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書房》跟著線索追、追、追:繪本中的推理故事

不管什麼時候,窩在被窩裡,不自覺地啃起指甲,沿著線索抽絲剝繭,研判事件的來龍去脈,總是一大享受。懸疑、推理類型的故事以影集、小說或電影等型態表現,儼然已多到自成體系,那麼繪本中有推理類型的嗎?

首先浮現腦海的是《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光聽書名就知道這是一則找「兇手」的故事——鼴鼠剛從地洞鑽出,頭頂便被一坨排泄物罩上,牠氣憤的循線追緝「屎」作俑者。

鼴鼠角色設定很微妙:視力不佳,靠嗅覺建立立體空間,所以牠並未「目睹」作案者,憑藉靈敏的鼻子找到方位,然後直率的責問:「是不是你嗯嗯在我的頭上?」。辦案手法和脱嫌方式都簡單明瞭:證物對照一下,啊哈,對不起,搞錯了!一直遇到小幫手蒼蠅的加入,總算案情大白。

推理重證據,鼴鼠第一時間保存證物,立刻緝兇,掌握了很好的推理起步,只是問訊口吻太過火爆,小心被對方反控誣吿喔!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內頁(三之三文化提供)

《妙探阿洛》書中的小偵探阿洛在蒐證追兇上就顯得謹慎些。成為偵探是狐狸阿洛最大的夢想,無奈爸爸要兒子獵雞作為長大的證明,而捕獵過程中阿洛還不慎把雞給弄丟了。

危機也可能是轉機,正在看警匪片的爸爸要阿洛「最好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咦?這意思不就表示:該是阿洛發揮偵探本領的時候了嗎?於是阿洛回到案發現場,陸續收集到三條線索,並一一排除涉案者們的嫌疑,再根據線索推衍案情……終於,真相大白!

相較於《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這本圖畫書的推理手法更完整些,僅以腳印這條線索,便能推理出:物種、體型與行進方向。只是阿洛將「八只掌印」錯判成「八腳動物」,這點挺搞笑的。

《有誰看到我的書?》也是一本跟著主角搜集線索辦案的有趣繪本。這回是一樁失物協尋案,讀者需在期限內同時偵查兩條懸疑線:書去哪兒了?丟失的是什麼書?

還書日期將至,女孩拉拉找不到圖書館借來的書,她慌亂的四處亂搜。這裡的圖像表現很有趣,通常閱讀的場所會是書最可能遺落之處,而我們看見拉拉查看的地方是浴缸、廚房櫃子、衣櫥……。也許是她讀書的地方很特別,也可能表示:拉拉真的缺乏系統思考。幸好在爸爸的引導下,拉拉開始一邊回想一邊追查失物下落。非常好!辦案方法之一便是攤開時間表,重新回溯一次。

這本書的故事線鋪陳得巧妙,我們既隨著主角尋找失書,也透過其他讀者一點一點拼湊出拉拉借的是哪本書。而圖畫裡還隱藏了另一則故事影子,如果你還記得格林童話中的《金鵝》,那書中為了找回圖書而拉出一條長長的隊伍,應該能贏得你我會心一笑!

線索,無庸置疑是破案的關鍵,然而證詞這類線索卻常因語文的縫隙而模糊失焦,你說的綠色,也許是我認定的藍色;我認為的老,在他看來卻是年輕。以《我們的媽媽在哪裡?》為例,熙來攘往的車站,媽媽去追一頂被風吹走的帽子前,交代兩個孩子顧好行李,哪兒也不要去。可是不一會兒,孩子便哭著找媽媽了。警察叔叔來幫忙,要怎麼找到這個名為「媽媽」的女士呢?只能請孩子提供線索囉!

「看過幾百萬本書」、「聲音很有名」、「勇敢」⋯⋯警察和讀者跟著孩子提供的線索走,找到了圖書館員、歌劇名伶、馴獸師⋯⋯但都不是!兜兜轉轉,大女孩忽然想起另一條重要線索:「媽媽叫我們留在車站等她。」三人跑回車站,果然看見一位女士焦急相迎。當警察叔叔看見尋覓久久的「媽媽」,他驚訝的表情不禁令我們啞然失笑。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讓讀者先看見待尋對象,推理樂趣在孩子提供線索與協尋者認知之間造成的誤差。而《一起抓小偷》則是透過不同目擊證人的說詞,「紅框眼鏡」、「綠色外衣」、「光頭」……讓讀者和警察一同緝捕竊賊。


《一起抓小偷》內頁(剛好閱讀提供)

還有一類根據結果究其發生原因的推理方式,是依據目擊證人的口供書寫而成。例如:《是大熊吃了你的三明治》,翻到書頁尾聲,我們得知全書內容都來自一條狗的證詞,然而從圖像顯示與故事中過於誇張的描述,相信讀者們一定能從中推判出不同結論。這本圖畫書令人聯想到王淑芬老師的童詩《為什麼我會打翻牛奶》,還有《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另外,有一種書寫推理故事的表現方法是:一開始就先讓讀者知道嫌犯是誰,接下來重點在看辦案者如何釐清線索破案解謎,以及交代犯案動機。這類圖畫書可以《森林大奇案》為例。

封面上一隻手拿斧頭的熊佇立在幾株斷頭樹木旁,發生在森林的奇案是什麼呢?樹木正在一株一株消失中,森林裡的住戶們全都留意到了。是的,察覺細微的不尋常一直是推理的前奏,問題是該如何推演找出最大疑犯呢?故事充滿人性反應:住戶們先是互相責怪對方,然後各自提出案發時的不在場證明。書中巧妙運用圖像來替代文字,讓大夥一起看圖說話,推測河狸、貓頭鷹等動物各自舉出怎樣的不在場證明。

偵查懸案的策略之一便是讓證據說話,大家分工搜尋線索,拍照、記錄、檢查,再加上目擊者的證詞,像在看CSI影集一樣,從一架紙飛機上採集到「一枚掌印」,確認後兵分二路:一夥前去報警,另一路則尾隨嫌犯。指認疑犯的畫面也非常正式又有意思,為閱讀樂趣加分不少。

透過這本圖畫書,除了享受推理樂趣外,我們還可從中看到完整的辦案過程,包括後續的審訊、庭訊,以及判決。

其實有些繪本縱使不是典型的推理故事,但我們仍能運用推理方式來解讀,比如還未引進台灣的法文繪本:《等你的時候⋯》(en t’attendant⋯)。

這本書形式上比較像散文詩,一句一句陳述「等你的時候,我看見……」毛毛蟲變蝴蝶、醜小鴨變天鵝、蝌蚪變青蛙……若以推理方式解讀,我們可以自文句中讀到時間流轉以及成長主題,再彙整圖像上的線索:蒲公英、荷塘、莓果與降雪等,逐步推測出「我」在等的「你」是誰。繪本翻閱至尾聲,果然迎來你我預料的答案。


《等你的時候⋯》內頁(取自MeMo

有時僅僅是循著線索單純推理,就能發生如蝴蝶效應般錯綜複雜、匪夷所思的結果,《誰拿了紅蘋果?》(Sagan om det röda äpplet)可作為此類典範。

這本圖畫書是瑞典國寶級藝術大師揚.洛夫(Jan Lööf)的作品。愚人節當天,水果行老闆賣了西裝男一只蠟做的青蘋果,並佯稱:「再放一陣子就會熟成紅蘋果喔!」巧妙的是,當事件衍生到最後,一直待在家裡的西裝男竟真吃到超美味的紅蘋果,反倒老闆原先準備摘下參賽的大蘋果不翼而飛,哎呀,多玄怪離奇的案子啊!


瑞典插畫家揚.洛夫與作品《誰拿了紅蘋果?》(圖左來源:©Stefan Tell

讀者循著書名來解決「誰拿了紅蘋果?」一案,只要跟著故事脈絡走,自然能夠釐清始末:從西裝男將蠟像蘋果放在窗檯上日曬催熟,家中養的鸚鵡意外撞掉青蘋果,而它正巧砸在一個老婆婆的頭上,發展到老婆婆懷中的貓被嚇得爬上樹,致使老婆婆誤以為是剛好經過的湯米在惡作劇。

故事線又多展開了一條,一邊是湯米引起的車禍,一邊是老婆婆急徵消防員來救貓。而在圖像上,讀者卻還看見了下一位出場的角色:偷竊的賊!越來越熱鬧的畫面,越來越多人受波及而進入故事情節中。至於為什麼蠟做的蘋果會變成美味的紅蘋果?讀者跟著故事動線跑,情不自禁「啊哈」拍案叫絕!


《誰拿了紅蘋果?》內頁(翻攝自youtube/Tomas Widén

一般推理作品多半是謎團先出現,再逆時序找出源頭,推演出答案來。而像《誰拿了紅蘋果?》這類一環套一環,有著巧妙情節的順時序繪本算不算「推理」呢?以《蚊子為什麼老在人們耳邊嗡嗡叫?》為例,「森林為何陷入黑暗」是本書要解的謎。故事動線巧妙,前半段順時序發展,讀者可以清楚看見這組「情節骨牌」機關是如何一道碰撞一道地應聲倒下——蚊子惹火大蜥蜴、蜥蜴嚇壞蛇、蛇驚動到兔子、兔子影響烏鴉誤判、烏鴉把猴子牽扯進來、猴子誤殺小貓頭鷹,貓頭鷹媽媽因喪子之痛而無心工作—叫太陽起床。然後在讀者很清楚,故事中角色不明所以的狀態下,情節開始反轉,故事外的我們興味盎然地觀看獅子大王如何率領森林動物們一一解謎。

推理故事繪本好似在情節中蒐集著一塊又一塊看似不相干卻又彼此影響的零件,組合拼接起互相連動的機關,最後一指輕推,嗒嗒嗒嗒……好一場精彩的魯布.戈德堡機械(Rube Goldberg Machine)演出啊!

什麼是魯布.戈德堡機械(Rube Goldberg Machine)?請看芝加哥樂團OK Go的這首MV示範—《This too shall pass》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The Story of the Little Mole Who Knew It Was None of His Business: Sound Edition
作者:維爾納.霍爾茨瓦爾斯(Werner Holzwarth)
繪者:沃爾夫.埃爾布魯赫(Wolf Erlbruch)
譯者:方素珍
出版:三之三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是大熊吃了你的三明治
The Bear Ate Your Sandwich
作者:茱莉亞.薩爾康-羅奇(Julia Sarcone-Roach)
繪者:茱莉亞.薩爾康-羅奇(Julia Sarcone-Roach)
譯者:吳其鴻
出版:台灣東方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妙探阿洛
Outfoxed
文、圖:克勞蒂雅.波特(Claudia Boldt)
譯者:黃聿君
出版:青林國際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一起抓小偷!
도둑을 잡아라 !
文、圖:朴正燮
譯者:蘇懿禎
出版:剛好閱讀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為什麼蚊子老在人們耳朵邊嗡嗡叫?
Why Mosquitoes Buzz in People’s Ears
作者:薇娜.阿德瑪(Verna Aardema)
繪者:李奧.狄倫(Leo Dillon)、黛安.狄倫(Diane Dillon)
譯者:鄭榮珍
出版:上誼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
The True Story of the 3 Little Pigs!
作者:雍.薛斯卡(Jon Scieszka)
繪者:藍.史密斯(Lane Smith)
譯者:方素珍
出版:三之三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54 看見變異與時光流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新兵生活教練

吳佳駿著,印刻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這裡的年少輕狂真是理直氣壯,一副啊不然咧的態勢,青春即無敵,中二得令人嫉妒。究竟發生了什麼,似乎也沒那麼要緊,反倒是字裡行間荷爾蒙味濃厚,存在感一波波,像運動後換下來的內衣褲,無邪而邪。這本小說是拿來聞的,令人想起《麥田捕手》那種不斷滾動的狂躁,來日方長呢,那就繼續無悔吧。【內容簡介

四遊記

蕭熠著,時報出版, 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將屬於各種當下的迷惑、包裹於一個有點懷舊的故事之中,此書讀來舒服迷人,成功構築了一種可稱為風格的氛圍,來自如同透過一個長長的鏡頭開展深邃綿延的情緒。2000年左右輾轉到美國留學的「非」菁英,讓故事本身減去許多厚重智識性的辯詰(為何出國、自我他者如何如何),輕盈的心靈更適合無目的的上路,也讓感官性的記述更加凸顯,是一部留存時間風景之書。【內容簡介

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

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鍾孟宏著,原點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鍾孟宏在這本書中自導自演。他是說夢的追夢人,他的訴說,彷彿是介於夢與現實之間的底片色調,明亮與陰影間錯,映照成景深之外猶有故事的畫面。有時候運用長鏡頭,在軌道推移間,透露了他的電影身世、影像青春期。有時候從人生挑出幾個如浮光掠影的片段,就像短片,總有幾個鏡頭讓人心頭一驚一緊一笑,連忙對生活捫心自問。【內容簡介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Encyclopedia of Taiwanese Urban Legends
楊海彥、謝宜安、阮宗憲、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著,張季雅、漢寶包、葒繪,蓋亞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此書透過簡潔的文字與排版,囊括10大類、100則台灣民間與都市傳說,讓大量的資訊清楚呈現,是可讀性極高的另類百科,也是趣味懸疑溫馨恐怖百感交集的文化總匯。跨越百年時空的「傳說」,因其野史特性,經常因為需透過轉述而變異,也有諸多故事歷時許久,依舊影響我們的日常感官、文化想像與記憶。【內容簡介

改變設計的100個概念

從奢華美學到物聯網,從大量生產到3D列印,百年來引領設計變革的關鍵思考
100 Ideas that Changed Design
夏洛特.菲爾(Charlotte Fiell)、彼得.菲爾(Peter Fiell)著,林金源譯,漫遊者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樂 
對於非設計專業的讀者來說,這本百科全書式的設計概念專書集結了100個關鍵詞,是重新認識設計、理解設計的問路石。書中收錄的100組詞條大多是定義廣泛的概念(如管理、純粹、連結、必要性等)、也有論理(歷史主義、福特主義、仿生學),以及設計工業的術語。這些關鍵詞標誌的不僅是設計領域的演變,也是觀察當代社會轉型的有趣視角。【內容簡介

未來生存地圖

面對下一個百年,用100張地圖掌控變動世界中的威脅與機會
Terra Incognita: 100 Maps to Survive the Next 100 Years
伊恩.高丁(Ian Goldin)、羅伯特.穆加(Robert Muggah)著,趙睿音譯,日出出版,12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此書以「地圖」為視角,記錄呈現全球社會人文議題,但已不侷限在傳統的地圖概念中,而是有機地揉合成千上萬筆EarthTime地圖、衛星影像與數據圖層,將複雜的資訊系統性呈現,簡潔而有力地提供生育、糧食、貿易、語言、移民、戰爭、性別與氣候等各類重要議題的地緣分佈與重要內涵,更提出對於未知領地的想像,為當下世界留下重要的記憶之書。【內容簡介

「矽谷製造」的漢堡肉?

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
Technically Food: Inside Silicon Valley’s Mission to Change What We Eat
拉里莎.津貝洛夫(Larissa Zimberoff)著,楊詠翔譯,商周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談的是「科技食物」,作者以鮮活的比擬、風趣的口吻,帶我們走入食物科技的大觀園。藻類、真菌、蛋白質、發酵、剩食……,令人驚異於未來飲食的新天地,忍不住想依章節目錄上一桌新世界滿漢全席。但各種再生、人造之類的技術,以及生態、法令、市場、美味之間錯綜複雜的鎖鏈,卻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起人類世界的慾望與擴張,看著這席盛宴食不下嚥。【內容簡介

余英時談話錄

余英時著,允晨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這本談話錄不打高空,直話直說,陟罰臧否了一整代的學術大家,讀來輕鬆、風趣、痛快,盡顯余老的性情與眼界。從八卦角度來親近上一代的學者,如入羊腸小徑,處處風光旖旎,不時瞥見後方的深山老林。【內容簡介

上一堂有趣的戲劇課

下自漁夫上至女王,跨越2500年的經典劇作
Theater! Dichter und Dramen
卡塔玲娜.馬倫霍茲(Katharina Mahrenholtz)、朵恩.帕里西(Dawn Parisi)著,麥德文譯,遠流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文   樂 
德意志觀點的西洋戲劇大補帖,從古希臘劇場直驅當代的前衛實驗,一目了然,條目短小精悍,插圖調皮幽默,翻來急急切切,像是專門為戲劇史期末考所整理的不亮也光手冊。中世紀戲劇的千年演化一筆帶過,稍嫌飛越,不過這是博士班的課題了。【內容簡介

顛狂世界

Verrückte Wel
文、圖:阿塔克(ATAK),力耘譯,大塊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思   樂  
無言的繪本,卻極其有效翻轉了那些從小看到大的童話,惡趣味無誤。然而今天看來,這樣的惡趣味也沒那麼惡性重大,畢竟世已癲狂,或者像Low Roar的〈Don’t Be So Serious〉,迷幻房顫的音線裡有永晝的騷亂。這是為那個天生反骨的內心小孩所打造的失樂園。【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葉佳怡》烏樓夢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烏克蘭發生戰爭前夕,我在網路上看見有人在解釋烏克蘭和俄國之間的糾葛,標題是「烏樓夢」。一看作者,凌淑芬,我國中時熱愛的言情小說女神之一。一瞬間我感覺時空倒錯,彷彿去銀行辦房屋貸款,卻發現行員是20年前的初戀情人。

回想國中的我總是百無聊賴,愛情故事是生活中成本最低的致幻品,於是真的是每天,我除了應付課業就是在看言情小說。在學校時怕老師沒收,我和同學會把小說和漫畫藏在窗外的掃具櫃後方,為此我們還得在水藍色制服裙底下套上短褲,翻出窗外,像蜘蛛人一般貼住牆面,沿著可能害人摔死的狹窄簷廊來回藏書及取書,就彷彿那是我們此生最壯烈的冒險。等到回家之後,就是得熄燈裝睡,縮在床邊開盞小燈偷看。搞到最後父母憂心忡忡,深信我的視力和課業都會因為言情小說而毀傷難復。

「妳以後回想一定會覺得這些書很無聊,」他們發愁地說,想勸我別看這些沒營養的書。但青春跟人生一樣,就算總之要結束,也不會是你正感受的此時此刻。

那樣的凌淑芬,這樣的烏克蘭,過往的青澀時光跟此刻的國際局勢疊合,在我眼前幻化出這篇烏樓夢。她的文筆還是一樣精準老練,用老爺強搶婢女的套路故事三言兩語總結了複雜的兩國局勢。但那樣不是太簡化了嗎?一定會有人這樣說。但所有理解一開始都是簡化的,正如言情小說帶我理解的愛情。

雖然常有人把愛情比喻為一種情慾戰爭,但戰爭跟愛情絕對是不一樣的。愛情通常是極度、甚至過度主張個人的需求,戰爭卻是最大限度地殲滅每個人各自的需求。戰爭中的每個人都必須被化約為一個人力、一個數據,就算是真心為了理念而戰,你也必須非常努力,才能不被理念全然吞噬。

去年為了工作重讀海明威的《戰地鐘聲》時,書中主角有段獨白是這麼說的:「他在這場戰爭中服役,絕對忠誠己方,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拿出最佳表現。但沒有人能擁有他的心靈,也不能奪走他目睹及聆聽的能力,若真要批判也是之後的事。而足以用來下判斷的材料可多了,真的夠多了,有時真有點太多了。」

其實《戰地鐘聲》我大學時就讀過了,但當時對戰爭的理解始終停留在隱喻層面。畢竟能將隱喻落實的,永遠必須是流逝的光陰及現實的嚴峻。

我讀的國中是天主教女校,校風保守壓抑,但校門斜對面有間租書店,裡頭裝滿「好女孩」不該看的大量言情小說和漫畫。每次期中或期末考結束的下午,租書店彷彿故意跟我們的師長作對,總會歡天喜地舉辦起「店內閱讀免費」的活動。每到那樣的下午,我就會對家裡謊稱參加社團活動,但其實跟朋友一起去租書店從正午待到日落。

租書店內通道狹小,眾多白衣藍裙的女孩擠在雙層拉軌書櫃間,我們或蹲或坐或站,全在閱讀那些一點也不寫實的愛情故事。我們知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寫實呢?當然知道。當時有位我們朋友之間戲稱為「寫實派」的言情小說名家叫作席絹,但其實我們所謂的寫實,只是因為她不常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當然,寫實和非寫實絕非靠結局幸福與否來決定,但我們既然做出這種分類,就是深知故事與現實存在差異,只是還摸不清其中紋理。於是那樣的午後特別魔幻,我們親暱地擠在租書店中,頭頂是白熾燈管,無論當下渴望愛情與否,都選擇沉浸在一個個明知虛構的愛情故事中。

或許比起愛情,我們更渴望的是那種「不得體」。所謂得體,就是要表現出適合自己身分的體態樣貌,而天主教女校學生的得體,就是要讓身體表現得絕對正確:正確的制服、正確的生活習慣、正確的運動,正確的缺乏情慾。

今年我翻譯了珍奈特.溫特森的早期小說《激情》。那是一個談論歷史、戰爭、同性情慾、宗教和虛構力量的魔幻故事,整體以童話故事為基調,比如有腳上長蹼的威尼斯船夫,或者有一隻眼睛可以看見千里之外軍情的男子。儘管是魔幻童話,其中探討的議題深度及殘暴濃度大概是兒童童話的百倍不只。但結果翻著翻著,在書中兩位主角失敗的愛情故事中,我恍恍然又看到了言情小說的影子。

小時候讀童話故事,我都不懂為何有那麼多殘暴:被丟棄的孩子、吃兒童的巫婆、受繼母虐待的少女……。一直到很後來,我才明白童話是現實黑暗面的預演,而言情小說是童話的變奏。童話當然不寫實,但其中的殘暴是寫實的,比如真的有家長恨自己的孩子,比如有些男人真的只把女人當成商品。

正如言情小說中的有情人即便終成眷屬,過程中的黑暗情節卻比我們當時想像的更真實。我以為那些故事中的虐戀、男人不懂尊重女人身體界線,或甚至自我奉獻到荒唐的種種情節都太誇張了,後來才發現其實一點也不。只是因為許多言情小說的結局是甜美的,好吧,至少我當時愛看甜美結局,所以就以為那些傷害只是情節鋪陳的必要之惡。

但要等隱喻落實為現實之後,我才會知道,傷害就是傷害、惡就是惡。善跟惡都可能造成傷害,傷害也絕對無從避免,但我也必須長出心智去理解:沒有任何的傷害及惡有其必要。你不能任由傷害否定、重組你的價值體系,戰爭當然也不行。

其實我很快就結束了對言情小說的沉迷,速度甚至比我自己想像的更快。我並沒有放棄什麼,純粹是人生走到了新階段。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後來也開始貪看日本的純愛劇。好吧,或許這份沉迷還沒有真正結束。

真正結束的是租書店時代。我並不算特別念舊,但也沒有改到線上看類型小說和漫畫。不過我還是懷念曾經去過的那些租書店,懷念自己為了優惠每次存一千塊零用錢去儲值、將租書店卡片藏在身分證背後、放學後找盡藉口賴在租書店內的鮮豔假皮沙發上看書的歲月。

待在店內的我偶爾還是百無聊賴,忍不住會去摳那些沙發翹起且即將掉落的合成皮面,跟老闆混熟後還替他顧櫃台收錢,然後等我終於願意回家後,才會把外借的小說用衣服或考卷包好,塞在所有教科書中,帶回家藏進床墊下。那些不得體的片刻就像是細細的刺,一點一點為我的身體帶回尖銳的感覺。我甚至會跟朋友練習寫言情小說,在租書店祕密交換那些字跡拙劣的稿紙,為彼此認真批改。當然每篇故事到最後都不了了之,畢竟那時的我們還不急著為人生做下任何結論。

說回到那篇烏樓夢吧。

看到用言情小說套路描寫可能發生的戰爭時,我不只瞬間想起了過去,也有一種「不得體」的感受。戰爭可以這樣談嗎?我這篇文章可以這樣寫嗎?為什麼我會覺得不得體?戰爭應該是什麼?我讀過許多戰爭小說,看過許多戰爭電影,但當它接近時,我還是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我感受到的不得體其實更像一種空無,一種「不知其體」。

文章寫著寫著,戰事也陸續開展,現代戰爭的資訊更新迅速,我無法不去關注,但也得想辦法護持日常的進行。手上剛結束的翻譯工作是英國作家的作品,主角是名事業成功的黑人女性,但無論她多成功,還是得面對無法真正融入主流白人社會的問題。然而在這樣的時局不管閱讀什麼,只要你還平安無虞,感覺起來總有那麼一點不得體,可我又感激著這種不得體。就跟國中時偷讀言情小說一樣,你的身體總能因此敏銳起來。無論現實怎麼轟炸你的感官,隱喻總能留住我們每個細密感受,拉拔我們在心靈上四肢強健,幫助我們得體地活下去。

就跟那些遠方的人一樣,只是想要得體地活下去。


葉佳怡
臺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勸服》、《歡樂之家》、《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消失的她們》、《西北》等十數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3-03 10:2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