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如果很窮,為何還待在大城市?讀《不平等的樣貌》 ft.新加坡、台北

所以我們不是住在一座城市裡,而是很多座城市。

 ——《不平等的樣貌》

「人生百味」倡議貧窮議題的過程,常遇到各式各樣提問,有兩個問題總被我牢記在心,時不時拿出來重新省思。

一個是剛開始做這份工作不久,返鄉過節團圓時,家鄉工作的同學一見面便問:「台北有這麼窮的人嗎?」正當我不知如何反應時,他又追加了一題:「如果真的很窮,他們為什麼要待在台北?」

另一個,是某年在〈貧窮人的台北〉展覽現場,有位中年男子路過展區,讀了讀入口的背板,接著語重心長地向現場工作人員反應:「你們為什麼要辦這樣的展?太負面了。要辦也該辦有錢人的台北,這樣才能激勵人向上。」

在倡議工作者常收到的千百種提問中,這兩款問題並不算特別尖銳、傷人。時時將它們拿出來提醒自己,反而是因為在當下確實感受到提問者發自內心的好奇:他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看到的畫面如此不同?

台北,這座華美的、在全球宜居城市排行前段的首善之都,跟貧窮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當代新加坡有沒有貧窮問題?社會學家不會從這個問題下手,根據她對世界的理解,問題的答案必然是有;但身為新加坡人,她會想:嗯,我不太確定。」

沒想到,這兩個問題恰好與《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開頭相互呼應。初翻閱時,我忍不住深吸了口氣。

神話之下:清晰卻也模糊貧窮畫面

和人生百味合作推廣議題的小學老師,有次出了作業,請同學畫出在自己心中「貧窮是什麼」。收回時,老師發現多數小朋友的畫裡都是穿著補釘衣褲的人,他們許多是抱腹躺在破洞矮房,或腦中浮現熱騰騰食物。

若以此畫面作為模板,《不平等的樣貌》書中的所訪談的貧困家庭,以及台灣許多貧窮經驗者,都難以符合人們對於「貧窮」的認知與想像。書中有則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志工回憶自己走入低收入者家中,笑著說「他們的電視比我的還大!」

確實,相較所謂第三世界國家,新加坡看似並沒有多極端匱乏的處境。拜訪過新加坡的旅客,多對當地氣派的國際機場、整潔的街道、方正而林立的大樓印象深刻。就算不曾去過,在台灣的人們也對其不陌生,無論在教育、法律(尤其刑責)的大眾討論中,總會有「學學新加坡」的聲音——要那麼嚴格、那麼「多元」,我們才有競爭力。

新加坡在不少人的心中象徵著繁榮、進步。然而卻也因此,我們時常忽略貧窮在人身上造成的影響——有時,正是因被隱匿、遮蓋,使人更難以言喻與直指其痛處。

《不平等的樣貌》作者張優遠除了是社會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母親、一個新加坡人。多重身分切入的觀察像是各種形狀的刀面,得以層層剖開新加坡社會,帶人看見組成社會的交錯紋理,有些龐大如決定貧困者定義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些細緻如一個家庭的日常場景、一位媽媽的奔波行程。


位於新加坡大巴窯的社區建築。(取自Unsplash/Christian Chen

➤租屋:在穩定硬體中的不穩定狀態

在政策大力推動下,新加坡約有80%人口住在公共組屋中。不少報導曾美譽新加坡幾乎沒有無家者,事實上並非如此,新加坡大學與公部門的合作調查中發現,新加坡仍有千位無家者的存在,半夜露宿於公共空間,其中六成人平日有工作。

然而因購屋資格嚴格(必須為「異性」夫妻,單身者必須於35歲後才能登記,離婚被規定需將屋售出),且房價並非每個人都能負擔,收入較低的人於是會住在租賃的組屋中。

「雖然路過的人也許不會發現,但是那一帶的居民都知道哪裡是租賃組屋。」

從緊挨的門戶密度可以發現,租賃的房屋坪數約是購買型房屋的一半。10至14坪沒有、或只有一間臥房的空間,時常得塞進全家老小。

儘管政府並無意讓人失去住所,然而住在租賃屋中的家戶需定期繳交各式文件與更新租約,這使人感受到自己處在不穩定、不安全的狀態。加上大眾對於貧困者的污名、偏見,儘管鄰里間因處境相似而能彼此體諒、互助,卻仍難以使人凝聚、團結。如同臥底社會學家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的居住直擊報告《下一個家在何方》指出的:「社區一旦在居民的眼裡成了剝奪與罪惡的代名詞、成了『各類觸礁人生』的報到處,那他們就會對社區裡的政治能量喪失信心。」

➤唯才是用下,孩子會過得比我們更好嗎

我自己相當喜歡《不平等的樣貌》書中探討家庭的系列章節。張優遠也是一位媽媽,於是對母親的處境及孩子的教育有非常細膩的觀察及記錄。

書中訪談的家長,多從事低薪、高勞動的工作,如清潔、服務業,有些人則因為要照顧孩子而無法找到穩定工作。雖然目前已有政府補助的托兒所,但要獲得全額補貼的前提是:媽媽要有工作,這使待業中的婦女無法得到協助。且托兒所營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晚上七點關閉,對於上夜班過或週末班(服務業尤其常見)的家長來說,也無法得到支援。

經歷過育兒的辛苦,家長自然期許孩子未來能過得比自己更輕鬆、舒適。然而過往人們期待能造成社會流動的「唯才是用」,歷經時間考驗,卻越顯示出它對於貧窮者的排除作用。

乍聽之下,可以憑自身能力為自己掙取到更好的社會位置,是如此勵志人心的故事。然而唯才是用作為主流價值觀,帶來的副作用是使低薪工作被社會認知為「不重要」、「沒價值」。忽略了全球化造成的產業外移後果,使政府及企業得以規避須承擔的責任。


位於新加坡北部的兀蘭住宅區(取自HDB

其次,投入學歷、考試的競爭對貧困家庭而言,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經濟狀況好的家庭早早便開始大量的文化資本投資,買書、家教、學習才藝;貧困家庭的孩子被迫苦苦追趕,若在競賽中被淘汰,便被剝奪了生活的可能性。

悲傷的是,這場競賽似乎沒有贏家。

即便是擁有較多資源的孩子,同樣也得活在高壓與焦慮之中,被要求依循著「正確」道路前進,在學校、職場、人生路上個階段,不斷循環著競爭模式。

➤這不該是座無聲的城市

最後,作者再以社會學者的眼光,銳利分析了社會福利政策。她認為新加坡的制度概念是假設國民應該都要是中產階級,對於低收入者補助的身份限制、條件要求設定了極高的門檻。而這樣的門檻,則與前述概念矛盾抵觸,將人畫分成了兩類。

書中有段關於生育的制度描述,讓人相當震撼。政府為了鼓勵生育,制定了帶薪假、外籍幫傭、減稅等政策,卻在補助低收入家庭的「買房加教育計畫」中,要求家庭只能生兩個孩子。而申請人若願意接受不可逆的絕育手術,便能取得該計畫最多的福利。

「假使社會上有我們難以啟齒、無法明確承認和辯論,並缺乏心智工具和詞彙來恰當描述的事,那麼我們都是無聲之人。」我們並非住在不同的城市,更不該住在一座無聲的城市裡。阿維賽.馬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曾界定一個正派社會,是「體制不羞辱個人的社會」。

《不平等的樣貌》的出版,正好回應了當年貧北展覽裡,那位大叔的提問:「為什麼要告訴別人這些事?」貧窮者的故事或許不勵志、不療癒,卻非常立體、充滿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真實的存在。

一座使人驕傲的城市,背後必定是由無數人的努力堆砌而成。過程中儘管挫敗喪志的、或努力為被肯定的人們,也不曾真正的離場。人仍在這裡,我們便有理由相信,藉由現身與再聚焦,仍有創造更美好之地的可能性。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該驕傲的理由。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作者:張優遠(Teo You Yenn)
譯者:方祖芳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優遠(Teo You Yenn)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社會學博士,目前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兼社會學系主任,曾發表諸多期刊論文、書籍文章與評論,著作包括2011年勞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新加坡新自由主義道德:家庭政策如何影響國家和社會》(Neoliberal Morality in Singapore: How family policies make state and society)等。她致力於教學,並將研究成果帶入公共領域。2013年獲頒南洋教育獎(Nanyang Education Award),2016年榮獲美國社會學學會性與性別部門(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ex and Gender Section)的女權學者社會運動家獎(Feminist Scholar Activist Award)。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
2022-03-15 19:00
當眷村史與圖像交會II》延續地方文史記憶,以情感連結進行世代交接

由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於2021年啟動的「台灣眷村系列繪本」,目前已完成4部作品,是眷村拆遷、變成園區之後產生的成果。

去年出版的最初兩部作品:《閃亮的勳章》藉母親舊皮箱內的照片回憶兒時,並比照外公的「忠勤勳章」製作「好媽媽勳章」,將三代情感串聯起來。《鳳梨的滋味》則以第一人稱視角,回憶半世紀前動亂時代從對岸來到台灣農村的情景。彼時農家半買半送的鳳梨滋味,在那段克難清貧的日子裡,是至今難忘的人間美味。

今年初上市的《憲兵阿榮的假期》及《從烏鴉洞起飛》,則邀請拉加茲童書大獎及波隆那插畫展的得主林廉恩與Ballboss,分別以憲兵與空軍眷村的故事為主題參與創作。前者鎖定小小孩以童趣的畫風解開一樁村裡發生的竊案,後者帶讀者追本溯源,認識空軍後勤工廠最遙遠的開端。兩本新書上市後即獲得不少好評。(詳見:當眷村史與圖像交會I》繪出家的歸屬與認同,化個人感動為眾人共鳴

➤跳脫框架,尋求保留眷村記憶新方法

「台灣眷村系列繪本」計畫,與90年代眷二代因眷改而形成反作用力的文學風潮不同,對現代讀者的意義也不太一樣。

負責2022年度繪本計畫的編輯單位,是配合執行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有多年經驗的好風土文化。該公司執行長翁健鐘表示,眷村記憶的調查研究與採集,除了「收存」,更強調「取用」。如何轉譯或面向大眾,是很重要的一環,而繪本的開發,便是拋磚引玉的示範工作。

翁健鐘說:「我本身是楊梅人,那裡有非常多眷村,小時候走路上學,一公里就有六、七個眷村,同學很多都是眷村長大的。對我來說,執行這項計畫,讓我有機會重新喚起童年那些原本不解的回憶。也是在接觸之後才清楚,很多事情是在特定文化或歷史脈絡底下才會發生的。」

好風土特意尋求不同風格的插畫家,甚至是沒有眷村經驗、首次接觸眷村題材的作者,來加入該計畫的創作行列。翁健鐘期待眷村系列繪本持續發展下去,能產生各式各樣的創作可能性。


《憲兵阿榮的假期》以桃園憲光二村為背景,藉由故事帶出眷村日常風景(桃園文化局提供)

➤發展眷村學,帶著文化記憶走向未來 

文化部希望全台各縣市參與國家文化記憶庫,投入地方文史與故事的挖掘,除了收集地方記憶,也作為創作者素材基地。在這個契機之下,桃園發展出成果不菲的「眷村學」。

桃園境內早期有八十幾個眷村(尚不包括未受國防部列管的自力眷村),名列高雄、台北之後,眷村戶數全台密度最高。桃園也是台灣「眷村保存運動」的領頭要角,致力眷村文化二十餘年,因此榮民榮眷基金會與桃園市政府合作,共同設立了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意在將眷村學擴及各縣市,成為全國性的眷村知識串聯與交流推廣大平台。

桃園市文化局文化發展科科長黃蘭燕表示:「眷村文化的保存是一件極度需要跟時間賽跑的工作,因為耆老凋零,有眷村生活經驗的只有眷一代、二代,最多只到三代,眷村拆遷改建、轉型文化產業後,已經沒有眷四代了。因此2014年桃園升格之後,就一直在思考『眷村文化的未來在哪裡?』,我們念茲在茲與焦慮的是,眷村要如何跟新世代溝通?」

也因此,在資材收集階段,桃園市文化局就設置了一台胖卡車,裡面還附設茶具,以及各式錄音、掃描設備。

「我們的胖卡開到國宅,就停下來跟以前眷村的老村民泡茶聊天,請他們帶家裡的老照片或生活收藏來說故事。」縣府為此設計的周邊商品頗受歡迎,「很多爺爺奶奶願意出來講古,多是為了換胖卡造型小贈品給孫子玩。我們這麼做,也等於是在幫老人家整理資料。」

黃蘭燕說:「工作人員就地採集錄音,拍攝、掃描,一切數位化作業,當場就可以存檔並把東西歸還原主。」這種做法不僅有效率,也可一掃過去有些單位向民間借用文物卻不慎遺失或損毀的疑慮,對建立雙方的信任感很有幫助。

「光桃園一地,我們就累積了三、四千筆資材,許多故事都非常精彩,很值得拍成電影、寫成小說,繪本只是其中的創作形式之一,十分適合作為跟孩童溝通的媒介。」


眷村文化節現身的胖卡車,裡頭有故事箱、憲兵小人偶、部隊吉祥物、空軍手動幻燈片等物件(桃園市文化局提供)


2021眷村胖卡學校巡迴,在桃園龜山新路國小(左)、三重空軍一村進行活動(桃園市文化局提供)

➤線上故事展、胖卡出巡:讓孩子們理解眷村文化的豐富資源

眷村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情感連結,值得被記錄及傳遞到下一代。在面對逐漸消亡的眷村文化時,過去除了歷史建築的保存活化,較少以具規模和脈絡式的出版與新世代溝通。目前「台灣眷村系列繪本」預計每年出版兩本(一本桃園、一本其他縣市),是至少3至5年的中程計畫,未來還會視經費與成果加以延展。

「繪本做出來,更重要的是推廣。除了可訂購,線上也有電子書可閱讀。去年我們爭取文化平權,製作了國台客英四語,今年則是隨書附贈『時光旅人:眷村文化記憶遊戲卡』,讓師生、親子可以共玩。接下來的兒童節,我們也會在眷村鐵三角或故事館辦活動,包括作者見面會、種子教師培訓等。」黃蘭燕說。

好風土也表示:「我們同時架設了線上故事展,讀者可以利用繪本裡的QRcode連到網站,例如想了解憲兵工作,就點入『人物群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充滿眷村生活智慧的老器物,也有眷村長輩的訪談錄音,像奶奶們回憶當年坐軍車上學的故事等等。」


憲兵司令部幹訓班軍士大隊生活影集,記錄憲兵的勞動與生活項目(©2021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可愛的胖卡車過去的出巡任務以採集為主,如今更搭配繪本執行全國巡迴推廣,包括6個眷村文化園區與7所眷村周邊學校,預計在每個地方停留三天到兩周不等。胖卡出巡很好玩,整個就像懷舊的雜貨店,內容有《憲兵阿榮的假期》與《從烏鴉洞起飛》的教具和故事箱、眷村古早味零食和手作活動,還有憲兵小人偶、部隊吉祥物、空軍手動幻燈片等,再結合在地的眷村故事,用來跟小朋友互動。

相異讓我們更豐富,相同會讓我們更親近

成人讀者小時候也許還認識賣燒餅油條的杯杯,但現在的孩子已經沒有眷村可以建立記憶了。老人家離開後,即使遺留很多文物,家人也很可能不知其價值。

《從烏鴉洞起飛》作者Ballboss說:「我跟廉恩很像,一開始都會被眷村跟周遭相處的故事吸引(例如本省與外省的戀愛),然而更特別的是老人家的口音,整個會把人帶到不同的時空氛圍。很多眷二代懷念小時候被父母用方言罵的情景,那是很鄉愁的具體呈現。我們採集過眷村老人家的這些聲音,很像音樂的節奏,這是書裡無法呈現,演員也模仿不來的。」


《從烏鴉洞起飛》細膩刻畫眷村居民的生命故事(桃園文化局提供)

《憲兵阿榮的假期》作者林廉恩則說:「過去我對眷村完全是個旁觀者,小時候單純把它當成爸媽那個年代的故事在看,現在發現認識眷村是非常好的事情,甚至應該放進課本裡。台灣一直在書寫新的歷史(像原民文化等等),很多在我們求學時都不曾出現過,所以非常遙遠無知,很難過我小時候都沒有機會去了解這些事物。」

「這份美好確實應該分享給孩子,他們有知的權利。」黃蘭燕說:「眷村是全台灣人的眷村,不同時代有不同族群的養分注入,豐富這塊土地的層次,所以我們不是談閩、客、外省或東南亞,而是『移動』,大家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這裡,就像眷村一樣,是沒有血緣的大家庭。」


眷村胖卡全國巡迴到三重空軍一村,親子參與者大合照留念(桃園市文化局提供)

桃園各種文化的存在感並沒有出現排擠或低調壓抑的現象,黃蘭燕進一步強調,年輕的孩子也非常習慣同學間不同族群的文化色彩,她相信假以時日,台灣若出現新住民議員也一點不令人意外。雖然如今眷村已不在了,但文化還留存在我們生活當中(例如眷一代的家鄉風味,在台變成本土化的牛肉麵),就很適合用來談同理、與世代交接對口。認識眷村故事,會更理解自己站在哪裡,很立體也很有著根感。

閱讀是溝通的重要一環。黃蘭燕說:「移動都是辛苦的,移民也都是需要被接納的。希望眷村繪本的出版,能幫助更多人理解彼此、包容差異。因為相異讓我們更豐富,相同會讓我們更親近,以後對初來乍到台灣的人,也會多一點尊重。」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憲兵阿榮的假期​
作者:林廉恩
出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廉恩

出生和生長於台灣。大學畢業後在偶動畫公司擔任角色與美術設計一年多,離開才開始畫圖。擅長使用壓克力、水性蠟筆、拼貼進行創作。創作內容多以當下的感受或是生活經驗為主題。喜歡兒童插畫、貓狗、古老的東西、午後雷陣雨和看劇。曾獲得2014美國3X3當代插畫獎及2015、2018波隆那兒童插畫獎。平常是木訥溫和的插畫家,到了晚上和假日也就是小孩在家的時候,就會化身抓狂媽媽。 
BehanceFB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從烏鴉洞起飛​
作者:Ballboss
出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Ballboss
插畫家/劇場編導/跨領域藝術家。藉著對題材的嗅覺與獨特的敘事手法,常賦予畫中故事一種幽默且臨場感十足的氣味。以顛覆媒材界限的精神,成立跨界藝術品牌「Ballboss & Stories」,以極具創見的在地題材策展作品,於2016-2017年間榮獲文化部連續2屆年度文創之星殊榮,並於2019年入圍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目前持續以各種故事為主要的產出,形式跨足插畫、劇場、潮流創意與跨領域創作等。
官網FB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3-14 12:01
當眷村史與圖像交會I》繪出家的歸屬與認同,《憲兵阿榮的假期》、《從烏鴉洞起飛》化個人感動為眾人共鳴

榮獲2021拉加茲童書大獎的插畫家林廉恩,以及入選2022波隆那插畫展的Ballboss,近期分別推出眷村繪本《憲兵阿榮的假期》及《從烏鴉洞起飛》,是兩人得獎後的最新作品。耐人尋味的是,兩人均坦言,雖然故事場景就座落在老家的隔壁小鎮或以前就讀的學校旁,但過去他們對於眷村其實只有老藝人、綜藝節目或者電視劇《光陰的故事》等片面又模糊的印象。

當眷村拆遷已成往事,距1990年代眷村文學大量噴發也已屆30年,兩個眷村的「外圍人士」為何起意以此為題材創作繪本?眷村故事的書寫,在今日蘊含了什麼特殊深意?兩位創作者從中獲得哪些別於以往的感觸與啟發?以下是Openbook的採訪報導。

➤以圖像故事在孩童心中投影,重現社區人情味

原來,這兩部繪本是「台灣眷村系列繪本」計畫之一。林廉恩與Ballboss兩位年輕創作者,應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的邀請,整合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資材,將歷史記憶活用至創作中。

林廉恩獲邀的主題,為桃園的憲光二村。她自言從小生長在都市公寓,身邊沒有眷村朋友,也不認識職業軍人,甚至長大後才真正理解眷村「眷」字的涵義。大學時雖然憲光二村就在學校旁邊,但當時居民已遷離,村子成半廢棄狀態,所以直到這次創作,才有機會正式認識它。


林廉恩以桃園憲光二村為背景創作《憲兵阿榮的假期》,帶出眷村日常風景(桃園文化局提供)

《憲兵阿榮的假期》故事裡的憲光二村,實際位於桃園龜山,興建於1968年,與中壢馬祖新村及大溪太武新村,並稱「桃園眷村鐵三角」。憲光二村是桃園唯一憲兵眷村,也是目前全台唯一被保存下來的憲兵眷舍。在歲月中停格的眷村舊址氛圍樸實寧靜,曾吸引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到此取景,也是網美拍照打卡的聖地,近年開始進行修復工程,將規畫為台灣首座「移民博物館」。

林廉恩說,不管是來自電視劇的片面印象或本次取得的田調資材,眷村給她的感受,都是村民超像大家庭般彼此照應的人情味社區,因此她決定從這裡切入發揮。此外考慮到現在的孩子們缺乏眷村經驗,因此她希望以單純的故事,讓小朋友沒有壓力地進入這本書。

林廉恩說:「我想先讓大小朋友都能獲得視覺上的愉悅,所以著重在自己擅長的圖像上,例如狗狗在路上遇到的眷村場景,以及阿榮身為憲兵的個性。當孩子把故事讀完後,家長就可以再伺機補充一些眷村的背景知識給孩子知道。」

➤走進懷舊眷村場景,跟著憲兵阿榮一起破案

充滿童趣的《憲兵阿榮的假期》,描述熱心正直的阿榮休假回到憲光二村後,集合村裡的孩子(與狗狗小黃),一起追查鄰居失竊案的故事,是很適合小小孩獨力閱讀或親子共讀的繪本。

書中呈現的眷村景象,一是來自阿榮家中、二是憲光二村的大街小巷。阿榮家有許多昔日物件,例如掛滿牆上的獎狀、勳章、書法、國畫、國父遺照,還有當年形如秋海棠(而非老母雞)的中國地圖。廚房裡可以看到舊時裝了小紗門的傳統菜櫥,一旁的蒸籠還是竹編的,那時最高科技的家電產品,可能就是牆邊那台厚墩墩的電晶體收音機。

跟著奮勇的狗狗小黃來到街上,一路遇見老方雜貨店、寫著大大勵志口號的榕樹廣場,廣場上還有露天的「蚊子電影院」,聚集了眾多村民一同熱熱鬧鬧地欣賞電影。隨著故事推展,加入協尋的村民也越來越多,直到天色昏暗,竊案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而連同村人自對岸遷徙來台的腳下草鞋、貼身攜帶的便當鐵盒等舊物,也像突然被開啟的時光寶盒般,隨陳年記憶躍現在眾人眼前。


《憲兵阿榮的假期》透過童趣的圖像讓孩子輕鬆閱讀、認識眷村(桃園文化局提供)

➤從人們對家的嚮往出發,畫出大時代小人物的人生歷程

有別於《憲兵阿榮的假期》鎖定小小孩,Ballboss的《從烏鴉洞起飛》則是將時空拉到故事最遙遠的源頭,帶讀者從飛往台灣的軍機開始說起。

在台中大甲長大的Ballboss,選擇隔壁小鎮清水的眷村進行創作。他表示接手案子後,第一個聯想到表演工作坊的《寶島一村》,那是眾多眷村背景的創作者濃縮的集合體,是某個年代巨大的情懷。而深入體會信義新村的歷史背景之後,更讓人感慨那是一段多麼嚴肅荒謬的際遇。


Ballboss藉《從烏鴉洞起飛》細膩刻畫眷村居民的生命故事(桃園文化局提供)

「大甲跟清水只隔一條溪,是很近的兩個小鎮,但直到長大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台中海線有這樣的眷村聚落、有烏鴉洞這些奇幻故事般的歷史,我從沒想過它們跟我的日常生活這麼近。」Ballboss說:「整件事對我衝擊很大,讓我深刻感受到,我自以為很了解生活周遭的場景,但也許事實並不然,我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Ballboss因此給自己一個功課,想打破大眾過去對眷村的既有印象,從中找到與讀者更切身的連結。「我認為那就是對家的歸屬與嚮往,我相信這也是無論眷村內外,甚至本國外國,只要是人就具有的共同點。」

➤當鄉愁逐漸模糊成為傳說,何處是我家?

在《從烏鴉洞起飛》書中,位於貴州的「烏鴉洞」是個了不起的地方。二戰期間,空軍在這座石灰岩洞穴裡,蓋起了中華民國第一座航空發動機製造廠,換言之,當年最高科技人才就集中在這裡。

從烏鴉洞起飛的乘客,毫無旅遊的興奮,身上也沒有帶好足夠的行李。他們從中國大陸最深的「內地」,來到陌生島嶼上的濱海小鎮清水,雖然內心忐忑不安,但還是安慰自己:「沒關係,很快就回去了。」他們就地取材,取木板蓋廁所、竹子蓋籬笆,甚至用飛機皮製成各式家用品。

不多久,降落傘工廠也搬來做鄰居,還有更多空軍後勤部隊進住。孩子們每天集體搭著軍卡車上學;廠房內員工日夜扎扎實實地殷勤工作。村裡的家鄉味與年節習俗,也跟過去一樣,一點都不馬虎,因為這些都是大夥返鄉最重要的溫習。


《從烏鴉洞起飛》重現貴州烏鴉洞裡,航空科技產業的起始(桃園文化局提供)

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家家戶戶臨時的竹籬笆變成紅磚牆,孩子們度過一個又一個暑假,這塊地方也有了新的名字「信義新村」,人們對「家」的想法,開始漸漸變得複雜……

孩子們長大了,連孩子們的新生代也長大了,有時聽到這個已隨著耆老凋零、從鄉愁逐漸模糊成為傳說的故事時,還會好奇地問:「烏鴉洞真的有烏鴉嗎?」

故事就結束在問句的餘音繚繞裡。不只烏鴉洞已成傳說,包括信義新村這處空軍眷屬在台的「老家」,也於2006年因眷改而閒置,直到2014年修復為文化園區,現供在地社團或藝術家申請進駐使用。

➤用繪畫爬梳眷民離散際遇,不讓歷史被時間稀釋

《從烏鴉洞起飛》甫出版就獲得了2022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肯定。Ballboss回溯創作過程,認為初期最大的難處是「到底要從哪裡講起?」,再來是視覺上:眷村調性非常樸素,要濃縮成插畫,有表現不易的問題。

「我在訪問眷村居民的時候,老人家,尤其是軍人背景的,都會跟你追本溯源,而且每個故事都很長。不只如此,眷一代從對岸過來、眷二代在這裡出生,他們對同一批房子的認同也都不太一樣。」

面對龐雜到足以構成一部紀實文學的資料,Ballboss一時不知如何萃取濃縮成極簡的繪本。直到他發現所有故事最後都自然而然地追溯到同一個場景,那就是貴州與烏鴉洞。

「這是非常特殊的題材,而且信義新村居民對烏鴉洞有著非常驕傲的自我認同。我彷彿可以看到他們祕密地組織,在石灰岩洞裡打造一座軍需工廠的畫面,很符合我們把嚴肅題材轉為繪本視覺元素的目的與條件,而且是真實不虛的歷史。」

除了烏鴉洞,有兩個意象也觸動Ballboss的神經,一是發動機工廠,一是降落傘工廠。他說:「它們向我展現了特別的象徵意義——發動機是為了起飛,有眷一代想回家的感覺,可是居民接受降落傘工廠搬進來之後,也漸漸開始對『該不該在此降落』(著陸生根)產生內心的拉扯。這兩個意象正好對應了榮民榮眷在歷史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

有了故事角度,Ballboss說他開始不知不覺想在書中畫非常多的小人兒。因為這個故事不論是談家、談整個村子,或是談遷台的過程,主角都是人,但那麼多的人,在那個時代都只能活在當下、抓住生活的小確幸,對大局與自身命運無法有超能力式的翻轉。


《從烏鴉洞起飛》描繪榮民榮眷落腳信義新村的心路歷程(桃園文化局提供)

而隨著時間流逝,無論烏鴉洞在老人心中有多重要、過去的凝聚力有多強大,當這段經歷被歲月稀釋之後,包括你我在內,不明就裡的人聽到「烏鴉洞」三個字,可能都只會天真地問:「那裡真的有很多烏鴉嗎?」

「這件事有點沉重的是:它已經變輕了。」不忍沉重歷史變成趣味童話,Ballboss希望讀者看完《從烏鴉洞起飛》之後能產生共感。「我們只是沒有像他們一樣遇過戰爭,無需跑到一個陌生的小島上。試想這件事若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接下來會怎樣。」

➤透過眷村史照見彼此,同理跨世代的生命經驗

近十年與眷村相關的繪本,包括描寫家庭與家鄉情感的《背影》、《回家》、《酒釀》三部曲;以貓為主角帶讀者巡行眷村各角落的《我在篤行十村的日子》與《勝利貓日子》;國立臺灣文學館談眷村三代家族史的《老皮箱歲歲念:眷村拾光》;台大公館商圈旁煥民新村老居民集體創作的《我家住在蟾蜍山》,以及本次眷村資源中心的「台灣眷村系列繪本」計畫。

在眷村記憶庫裡,還有許多題材與面向,仍在等候創作者繼續深入的挖掘。

眷村常見溫馨、懷舊的故事,林廉恩與Ballboss均表示,從採集的資材中發現,戀愛故事是最多的(比如賣牛肉麵的士官長認識賣臭豆腐的女孩,然後結婚搬進眷村),但也不乏淒涼的一面(例如老兵孤獨的晚年),還有很多很多議題,需要被看見。

台灣會長成什麼樣子,是過去各種成分的總和。過去外界對眷村的印象難免浮面,或因為隔閡而產生曲解,閱讀眷村故事能使我們視角更廣更立體,只要故事與我們的生命經驗共鳴,相信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人,也能夠因逐漸的理解而換位思考,對同在這塊土地上各形各色的人們,給予更多的接納與關懷。

Ballboss說:「我希望『烏鴉洞真的有烏鴉嗎?』這個問句,最後可以延伸到每個人身上——『家是什麼?』雖然每一代的面向會很不一樣,但大家首先都是『人』,再來才是什麼族群或什麼地方的人。書裡對生存與對未來的勇氣與盼望,相信任何人的感受都是一致的,其他的隔閡與差異,就仰賴大家透過各種方式去同理了。」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憲兵阿榮的假期​
作者:林廉恩
出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廉恩

出生和生長於台灣。大學畢業後在偶動畫公司擔任角色與美術設計一年多,離開才開始畫圖。擅長使用壓克力、水性蠟筆、拼貼進行創作。創作內容多以當下的感受或是生活經驗為主題。喜歡兒童插畫、貓狗、古老的東西、午後雷陣雨和看劇。曾獲得2014美國3X3當代插畫獎及2015、2018波隆那兒童插畫獎。平常是木訥溫和的插畫家,到了晚上和假日也就是小孩在家的時候,就會化身抓狂媽媽。 
BehanceFB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從烏鴉洞起飛​
作者:Ballboss
出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Ballboss
插畫家/劇場編導/跨領域藝術家。藉著對題材的嗅覺與獨特的敘事手法,常賦予畫中故事一種幽默且臨場感十足的氣味。以顛覆媒材界限的精神,成立跨界藝術品牌「Ballboss & Stories」,以極具創見的在地題材策展作品,於2016-2017年間榮獲文化部連續2屆年度文創之星殊榮,並於2019年入圍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目前持續以各種故事為主要的產出,形式跨足插畫、劇場、潮流創意與跨領域創作等。
官網FB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3-14 12:0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