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獻給人生勇者的慷慨祝福:十日草輔《國王排名》&《波吉的誕生》

所謂的國王排名,是按照麾下有多少知名騎士、國民人口多寡、城鎮是否繁榮,更重要的是,國王本身是否和勇者一樣強大,綜合上述條件,為各國國王進行排名。

——《國王排名》

中年出道的日本漫畫家十日草輔(とおか そうすけ),代表作《國王排名》自2017年開始,在日本漫畫投稿網站Manga Hack進行連載。

《國王排名》描述天生聾啞的主角「波吉」王子,父母都是高大巨人,他卻體型格外嬌小孱弱。波吉以「成為全世界最棒的國王」為志向,懷抱勇氣,獨自踏上實現夢想的旅途。溫暖療癒的畫風及惹人憐愛的主角設定,引起相當多討論,曾創下單日1500萬次點閱的紀錄。在此高人氣狀態,不難想見這部漫畫從網漫起家後,陸續簽約出版單行本、改編動畫並登上串流平台的發展。

2021年,《國王排名》首季動畫問世,依循原著的時間軸,從王子光溜溜走在大街的一幕開始。歷經父王駕崩、繼承權爭奪,波吉踏上修煉的旅途,而後重返伯斯王國,直面所有本來在暗地裡運作的權勢爭鬥。今(2023)年釋出的動畫續作《勇氣的寶箱》,跳脫主要敘事線,單集以數個故事組成,如:〈不死之身和三兄弟〉、〈墜入愛河的白馬〉、〈四天王的宴會〉等,部分改編自原著中的「附錄漫畫」,呈現作品更為細節的設定與角色背景,有助於觀眾理解人物關係及其行為動機。

故事中,善良純真的波吉王子捲入殘酷的宮廷權力鬥爭與陰謀算計,漫畫的筆觸乍看明明是簡約、帶有繪本感的可愛風格,實質上卻透過簡單的敘事探觸深沉的人性黑暗,整部作品瀰漫著微妙的不安與可怖。不過,無論是毫無物理力量卻相當善良的波吉王子所做的行動,或者他和影子一族好友「卡克」及母親的分離,甚至繼母希琳王后嘗試親近年幼的王子,種種柔軟的情節總能牽動觀者情感,從而對波吉遭遇的諸般挑戰有所感受。

在《國王排名》的世界觀裡,「罪人」的定義並非截然的二元對立。起初被辨識為惡人的角色,在敘事發展中,也可能因善舉而翻轉形象。十日草輔藉著波吉的冒險,提出一種「不傷害人」的戰鬥方式,讓波吉帶領其他角色和讀者,重新理解善與惡的分野。

《國王排名》聲名鵲起後,作者十日草輔出版自傳漫畫《波吉的誕生》,講述自己在41歲時決定離職,重拾畫家夢,從失業到爆紅,自無盡黑暗脫身的經過。

23歲時,十日曾以當漫畫家為目標,從設計專門學校畢業後即投入創作。當時他雖然生活拮据,但總相信自己能畫出有趣的作品,順利成名。他一週花60個小時練習素描,累積短篇作品,積極地向出版社自薦,卻接連遭到婉拒。一回神,3年過去了,長時間沒有與他人相處的不適應,加上「漫畫修行時光」烙印下的負面經驗,讓十日進入一般職場的過程,充滿了無數掙扎與逃跑念頭。


(翻攝自十日草輔《波吉的誕生:41歲離職重拾畫家夢,國王排名作者自傳漫畫》,尖端出版)

十日草輔在書中誠實以待自己漫長的試錯人生:從小懷抱著「靠畫畫維生」的夢想,一路走來時而接近,時而在岔路上猶疑。年輕時那股「沒來由的自信與勇敢」,跨越20年才重新交棒給自己。然而即便決心離職,在短暫的興奮後,還是得面對反覆襲來的懷疑與不安。他甚至如此自述:「我總覺得眼前老是一片霧濛濛的,不管做什麼事,都無法打從心底感到快樂。無法放棄的夢想,就像一種『詛咒』。」

《波吉的誕生》不對讀者美化追夢的辛苦,而是如實分享自己如何分析困境,找到破解的方法。大至在繪本作家與漫畫家之間的創作嘗試,以及職涯抉擇、設定作品時的思考,小至畫具媒材轉換的陣痛、投放作品的網路平台分析、日常花費規劃等等,十日娓娓道來的事情看似瑣碎,卻帶給讀者一種極為平凡、踏實的深深鼓舞。


(翻攝自十日草輔《波吉的誕生》,尖端出版)

閱讀《國王排名》和《波吉的誕生》會發現,作者在漫長時間裡孤獨奮戰的真實身影,與他筆下熱鬧、友善的世界形成強烈對比。不同於從明處或暗處,以各自方法支持、守護著波吉的情景,創作者需要獨自面對作品,及隨之而來的各方評價。所幸十日草輔清楚接收到了讀者們的正面反饋,他說:「一想到有不知道長相的人在看自己的作品,就像元氣彈一樣」,帶來巨大能量。十日創作漫畫,正是為了「從自己的世界跳出去,同時讓別人對自己的世界產生共鳴」。

故事中擁有國王排行榜的那個奇幻世界,是一個可以無限擴張的宇宙:能向魔神許下心願、可用魔法治癒傷口,甚至有人能召喚雷電、擁有長生不死的超能力。十日所創造出來,眾人願意慷慨守護善良王子的虛構國度,或許正是一份漫畫作者獻予這個現實世界的莫大祝福。

被網友形容為「催淚神作」的《國王排名》仍在持續連載。十日曾於受訪時提到:「我想讓讀者感受到一個主題,那就是『勇氣』。 我曾經放棄漫畫,走向不同的方向,但失敗並不一定意味著痛苦。」這也對應到他在《波吉的誕生》書中所寫:「凡事都要拚命去挑戰。沒有什麼事是白費的!光是勇於挑戰,就能獲得無可取代的寶物。」正因如此,波吉王子的冒險故事將會繼續往前邁進。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國王排名(系列)全系列共13集
作者:十日草輔
譯者:賴思宇
出版:尖端出版
定價:22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波吉的誕生

作者:十日草輔
譯者:林琬清
出版:尖端出版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十日草輔
41歲時毅然決然地脫離上班族生活,下定決心再次挑戰成為漫畫家。
在荷包日漸消瘦的情況下,於網路平台開始連載《國王排名》,曾創下單日1500萬次點閱次數的紀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7-03 10:40
現場》科技是他們的災難,直到我們停止置身事外:《新疆再教育營》作者講座

當年,網際網路和中國的便宜華為手機進入新疆,很多人以為這是新疆人生活改善的明證。殊不知,「過了一段時間,這成為一個陷阱」。手機上種種生活的紀錄,都成為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當地少數族裔人口被定罪的「證據」。研究者戴倫.拜勒(Darren Byler)因此將手機的引入新疆,喻為一場「手機災難」(phone disaster)。

拜勒的新作中譯版《新疆再教育營》,近日在台灣由春山出版。拜勒是人類學者,匯集各方訪談和中國內部流出的檔案,研究新疆再教育營的實際面貌。他於6月中旬出席新書發表會,即使當日下著大雨,現場仍吸引了滿場的聽眾,希望藉由他口中更加了解新疆的狀況。

➤​「中國說是分離主義,但其實問題更基本」

很多人討論新疆問題,是從數百年來的歷史談起,但對拜勒而言,最關鍵的變化發生在1990年代。在此之前,新疆雖然已有漢人移入,但多數住在北疆,與南疆的維吾爾族人並沒有太多互動。到了90年代,中國製造業興起,成為世界工廠,開始對棉花、石油、天然氣等原物料有更多需求,中國政府才開始安排大量漢人湧入南疆。

拜勒指出,這些新來的漢人所從事的產業,本來是石油管線、鐵道、棉花農業,後來也進軍服務業、房屋興建等領域。漢人大量移入,改變了當地的環境,使得生活費用提高,學校、銀行等體系也發生變化,引發維吾爾族人的抗議。

但面對這些抗議,中國政府並不願意回應維吾爾族人的訴求,反而宣稱這些抗議是「分離主義」抗爭,宣稱他們都是「疆獨」勢力。2001年後,隨著全球反恐浪潮,甚至將這些抗爭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拜勒說,其實這些抗爭「問題更基本」,主要是生活環境改變下的不滿。

➤​「真正的伊斯蘭發生在手機上」

維吾爾族人與政府之間的摩擦,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的故事,是中國的高科技監控系統如何建立起來。而這就要從2011年說起。


不只新疆,中國的大規模監控遍布全國,本圖為西藏的攝像頭監控領域(圖源:wikipedia

拜勒提到,2011年3G網路進入新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開始購買第一支手機,通常都是最便宜的中國製華為手機。同一時間,許多年輕的維吾爾人,也開始從南疆的村落遷移到都市(特別是烏魯木齊)。這些年輕人想要追求更好的未來,覺得在都市比較自由,也有比較多工作機會。他們拿著新的手機,不但與家人、朋友聯絡,用微信傳語音訊息,也在手機上聆聽伊斯蘭教的講道。

之所以會用手機聆聽講道,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清真寺聽到的版本,都是政府審查過的,但透過網路,他們可以聽到真正的傳道。他們所學到的內容並不激進,只是全球各地所有其他穆斯林都知道的常識——什麼時候該禱告,齋戒月該怎麼飲食等等。當時的人們說,「真正的伊斯蘭發生在手機上」。

然而到了2014年3月,昆明攻擊案發生,中國開始收緊對新疆少數族群的管控,尤其清查維族青年。在手機上曾經學習「真正的伊斯蘭」就成為罪證之一,可能讓人直接被關進再教育營。

➤​用高科技圍成的牢籠

2014年開始,中國政府透過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青年們手上的手機,追蹤他們做了什麼行動。中國政府投注大量的人力,包含數萬協警、警察和官員,一開始的目標是掌握他們「現在」正做什麼,後來更開始監控「過去」的作為,甚至預測「未來」的行動。


淨網衛士會通過設備標識訊息跟蹤用戶,搜尋涉及民主運動、敘利亞及其歷史、伊斯蘭教等內容,而這只是其中一種監控app(圖源:wikipedia

拜勒直指核心:新疆成為高科技圍成的牢籠,其實是一個公私協力的過程——中國政府所使用的這些科技,經常是中國東部的新創公司所發明,並由他們提供政府在新疆展開測試。新創公司設計的軟體,有的用來監測數位足跡,有的可以自動記錄並轉譯維族人在微信上說的每一句話,有的則是自動人臉辨識系統,提供給警察機關快速辨別人們的族裔,開始可以藉由族裔差別執法(這種奠基於族裔的加強執法,在英文稱為racial profiling,有人翻譯為「種族貌相」或「種族定性」)。

其中,所有烏魯木齊警察都有使用一款由廈門公司開發的軟體。這種軟體只要裝到手機上,就可以自動開始檢查上萬種不同種類的行為,藉此計算出手機使用者「可信任的程度」。軟體監測的內容,是中國政府所認定的種種「問題行為」,包含曾在手機上聆聽傳教,在微信上參與宗教讀書會,觀看內有穆斯林的節目影片等等。這個軟體使用的是「燈號」系統,綠燈代表可信任,紅燈則代表這個人高度可疑——許多人就是因為亮起紅燈,而被警察抓進再教育營。

➤​再教育營內的不人道待遇

拜勒說明,被關押的人進到再教育營之後,所遭遇到的待遇極不人道。根據逃出來的人透露,再教育營內不但會被守衛毆打,而且一間房間會關30個人,根本無法容納,大家晚上因此必須輪流睡覺。牢房裡經常沒有廁所,有時一個人一天只被容許上一次洗手間,或者要在房內的水桶解決。許多人生病卻無法治療,在昏厥、倒下之前,不論多麼嚴重的病痛,都得不到醫療。

再教育營內也有嚴密的監視。受訪者提到,再教育營內沒有死角,每個地方都有監視錄影機,有些相機有臉部和動作辨識的功能——逃出來的被關押者回憶,只要遮住臉,就會聽到廣播系統傳來獄卒喝斥的聲音。

中國方面宣稱這些再教育營是學校,但拜勒指出,光從外觀來看,外牆的電網就足以說明這不是學校,而是監獄。再教育營內部確實有類似「課程」的設計,但除了中文課之外,許多課程都是政治性的,比如「教導」愛國標語和歌曲,而非真正的技能。


不斷強調防逃跑的培訓中心(圖源:wikipedia

2018年開始,中國政府想到這些人力也可以用於經濟發展,因此開始在監獄旁興建工廠。因應新疆的棉花產業,這些工廠是以紡織業為主,許多都是女工。其中一位Gulzira Auelkhan女士,她其實長住哈薩克,回新疆探望母親時,被中國警方檢查手機後被抓,罪名是在手機上看過土耳其的電視節目。

2018年,「伊犁卓萬服飾」這間公司的負責人在國營電視台上炫耀,該公司一年銷售600萬美金(約1.8億新台幣)。但其實,這家公司就是使用再教育營附設工廠的勞動力。Auelkhan看到這個片段,說自己就是在這家公司的工廠上班,她每個月領到的薪水只有300人民幣(約新台幣1280元,是中國基本工資的1/6)。

除了低薪之外,工廠內也充滿恐怖。根據Auelkhan回憶,現場會恐嚇工人,如果不聽話就會被送回再教育營。每天進出工廠,他們也都會受到嚴密的監視,所有人看到這些守衛,都只能回答「是的,是的」。Auelkhan的形容是:「我們就像是寵物一樣」,面對守衛,還得被迫微笑。

➤​外人的關注是有用的

開放問答時,有人詢問拜勒,台灣讀者可以做些什麼?也有人問起,國外的一些關注,比如歐美國家召開聽證會、正式譴責中國,是否真的有幫助?關於這些問題,拜勒認為我們這些「外面的人」,確實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情。

他指出,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集體行動:尤其是新疆棉花以及這些強迫勞動所產出的紡織品,佔據著全球供應鏈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可以展現消費者集體的力量,要求各家公司退出。目前已有一些公司移出新疆,前往印度或越南等地生產(不過拜勒也補充,越南棉花許多是從新疆進口,其實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身為公民,我們也可以要求政府對科技業要求更多。以台灣為例,台灣出產的半導體,就有被應用在新疆的監控上,其他國家的科技產品也是。拜勒強調,「在新疆之後,還站著西雅圖」——美國等國家發展出的許多科技,讓中國可以遂行這樣的監控。他主張這些產品的輸出應該要有所管制、應該要求廠商負責,不能讓廠商只以「我們的設計不是監控,到了誰手上我管不了」來卸責。


左起:宋承恩、戴倫.拜勒、劉致昕。(圖源:春山出版)

國際上的壓力,雖然沒辦法立刻帶來改變,但中國現在正在追求軟實力的散播,因此才大力推廣孔子學院等等機構。持續關注、譴責這些事情,能對中國的聲譽造成很大傷害,都可以提高中國持續迫害新疆的代價。

講座最後,拜勒再度強調,關切新疆問題並不只是地緣政治的考量。無可諱言,美中的大國角力,確實影響各方怎麼回應新疆問題,而美方也確實有些政治人物並不是真心關心新疆,而只是關注美中競爭,純粹藉由新疆來正當化別的政策。

拜勒說,面對新疆議題,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想要關注的面向,也就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人正在發生的事。他想要抵抗地緣政治的思考方式,透過他的研究,已經展現了當地穆斯林所受到的迫害,而這些迫害顯然不能化約成美中角力的問題。

拜勒於《新疆再教育營》寫給台灣讀者的序中也提到,支持維吾爾族人並不代表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選邊站。他希望反抗、也期許讀者反抗的是殖民主義與壓迫的結構,而這些結構至今仍存在於中國、美國與臺灣。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In the Camps: China’s High-Tech Penal Colony
作者:戴倫.拜勒 (Darren Byler)
譯者:閻紀宇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戴倫.拜勒

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國際研究助理教授,是目前國際上頂尖研究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拜勒定期為SupChina網站撰稿,作品也散見於《衛報》(The Guardian)、《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所意雜誌》(Noema Magazine)、《前景雜誌》(Prospect Magazine)、《格爾尼卡》(Guernica)、《中參館》(ChinaFile)以及多本學術期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7-02 17:10
童書》不能錯過的英國幽默橋梁書:譯者周怡伶談《歡迎光臨瘋狂森林》

童話冒險故事《歡迎光臨瘋狂森林》系列,以一對狐狸姊弟和一群性格迥異的動物朋友為主角,是英國著名圖畫書作家納迪亞・希琳(Nadia Shireen)首次嘗試長篇兒童文學的著作,且一推出就售出17國語言版權,隔年入選英國「世界閱讀日」的兒童圖書推介選書

希琳從小喜歡自製雜誌和漫畫,尤其喜歡畫蠢萌的動物。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曾讚譽她是「當今英國最優秀、最聰明的圖畫書創作者之一」。《歡迎光臨瘋狂森林》描繪的動物童話,內容歡樂又兼具冒險情節,角色鮮明可愛,文字易讀,十分受兒童讀者喜愛,紛紛敲碗續集。(原本出版計畫只有3集,目前已經確定會有第4、第5集。)

長年旅居英國約克郡的譯者周怡伶,在疫情蔓延全球期間著手翻譯這套作品。第一集問世後,終於迎來全球解封回到台灣,與讀者聊聊這套書的有趣之處。

➤翻譯《歡迎光臨瘋狂森林》過程中,有趣和困難的事。

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我對於主角的中文名字總是會再三斟酌,一方面要忠於原著,一方面也希望能更「接地氣」,讓小朋友對書中角色有親切感。這個故事裡有很多動物主角,基於以上想法,我將最重要的狐狸姊弟角色的中文名定為小蘭(Nancy)和阿德(Ted),我非常喜歡這個決定。

至於其他主角們,大多保留英文發音的譯名。作者在原文中利用英文發音的諧音梗,費盡了我不少心思。例如第一集出現的老鼠角色「聞樂舍」,就是兼顧了原著和中文的趣味,在翻譯過程中也帶給我許多樂趣。

➤最喜歡書中哪個角色,為什麼?

我好喜歡小蘭和英格麗(Ingrid)。狐狸姐姐小蘭雖然總是對阿德兇巴巴,但這是因為他自認為保護弟弟阿德是他的責任。想想看,一對父母不在身旁的姊弟,無論在城市或是瘋狂森林裡,都必須努力求生存。小蘭挺身而出照顧阿德,時時展現必要的強悍,我覺得小蘭很棒。

瘋狂森林中還有一個有趣的角色深得我心,就是英格麗,他是一位超級有個性,也有點強悍的女士(他是一隻鴨子)。作者刻劃這些角色都很立體,每個人物都性格鮮明,讀者很容易對角色產生認同感。


(《歡迎光臨瘋狂森林》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跳樹實在太有趣了!

「跳樹」是瘋狂森林裡備受歡迎和喜愛的體育活動,作者不僅僅以文字把跳樹描述得活靈活現,也運用他擅長的可愛動人插圖,讓讀者閱讀時彷彿就看到跳樹比賽在眼前上演,相信小讀者們一定會和我一樣喜歡。至於跳樹活動的規則、參加的對象,以及這個活動的歷史,就請小朋友一起到瘋狂森林一探究竟。

➤你認為這本書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大家也許對英國人的想像就是非常嚴肅,比較看不到他們幽默風趣的一面,但是這個作品體現了:英國教育中其實很推崇幽默感的培養。這套作品不僅只是一部生動的歷險故事,小蘭和阿德雖然是失去雙親又被迫流浪的孤兒,但他們純真的雙眼可以看到身邊許多瘋狂有趣的人事物,讓他們能夠堅強的面對這個世界。

我想,生動、有趣、創意又幽默,因為結合了以上這些因素,使得這個故事深受小讀者的喜愛。


(《歡迎光臨瘋狂森林》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歡迎光臨瘋狂森林1:新來的狐狸姐弟
Grimwood
作者:納迪亞・希琳 (Nadia Shireen)
譯者:周怡伶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納迪亞・希琳

英國劍橋的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兒書插畫碩士。被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讚譽為「當今英國最優秀、最聰明的圖畫書創作者之一」。她的處女作《Good Little Wolf》獲得了波隆那拉加茲童書新秀獎(BolognaRagazzi Opera Prima Award)的提名,並獲得英國讀寫學會推薦圖書獎(UKLA Book Award)。其他作品《The Bumblebear》《Billy and the Beast》《Billy and the Dragon》等入選英國BookTrust閱讀機構的「閱讀時間活動」,進入校園累積超過70萬名兒童閱讀。納迪亞也曾入圍羅德達爾搞笑文學獎(Roald Dahl Funny Prize)和英國水石童書繪本大獎(Waterstones Children's Book Prize)。《歡迎光臨瘋狂森林》是她第一本長篇兒童文學創作系列,已出版3本。目前居住在倫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7-01 17:1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