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迷失的故事在這兒淋著雨,長成書本:評日向理惠子 《下雨的書店》

看到書名《下雨的書店》,相信許多人直覺反應是:「一個發生在下雨天、某家書店的故事」,但若再告訴你,這家書店「屋內不停下著雨」,那麼你可能會疑惑:「書豈不全毀了?」

完全不是。這是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小姊姊露子幫媽媽買東西,回程在圖書館躲雨,卻意外到訪「下雨的書店」,接連遇到幾位奇妙的角色,並展開了一段神奇的旅程。


主角露子在圖書館躲雨時,意外造訪「下雨的書店」(© Hisanori Yoshida,小麥田提供)

跟著露子的腳步,本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圍繞著「想像力」的奇幻世界。書中的想像如詩如畫,作者的文字有如畫筆,打造出一個個唯美的場景,不論是通過兩側巨大書牆才能抵達的下雨的書店,上有雨水、下有湖水和玻璃地板的製書室,或是樹幹會發出微光的丟丟森林、七寶屋老闆從盒中盒長出來的店……透過作者文筆,彷彿就在你面前如詩一般的展開。假如能把故事場景轉換成圖畫,相信每一幅都會讓人愛不釋手。

這裡的想像被賦予強大的力量,書中一再提到「夢之力」,指的就是想像的力量。透過「夢之力」可以讓玻璃火車酣暢奔馳或扭曲顛簸;抓到「夢之力」的訣竅就能讓鯨魚優游星空。

想像,讓象徵幸福的青鳥有了形體,化身男孩;創造了會食夢的傳說生物——貘;月亮也因集眾人的想像,成為最大的夢想與故事來源。只要想像力還在,被遺落的故事和夢想也能掙扎著保存生命力,等待機緣成長開花。本書處處歌頌想像,而且還告訴你,每個人都有「夢之力」,沒有例外。

書中的想像更是出人意表。書怕水,但這家書店天花板會下雨。故事還沒成形就被丟棄,只不過是人們遺忘的一段記憶,但本書讓這些破碎不全、未完待續的故事凝成一顆顆種子,有聲音有顏色,且能透過雨水滋潤澆灌長大。至於為什麼是「雨水」而不是其他,本書給了既浪漫又有說服力的理由……凡此種種,都讓人佩服作者的奇思異想,以及這些幻想背後的點點溫柔。


「下雨的書店」一反書籍怕水的特性,是透過雨水澆灌長成的。(© Hisanori Yoshida,小麥田提供)

此外,書中某些角色設定也很有趣,像是書店負責找書的精靈叫做「書芊」、「書蓓」,讀起來是不是很像「書籤」和「書背」呢?果不其然,她倆最愛玩的遊戲就是「書籤撲克牌」和「遮眼猜書背」!

閱讀本書很難不聯想起著名經典《愛麗絲夢遊仙境》,例如一開始蝸牛為露子引路,和愛麗絲跳進兔子洞有異曲同工之妙。渡渡鳥、下午茶等元素,也曾在《愛麗絲夢遊仙境》出現過。推測作者刻意採用相同元素,有如向這部奇幻文學的代表作致敬,讓讀者有種閱讀的傳承與熟悉感,同時一讀下去又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回到露子身上。露子有此神奇遭遇並非偶然,原來她也有遺失的夢想,也有過去因懷疑而扭曲的故事,在丟丟森林中她逐漸被喚醒,親自守護自己的初心,讓露子再回家時已是洗鍊過後、擁有澄明的心境。

閱讀本書的享受是多重的,可以站在露子的角度,跟著她一同冒險;也能被奇幻世界吸引,讓想像力噴發;還可以停下來思考:自己曾經最初最早、單純美好的夢想,是否也在丟丟森林靜靜的、等待著你?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下雨的書店
雨ふる本屋
作者:日向理惠子 
譯者:林佩瑾
繪者:吉田尚令
出版:小麥田出版
定價:2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日向理惠子
1984年生於日本兵庫縣。高中時曾以高木理惠子的名字出版了《前往魔法之庭》,2008年出版《下雨的書店》之後,以兒童文學作家身分在日本文壇展露頭角。

《下雨的書店》系列已出版至第5冊,除在日本備受歡迎外,也發行多種海外譯本。其他重要著作尚有融合戰爭與奇幻題材、改編為電視動畫的《獵火之王》系列、以「不想去上學」念頭展開的《星期天的王國》、以荒廢的遊樂園和外星人為題的《迷路星星的旋轉木馬》,以及甫問世的《星星的廣播電台與卷螺世界)等作品,每一部都是以純真的兒童之眼創造的想像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2022-07-08 19:35
OB短評》#376 人造中見情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人工少女

龔萬輝著,寶瓶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本書描繪身處未來世界的父親與人工少女,如何藉由打開一扇扇如同記憶之盒的房間,探索破碎、失落的人類文明過往。作者以父親的第一人稱視野,透過向人工少女訴說人類社會的種種過往,情節引人入勝之餘,亦引導、鋪陳對時間性以及人類文明的思考。【內容簡介

人工智慧最後的秘密

權力、政治、人類的代價,科技產業和國家機器如何聯手打造AI神話?
Atlas of AI: Power, Politics, and the Planetary Cos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凱特.克勞馥(Kate Crawford)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作者帶領我們於空中翱翔,以她的鷹眼鳥瞰地球的AI文明。抓出關於AI發展的重要地景,便俯衝潛入,迂迴時空之間。她析縷國家、勞動等外部條件,也探查資料、分類、情感等AI本身的內在理路,透過深層結構捕捉人工智慧的神魂法力。當雲霧撥開,人們不得不思索其間的正義性。【內容簡介

蕉兵戰時記

阿獰著,蓋亞出版,24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太平洋戰爭爆發,使得不少在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籍學生,被迫中斷課業而投身戰場。戰火的無情徹底洗煉並改寫了他們的人生,然而這段歷史曾長期為後世所淡忘。這部漫畫作品重現了大時代背景下台籍青年菁英的徬徨、挫折與勇敢等複雜的情緒,不乏深刻動人之處。【內容簡介

一山.一故事

科技人的歷史旅記
邱求慧、陳嵩壽著,水靈文創,3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獨   益  
作者雖非專業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但出於對台灣歷史、地理以及文化的熱愛,結合個人登山健行的興趣,撰成這本有趣生動的遊記散文集。介紹登山路線之餘,亦不忘發掘台灣各地的歷史故事,兼具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歷史的關懷。【內容簡介

世界的觀光鐵道

精選30多個文化資產鐵道與15條觀光鐵道
蘇昭旭著,木馬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本書從文化資產以及觀光路線的角度出發,向讀者介紹世界各地的鐵道路線。既是一本觀光鐵道介紹手冊,同時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以及閱讀趣味。尤其是結合世界各地的自然與人文地景,向讀者娓娓道來各國多元的鐵道文化資產,搭配豐富的照片,讀來頗為生動。【內容簡介

鳥事一堆!超崩潰鳥類觀察筆記

來自全世界,集結海陸空,六種體型、七大劣根性,一笑解千愁的紓壓手繪賞鳥指南
The Field Guide to Dumb Birds of the Whole Stupid World
馬特.克拉赫特(Matt Kracht)著,吳建龍譯,積木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益  
這是一本獨特的鳥類觀察手冊,提供了所謂6種體型以及7大劣根性等分類方式,以相對直觀的方法幫助讀者識別區分不同鳥類。全書圖文並茂,所附鳥類插圖頗為生動,中文譯名有趣可愛,富有閱讀趣味,令讀者印象深刻。【內容簡介

古巴人的美好年代

從革命光輝到經濟崩潰的無盡匱乏,真實平凡人物的堅韌、富足、自由與愛
The Cuban:Ordinary Lives in Extraordinary Times
安東尼.迪帕瑪(Anthony DePalma)著,楊芩雯譯,馬可孛羅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作者以在古巴擔任駐外記者的親身見聞,結合相關二手資料,透過相對平實的筆法描述古巴革命後的社會經濟變化。不同於多數從國際政治描述古巴的書籍,本書側重對社會大眾的描寫,透過由下而上的視野,為讀者開啟理解近現代古巴社會、經濟乃至於文化發展的一扇窗。【內容簡介

聆聽,先知穆罕默德的跫音(上、下)

一部為穆斯林而寫的先知傳記
Horcht! Die Schritte des Propheten Muhammad
麥爾彥.杜艾伊伯(Mariem Dhouib)著,林謂妤譯,八旗文化,8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思   樂   益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深刻形塑了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乃至非洲等地的多元文化,認識伊斯蘭文明及其宗教傳統,無疑有助於開拓一般台灣讀者的世界觀。另一方面,聖者傳記這類宗教文本,向來是理解人類社會多元宗教傳統的重要渠道。有鑒於此,這本深刻的穆罕默德傳記,不僅對臺灣穆斯林社群具有重要宗教意義,亦為一般讀者開啟認識伊斯蘭文明的良好契機。【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數位漫畫平台.法國》線上新商機?從實驗自主到開發穩定獲利

隨著新冠肺炎逐步蔓延到全世界,2020年各國陸陸續續實施封城禁令,或許因為封鎖期間,各個文化場所如電影院、演唱會、書店、圖書館等都不便親訪,讀者只能靠手機或電腦來尋樂,韓國起源的條漫,因此一步步在法國到位。法語漫畫出版大社Delcourt於2021年正式啟動Verytoon平台後,條漫進軍法國的態勢也大致底定。

在此之前,法語區並不是沒有其他數位漫畫的嘗試,面對電腦網路的發展與相關工具的便利化,也有不少創作者躍躍欲試,試圖找到新的創作可能。正如美國漫畫家和評論者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在1990年代發表《漫畫原來要這樣看》時樂觀認為,數位工具與網路,勢必會為漫畫表現帶來重要變革。

然而,數位漫畫的發展卻不如想像中來得容易。在亞洲,韓國Naver Webtoon自2004年就不停開發線上漫畫的可能性,直到2014年,Naver的條漫模式也開始在香港、台灣、泰國等地傳播,並在接下來幾年,逐漸為當地讀者所習慣。但在法國市場,數位漫畫難以被視為商品,必須以紙本發行,才能取得利潤,因此數位漫畫的發展路徑,初期大多呈現零碎且個人化的取向。但事情還是有個起頭,法國的數位漫畫究竟是如何開始的?

➤數位表現的探索與商業可能

話說從頭,數位漫畫的發展,當然與電腦的演進有關。法國第一篇以數位工具繪製的漫畫,是在1984年蘋果發行首部麥金塔電腦後,由Philippe Gerbaud 和Toffe利用MacPaint軟體繪製了3頁的《而神生下了女人》(Et Dieu naquit la femme)。此時期電腦仍被視為前衛的創作工具,表現上以未來主義的概念處理畫面。


Philippe Gerbaud和Toffe繪製的《而神生下了女人》,後發表於小誌《Zoulou》。(圖片:OpenEdition

在1980到90年代之間,法國漫畫與數位的結合,事實上也僅是幾個零星的個人創作嘗試,因為作者們對數位工具仍不熟悉,大多都還在尋找適應新工具的方法。而出版商亦如是,儘管嗅到了新時代的來臨,卻也對所謂的「多媒體」(multimédia)感到束手無策,頂多授權遊戲改編製作(像是Infogrames公司在1980年代大量改編經典歐漫做遊戲),或以既有的紙本漫畫製作改編成CD-ROM光碟來銷售,將數位漫畫的概念保留在「週邊商品」的層次。

直到1995年,Flammarion出版社發行了Édouard Lussan的原創數位漫畫《泰迪熊作戰》(Opération Teddy Bear),維持在漫畫媒介上閱讀的重要性,又不失數位工具帶來的遊戲性。數位漫畫的型態因此有了可循的模式,為往後結合漫畫、遊戲、動畫的「渦輪媒體」(turbo média)闢出一條路徑。


法國知名兒童漫畫《大壞狐》(Le Grand Méchant Renard)作者Benjamin Renner,以自身作品為基礎創作渦輪媒體用以宣傳。(圖片:Turbo

➤網路泡沫化與部落格發展

與光碟型態競爭的,則是網路自由發表的空間。1990年代末,網路的流行促使創作者以網站型態創建自己的內容。譬如已具知名度的插畫家François Schuiten與作家Benoît Peteers,以《闇之城市》(Les Cités obscures)系列為基礎,製作互動式網頁,使讀者沉浸於漫畫世界。此外也有以集體創作形式自組網站,並逐步發展成發表平台,如比利時獨立漫畫出版社L’employé du moi發起的Grand Papier平台等。


Grand Papier平台作品。圖片來源:Grand Papier

跨過千禧年後,對數位漫畫最為關鍵的發展,莫過於「部落格漫畫」(blog BD)了。部落格發文的便利性,為作者與讀者創造了友善的互動空間。不同於紙本要求的頁數限制、題材結構,部落格漫畫大多是作者描述自身日常的片段、抒發生活軼事的媒介。漫畫家Pénélope Bagieu便是在這個時期獲得巨大的人氣,並發揮自身影響力進而出版紙本書。此外,漫畫家Boulet以幽默的短篇日常漫畫獲得迴響,再回到網頁形式做數位表現的實驗,在在展現漫畫創作沒有限制。


Pénélope Bagieu早期繪製的部落格漫畫。(圖片:PENELOPE-JOLICOEUR

在法國,數位漫畫的意義更多是在「發表的載體」上,而不純然指創作工具的數位使用。即使是以傳統工具製作的作品,只要掃描數位化,在網路世界發行,便能參與數位漫畫「社群」的互動,創造與傳統紙本載體所無法達到的交流效果。


部落格起家的Boulet繪製類條漫形式作品《漫長的旅程》(Le Long Voyage),此為局部圖。(圖片:Bouletcorp

➤智慧型手機與社群時代格式的翻轉再造

延續部落格時代自由發表的精神,智慧型手機結合社群媒體的發展,使得漫畫的發表更為便利,也集結了更多數位讀者的即時互動。創作者配合各平台圖文排版的格式,自由在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平台上發表類似部落格漫畫的日常內容,但也逐漸不再侷限於日常,各種配合社群發文形式的表現,越來越豐富多元。

其中,Camille Duvelleroy首先發起以IG的排版來說故事的概念,與Arte電視台合作,自2017年開始推出第一個IG漫畫專欄《夏日》(L’été,述說一對情侶決定在夏天分開一段時間,各自完成自己的願望清單。該系列將漫畫首發於社群的模式,也為其他漫畫大社採用,譬如Dargaud於2020年創立的IG漫畫誌《好傢伙,多讚的新聞!》(Mâtin, quel journal !,每日貼文探討社會環保議題,目前已有9萬多名訂閱追蹤。


《夏日》的Instagram頁面(圖片:@ete_bd


《好傢伙,多讚的新聞!》的Instagram頁面(圖片:@matin_queljournal

另外,還有適應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所開發的App型態。譬如2016年由Marietta Ren製作的《法萊納》(Phallaina,以橫式滑動進行閱讀,述說女孩Audrey看見鯨魚幻象,欲找出牠與科學的關係。這部作品入圍2016年安古蘭漫畫節,也為數位漫畫立下新的里程碑。

但而,就算在社群平台取得佳績,仍無法讓數位漫畫成為商品,就像部落格漫畫,僅能賺取人氣聲量,最終還是得靠紙本出版獲利,即使製作成App電子書,似乎也只能視為單一個案。或許因為開發成本較高,也沒有平台聚集的效應,無法真正開展獲利模式,因此不見大出版社持續投入。

➤娛樂化、商業化與產業化:定局於韓式條漫?

儘管法語讀者並不排斥數位載具的應用,但是到了2021年,數位閱讀仍不是市場的優先選擇。根據法國國家書本中心調查,99%的漫畫成年讀者與98%的兒童讀者還是喜愛紙本閱讀。不過,根據法國文化部組織Sofia最近期於2017年的調查,數位漫畫的電子化市值,雖僅佔整體市值的1,5%,但4年間已成長3倍。

基於此,我們也會發現數位漫畫在法國,形式發展的態勢仍趨於保守。以Izneo平台為例,該平台創建於2010年,以紙本電子化為主要販售格式,刊載至少4萬部已出版過紙本的漫畫,於2019年的營業額便達到當年漫畫市值的1%(400萬歐元),占整體電子銷售的六到七成。這似乎代表著,法語漫畫讀者在數位格式的需求上,仍不離紙本所展現的樣態。(當然零星的個人實驗如創作者Anthony Rageul的互動漫畫是一直持續進行的。)


2021年Izneo發起了原創條漫比賽,穩住數位漫畫第一品牌的聲望。(圖片:izneo

另一方面,受到韓國Naver Webtoon的成功所啟發,法國也不乏有平台試圖開發純數位漫畫的格式。2011年,從比利時漫畫大社Casterman退職的Didier Borg是引入條漫的先驅,他創立平台Délitoon,引入韓國的條漫作品,2013年藉由原創作品《最後一人》(Lastman打開平台知名度,並於2016年正式開發App啟動收費制。目前該平台擁有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法語會員,發展出即時互動點讚的社群回饋。

或許是意識到不能落於人後,漫畫大社Dupuis也在2019年正式發展條漫原創平台Webtoon Factory。為了與對手區隔,風格不限亞洲日韓系畫風,法語漫畫作者在此找到新的機會。同年底,Naver Webtoon的韓國母公司也進軍法語市場,試圖搶占全方位娛樂商品產製龍頭。如今,Naver Webtoon在法國已有200部系列連載,其中50部為法語原創作品,顯示該平台與在地連結的決心。


Naver Webtoon在法語區舉辦的漫畫比賽(圖片:manga-news

最後則是本文一開頭提及的Delcourt大社,事實上Verytoon於2021年初甫開台,便有亮眼成績。從韓國Kakao平台代理翻譯的《我獨自升級》(Solo Leveling,在年輕讀者之間竄起,紙本銷售超過4萬本,帶給出版社開發代理條漫作品的十足信心。


《我獨自升級》於Verytoon上的作品頁面。圖片來源:Verytoon

在2020年代,究竟數位漫畫對法國娛樂產業是個穩定成長的新機會,或者僅是曇花一現的流行浪潮?或許還要再觀察一陣子。

參考資料

【數位漫畫平台】系列報導

若本專題對您有所助益……

「數位漫畫平台」系列報導中,我們觀察到日本偏向以「電子版」漫畫指稱數位形式的漫畫,有著強烈自紙本外延、轉化的思考;法國則以「數位」漫畫稱之,包含科技、數位藝術的概念,與紙本漫畫平行為兩種不同藝術。而台灣《CCC創作集》則偏向參考韓國模式,以半官方之力打造的數位建設。Openbook閱讀誌希望探知的是:數位漫畫平台在不同國度各自發展的脈絡,以及台灣未來可能的樣貌。若報導對您有所啟發和助益,歡迎以行動支持我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7-06 10:0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