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呂政達》我兒子的《維摩詰經》

帶著大江健三郎的《憂容童子》,坐在精神病院的急診室,四周躲藏陌生的眼光,所有留置房關起門,各自顧著自身的傷口。

那晚,兒子在家情緒發作,我們找來警察和救護車,連忙將他送來急診室。打了針,安撫他的情緒,一整晚,兒子在留置房睡覺,必須有個家屬留下來陪他。於是,我靜靜翻開驚心動魄的《憂容童子》,準備度過那個夜晚。

我首先被書名的「憂容」吸引,那陣子在旁人眼中,我這個父親大概也是滿面的憂愁吧。那年,大江健三郎是為紀念少年的同伴伊丹十三而寫,伊丹十三的電影曾是我年輕時的愛好,我也時時想起伊丹十三突然結束生命的方式。但是,我和小說裡的主人翁作家古義人一般,要在精神病院的急診室—這座迷宮般的叢林,重述我和兒子的記憶嗎?

半夜,從面前的留置房裡走出一名憂容的女子,沉默。醫生跟她的丈夫對談:「我先打個針,如果情況沒有改善,要有住院的準備。」那女子起身繞座位開始轉圓圈,一圈一圈地轉著,讀書的我便成了她行走的核心。她用腳步當圓規,丈量著這個房間,這座蒐集憂愁標本的叢林,再轉,也許整個急診室就會變成一顆蛋。

大江健三郎在《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說他和他所身處的世界,就像「在蛋殼裡與之共生一般,我的自我輪廓和事物的輪廓交融在一塊兒了。」大江健三郎寫道:「從蛋殼的外面吹來一陣風,在我和周圍的事物之間吹出一道縫隙。我和周圍事物相互交融的輪廓開始收縮並逐漸固化。」

這間急診室真的就是一顆蛋,在重生和希望的幻想間孵化著。每間留置房的門開啟都攪動一股氣流,我抬起頭跟走出房門的憂鬱症患者對著眼睛,隨即又低頭看書,怕我無意間窺見的其實是身世的祕密。

有這麼多的病苦和憂愁,在這家精神病院的急診室孵化著,包括兒子和我們的憂苦。整夜裡來來去去的急診病患,救護車送來的家屬和病患坐在我旁邊的座位上,有個媽媽送女兒來,跟值班的醫師說:「她是我生的,但我越來越不認識她了。」那女兒原本絕無話語,冷冷地回道:「我很清楚我是誰。」

這是唐吉軻德的台詞,冷冷地,從靈魂的陰暗面突然喚起一個聲音,響尾蛇聽見吹笛人那般的,我想著,如果維摩詰也坐在這間急診室裡,他會如何回答?

《維摩詰經》其實就開始於一場病,維摩詰的病也是天下人的病。釋迦牟尼請文殊菩薩前去探病,文殊菩薩起初推辭不去,後來還是去了,文殊菩薩問道:「可以忍受病苦嗎?藥物對你有用嗎?」坐在我旁座的醫生剛好也問了同樣的問題,我忍住笑。再過去一點的座位,另一位女醫生說:「你的念頭可以就只是一個念頭嗎?」

我常常在《維摩詰經》裡尋找慰藉,或者寫一篇文章的靈感。來到日間照顧機構,聽社工師描述兒子的混亂時,眼見兒子吃下十顆藥後定期來臨的副作用卻無能為力,每當跟醫生描述兒子的症狀,就多得到一顆藥。躲在房間裡面對空蕩電腦,好像記憶整個的留白,維摩詰居士總是來到,緩聲說道:「喔,先要靜下來,心淨則國土淨。」

書裡,文殊菩薩問:「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看著坐在急診室臉面揪緊憂容的我,微笑說:「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我既只是四大合和,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如何有一個生病的「我」?那本書裡的世界也是妄想顛倒煩惱生啊。維摩詰居士看著我:「你應該讀一本快樂的書,或來吃一顆蘋果。」

放下書,放下古義人的嘆息,我思索日本叢林和精神疾病的意義,起身探詢兒子的動靜,仍在留置室最裡面的那張床做著他的夢,夢見非洲的獅子。

帶著《維摩詰經》來急診室陪兒子,是一個禮拜後的事。兒子晚間在家仍時時爆發情緒,找來救護車,仍送到到這家急診室。醫生給兒子打過針,我靜靜的翻開《維摩詰經》,心在字句間飄盪如走進諸神的荒野。我仍無法不受打開急診室的兩道防護門,像風一樣吹進來的急診個案影響,狂躁的人形、憂愁的面容,警察送來的女子不時傳出狂吼,聲音迴盪在維摩詰居士的眼神,維摩詰居士輕輕在我耳窩說:「我生這場病,是為了宣講不思議的解脫。」

解脫究竟在何處呢?在清晨仍然透不進陽光的急診室嗎?當夜晚逐漸褪去黑紗,兒子將從沉沉的夢中醒來,血流緩緩在他身體內流動,醒著也是場狂熱的夢。我和妻子坐在此刻空蕩的急診室內商量,決議叫來救護車,將兒子送到觀音山,淡水河出海口的療養院住院。

救護車來了,兒子安馴的坐在後座,維摩詰陪著他,握住他的手,他們的靈魂一路上都安靜著,響起的是救護車急躁的響聲。

救護車裡的三個身體,沿著高架橋開啟另一段命運的插曲。我仍帶著《維摩詰經》,這身體啊,維摩詰說身體如聚沫,如浮泡,如陽焰,從諸煩惱渴愛所生。身體如芭蕉,身體如幻,從顛倒起;身體是幻影,承受著如幻如實的妄想,轉受報應,身體如恍惚的夢,在急診室晃動的圓圈,憂苦的臉和眼神。

身體也是影子,在空中的聲響,快速道路上的每輛車子內都講述的身世,接近淡水河突然興作的霧,是分散在天際的烏雲,身體是一切的火焰,染受渴愛,是光線,也不是一切。

我在救護車裡觀受身體,觸愛貪戀,維摩詰的聲音如同午前的雷陣雨襲來:「你的念頭真的很多喔,真的。」

救護車一直向北。


呂政達
台南二中,台灣大學碩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博士生,長期在媒體工作。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台北市文學獎首獎等等。

著作有《孤寂星球熱鬧人間》、《錦囊》、《散步去吃西米露》、《長大前的練習曲》、《不落跑老爸》、《異考錄》等四十餘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1-11 11:00
報導》國外作家獲得Openbook好書獎的15個瞬間

➤美國詩人用真誠穿越語言的隔閡,口吃文字化為河流

「你們可以看到我有多興奮,我會記住這一刻,永遠永遠!也會記住這是格外的意義深遠,對我來說是如此。我必須說,這真的很特別,因為這個獎項並不是來自我的國家。我想,翻譯的禮物日如此極其的重要,而你們同時給了我這份禮物。還有,此刻的我遠在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島,而你們正在閱讀這本書,你們孩子正在閱讀這本書,這給了我許多的喜悅。所以,再一次,我要感謝參與製作這本書的所有人。」──喬丹.史考特,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得獎感言,獲獎書籍:《我說話像河流》

  • 獲獎書籍:我說話像河流
  • 獎項: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
  • 作者:喬丹.史考特 (Jordan Scott)

➤影癡漫畫家感謝台灣電影是他年輕時的藝術養分

「很榮幸這本書可以接觸到這麼多讀者,包括能與台灣讀者分享這份熱忱,台灣在電影史中舉足輕重,我年輕時,台灣電影人就澆灌了我對電影的愛,這本書能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們,我想這說明了插畫、文學以及動態影像的不朽力量。」──愛德華.羅斯,2020Openbook好書獎得獎感言,獲獎書籍:《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同志漫畫家:世界各地的家庭,都自己的難處

「寫下這兩本關於我家庭中的痛苦、羞恥和欺瞞的作品,是我與之對抗的方式,我的創作解放了我自己,而且也跟其他成長過程中背負了各種家庭祕密的人生成共鳴,世界各地的家庭都有這樣的難處,我的作品能觸及國外讀者,對我而言意義非凡,十分感謝OPENBOOK好書獎給予這份重大的榮耀。」──艾莉森.貝克德,2018Openbook好書獎得獎感言,獲獎書籍:《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

➤日本藝術家的親筆信:衷心期盼,台灣和日本在文化與藝術上的交流,能因這本書變得更加密切

da_tian_heng_wei_zhong_ze_xjiu_wei_jing_dian_chuang_zuo_zhe_de_sheng_ming_dui_hua_qin_bi_gan_xie_han_ri_wen_.jpg
作家橫尾忠則親筆感謝函

「這次,《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台灣正體中文版,獲頒2019 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我感到無上喜悅。因為這是一本對話錄,所以並非我一人所能完成。參與本書對談的日本各界人士,個個仍在一線工作,而且都是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如果沒有他們,這本書就不可能問世。
《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一書,是在探討為何這麼多藝術家如此長壽。書中告訴大家「創作」能帶來健康,甚至讓人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因此,建議各位不妨也將創作帶進自己的生活。創作歸根究柢是來自於玩心。玩遊戲的精神就蘊含在創作之中。

此外,我也衷心期盼,台灣和日本在文化與藝術上的交流,能因這本書變得更加密切。今天很遺憾無法親自來到現場,不過相信未來一定還有機會和大家見面。最後,祝福各位在這長壽社會中,常保健康活力、未來長長久久。」──橫尾忠則

➤生物學教授:人類的生命和樹木的生命有著極深的連結

「《樹之歌》這本書檢視了人類的生命和樹木的生命在許多方面的緊密連結,我所探訪的樹木,有的在山頂、有的在日益受到侵蝕的海岸,有的在城市裡、有的在雨林中,無論在哪裡,我都發現我們人類的生命和樹木的生命有著極深的連結。」──大衛.喬治.哈思克,2017Openbook好書獎得獎感言,獲獎書籍:《樹之歌》

➤韓國小說家因為疫情無法來台北書展,聽到獲獎格外興奮

「如果有讀者問,在我的小說中只能選一本來推薦的話,我推薦《黑色花》,對我來說如此特別的小說得了獎,所以才更覺得開心和榮幸。」──金英夏,2020Openbook好書獎得獎感言,獲獎書籍:《黑色花》

  • 獲獎書籍:《黑色花》
  • 獎項: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 作者:金英夏 (김영하)

➤寫下3000字感言,送給台灣讀者:「孤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不只能讓你發現自我,也對你與他人的關係至關重要。」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照片:jeanbaptisteparis

這個評語連結起那些科技鼓勵我們忘卻的人生的事物——真實對話的重要性、沒有經過修正的生活的重要性、完美的不完美。

今時今日,我們需要能夠跟那些意見不同的人對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需要。這需要的技巧不是那些我們在螢幕前面練習的。當我們要跟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話時,我們得遠離「辯論」,而是向「對話」、「傾聽」、「同理心」靠攏——都是你不會在螢幕前學到的事。

我盼望《在一起孤獨》可以讓你朝這樣的夢想前進。有些人夢想為iPhone設計同情心app。我們察覺科技為我們帶來麻煩,而我們想用科技幫我們解決麻煩。設計一個app永遠都比真實與人交談來得容易許多。」──雪莉.特克

  • 獲獎書籍:《在一起孤獨》
  • 獎項: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
  • 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
  • 完整文字感言:請點我

Openbook閱讀誌即將滿5歲了,請點擊圖片,了解我們的故事。歡迎您一起成為Openbook的給力夥伴,10月底前,每月定期贊助300元,我們將致贈精美的實用禮與體驗禮。

➤學者與探險家之女:放慢腳步,將美好時刻保存下來

:我想你們也會同意,這本書我們最喜愛的一個重要訊息,是去鼓勵人們放慢腳步,去欣賞身邊的各種美,花點時間拿著寫生簿坐下來,然後全身貫注欣賞身邊的景色。

卡麗:沒錯,而且把它們記錄下來,紀錄在紙上,塗塗鴉、寫寫生,為你自己將這些美好時刻保存下來。

:正是如此!去欣賞我們這座無與倫比星球上的種種驚奇,以上就是《探險家們的寫生簿》的內容,我們很開心你們會喜歡這本書,非常謝謝你們。

➤研究福島核電的社會學者在感言中談台灣輻射食安公投

「福島第一核電廠或者核電的問題,也涵蓋了相當困難的政治問題,也聽說日前台灣通過了繼續限制福島周邊食品進口的公投,這對於民主主義社會來說當然是必要的,什麼是科學上的事實,或是我們在社會上應該要接受、並思考怎樣的事情,應該要經常有所認知,不能忘記。不要停止思考,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這次各位能讓這本書在台灣獲獎,我感到非常的高興,也感到了一些希望,請各位務必在接下來也持續關心福島的狀況。」──開沼博,2018Openbook好書獎得獎感言,獲獎書籍:《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加拿大最頂尖的探險家:從山脈到鐵絲網,超越心靈及意識中所設立的障礙

「我的書就是要鼓勵大家超越邊界思考,超越大家所熟知的邊界,從山脈到鐵絲網,到我們自己在心靈及意識中所設立的障礙,希望這個獎意味將有更多的人會讀到這本書,因此而開拓了自己的心靈及意識,非常感謝這份天外飛來的榮譽,真希望自己能夠親臨現場,但我身遠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小屋,十分遺憾無法如願,但文字之美自能穿越人所難於跨越的邊界。」──凱特.哈里斯,2019Openbook好書獎得獎感言,獲獎書籍:《無界之疆》

  • 獲獎書籍:無界之疆
  • 獎項:2019Openbook 美好生活書
  • 作者:凱特.哈里斯(Kate Harris)

➤歷史學者:謝謝讀者看見書中那個至關重要的台灣

「這本書講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和日本德川幕府相遇的故事,雖是如此,台灣在這中間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繁體中文版在封面特別標註「書寫世界史中的台灣」,這句話真是深得我心,如同我在書中說的,台灣在大航海時期是如此重要,我去探究台灣如何成為東亞國際政治的焦點,又如何牽動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以及幕府的所在地「江戶」,以上說的只是整本書的一小部分,但背後是我長久以來對台灣以及台灣歷史的著迷。」──亞當.克拉洛,2020Openbook好書獎得獎感言,獲獎書籍:《公司與幕府》

  • 獲獎書籍:公司與幕府
  • 獎項: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 作者:亞當.克拉洛 (Adam Clulow)

➤獸醫師邀請讀者一起保衛動物王國

「英國自然主義學者大衛.艾登堡說得對:『沒有人會保護他們不在乎的事物;沒有人會在乎他們從未經歷過的事物。』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寫了《獸醫超日常》這本書,我想要和讀者分享,動物王國裡奇異而深刻的美麗,讓各位可以近距離了解和這些美好物種工作的每一天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我想要透過一些微小的方式鼓勵人們承擔起作為人類的責任,去關懷並保育動物王國。」──強納森・克蘭斯頓

  • 獲獎書籍:《獸醫超日常》
  • 獎項:2019Openbook 美好生活書
  • 作者:強納森・克蘭斯頓(Jonathan Cranston)

➤凱迪克金獎得主:每一次閱讀,都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閱讀就像是一個出口,當周遭世界陷入混亂,我們可以打開一本書,找到一個比較安全、寧靜、更有希望的世界,書本允許我們遁入夢境,但同時給予我們勇氣面對現實。

兒童文學作家瑞奇.派克說過:『每一本給孩子的書,都是作者橫越一生來接觸一個年輕的靈魂。』

但我認為在所有的作者和讀者之間,是眾多的編輯、譯者、設計師、出版者、圖書館員、學校老師盡可能伸長了手,扮演溝通的橋梁,將書本傳遞到最需要它們的讀者手中。」──蘇菲.布雷克爾

  • 獲獎書籍:燈塔你好
  • 獎項: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
  • 作者:蘇菲.布雷克爾(Sophie Blackall)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望能來到台灣為大家簽書

「我非常的榮幸、愉悅與開心榮獲此獎,祝福你們一切安好,希望未來能在現實中與大家相見,能為大家簽書。

再見,非常感謝你們。」──奧爾嘉.朵卡萩

  • 獲獎書籍:雲遊者
  • 獎項: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 作者: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

 ➤如果您也喜歡這些報導與故事,歡迎加入Openbook之友,一起支持從台灣土地長出的原創文化

https://www.openbook.org.tw/SupportOpenbook

點圖查看加入「Openbook之友」的方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1-10 12:00
年度論壇 I》面對疫情,內容產業超進化,現實這魔王,打倒它就是了:葉美瑤vs洪凱西

2021年Openbook好書獎將於12/1揭曉,今年的前導活動主題設定為「閱讀未來式」,11/3第一場就邀請到雲門舞集副執行總監洪凱西與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為先發主講,暢談疫情肆虐近兩年的雲端經驗與內容產業的進化。本活動並首度於youtube和FB同步直播,希望與現場及在線收看的朋友,一起面對當前和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花兩、三年創作的作品,該怎麼辦?

2021年對台灣社會最大的衝擊當屬因疫情緊繃、進入三級警戒所造成的生活型態劇變。當各行各業都因疫情被迫調整變動,實體活動轉型線上成為文化界最普遍的因應策略。洪凱西形容表演藝術(尤其是劇場)是無法大量生產的手工業,每場演出都是人力所堆積,產業性質強調live的現場性、地域性,演出的每一刻都獨一無二,也因此疫情對表演藝術圈來說,就展現了類比與數位世界很大的鴻溝。


雲門舞集副執行總監洪凱西

她說:「很多人會覺得,表演藝術『現場』是無可取代的,透過螢幕都不算數、都走味。雖然鴻溝是時代演進下必然的結果,但疫情激化、加劇了它的發展。」

她舉音樂圈為例,2000年左右,數位浪潮對音樂出版業造成了很大的震盪與爭論,「實體被取代了、夕陽產業」的說法也開始出現。「或許電子書出現時,出版業也曾有過同樣的討論,但我們看到實體書沒有被取代、閱讀並沒有消失,而音樂工業也依然存在(只是形式產生變化)。劇場界也正在經歷這個階段。」

相較於國際社會,台灣過去一年很幸運,國外劇場去年3、4月開始關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則相對安全。今年台灣因疫情衝擊關閉場館,表演藝術圈一片恐慌,因為好不容易花兩三年創作的作品,沒有地方發表、沒有演出、沒有觀眾,也沒有收益。洪凱西坦言,直到兩個月前她都還很焦慮。

但劇場的產品特性,是可以跨領域吸納各種養分、產生新的內容與展演形式。洪凱西說:「我發現台灣人很厲害,這個月開始,我就看到很多迸發的新創意,越來越多參與式作品紅了起來,觀看性作品也有不少嘗試在線上發表。」

■《神不在的小鎮》,把自由廣場變成超大故事場景

由於觀察到群眾行為已逐漸產生改變,因此本次論壇洪凱西帶來幾則參與式案例,用以分析最近的劇場發展。首先是日前造成洗版風潮的話題劇作《神不在的小鎮》,兩廳院打造小城鎮實體演出(三維),整個自由廣場就是一個超大型故事場景。「有點像紐約的Sleep No More或是密室逃脫,觀眾可以跟著一個角色的故事線走(所以很多人都說跑得很累)。」

「觀眾也可以選擇上兩廳院的youtube頻道觀看直播影片(二維),會看到比較完整的故事。此外還有虛擬世界的角色扮演遊戲(四維),可以自設稱號上線玩,可以對話,也有共同體驗與虛擬社交性。」

《神不在的小鎮》3種維度、3個觀看角度,試圖讓群眾從不同視角體會網路時代下虛虛實實的人心。目前線上部分,兩廳院到11/30都開放民眾免費觀賞,四維虛擬遊戲空間體驗則是每晚7:30-10:30,有限定人數,要排隊進場。

由於洪凱西對最近的元宇宙充滿興趣,所以今年台北新藝術博覽會的NFT線上展廳也引起她的注意。跟《神不在的小鎮》一樣,進入這個虛擬會場可以選擇分身四處走動自行探索,點擊作品也會出現購買資訊。


《神不在的小鎮》四維虛擬遊戲空間體驗畫面(翻攝自神不在的小鎮

■參與性與自主性,如何應用在劇場?

上述兩個案例,洪凱西主要思索其參與性與自主性,如何套用在劇場上,讓群眾更樂於親近表演藝術,但都需要投入鉅資。不過也有些方式門檻較低,是大家都容易做到的,例如安娜琪舞蹈劇場,就利用Gather Town的特性,同樣可以選擇分身,像闖關的概念,進去不同房間,點擊還可以看直播,某種程度結合了虛擬空間與現場表演。此外,Gather Town有很多工具可以共做,加上群眾在同一時間聚集在同一空間(人多才好玩),因此也具有劇場儀式性與社交性。

「Gather Town可以蓋很多東西,安娜琪一開始創立一個會議平台,蓋著蓋著就蓋出小鎮,已經很龐大了。比較知名的運用還有端傳媒,蓋了虛擬辦公室及展室。這是不用花大錢,用既有平台與工具,就能做出的線上體驗。」

洪凱西還舉了年輕團隊:明日和合製作所的作品。在所有場館關閉的時候,他們很快就在6月初產出了《和合快遞》--送演出到你家(所以觀眾『訂』的是藝術家)。

她說:「和合集結了25個藝術家,根據不同的屬性客製,每位20-30分鐘。像我訂的藝術家是算命師,透過IG直播跟你互動。他們善用了大家習慣的工具,做到不一樣的演出,有舞蹈、畫家、設計等,引起很大的迴響。」有了6月的成功經驗,和合發展出親子快遞,有故事、角色性的互動,或是很多不同形式的手作,讓親子可以一起在家觀看。

最後一個案例,洪凱西分享文化部台日交流計畫的Taiwan NOW,也是虛擬空間,有很多視覺藝術、電影、表演藝術作品,直到年底都在線上展出,其形式也非常值得參考。


《和合快遞》於疫情第三級警戒時期發起,開創出藝術家與觀眾進行一對一「不實體接觸」的展演(翻攝自和合快遞

■YouTube直播,2、3天內觀看紀錄破萬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

雖然是不同產業,但葉美瑤感受出版業跟表演藝術圈面對疫情的難關如出一轍,且覺得現實並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強,她只是想辦法活下來。她說:「所以我很高興聽到各種很炫的雲端經驗與不同的解決方法,反觀我的方式可能比較傳統,只是稍微在困境中做一點突破,都是簡單的例子。」

葉美瑤提及,2019年新經典第一次與3家小型出版社合作參加國際書展,就拿下展場設計銅牌獎,且創下3場幾乎是當年人潮最多的活動,因此決定2020年大張旗鼓再加碼。她說:「我們還把題目定作『過得還不錯的一年』,簡直是跟自己開了一個天大玩笑。2021年我們捲土重來,安排非常多有趣的活動,還搭上《Verse》雜誌和線上平台方格子,沒想到書展又停辦一年。」

當所有人為書展停辦各自不知所措時,原本是科技人的啟明出版社發行人林聖修,很不甘心地說:「我有技術,可以做線上書展,願意一起嗎?」於是在短短五、六天內,所有人爆肝式不眠不休,從張羅直播道具到最後終於完成上線。

葉美瑤說:「雖然都是現在大家用得很習慣了的工具,但當時那瞬間我們文科人光是組裝設備就很難,建檔也是我自己一筆一筆熬夜輸入,沒想到有些活動上youtube直播,兩三天內觀看紀錄就破萬,還有國際友人與日本作家跟我們連線。」

她表示,做這件事絕不是想逞英雄,只是不願讓所有心血又再度虛擲。至於有沒有賺錢?她笑稱:「當然沒有!因為線上書展無法讓讀者當場購書給作家簽名。但這件事沒有白費,後來也啟動了週三讀書會線上直播的契機。」


受國際書展取消影響,新經典文化聯合啟明出版、新經典文化、寫樂文化、早安財經推出「危險與書」線上書展(facebook/危險與書

■直播節目,嘉惠全球閱聽大眾

同樣成為直播契機的,還有「村上春樹音樂會」。過去非常低調的村上春樹,這幾年相當與人為善,很願意出來拋頭露面,2018年Tokyo FM為他製作《村上Radio》,今年Tokyo FM慶祝開台50週年,又再度邀請村上舉辦音樂會,所有書迷都非常興奮,包括葉美瑤。

「我在國際書展累完後看到村上音樂會網路宣傳,有實體活動(在Tokyo FM Hall舉行),漂亮的卡司包括大西順子、小野Lisa,還有坂本龍一的女兒坂本美雨、鋼琴家山下洋輔等超強組合,海外也可以購票線上觀賞,從2/14情人節翌日無限暢看10天,只要台幣一千多元。」

「我當時一邊享受一邊思考:他到底做對了哪些事情?這些我將來可以參考嗎?當然舉辦這場活動想必所費不貲,但做為海外聽眾,我突然感受到疫情難得對我的好處,居然是用這麼便宜又方便的方式,接收到如此高品質的節目。」

■週三讀書會,邀來詹宏志,募資7天破百萬

這件事也啟發葉美瑤幫詹宏志的週三讀書會線上版募資的想像。1920年代,文協仕紳在台中除了辦學,也創立中央書局,做為吸收先進知識的沙龍。百年之後,詹宏志接任上善基金會董事長,中央書局老店重生、恢復沙龍傳統,詹宏志為此開辦12場週三讀書會,希望中部當地的年輕人來聽。

葉美瑤說:「聽過詹先生講書的人都知道非常精彩,且這次難得有12場,開出來又都是很經典的書單,所以我們抱著一個想錄下來的心情,讓喜歡詹先生演講的人都可以線上收看。」


作家詹宏志開辦12場週三讀書會,引發讀者熱烈迴響(取自facebook/中央書局

但詹宏志的初衷,是希望讓讀者免費收看,所以葉美瑤想到利用募資方式,來幫助中央書局未來續辦一整年的講座,也就是後來新開的30場週三讀書會,現在進行到馬世芳,接下來是李明璁、顏擇雅、詹偉雄等人。

「用了村上春樹線上直播的概念,讀者報名後拿到密碼就可以收看。當時沒有想到的是,募資7天就破百萬(最後結案160萬),要不是詹先生覺得驚動太多社會資源,不希望再宣傳了,不然會有更多讀者加入。因為我後來才知道大家的資訊有落差,有些人則是還不適應線上模式——不過我想,現在大家應該都適應了。」

葉美瑤發現,許多美國作家也開始在線上分享書,包括上完媒體再把youtube連結放上臉書。她說:「疫情以來最大收穫是過去難得露臉的作家,通通在網路上看到了(有些需付費、有些免費)。我常半夜或凌晨起床看到睡著,這些都啟發我--世界一家,只要語言相通,資源都在線上。」

接著葉美瑤談到《十月終結戰》的出版。遭逢5月疫情緊張,很多地方不能去、書店不開了,通路也降低採購量。「這對出版社很致命,新書雖然跟劇場的現場性不一樣,可是宣傳也有所謂黃金期,在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的情況下,無法宣傳,所印的書都會白費。」

■把書當門票:出版社、作者與獨立書店站在一起

「我當時只想到一件事,跟我一樣苦的人是誰?獨立書店。他們的問題不只是讀者不來,還有房租與各種營運成本,於是我有了想法--有沒有可能跟獨立書店一起說書、賣書?我們設想每一次啟動都是建立一家店與它的讀者的關係,所以會請書店老闆跟聽眾聊聊天,我則陪老闆跟讀者一起聊《十月終結戰》這本書,真的花了很多時間。」

10場說書活動讓葉美瑤對書倒背如流,也確實帶動了業績。「大家都很高興,常常當天講完,書店就賣了5-10本,但重要的不是業績有多了不起,而是原來這招是可行的——過去不知道可以用google meet跟讀者互動的書店,之後就能自己找讀者玩了。也有很多縣市發現只要支持一點錢,就可以讓書店跟讀者交流,後來就遍地開花了。」

葉美瑤坦言,實體活動比較累但有其價值,尤其線上活動沒有「現場」可以翻書、買書,所以是目前遇到的核心問題。不過她後來從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身上學到的招數,或許可以幫助業界解決這個問題。

法蘭岑是個傳統熱愛閱讀的人,很討厭網路、社群與亞馬遜等數位科技。但在疫情下,他知道書店與出版業需要他的支持,因此他排出與7位作家的對談,並跟許多獨立書店合作,作法是「把書當門票」,讀者只要跟書店買書,就可參加實體或線上活動,這是台灣可以借鏡的地方。

■Bookshop.org實體獨立書店成立網店,與亞馬遜爭市占

幫助獨立書店並不是濫情,對讀者、對出版社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一環。Bookshop.org創辦人Andy Hunter曾推算過,2020年亞馬遜的銷售占書市50-60%,到了2025年,預估將占有美國80%圖書市場。因此他去年初募資架設Bookshop.org,任何獨立書店都可以在上面擁有自己的頁面,得以跟亞馬遜競爭。讀者也獲益,因為疫情下亞馬遜把書視為「不重要物資」,有時出貨慢到一週,在Bookshop.org,讀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店,而且三天內發貨。

Bookshop.org在疫情下逆勢成長,一年下來幫獨立書店增加了150萬美金收入。葉美瑤說:「書店自己賣書當然利潤比較高,讀者上這裡買也沒有比較便宜,但書店可以省去倉儲與寄貨,讀者也藉此支持了獨立書店存在的價值。」


Bookshop.org偕同美國獨立書店成立網路商店,藉此幫助書店增加收益(翻攝自Bookshop.org

bookshop.org還有很厲害的一招。國外書評(包括《紐約時報》)底下購書連結到亞馬遜,可獲得亞馬遜4.5%回饋,bookshop.org的話則回饋10%,這件事讓大家開始動手改文章下面的連結。去年11月,擁有更多老書店、上網率也更差的英國拜託Andy Hunter開Bookshop.org,同樣幫英國增加非常多營收。今年5月,據說已拓展到西班牙(但難題是西班牙沒有適合的發貨商)。

葉美瑤說:「總而言之,疫情下最重要的環節是大家的行為都改成線上了。我們始終想像閱讀的多樣化,很需要實體書店及大眾的支持,關於這點我覺得有解,但誰來做?怎麼做?也希望很快會有答案。」

■習慣線上活動的人,是藝文圈可開發的新族群

從兩位主講人的分享,可以感覺出面對疫情挑戰,劇場比較傾向將內容線上化,是一種轉型,而出版方面的案例,則是聚焦在行銷的線上化。產業面對考驗,從業者的工作心態或行為模式,是否有必要調整或改變?

對此,洪凱西表示自己感到既樂觀又悲觀,她認為迎接未來,首要是放棄對立。「我覺得現場性已經不是唯一實體,尤其VR開始普及,元宇宙(metaverse)絕對會來到,且近在眼前。所有事情會有虛擬與實體兩個世界,虛擬世界裡還是有朋友、有活動、有商業,跟所處的現實世界一樣,甚至更沒有界線。它仍是你的現場,它依舊有沉浸的臨場感來『打破第四道牆』,這是一定會發生的趨勢,不用去抗拒,擁抱它就好。」

不過眼前線上、數位產品的成本非常高,表演藝術所做的各種嘗試所得收益都不足以cover。此外,發展過程勢必有些人無法跟上,但洪凱西也樂觀認為,內容為王的產業,好作品變換什麼形式都能運作,在科技之下會更加明顯。

「喜歡進劇場的人,不喜歡到線上,反之習慣線上活動的人,你提供這樣的產品線,反而有機會開啟接觸,過去我們原本沒有這個機會的。」書也是如此,美國Tik Tok盛行,連帶引領了Book Tok風潮,就讓大家嘖嘖稱奇。「所以不同的接觸管道跟形式,不見得會互相取代,我反而樂觀認為是新市場、新領地。」

葉美瑤則表示,她兩個年輕的孩子,常能快速反應傳統宣傳方式是否有效,例如他們會說「你臉書寫那麼長,我沒興趣」,但他們會願意聽信他所相信的人寫的文章,就像前述所說,分潤給介紹書的KOL,這比亞馬遜用大數據告訴你「你可能會對這些書感興趣」來得有效多,她認為推薦或說服的管道已經改變。

她也看重現場的價值。「老實說我在現場收穫最多,線上經驗相形破碎。可是很多人對現場有抗性,我們辦很多活動,即便對方覺得好棒還謝謝你,但只要知道有線上,就不會來現場。這件事一直在發生,主辦者要開始思考,你必須在現場追加什麼?為他開一瓶酒嗎?(笑)或是創造哪些現場才有的互動機會,才能吸引群眾?」

■Q&A

以下是開放現場及線上觀眾的提問,邀請兩位主講人作答。

電子書在疫情期間銷售有無提升?

葉美瑤:有的,連出版社都很認真趕製電子書。疫情期間我們就做了好幾次與電子書上市同步的線上活動,聽眾聽完可以馬上購買,效果非常直接。

針對現場表演舞者若沒有觀眾會有差異性的影響嗎?

洪凱西:表演者在台上可以感受到現場觀眾的熱情,觀眾自己也可以感受到整場的氛圍。我們上週剛在池上完成演出,在現場,你可以感覺風、聽見鳥、看到雲飛過來,以及遠山與景色的變換。

但我還是覺得現場跟虛擬都可以看。在疫情期間,我們打破地域性,看到很多平常沒機會看的。台灣的網路穿透力很強,透過數位管道,可以接觸到更多人、幾年才去一次的偏鄉,從推廣角度是非常好的發展。

雲門舞集於台東池上演出的舞作《十三聲》,金黃稻浪景色與現場演出氛圍為虛擬觀影難以模擬

線上活動技術與資金都需要更大規模支援,會不會大者恆大的排擠效應?

美瑤不至於,因為工具越來越便宜。年輕時我在電視製作公司工作過,那時機器很大很重,現在則是越來越方便了。我們做線上書展時,雖然選了較貴的器材,但其實也有平價的。我覺得真正重點是設計跟策畫安排,器材的話,現在連手機都可以直播,不是大問題。雖然有更多人力可以集思廣益、更多作家可以連番上陣,贏面確實可能比較大,但我仍然覺得小有小的價值。

洪凱西:昨天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就是科技經費特別高。不過在表演藝術界,我樂觀覺得應該不會大者恆大。現在工具越來越多,比較高端的工具像VR,成本也在慢慢降低,對比兩年前已經差很多,還會再往下降。比較不一樣的是,表演藝術內容跟形式一直不斷變化、進化,所以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做出有力的、感動人心的作品。工具百百種的時候,端看怎麼利用工具來創作,去進到觀眾心裡,所以我認為不太會有這問題。

美瑤像《魷魚遊戲》9集製作費才相當於美國一部《柏捷頓家族》(Bridgerton)一集的費用,但它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大家已經看到了。

BTS線上演唱真的很精采,1200票價還可以看重播,表演者結尾都感覺超超崩潰

洪凱西:過去一年我研究很多國外付費觀看案例,都沒有人理我——台灣資訊太發達便利,大家覺得選擇太多,所以不相信有人會付費。但好的作品大家還是願意花錢的,不過重點要能『回看』。我們不能要求全世界觀眾都像美瑤一樣半夜兩點爬起來看60分鐘直播。至於回放多久?如何讓作品保持現場性與特定性?則是可以討論的。我想每種工具都有小啟發,教我們怎麼做,像這次我們的池上作品有錄下來,11月底要做線上付費的播映,後來我們選擇回放期限是20小時。

疫情限制,多了線上觀賞,實體表演招攬觀眾是否難度增加?

凱西:為什麼有人只喜歡看現場演出?那是因為螢幕裡的視角是受鏡頭控制的,受限於別人提供你看什麼,但現場則可以自己決定我要看什麼,這點很不一樣,建構故事的經驗也會很不同,這是實體演出的迷人之處。在池上,包括彩排我看了4次,雖然是同樣的結構,但你會改變焦點,就有新發現,我反而覺得實體加虛擬,會慢慢養成更廣大的觀眾群。

市場增加很多疫情文學或電影、戲劇,作者和學者都把疫下社會視為亟需關注的議題和現象,包括心靈、社會等各種描寫,編輯要如何評估現象化之下,單一作品的好壞

美瑤:我前陣子聽podcast,《紐約客》編輯就曾回答過這個問題,認為這並不是好的現象。一窩蜂而來的書,不會是《紐約客》最想選的,讀者也不見得愛看。我們現在去看《愛在瘟疫蔓延時》等作品,並不是因為講的是瘟疫,而是別的原因,這個題材並沒有特別的保證。我會出《十月終結戰》,是為了警示,不是為了對照疫情。我不會特別去選這樣的題材,所以這題對我不會是個難題。

BTS演唱會如果願意更多錢可以同時看5個攝影機畫面,觀眾就是自己的導播

凱西:去年一個線上藝術節,有作品是人在家裡演出,但擺了很多攝影機,這是我看到多視角的開頭。多視角有趣的正是「讓觀眾自己選擇」,例如花100元可以選3個,200元可以全選等,給我們很多啟發。雲門也在討論是否要開始做5G的布局。

美瑤:BTS真的是一個特殊的團,你可能特別喜歡某個成員,所以願意為他前面那台攝影機加錢。

➤推薦書

凱西:《十月終結戰》很好看,我可以一頁接著一頁,一天之內看完。此外推薦今年我覺得很好看的《地方設計:萃取土地魅力、挖掘地方價值,日本頂尖設計團隊公開操作秘訣,打造全新感動經濟!》,談到的創意每一頁都讓我腦袋小宇宙爆炸,非常精彩。

美瑤:我想推薦最近過世的陳柔縉老師的書,她有非常多作品,史哲類現在大家也很愛讀,今年真的是特別適合推薦她的書的一年。


左起:《地方設計》與陳柔縉著作《宮前町九十番地》、《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年度論壇完整影片觀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