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原始慾望、永續關鍵,「民以食為天」的真正意義:楊馥如讀《食托邦》

我喜歡帶著書旅行,而書的選擇大多反映行程主題。這回走訪義大利北部有「美食之路」稱號的「艾密里亞大道」(Via Emilia),這條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羅馬古道,從靴子狀半島東南邊往西北方向延伸,橫貫最富庶的波河平原,連接數個美食之鄉:以燉飯聞名的米蘭、盛產乳酪和火腿的帕馬、加達湖畔風味細緻的橄欖油與氣泡酒、有粉紅色大火腿的波隆納⋯⋯「羅馬的領土,由它的食慾所決定。」這話說得妙,也非常有道理!食物不只是放進嘴裡、填飽肚子的東西,它牽涉的層面太廣,從地理、歷史、文化,乃至政治、經濟、城市規劃,全緊密相連。

「我們的世界是Sitopia。」翻開伴我旅途的書《食托邦》,看書名不難想像這本以食物為主題:音譯自Sitopia,源於希臘文的複合字sítos「食物」加上tópos「場域」。作者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r)是建築師,也是城市學學者,書名副標直接破題,「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這幾年史提爾在食物圈名聲很響,她用書也用演講倡導「食物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最強大的媒介,人們能一起思考和行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美食之路」艾密里亞大道(圖源:wikipedia

➤食物不只是消費商品,也是生產風景

「食物不只是商品,也是場域」,《食托邦》以此為核心貫穿全書。剛啟程,我在火車上翻開書頁,對這個概念尚不了解,擔心自己帶到一本內容龐雜、宣揚理想主義的教科書。沒想到完全相反:作者用短小篇章審視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忽略的問題,思考深刻,脈絡從你我自身擴展到周遭環境,再延續到社會、國家、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與食物息息相關。

史提爾行文筆調淺顯親切,時而帶著幽默戲謔,提醒讀者食物與天地事物相連,不管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甚至是刻意不想看見的——從工業化畜牧肉品,不人道手段生產乳製品的殘忍、對廉價勞工的剝削(其中牽連移民者正義)、森林砍伐以及氣候變遷造成的乾旱與洪水,正讓地球景觀逐漸改變——全都是《食托邦》的關切議題。若覺得這些探討過於宏大,那麼想想近身經驗吧!對加工食品的依賴、對糖的渴求,諸如此類讓我們發胖和生病的根源,書中也有著墨。

食物牽涉天地間所有一切,人在其中飲食生活,這不正是Sitopia《食托邦》的sítos「食物」和tópos「場域」?真是本翻開之後便捨不得讀完的好書!這趟艾密里亞大道上的食材風土旅行,我拜訪不同生產者,也讀著史提爾列舉的各個議題,感受格外深刻。用其中一站為例——我拜訪了心儀已久的葡萄酒職人,親自向他請教釀製自然酒的祕密——書中文字得到親身印證,震撼直入心房。

「重點從來不在葡萄酒本身,而是地方。」當我問釀酒人如何防治葡萄園裡的蟲害,生產優質葡萄,進而釀製佳釀,他說,葡萄品種、病蟲害防治、釀製手法這些一般人認為要緊的,其實都不是問題,找到對的地方、要肯花時間,才是最終奧義。


(圖源:Pietro Schellino on Unsplash)

自然酒酒莊所在地,是釀酒人花了5年找到,然後又花好長一段時間尋找適合這塊土地的葡萄品種。他提到,不是每塊地都可以拿來種小麥、桃子、葡萄,土壤成分、坡度向陽面等地理條件、田園裡的生物組成,全部都要納入分析。用現代科技、化學用品去做,明明不適合的土可以補上肥料或化學合成品,什麼植物種不起來、哪種害蟲殺不死?但要長久經營,人類終必須選擇關注土地和植物的需求。

這點確實呼應了《食托邦》書中提到的,面對食物,我們得做出有意識的選擇,生產者、消費者都包括在內。「1500年前這個村裡的人就開始釀酒,」釀酒人說:「現在我只不過是照著老祖先的方式去做。」

雖然聽起來形而上,但實際上是農人長時間全心投入,貼近土壤與河流,亦步亦趨觀察園中蟲鳥植物互動的成果。「只要心下承諾,做農夫並不難,堅定信心,用雙手勞動,其他大自然會幫你處理。我們只是守護者、傳遞者,葡萄會活得比我們久。在世的時間,我們從前人手上接下,然後傳承給後人。怎麼可以不負責好好照顧土地?」釀酒人的話讓我非常感動,也完全契合了《食托邦》書中闡述的精神。

➤食物不只是價格,更反映價值

21世紀城市——我們多數人生活的地方——能否餵養自己,答案顯而易見。不過危機通常如霧霾,欺身逼近,但暫時不痛不養,讓人忘記日積月累的後座力。

再講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有回到農夫市集買花椰菜,菜農朋友秤了兩顆給我,每顆不到拳頭大。「怎麼這麼小?」我很少看到身形如此迷你的白花椰。朋友告訴我,今年冬天不夠冷,花椰菜長不大,通通是小不點。「難道不能在田裡放久一點等它長大?」城市鄉巴佬提問。菜農回答我:「時候到了就要收,否則會爛掉。老天爺給什麼樣的天氣,我們就吃什麼樣的菜。超市裡的花椰永遠這麼大顆又美麗,妳就自己去想想是怎麼回事囉!」

食物的真實成本,我們看得清嗎?當城市居民失去與農田牧場的聯繫,高度工業化、暢通的全球運輸,讓我們幾乎忘了蔬果的生長季節,以為花椰菜永遠那麼大顆,而且隨時都吃得到;以為雞隻生長於超市走道,而不是農家院子裡;屠宰過程再怎麼髒污、令人驚恐,我們終究跳過不看,雞腿、牛菲力、豬五花統統去了骨,總是乾淨工整躺在盒子裡,保鮮膜阻隔氣味,動物原來的樣貌和生長,與購買者毫無關係。


(圖源:Shelley Pauls on Unsplash)

這種消費方式如何能看到食物的價值?史提爾在《食托邦》提出一針見血的觀察:我們的地球遭遇空前絕後的危機,因為人類早已無法在維護地球資源和提供全球人口健康飲食之間取得平衡。這是20萬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嚴重失衡。從氣候危機、生態破壞,到破紀錄的肥胖率與和不斷攀升的飢餓,本來餵養我們的食物已然變成威脅,讓人類幾乎看不到未來。當前難題的核心,是我們對食物的價值視而不見。

「廉價食品」又是其中最關鍵:史提爾提到,當食物太便宜,便掩蓋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加工食品導致肥胖等問題,這些全都是看不見的成本,但正視食物的真實成本卻又對工業化生產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

我不禁想到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在2009年出版的《大地之母》(Terra Madre)書中所提:「農業,比起鋼或鐵一般產業來得複雜許多,因為農業產出的是食物,裡頭蘊含了環境、文化、社會、人與人共享的歡樂。」美好、乾淨、公平,還原食物的價值,才能撥亂反正,讓市場回到良性循環。

➤食物不只填飽肚子,更是人與大自然的聯繫

紐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有幅〈第三十號靜物畫〉,1963年的作品,出自藝術家湯姆.懷瑟曼(Tom Wesselmann)之手,我非常喜歡。畫面中最顯眼的是粉紅色大冰箱,上面有瓶裝汽水和畢卡索畫作;視線往旁邊延伸,大桌上擺滿了各種加工食品——鳳梨罐頭、玉米脆片、醃漬火腿、盒裝優格——藝術家剪下超市廣告和海報中各大品牌圖像,拼貼成畫面,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般家庭的廚房情景。

這幅靜物畫的廚房有扇窗,透過窗,看畫的人瞥見高樓林立的紐約大城,暗示擁有廚房的這家人住在繁華街區。窗櫺上擺著一盆顏色豔麗的塑膠花,靜物畫生動呈現水泥叢林中的都市(飲食)生活。


〈第三十號靜物畫〉(圖源:flickr/Wally Gobetz

有沒有辦法一週不使用冰箱?新冠肺炎期間,我做了個小實驗,看看自己能不能不靠冷藏設備生活。疫情最嚴重的那個冬天,義大利從聖誕節到新年期間實行全國封城警戒,節慶時期食材需求大,眼見十天半個月無法任意出門採買,冰箱空間又有限——魚肉沒冰一下就腐敗,水果蔬菜雖較能存放,時間久了還是會壞,新鮮乳製品則是最大挑戰——主婦心焦的同時,感嘆老祖先自給自足的生活看似不便,實則進可攻退可守:小規模家庭飼養牲畜、依季節種植,要吃時現宰鮮採,一時無法吃完則醃漬存放,力求不浪費;高科技現代設備反倒讓我們失去基本的營生能力,也忘記食物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

「保存食物是古代人最大煩腦,現代人有冰箱,反而逆天而行,不按『時』吃,冰箱也導致讓醃漬的智慧消失。」難怪食物史學家丹賓斯卡(Maria Dembinsca)在《中世紀波蘭飲食》書中做出這樣的結論。

我在艾密里亞大道上的食材之旅結束於米蘭,這座義大利北方的經貿大城以時尚與工業聞名,人口稠密、寸土寸金。出人意料,城市中心卻有座農場綠洲。是卡洛琳.史提爾心中以食物拯救世界的理想園地吧?城市裡有鄉村,兩者不違和共處,居民共同擁有並享受森林、農場、菜圃、花園。烏托邦式的思維本質也許消極、欠缺實際,但《食托邦》的「食」在我看來可解為動詞,「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

民以食為天,應該是這麼回事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
Sitopia: How Food Can Save the World
作者: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譯者:周沛郁
出版:果力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卡洛琳.史提爾
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知名建築師。在2008年提出的sitopia概念已經在國際贏得廣泛認可,她的第一本書《飢餓的城市》(Hungry City)榮獲皇家文學非小說類獎(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奠定她在倫敦學術界、工業界和藝術界的影響力,成為當代建築師、規劃師、綠色主義和食品專業人士的重要著作。TED大會Carolyn Steel演講觀看次數超過130萬,演說結束後,她再度重新思考食物如何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以《食托邦》(Sitopia)一書提出深度觀察與願景,廣受國際好評,並獲2021 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Wainwright Prize入選肯定。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楊馥如(旅義作家、繪本研究者)
2022-10-19 11:00
書評》天才物種的生態觀察紀錄:評寺尾哲也《子彈是餘生》

讀《子彈是餘生》是一種特殊的經驗,不僅因為作者寺尾哲也及其筆下的角色生命歷程與我所差甚遠,也因這本由短篇小說集結而成的巨大故事,像是一個黑洞,從第一段文字便將人牢牢吸入。

以開篇〈渦蟲 ∀〉來說,我首先想到的居然是中村明日美子的《Double Mints》,從校園霸凌延伸成的虐與被虐關係,正是這份強烈的性張力吸引讀者專注地繼續讀下去,想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雖然和許多鍾愛寺尾哲也作品的人一樣,在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州際公路〉才注意到其作品的魔力,但〈州際公路〉在本作裡卻僅是線索碎片之一,讀者需通過數道由小說構築的「門」之後,方能接近真相。


中村明日美子《Double Mints》與同名改編電影劇照

然而所謂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從前陣子的政治人物學歷事件,甚至是今年台大學生接續自殺,連結到寺尾哲也在臉書上提到的「天梯」,像極了一場如同《物種起源》中生物為生存而鬥爭的競賽。

要成為這些名為「天才」的物種,條件不僅是要會讀書、留學海外、擁有高年收的工作,還必須在眾多選擇自殺、自我毀滅的同伴之中,擁有「不會自殺」的特質,更不能是同性戀,如此才能在金字塔頂端留下其基因。然而,金字塔頂端的世界並非完美無瑕,反而像是在針尖上跳舞般危機四伏,彼此的競爭、內心的缺乏、自我認同……凡此總總都可能形成毀滅的契機。

寺尾哲也以玻璃般冰冷、乾淨的文字為我們塑造景框,景框裡是這些稀有物種在故事的牢籠中掙扎受苦。與此同時,小說鏡頭的運用與影像感使整部作品讀起來有如電影,也因這景框、鏡頭的強烈存在感,使讀者在閱讀時更深地覺察自身與書中人物關係之疏離。

儘管如此,本作中的各個角色卻無法讓我們輕易放手,這或許是因為寺尾哲也擅長在乍看之下平凡無奇的人物對話中暗藏伏流,一點一點釋放訊息。這些對話的舞台若非封閉壓抑,便會是某個群體。

小說格格不入的角色經常在群體(課程、競賽、互助團體、活動、運動)中被他人擦傷,遭受群體折磨。分明是特異、孤絕的人,卻偏偏必須在群體中被削減自我、改變性向,甚至人生的選擇。群體對這些人的幸福其實毫無幫助,角色卻依然在尋求群體的歸屬,這份彷彿強迫症般的執著,在本作中比比皆是,引人困惑的同時也相當精準。不同的群體形成漩渦,拒斥的同時也在吸納,以至於永遠沒有脫離其中的可能。

幾篇小說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沉浸式什麼什麼體驗營〉。從開場出現的槍,到兩名互不渴望卻生生結合的男女,分明是如此衝突和注定悲劇的組合,居然能在結尾堪堪達成可謂完滿的結局,不可思議之餘,也使人深思這份完滿究竟是真是假。

以圍棋作為題材的〈雪崩之時〉角色間關係的轉換則著實有趣,在本書中,數理競賽、英語能力、出國讀書、考試、圍棋等等,都是能夠突顯天才的主題,這些神祕生物究竟受著怎樣的苦,又為什麼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抑或者對自虐虐人無比著迷,成為讀者閱讀時急欲獲得解答的謎題。

讀到後來,不知為何常常想起寺尾哲也〈州際公路〉得獎感言的最後兩句:「我們業已錯過一切。就像我們的人生。」作為讀者,我當然不曾在那樣的競爭與高壓中過活,卻每在小說中撿拾到一個令人隱隱作痛的片段,就想握緊拳頭支持這些角色繼續走下去。

同時又不希望他們走下去。

我想到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的劇作《枕頭人》,在這個故事中,枕頭人的工作是回到每個受盡創傷的成人還是兒童的時候,溫柔地勸說這些孩子在一切悲劇尚未發生前主動了結自己的性命。但最終就連枕頭人也承受不住這些悲痛,他回到過去找到年幼時的自己,勸解小枕頭人自殺,當小枕頭人死去,大枕頭人也消失不見。

我在《子彈是餘生》中看見了另一種可能,也是更寫實的可能。受創之人努力長大後依然選擇擁抱死亡,但死亡在此中並非沒有意義,反而是一條漫漫長路的開展,也是故事之初。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子彈是餘生
作者:寺尾哲也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寺尾哲也

昭和六十三年生,台大資工系畢。曾任 Google 工程師八年,待過 MTV、台北、東京。小說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兩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7EP6》台北文化獎得主陳義芝/詩的創作、評論與轉譯:寫作是種專業追求ft.文化快遞

「閱讀.台北二三事」以4集的節目介紹發生在台北的精采故事。本集來到最後一集,邀請到今年臺北文化獎得主、詩人陳義芝,他不僅以詩歌享譽文壇,無論在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大學教授甚至退休後,他皆用心且有系統地進行現代詩的評析與推廣。2012年起,他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出「趨勢文學劇場」、「趨勢詩劇場」等系列文學劇,以劇場演繹文豪生命歷程與經典作品。2020年起則主持線上節目《遇見一首詩》,以數位影音方式向大眾解讀詩意與詩情。本集節目中,陳義芝將與讀者分享,他如何保持心中的詩火,將寫作視為專業的追求。

Openbook閱讀誌攜手臺北市文化局的藝文資訊刊物《文化快遞》推出「閱讀臺北二三事」,用4集節目,介紹發生在臺北市的各種藝文大小事,受訪來賓有自由工作者、藝文場館,還有藝文節慶揭密。《文化快遞》自2000年刊行至今,以文化局轄下藝文館舍及辦理的藝文活動為出發點,涵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空間、人物、藝文活動,從不同角度記錄文化臺北,是臺北極具代表性的藝文資訊刊物。在臺北各捷運站點、藝文館所、臺北市立圖書館等都可以免費索取獲得,也可以支付郵資免費訂閱。

【精彩內容摘錄】

➤ 詩是超越時代的

以「詩創作者」的身分獲獎,對我深具意義。感謝評審的認同,我猜想他們應該是看見了,現代詩結合了傳播工具、戲劇表演所產生的文化效應,因而給了我這樣的獎。

詩,是歷史孕育的基礎,文化的底蘊、核心,它顯示人生的面向與社會的課題,提出超越時局侷限的思考。詩人的社會意義,在當代、當時有時會被忽視,原因是因為詩不只是寫給當代人看,更是存在於更長的時間軸中。我認為詩跟音樂是一樣的,都是人心頭舌尖想抒吐的情感、思想,是不得不說出來的那一句話,表達著人的心聲。既然人情、人性相同,古往今來,詩的跨越性都是毫無障礙。

➤台北與詩歌,從公車到捷運

「捷運詩」的想法是1994年我提出的。那時台北市長選舉,有人問我,若選上了可以做些什麼事?我只提出了這一點:倫敦有地鐵詩,台北這個大都會可不可以有公車詩?果然後來在1995年開始實施,95年公車詩的規畫我參與了,過幾年,台北捷運通了,於是從公車延伸到捷運。

我當時的看法認為,一座城市應該要有文化,如何推動呢?詩是短的,可以一擊中的,讓詩出現在大眾面前,可以不只是詩集的印製,僅存紙本閱讀裡流傳,而是可以跟公車結合……


陳義芝詩歌評論作品

➤詩心,古今中外皆同

多閱讀,慢慢地為自己建立欣賞的品味。閱讀不能只是讀當代人的作品,首先,對中文現代詩的傳統要熟悉;其次,古今也沒有差別,古典詩歌與現代詩的原理相同,只是語言工具不同。比如近體詩與古體詩雖然有差異,古體詩長度不限且不必押韻,近體詩則到了唐朝越來越雕琢,精工鍛鍊,講求押韻,但是那一份詩心,講求象徵、語言韻味的要求,古今中外都相同。我也跟年輕朋友說,應該讀外國的作品,有能力可讀原文,或也可讀翻譯,裡面有一些「異質性」的東西,可以帶來刺激。

一方面,在實際的閱讀當中累積自己的見聞,另一方面,也應該認識文學知識、文學理論,看看這一家、那一家怎麼說,比如中國傳統的詩觀、西方浪漫主義以降,從古典浪漫到現代主義等等。如果我們閱讀得夠廣,心裡會有一把尺,未必與他人相同,但終究會有相通的地方。


陳義芝詩集


陳義芝散文作品

➤寫作是一種專業追求

寫作是一種專業追求。專業就是持續不斷,把它當作一個目標,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像一團光來引領你。如何讓自己的詩火,心靈的火頭不滅,一直照亮,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大自然的日夜循環,不會是短暫時間的,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同樣的,我們人生有物質層面,也有精神層面,物質層面會餓了要吃、飽後又餓,醒後又睡,睡後又醒,也是不斷地循環,伴隨一生。物質層面的滿足、追求都不會只有一天。

如果認定精神層面,也是人生不可缺的,這樣的追求也應該持續不斷。1985年我出版詩集《青衫》,楊牧作序,有一段話我深深地印在心裡,完全認同,他勉勵所有的年輕朋友:

我個人覺得無論是文學藝術的追求或人生的體驗,所謂薪火相傳,惟刻意有毅力的有計畫的執行,始值得吾人之稱許;偶發隨意之玩弄,雖然青光閃爍,正如曠野裡的燐火,搖擺明滅,到底有多少價值實不可說。

➤從評論到影音節目:遇見一首詩

趨勢教育基金會是趨勢科技的公益機構,他們同仁相當有心,數位影音能力與設備都不成問題。我是一個寫詩、讀詩以及教詩的人,他們建議不只是在課堂上,更可以透過影音平台,存留在那裡,給更多人看到。2019年我從台師大退休,專職改為兼職,他們預先2018年提出邀請,2019年在YouTube開設《遇見一首詩》節目。

我一直希望能邀請更多人讀詩。1980年代末,我在《國語日報》的「古今文選」介紹現代詩,是最早在古今文選介紹現代詩的。1990年我編了一本《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新詩選注》,幫教育部為高中生編選教材。以前是用書、賞析的方式,現在換成影音的、口說的。有時,合作的夥伴加上一幅畫或配一點音樂,感染力更強。製作單位建議時間不用太長,原則上大概7、8分鐘,偶爾會破例,但一般就在這樣的長度,是他們認為讀者最能有效接收的時間。

詩的部分,選了新文學運動以來經典的作品,具歷史意義的,像胡適、聞一多、何其芳、馮至,有一些則是台灣的作品,如我的前輩、同時代或年輕世代詩人。我將自己認為很難得、很不錯的,介紹出來。而好詩很多,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則留給時間、未來檢驗。

➤詩與劇場的結合,應讓詩歌完整呈現

詩劇場有很多不同的發展,鴻鴻也曾推出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它的藝術形式還在發展中。2014年,趨勢教育基金會的詩劇場曾推出楊牧的《讓風朗誦》,邀請文化大學的徐堰鈴老師執導,2015年瘂弦的《紅玉米之歌》則由李易修執導。楊牧過世後,我們又推出了詩劇場,《愛是我們的嚮導—念楊牧》。

在這幾部作品中,詩都是完整的呈現。李易修加入了一些虛構的劇情,徐堰鈴是完全用抽離的、抽象的、音樂的,藉由佈景進行調度,以氛圍、境界、調性來表現詩,而非局限、具體的、破碎……

【延伸閱讀】趨勢文學劇場10周年.專訪》三大推手使出穿越之力,與觀眾古今戲夢相會

趨勢文學劇場迎接10周年,即將推出「趨勢文學劇.拾.夢中唐」系列演出。Openbook專訪三位幕後推手,點集照片,即可一覽精彩報導。

➤閱讀臺北二三事:文化快遞X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特別攜手臺北市文化局的藝文資訊刊物《文化快遞》,用4集「閱讀隨身聽」節目,介紹發生在臺北市的各種藝文大小事,訪問自由工作者、藝文場館、還有藝文節慶揭密等等。本週起連續4週刊登,請別錯過。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