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停止瘋魔吧!不再追著極限跑:專訪《超能水滸》沈默

1999年出道至今,沈默已出版超過40本書,2022年初他迎來第42本書《超能水滸》,規畫中這會是一套列傳式的武俠長篇作品。創作近30年的沈默,以《劍如時光》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文訊》雜誌「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小說類20大等獎項,在武俠小說文類足跡漸漸淡化的台灣,堪稱開創了重大里程碑。《劍如時光》可視為沈默武俠作品第二時期的總結,而被歸屬於第三時期的《超能水滸》,這一套小說從何而生、又要前往何處?且聽沈默細說分明。

➤且戰且走,游擊式小說創作

說起這兩年的心境變化,沈默首先提到2020年初半棄絕地將臉書轉為公告欄,幾乎不看臉書動態。他有些語氣凝重:「我們不是過著雙重生活,像《蜘蛛人:無家日》的彼特.帕克既想要有普通生活,又想要英雄生活。事情沒這麼簡單,實際上我們過的是多重生活。現代人最艱難的地方是生活被切割化、碎片化,從家庭、工作、社會到人際都是如此。社群軟體進據甚至取代了現實生活,我不需要在網路上跟人有互動,光是看到那麼多跟自己現實生活無關的人的人生,就非常影響我。彷彿臉書不是我人生的延伸,而是反過來,我的人生變成網路社群的附屬品,非常詭異、矛盾得讓人喪失自我空間。」

與此同時,武漢肺炎鋪天蓋地而來,這確實也改變了沈默:「我覺得這是一種停頓的訊號。我們必須暫時停止一切,不要再全球化,不要再創造更多更快的連結。文明演變的速度已經快得太恐怖了。這不只是攸關於外部,也是我內在世界的警訊,我不能繼續放任自己在創作裡狂飆,我該休息了,我得讓身心修復。」沈默的話語裡帶著劫後餘生的體悟。

《劍如時光》之後,他寫了兩、三部大長篇的開頭,卻都在完成幾萬字後突兀的停止,「因為我驚覺這是在自我複製啊,毫無新意可言。」他苦笑:「每個人的末日應該都長得不一樣吧。對我來說,不能創作就是末日,而發現自己居然只能重複過去的創作,也算是末日。」沈默眼底精光四射:「我不怕寫出失敗或爛作品,但我很難接受寫出沒有任何推進感、陷入重複性泥沼的作品。」

他自言,《劍如時光》裡他還原了人的生老病死,寫的是非常基本的事實、卻在武俠小說裡長期缺席的元素。他彷彿透支將來的人生,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精氣神獻給了這部小說。

「多年來,武俠餵養著我,無論是心靈或現實生活上都是,我也因此有急迫的使命感,覺得我得更努力更拚命一點,才能對得起武俠,所以總有奮不顧身的衝勁。但《劍如時光》出版後,我慢慢發現,現階段我對小說疆界能挑戰和突破的全都放在裡面了,它確實是我20年來武俠出版的總結之作,我所有的技藝、生命體驗和思索都已發揮到極致。我應該沒有讓武俠丟臉,應該有還給武俠一些什麼吧。」沈默的語氣嚴肅莊重,像是完成了對信仰的漫長告解。

整了整眼鏡後,沈默繼續說道:「沉澱之後,現在的我有了新的覺悟,接下來決定用遊擊戰,而不是長期抗戰的形態去寫小說。我必須以分散式的打擊法寫作,也就是說,不能夠妄想一口氣就攻下一、兩年完成40萬字巨篇小說的目標——無論是生活或身心都不允許這麼豪奢的盡情創作。密集性的創作方式已經不適用了,所以我改用一個人物一本7萬字小說的模式,去形塑心中的龐大世界觀。」

_DSC0981.jpg
武俠小說家沈默

➤創作始終帶傷,但要好好活下去更需要創作的烏托邦

長期的武俠書寫,二十幾年來大量創作的內傷,都在2019、2020年爆裂開來,那段期間沈默出現情緒失控、身心失衡的症狀。他苦笑:「創作可不是只有愛和狂喜,還伴隨著憤怒、哀傷與恨,以及無解、不可逆的職傷。」

2020年後,沈默依舊保持每天持續各種文字工作與創作,但逐步練習降速與關機,婉拒某些案子,也不再全神貫注、瘋魔於創作。疫情讓整個臺灣書市冷異化,所有人都習慣於困居,工作機會大減,無形之中也幫了沈默一大把,讓他自然而然進入修復階段。2021年初,沈默寫完《超能水滸》,5月臺灣進入三級緊戒,對沈默來說,宛如末日實踐在眼前。

「這樣的地球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末日感,滅亡時時刻刻都在逼近,幾乎是絕望的。但生活還是繼續往下走,就算明天是世界毀滅之日,我們依然被現實生活驅趕。」沈默神色平靜地講述。他提起Netflix影片《千萬別抬頭》,那顆毀滅性的彗星可以替代為各種人們拒絕面對直視的事物。而生活中的各種對立仍然繼續,荒謬的場景也一而再發生,好像病毒全面入侵可以在某一天明確中止,所有人都能回到過去的日常。

沈默認為《超能水滸》非得是要這樣的時刻才會生發於心中,才能被他寫出來。因為現實有太多的焦慮、恐慌與驚懼,所以就有另一個小說世界呼喊著沈默,讓他遁入。

沈默輕笑道:「如同我小說裡寫的『鋒擁』,那是一種呼喊內在力量與自身意志結合的神祕動作,其實就隱喻著《超能水滸》寫作的狀態。而我呢,根本像是逃進《超能水滸》世界裡,唯有如此,我好像才擁有了面對現實的能力。逃到那裡面,是為了再回到這裡。而創作在傷害了我的同時,也給了勇氣與能量,讓我能重振旗鼓地折返生活,不至於心神潰散。」

也許有人會想,生活都那麼艱難了,哪裡還有時間、氣力創作呢?但於沈默而言恰恰相反,正因為有創作,他才能不放棄,繼續在現實世界活下去。沈默坦然說著:「藉由創造一個有所可能的世界,眼前的苦難好像因而有了意義,至少不純然是干擾和傷痛。常聽到文學無用論,尤其是大疫年代裡,文學好像一點都沒辦法解決問題。然而,從以前到現在,它始終在豐饒我的心智、餵飽我自己和家人,我不就是文學有用、人可以依靠創作活下來的證據嗎?」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慢下來才能好好生活

沈默第二時期(2009-2019)的作品,從《天敵》、《傳奇天下與無神年代》、《七大寇紀事》等,到《在地獄》及《劍如時光》,充斥各種瘋魔的角色。那幾乎也是沈默自身的寫照,一如他瘋魔於創作,筆下的人物也一個接一個瘋魔於武道、情慾、愛與力量等。其中,《劍如時光》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描繪普通人因為種種瘋魔而受盡磨損,這也反射了沈默對己身的觀察與省思:創作不只是創造,它同時也是傷害,如同隱藏於內部的謀殺。

而新作《超能水滸》卻不見瘋魔者的窮盡描寫,沈默寫出的群像不再對道、至高無上力量追求,同一者們的能力更多的是針對生活的應用,《超能水滸》就是一群能力者,如何適應殘酷暴虐的城市,創造出自己的安居之地。

為何有如此轉變?沈默忽然才意識到這件事,沉吟一會兒後答:「寫作《劍如時光》的時日,我最明顯的轉變就是更關心普通生活,各種庸俗疊成的日常,還有不得不接受自身平庸的人。一路以來,我的小說總是在寫創作者的故事,這幾乎是某種錨定的核心。《超能水滸》也是如此,我總是關心創作者如何面對技藝的錘鍊、內在的困惑和外界的種種困境。但確實這本書裡沒有追求瘋魔,我想這恐怕也是因為我變得願意慢下來寫作,不再急迫於極限的追索吧。」

停頓片刻,沈默接著講:「我和《超能水滸》同一者是一樣的,比起對決、作戰,我現在更關心生活的經營,如何找到最舒適而不帶暴力性的姿態活著,如何成為認真面對人生的普通人,這些是現階段對我來說是更重要的事。」

_DSC0856.jpg

這就是《超能水滸》被畫歸於第三時期的緣故嗎?沈默搔搔臉尷尬地笑著:「時期這種東西也就只說說而已,不一定準確。創作原本就是朝著未知、不確定進擊,我哪裡會曉得將來怎麼樣?但1999-2009第一時期走的是系列作路線,2009後每一部都是獨立完結式,我想第三個十年或許可以試著把前兩個時期融匯在一起,就像我剛剛提過的,以人物列傳的方法寫作,它既是長篇系列,但同樣也是足夠完整的獨立作。」如此作法,類似於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的個人電影、集結電影,很值得期待。

《劍如時光》裡,沈默深切反省與妻子夢媧從交往、同居、結婚以來種種對她造成的傷害,透過小說人物的際遇,完整傳達自我的懺悔。《超能水滸》中,他更擴大思考,不再只是單一人物之間的關聯,而是兩個群體社會的複雜性。

沈默最後補述:「我試著用兩個千百人的社群,去檢視我身為男性,又是家中長子,從小累積起來的男性心理優勢。超臺北就是我,一個充滿男性主義的地方。而寶藏巖如夢媧,或者說我因為夢媧而生長出來的女性主義。換句話說,《超能水滸》是我個人意識裡的性別戰場吧。」


武俠小說家沈默,攝於寶藏巖(攝影:林夢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超能水滸
作者:沈默
繪者:葉長青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2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沈默
1976年生,武俠人,與夢媧生活,育有貓帝、魔兒、神跩三頭貓兒子以及一人類女兒禪,為多屆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得主,包含第九屆溫武長、短篇武俠雙首獎。

另入選《華文小說百年選・臺灣卷》,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文訊》雜誌「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小說類20大、入圍2020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出版作品有《劍如時光》、《在地獄》、《天敵》、《傳奇天下與無神年代》、《七大寇紀事》、《英雄熱》、《詩集》、《幻影王》、《2069樂園無雙》與《孤獨人》、《天涯》、《魔幻江湖絕異誌》、《兵武大小說》等長篇系列。

主掌【飛一般沉默】個人新聞台Blo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3-09 10:53
OB短評》#355 走入天際與地方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神也鬥不過愚蠢

The Gods Themselves
以撒.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著,陳宗琛譯,鸚鵡螺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已於上個世紀離世的傳奇作家於1972年留下的科幻經典,記錄下的並非僅是創作者的奇思異想,而是核武與太空競賽高峰時期的集體想像。小說以三篇各自獨立也互有關聯的故事組成,在科幻主題下亦觸及宗教玄學、生命關懷,最後還有令人驚喜的理工科的爛漫。【內容簡介

神曲

但丁逝世七百週年.精華圖像紀念版
La Divina Commedia
但丁.阿利格耶里(Dante Alighieri)著,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米爾頓.葛拉瑟(Milton Glaser)、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繪,陳潔曜、韓絜光譯,大塊文化,12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跨時跨地的三位繪者齊聚一冊,為但丁的傳世神作圖像化,特別有種時空穿越的魅力。整體編排極具企圖心,然而畢竟是重磅經典的重新詮釋,若能邀得更專業細膩的介紹分析,更清楚地說明成書企劃的來龍去脈,當是讀者之福。【內容簡介

製造聖經

聖經中不為人知的矛盾(以及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
Jesus, Interrupted:Revealing the Hidden Contradictions in the Bible (And Why We Don’t Know About Them)
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著,黃恩鄰譯,鷹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樂  
此書從作者自身的矛盾經驗開展一段系譜性的知識追索,非常精彩徹底地呈現《聖經》的變遷史。無論是否信仰該宗教,全球讀者都聽過《聖經》,也經常在日常生活(電影、廣告或流行歌)中無意識接觸到《聖經》內容,但有些內容其實不曾確立下來。本書不僅照顧到《聖經》的考據,提供充分的史料證據,更重要的是提出「誤讀」的意義,避免將閱讀與知識權威化。【內容簡介

快樂女人不會老

國民奶奶譚艾珍的瀟灑人生
譚艾珍著,大塊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樂  
本書記錄作者由層層浪花疊起的大半生,細節豐富,時代厚重,語調卻輕快,人也樂觀,直球面對了生命和過去。憑著開朗胸懷,動人以幽默,笑看波折中,看待過去心情與邁向未來的步伐也隨之輕盈了起來。【內容簡介

借土養命

從雲南到金三角,從毒品到永續農業,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
Monsters, Sax Biinv, and Marriage: Witchcraft Accusat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黃樹民著,春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如果對泰北孤軍還有印象,那恐怕多半來自於30年前《異域》這部電影。今天人類學家則透過實地深入的田野調查,理出這一群人從難民軍隊到居民,從逃離暫棲到久居生產的軌跡。作者內外皆理,外在的生計經營與內在的文化認同詮釋,既指出今昔之變,也論說了時間這種酵母所釀成的拉扯與緊張。本書不僅讓我們一窺泰北孤軍的「後來呢」,更揭開了金三角這片迷霧環繞的山區70年來的時空之謎。【內容簡介

剩餘靈魂的收藏者

巴西日常革命的田野筆記
The Collector of Leftover Souls: Field Notes on Brazil’s Everyday Insurrections
耶莉娥妮.布魯恩(Eliane Brum)著,沈維君、列蒙譯,遠足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此書捕捉記錄了在足球嘉年華鏡頭外,巴西的眾生與眾聲。如作者強調的,「複數的巴西人民」即是這本報導文學的唯一主題。從前言到書中各篇,都試圖呈現一個好的傾聽者才能聽到語言中的異音,與心靈破碎時微弱的聲響,因此全書雖然展現了諸多痛苦,但閱讀過程也能撫平痛苦。【內容簡介

羅興亞人

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Myanmar’s Enemy Within: Buddhist Violence and the Making of a Muslim Other 
法蘭西斯.韋德(Francis Wade)著,洪世民譯,馬可孛羅文化,499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羅興亞人似乎成了當代的no man's land,民主、族群、權益、信仰都在這塊地圖上的空白地帶交相傾軋,就像一座光怪陸離的實驗室,佛教僧侶也能變身基本教義派。作者把千絲萬縷的糾結梳理得詳實而簡明,批判也不失溫度,一舉拔高了羅興亞人的能見度。這是國際政治的當然書單,台灣讀者看了也該心有戚戚。【內容簡介

中國故事

閻連科著,麥田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閻連科鮮活地勾描慾求、價值觀與物質條件之間的落差,引出了現代中國社會家庭單位中,人們之侷促,之不安。不知不覺間,他筆下的人整個都變形扭曲了起來,經典與典故更弔詭地為這樣的扭曲提供了馬力。於是,一家三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三綱蒙上了達利的色彩。封面上端端正正的「中國故事」四字,愴然、諷刺又絕妙。【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評論》讓故事開啟科技與社會的溝通之門:評《怎樣談科學》

《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是召喚研究者參與科學敘事的教戰手冊。作者蘭迪.歐爾森(Randy Olson)原為海洋生物學者,之後投入多部影片製作與劇本編寫,也開班授徒,傳授其心得。他主張「讓科學有故事,讓科學家說故事」,陸續出版《講話別像科學家》(2009)、合著《攜手合作:當好萊塢故事技巧遇上批判思考》(2013),記下他從科學家轉身為製作人的心路歷程,之後才有《怎樣談科學》這本書。

科學工作者投入科普,需要動機

如果這是本專給科學家的書,那與我們何干?對此,我們需要了解「公眾理解科技」(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大背景。比方撰寫本篇書評時,科技部正進行調整,即將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這個變動似乎不起眼,但如果知道這個單位是大多數台灣研究者最重要的資助者,便不難想像它的影響。

科技部這次改制的重點是:科研與產業的連接與呼應社會需求。以我熟悉的醫療來說,如果轉譯醫學強調從實驗室到臨床(bench to bedside)的串連,這次改制目標在彰顯基礎與應用科技的關係,將科學拉出實驗室,擁抱社會(所謂「bench to society」),促進雙方的理解與對話。

其實兼具知識份量與可看性的讀物其來有自。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固然創新,但本身也是暢銷書,足以與彌爾(John Mill)的《論自由》在市場上競爭。但科學的體制化影響研究成果的表述,19世紀起論文的格式日趨一致,氾濫的專業術語造成閱讀屏障,因此才有科學振興社團的產生,科普也隨著現代化腳步傳入東亞。

以戰後台灣來說,老牌的《科學月刊》剛度過50周年;1980年代來自日本的《牛頓》雜誌曾風騷一時;近年則有兼容翻譯與本土專欄的《科學人》。網路時代裡,我們有政府主導的「科技大觀園」,民間的「泛科學」,甚至中研院也創設「研之有物」網站,使其研究成果更加親民。


台灣常見的科學雜誌(左起:科學月刊、牛頓、科學人)

科學事業日趨龐大複雜,科普被納為一環,而其中不乏具科學家身分的寫手,歐美最知名的或許是提出「兩種文化」看法的小說家史諾(C. P. Snow)。但撇開「科學家兼治人文」的迷思,要讓一般科學工作者投入科普需要動機。

好萊塢式的書寫訓練並非毒蛇猛獸

《怎樣談科學》作者歐爾森指出,科學「杵在敘事世界裡」,不論是書報討論、實驗室會議,甚至同儕審查等活動都需要溝通。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科學家是學術社群的一份子,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沒有理由以「專業」為由逃避與社會溝通的責任。如李國偉在〈科普寫作與閱讀的動機〉指出的,科學不僅應該向廣大納稅人報告成果,更要與其他專家分享發現,共同擴展知識的視野。

這是歐爾森的立場。加入影視產業之前,他是典型的科學家,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在大學執教,參與跨國相關研究。他大可繼續教書,有暇時再寫幾本教科書與科學普及讀物,但他終究選擇與前輩不同的路子,勇赴傳播業闖蕩。如果古生物學者古爾德(Stephen J Gould)象徵的是「名科學家/名作家」的秀異典範,歐爾森則期待透過敘事,拆下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科學家與外界之間的溝通高牆。這也是本書英文書名訴求「Why Science Needs Story」的原因。

歐爾森的自身經歷印證了這個轉變。他的最初兩本書點出敘事的重要,體悟好萊塢式的書寫訓練並非毒蛇猛獸,但操作說不上具體。在《怎樣談科學》之後,他陸續出版《敘事為王》(Narrative Is Everything: The ABT Framework and Narrative Evolution,2019)與《敘事道場》(The Narrative GYM: Introducing the ABT Framework For Messaging and Communication,2020)不論在立論或實作都發展出自己的路數。從這個脈絡看,《怎樣談科學》雖然篇幅不大,但卻是一個「科宅腦」如何摸索出科技與社會的任督兩脈,用說故事來貫通兩者的開悟之作,值得重視。

將科普交給人文研究者不實際,應將敘事帶入

就內容而言,《怎樣談科學》用手把手的方式,教導如何簡潔有力地表達想法,構成動人的書寫,與其他教寫作的書籍差別不大。但要注意的是,本書訴求的讀者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科學家,要如何讓他們放下工作,瞭解「讓科學有故事」的主張,是本書的關鍵。

於是,第一部份歐爾森從論文最熟悉的「序論、方法、結果與討論」(IMRAD)格式開場,指出IMRAD格式不是理所當然的寫作方式,它看似簡單明瞭,但卻誘導研究偏好(比方有「陽性結果」才是好論文),而且段落之間不是缺乏連接,就是因關聯複雜而混淆讀者,激不起閱讀興趣。這是科學走不出專業社群,侷限在少數同儕的根本原因(以上主張歐爾森曾以投書方式登在《Science》期刊)。

找到問題後,歐爾森提出將敘事帶入,要求科學家在每一句話裡把握「還有……可是……所以」(所謂「ABT」)的敘述邏輯。在第二部分,作者用此方案循循善誘,讓讀者覺得說好故事不難,而且有助於研究表達。此外歐爾森認為。將科普交給人文研究者並不實際,因為人文研究也是「研究」,有類似敘事邏輯與溝通問題。因此,科學要說故事,範本並不在人文,而是清楚不燒腦的好萊塢劇本。這些敘事模板不僅沒有讓創意打折,還可以活化敘述,徹底改變科技溝通的基底。


蘭迪.歐爾森(取自wiki

質勝於文、重視科學活動、「問題—解決」的書寫框架

而約占全書一半篇幅的第三部分,便是從科學家的需求出發,「自力救濟」的敘事訓練計畫。從選字、造句、段落等,由小到大,由短而長,用例句與ABT的敘事模板,反覆操練科學敘事如何經營。在此不深入這些方法,只提出三個異於一般寫作教科書的特點。

第一是強調質勝於文。作者開宗明義釐清科學固然需要敘事訓練,但重點不是塑造風格,而是充實內容。他直白表示:「非說內容不可,因為敘事必須含有內容。」

第二是重視科學活動。作者善用會議簡報、論文摘要或科研計畫申請書等文本為例說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第三是「問題—解決」的書寫框架。如同英雄片一樣,本書教導科學的「英雄論述」,讓科學家在這個可被接受的框架中營造敘事,使它更曲折有可看性。

或許因為預設的讀者是忙碌的科學家,《怎樣談科學》沒有太多科技細節(反倒引用了不少影視作品)。它倡導模式寫作,而本身也用此公式撰寫,文句簡單,平鋪直敘,但這樣可近的寫作方式也有代價。

書中不乏對人文科學的介紹與批評(比方說1990年代的索卡事件與之後的論戰),但或許受限於篇幅與敘述方式,部分段落似欠公允。此外,本書第四部份挑戰科技爭議(如生態保育與全球暖化),指出科學誤解是「流錯方向的故事」。這些觀點從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看來頗有新意,但也因同樣問題只能作為教學案例,參考價值多於學術論證。

將科技帶入社會,靠科學家現身是不夠的

而對科學家來說,或許接受《怎樣談科學》的最大障礙,在於對科學本質的反省。本書推薦好萊塢式的寫作,讀來清楚具體,但閱讀之際總會浮上「科學就這樣簡單?」的疑問。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此不牽涉太多科學哲學,只想指出ABT模式在表達占有一席之地,但不是科學思維。對此,讀者可以參閱日本科學哲學學會前會長戶田山和久的《「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比較他們如何談科技的演繹與歸納,當有更多心得。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

此外本書中譯本的標題安上「溝通」兩字,但內容以單向的表達(例如演講與發表)為主,與人文講究的修辭頗有差距。作者知道「真理不會自己說話」,但要認真談溝通,就不能只用ABT模式自言自語。書中帶到希臘戲劇的「agon」,也就是論辯的概念,但如果讀者繼續延伸,翻翻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就能體會在取得正確結論外,溝通還包括理解辯方論點、洞悉辯方意念、同理辯方常識的技巧,它們也適用在科學活動與科普中。

更放大一點看,要真正將科技帶入社會,光靠科學家現身說法是不夠的。就像食品一樣,要讓科學的精神食糧既營養美味,又能讓民眾在賞味期限內正確享用,需要社會端更多的創意、自律與治理。這是一場「科普革命」。它牽涉的不止是有識者倡導的素養教育,也是本書作者所標舉的敘事文化。裡面不僅有學術鬆綁,讓多元敘事滋養壯大,科學「社會影響」的定義更要改寫,從僵硬死板,聚焦同溫層的引用指標,擴大到如何在社會產生有意義的激盪與討論。

從這個角度延伸,本書對培育「π形人才」也有啟示。敘事不只要讓科學「好溝通」,更是打造未來科技公民的重要環節。特別在跨域學習的高教趨勢下,大學端不只承接108課綱的理念,用敘事力打破兩種文化的魔咒,更要為未來社會需求導向的科技,培育跳脫框架、科文共裕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科學家不用時時抱怨被「過度引申」與「斷章取義」,媒體也不用牽拖不懂科技,以此為藉口擺脫查證責任。以上願景或許有點過於理想,但卻是停止社會空轉,穩健邁進的起點。

對生命產生稍微不同的視野

歐爾森在本書最後提到古爾德,認為他是「完美科學家的化身」。確實,古爾德承繼達爾文的傳統,致力科學溝通,專業與科普著作等量齊觀。但歐爾森在此想強調的是古爾德(或其他科學工作者)的「人性弱點」:古爾德揭發科學的偏見,告誡科學家不能自外所處的時空與文化,但他自己也曾犯下類似錯誤。因此,歐爾森引用古爾德的專欄標題總結這本書,希望讀者「對生命產生稍微不同的視野」,用敘事的角度觀察事物。

回想台灣。上世紀書市便已譯介古爾德,他的《達爾文大震撼》、《貓熊的大拇指》或《生命的壯闊》是許多科學課堂的補充讀物。但在讚嘆這位興趣廣泛、知識淵博的國際學者之餘,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透過《怎樣談科學》發掘本土的敘事能量,產生扣合在地脈絡,引發關注的科技。套句歐爾森的話,或許那一天我們就可以高興地報告讀者:「台灣,我們的科學有敘事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怎樣談科學:
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

Houston, We Have a Narrative:
Why Science Needs Story

作者:蘭迪.歐爾森(Randy Olson)
譯者:朱怡康
出版:行路出版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蘭迪.歐爾森(Randy Olson)
原為新罕布夏大學海洋生物學終身職教授,後搬至好萊塢就讀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他曾編寫及執導包括《渡渡鳥》(Flock of Dodos,2006)在內的多部影片,並與友人長年合辦「攜手編故事工作坊」,教授人們如何改善文章架構。歐爾森也著有多本膾炙人口的書籍,像是《講話別像科學家》(Don't Be Such a Scientist,2009)。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博雅書苑副書苑長)
2022-03-07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