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通信 vol.199》國外愛這味,又安古蘭又波隆那,她們會不會太會畫?

小時候,畫畫一直是通通編很想習得的技能之一,也不用多會畫,大概像數學老師可以粉筆一圈畫出精準的大圓即可。可惜那時通通編用尺畫直線都有機率畫歪( ´•̥̥̥ω•̥̥̥` )真佩服插畫家、漫畫家、繪本作家等等畫畫高手。

本周看到文策院與Openbook合作的「國外愛這味」專欄,有許多台灣已經很厲害的繪畫工作者,不止步於他們的專業領域,更勇於跨界創作,像陳沛珛、黃一文跟卓霈欣從繪本跨足到漫畫,備受海外大獎與市場肯定。

瀏覽這些風格各異的創作,都同樣會有一股放鬆感油然而生,這樣的感受是無需翻譯就能讓世界共鳴的,通通編不由得再次讚嘆繪畫的力量……突然手癢好想畫畫( ˘•ω•˘ )

說到翻譯,7月底舉辦的「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非常有趣,此次的文本《邦查女孩》節選了一段多語場景,如果直接翻譯會失去好笑的諧音梗,為此,學員跟老師們展開非常多的策略討論。通通編看向手邊的翻譯作品想著,未來在讚嘆國外作者的作品之餘,也要感激譯者將這股感受順利地傳達過來呢!

【封面故事】畫繪本也畫漫畫,兩棲創作者在歐洲大受歡迎?ft. 陳沛珛、黃一文、卓霈欣

​本周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 【每周好書.OB短評】#386 宛如墜入神妙世界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藍調之王|越簡單越強大|誰讓恐龍有了羽毛?|雞雞到底神不神?|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尋找尊嚴|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王權劇場|絲路上的帝國|不講理的共和國


【9/2~9/11活動預告】

下了幾場雨,天氣漸漸涼爽,讀者參加閱讀活動仍請留意防疫,通通編祝大家平安健康,閱讀愉快。

8/19-9/4

《ARTISTS IN TAIWAN》2022臺灣插畫.漫畫家藝術精選特展
地點:誠品書店高雄大遠百店(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21號17樓)【活動頁面

8/27-12/12

2022南國漫讀節——南國的多重宇宙
地點:屏東縣立圖書館總圖(屏東縣屏東市大連路69號)【活動頁面

9/1-9/30

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創作獎」徵件活動頁面

9/2(五)

15:00-17:00
重拾老臺菜的味覺記憶——《1940在台南》新書料理分享會

地點: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COOKING STUDIO(臺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3樓)【活動頁面

19:00-21:00
率土之濱:環台漁港講座與走讀#1 八尺門不是門,和平島上不和平

地點:新北燦爛東南亞主題時光書店(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1號)【活動頁面
我們的文學夢講座:凌明玉《小說之味與第二個人生》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9:30-21:30
那些女孩、母親,還有男人們的〖受苦,和創傷〗——《尋找尊嚴》線上講座
地點:線上講座【活動頁面

9/3(六)

11:00-12:00
臺中文學季 ✺ 親子文學劇場|藍天空劇團《賣香屁》
地點:臺中文學館戶外平台(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活動頁面

14:00-15:30
 跨界對談│愛的藝術──被愛、去愛,都要先愛自己
地點:線上講座【活動頁面

14:00-16:00
《沖繩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書發表會
地點:有時聚聚(臺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活動頁面

15:00-16:00
《東西太多啦!》新書講座&說故事活動
地點:華山創意園區.華麗島書店(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活動頁面
從吉卜力興衰看宮崎駿與高畑勳《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新書分享會
地點:誠品R79出版糧行/藝文沙龍(臺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內)【活動頁面
臺中文學季 ✺ 大師講座|黃玉珊:女性視角——影像中的真實情感
地點:臺中文學館研習講堂(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活動頁面

19:00-20:30
見證洋裁時代的更迭──《港都洋裁師》新書分享會暨對談講座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9:00-21:00
率土之濱:環台漁港講座與走讀#2 不能以陸地的標準看待在海上生活
地點:新北燦爛東南亞主題時光書店(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1號)【活動頁面
物件與我:《物見》的誕生.新書發表會
地點:青鳥書店(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2樓)【活動頁面

19:30-21:00
報導者×聯經新書對談——與極權為鄰:理解烏克蘭與俄烏戰爭
地點:北藝青鳥(臺北市士林區劍潭路1號2樓)​【活動頁面

9/4(日)

14:00-15:00
臺中文學季 ✺ 探索臺中作家典藏館
地點:臺中精武圖書館(臺中市北區精武路291之3號)【活動頁面

14:00-16:30
Road to World Cup足球應許之地——新書分享會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4:30-16:00
重讀一本藝術的青春之書:鄭治桂談《關於羅丹——熊秉明日記擇抄》
地點:雄獅星空(臺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9號2樓)【活動頁面

15:00-16:00
陳雪《少女的祈禱》新書分享會台北場
地點:誠品書店松菸店3樓 Forum(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活動頁面

15:00-17:00
《入境大廳》讀者見面會
地點:薄霧書店(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活動頁面

9/6(二)

19:30
那些境外的「假新聞」攻勢,怎麼防守與反攻?──《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新書講座
地點:線上講座【活動頁面

9/7(三)

19:30
《無法送達的遺書》的當代索引:一個重新認識時代與時間的可能
地點:線上講座【活動頁面

9/9(五)

14:30-16:30
大稻埕建築風情《百年街屋》李東明簽書會
地點:台北霞海城隍廟前廣場(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活動頁面

19:00
那樣的遺憾很美,美的事物是人生所需:《你是盛放煙火,而我是星空》分享會
地點:樂心書室(基隆市信義區東明路88號1樓)【活動頁面

19:30
《大海之眼》夏曼.藍波安座談簽書會
地點:信鴿法國書店(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97巷9號)【活動頁面

9/10(六)

14:00-15:30
褻瀆作為求生:玖芎×吳曉樂──《我把自己埋進土裡》新書分享會台中場
地點:梓書房(臺中市西區福人街89號)【活動頁面

20:00-21:30
中秋節賞月觀星活動
地點:仰望書房(臺中市北區英士路140號)【活動頁面

9/11(日)

14:00-16:00
民雄怪奇物語:《夜官巡場》新書分享會嘉義場
地點:洪雅書房(嘉義市東區長榮街116號)【活動頁面

14:30-16:00
從「不」到「是」:玖芎《我把自己埋進土裡》新書分享會
地點:瑯嬛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活動頁面

6/25-10/16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
地點:臺南美術館2館2樓展覽室E-H(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活動頁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9-02 11:00
書.人生.鄭美里》從婦女新知到社區大學,我的讀書會時光

我是三合院出生、長大的小孩,童年時家中的閱讀資源極有限,記得小四有一天,在報社當印刷工的大堂哥帶回兩本書皮黑黑、髒汙破損的《中國民間故事》上下兩冊回來,雖然不太喜歡這髒髒的封皮,但我還是被裡面的虎姑婆、太陽和北風這些短篇故事給吸引了。沒什麼書可讀的我,經常翻閱字典,讀字典也讀得津津有味。直到小六,有次看見讀高職的大姊捧著一本書看到入迷,我問:「姊,你在讀什麼?」姊回說在讀三毛。我問:「讀完可以借我嗎?」姊說好。於是我開始了怦然心動的課外書人生。

再下一次又問大姊讀什麼、讀完借我,那是小說《未央歌》,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熬夜不睡覺讀的書。國中一年級,我第一次懂了成語「廢寢忘食」的意思。國二時,二姊已經上高中,她有一本《鄭愁予詩集》,我好奇借來,一讀迷上了,抄寫、背誦,體會到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跟著達達的馬蹄入夢中。

國中課業我應付得過去,每星期都要往租書店跑,瓊瑤小說讀了不少,也經常到郵局劃撥「五小」出版社的散文和小說,以致去郵局領書時,行員認得我了,看見我又來便叫出我的名字、對著我微笑。國中三年,跟幾個要好的同學經常交換小說讀,就是把自己看過的、喜歡的借給對方,這就帶有一點推薦的意思。當然也不會忘記在書裡夾進紙條或抄寫了詩詞的信。不知是否這緣故,閱讀和書寫對我來說不是苦差,而是發自內心渴望的事。

到了高中,生活的畫面從彩色變黑白,對台北適應不良的我,因為太苦悶、太孤獨,「閱讀」這位老友予我陪伴,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翻譯小說變成我的床邊讀物,每次快讀完時都覺得好不捨。漸漸的,也有了較相熟的同學,依然是交換小說,互相推薦。

我常覺得,在社區大學混了二十幾年,帶領不同世代、職業、主題的讀書會、寫作課,如今已經五十好幾的我,所做的跟十幾歲時沒兩樣,依然是抱著分享私房寶貝的心情,選書、聊書,邀請課堂裡的大家一起穿梭紙頁和人生,進行著深度群聊。

據說心理師在執業前必須有足夠的尋求諮商的經驗,同樣的,我想,身為讀書會的帶領人一定也要參加過讀書會,體驗過那是何等滋味吧!關於我的讀書會人生,故事要從1989年說起。

1989年我大學畢業,6月中旬就到「婦女新知」報到上班,我的職稱是「雜誌主編」,但,作為婦運團體(基金會)附屬的刊物,雜誌部門其實只我一人。雖然祕書長和同事們會交辦給我一些需要報導的內容,但這和我在大學時期編刊物總有一群夥伴一起開編輯會議、激盪點子的經驗很不同,我感到像似「一人刊物」的孤單和苦悶。不久後我聯繫婦女新知義工群,邀請她們組成以豐富刊物為目標的定期聚會。

其時,鄭至慧歸來擔任出版部主任,主責書籍出版,也是我的上司。她很尊重也放手讓我摸索雜誌事務,我們常一起聊個沒完,不論是在我們小小的編輯部或附近巷弄麵攤,甚麼都能聊。當時至慧是台大女研社的指導老師,成員常來找她,因此她們有些也參與了編輯部的義工聚會。

聚會裡除了發想刊物內容,我們也會共讀當期主題的研究或文章,因此編輯會議也兼有讀書會的性質。那是我的女性主義思想萌芽和學習期,因經常聯繫、負責報告,有時也到校園社團演講介紹女性主義,從剛開始害羞、臉紅、發抖,不知不覺間我變得比較不害怕了。

之後,「新知」早期的社委、歷史學者成令方從英國回台做論文,我又聽聞介紹聯繫自美歸國的女性主義者丁乃非、王蘋,至此編輯義工小組多了她們。加上好幾個新成立的大學女研社學生加入,大大豐富了雜誌的內容,也讓此小組更轉向讀書會。

後來編輯小組從婦女新知獨立出去,成為「歪角度讀書會」,每兩周固定聚會一次(我們轉移過不少次聚會地點,滿長時間都是圍坐在榻榻米上,至今彷彿還聞得到那味道!),有時讀書、有時看電影討論,持續了三年多,人數從最初7、8人,到歪角度全盛期有次聚會竟超過70人!「歪角度」也幾乎成為「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代名詞,透過讀書會,在知性和感性面給允大學女生滋養,扮演了推動校園女性主義運動的身心補給站。

從1989到1992這3年間,我因職務之便,在歪角度常負責聯繫,但對我造成最根本影響的是讀書會的進行方式:除了每次設定一個主題(例如:母女關係、胖瘦等),選定共讀的文本(書或電影),由成員認領報告,不同於一般讀書會,歪角度延續婦運「意識啟蒙團體」的「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精神,不只讀書,更伴隨個人經驗的分享,在文本與真實間對話、交織。

當時年輕的我全身心投入,從閱讀和討論中受到啟發、擾動、激盪、反思,重新以「性別之眼」看見自身與社會、與他者的關係。此外,讀書會搭配許多創意方式(例如:畫圖、遊戲……)進行,且每次都交流彼此的經驗和看法,從中每個人的經驗都被重視,每個人的感受得到肯定。

歪角度讀書會讓我感覺整個生命彷彿重生、覺醒了一般,而我在讀書會中一次次地訴說,也像是不斷練習發聲和表達,更因而清楚體會到說話對於建立主體有多重要,而話語能夠被理解和接納又是多麼美好!

2003年我重回學院就讀博士班,有次課堂上重讀了「歪角度」時期曾討論過的一篇小論文,學院派的讀法只針對文本條分縷析,完全無涉個人經驗和情感,我大為震驚,心中吶喊:「怎麼會是這樣!」下了課,一個人失魂落魄地在校園裡亂走,想起了歪角度讀書會時期女性主義式的閱讀是如此進入我的靈魂、身體,乃至血液和呼吸……。

1990年代中期,我在《誠品閱讀》雙月刊當編輯,當時的「誠品」對閱讀有各式各樣的延伸,閱讀的不只是讀書,也可以是一幅畫、一張照片、一條街道,甚至一座城市。閱讀變成是一種眼光、一種態度。而彼時,文化明星羅蘭.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造成典範的轉移,閱讀的重點轉向讀者的解讀和延伸,而這正巧又跟台灣的民主化若合符節。

我的青年階段適逢解嚴,媒體、思潮百花齊放,我在婦運裡吸收養分,也受此大環境影響。1999年,當我走進草創期的社區大學,在教室裡面對一群從20出頭到70好幾的學員時,我把備妥的厚厚講義悄悄放下,決心拿出人類學研究生的精神,聆聽來自不同人群的聲音,把好不容易習來的學術語言拋掉,再度經歷翻譯的過程,尋找庶民的語調,並且將我從讀書會學到的互動、對話應用在課堂中。

選擇我感興趣也適合學員、能引起共鳴和討論的文本,然後在課堂中一方面兼顧作品/作者的介紹並穿針引線,讓同學們發表心得、分享經驗,讓課堂裡的共讀變成多聲的對話和交響,這是我期望能做到的。始終是圍成ㄇ字型或是一個圓,意味著每個人的聲音和經驗都是同等要緊,都能得到聆聽和肯定,「讀書會」於我已是一種態度、心法和精神,不侷限於哪一門課了。

我常覺得,好在有閱讀為伴,我的青少年期才避開了憂鬱的風暴。而24、25歲時,「歪角度」予我滋養,讓我親嘗讀書會的曼妙和力量,也影響了我後來的教學。即使如今是中年白了髮絲的「講師」,我依然是那個熱心交換愛書、始終愛聽故事的我啊!


作者簡介:鄭美里

女書文化出版前主編,社區大學人文學術類講師,帶領社大讀書會和班級閱讀超過一百本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9-01 11:00
OB短評》#387 生生不息,芬多精爆棚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九太陽

阿推著,原動力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碎形般的線條,異次元口香糖的配色,隨時都可能裂解的形體,這本漫畫教人眼前一亮,極具辨識度的畫風頗值得時下漫畫家反思。故事收在細胞開會一幕,巧妙避開太空歌劇的俗套,引領期待續集。【內容簡介

臺灣惡地誌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Badlands in Taiwan
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著,野人文化,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福爾摩沙、婆娑之島雖然是來自殖民他者的凝視,但小島的美麗也成為島民認識自身環境的主要視角,這造成當我們說「看見台灣」,看的其實大多是美麗的那一面。此書即提供了我們認識這塊土地的另一視角:不毛之地也是小島的自然組成。但此書不僅止於地質環境知識討論,因作者群的多元性,讓「惡地」這一主題有著藝術、建築、歷史生態等各領域的詮釋,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共筆作品。【內容簡介

纏結的演化樹

分子生物學如何翻新了演化論
The Tangled Tree: A Radical New History of Life
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著,梅苃仁譯,貓頭鷹出版,84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奠定的遺傳變異、適者生存的演化觀,到1970年代《自私的基因》帶起的新達爾文主義,更強化直系遺傳與不適者淘汰的演化認知。然而這樣的觀點,也在非縱向的水平基因轉移、跨越物種的生命源起、非常態定義下的物種「祖先」(如細菌病毒)等研究發現促使下開始修正。此書聚焦在重要的生物演化學者的學說與生命經驗,透過「演化樹」具象化傳統的演化觀與地球共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生物演化科普著作。【內容簡介

尋找母樹

樹聯網的秘密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the Forest
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著,謝佩妏譯,大塊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這部訴說慾強大的自傳科普,既是家族書寫,又是自我追尋,最後一切都收攝在母樹研究之中,讓人想起《阿凡達》的靈魂之樹,卓然獨立,生生不息。「樹聯網」之說芬多精爆棚,為蓋婭理論提供了一個強哉矯的證明。【內容簡介

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

從殖民統治到強人杜特蒂,群島國追求獨立、發展與民主的艱難路
江懷哲著,左岸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在華文作品中,菲律賓史與現代政治的討論相當少見,本書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作者使用精煉且清晰的文字,依據時序,從西班牙殖民時期談到現代菲律賓政治史,可說引領讀者瀏覽了近當代菲律賓的歷史。本書側重在國際政治、外交與菲律賓國內政局的討論,以「菲律賓」的視角,重新思考東亞與東南亞近當代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的內涵,以及民族主義與民主在此地區的發展過程。【內容簡介

十字軍首役

以聖戰為名的權力遊戲,形塑歐洲文明的重要之戰
The First Crusade: The Call from the East
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著,胡宗香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從拜占庭歷史的角度出發,強調11世紀末、教宗烏爾班動員歐洲諸國發動十字軍的背後,當時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面對近東穆斯林的勢力及強化國內的統治,阿列克修斯一世是促進十字軍東征的行動者,甚至可能是十字軍東征之所以發生的主因。對十字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本書將提供有別以往的歷史詮釋與論述。【內容簡介

誰在統治地方

唐宋地方治理文化打造史
盧建榮著,暖暖書屋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傳統中國史論述中,中央與官方是最主要視角,地方只是論述中的配角。近20餘年來,地方或地域社會等主題的研究日漸受到學界重視。作者長期關注中國中古史與文化史,書中以地方治理與文化建構入手,探討「地方」在中國唐宋時期,如何扮演不同於中央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央與地方社會互動過程中所見的新興文化現象。【內容簡介

動物公民

動物權利的政治哲學
Zoopolis: A Political Theory of Animal Right
威爾.金利卡(Will Kymlicka)、蘇.唐納森(Sue Donaldson)著,白舜羽譯,貓頭鷹出版,54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益  
動保運動的極致,莫過於賦予動物公民權,然而牠們究竟是什麼樣的公民?家貓、麻雀、眼鏡蛇、黑猩猩的公民權又有何不同?兩位作者就是在傷這樣的腦筋。雖然只是第一步,終究是個眾生平等的開始,也許有朝一日,這樣的討論不會再被視為天馬行空。【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