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歷史中的真、善、美、聖:曹銘宗談《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媒體記者出身的文史作家曹銘宗推廣歷史不遺餘力,已出版四十多部關乎台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等著作,《蚵仔煎的身世》、《花飛、花枝、花蠘仔》探析台灣食物的語源,印證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台灣史新聞》則將個人二、三十年的歷史知識,以報紙體裁與新聞形式撰寫,讓人能更輕鬆閱讀史料。

近期曹銘宗跨進長篇小說範疇,交出《艾爾摩沙的瑪莉亞》,藉由西班牙青年若望(Juan)與原住民女孩雨蘭(Ulan)的相遇,勾勒西班牙帝國在台灣的殖民史,同時對宗教與文明提出省思。新書座談會上,曹銘宗秀出準備滿載插圖、史料與個人創作軌跡的投影片,預告一場穿越古今、熔鑄趣味與知性的演講。

▇建立「台灣島史觀」的恩師

曹銘宗回憶最早建立「台灣島史觀」的起點,是1999年採訪中研院院士曹永和,撰寫《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一書。「他提出『台灣島史』跳脫政治史與國家單位框架,增加被漢人忽視的台灣原住民史,將台灣放在世界座標上,呈現史前以來人類跟土地互動的歷史,這個概念在當時是很新的史觀,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講史務求平衡,換位思考,務去陳見,曹銘宗說:「我服膺自由、平等、人權與民主等普世價值,這正是我歷史書寫的準則。」

懷抱核心信念,曹銘宗談起撰寫小說的契機。3年前的「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他投入調查社寮原住民歷史文化,研究和平島的歷史,「約莫16至17世紀時,和平島還叫『雞籠』,當時是往來琉球的航海指標,因為往來運輸頻繁,也帶動地方的商業機會,成為交易中心。同時,由於和平島的山多地少,鄰近海口,島上的馬賽人為了生活,也開始乘著海運之利,學習商業貿易,造就他們與其他自給自足的原住民不同,成為世界上少見的商業原住民。」

當時中國福建與琉球、日本之間的商船往來熱絡,和平島擁地利優勢,成為航線的貿易轉運站,16世紀後更成為東亞國際的貿易樞紐。小島的戰略與經濟位置在國際之間遠播,也間接成為和平島命運轉變的起點。

歐洲大航海時期,最強大的帝國非西班牙莫屬,西人大舉於全球拓展殖民版圖,遠渡重洋開發,為了與南台灣的荷蘭人抗衡,遂在「台灣雞籠」建立據點。


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雞籠地圖,由台灣歷史漫畫家杜福安繪製(時報出版提供)

▇以小說故事推廣史普

隨著考掘的文獻愈多,更因著對歷史的熱愛與對故鄉歷史的好奇,小說的種子就此在曹銘宗心中埋下,等待萌發時機。他表示:「以台灣史普的觀點來看,這部小說可說是:西班牙台灣史的小說版。16年來,我對西班牙台灣史致力甚深。歷史小說必須架構在歷史上,又須兼顧文學性,如何將史料收納進故事中,讓讀者容易親近,是我創作時不斷思考的事。」

即便身為文史工作者,曹銘宗對小說創作也不容馬虎。為了使讀者饒有興趣、頁頁追讀,他摒棄單純堆疊史料,改以故事架構牽引。為了讓當代讀者能同感17世紀場景,他更虛構了一位現代的導遊「我」串接人、事、物、景點。他語帶謙虛地分享:「因為我是記者出身,習慣連貫年代報導,因此順著時間順序較不會錯亂。我不懂太多文學技巧,但對我來說,透過一個角色將今昔串接,是結構簡單、容易敘述的方式。」


作家曹銘宗於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新書分享會(時報出版提供)

▇孰野蠻?孰文明?

在爬梳文獻的過程中,曹銘宗發現了將十字架與刀劍擺放一起的證明,神聖與戾氣重疊的意象,令他浮想聯翩,「對原住民來說,看到神父跟軍隊一起登陸,是很矛盾的。很多神父深入原住民部落傳教,由於信仰天主,講究慈愛,當原民與軍隊發生衝突,神父往往扮演緩衝的角色,常常跳出來阻擋不好的事,代表他們有注意到人權,是很美好的事情。」

書中男主角若望是西班牙人,女主角雨蘭則是馬賽人,兩造人物設定不免引人遐想:會否摻雜種族優越的成份在其中?曹銘宗解釋:「我的書絕對不會美化殖民,我甚至一開始就讓西班牙人產生檢討的心情。男主角是銀礦富商之子,他懂得反省西牙人對原住民的剝削,尤以其駐守雞籠16年間,從士官升到上尉(聖救主主城軍隊最高指揮官),跟著西班牙帝國全球擴張,身在殖民主義的歷史現場,見識過戰爭的可怕,讓他更有同理心地躬身反思。」

另一面,純真的女主角,代表台灣雞籠原始的狀態,幽微地影響了遠征者的心念,「她從未接觸東西文明,以純真、無私的心靈信仰天主、閱讀聖經,透過簡單啟發複雜,與其信仰之路。」

除此,敏銳的讀者或可從男女主角身上,輕易掌握另種企圖——探討文明與野蠻之間的關係。「當年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為了國家領土的擴張,都試圖提出正當性的理論依據,包括高文明對低文明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各國之間的公平貿易,以及普世宣揚基督福音等說法,但這些都不能合理化征服、殖民原住民的行為。」

不只此間產生衝突,當時在立法層面,教會與政權也產生意見的拉扯,「執政者想讓殖民官僚取得特別行政權,以取得最大的利益。但教會主張萬民法,所有人類都是天主的子民,應該使用一樣的法律。」因此,他撰寫故事為傳教士留下實踐信念與奮鬥犧牲的故事,供後人憑弔。

▇秉信人性的純良與美善

在嚴肅敘述架構中,曹銘宗安放「愛情故事」,企圖軟化歷史的沉重。他有意識操作,不落入早年的「東方想像」與「異國風情」的窠臼之中,「我想寫真、善、美、近乎神聖的愛情。若望逐漸愛上雨蘭,卻感覺雨蘭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我以此貫穿整部小說的神祕想像。」他秉持性善一面,狀寫不同種族,乃至宗教之間的互動,包藏著溫煦情懷。

曾有人尖銳提問:「為什麼小說裡都是好人,沒有衝突情節?」曹銘宗不假思索回應:「這部小說的背景是西班牙在全球擴張帝國版圖,但我更傾向在惡劣的環境中看到善良的心靈。」一番話,表現他堅執的信念,也呼應全書開篇第一句:「我相信世界上一直存在真、善、美、近乎神聖的人和事,但歷史沒有記載,只能用小說追想。」

小說既成,曹銘宗希望故事能讓讀者達到洗滌心靈、提升人生期許之效以外,更期盼有人讀罷此書,興發好奇,動身參訪故事裡提到的「歷史現場」,進行一場今昔互照的文史時空旅行。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艾爾摩沙的馬利亞
作者:曹銘宗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曹銘宗
臺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臺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臺灣歷史的史普寫作。
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聯合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家。
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屆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四十多種臺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與翁佳音合著)、《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激骨話:台灣歇後語》、《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以及《鷄籠中元祭》、《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等繪本文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1-05 11:00
對談》虛構變種及其擴散路徑,新興媒介與次文化如何養成當代的創作者:陳又津vs.陳栢青

七年級作家面臨媒介與時代的跨越,在這個跨越裡,他們汲取了特殊的養分,也面臨諸多挑戰,最後生長出屬於這個世代的台灣文學。身為「跨」世代的七年級作家,文學養成是從何處開始的?新興媒介是如何影響他們行走在與上個世代完全不同的道路?

國立中興大學自2021年設立「川流台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邀請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作家駐校,並展開系列講座。繼陳雪與楊双子對談「花開少女如何成為親愛的共犯—從性別到類型的小說之旅」後,本次對談同樣由中興大學台文所所長陳國偉主持,邀請駐校作家陳又津及作家陳栢青一同與談,討論新世代作家的文學養成及寫作經驗。


左起中興大學台文所所長陳國偉、作家陳又津、作家陳栢青

世代的特異分子:不一樣的文學起點

陳國偉首先點出,兩位作家同樣是在「舊的時代尚未結束,新的時代還沒來臨」之下成長,好奇兩人最早接觸文學的途徑,以及被什麼樣的文學型態所吸引?

陳又津回想起自己的閱讀經驗,其實單純因為國小老師的一句話:「想要好好精進妳的國語能力,就去圖書館吧。」她的文學啟蒙其實就是圖書館,但她的圖書館經驗也不是那麼平凡。

剛進入高中圖書館時,陳又津是個立志要把「新潮文庫」系列全部讀完的文學少女(最後其實也看了四分之一)。具有某種認真性格特質的她,只要一借了書就會負責任地閱讀完,沒料到在17歲那年,文學少女踢到了鐵板,人生第一本棄坑的書出現了——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

為什麼會踢到鐵板?陳又津覺得自己沒辦法清楚抓到書中的情節線。雖然她一直有著文學就是要從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樹等經典一一入手的觀點,然而直到大學時期閱讀到輕小說時,她才真正有「回家」的感覺。這些大眾文學讓她感受到,原來有些東西是被寫下來,並與自己有關聯的。

陳又津真正感受到自己「可以開始寫作了」,也是從大眾流行的方向開始。她談起大學就讀戲劇系時,曾經一口氣把周星馳的電影補完。因為沒有第四台,所以去DVD店一片片租回家,分析裡頭的台詞和劇本。輕小說和動漫的閱讀觀看,也都是在那個時期養成。

但真正開啟陳又津視野的,其實是向田邦子的書。「我上一次跟人聊起向田邦子,是跟高中同學的爸爸。」她說,雖然不是同世代會閱讀的作者,但向田邦子的作品寫得很細緻與通透,讓她發現,原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是可以寫的,讓她思考到那些看來戲劇性的高潮迭起、飛車追逐「之後」的事情會是什麼?當一個人遇到創傷之後怎麼維持日常?她感覺自己彷彿可以按照向田邦子的路徑走下去。

陳栢青在回答自己的經驗之前,先指出陳又津其實非常異於同世代作家:「她剛剛非常輕快地講出了她的創作歷程,其實有很多蹊蹺之處。」陳栢青說,90年代時純文學和大眾文學壁壘分明,輕小說更被貶抑為大眾文學中的末流,陳又津卻能從中得到啟發。讀者也可以發現,她的作品從書籍名稱到封面設計都是輕盈可愛的,更貼近大眾文學的方向。陳栢青認為她「可以說是90年代成長出來的奇花異果」。

回到陳栢青自己的閱讀經驗,特異之處完全不亞於陳又津。他在講述前拿出平板電腦,隨意畫出一個圓,將螢幕對著台下一頭霧水的聽眾詢問:「你們看這個是什麼?一個圈對不對?那你們覺得它是大圈還是小圈?」

突兀的開頭帶出了他在幼稚園到小學二年級時的特殊經驗。那段時期,陳栢青對於事物的大小以及遠距,有著不同於他人的感知。他無法辨別大小和遠近,甚至大小和遠近都在凝視後瞬即改變,而他也一直以為所有人都和他一樣。直到在幼稚園讀到一本童書,書裡頭的小女孩主角跟著兔子掉進了洞裡,喝了藥水就變小、接著又變大……簡直和他一樣。他閱讀到人生中第一部他認為「寫實主義」的書——《愛麗絲夢遊仙境》。

帶領陳栢青進入愛麗絲世界的,是身為圖書館館長的母親,自此之後,跟著母親一起去上班的他,逐漸開始在書堆裡尋找那些愛麗絲。對他來說,文學的起點大概就是那條尋找愛麗絲的路徑,甚至在他變回一個「正常人」後,仍然會懷念那個失去遠近大小感知的自己,因為那些對於所有感知顛倒的描述,其實就是文學所具有的能力。

回到文學經驗,陳栢青提到他這一代所具有的焦慮,迎接文學獎最興盛的是這一代,衰弱也在這一代;而手裡握著金鑰匙,被賦予開啟台灣文學輝煌時代期待的是這一代,但為了實踐期待而長期準備乃至錯負了期待的,也是這一代。得獎後他常被詢問什麼時候出書,但出版業逐漸衰弱的卻也是這一代。「跨」時代,其實是維持在「跨」這個動作──但「跨」過去了嗎?──好像靜止在半空中。

陳又津有著多年的戲劇系所背景,反倒沒有陳栢青的感慨,她開玩笑說道:「出版業好歹會叫你一聲老師,那如果你是編劇的話,大家就會說:『欸,小陳,你可不可以去倒一下水』。」對她來說,文學界的市場沒有像前輩說的那樣不好,她進來時發現,「其實打工的話還是Okay的耶」。

陳栢青聽到打工,連忙跟著點頭附和。對他來說,他同樣也經歷過「文學打工仔」的年代——就是寫文學獎。他以為,許多人試圖揣測文學獎公式以及評審口味,那些對了胃口得獎的獎金確實可以滿足日常所需。(陳又津在一旁奉勸聽眾不要隨意聽信——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的)。

然而這樣的經驗讓陳栢青學習到的是「不要被文學獎牽著鼻子走」。如果說文學獎是一群人創造出來的密室逃脫遊戲,那麼外頭玩的其實是大地遊戲——在外面有一個更大、更廣的世界。他認為陳又津其實就是不被這些文學獎規則箝制的作家。

媒介經驗: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線

接續著文學獎的討論,陳國偉認為文學獎一直被看作是文學場域中「出道」和「累積資本」的舊媒介,而陳又津曾任記者,陳栢青也主持了Podcast和直播節目,兩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新媒介經驗,他好奇新媒介經驗對兩位作家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談到媒介改變創作的經驗,陳栢青從電影片段感受特別深刻。他提到,在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中,教父柯里昂被暗殺的片段是按照時間順序拍攝的,而原著小說則是使用倒敘。電影作為新的媒介,理應能給予更多資訊和運用更多手法,但在這個埋伏暗殺的片段卻使用了正敘法。陳栢青認為,這是為了「提供一個更強大的幻覺」,藉著順序的敘述方法來催眠觀眾情節是真實的。

電影媒介改變了我們的敘述生態,「場」的概念出現了,我們開始運用「場」來思考。「場」是一個集中了時間與空間的場地,我們在一個更小的空間、更經濟的時間裡,密集地塞入更多事情,這是視覺媒介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敘述改變我們的例子。

對於新媒介的影響,陳又津則是有感於虛構與非虛構的界線慢慢不那麼明顯了。擔任採訪記者時,她會思考並確認採訪者話中的真偽,通過驗證來辨別敘述可不可靠。而對於文學作品的真假,曾經她依靠直覺推測,現在則是會開始思考作品中角色台詞有沒有說服力,她認為這其實跟戲劇的訓練和電影的影響有關。

陳又津接著舉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作為例子。這是由一部非虛構作品改編而成的劇情片,原著作者採訪了美國一群以車為家的人,後來導演決定將作品拍成劇情片,電影女主角和她的人生是虛構的,然而主角身邊的角色,卻是由現實的原型人物來飾演。這其實是很矛盾的情況,導演請了這些人在虛構的片裡演自己,這讓陳又津感受到,身為專業的讀者和觀眾,或許關心的不是事件的真假,而是「這個東西究竟能不能打動我、能不能夠說服我。」

文學是什麼?作者是什麼?陳又津覺得文學就是詮釋,作者是提供詮釋的人。曾經運用直覺來判斷的她,開始會用不同標準來質問作品。所謂的非虛構與虛構不再能用直覺判定了,如果細節設定說服了她,這個故事說服了她,對她來說虛構與非虛構那條界線其實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陳栢青表示非常羨慕陳又津擁有記者的經驗,如今是各種創作類型都講求「田野調查」的時代,具有記者經驗對於寫作非常有幫助。他提到,分類其實影響了我們思考世界的方式,當「非虛構」的分類出現時,其實是文學邁向更細緻分類的結果。對於非虛構的重視,也是現在田野調查重要的原因。透過田調,我們可以假裝自己是他者,彷彿可以進入別人的世界裡。

恐懼的怪物與奔跑的少女:作品與期待

討論完媒介對文學的影響後,陳國偉提出對於兩人作品的問題:同樣也是跨媒介的文學作品,陳又津在小說《跨界通訊》描寫高齡者在過世之後將他們的臉書帳號委託別人管理,以數位媒介的方式繼續存活。這種如今學界很常討論的「後生命」,是很有趣的題材,他好奇陳又津當初為什麼想寫這個主題。

陳又津提到,她在為《準台北人》進行資料收集時,訪問到一位新住民二代,對方的父親活到九十多歲,在陪父親洗腎的同時接受採訪。陳又津發現自己與對方的背景很相似,二十多歲就在做別人五十多歲才需要面對的事,於是觸發她去想像,如果自己的父親能夠再活一次,她會想讓父親跟他的老鄉,講著熟悉的福州話,環島一周,想死的時候就去死,那會是滿不錯的一個假設。

另一個經驗是,當她發現自己正在讀的一本書《素人之亂》的譯者過世,眾人紛紛在譯者的動態留言懷念時,她感覺到,這個人其實無論在書上或網路上,都彷彿還好好地活著,好好地傳達資訊給別人。她認為臉書就像一個記憶的外部裝置、一種保存人的方法,這讓她想寫一群老人,這些人對自己的生命有足夠的掌控權,可以讓一群人管理他們的帳號,讓這群人代替他們的意志。

接續著對陳又津的問題,陳國偉提到陳栢青從《小城市》到《尖叫連線》都意識到世代與媒介的差異,他十分好奇,《小城市》寫紅衣小女孩,《尖叫連線》寫恐怖片,陳栢青為什麼會特別運用這些元素來創作?

陳栢青表示自己其實是個「沒有故事的人」,與所有的災難驚險都擦肩而過,沒有任何可以講述的故事。他也發現,所有的故事都被前面的人講完了,如作家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所說的:「我們是被電視、電影養大的一代。」他甚至覺得電視、電影這些影像,已經先幫我們活過一次,我們的經歷都只是複製品而已,我們像是把經驗完美地複製出來,不是視覺複製了我們,是我們複製了視覺。

陳栢青談起自己從小就愛看電視節目《玫瑰之夜》,人面魚、紅衣小女孩都是從裡面的「鬼話連篇」單元出來的。他對於這些鬼其實很有好感,無論是《尖叫連線》中的貞子還是《小城市》裡的紅衣小女孩,其實都是這個媒體世代長出來的鬼。一個從電視機裡頭爬出來,另一個是在山上被拍攝到的,他們彷彿才是這個世代的小孩,是被創造出來的都市傳說。在這些鬼故事的背後,其實藏著我們的心。

他提到,電影《月光光新慌慌:萬聖殺》(Halloween Kills)中,一群人在誤殺了以為是殺人魔,其實只是精神病患的角色麥克後,其中一人說道:「現在我們變成了怪物,麥克讓我們所有人都變成了怪物。」

這讓他感到非常觸動,覺得這就是我們這個世代會發生的故事。人群讓我們變成怪物、怪物讓我們變成怪物,正義這個頭銜也會讓我們變成怪物——這是我們這個世代專屬的恐怖故事。然而這些故事說得越好,他就感覺自己變得越扁薄,像是一片薄薄的影像。

陳栢青認為,這就是我們活在這個新媒體世代的焦慮,一方面你可以運用這些素材,另一方面這些東西已經擁有了他們自己的生命。我們反而像是被剝奪了生命,只有透過寫作,才能讓自己活過來。

七年級的故事可以是什麼:從捨棄到無限自由

對談接近尾聲,陳國偉拋出最後一個問題:兩位早已相當熟識,但性格與作品風格都截然不同,對於彼此未來的創作有著怎樣的期待?

陳又津覺得陳栢青非常適合處理恐懼,竟會覺得人面魚和紅衣小孩是和他一樣的怪物。從陳栢青剛才的對談過程中,就能發現他講話非常有結構和邏輯,他像是把標槍射出去,姿態很優美,我們看著標槍往前就能得知方向,但是到後面你才會發現——原來你真正被捅到的是後背。而陳栢青講著講著,其實又會繞回原先那個愛麗絲,陳又津認為這其實就是寫作的祕密和技術。她笑著誇獎陳栢青很厲害,對於陳栢青的期待,她覺得就是讓他自由揮灑就好了。

陳栢青則開玩笑地說,如果七年級作家被召集在一個會議室,飛彈打過來時,他會希望活下來的——是他自己。正確來說,是披著陳又津外皮的自己,他想要假裝自己是陳又津。對他來說,陳又津是一個他想成為的作家,她是個可以跟過去堅決斬斷的作家:明明知道過去整個台灣文學史有那麼多的積累,卻可以說不要就不要,從自己虛構的荒野裡長出想要的東西來。

陳栢青認為,陳又津背後代表一種「少女」的原型,「少女」就是可以輕易地捨棄跟放下,可以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她的未來是無限的,可以像是日劇裡少女一樣在坂道上奔跑,「跑啊,少女,奔跑吧。」陳栢青講到後面直接喊道。

對談在兩位作家的精彩互動所引起的笑聲中走入尾聲,陳國偉最後點出這場談話給予聽眾的特殊意義:大部分的聽眾都是透過單一的管道去了解作者以及他們的作品,比較難有機會透過作家勾勒出他們背後整個世代的環境——包括他們自覺的位置、思考的方式、壓力的來源和各種挑戰。

然而,不同的七年級作家,感受和經歷皆有所不同。七年級作家表面上似乎有網路可宣傳作品,有各種出版管道的好環境,然而他們卻不能像上一代作家一樣,只需要單純地專注在寫作就好,出版業的光景也與以往不同,他們其實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透過這場難得的對談,讓大家有機會深入瞭解兩位作家的經驗與創作歷程,希望最後大家都能以實際的行動與閱讀,來支持年輕有想法的這些創作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凌少榆(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2022-01-03 11:42
OB短評》#346 牽連生活歷史軌跡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吃的台灣史

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
翁佳音、 曹銘宗著,貓頭鷹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就像是一場臺灣古今飲食的博覽會,全書呈現了琳琅滿目的視覺感。小吃、罐頭、食材、調味料、風味……多樣的切入角度,再加上作者熟悉史料的功力,自在穿梭於各類型文獻、圖像間。親近的口氣,將零星散落於歷史洪流中的材料信手拈來,一則一則臺灣口腹的身世帶著氣息、口味浮現,也勾畫出一部島民們與環境,與歷史軌跡牽連甚深的生活史。【內容簡介

從釘子到鐵剪刀

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李志祥、許淑娟著,蔚藍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獨   益  
「壁鎖」之名如其意,鎖住牆壁、是為強化結構,但隨著建築技術演進,在老舊建築上才可見的壁鎖,如今大多已成裝飾物件。但這不是壁鎖的全部身世。書名即明示了壁鎖自身的演進,此書亦追溯、記錄了台灣(主要為台南)從荷治到晚清,在不同文化政權治理下的建築與鐵件運用的變革,並附上現今仍可接觸的各式壁鎖鐵件之型態與資料,是目前唯一以此鐵件為題之著作。【內容簡介

神木偵探

神宿之樹的祕密
神木探偵: 神宿る木の秘密
本田不二雄著,陳嫻若譯,健行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探訪神木不一定要到深山,聚落周遭的老樹亦有他看盡人世的靈魂。隨著作者的步伐,在日常情境的散策氣氛中,走入日本自然崇拜中的「神木信仰」。世代相傳的神木傳說、老樹的故事,提醒了我們,這些看似旁觀者的老靈魂們,是我們生活中關係密切的伙伴。有了這些體認,人們才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他們,不將他們驅逐出生活。【內容簡介

延平北路十段再進去的李姓人家

賈彝倫著,Pulu繪,鏡文學,420元
推薦原因: 樂  
如湛藍水面綴著粼粼星芒,青春正好。那些初生的、蒙昧的、發光的你我他之間,既陌生又熟悉。校園和BL帶來的是青春的鄉愁,將如此鄉愁的故鄉,設定在社子島,著實別出心裁,使得這部輕小說竟然還隱隱透出地方書寫之意。【內容簡介

生命式

村田沙耶香著,邱香凝譯,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完全合理又透著絲絲的詭異感。所謂的生命式,是一種認真面對桌上佳餚的儀式,只是食材是人——熟識之人。那些食譜、烹調步驟,乃至色香味的描寫,像是有情有境的記食故事。但時不時被提醒,此乃品嚐、懷念故人之舉,又使得毛孔緊縮,心頭一震,也隱約感到,循著世界發展,這並非不可能而脈搏加速。作者剝除了表象世界的紛擾,一舉越過時間之流,將食物鏈與資源化約成最大公因數,對地球生態、人類文明、生物本質的連結一併推想到極致。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的同時,人們確實是該多想想。【內容簡介

當我們重返書桌

當代多元散文讀本
楊佳嫻編,蔚藍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散文在閱讀方面的好處是可以應主題、心情、時間……等各種條件排列組合。而這部散文合集的選編,不僅滿足對上乘文筆抒情發興的寄望,作者們精彩的論述能力也幫助我們穿透現象,直抵家庭、性別、動保、勞動、民主……等議題的中核。從選材、編排,到文本後所附的「筆記」,都可感受到主編的精神與功力。也使這組散文在其原本大學教材的功能外,對於當下臺灣大眾產生了陶冶公民意識的意義。【內容簡介

改變性別,是為了活出真實自我

日本第一位跨性別議員為性少數、性別認同障礙者打破成規,改變社會!
変えてゆく勇気-「性同一性障害」の私から
上川礼(上川あや)著,葉廷昭譯,時報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議  
2003年日本跨性別者上川禮當選了區議員。身為日本首位公開自己性別取向的參選人,上川於2007年出版本書,道出自己在性別生活經驗上的挫折與步入政壇的緣由。回顧自己的人生,上川沒有死命地往悲壯方寫,而是寫出了一段山不轉路轉人轉的旅程。身體不合適,她就改變身體,然後改變身體所處的社會,描繪出柳暗花明互相包容的願景。原書於2007年使用的「性同一性障害」(即中譯:性別認同障礙),日本醫界已於2013年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改稱為「性別違和」(性別不安),編譯對這個名詞的使用及其變化應更為敏感才是。【內容簡介

共產元年1917

俄國革命與改寫世界歷史的關鍵時刻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17
雷克斯.韋德(Rex A. Wade)著,謝家柔譯,廣場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本書是俄國史的經典論著,且結構和論點都因著再版而隨研究發展更新。作者藉由說明1917這一年俄國歷經兩次革命的命運,剖析革命的細部零件和結構,也引領讀者見識俄國革命的複雜,理解其影響力何以深遠。透過新政治集團、外省、農民、女性等不同群體在革命中的角色,作者論說了革命的社會性,也考慮到語言、符號和節日的作用。豐富的層次,加上著重情境、場景以述帶議的論述方式,閱讀就像是在觀賞一部史詩般的影片。【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