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CCC編輯部解散確定?漫畫界震撼,文策院:持續溝通化解疑問 ft.CCC沿革與裁撤懶人包

4月29日晚間10點,文化內容策進院所屬的《CCC創作集》臉書,無預警釋出「CCC編輯部解散」貼文,令外界震撼,讀者不捨聲音不斷湧現,漫畫家亦哀鴻遍野,16小時內累積了接近1400條分享、與接近5000則按讚數。文策院也在當日深夜發出新聞稿,對於編輯部同仁不再續約,表達遺憾,並於4月30日中午舉行記者會,說明此事。

本事件源起於3月5日社群平台噗浪(Plurk)上網友的匿名留言,指稱「CCC將被裁撤」,這則po文迅即引發多達600則留言與上百篇文章的討論。其後,文策院於3月10日接受立委質詢後發布新聞稿,以及3月26日對外公告的「《CCC創作集》說明」,皆強調相關傳聞均屬揣測,並稱經過文化部與文策院的努力,目前《CCC創作集》於經費、編輯團隊、合約作者等各方面已有解方。此後文策院多次召集出版業、漫畫家舉行諮詢會,但原公告將於4月中下旬舉行的諮詢會議,遲遲未見後續消息,及至4月底CCC創作集臉書正式傳出解散消息,令外界一片錯愕。(相關時序請見:《CCC創作集》沿革與裁撤問題年表

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在4/30的記者會中說明,目前除已簽約的20位漫畫家將繼續創作外,議約中尚未簽約的14位漫畫家,也已於4/29進行一對一的議約說明,並排訂於5月6日與已簽約的漫畫家進行合約說明會,將針對稿費條件不變、智慧財產權與作品經紀權歸屬於作者,並由文策院支付編輯費用,以優於原合約的方向研議。

丁曉菁表示,文策院於草創期即網羅2位CCC創始編輯部資深成員加入文策院工作團隊,並與6位責任編輯及2位數位平台經營成員,以專案計劃定期合約方式合作。原計畫到期前,文策院於3月26日協調專案預算,並規劃辦公空間,同時展開和編輯部8位定期合約的編輯群,進行續約的相關行政作業。


文策院丁曉菁董事長在4月30日的記者會中表示:決不會讓CCC熄火!

關於4/29《CCC創作集》臉書所公告的解散消息,丁曉菁也表示錯愕,並指出這並非文策院官方的說明,再三保證文策院絕對不會讓CCC熄火。丁曉菁將這中間的誤解,首先歸諸於文策院同仁因對政府部門預算編列的情況與形式不熟悉所導致。其次指出,過去文策院辦公室位在松菸的時期,因空間不足,CCC編輯部在外租用臨時辦公室,以致溝通上有許多誤解之處。近日文策院已搬遷到民生東路新址,將不再有這些問題。

面對CCC編輯部的續留問題,丁曉菁表示,目前已開立三種新方案:第一,以定期化契約的方式,讓網站營運的同仁繼續留在崗位上;第二,以外包承攬的方式,讓編輯以接案形式繼續進行漫畫開發;第三則是由編輯轉為其他漫畫專業工作人才。

不過,根據媒體報導,CCC創作集編輯指出,第一種方案(依原有合作模式的定期化契約)聘期僅到今(2021)年12月為止;第二種外包方式,並未收到文策院說明工作內容;第三種轉為其他漫畫專業人才的工作,則須自行上104人力網投遞履歷,且未說明工作內容。文策院與編輯部兩端的說法,顯然有認知上的不同,有待釐清。對此丁曉菁表示:「我們會持續溝通,化解各種疑問,希望能在沒有誤解的情況下,做出好的決定。」

針對外界質疑,CCC創作集在數位平台化後,未來方向將不再直接介入台灣原創內容的開發,丁曉菁表示,內容的開發數量與預算有關,目前已經談定的34位創作者正在合作中,將繼續在平台中連載。未來也會持續跟漫畫出版界尋求合作,創造更多曝光機會。

外界的另一項質疑是,為何提供給CCC編輯部的新合約中,並沒敘明「CCC創作集」之字樣,使編輯在續約時望之卻步。丁曉菁回應,新舊合約的權利義務皆相同,唯一差別在於計畫所屬專案的名稱不同,「之所以簽『定期合約』,而非簽長期勞務合約,因為仍屬預算計畫下之的勞務工作,所以每一個定期合約來自哪個計畫必須扣合,才符合勞基法。去年CCC創作集的合約,確實有CCC創作計畫人文出版計畫的字眼,今年的合約在努力之下,找到可以跟CCC工作目標一致,將計畫能在今年簽下定期合約的是『漫畫基地暨數位平台營運管理計畫』專案人員,差別在於先前是在前瞻計畫之下CCC創作計畫,而這次爭取到的是另外一個計劃。工作內容並不會改變。」

文策院也表示,為了讓《CCC創作集》的營運不再因計畫預算的期限而受限,文策院已積極與漫畫家、漫畫編輯、漫畫出版等各方產業界辦理諮詢會議;除了廣納漫畫界的意見外,藉由更細緻的討論,讓《CCC創作集》能有更長久的方案,免於受預算期限影響。相關方案經文策院董事會同意後,預計於下半年正式公布,辦理公開說明會說明。

長年關注台灣漫畫的立法委員賴品妤,曾在3月初裁撤傳聞傳出時第一時間在立法院會提出質詢,4/30日她在臉書上重炮抨擊,以「文化內容策進院騙殺台漫」之標題表示:「文策院的承諾一再跳票!我多次強烈向文策院要求,要善待已簽約的作者和編輯,要維持目前作品的優良品質,要優先讓作者與編輯以現有方式繼續合作;正在洽談的作者也要妥善處理,保障創作者的權益。但自3月起我就不斷不斷收到創作者陳情,文策院始終沒有找他們簽約!文策院承諾會保障創作者和編輯的工作權益,通通沒有做到!我也多次要求督促,要文策院盡快提出對台灣漫畫產業與CCC創作集的後續發展規劃,也始終沒有做到。我要求有任何規劃期程都要向我報告,但我卻到今天才知道CCC創作集只存在到4月。文化策進院儼然是文化詐騙院,文策院這樣「詐騙」我許多次,我要求的全部跳票,那麼我最大的訴求保護台灣原創漫畫,不會讓外資介入,文策院也曾應允,現在我還能相信嗎?文策院還值得相信嗎?我們台灣原創漫畫正在成長,絕不可以在這裡止步, 文化部應立即介入接手,文化部跟文策院應該拿出最大誠意解決問題!」

CCC編輯部的未來動向,在臉書及漫畫創作者群集的噗浪上沸沸揚揚,各種正反說法及爭論此起彼落。這場源於文策院內部的CCC編輯部續約問題,目前已形成文策院、CCC編輯部、漫畫創作者及漫畫讀者4方的輿論角力,文策院如何化解誤會,重拾創作者與讀者信任,已被視為台灣漫畫發展的重要一步。

▇ 《CCC創作集》沿革與裁撤問題年表

  • 2009年:CCC(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誕生
    ──中研院執行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將台灣史料數位化後再製
    ──刊物《CCC創作集》第5期起由蓋亞文化發行
  • 2012年:數位典藏計畫結束,《CCC創作集》停刊
    ──後改由文化部補助、民間出版。蓋亞文化獨立製作、出版
  • 2013年:中研院成立「數位文化中心」
    ──推動以數位科技轉化人文研究
  • 2015年:《CCC創作集》二度停刊
    ──蓋亞文化發行至20期
  • 2017年:文化部補助CCC復刊
    ──委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執行
  • 2019年7月:CCC團隊轉至文策院
  • 2020年6月:《CCC創作集》紙本雜誌第三度停刊
    ──8 月第26期轉為數位平台發行
  • 2021年4月 前瞻計畫預算到期
  • 2021年3月5日:噗浪有網友匿名留言,傳「CCC將被裁撤」
    ──消息來源不明,但PO文炸開後引發網友數百篇文章討論
  • 2021年3月10日:文化部、文策院接受立法院質詢
    ──立委王婉諭、賴品妤接獲陳情,文化部長李永得、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赴立院說明
    ──會後文策院發出新聞稿「台漫產業加速器CCC Taiwan」說明
  • 2021年3月12日:文策院針對CCC一事邀集出版社辦理諮詢會
    ──文策院此次會議並無公開紀錄,但在「第三次臺漫衝擊-CCC的死與新生」論壇中,有相關討論
  • 2021年3月13日:「第三次臺漫衝擊-CCC的死與新生」論壇,摘要可供線上閱覽
    ──動漫工會主辦的Clubhouse線上講座,探討若CCC計畫中止,對台漫產業可能產生的影響
  • 2021年3月22日:文策院針對CCC一事邀集創作者辦理諮詢會
    ───諮詢會公開錄影、全程逐字稿
    ──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承諾4月中再召開第2次諮詢會,回應創作者勞權問題
  • 2021年3月26日:文策院針對CCC一事發佈對外說明
    重點1:《CCC創作集》編輯部將持續
    重點2:「《CCC創作集》連載平台」會持續
    重點3:文策院會規劃以繼續合作為目標的執行方案
  • 2021年4月19日:文策院原承諾的第2次創作者諮詢會改「服務專線預約洽詢
    重點1:將於4-6月持續諮詢產業、學界、創作者
    重點2:下半年提出明年度方案,並辦理公開說明會
  • 2021年4月29日下午10:00:CCC創作集臉書公告,編輯部於4/29日正式解散
  • 2021年4月30日上午12:30:文策院臉書公告回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4-30 16:32
英美書房》酷兒親密暴力回憶錄《In the Dream House》奪拉斯本對開本文學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英國拉斯本對開本文學獎(Rathbones Folio prize)上月底揭曉得主,頒給美國作家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講述酷兒親密暴力的回憶錄《In the Dream House》。馬查多曾陷入痛苦的同性伴侶關係,卻無法理解其來由,因為沒有任何書或文章提到相關經驗,這促使她提筆寫下這本回憶錄。她在每一章用不同文體的敘事手法,例如鬼屋(haunted house)、情色文學、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等,從不同角度探討這段關係中的癡迷、占有慾和暴力,爬梳有關同志關係中親密暴力的歷史和現況。無論主題還是形式,本書都為文學展開了新視野。
    馬查多擅長用恐怖、奇幻、科幻等文類包裝女性與酷兒的生命經驗,2017年出道作《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即一鳴驚人,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並入圍國家書卷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In the Dream House》雖已獲得浪達文學獎、茱蒂葛漢女同志文學獎,入圍石牆圖書獎等決選名單,但馬查多得知獲得這項主流文學獎仍非常激動開心:「我當然很榮幸獲得酷兒社群頒發的獎項,但我也覺得這個故事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拉斯本對開本文學獎獎勵任何形式的書籍,不論作家國籍,只需以英文寫作即可。歷屆得獎者包括《林肯在中陰》作者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墨西哥作家瓦雷麗婭.路易瑟利(Valeria Luiselli)等。
  • 美國筆會文學獎(PEN Literary Award)上月底於線上舉行頒獎典禮,獎勵小說、詩、學術寫作、翻譯、劇本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傑出作品。臺灣詩人阿芒和譯者柏艾格(Steve Bradbury)合作英譯的雙語詩集《Raised by Wolves》獲得筆會最佳翻譯詩集獎,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臺灣人。黑眼睛文化介紹阿芒是「臺灣東海岸狼群養大的女人」,可見這本得獎詩集與阿芒的個人經驗密不可分。《Raised by Wolves》集結阿芒多年詩作,以及詩人和譯者討論譯法的對話,翻譯蛻變為一場關於語言、彼此關係和生命經驗的探索,是一本非常創新的譯作。
    曾獲美國國家書評獎的詩人Ross Gay,以一首詩成書的作品《Be Holding: A Poem》抱走不分類型皆可入圍、獎金最高的筆會金史坦圖書獎。評審稱讚本書是「一趟不可思議、深奧的探索之旅,探問捕捉下來的細碎片刻在時間的長河中有何意義」,作者從NBA球星Julius Erving從籃板後傳奇進球的歷史片段切入,思索時間與集體/個人記憶的關係,以新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浮沉和命定,舉重若輕。
    筆會賓漢新人短篇小說獎得主是Michael X. Wang參與Autumn House出版社小說競賽的得獎作品《Further News of Defeat: Stories》,裡頭的故事既可笑又悲傷、既政治又私密、既美麗又殘酷,作者大膽而優美的筆觸將一切奇蹟似地融合在一起。筆會散文獎則頒給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橫跨數十年寫作生涯的散文集《Had I Known: Collected Essays》,其文其思大膽聰慧,融合自身經歷和犀利觀察,畢生致力為社會底層和弱勢發聲。台灣已引進多本著作,包括《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嘉年華的誕生》、《失控的正向思考》、《老到可以死》等。完整得獎名單請見美國筆會文學獎官網

  •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每年頒發六大文類最佳書籍(小說、非小說、傳記、自傳、詩集、批判文學)和John Leonard文壇最佳新人獎,今年7位得獎者於上月底出爐。最佳小說獎頒給橫掃各大英語文學獎項的瑪姬.歐法洛(Maggie O’Farrell)作品《Hamnet》。(有關《Hamnet》的介紹,請見英美書房2020年9月號
    非小說獎頒給湯姆.佐勒納(Tom Zoellner)的《Island on Fire》,佐勒納曾任記者、後專職寫作,曾出版講述全球鑽石產業的《慾望之石》,也是電影《盧安達飯店》原著《平凡之人》(An Ordinary Man)的共同作者。《Island on Fire》帶讀者穿越到1831年聖誕節的牙買加,黑奴兼布道者山繆爾.夏普(Samuel Sharpe)領導黑奴罷工,後演變為武裝衝突,許多殖民者的財產和甘蔗田被燒毀,史稱「聖誕節起義」。雖然起義以失敗告終,但激起大西洋上其他英國殖民地的反抗和國內輿論,最終促使大英帝國在兩年後通過廢除奴隸制度的法案。佐勒納以精湛的說故事技巧編排第一手資料,栩栩如生地描繪夏普和其他起義者的掙扎與追求。
     
  • 第26屆的年度有聲書大獎(Audie Awards)於3月底揭曉,總計25個獎項依據「內容主題」、「聽眾年紀」、「朗讀者」可粗淺分為3大類。歷久不衰的科幻影視經典《Doctor Who》殺出重圍,獲選最佳廣播劇;年度最佳有聲書則是頒給奇幻小說《Piranesi》,這是2005年英國國家圖書獎(British Book Awards)最佳新人作者蘇珊娜.克拉克(Susanna Clarke)的第二部小說。
    Piranesi》的同名主角住在一間叫做House的神奇大屋,屋裡似乎有無盡的大廳、玄關與門,屋子頂層煙雲繚繞、飛鳥穿梭,底層海水湮漫、游魚沉泅。除此之外空間裡擺滿數不盡的雕像,剩下還有一名喚作The Other的夥伴,孤單的兩人一起探索大屋裡隱藏的「偉大又神祕的知識」。在研究過程中,Piranesi注意到The Other的奇言怪行,甚至發現大屋裡居然還有其他人的存在⋯⋯The Other所隱藏的邪惡真相逐漸在Piranesi面前攤開,若再繼續挖掘下去,Piranesi究竟還會找到什麼?

  • 奈及利亞裔的英籍作家海倫.奧耶耶美(Helen Oyeyemi)再完成奇幻詭異之作。《Peaces》的開端是Otto和Xavier這對同志愛侶親訪姑媽家告知兩人的喜訊,慷慨的姑媽贈送度假臥鋪列車「The Lucky Day」的車票作為賀禮,於是兩人帶著寵物貓鼬展開這段「不算蜜月的蜜月假期」,但很快就發現這台火車藏有許多暗黑謎團。The Lucky Day原是專門走私茶葉的列車,搖身一變改裝為設有「圖書車廂」、「桑拿車廂」與「溫室車廂」的豪華列車;車上有一名傳說從未下車的神祕女乘客,向他們丟出求救信號。一連串謎團與線索顛覆他們過往的認知,這一切似乎跟他們各自不為人知的過往相關,也動搖兩人間的關係。
     
  • 你是對於書籍印刷、裝幀、販售懷抱高昂興致的書癡嗎?還是深深臣服於文字力量的信徒呢?若以上皆是,這個月有兩本好書推薦給你。《The Bookseller of Florence》以15世紀的佛羅倫斯為舞台,透過「世界書商之王」維斯帕香諾.達.比斯蒂奇(Vespasiano da Bisticci)的人生視角,帶領讀者認識當代書籍製造與傳銷貿易的一切細節起源,展現那個由手抄本轉型為印刷書的風華年代,如何改變知識傳播的方式。
    Dictionary of Lost Words》是一個建立在真實事件上的虛構故事。1901年,有學者發現「bondmaid」這個字從牛津英文辭典上消失,「bondmaid」意指「遭到束縛而必須服侍至死的年輕女奴」,雖然沒人知道牛津辭典為何會遺漏,這個事件卻給了Pip Williams絕佳靈感,寫出她的小說處女作。在她的故事中,一個叫做Esme的女孩偷走了這個字,Esme是牛津辭典編輯的女兒,一開始只是在寫字台偷偷搜集編輯們遺落或丟棄的詞彙,漸漸地她把這些手稿整理成一本「給女性的字典」,從女性視角重新詮釋這些詞彙。
    Williams說,她動筆時心中存著兩個問題:1.同一個詞彙對於男性和女性是否具有不同的意義?2.承上,若有不同,我們是否在「定義」的過程遺失了詞彙的意涵?因此書中的Esme經常以女性角度重新思考一個字的定義,例如:「mother」到底是什麼?流產的女人、將孩子送給別人養育的女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孩子的女人,這些人到底算不算「mother」?作者用這個故事點出文字被賦予的權力,並且重新檢視這個框架下的兩性關係。

  • 人為何遠離家鄉、流浪遠方?為何選擇隱遁山林、歸隱自然?箇中理由或許有千百種,摻雜幾分苦澀、幾分浪漫,這些故事總能引人嚮往。若你期待這樣的故事,在此推薦這本英國女性的自然寫作回憶錄,Raynor Winn的《The Wild Silence》(暫譯:荒野寂靜)。
    數年前,Winn因受騙而導致全數家當被法院查封,壞消息接踵而來,相互扶持32年的丈夫Moth被診斷出不治之症,所剩時日不多。無家可歸的夫妻倆因此打包行囊,攜手踏上英格蘭最長的路標步道——全長超過1000公里的西南海濱小徑,一路過著原始人般的生活,沿途只有風化的岩石、海洋、天空以及彼此相伴。Winn提筆記下這段艱刻萬分的旅程,回憶錄《The Salt Path》(暫譯:鹽徑)獲得熱烈迴響,獲選《衛報》夏季選書、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2019年度好書。在萬千粉絲的殷殷詢問與熱烈敲碗下,Winn終於推出第二本回憶錄《The Wild Silence》,以一貫的詩意筆觸記錄旅程結束後的田園新生活、更多與大自然間的羈絆與回憶,也向讀者們彙報他們最關心的重點——重病的Moth究竟現況如何。

英國作家Raynor Winn出版自然寫作回憶錄《The Wild Silence》(取自LITHUB

【產業消息】

  • 擅長漫畫改編和科幻片、製作《環太平洋:黑色禁區》的傳奇影業電視部(Legendary TV)和Range Media Partners,上月底宣布買下英國作家肯.弗雷特(Ken Follett)的暢銷歷史小說《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影視版權,繼《上帝之柱》正傳三部曲(或稱「王橋」系列)之後,將再有一部「王橋」故事改編為影集。《上帝之柱》三部曲的故事圍繞在王橋大教堂的興建過程,《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則是前傳,背景設在西元997年,當時英格蘭受到威爾士和維京海盜夾擊,衝突不斷。在尚未改名為「王橋」的英格蘭村莊Dreng’s Ferry,家鄉被維京人洗劫而逃到此處的造船小子、遠嫁至英格蘭的諾曼貴族、志向遠大的修士都聚集在這裡,在法治尚未清明的混亂中,試圖對抗貪戀權力和財富的大主教。
    弗雷特是威爾士人,寫作題材跨足間諜、歷史、懸疑驚悚等,目前已出版的36本著作加起來全球暢銷超過1億7000萬冊。高齡71歲的他,今年秋天還將推出新書《Never》。

英國作家肯.弗雷特的暢銷歷史小說《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將改編為影集(左圖取自goodreads

  • 知名女星娜塔莉.波曼將出演HBO影集主角,劇本改編自「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作者艾琳娜.斐蘭德(Elena Ferrante)2002年的小說《The Days of Abandonment》,描述一個遭到結褵15年的丈夫拋棄、獨自撫養2個孩子的女人,為了忘卻痛苦而放縱沉淪的故事。
    本作於2005年就曾翻拍電影,由義大利影后瑪姬麗塔.貝(Margherita Buy)主演,並以此片榮獲Golden Graal的最佳劇情片女主角獎。這次的影集由Maggie Betts一人身兼編劇、導演、執行製作,她的首部劇情片《愛的見習生》(Novitiate)大膽觸碰宗教與同志主題,勇敢又叛逆的表現於2017年獲得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 亞馬遜宣佈推出針對Kindle iOS App讀者的自費出版形式「Kindle Vella」,挾帶KDP龐大的自出版作者群踏入行動閱讀市場。「Kindle Vella」以連載小說為主,每篇字數在600至5000字之間,讀者可免費閱讀頭幾集故事,若欲取得後續連載內容則需支付代幣,代幣收益由作者和亞馬遜平分。此外,讀者可對喜愛的故事「比讚」或「加入最愛」,作者也可直接回應每集的讀者評論,增加彼此互動。
    行動閱讀並非近幾年才興起的趨勢,但其商機有目共睹。早在2006年成立、去年被韓國搜尋引擎Naver收購的加拿大閱讀社群平台Wattpad,即是以短篇連載寫作和行動閱讀為主,坐擁9000萬讀者,其中多為Z世代和千禧世代,平台上的熱門內容也成為炙手可熱的影視改編IP。

  • 根據《書商》雜誌(The Bookseller)報導,詐騙犯假冒2020年英國拉斯本對開本文學獎得主瓦雷麗婭.路易瑟利(Valeria Luiselli),要求獎金委員會透過PayPal支付獎金3萬英鎊得逞。對開本文學獎執行長Minna Fry證實已無法追回錯付的獎金,但特別澄清路易瑟利已收到獎金全額,損失則由文學獎委員會自行吸收。對開本文學獎並不是第一個遭詐欺犯盯上的文學獎,獎金高達5萬英鎊的Baillie Gifford非虛構小說獎,以及獎金1萬英鎊的前瞻詩歌最佳詩集獎(Forward Prize for Best Collection),都在公布得主後收到相似手法的詐騙信,但未讓詐欺犯得手。(有關路易瑟利的獲獎小說《Lost Children Archive》,詳見英美書房2020年4月號
     
  • 美國五大出版之一的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3月29日以3.49億美金(約112億新台幣)併購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簡稱HMH)的書籍與媒體部門。1832年創社的HMH共出版超過7000種圖書,代表作包含喬治.歐威爾的《1984》、《動物農莊》,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還有H. A. 雷伊夫婦的童書經典「好奇猴喬治」系列。除此之外,HMH多年來深耕中小學生教科書並投入數位教學,全美約9成的學校與師生都使用他們的教材。
     
  • 出版社逐漸走向「大者恆大」的局面,去年11月企鵝藍燈書屋也企圖併購另一間出版巨頭S&S(詳見英美書房2020年11月號)。對圖書館來說,數位館藏(如電子書、有聲書等)受這次併購案影響最劇。因圖書館現有的HMH電子書多非買斷,而是如同租借一般以訂閱複本點數,仿照實體書的流通規則讓讀者排隊輪流借閱,這種形態稱為「one copy/one user」(簡稱OC/OU),除此之外還有買斷、按次計費等形式。目前五大出版的OC/OU方案單次授權年限都不長,HMH轉至哈潑柯林斯名下後,授權年限會縮短,圖書館就必須頻繁續約。若轉換為按次計費方案,則熱門館藏可能花費過多開銷,排擠其他電子資源的預算,如此種種,將不利圖書館電子館藏的長期穩定性與豐富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為台灣幼兒文學踏出第一步:第33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

第33屆信誼幼兒文學獎近日揭曉,本屆選出3部圖畫書創作佳作《公主一點點》、《爸爸》、《盆栽先生》,以及2部文字創作佳作《在浴室,給一群動物洗澡》、《那個誰啊?》,首獎從缺。今年並致贈特別貢獻獎「閱讀行遠」予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肯定她對閱讀推廣的堅持與創新的長期耕耘。

▇反映時代脈動與在地文化自覺

歷來得獎作品反映了時代的脈動和在地文化的自覺的「信誼幼兒文學獎」,自1987年創立以來,持續鼓勵本土創作,尋找在地好故事,至今已邁入第33年。本屆共收到325件作品,包含圖畫書創作113件、文字創作212件。整體而言作品的文圖結構完整度上普遍提升,繪畫技法和主題取材也有所創新,議題討論上對於情緒和心理的描述都更加深刻且多元。

然而評審認為,圖畫書在文字的精鍊和文圖的搭配上應可以更用心、更精鍊。決審代表、兒童文學評論者宋珮表示:「有些創作者的繪畫技巧雖然純熟,但文字的掌握不夠精鍊,還有錯別字沒有修正。換句話說,創作者的文字琢磨得有些不足,不如繪畫技巧來得講究,甚為可惜!而選材上,一些普遍出現的主題,例如親情,雖然值得一寫再寫,但是格外需要創意,才不至於落入窠臼。」

最後勝出的3件圖畫書創作和2件文字創作,評審決議皆予佳作肯定,首獎從缺,期勉創作者更進一步精進、超越與創新。


信誼董事長張杏如(左4)與五位佳作得主合影

▇圖畫書創作獎 繪畫技巧純熟

《公主一點點》描述一個只會用「一點點」來表達多寡、長短、冷暖、快慢的公主,為了能準時赴男友的約會,在校長的幫助下,終於學會怎麼把握時間,並能把計量說清楚。作者巧妙地在情節起承轉合之間,加入度量衡的知識,用不說教的方式達到教導的目的。故事節拍掌握得宜, 對於圖畫書的圖文搭配、版面設計也都運用的很純熟。


《公主一點點》內頁

9度參賽的兒童才藝班繪畫老師張雅鈴,這次終於以《爸爸》獲獎。她回憶每次成績不好、經歷挫折,父親總是以「再加油!」表達支持與鼓勵。父親過世後,她一筆一淚畫出這個故事,勾勒出對父親的思念。

另一獲獎作品《盆栽先生》,作者是第30屆首獎得主吳語緁。造型拙趣的盆栽先生真心愛著植物寶貝們,卻仍捨得放手,讓花草樹木回歸自然,找到真正適合的生長環境。寓意深遠。

▇文字創作獎佳作 建構栩栩如生的畫面

嫁來台灣的湖南媳婦祝娟,作品《在浴室,給一群動物洗澡》以互動方式,從頭到腳將身體的各個部位和不同動物的特徵對應,串連起洗澡遊戲。雖然沒有圖畫,但敘述的方式具表現力,在腦中形成鮮明的畫面感。

《那個誰啊?》是個簡單可愛、寓意深遠的故事。生動刻畫了孩子的心理,故事的鋪陳、線索的安排、情節的轉折也細緻流暢。小讀者可於其中看到一個有趣的朋友,大人則在其中讀到孩子的勇氣和自我追尋,喚起教育工作的初心。作者姜蜜於20年前亦曾投稿參賽,本次融合自身近年來電視編劇、寫作教學、出版編輯的經驗再次挑戰,終於獲獎。

▇特別貢獻獎——「閱讀行遠」

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長期服務於公務體系,竭盡所能以極大化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

一路走來,曾淑賢對兒童閱讀的支持和推廣始終如一,認為兒童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是圖書館最根本的奠基工程。1985至87年間,她擔任以兒童為特色的民生分館主任,提出許多創新的作法推廣兒童閱讀,例如現在公共圖書館還可以看到的小博士信箱,鼓勵兒童學習利用圖書資源尋找答案。此外也開風氣之先,推出「林老師說故事」,招募志工在圖書館舉辦說故事活動,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培養兒童閱讀的習慣。


特別貢獻獎由教育部次長蔡清華(左)及信誼董事長張杏如(右)頒予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

曾淑賢長年以來積極推廣讀書會,激發閱讀風氣,更吸引了國際閱讀協會亞洲分會的關注,進一步成立臺灣閱讀協會,相互交流,接軌國際。

深知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時任臺北市圖總館的曾淑賢與信誼合作,協力推動「閱讀起步走」(Bookstart)計畫,推廣「3歲以下嬰幼兒也可以閱讀」的嬰幼兒閱讀運動。2013年,曾淑賢創辦「臺灣閱讀節」,運用跨域整合的方式,邀請出版社、圖書創作者和閱讀推廣團體共襄盛舉,帶動全民參與、引領閱讀風氣。

為感謝曾淑賢對兒童閱讀推廣的長期堅持與創新,信誼幼兒文學獎致贈特別貢獻獎「閱讀行遠」,也冀望她持續帶領各鄉鎮圖書館突破、創新,持續不斷整合社會和政府資源推動閱讀,支持好書的推廣,讓孩子在閱讀的滋潤下成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4-29 18: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