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讀者》帶著孩子,一起拜訪桃園市立圖書總館

閱讀空間: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
讀者:YU(「女子與她們的搖籃」主理人,芳療工作者)

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整體空間通透明亮,藏書豐富,有別於一般走進圖書館需小心翼翼、保持鴉雀無聲的印象,新總館的氛圍輕鬆自在,新穎的空間規劃,顛覆讀者的既定印象,拓展出全新的圖書館使用體驗。

多元座位分布與空間動線設計,減少擁擠感,也滿足不同讀者的使用需求,讓人舒服得不禁想要慢慢感受、長久地待著。書櫃後方較隱蔽安靜的窗邊座位,有著整片落地窗的自然採光,看出去是藝文廣場。

搭手扶梯一層一層往上逛,將會發現每層樓皆有值得探索的獨特之處,從高樓層往下俯瞰,每層樓、不同區域都能見到許多前來探訪、閱讀的民眾。


較隱蔽安靜的窗邊座位,整片落地窗的自然採光,看出去是藝文廣場。


往下俯瞰,每層樓、樓的不同區都有許多閱讀民眾。

平日來館的民眾年齡層極廣,有老有少,也有親子家庭的組合,因而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可謂是全齡共融的圖書館。

身為4歲孩子照顧者的我,最常帶孩子踏入3樓的親子閱覽室,歡度親子共玩、共讀的時光。書櫃擺放適合幼幼孩子的布書跟故事,還有一間故事劇場木地板空間,以及外國原文繪本區。嬰幼兒區的地毯鋪面,增添溫暖休憩感,讓孩子與大人能自在地席地而坐。圖書館也添購、擺置了配合孩童高度、身形的桌椅。


3樓的嬰幼兒區,孩子與大人能自在地席地而坐。

整面的透明櫥窗展示多樣化又繽紛的玩具、裝幀特別有趣的立體書,若想要取出體驗,家長只需跟孩子討論、選擇有興趣的玩具或立體書後,再到櫃台向圖書館員告知櫥窗編號,使用借閱證便能輕鬆完成借玩手續。

平日下午,約莫有10幾組親子讀者會陸續來到嬰幼兒區,但此處空間寬裕,不會打擾到彼此。不過,週末親子家庭讀者來訪數量增多,略顯擁擠,也就不太容易借到想玩的玩具。

走到童書區,書籍從適閱年齡為2歲的兒童繪本,涵蓋到受國小生青睞的兒童小說。書量多、主題豐富,可以看到不少大人讀者跟孩子一起搬運好多想讀的繪本,再回到可愛的布沙發座位享受親子共讀。


來圖書館一次滿足孩子共讀與共玩的需求。


童書區。

桃園市是移民工人口最多的城市,移民、移工與我們共同生活,卻保持既近又遠的距離。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不僅規劃了6樓多元文化區,開館展覽即是「歡迎光臨東南亞超市:閱讀購物清單的一百種方式」,更特別的是,館內蒐羅了來自緬甸、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原文書籍,以繽紛多彩的色調進行陳列,不僅讓移民工朋友能讀到自己的母語作品,對移民、移工文學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翻閱館方精選的必讀作品。館方期許讀者能透過閱讀去了解移民、移工生命,以及艱辛難言勞動處境的願景不言而喻,這個區域也成為移民、移工在他鄉城市裡,連結與懷念家鄉的閱讀窗口。


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開幕後,在多元文化區舉辦了「歡迎光臨東南亞超市」展覽,展期至2月28日。

其實,孩子出生後,我因為擔心孩子坐不住、發出的聲音在安靜環境內會被放大,因而鮮少去圖書館。但是,桃園新總館的空間開闊,輕鬆友善的氣氛,讓身為照顧者的我放鬆許多,不需要太過收束孩子的聲音與肢體,也能一起好好享受這個書香空間。

在新總館試營運的這一個多月,我們前後拜訪了5次。每次出門孩子總是滿心期待,雀躍的表情彷彿在說:「這次去,會遇到什麼好玩的玩具?會讀到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南平路303號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六 08:30-21:00、週日 08:30-17:00、週日公休
更多詳情:官網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YU(「女子與她們的搖籃」主理人,芳療工作者)
2023-01-12 18:55
話題》不囿於形的探見:《一個樸素的道理》蔡素芬序

一個樸素的道理,也是一個人存在的必要基本權利,不論外形的異同,做為人的內在,思想、情感,都是對等的存在。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第一輯偏重成長歷程,與病共融,字裡行間透露沉澱過的心情,以澹靜的眼光反芻外在的眼光,做了反觀察,在被他人凝視中,也內化為凝視他人。這種凝視聚集層疊著對外在環境的感受,深刻而帶著安靜的批判性,以呈現和對比隱約透顯世俗對於身障者的態度,點出背後複雜的社會成因和教養。

〈那張臉〉裡哲學教授彼得.辛格與律師海麗葉,對殘疾嬰兒生存權的辯論,及大江健三郎對缺陷者生命的對待,都引人深思;〈兩個男孩〉裡,一個善解人意的男孩對比童稚無知、直覺反應的男孩,童稚之語或許聽者心裡有些受傷,但這種受傷也許從幼年同學的嘲笑作弄始就已屢見不鮮,因而無需強烈的情緒,呈現與對比即是一個最強的隱喻:身形的障礙在某方面需要幫忙,卻大多時候需要單打獨鬥。

雅蓉從小學二年級起,學習各種才藝,不但全力以赴,還奪得好成績。家人期望她將來有一技之長謀生,但她超越這一切為身障者謀生能力的訓練,表現出聰敏好學、好強、有主見的心性,不肯受身體的障礙囿制。這一輯裡有多篇表達生活情感,血肉之軀想在限制之中不打擾他人地活出自己的風格,對世俗眼光的領受,涵養出一種平靜的心境,在〈何妨〉這章引蘇東坡的〈定風波〉闡述心境;與身體的不便對抗,與世俗眼光對抗與承受,心路崎嶇,最後都希望能轉化為回看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地。

因為缺陷,所以想像如果能夠不缺陷,生活或行動會是什麼境況?雅蓉對「足」的意義與功能深加鑽研與想像,藉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開啟對足的各部名稱與功能的解析,試想,成天足行於外如你我者,又何能如此詳析足之意義。她所擴展的不止於對足的認知,還有運用腳足可達到的理想生活;享受騎車之樂,沿海濱欣賞山海;踩踏沙灘海水,感受細沙與水浪。然而當能行走的我遇到坐輪椅的我,兩相關照,外在的完形與內在的我相遇,彷彿隔岸,卻衍生意義,她在第一輯的最後註腳:「此岸,自有此岸無可取代的旖旎與奇魅,再怎麼無法脫身的,都能有軀殼以內的——遊戲之道。」正是她的內在不受形限,內斂為文字邀我們體驗她的旖旎與奇魅。在第二輯裡,所提出的問題,更見出雅蓉一絲不苟的思辨性。

由個人遭遇的感性抒發,到對有同樣身形缺陷者的觀察與陳述,第二輯談到畸形者、盲者、失聰者、侏儒等等,細究相關病情與遭遇,藉以闡述對身體障礙者的身心看法,可以說是推己及人的不只看到自身的處境,也為同樣受身障限制的人發出聲音。她要伸張的是,不能以身障去等同於內在,每個人都是需要受到尊重的個體,對於身體不便的人,社會應該建立起方便的環境,讓身障者有無障礙空間,而不是因障礙環境「造就」了障礙者的辛苦。對於理想的身障環境,雅蓉在〈另一種城巿〉裡傾心描繪了同理心的重要,理想的他城是:「不同身體條件的人,有不同的安居方式。城巿的核心態度,必須是『在乎』。這座城,是真心在乎它的居民。」若把這篇的敘述也視為安靜的批判,我們就知道雅蓉隱於精準穩健詞藻間的,是為無障礙空間請命。

文章中凡有妳我對話的,都可視為內在的自我對話,抽開自我距離,以對視對談辨析問題,這樣的文學技巧,變化敘述,生動問題的多面性。

後記的〈倖存者〉在敘述成長的心路歷程間,也穿插小兒麻痺症的發生與治療進程,有意交代這個疾病的歷史,至此,已瞭解雅蓉寫這本書的企圖不僅是記敘成長的切面,更是為同樣罹患小兒麻痺及身體有缺陷者,釐清所來徑及可對應的方式。或許她無意給予意見,但文章透露出了對待自身與環境的內在心靈與態度。

讀雅蓉的作品是在幾年前的文學獎評審閱稿中,對於她細膩的觀察點留下深刻印象,那時受惠於瞭解應站在身障者的視角看環境。如今她反覆沉澱,淬煉出這樣一本情思肆放、思路嚴密的作品,每一篇敘及他者與疾病,或引用文學作品的篇章,都可見她下足了功夫詳讀資料,轉化為縝密的敘述。所談雖身形障礙面對的各種困境,卻也可以說是脫形而出,以理性思辨探見身障者的處境與可能的對應態度,情感和思考是越形而上的,凝練為文學性的語言,具有她個人獨特的風格。她在成為文學創作者之前,已做了長久的準備。這本散文集是她的成績,應受到喝采。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一個樸素的道理
作者:吳雅蓉
出版:聯合文學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雅蓉

寫字的人,坐著看世界的人。

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獲文薈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譯有《浮生若夢:最詭奇的蒲松齡童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1-11 11:00
書評》尚未終章的北愛爾蘭悲劇,《什麼都別說》揭露北愛問題的心理創傷和記憶鬥爭

幾年前,我在英國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一角,為上世紀60至90年代北愛爾蘭問題的歷史所吸引。現場展示的英軍裝甲車、文宣、臂章等物品,充分呈現了當時衝突的血腥劇烈,以及各方情緒的巨大張力。為了更瞭解這段歷史,後來我拜讀由《紐約客》撰稿人派崔克.基夫(Patrick Keefe)的《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ern Ireland),深受這段悲傷歷史所震撼。最近很高興得知,這本全球獲獎及入圍無數的北愛爾蘭問題必讀作品,終於有了中譯本供台灣讀者親炙佳作。

愛爾蘭經歷了20世紀初期長年的爭取與武力奮鬥後,終於在1921年與英國簽定《英愛條約》,確認愛爾蘭島分為南北兩部分,南方建立了一個接近獨立的愛爾蘭自由邦,北方則繼續留在聯合王國的統治下。1996年由連恩.尼遜(Liam Neeson)主演的電影《豪情本色》(Michael Collins)即涵蓋了這個時代背景,也呈現愛爾蘭內部對於《英愛條約》的正反態度而引發了內戰。主導簽署條約的愛爾蘭國家運動重要領袖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因此悲劇性地死在自己同胞槍下——對部分愛爾蘭人而言,柯林斯支持的條約是不可原諒的妥協,也背叛了愛爾蘭的獨立大業。


麥可.柯林斯於都柏林演說(圖源:wikipedia

到了1960年代末期,聯合王國統治下的北愛爾蘭地區緊張程度日益升高,天主教徒為主的愛爾蘭民族派(Nationalist)民權運動幾度遭擁護聯合派(Unionist)思想的激進組織暴力打擊,介入處理的軍警則被認為不公平地偏袒新教徒,因而使得「臨時派共和軍」(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脫離老「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團體,向北愛爾蘭政府與軍警發動武裝抗爭,全心爭取南北愛爾蘭的統一。對於臨時派共和軍的年輕人來說,老一輩的妥協和平手段已證明無用,權利與統一必須要依靠戰爭暴力才能得到,而他們被軍警逮捕時,也都堅持自己應該被當作政治犯,而非一般的罪犯。

直至1998年簽署《耶穌受難日協議》,北愛爾蘭衝突總共造成超過3,500人死亡、47,000人受傷,其中有許多是英方軍警與各派系武裝人員,但也有不少無辜的民眾。這段衝突對於北愛爾蘭人生活造成各方面的影響,有興趣的讀者也可參考影集《北愛少女》(Derry Girls)。


影集《北愛少女》為英國青少年情境喜劇,劇中時常反映1990年代北愛爾蘭的社會情景。

派崔克.基夫記述了這段悲傷的歷史,其書《什麼都別說》充分呈現了北愛爾蘭問題的複雜性與重層性。本書以寡婦珍.麥康維爾(Jean McConville)被臨時派共和軍綁架謀殺的案件,以及曾參與倫敦炸彈攻擊的臨時派共和軍戰士桃樂絲.普萊斯(Dolours Price)的一生為主軸,鋪陳北愛爾蘭各種深刻的歷史議題。

譬如,在臨時派共和軍的武力抗爭模式與北愛爾蘭地區的社區劃界中,我們看到臨時派共和軍如何在天主教社區中如魚得水,藉由同情他們理念、也同樣憤恨英軍騷擾的鄉親協助,得以多次驚險地躲避政府追緝,或得到關鍵的軍警動態情報。然而,緊密相連的社區共同體,也導致了不同政治立場或宗教身分的人很容易遭到排擠、懷疑甚至暴力相待。珍.麥康維爾因此受害,10個兒女被迫孤單流浪、遭遇淒慘,街坊卻不聞不問,甚至覺得他們罪有應得。

書中也描寫了英方軍警如何活用在肯亞茅茅起義(Mau Mau Uprising)等海外打擊非政府武裝組織時所學到的經驗,去策反臨時派、布局眼線,甚至夥同親英的聯合派武裝團體謀害民族派人士。而由於臨時派共和軍也積極反制,當中產生了諸多遊走各方的雙面、三面間諜。

不幸的是,在此過程中,臨時派共和軍為了確保組織安全,刑求甚至殺害部分被懷疑為政府眼線的同袍。由於這些事件都沒有公告,外界也只能以「被消失了」來稱呼這些人的遭遇,許多受害者家屬也不敢聲張,只因畏懼被臨時派共和軍暴力報復。部分臨時派成員幹這些事情卻心安理得,但也有許多人得不斷嘗試說服自己這是「必要之惡」,或是在多年後因備受良心譴責而內心陰鬱不已。後來桃樂絲.普萊斯對於槍炮攻擊等暴力手段的態度即有所轉變,其親姐妹瑪麗安卻仍相信,暴力是追求目標時最具正當性的手段。

本書相當有意思的是,由於作者選擇長時段敘事,讓我們得以一路觀察臨時派成員從參與武力鬥爭、策劃恐怖攻擊、發動絕食且寧死不從,到部分領袖最終選擇以新芬黨(Sinn Féin)為政治載體,與政府進行妥協談判的曲折道路。

在此過程中,有臨時派共和軍領袖選擇切割、堅決否認自己曾參與武裝抗爭的歷史,以獲得主流民意的認同;然而,其他因絕食而身體健康大大受損、或參與抗爭而入獄多年的戰友,卻有許多因此感到被背叛,認為《耶穌受難日協議》根本就是一個放棄愛爾蘭統一理想的妥協,而自己過去數十年所受的苦難及染上的血腥,都失去了任何意義,只成全了少數民族派體制內人士的政治經濟利益。

這種失落感,讓部分人士不願再堅持「什麼都不說」的組織信條,選擇投書媒體或撰寫文章,來反駁新芬黨想要鞏固的運動歷史敘事,或向由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推動的北愛爾蘭口述歷史計畫訴說個人參與運動的回憶。無論是何種方式,這些出聲的嘗試,有些帶來檯面上人物擁護者對出聲者的暴力侵擾,以致他們被迫帶著家人流浪離鄉;有些則引來了臨時派手下暴力受害者的家屬與政府軍警注意,他們扣下這些錄音和文件來進行刑事犯罪的追究。

這些持續至今的發展,也只是再次證明美國越裔學者阮清越的這句話:「所有戰爭都會打兩次,第一次是在戰場上,第二次是在記憶裡。」北愛爾蘭問題的起伏所帶來的心理創傷和記憶鬥爭,至今仍未畫上終章,甚至近年英國脫歐對英愛兩國所引發的一系列政治紛擾,恐怕只會讓難以完全放鬆的北愛爾蘭人,再度開始擔憂和緊繃。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
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ern Ireland
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
譯者:鄭依如、黃妤萱、張苓蕾
出版:黑體文化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派崔克.拉登.基夫

《紐約客》編制內撰稿人,著有《蛇頭:唐人街黑社會與美國夢的史詩故事》(The Snakehead : An Epic Tale of the Chinatown Underworld and the American Dream, 2009)、《喋喋不休:揭開梯隊系統監視網絡和全球竊聽的秘密世界》(Chatter: Uncovering the Echelon Surveillance Network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Global Eavesdropping, 2006)、《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2018)、獲得2021年貝利.吉福德獎(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類獎及入圍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商業書獎(Financial Times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的《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 2021),以及《壞胚子: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Rogues: True Stories of Grifters, Killers, Rebels and Crooks, 2022)等廣受好評的著作。基夫也製作並主持了8集Podcast 節目《變遷之風》(Wind of Change),討論冷戰時期間諜與重金屬音樂的奇異交集,登上2020年《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Podcast排行榜榜首,在《衛報》網站有1000萬次以上的收聽下載紀錄。

2014年基夫獲頒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特稿寫作獎,2015、2016年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報導寫作獎。此外,基夫也曾榮獲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與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艾瑞克和溫蒂.施密特獎學金(Eric and Wendy Schmidt Fellowship)。在此之前,基夫曾在求學時期獲得英國馬歇爾獎學金(Marshall Scholarship),並陸續於劍橋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進修兩個碩士學位,後來取得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學位。基夫成長於波士頓,現居紐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1-11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