怕的讓步」。

1977年上映的《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由德國新浪潮名導溫德斯執導。溫德斯自承原本想拍的小說版權都被買走了,於是採用《雷普利遊戲》文本並加入《地下雷普利》偽造畫作的情節。

直到1995年海史密斯逝世後,雷普利系列小說仍被接連改編上映,1999年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執導的同名電影《天才雷普利》,演員陣容星光熠熠,由麥特.戴蒙、裘.德洛、葛妮斯.派特洛擔綱主角。而《因為愛你》(2016)片中備受矚目的凱特.布蘭琪其實也在此片擔任導演自創的配角。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穿插改編電影經典片段,深入淺出介紹海史密斯暗黑、浪漫的生命謎團。親筆書寫《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中文片名的歌手鄭宜農,觀影後形容本片充滿著美,呼應著海史密斯私密書寫自制的文字,宛如詩篇,並感慨:「我願世界少幾本偉大的著作,以交換她能來看看現在的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關於集體缺愛的時代:《海神家族》

陳玉慧《海神家族》最早於2004年出版,大受好評,後在2009年改編成同名舞台劇於國家戲劇院演出。今年7月重版出來,首先令我驚豔的是新封面。限量書衣版結合臺灣古厝、媽祖意象及琉球風情的鮮豔印花,將本書重要的三條脈絡融合其中,這麼混搭又這麼適合。

《海神家族》是作者半自傳的家族書寫,貫穿1930年前到近代,揉雜著外省、臺灣本地、日本的家族故事。書中每個角色都在生命中汲汲營營,求生存、也求人生的答案,但沒有任何一個主角得到愛,就像臺灣的近代史一樣,集體缺愛的無父的探問。

➤媽祖與陰性史觀

相較於《悲情城市》由男主角兄弟檔的故事串聯,《海神家族》是由女性的眼睛建構出陰性史觀。書中的男性主角篇幅佔比仍多,然而正因從女性視窗看去,相較於其他大時代的書寫,本書的男性角色較少家國英雄主義的表彰,反而充分展露出自身的軟弱殘破及困惑。社會邊緣的女性常常比別人多看到些什麼卻不說破,選擇背負及沉默,這些聲音都在本書中用優雅且流動的語彙呈現出來。

陳玉慧擅長的說故事魔法,在《海神家族》裡展露無遺。沒有使用高深或艱澀的文學語彙及技巧,流暢短篇的運鏡方式,娓娓道來家族成員的翻騰:出身琉球、遇上霧社事件後嫁入臺中林家的外婆綾子;會駕駛零式戰機、最後在二二八事件餘波中消失的外公林正男;擁有藝術魂卻大半輩子逃亡最後落腳巴西、支持臺灣獨立運動的叔公林秩男;從安徽輾轉來臺、中年返鄉卻又落魄回臺的父親二馬等等。主角們所要的定位、話語權、愛與被愛、存在感,這些寂寞既親近又熟悉,仍是我們當代窮盡一生在自問與追尋。

《海神家族》中的海神,就是女性神明媽祖。主角們在海洋間穿梭往來於日本臺灣及中國,海神以其溫柔但無言的姿態注視著大家,有時回應了主角的祈求,有時漠然。短篇中穿插著臺灣民俗的祭祀方式如拜地官、拜七娘媽、喪禮等,作者在訪談中提到:「在臺灣,很多人信神是基於世俗生活實用的考量。」各個神明有不同的職守及功能,讓故事中沒有講完的生老病死,彷彿在祭祀流程中補足。


臺灣常尊稱織女和七仙女為「七娘媽」。圖為七夕祭拜七娘媽(攝影:陳瀅州/圖源:文化部)

➤那是缺愛而失語的台灣人

小說裡有多條曲折參差的感情線,對於各主角而言都具有鏡像的映照功能。這些感情線都不似傳統戰爭大片中亂世兒女的生死深情承諾,而是根植於現實土壤中發芽的情感需求。主角母親綾子在父親消失期間與小叔發展出所謂的不倫戀,但書中通篇未使用「不倫」兩字來形容,最激烈的場景不過是大女兒質問母親:「不要以為你跟叔公那些事情沒人知道!」於此嘎然而止。這段支線密密地鋪排在將近一半的章節中,散落且清淡,沒有具體實相。

就像二叔公在某次與母親擦肩而過時說的那句:「我知道並且深深體驗的事情,卻一輩子都無法告訴你。」在書的最末,二叔公還是回到了台灣墓園下葬,雖然如他本人所希望的,是葬在綾子附近,然不是並列而葬,是如同人生中的守護,在綾子的側後方。而綾子的身邊,是尋不到遺體的丈夫衣冠塚。

總是有人在逃亡,總是有人犯錯,總是有人被辜負,然而負心的那個也沒有比較快樂。這是一個大時代下大家集體缺愛跟尋愛的故事,沒有人找到答案,所有人都在顛沛流離中載浮載沉,就像作者在書末自陳:「我的父母可能沒有愛過我,但有誰愛過他們?」

臺灣在歷史定位跟航海地圖上都是一個迷幻的座標,「無父(fatherless)的海島,被出賣割讓,被殖民宰割,集體潛意識裡有無父及弒父的恐懼和糾纏,光這些就已幾乎快動彈不得。」《海神家族》裡承載著眾人對於生命中定位與愛的叫喊及追尋,從首次出版至今快20年,今日翻開再讀仍色彩鮮明,這就是臺灣人所生所長的心靈烙印。

「我常懷疑,但我無需懷疑,像我這樣的人便是臺灣人。」這是吾輩因缺愛而常常猶豫失語的臺灣人,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海神家族
作者:陳玉慧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玉慧

年少開始寫作,逐漸成為文字魔幻師,以會說故事聞名。曾在巴黎學習和從事戲劇,編導多齣舞台劇,後來在德國擔任駐歐記者,屢有獨步國際新聞,近年轉向影劇編導,文學和電影作品曾獲多項大獎,多部小說亦外譯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8-07 11:00
童書短評》#115 陪孩子目睹經典之作的旋風回歸

氣候行動

未來在我們手中!你就是地球的希望
Climate Action
喬治娜.史蒂文斯(Georgina Stevens)著,凱蒂・瑞絲(Katie Rewse)繪,王姿云、許晃雄譯,水滴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11-18歲)
從小學生到青少年,不管是個人、親子或是班級共讀,這本書都是認識環境議題的絕佳首選。除了用條理清晰的資訊圖表以及章節分類,娓娓分析氣候變遷的過去未來與政策現況外,也具體列出許多激勵人心的人物楷模與靈活實用的創意行動,鼓勵人們身體力行,從家庭及校園為起點跨步,面對燃眉危機不再置身事外。豐富且生動的知識彙整,把世界真實的樣貌即時帶至眼前,大大拓展讀者視野與心胸,是一本含金量極高、值得細細捧讀的知識百科專書。【內容簡介➤

小矮人全書Gnomes

Leven en werken van de kabouter, De oproep der kabouters
威爾.海根(Wil Huygen)著,瑞安.普特伍里葉(Rien Poortvliet)繪,編譯:潘人木、林良、馬景賢/翻譯:韓書妍,積木文化,2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11-18歲)
近半世紀過去了,封面上的那尊小矮人一點都沒變,醒目的尖紅帽子,皺著眉頭背著手,依然牽引讀者的濃濃好奇,一起遁入那優雅又粗曠、浩大又細緻的神祕世界。書裡的每一頁都讓人驚嘆不已,精緻考究的圖鑑插畫把小矮人的生命、生活、軀體、靈魂都畫得極其靈活優美;如民族誌般深入田野、鉅細靡遺且撰寫生動的解說文字及故事,更是讓人讀得津津有味,幾乎忘了這其實是個虛構的故事,不管任何人問起,你都會斬釘截鐵的說:小矮人真的來過,也與你我共存這世間。
這本書曾經颳起一陣旋風,也陪伴許多資深書迷走過童年,如今隆重再版回歸,除了保留經典的開本尺寸及封面樣貌,也用心添增內容及新字體,豐富完備更勝以往,望眼欲穿值得珍藏,當然也值得一讀再讀回味。內容簡介➤


《小矮人全書Gnomes》內頁(圖片提供:積木文化2022《小矮人全書Gnomes》© 1976/1981 Uitgeverij Unieboek, Uitgeverij Unieboek│Het Spectrum for the original edition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小蓮與柳樹少年

연이와 버들도령
文、圖:白希那(백희나),蘇懿禎譯,維京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白希娜再次用巧手揉造出一個層次豐富、如夢似幻的故事世界。那流露萬語千言的人偶身影眉眼,那漫天飛雪中的嫣然世外桃源,每一幅如電影鏡頭般的實景畫面都是千錘百鍊後的完美呈現,帶給讀者無可挑剔的視覺震撼,心甘情願再停駐、再靠近一點,感受畫面裡的每一道細節、細節裡的每一處幽微。
經歷春夏秋冬一輪四季,孤女小蓮與柳樹少年從最初的相遇走向了命定的別離。白希娜用獨具風格的表現形式與不落俗套的文字改寫,讓這個看似老套的民間故事褪去陳味,人性光輝驅散了結尾的悲劇心碎。傳統與創新、通俗與典雅、死亡與復生,靈動與凝止,所有看似不可兼得的一切,都在這個作品裡展現出圓滿和諧。【
內容簡介➤


《小蓮與柳樹少年》內頁(維京出版提供)

小i的旅程

Little i
文、圖:麥可.霍爾(Michael Hall),柯倩華譯,台灣東方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頭上的小圓點滾啊滾啊掉到海裡去了,字母小i於是踏上一段尋覓之旅,想要找回自己的完整模樣。沿途中,各式各樣的字母獻上祝福,標點符號也成群結隊熱心指引方向,好不容易抵達海的那一頭,這才驚覺自己已經不一樣了:一個長大挺立的I,一個展現自我的I,正茁壯閃耀著。
從小寫i變成大寫I,從字母變成一個有意義的主詞,作者用最少的字、最簡單的概念,就把「成長」這個概念講得明瞭又入裡。巧妙融合了語言學習與圖畫創作,奔放鮮豔的拼貼畫風洋溢無畏氣息,讓孩子輕鬆學習認字,也在明亮愉悅的故事裡看見自己、激勵自己,期待著長大後的模樣。內容簡介➤


《小i的旅程》內頁(台灣東方出版提供)

尼克叔叔的書箱

施佩君著,蔡元婷繪,維京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尼克叔叔的書箱像一間小小圖書館,裡頭有詩集、故事、科學知識,甚至難得一見的絕版品,歡迎熟面孔及新朋友來看書、尋書、交換書。「拿走一本、放入一本」,書箱裡的好書永不匱乏,凝結了愛書人的默契與善意,也散播出源源不絕的知識與快樂。
這個故事讓人聯想到台灣各地「漂書運動」,美好的起心動念促成人與書的更多交集,題材討喜讓人躍躍欲讀。明亮愉悅的圖像把愛書人的癡迷、專注、慷慨刻劃得豐富生動極了,一個個風格特異的造型書箱也叫人流連忘返。能把這樣一本美麗溫暖的書捧在手裡,無疑也是最棒的相遇。內容簡介➤

國界

국경
玖石(구돌)著,海朗(해랑)繪,陳思瑋譯,奧林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9-15歲)
關於有形與無形的疆界,關於行動與心靈的穿越,這本書所描繪的、叩問的種種圖像與觀點,將帶給讀者深切且震撼的思索。不管是山脈河流自然屏障或是人為築起的高牆與鐵絲網,國界的存在究竟是保障了安全還是激起更多戰端?在重重霸權分界切割之下,人們自古以來的交流、遷移、旅行、征服欲望,又是如何一路前行從未停歇呢?請跟著作者一起拉高視角俯瞰地面,在科學精準又具溫暖美感的跨頁圖像中,感受遼闊又緊密的視覺撞擊,一步步走過從前與未來,把對世界與人類的關懷眼光放得更遠。內容簡介➤


《國界》內頁(奧林文化提供)

樹木博物館

Arboretum
東尼.柯克罕(Tony Kirkham)著,凱蒂.史考特(Katie Scott)繪,楊詠翔譯,大家出版,9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11-18歲)
這本以英國皇家植物園館藏為內容的植物百科大全,把從溫帶到熱帶、針葉林闊葉林到庭院造景的所有花草樹木,以展示室的章節概念完整呈現。目不暇給又大器優美的開本版面,讓人感受如入博物館的慎重氛圍,遁入沉心靜氣的細讀慢想。傳統工筆細細描繪,把各色植物的姿態、色澤、構造到細部剖面,全都鮮活躍然紙面。蓊鬱繽紛的姿態與感性細膩的文字,同步綻放出知識的浩瀚與藝術的華美,唯有溫潤的傳統紙本書才能傳達出這般老派、講究的優雅況味。對於喜歡植物的大小讀者們來說,絕對是如寶物般值得珍藏的經典之書。【內容簡介➤


《樹木博物館》內頁(大家出版提供)

果殼圖書館

Nutshell Library
文、圖: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郝廣才譯,格林文化,599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等了60年,終於等到桑達克「果殼圖書館」繁體中文版在台面市,識貨書迷們快把這套袖珍小書緊緊捧在掌心裡歡呼吧!4本小集子《處處是鱷魚》、《雞湯拌飯》、《一是強尼》、《皮皮》,小巧圖文裡盡是桑達克一貫的慧黠幽默,輕鬆活力的線條用色,正中下懷的玩笑巧思,如今讀來還是那麼叫人喜愛,奉為經典當之無愧。中文翻譯可圈可點,適度調整韻文,也盡力保留故事的原汁原味,展現出不一樣的語言起伏趣味。【內容簡介➤

三隻山羊嘎啦嘎拉嘎啦

The Three Billy Goats Gruff
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著,雍.卡拉森(Jon Klassen)繪,林真美譯,聯經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餓昏頭的大妖怪躲坐橋下,等著張口吃掉經過的山羊,沒想到一隻、兩隻、三隻……迎面而來的全沒吃下肚,自己還被打得落荒而逃,真是有夠狼狽的!這個挪威民間故事早在1957年就由瑪夏.布朗畫出膾炙人口版本,如今麥克.巴奈特與雍.卡拉森再度挑戰經典,果然詮釋出截然不同的笑料與趣味。竭盡誇張的角色造型比例、叨叨碎念不已的內心戲,以及極簡卻生動靈活的版面,都把故事裡的戲劇張力以及黑色幽默發揮得盡致淋漓,圖文默契合作無間,所有元素都搭得對味極了。【內容簡介➤


《三隻山羊嘎啦嘎拉嘎啦》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畫鯨魚的小孩

まっくろ
高崎卓馬著,黒井健繪,黃惠綺譯,尖端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男孩不發一語把畫紙全部塗黑,一張又一張,一張又一張,直到鋪滿整片地板。當最後成果乍現眾人眼前,所有的懸疑都撥雲見日,所有的擔憂也迎刃而解。視覺感受已然說明一切,原來黑色不一定沉重死板,原來想像力可以玩得這麼妙、走得這麼遠。這本小書用簡單卻強烈的圖像營造出不可言喻的驚奇,每一頁都值得玩味期待。【內容簡介➤


《畫鯨魚的小孩》內頁(尖端出版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