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關於集體缺愛的時代:《海神家族》
陳玉慧《海神家族》最早於2004年出版,大受好評,後在2009年改編成同名舞台劇於國家戲劇院演出。今年7月重版出來,首先令我驚豔的是新封面。限量書衣版結合臺灣古厝、媽祖意象及琉球風情的鮮豔印花,將本書重要的三條脈絡融合其中,這麼混搭又這麼適合。
《海神家族》是作者半自傳的家族書寫,貫穿1930年前到近代,揉雜著外省、臺灣本地、日本的家族故事。書中每個角色都在生命中汲汲營營,求生存、也求人生的答案,但沒有任何一個主角得到愛,就像臺灣的近代史一樣,集體缺愛的無父的探問。
➤媽祖與陰性史觀
相較於《悲情城市》由男主角兄弟檔的故事串聯,《海神家族》是由女性的眼睛建構出陰性史觀。書中的男性主角篇幅佔比仍多,然而正因從女性視窗看去,相較於其他大時代的書寫,本書的男性角色較少家國英雄主義的表彰,反而充分展露出自身的軟弱殘破及困惑。社會邊緣的女性常常比別人多看到些什麼卻不說破,選擇背負及沉默,這些聲音都在本書中用優雅且流動的語彙呈現出來。
陳玉慧擅長的說故事魔法,在《海神家族》裡展露無遺。沒有使用高深或艱澀的文學語彙及技巧,流暢短篇的運鏡方式,娓娓道來家族成員的翻騰:出身琉球、遇上霧社事件後嫁入臺中林家的外婆綾子;會駕駛零式戰機、最後在二二八事件餘波中消失的外公林正男;擁有藝術魂卻大半輩子逃亡最後落腳巴西、支持臺灣獨立運動的叔公林秩男;從安徽輾轉來臺、中年返鄉卻又落魄回臺的父親二馬等等。主角們所要的定位、話語權、愛與被愛、存在感,這些寂寞既親近又熟悉,仍是我們當代窮盡一生在自問與追尋。
《海神家族》中的海神,就是女性神明媽祖。主角們在海洋間穿梭往來於日本臺灣及中國,海神以其溫柔但無言的姿態注視著大家,有時回應了主角的祈求,有時漠然。短篇中穿插著臺灣民俗的祭祀方式如拜地官、拜七娘媽、喪禮等,作者在訪談中提到:「在臺灣,很多人信神是基於世俗生活實用的考量。」各個神明有不同的職守及功能,讓故事中沒有講完的生老病死,彷彿在祭祀流程中補足。

➤那是缺愛而失語的台灣人
小說裡有多條曲折參差的感情線,對於各主角而言都具有鏡像的映照功能。這些感情線都不似傳統戰爭大片中亂世兒女的生死深情承諾,而是根植於現實土壤中發芽的情感需求。主角母親綾子在父親消失期間與小叔發展出所謂的不倫戀,但書中通篇未使用「不倫」兩字來形容,最激烈的場景不過是大女兒質問母親:「不要以為你跟叔公那些事情沒人知道!」於此嘎然而止。這段支線密密地鋪排在將近一半的章節中,散落且清淡,沒有具體實相。
就像二叔公在某次與母親擦肩而過時說的那句:「我知道並且深深體驗的事情,卻一輩子都無法告訴你。」在書的最末,二叔公還是回到了台灣墓園下葬,雖然如他本人所希望的,是葬在綾子附近,然不是並列而葬,是如同人生中的守護,在綾子的側後方。而綾子的身邊,是尋不到遺體的丈夫衣冠塚。
總是有人在逃亡,總是有人犯錯,總是有人被辜負,然而負心的那個也沒有比較快樂。這是一個大時代下大家集體缺愛跟尋愛的故事,沒有人找到答案,所有人都在顛沛流離中載浮載沉,就像作者在書末自陳:「我的父母可能沒有愛過我,但有誰愛過他們?」
臺灣在歷史定位跟航海地圖上都是一個迷幻的座標,「無父(fatherless)的海島,被出賣割讓,被殖民宰割,集體潛意識裡有無父及弒父的恐懼和糾纏,光這些就已幾乎快動彈不得。」《海神家族》裡承載著眾人對於生命中定位與愛的叫喊及追尋,從首次出版至今快20年,今日翻開再讀仍色彩鮮明,這就是臺灣人所生所長的心靈烙印。
「我常懷疑,但我無需懷疑,像我這樣的人便是臺灣人。」這是吾輩因缺愛而常常猶豫失語的臺灣人,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
作者簡介:陳玉慧 年少開始寫作,逐漸成為文字魔幻師,以會說故事聞名。曾在巴黎學習和從事戲劇,編導多齣舞台劇,後來在德國擔任駐歐記者,屢有獨步國際新聞,近年轉向影劇編導,文學和電影作品曾獲多項大獎,多部小說亦外譯出版。 |
報導》天才雷普利、Carol都出自她筆下!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刻劃美國女同志作家暗黑浪漫一生
目宿媒體日前公開外國文學電影發行計畫,將於8月25日上線首部作品——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瑞士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透過大量日記素材、親人和前伴侶的訪談,爬梳美國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人生故事,及其在高冷公眾形象背後,面對社會反同氛圍,不得不隱藏的感情生活,並深入海史密斯的家庭關係。
➤小說人物雷普利風靡全球,卻因性向母女關係失和
1921年生於美國德州的海史密斯,以心理驚悚類型創作聞名,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犯罪小說家之一,「雷普利五部曲」系列小說:《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 )、《地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Ground, 1970)、《雷普利遊戲》(Ripley's Game, 1974)、《跟蹤雷普利》(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1980)、《水魅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 1991)令美國讀者趨之若鶩,連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亦是她的書迷。
眾人所不知道的是,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紀錄片訪談中,許多親友觀察到海史密斯和母親感情疏離,母女不曾出現在同個空間,媽媽亦不主動關心女兒的消息。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雖大受好評,後續卻造成海史密斯與母親的關係破裂。
海史密斯從未透露自己就是《鹽的代價》作者,但父母借住公寓後翻到書籍,母親意會到此書是女兒的作品,向牧師告發她書寫同志小說。此舉讓海史密斯深感羞辱,她在私人手記中大嘆:「哪個笨蛋不懂一個人用化名寫書,就是不想讓大眾知道?」當海史密斯母親察覺女兒喜歡同性時,冷嘲熱諷地挖苦,還安排女兒與異性約會、逼迫她嫁給男人,更為此讓海史密斯接受性向矯正治療。
種種恐同行徑使海史密斯無法忍受,最後訴諸法律斷絕母女關係。
海史密斯前女友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深刻瞭解伴侶有多受傷,受訪時表示海史密斯曾深愛母親,卻從未獲得對等的回報。在缺乏母愛的環境長大,海史密斯遂投身寫作來彌補難以擁有的生活。
幸好,海史密斯的寫作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肯定與賞識。
➤化名出版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40年後才袒露本名
1950年代初期在美國文壇出道的海史密斯,推出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後,隨即獲得名導希區考克的青睞,火速被買下版權改編成同名電影,翌年(1951)上映。書商鼓勵她再寫懸疑作品,未料後來收到描繪女同志愛情的書稿《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即2016年在國際蔚為風潮的《因為愛你》電影原著。
可惜的是,當時適逢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保守勢力打壓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性少數、新興宗教、社會運動家。書商擔心若發行《鹽的代價》恐怕斷送犯罪小說家前途,加上當時同志文學往往帶有悲劇色彩,沒有圓滿結局的先例,出版社不相信她能寫好跳脫慣例的圓滿結局,因此拒絕發行。同志身分的海史密斯只得發展地下戀情,且逐漸和筆下角色重疊,帶有罪惡感並過著雙面生活。
《鹽的代價》後來輾轉簽給其他出版社發行。當時公開出櫃恐帶來危險,為了掩飾真實身分,海史密斯決定使用化名「克萊兒.摩根」(Claire Morgan)出版,還在書中煞有其事地編了假的感謝名單,使假身分看起來更真實。發行隔年(1953).平裝本銷售近100萬冊,證明開放式的結局反倒滿足大眾的喜好。
直到小說出版近40年後,海史密斯才敢公開袒露作者身分,同意《鹽的代價》掛上本名出版。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引用海史密斯生前訪談,她認為這本書之所以受到長久歡迎,是因為在同志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人物沒有自殺,而是試著把生命中活出一點什麼」的安排,並承認小說中兩位主角逆轉社會阻撓,攜手共度未來,是她刻意為之,真心希望有圓滿結局。
➤被名導翻拍成電影的經典作品
「假上流真詐騙」在現實中時有所聞,《創造安娜》、《神鬼交鋒》也以此為劇情發展。其實早在近70年前,海史密斯筆下就誕生了遊走上流社會的經典騙徒人物: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結合美國夢的英雄膽識與惡魔般瘋狂行徑的男性罪犯。其魅力歷久不衰,吸引許多導演挑戰影視化。
希區考克的《火車怪客》、溫德斯的《美國朋友》、魅力歷久不衰的《天才雷普利》,都改編自海史密斯的原著。紀錄片中,她語出驚人地說:「雷普利只在他認為該殺人的時候動手。」
1960年由法國第一美男子亞蘭.德倫(Alain Delon)演出,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執導的電影《陽光普照》(Purple Noon),就是改編自小說《天才雷普利》。亞蘭.德倫俊美、冷酷的形象完美詮釋了雷普利自負陰險的人格特質。
不過由於60年代保守風氣所致,該片在結局暗示雷普利將被繩之以法,與原著逍遙法外的安排大相徑庭。海史密斯曾表示對結局失望,認為是「對道德可怕的讓步」。
1977年上映的《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由德國新浪潮名導溫德斯執導。溫德斯自承原本想拍的小說版權都被買走了,於是採用《雷普利遊戲》文本並加入《地下雷普利》偽造畫作的情節。
直到1995年海史密斯逝世後,雷普利系列小說仍被接連改編上映,1999年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執導的同名電影《天才雷普利》,演員陣容星光熠熠,由麥特.戴蒙、裘.德洛、葛妮斯.派特洛擔綱主角。而《因為愛你》(2016)片中備受矚目的凱特.布蘭琪其實也在此片擔任導演自創的配角。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穿插改編電影經典片段,深入淺出介紹海史密斯暗黑、浪漫的生命謎團。親筆書寫《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中文片名的歌手鄭宜農,觀影後形容本片充滿著美,呼應著海史密斯私密書寫自制的文字,宛如詩篇,並感慨:「我願世界少幾本偉大的著作,以交換她能來看看現在的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