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6EP8》雲門教室執行長謝明霏/身體是一部歷史,閱讀身體,閱讀肢體的文化差異
由林懷民創立的「雲門舞集」曾對現代舞的東方性進行深思,創造出屬於台灣的現代舞。舞者如何看待屬於東方的舞蹈以及肢體教育?以推行律動教育為宗旨的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設立即將滿25年,當年雲門教室的孩子已長成大人,教室的服務更早已擴大為全齡教育。本次的特別來賓是雲門教室的執行長謝明霏,由舞者生涯談起,她將與閱讀隨身聽的聽眾分享舞蹈教育的變化,以及如何閱讀身體這本書。
【精彩內容摘錄】
➤從雲門舞者到雲門教室的教育者
謝明霏:舞者是一個需要跟自己的身體做非常細緻相處的工作,舞者必須對編舞者、對觀眾負責,必須跟自己的身體做非常非常深度的溝通,這是一種發現,也是很幸福的一塊。
教學,也是分享與重新發現,分享身體經驗,我們也能從學生身上看到不同的身體。教學對我而言是雙重享受,既分享又得到。
主持人:作為舞者的樂趣又在哪裡呢?
謝明霏:雲門也許是很特別的團體,我不知道其他國際舞團是過怎樣的生活,但基本上,雲門花很多時間跟身體工作,我們必須很專注,包含體力、腦力及所有一切。
主持人:為什麼需要腦力?肌肉的記憶有時候是腦袋沒有在工作啊。
謝明霏:跳舞要用腦啊,一定要用腦跳舞。理解、詮釋一件事情時,先要進行思考。所有雲門舞者都知道,林懷民老師很在意的一件事情是:「有沒有讀書」。
主持人:看得出來嗎?
謝明霏:看得出來,當然。不只他看得出來,自己一定也會知道。以前我們去巡迴2、3個月時,舞者會得到2、3個箱子,一個箱子放食物,一個放個人用品,另一個箱子是放書。
主持人:身體的食糧和精神的食糧。
謝明霏:雲門的訓練很特別,舞者必須投入大量的精神、體力,所以我一直覺得擔任舞者時,很像修行人。
➤保有人的天賦與本質
謝明霏: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天生不愛動》,我太喜歡那本書了。書中在談如同人生下來就會行走一樣,其實人本身就是非常協調的動物,我們走路時,全身每個地方都必須互相配合,才會平衡。舞蹈某種程度跟走路很像,我常常跟學生分享,「兩條腿,不是右腳,就是左腳。」跳舞很難嗎?右腳走完,左腳一定會走。
身體本來就會協調地動,主持人剛剛提到孩子因為跳舞,體能特別好,這是當然的,他在運動、跳舞過程中,已經全身性地在動。舞蹈著重協調,全身都會動。
小朋友是最最最自然的動物,我常開玩笑,我都偷偷在親子班門口看他們上課,看完真的心情好好喔:他們怎麼可以動得這麼自然、協調。
那到了幾歲時,我們把孩子弄得不協調?雲門的訓練跟坊間的、傳統的對於技術的訓練有點不一樣──我們想保有每個人的天賦跟本質──如果人天生就能走動、滾動,能夠協調,只是長大過程裡忘了,或者忽略了。我們希望讓孩子從小就維持這樣的本能,最好一輩子都能維持這樣的狀態。
➤東方與西方的肢體
謝明霏:我小時候,在台灣學跳舞大致分兩種,在舞蹈社學的叫「民族舞」。我國中時,台灣開始有所謂的「舞蹈實驗班」,讓孩子從小接觸西方舞蹈。我們小時候都是被這樣訓練,包括林懷民老師,在他自己整個學舞的生涯中,也接受了很多美國現代舞譬如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的啟發。早年,大概只會意識到跳現代舞,等到雲門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了,常常我們巡迴、巡演時,國外的觀眾會好奇:「你從台灣來,台灣的特色是什麼?」
主持人:我們跳芭蕾也跳不過馬林斯基啊。
謝明霏:對啊,腿都比人家短。
主持人:林懷民在他過去的文章中,曾提到他年輕時是一位很反骨的人,別人說往東,他就想往西。當別人認為「東方人跳芭蕾是跳不好的」,他感到不服氣,「為什麼?我就跳給你看」。但到一個年紀後,他確實意識到東方人的肢體比例、整個邏輯、哲學都是不一樣的。他觀察到東方文化的肢體是往下走的,而西方的芭蕾是向上提的:一個往下走、一個向上提,那是截然不同的方向。作為舞者,妳在北藝大時,一定也經過這種上沖下洗、左搓右揉的煎熬吧?
謝明霏:沒錯,真的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肌肉運用。學生時代,常常上一堂是芭蕾,下一堂是武功,林懷民老師還加了太極,所以早上一定要打太極。當時一定會覺得很痛苦,可是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滿感激的。
主持人:比如黃土水的《甘露水》,是往下的,跟西方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完全不同。

➤看過世界,再回來看自己
謝明霏:雲門教室設計「世界舞蹈」這門課時,有很深的思考。因為我們好像都只是埋頭看自己,很少觀察他人。我們如何思考自身的文化?台灣的身體又是什麼呢?雲門教室很希望孩子認識別人的文化,我們能從這裡學會尊重別人,知道其他國家的歷史脈絡與舞蹈的關係,或許跟它的歷史、文化、生活、風俗習慣都有關。多一點了解也會多一份尊重。
看完其他國家之後,也就能回頭思考,自己是什麼?所以世界舞蹈的課程設計,先往西方、不同的地方走,最後才走回東方。
主持人:這真的非常體現林懷民老師一貫的想法。他對本土的重視,是他繞了世界一圈,到了葡萄牙的海邊去吃了烤魚,浪跡天涯之後,最後思考:我的家鄉到底什麼樣子?
➤閱讀,作為一件禮物
謝明霏:以前我們當舞者時,大家都常說「你們很辛苦」,說實話,我根本不會覺得很辛苦,當你在做喜歡的事情時,為什麼會辛苦?每一天練完,腿痠到要爆炸,還是會覺得真的是太舒服了。倒是一放假就會覺得那裡痠、那裡痛,乾脆不要放假好了,這是一個鍛鍊的過程,現在回頭看,還是都很感謝。
「閱讀」這件事,是林懷民老師給我們很棒的禮物。小時候我們會看一些童話書,可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閱讀這件事情其實影響人的整個生命。林懷民老師不僅逼我們出國前要帶書,而且每到一個城市,我們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館。
➤身體就是一部歷史
謝明霏:我常常覺得:身體就是一部歷史,一個人的身體記載了這個人一生的歷史。孩子透過肢體去認識世界,當我們走到老年時,其實也會回到那個狀態,開始又回到以身體去感知這個世界,這是一趟很奇妙的過程。我們在讀每一本關於身體的書籍時,前面一定講出生,後面則會進入老化,因為這是人一生的過程。
➤那件很重要的事,在我們生命裡,是不是仍然重要?
主持人:既然講到閱讀,最近林懷民老師出了《激流與倒影》,不知道你讀了有什麼想法呢?
謝明霏:讀林老師這些故事時,喚起我很多的回憶。三十出頭時,我到英國讀書,真的很能感受林老師所關懷的,如何從西方的角度,回頭看我們自己。雖然自己身在其中,但當我讀這些雲門相關的書籍,或這次讀林老師《激流與倒影》,都彷彿提醒我:「一定要知道初衷是什麼。」
不管走到哪裡,身處哪個世紀,回來看自己的初衷,為什麼當初會做這件事?為什麼覺得這件事很重要?而那件很重要的事,在我們生命裡,是不是仍然重要?
我們用這副身體工作,一路以來,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透過舞蹈、身體,認識這麼多的世界、這麼多的人。●
【身體有書.律動書展】7月5日首發
「雲門教室」跟Openbook閱讀誌近期有一個專題的合作,【身體有書.律動書展】,將會介紹多本跟認識身體與律動相關的書籍,7月5日將刊登第一篇,請別忘了回來,用閱讀認識身體。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英美書房》美國新興選書App「Tertulia」彙整專業書評與社群評論,及其他藝文短訊
【產業消息】
■美國新興的免費選書App「Tertulia」近日開始試營運,號稱要打造為圖書界的Netflix和Spotify,在App上重現實體書店的體驗和驚喜感,讓讀者更容易發現符合喜好的新書。Tertulia創辦人Sebastian Cwilich和Robert Lenne是紐約藝術品媒合平台Artsy的產品與設計總監,另一位創辦人Lynda Hammes則曾在媒體與出版業服務多年,擅長將傳統媒體推廣至多元數位通路,開發不同的商業模式。
Tertulia選書資料庫以AI與人力編選並進,彙整網路上的一般與專業書評、社群媒體貼文、獎項、Podcast、暢銷榜單、讀書俱樂部選書等相關討論,相信藉由網路口耳相傳的力量,更能讓小眾好書出現在最適合的讀者面前。目前App上有1500萬冊紙本書可供購買,預計於今年底前加入有聲書、明年加入電子書。
■英國指標性文學獎科斯塔圖書獎(Costa Book Awards)無預警宣告終止,引起出版界一片譁然。科斯塔圖書獎創立於1971年,至今已有50年歷史,今年2月剛頒發2021年的獎項得主(詳見2022年1月英美書房),總獎金為6萬英鎊(約新台幣218萬元)。科斯塔圖書獎原名為「惠特貝瑞圖書獎」(Whitbread Book Awards),於2006年由旗下子公司「科斯塔咖啡」(Costa Coffee)接手後,遂改名為科斯塔圖書獎。而在2019年,惠特貝瑞將科斯塔咖啡賣給可口可樂公司。
科斯塔咖啡公司於6月9日宣布停止贊助該獎項,且從此停辦,但並未說明終止原因,目前也不打算讓其他贊助商接手。多年來,科斯塔圖書獎和布克獎(Booker Prize)被視為英國最舉足輕重的文學獎,但科斯塔獎比起布克獎更重視大眾讀者的閱讀愉悅感,因此普遍來說,其得獎作品的風格與內容更為親民。
科斯塔獎每年主要頒發「小說」、「小說處女作」、「童書」、「詩」以及「傳記」等5大獎項,偶爾增設「短篇小說獎」。曾在台灣出版的科斯塔得獎作包括石黑一雄的《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莎莉.魯尼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以及迦勒.阿祖馬.尼爾森的《開放水域》(Open Water)等。
■歐洲與國際書商協會(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Booksellers Federation,EIBF)本月發布2021年度書市報告,副標為「形塑出版業的當前趨勢」,盤點疫情變化對圖書銷售的影響。共計18國的書商協會為報告提供數據,包括紐澳、歐洲國家、美國、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羅斯等。報告中的各國圖書市場均有5%至15%不等的增長,其中大部分成長來自網路銷售,尤其新興商業模式「線上購物、門市取貨」(Click and Collect)是眾多讀者在疫情期間的第一選擇。在荷蘭,網路通路的營收甚至有史以來首度超越實體書店。相較之下,實體書店仍買氣低迷。儘管去年較少封城,但各地不時傳出疫情突然升溫,政府呼籲民眾避免前往人潮眾多處,因此書店來客量銳減。
針對2022年,報告也提出3大值得關注的產業趨勢。第一,數位化仍是最受矚目的發展趨勢,許多出版商和書店均把提升數位銷售能力視為首要之務,有聲書串流服務也有爆炸性成長。第二,是檢視供應鏈問題,尤其紙張供應短缺和物流塞車的情況,從去年影響至今。最後,在通膨和民生物資漲價的影響下,顧客購買力勢必受限,也是出版業必須面對的環境因素。完整報告公佈於EIBF官網。
【得獎消息】
■睽違3年,英國圖書獎(The British Book Awards,亦稱「筆尖獎(nibbies)」)終於在5月23日舉行實體頒獎典禮,共頒發31種獎項,其中14項頒發給作者及作品,另外17項則是頒給製作與銷售書籍的出版社、通路及業界職人。
「年度小說獎」得主是Meg Mason的《Sorrow and Bliss》,本書同時也是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決選作;《開放水域》再創佳績,獲頒「年度最佳小說出道作」;傳奇音樂人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的個人歌詞精選輯《The Lyrics: 1956 to the Present》則獲得「年度最佳生活風格書獎」的肯定。在產業獎項中,串聯多家獨立書店採取「共益企業」的商業模式、2021年才在美國開張的網路書店「Bookshop.org」,今年將版圖拓展至英國及西班牙,獲頒「年度零售商」的榮譽。
■布克獎入圍作家Ruth Ozeki以她的第4本小說《The Book of Form & Emptiness》獲頒英國「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獨得獎金3萬英鎊(約新台幣109萬元),評審主席Mary Ann Sieghart表示:Ruth Ozeki是位「貨真價實兼具獨創性與嫻熟技巧的說書人」;今年女性小說的成果非凡,本作憑藉其妙趣橫生的文字、智慧、幽默與悲傷情感的渲染力,從競爭激烈的決選名單中脫穎而出。
這本歌頌書本與閱讀的力量、處理生死議題,帶來全然閱讀享受的小說,其故事主角是個13歲的男孩Benny。當音樂家父親車禍過世後,Benny開始聽到家中的物品開口說話。起初僅有一隻運動鞋、破損的聖誕節裝飾品和一片發黃的萵苣,但隨著母親的囤積癖加重,聲音愈來愈喧鬧,甚至黏著Benny到街頭與學校,令他再也無法裝作充耳不聞。於是Benny只好躲到公共圖書館,一個萬物井然有序,而且低聲細語的場所。就在那裡,Benny遇到了屬於他的那本書——它不只闡述了Benny的人生,更教會他如何傾聽真正重要的事物。
《Tomb of Sand》講述一位80歲的老奶奶Ma失去老伴後陷入重度憂鬱,等到心情恢復、展開新人生的下一步竟是搭飛機出國,甚至和海吉拉(hijra)成為朋友,種種反傳統的行為讓女兒大感不解。年邁的Ma不顧家人反對前往巴基斯坦,打算重新面對十幾歲時經歷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的創傷,並思考作為母親、女兒、女人和女性主義者對她的意義。作者輕快調皮的筆法為本書立下基調,一掃創傷和悲劇的沉重,也讓布克國際獎評審讚道:「我們被本書的力量、感動和玩心所折服。」
■獎勵LGBTQ文學寫作的「浪達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今年度收到來自超過300家出版社、1300本以上書籍報名,最終選出24個得獎者,獎項類別橫跨虛構文學和非虛構文學獎、回憶錄、詩集、漫畫、青少年和兒童文學等,性別光譜涵蓋女同、男同、雙性戀、跨性別取向。完整得獎名單詳見浪達獎官網。
女同志和男同志得獎回憶錄的作者Sophie Santos和Brian Broome,都經歷過與周遭格格不入的痛苦童年。自稱獻身給「Lesbian Propoganda」的喜劇演員Sophie Santos,在回憶錄《The One You Want to Marry (And Other Identities I’ve Had)》中描述自己童年因軍人父親調職而頻繁轉學,為了適應新生活,她下定決心隱藏男人婆般的性格,加入大學姐妹會,甚至參加最看重性別刻板印象的選美比賽,而這個策略也讓她成功融入群體,但每一個身分似乎都不是真正的她。直到20多歲躲在房間裡看女同性戀影片時,她才察覺自己的性向,也進入了「成為」女同性戀的「青春期」,學會聆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
《Punch Me Up to the Gods》是Brian Broome的出道作,早在獲頒浪達獎之前就已獲得科克斯書評獎,也是《出版人週刊》、《紐約時報》、《美國圖書館期刊》等媒體的2021年度選書。擁有黑皮膚的男同志Brian在白人比例高達8成的美國俄亥俄州長大,他在書中詳細記錄童年經歷父親、白人老師和鄰居玩伴的肢體和情緒暴力,以及後來苦於恥辱感,又沉溺性關係和毒品的時期。這本回憶錄揭露了深層的跨世代創傷,以及恐同和沙文主義受種族偏見影響所產生的後果。當他回想過去,「要像個男人」這句話像是一句魔咒,扼殺了他(和其他男孩)成為男人以外的人的可能性。書中雖充滿令人心痛的事件,但Brian以普立茲詩人Gwendolyn Brooks的詩作〈We Real Cool〉精巧包裝他的生命篇章,行文充滿自信與感性,似乎在說他已經找到了安放自己的方式。
【跨媒體改編】
■Netflix史上最貴電影《灰影人》(The Gray Man),將於7月15日在少數戲院限量上映,7月22日在平台上架。這部改編自《紐約時報》暢銷作家Mark Greaney同名諜報小說系列的Netflix野心之作,斥資2億美金(約新台幣60億元),由《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007:生死交戰》安娜.德哈瑪斯(Ana de Armas),以及《柏捷頓家族》雷吉-尚.佩奇(Regé-Jean Page)領銜主演,並由將漫威電影宇宙推上高峰的羅素兄弟(Anthony Russo & Joe Russo)編導。目前官方已釋出預告片,並於5月中宣布本作的前傳與續集現正籌備中:前傳將由克里斯.伊凡主演,由《死侍》系列編劇主筆;續集則由萊恩.葛斯林主演,由《復仇者聯盟》系列編劇主筆。
前CIA特務Court Gentry是情報界的傳奇人物,莫名遭背叛入獄,逃獄後成為自由接案的職業殺手,人稱「灰影人」。因Gentry手上掌握對組織不利的證據,CIA便派出瘋狂大膽的頂尖特務Lloyd Hansen來對付Gentry。Gentry憑藉自己高超的身手與智謀,不只要躲避美國政府在全球的眼線,更得擺脫無數賞金獵人的追緝。●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