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在電子書的年代,他們修復古書:臺灣圖書醫院導覽

休館日的臺灣圖書館暗寂冷清,「臺灣圖書醫院」卻仍敞亮運作著——4名修復員分散各區獨立作業,有人才煮完一鍋修護用的糨糊,有人則專注清潔,而圖書醫院的負責人徐美文,則低頭修復著一本極可能生於1619年,經過土埋火焚,沾有毛髮、花瓣、種子、蟲糞痕跡的《古蘭經》。

位居中和四號公園的圖書館,五樓邊處的「臺灣圖書醫院」空間不算大,屋室四周被手工紙架、溫度控制櫃、藥劑櫃、壓紙機等機械,乃至吹風機與球鎮等便利工具包圍。這些器械看似不起眼,卻是與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一起走過漫長歲月。

這裡至今仍是臺灣唯一擁有系統性圖書修復技術之所,在舊有的基礎上,後續購入除酸系統、冷凍除蟲等設備,使圖書保存與修護系統更加完善,彷若具有醫院功能,得以救治甚至預防病傷的圖書,故於2007年更名為「臺灣圖書醫院」。

圖書的病症,多落在「紙」,因此所謂的圖書修復,除了要除蟲、除酸,有時還得從抄紙開始,甚至染色,方能進一步往下修補、裱褙、裝訂、縫裝……。幾乎每一道工序,都是為了盡可能恢復圖書原本的樣貌。

「在聖經還在靠羊皮紙流傳的時代,伊斯蘭教徒已懂得使用紙來傳教。因為抄一本聖經要殺300頭羊,紙則便宜方便許多。」徐美文因為要修復這本古蘭經,研究了一下這段歷史,發現在西亞與歐洲大陸,古蘭經是第一個使用紙本傳播的經典。修復古蘭經這件事,也是面對紙的歷史,如同修復一本書的過程,即也是進入該書的生命一般。


修復古蘭經作業

徐美文與這本約有500頁的殘破舊典相處約1年7個月,光是為了找出相近用紙、調染出適當的用色,就花上8個月,遑論其他工序。她的心願很簡單,就是在今年底完成這個工作——畢竟她身後溫度櫃裡堆放的舊書善本,已積了兩、三年仍未回架。而這裡的每一位修復員,也都會花上數週甚至一年,處理一本淹過水、遭蟲蛀,甚至發霉酸化的書,設法搶救,以延長書的生命。

在這追求快速,講究科技效率,萬事強調數位傳播的時代,不僅「紙本書」的市場性被質疑,「修復紙本書」更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修復員面對的畢竟是「歷史」,對抗的是「歲月」,付出的心力自是非常,時間僅是所需的成本之一。更不用說,圖書修復,是文化,是藝術,是歷史,也是傳承,更是圖書館肩負的責任及使命。


破損的古蘭經書皮

對臺灣圖書館及臺灣圖書醫院而言,尤是如此。臺灣圖書館的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其於1915年創立時,便設有「製本室」,亦有職工的編制,負責圖書資料的修裱裝訂工作。這個工作現在看來或許不起眼,但在注重潮流與文化風氣的大正時期則非如此——此時正值圖書作為文化與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圖書裝幀的藝術,起自19世紀的橫濱。

徐美文解釋,當時,西洋圖書裝幀在橫濱開始流行,也影響了日本圖書裝幀,並延伸至日治時期的臺灣。作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便藏有西式、中式,乃至於和式裝幀的圖書,其中和式藏量最少,僅有1/10,但這近萬冊的總藏書量,已足以表現出那個時代的圖書裝幀藝術與文化。


隈本繁吉(圖片來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灣圖書館首任館長隈本繁吉,1915年從日本延聘專業人士本多久次郎擔任製本室職工,月薪約是23圓40錢。」徐美文透過幾個數字作為比較基礎:當時公學校老師一個月17圓,在南投當到快退休的警察,月薪不過18圓;1932年王永慶的創業資金是200圓。從當時日本職工的月薪所得,便可反映其受重視的程度。

儘管臺灣職工當時薪資不如日本職工,但進入昭和時代,製本室已皆是臺灣職工,且薪資也隨資歷而有多寡。徐美文以陳蚶目為例,分享臺灣人如何成為製本室職工,並且藉此脫貧的故事:

家貧失學的陳蚶目,遲至13歲才讀艋舺公學校,才唸3年就又無力為濟,必須打零工維護生計。18歲到日本人開的印刷廠見習,之後輾轉於民間製本所當職工,待他年過35,到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製本室當職工後,一天可得一圓60錢(後加薪到一圓80錢),月薪約莫40圓,戰後則繼續擔任職工,直至退休。


壓書機

戰爭或許是製書室這繁榮景況的分界線。太平洋戰爭發生之際,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遭到盟軍空襲攻擊,幾近毀滅,所幸當時擔任館長的山中樵頗有遠見,早將數萬冊藏書運往南勢角、新店、木柵等分館存放。這些珍貴的藏書雖逃脫此劫,但分散各地的圖書,也是直到前幾年才終於都收集回來。

「戰後,山中樵還留在臺灣一陣子,協助之後的館長歸整藏書。」徐美文說這位日本館長頗愛圖書,還曾從廈門等地購回各種線裝書作為館藏,「遺憾的是,這麼一位愛書人,回到日本後,卻落到因貧窮而被凍死的結局。」

戰後至1970年代,是圖書修復的黑暗時期。此時,臺灣圖書館處於整理並收回藏書的階段,加上圖書修護事業因人才凋零且不受館方重視,因而漸漸沒落,僅由館方人員自行修補圖書。直到1976年裝訂室成立,並有專人負責後,方透過師徒制來教導職員、技工與志工,以利傳承。而今日的臺灣圖書醫院,依然秉持這個傳統。

甫自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的徐美文,於2008年4月進入臺灣圖書館任職時,還在研讀碩士。當時剛接任參考組特藏工作的她,因對圖書修復感興趣,加入臺灣圖書醫院志工群,一同師從臺灣圖書醫院創辦人楊時榮,學習研判圖書病狀以及決定對症下藥的工序。當時,不少對這項技術有興趣的國人參與了志工培訓,至今仍繼續擔任圖書修復志工,甚至有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向楊時榮學習這門技術。


徐美文修復師

除此之外,秉持圖書館社會教育的使命,不論是自辦或與其他民間單位合辦,臺灣圖書醫院會以研習班模式,不定期向外開放培訓與教學管道,讓社會大眾藉此增進圖書維護的知能,瞭解手工紙的歷史與特色,乃至這項本土產業技術的運作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研習班」也是源於日治時期的歷史。徐美文表示,首任館長隈本因為對圖書的愛好,與臺灣圖書館協會共同舉辦「製本講習」,此活動連續數年不停,每一班多達30餘人參加,「當時民間製本所很興盛,有日本人開的,也有臺灣人開的。」

然而,儘管過去圖書製本事業繁花似錦,如今終究要面對數位時代的考驗。對此,徐美文並不悲觀,她認為即使許多圖書館都曾以數位化為目標,最後仍認同紙本書保存的重要,就連數位起家的美國亞馬遜,都要面對實體化的需求。


手工紙化身流沙箋,成為特色文創品

「老派生活的必要。」徐美文不諱言,不論哪個年紀,都有喜歡復古、歷史的文青,加上對於文化創作的推助,手工紙的製作在這時代不僅是技術,也可以是藝術。例如,效仿古代將做失敗的糨糊透過顏料墨水的暈染,可以做出獨一無二的「流沙箋」,而這樣的成果,也成為臺灣圖書醫院的特製文創贈品。

臺灣圖書醫院秉持的理念是:修舊如舊,盡可能維護圖書原來的樣子,使之能夠保存。在這變動迅速,追求新又再新的時代,看著一本走過戰火、領受過歲月的書,如何透過修復員精巧雙手,承接住歷史的重量與文化的質地,或許是這個時代的你我可以反芻思考的故事。


「帶讀者到現場」:臺灣圖書醫院深度導覽活動

➤時間:2022年8月10日、8月24日、9月7日(隔週三)14:30-15:30(14:15開放於臺灣圖書館門口集合)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捷運永安市場站)
➤活動資訊:臉書活動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8-02 16:53
身體有書 III》隨生活的變奏勇敢律動,享受生命動感的極品好書 ft.雲門教室教學/研發師資群+OB選書小組

入夏之後,太平洋高壓帶來晴朗炎熱的天氣,全台滿布橙色甚至紅色警示燈號,酷熱高溫讓我們更加體察到俯仰天地間,身體與環境息息相關的影響。

改變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是艱難的挑戰:時代局勢的變化往往帶來猝不及防的衝擊,極端氣候的改變需要及時適應與防備,而身體自然的改變,不管是青春期、輕熟年或更年期,除了生理狀態的變化,更伴隨著人生角色及生活重心的變遷。

許多人認為現狀的改變會帶來限制,但限制往往也是激發創意的觸媒。從「生活律動」的身體觀點,「撐張到極致」與「徹底的放鬆」就像漲潮退潮,是一體兩面的精力變化──全力投入才會感受到放鬆的自由,徹底放下歸零才能重新出發承載。兩種精力的變化要相輔相成,形成正常、平衡的循環。

動與靜也是如此。動身體未必是躁動的,專注動身體的過程中,心反而會靜下來。身體盡情流動後的靜坐收工,肢體看似靜止了,卻更能鮮明感受到能量在體內的流轉。律動也不只有狹義的「運動」,畫畫看、寫寫看,走向高山,漂流於海洋,都能帶起身心的律動。


(圖片提供:雲門教室)

雲門教室與Openbook合作的「身體有書.律動書展」,第三期由雲門教室教學/研發師資群+OB選書小組聯手推薦生活律動主題書單,從認知與實踐兩大面向切入,先宏觀體察身體與自我、身體與自然的關連,再觀看幾位精彩的生活藝術家從不同角度展示的個人實踐。

儘管極端氣候下動一動可能便揮汗如雨,但律動仍是身心最自然的需求。邀請大家透過動身體練習收放自如,找到生活的平衡協調。讓我們的身體即使在各種嚴苛的外部環境下,也擁有穩健的抗衡力量。

➤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變形記》

以人類身體的變形為題,本書以特別的選題、旁徵博引各種資料題材、敘事口吻引人入勝的方式,撰寫成一部超越醫學知識的史詩作品。從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出生、青春期、更年期等身體轉形,到狼人、接骨、變性、回春等非自然或超自然的變形迷思,作者為人類身體構築一部跨領域醫學文化史,又像是24篇各自獨立、趣味橫生的身體故事。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人類使用說明書》

作者是2020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史上最年輕得主,在這樣的成就下,讀者很難想像這本書的一字一句,是由兼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人,為了瞭解如何「當人」而寫成。理解他人行為對作者來說有如學習一套外國語言,身為科學家的她,透過蛋白質、熱力學、平行時空、波長的科學語言等學著認識「人」,無論孤立、偏見與差異,這些體驗都成為「我生活的星系與他人生活的星系之間那座蟲洞」,也一同成為宇宙的一部分。

➤跟著詩人窺探大世界:《佩索亞|詩選:我的心稍微大於一整座宇宙》

我的目光如太陽花澄澈/我慣常在路上走著/左顧右盼/偶爾瞥向後方/而每一刻我都看見/前所未見的新事物

我呢,擁有一雙雪亮的眼/能夠感受到一種驚奇/猶如一個新生兒/能夠真實注意到自我誕生/每分每秒我感覺宛若新生/降臨這個煥新世界……

葡萄牙國寶作家佩索亞在這部詩集裡,化身不同的異名者,包括從未接受過教育的「自然詩人」,以及風格偏禁慾理性、心靈上愛好冒險的追隨者,展現不同思想、觀點與文學風格,隨手翻開一首詩,即可從身體的小宇宙呼應世界的大宇宙,領略其中奧義。


費爾南多.佩索亞(圖片來源:wikipedia

➤即使變老了也很好玩:《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

另一位國寶級創作者,日本藝術家橫尾忠則以83歲的年紀,與書中平均年齡89歲的藝術家們對話。這本書罕見的以「創造」這個看似年輕才能萌芽的角度,切入與「老年」的交會點,提出另類「延年益壽」的法則。

本書並非教讀者成為藝術家,而是以更輕巧自由的方式,挑起閱讀當下,如何傾聽內心的聲音,懷抱做做看、畫畫看、寫寫看的心情,讓30歲到80歲的讀者都能對「變老」產生正能量,甚至懷抱憧憬,「解放年齡枷鎖」才是真正戰勝衰老的祕密。

橫尾忠則在本書獲得2019 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後,親筆回信表示無上喜悅。他說:書中告訴大家「創作」能帶來健康,甚至讓人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因此,建議各位不妨也將創作帶進自己的生活。創作歸根究柢是來自於玩心,玩遊戲的精神就蘊含在創作之中。

➤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

早年以「薇薇夫人」之名活躍於報章媒介的樂茝軍,至今仍是許多人崇拜的偶像,不只因為她聰慧優雅,長年浸淫在書香、繪畫世界,寫得一手好字,更因為她獨立果敢的氣質,即使90歲仍不顯老態,獨居而不倚賴晚輩,與時俱進,努力維持耳聰目明、身手敏捷的狀態。誠如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所說:「她活出了銀髮閃爍的美麗新境界」。薇薇夫人在這本新書分享自己的老年生活哲學,不諱言老病死,向我們示範如何在悠長歲月中照顧自己的身心靈,過著自備快樂,無入而不自得的晚年。

➤擺脫束縛,讓生活更自在:廖鴻基《黑潮漂流》

2016年8月,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以一艘簡單的方筏,展開「黑潮101漂流計畫」。這段島嶼以東、大洋以西的海上壯遊,放掉動力、放掉方向、放掉效率,以簡單的筏具漂流於原始的曠野大海,在海陸兩個空間,以及在海域之間進行多層次的跨越。

作家將自己從人類習以為常的高度拉低、放扁,置放在相對原始的曠野和彷如遺世獨立的情境中。一年後,他回頭細想並整理記述整個漂流過程,明白了生命必須擺脫束縛,不斷更新,不能再受限於身體、年齡、意識或生活。

廖鴻基以身體感知黑潮的能量流動,透過自然觀察,反思己身的生命際遇與選擇,示範了如何讓生活更自在、更自由。

➤失去平衡是前進的動態過程:厄凌.卡格《就是走路》

想要跳得高,必須先蹲低;想要往前進,就必須兩隻腳輪流離開地面。走路本身就是失去平衡再找回平衡的動態過程,若沒有不斷經歷失去平衡的風險,我們就只能雙腳停留在原地。

厄凌.卡格是第一位徒步抵達北極、南極和珠穆朗瑪峰「三極」的探險家,也是獨自踏入南極的第一人。在這本書中,他將「走路」放進時間軌道與生命的經緯中,從行走談到生命的時間感、重心與平衡、社會文化。走路標誌了生命的始末,更是開啟個人向內探索的微型革命指南。


(圖片提供:雲門教室)

➤歸零再出發的生命哲學:松重豐《空洞的內在》

以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聞名的演員松重豐近日推出《空洞的內在》中文版,是一部充滿幽微趣味的作品。上半部是短篇小說連作,描寫一名綠葉型中年演員,在劇中的各種角色與現實生活間穿梭,夾雜其間的碎念與奇想頗有自況意味。

下半部的散文則有如孤獨美食家的綜藝版,從篇名開始即已充滿吸睛魅力。「在異國成為異教徒的那一天,壽司跟浴缸是如此冰冷」、「不管是要吃歐姆蛋,還是要吃火腿蛋鬆餅,都得在蹲了馬桶之後」、「仿生人是否會夢見吃博多超軟烏龍麵?」

小說與散文巧妙連結,貫穿其間的是頗有禪意的哲思:「空空的,不代表甚麼都沒有」、「佛陀與演員內在都是中空的」,恰能呼應不論扮演什麼人生角色、處於何種生命型態,用心感受不同生命律動,就能歸零再出發的生命哲學。

【身體有書.律動書展】雲門教室教學/研發師資群+OB選書小組推薦書單

  • 《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蓋文・法蘭西斯(Gavin Francis)著,林金源譯,木馬文化【內容簡介➤
  • 《人類使用說明書》,卡蜜拉‧彭著,李穎琦譯,網路與書出版【內容簡介➤
  • 《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橫尾忠則著,李璦祺譯,大田出版【內容簡介➤
  • 《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樂茝軍 (薇薇夫人)著,天下生活出版【內容簡介➤
  • 《黑潮漂流》,廖鴻基著,有鹿文化出版【內容簡介➤
  • 《就是走路》,厄凌.卡格(Erling Kagge)著,謝佩妏譯,大塊文化出版【內容簡介➤
  • 《佩索亞|詩選:我的心稍微大於一整座宇宙》,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著,張家綺譯,野人出版【內容簡介➤
  • 《空洞的內在》,松重豐著,李彥樺譯,臉譜出版【內容簡介➤

動起來.延伸閱讀】8位作者令人神往的生命實踐,好想進一步體會?打開身體的多重宇宙,「生活律動」課程把鑰匙給你(➤前往閱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8-02 11:00
國外愛這味.日本》台漫反向輸出,國際合作是關鍵 ft.漫畫家阮光民、大人的漫畫社陳怡靜

近年,一股「臺灣風」吹進日本大街小巷,除了美食外,臺灣漫畫書走出國界,打進日本漫畫市場,以紙本書籍或電子書之姿,送到日本民眾眼前。

➤臺漫的復興早在13年前就開始


「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陳怡靜

日本是世界聞名的動漫大國,題材、編劇、畫技、分鏡等領域都有其佼佼者,要在日本漫畫市場分一杯羹,從來就不容易。

Podcast節目「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陳怡靜觀察,售出日文版權的臺灣漫畫多了起來,「大約是從2009年開始,我認為關鍵原因是和《CCC創作集》跟蓋亞文化開始做紙本書有關。」

陳怡靜說,《CCC創作集》早期連載作品,包含2012年出版的單行本《時空鐵道之旅》、2013年出版的單行本《異人茶跡》皆於2015年授權至日本,而2010年出版的《北城百畫帖》則在2018年授權至日本,近年由《CCC創作集》推出的作品如《無名歌》、《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蘭人異聞錄》等,也全是打進日本市場的作品。


ROCKAT搖滾貓《無名歌》(蓋亞提供)


AKRU《北城百畫帖》(蓋亞提供)

➤台漫打開日本市場大門

驚喜的是,除《CCC創作集》作品以外,如《用九柑仔店》、《Day off》、《最軟!東京人夫日記》、《來自清水的孩子》及《T子%%走》等臺灣漫畫都是近2年售出日文版權的作品。其中,《用九柑仔店》更是漫畫家阮光民投入漫畫領域近20年來,首部售出日文版權的作品。


阮光民(攝影:陳藝堂)

阮光民回憶,臺灣漫畫家先在日本闖出名號的代表人物,就屬已故漫畫家鄭問。而在鄭問赴日時期,東立也有漫畫家和日本講談社合作連載過,「例如漫畫家度魯,我還在當助手時,他就是非常有經驗的漫畫家,當時幾位東立出版社的漫畫家都有在日本雜誌發表作品,那一波是日本和台灣陸陸續續有漫畫交流的。」

「但可能跟我們出版環境不景氣也有關,漸漸交流就沒了。」阮光民認為,有一陣子是日本流行什麼類型的漫畫,臺灣這邊也會想追逐同一股潮流,「但如果他們已經有這樣的故事了,何必還要類似的呢?」而看鄭問、敖幼祥等大師的作品,不論是看畫風還是看內容,就能辨別出是出自誰手。其實只要說自己想說的故事,如此就會長出自己的特色。

陳怡靜分析,綜觀近年打進日本市場的作品,都擁有台灣在地特色,「10幾年來,作者漸漸取材自臺灣多元文化,而日本對臺灣是充滿友善與好奇的,以《來自清水的孩子》來說,這種刻劃臺灣歷史時代背景下的故事,過去我們認為不好推到國外,但卻成功打進日本,代表日本人對於台灣還是有文化上的好奇與普世價值的類似。」


阮光民《用九柑仔店》(遠流提供)

➤國際合作是反向輸出的關鍵


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盧俊偉

對看著日本漫畫長大的臺灣人而言,臺漫銷向日本,或許能有一點「反向輸出」的喜悅,不過,除了售出版權以外,我們是否還能再進一步呢?

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盧俊偉認為,推動臺日共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日本擁有完整漫畫相關產業生態,一部漫畫在日本,存在吸引跨域為周邊商品、遊戲甚至動畫的可能性,現今臺灣漫畫在日本多是輸出既有作品,以單點突破,「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將點擴散為點、線、面,進到產業網絡去。」

今年,《CCC創作集》和日本角川集團合作,除了推薦臺灣漫畫《殤否》、《幻鏡少女ALICE》、《貓妖傳》及《海倫娜與大野狼先生》到日本連載,也嘗試媒合臺灣漫畫家與日本角川的編輯合作,首波作品今年開始繪製。

盧俊偉說,要讓日本讀者完全理解外國作品的笑點、文化背景等,還是需要靠日本編輯的角度,「編輯是很重要的,會判斷讀者要什麼,將賣點轉譯給讀者知道,如果擁有日本編輯的角度,臺漫更能在當地培養人氣。對臺灣而言,也是跟著日本漫畫產業實戰中學習的經驗。」

一部海外漫畫想在日本累積聲量,勢必要靠許多努力。好在,臺灣擁有這麼多專注說自身故事的漫畫家,跨越國界的臺漫新風景,指日可待。

➤台漫精彩剪影


簡嘉誠《時空鐵道之旅》(蓋亞提供)


張季雅《異人茶跡》(蓋亞提供)


清水《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蓋亞提供)


Kinono《蘭人異聞錄》(蓋亞提供)


米奇鰻《最軟!東京人夫日記》(原動力文化提供)


 每日青菜《Day Off》(留守番工作室)


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內頁圖(慢工文化提供)


蕭乃中(漢寶包)《幻鏡少女ALICE》 (東立)


艾莉柚《貓妖傳》(威向出版提供)


《T子%%走 1》© 穀子/大塊文化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