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不囿於形的探見:《一個樸素的道理》蔡素芬序
一個樸素的道理,也是一個人存在的必要基本權利,不論外形的異同,做為人的內在,思想、情感,都是對等的存在。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第一輯偏重成長歷程,與病共融,字裡行間透露沉澱過的心情,以澹靜的眼光反芻外在的眼光,做了反觀察,在被他人凝視中,也內化為凝視他人。這種凝視聚集層疊著對外在環境的感受,深刻而帶著安靜的批判性,以呈現和對比隱約透顯世俗對於身障者的態度,點出背後複雜的社會成因和教養。
〈那張臉〉裡哲學教授彼得.辛格與律師海麗葉,對殘疾嬰兒生存權的辯論,及大江健三郎對缺陷者生命的對待,都引人深思;〈兩個男孩〉裡,一個善解人意的男孩對比童稚無知、直覺反應的男孩,童稚之語或許聽者心裡有些受傷,但這種受傷也許從幼年同學的嘲笑作弄始就已屢見不鮮,因而無需強烈的情緒,呈現與對比即是一個最強的隱喻:身形的障礙在某方面需要幫忙,卻大多時候需要單打獨鬥。
雅蓉從小學二年級起,學習各種才藝,不但全力以赴,還奪得好成績。家人期望她將來有一技之長謀生,但她超越這一切為身障者謀生能力的訓練,表現出聰敏好學、好強、有主見的心性,不肯受身體的障礙囿制。這一輯裡有多篇表達生活情感,血肉之軀想在限制之中不打擾他人地活出自己的風格,對世俗眼光的領受,涵養出一種平靜的心境,在〈何妨〉這章引蘇東坡的〈定風波〉闡述心境;與身體的不便對抗,與世俗眼光對抗與承受,心路崎嶇,最後都希望能轉化為回看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地。
因為缺陷,所以想像如果能夠不缺陷,生活或行動會是什麼境況?雅蓉對「足」的意義與功能深加鑽研與想像,藉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開啟對足的各部名稱與功能的解析,試想,成天足行於外如你我者,又何能如此詳析足之意義。她所擴展的不止於對足的認知,還有運用腳足可達到的理想生活;享受騎車之樂,沿海濱欣賞山海;踩踏沙灘海水,感受細沙與水浪。然而當能行走的我遇到坐輪椅的我,兩相關照,外在的完形與內在的我相遇,彷彿隔岸,卻衍生意義,她在第一輯的最後註腳:「此岸,自有此岸無可取代的旖旎與奇魅,再怎麼無法脫身的,都能有軀殼以內的——遊戲之道。」正是她的內在不受形限,內斂為文字邀我們體驗她的旖旎與奇魅。在第二輯裡,所提出的問題,更見出雅蓉一絲不苟的思辨性。
由個人遭遇的感性抒發,到對有同樣身形缺陷者的觀察與陳述,第二輯談到畸形者、盲者、失聰者、侏儒等等,細究相關病情與遭遇,藉以闡述對身體障礙者的身心看法,可以說是推己及人的不只看到自身的處境,也為同樣受身障限制的人發出聲音。她要伸張的是,不能以身障去等同於內在,每個人都是需要受到尊重的個體,對於身體不便的人,社會應該建立起方便的環境,讓身障者有無障礙空間,而不是因障礙環境「造就」了障礙者的辛苦。對於理想的身障環境,雅蓉在〈另一種城巿〉裡傾心描繪了同理心的重要,理想的他城是:「不同身體條件的人,有不同的安居方式。城巿的核心態度,必須是『在乎』。這座城,是真心在乎它的居民。」若把這篇的敘述也視為安靜的批判,我們就知道雅蓉隱於精準穩健詞藻間的,是為無障礙空間請命。
文章中凡有妳我對話的,都可視為內在的自我對話,抽開自我距離,以對視對談辨析問題,這樣的文學技巧,變化敘述,生動問題的多面性。
後記的〈倖存者〉在敘述成長的心路歷程間,也穿插小兒麻痺症的發生與治療進程,有意交代這個疾病的歷史,至此,已瞭解雅蓉寫這本書的企圖不僅是記敘成長的切面,更是為同樣罹患小兒麻痺及身體有缺陷者,釐清所來徑及可對應的方式。或許她無意給予意見,但文章透露出了對待自身與環境的內在心靈與態度。
讀雅蓉的作品是在幾年前的文學獎評審閱稿中,對於她細膩的觀察點留下深刻印象,那時受惠於瞭解應站在身障者的視角看環境。如今她反覆沉澱,淬煉出這樣一本情思肆放、思路嚴密的作品,每一篇敘及他者與疾病,或引用文學作品的篇章,都可見她下足了功夫詳讀資料,轉化為縝密的敘述。所談雖身形障礙面對的各種困境,卻也可以說是脫形而出,以理性思辨探見身障者的處境與可能的對應態度,情感和思考是越形而上的,凝練為文學性的語言,具有她個人獨特的風格。她在成為文學創作者之前,已做了長久的準備。這本散文集是她的成績,應受到喝采。●
|
作者簡介:吳雅蓉 寫字的人,坐著看世界的人。 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獲文薈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譯有《浮生若夢:最詭奇的蒲松齡童話》。 |
閱讀讀者》帶著孩子,一起拜訪桃園市立圖書總館
閱讀空間: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
讀者:YU(「女子與她們的搖籃」主理人,芳療工作者)
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整體空間通透明亮,藏書豐富,有別於一般走進圖書館需小心翼翼、保持鴉雀無聲的印象,新總館的氛圍輕鬆自在,新穎的空間規劃,顛覆讀者的既定印象,拓展出全新的圖書館使用體驗。
多元座位分布與空間動線設計,減少擁擠感,也滿足不同讀者的使用需求,讓人舒服得不禁想要慢慢感受、長久地待著。書櫃後方較隱蔽安靜的窗邊座位,有著整片落地窗的自然採光,看出去是藝文廣場。
搭手扶梯一層一層往上逛,將會發現每層樓皆有值得探索的獨特之處,從高樓層往下俯瞰,每層樓、不同區域都能見到許多前來探訪、閱讀的民眾。
平日來館的民眾年齡層極廣,有老有少,也有親子家庭的組合,因而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可謂是全齡共融的圖書館。
身為4歲孩子照顧者的我,最常帶孩子踏入3樓的親子閱覽室,歡度親子共玩、共讀的時光。書櫃擺放適合幼幼孩子的布書跟故事,還有一間故事劇場木地板空間,以及外國原文繪本區。嬰幼兒區的地毯鋪面,增添溫暖休憩感,讓孩子與大人能自在地席地而坐。圖書館也添購、擺置了配合孩童高度、身形的桌椅。
整面的透明櫥窗展示多樣化又繽紛的玩具、裝幀特別有趣的立體書,若想要取出體驗,家長只需跟孩子討論、選擇有興趣的玩具或立體書後,再到櫃台向圖書館員告知櫥窗編號,使用借閱證便能輕鬆完成借玩手續。
平日下午,約莫有10幾組親子讀者會陸續來到嬰幼兒區,但此處空間寬裕,不會打擾到彼此。不過,週末親子家庭讀者來訪數量增多,略顯擁擠,也就不太容易借到想玩的玩具。
走到童書區,書籍從適閱年齡為2歲的兒童繪本,涵蓋到受國小生青睞的兒童小說。書量多、主題豐富,可以看到不少大人讀者跟孩子一起搬運好多想讀的繪本,再回到可愛的布沙發座位享受親子共讀。
桃園市是移民工人口最多的城市,移民、移工與我們共同生活,卻保持既近又遠的距離。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不僅規劃了6樓多元文化區,開館展覽即是「歡迎光臨東南亞超市:閱讀購物清單的一百種方式」,更特別的是,館內蒐羅了來自緬甸、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原文書籍,以繽紛多彩的色調進行陳列,不僅讓移民工朋友能讀到自己的母語作品,對移民、移工文學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翻閱館方精選的必讀作品。館方期許讀者能透過閱讀去了解移民、移工生命,以及艱辛難言勞動處境的願景不言而喻,這個區域也成為移民、移工在他鄉城市裡,連結與懷念家鄉的閱讀窗口。
其實,孩子出生後,我因為擔心孩子坐不住、發出的聲音在安靜環境內會被放大,因而鮮少去圖書館。但是,桃園新總館的空間開闊,輕鬆友善的氣氛,讓身為照顧者的我放鬆許多,不需要太過收束孩子的聲音與肢體,也能一起好好享受這個書香空間。
在新總館試營運的這一個多月,我們前後拜訪了5次。每次出門孩子總是滿心期待,雀躍的表情彷彿在說:「這次去,會遇到什麼好玩的玩具?會讀到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南平路303號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六 08:30-21:00、週日 08:30-17:00、週日公休
更多詳情:官網|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