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愛城,也愛人——讀黃信恩《12元的高雄》
很多人都寫過高雄(包括筆者),黃信恩召喚了怎樣的高雄?他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讀完《12元的高雄》,我常常在某些段落驚嘆:「我也是!」甚至懷疑他什麼時候鑽進了我的腦子,竟能把這些日常感知仔細地記錄下來。
原來他沒有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他寫的,就是我們生長歲月中,一同注視的高雄。我們像一起生活在大家庭裡,高雄是我們共同的長輩,我們知道他偶爾髒汙,有時喧囂,有時清寂,是值得依賴的山海,也是卑微平凡的街市。
有時我們只是生活。美國作家Wendell Berry說:「如果你不知道身在哪裡,你就不知道你是誰。」城市可以面目模糊,感受可以蒼白麻木,黃信恩向我們示範怎麼透過文字,紮紮實實將自己鍛鑄為一個高雄人。向我這個高雄人,以及異地人,展示他如何將記憶中的高雄成像,挑揀、聚類、裱褙,以一人之力,建構出無比成熟而具規模的展覽。
■在高雄的情書
篇章上看似依照地理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囊括高雄的各方景點,最遠甚至到南沙太平島,但其實隱隱分佈著記憶的流域——青澀兒時、雄中時期、大學家教時期、醫學實習輪調、社區醫學訓練、當兵、在外地工作、旅遊。這座城市刻記他的生命史,他是真正的在地人,寫下那些生活與記憶中富有情感或意義的景物,也不忘記交代集體歷史、傳說軼聞。
這本書既是北兜西遊、有吃有玩的行腳節目,也是一部向過去、向庶民翻掘的小寫歷史。黃信恩娓娓道來正忠排骨、海之冰、高牧鮮乳的創始,品嚐出美濃高麗菜封的不同調味,魷魚丸的獨特餡料,甚至隨口條列丹丹的速食品項與沿革。他也將諸如後勁反五輕、草衙違建區、林園老煙囪、反空污遊行,那些曾經信念高亢而在變遷中漸漸弭息的抗爭吶喊,以文字輕聲流傳。
他總說他過去所知甚少,卻在這本書裡大步躍進,將高雄的每一塊拼圖信手拈來,優點與缺點一覽無遺。

這畢竟也是一本散文集、文學書。文化地理學家Mike Crang說,「文學不能只是解讀為描繪這些區域或地方,很多時候,文學協助創造了這些地方。」作者如何表述、為何表述,都能感受到他看待地方的價值觀。
黃信恩有如醫者,剖開此城內外,留存切片與病灶,不為治療,也未曾絕決棄去。在〈辜負的晴天〉裡他重情地說:「或許,眷戀隱含了喜歡。喜歡一座城,也包含接納他的缺點。」這是至愛與祝福,越過年歲,見證所愛之人畢生弊陋與垮敗,仍然堅定守望。情感流動,才能生動地再現地方,讓不在地的讀者產生對地方的想像,也呼喚出在地人的地方感。這是專屬於他的高雄。我們能像旅遊書那樣,重履書中路線與店肆,吃他的人生,涉足他的記憶,為這城市拍攝一張張刷上他情感濾鏡的相片。
■公車所能抵達的地方
我們會以怎樣的方式熟悉一座城市?交通是最快的,將幾條迂迴的路巷繞在我們身上,步行、騎車、大眾運輸,停幾盞燈、轉幾個彎,便與城市緊密相縛。我在高雄向來是騎機車的,黃信恩卻不太愛騎,常帶點被迫的抵斥,例如遲遲不考駕照,或是為了節能減碳,將車棄置荒郊,改坐公車。
是了,他就是愛公車,他要看清楚城市暗中交代的細節,想貼在車窗上感染城市的性情,連書名都要標記著公車票價,這本書就是公車之書,以及下車後的步行書。速度慢,畫面便仔細了起來,彷彿以這樣的速度,才能看清城市繁華與擁擠的真相,才能讓眼中點滴緩緩在心底泛開漣漪。看看〈小鎮醫師的一天〉以公車開端與收束,他寧願在田寮阿蓮的鄉間搭著搖籃般的長程公車,為的就是讓星星為他降落,群鳥入夢歌唱。


韓國演員河正宇熱愛走路,他在《走路的人》寫著:「走路後,我明白了世上沒有錯誤的路,有的只是稍微遲來與崎嶇的路罷了。」只要願意跨步前進,整片土地便會幫你托起全身的重量。同樣的,鬱悶疲累時坐上公車,生命也會跟著演化,即使在錯誤的站牌停靠,終究繞回正確的軌道。
我們跟著黃信恩坐去中山大學、坐去柴山祕境、坐去鹽埕圓環,途經懵懂與撲索,遠離低潮與不安。像他寫的「就算流離的身世不被理解,接納已是一種安慰。」也讓人想起楊牧的〈瓶中稿〉:「如今也惟有一片星光/照我疲倦的傷感/細問洶湧而來的波浪/可懷念花蓮的沙灘?」那些人生中的委屈、無語,終究要回返故鄉,公車門一開,輕易就被轟然的大山大海吞沒。
公車不只交代風景,也交代時間。全書書寫跨越14年,文中常有夾註或尾註,說明那些曾在或曾不在的皆已改換頭面,彷彿參與了他修訂記憶的過程。諸如大統與夢時代的凋蔽與崛起、三民果菜市場的拆遷,田寮終於開了超商!黃信恩簡直是個忠誠蹲點的城市觀測學家,他的文字就是縮時攝影,或微型建築,紀錄城市的變遷。
公車並非直達,總得繞路,必須有無數徒勞的經過,才能敞開自我的抵達,就跟這本散文一樣,蒐集故事與畫面、亮點與暗樁,最後才拋射一瞬彌天的閃焰。

■高雄人最需要的陽光
在《文訊》雜誌評選的台灣作家作品「21世紀上升星座」中,散文類評審廖玉蕙稱黃信恩「每一則故事都充滿了溫潤的醫者情懷」,知性又感性,他是一個溫暖得能夠診斷靈魂的醫師,也是一個冷靜嚴謹的寫作者。
他寫身邊人,重視人事與人情,他知道要重現地方,必要有人的存在。像黃麗群在109年散文選的編者序:「我私心喜愛將體己之人寫遠寫淡、以及將未必體己之人看近看親的調度方式。」黃信恩寫起高雄人事,未必熟稔,卻總有這類「無端的熱情」。
別以為這些人只是野生捕獲的偶然一面,他寫的是每個高雄人身邊都有幾個相識的——澎湖人、客家人與中鋼人(請代購一盒傳說中的綠豆椪!),或乘船通勤的旗津人;以及到不同區域總會撞見的——移工、陣頭少年、加工區藍領、店販、老榮民,甚至是眾所皆知的柴山獼猴。
他只是觀察,不過份濫情。有時候願意看,看進細節,然後輕巧地收在腦子裡,就是很溫柔的事。在荒涼如月球表面的田寮,老人遞給他一顆蜜棗,本來老化鄉鎮的未來瞬間甜蜜了起來。在左營大路遇見脖子裹紗布的榮民脖子,他想起這些似曾相識的榮民,是不是一個個都消失了?即使聽見粗言穢語,明明感受到對方已經踩過他心裡的界線,他也從未撇頭不看,接受那些人事就是我們身邊的一部分,甚至坦言自己也有些小奸小惡(在高雄騎機車左轉簡直像變魔術戲法)。
在這本書裡,黃信恩不再是專業的醫者,不需伸出妙手才能春暖。他是高雄人,與其他高雄人並肩擦身,我們都被過多的陽光曬過,能夠被溫暖,也能夠溫暖人。

■見城如見人,愛城不如愛人
要從地方獲得能量,就得先成為地方的一部分。人文地理學家Edward Relph提到:「越深入內在,地方認同感就越強烈。」他坐在麥當勞裡,他坐在公車上,他坐進小吃店,吃著熟悉的煙燻鴨肉意麵或是大碗水果冰,他已經嵌入高雄的每個位置。他把這些地方當成老友,吃過再吃,一訪又訪,路程上順便和這些公車路線敘舊,和密毛魔芋交談,詢問仙人掌的身世,向一罐辣粉與鴨肉羹解癮。
其實看多了城鎮與吃食風景,後來更想將視線聚焦在作者身上,搜索他靈魂裸露的痕跡。讀到老人問他是否結婚,或聽到年輕人的調情浪語,我總特別關注他的反應——臉紅了嗎?是惶恐失措,還是輕謔竊喜?讀到最末,我簡直變得像個跟隨導遊旅行的歐巴桑,除了跟風景合照,也一定要揪著導遊的手臂一起拍個幾張。前路盡暗,黃信恩的眼睛點亮風景,也烘熱我們的眼睛,冒出愛心。
所以不如這樣看吧,黃信恩寫出許多關於高雄的形容,描寫果貿城中有城、外冷內熱;認為高雄寬容,善於對照與融合。他也是那樣子的,面對待人不耐的店員,他看似沉默,其實怒火中燒。明明想果斷拒絕,卻總狠不下心。以為遺忘的童年,其實牢記。他情情願願地珍重每一個人,即使短暫相遇,幾字素描,也是一個個血熱心活的好人。
看來此城公車不只蜿蜒出他的故事,不只駛過他的幼蒙與青春,12元的車資不只讓他感到安心,也晃悠悠地,載來這樣一個令人心安暖暖的高雄人。●

|
作者簡介:黃信恩 |
書.人生.潤滑液男孩》書帶給我的改變,形塑了慾望的樣貌、自我認同和活著的能量
青春期對我來說像是一灘爛泥。只是站著而已,像個污染源從腳的四周散射出,延伸成潮濕、陰暗、塌陷與無力的黑暗。努力想要掙扎但不得其道,明明是溺水般的求救訊號,外人看起來卻是張牙舞爪不明所以,把從小被打造成的品學兼優、聰明乖巧的「老師小孩」形象破壞殆盡。
會變成這樣,大概是我開始意識到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是「那個」,但我又搞不清楚我到底是哪個。在鄉下活著的同志國中生,像是硬闖出鐵軌的火車,帶著拉不住、又努力想控制狀況的父母到處撞牆,隨時都在生氣,大吵,沒有人可以安撫我。
為了想獲得更多相關資訊搞清楚我是誰,我開始想辦法進入嘉義大學和中正大學的圖書館,「讀書」總是能順利掩蓋我的真實目的。四處張望,小心翼翼的在檢索電腦裡打入「同志」,但只找到更多的愛滋污名與各種變態標籤。好好活著的「樣貌」一個也沒有,令人絕望與不安。
還記得在正式與家裡出櫃之前,剛好是網咖成長期。下課後我有時候可以溜進網咖,找到同志情色小說,成為我的性啟蒙,腦中開始建構自己的性愛腳本與角色投射。
一次偶然在嘉義市區經過一間二手書店,像是感受到指引般,在深處看到了開心陽光出版社的幾本書,有《破水而出》、許佑生的《同志族譜》。我小心翼翼的翻閱,胸口湧起複雜的能量。好像在這個陰暗的二手書店,灰塵漫布,沒什麼人注意的層層書堆中找到了自己,一種非血緣的神祕繼承,在外面我有許多兄弟姐妹,我有不一樣的家人。
隨著同志認同的開始建立,上高中後我利用網路認識新朋友,成立了嘉義高中的地下社團,很快的把各種不安與焦慮轉化成組織的動力。我們每天會有七仙女在雨豆樹下一起吃飯,夏天時輕羅小扇撲流螢,冬日圍巾扮演各種仙女下凡。可惜那時我不夠仙,未曾被列入仙班。下一屆學弟妹聲勢更壯大,十二金釵氣勢不凡。
國高中生可以說是行走的荷爾蒙動物,異性戀們交換著小黃書,我們也有我們的管道。交流著幾本《熱愛G&L》、杜達雄的男體雜誌,或是郵購著DVD。對於發育中的我們,這些成熟男人的肉體有著極致的吸引力,形塑著我們的慾望樣貌。
可能我們太囂張,太自在了,一不小心忘記外面的世界還是不理解與恐懼。校長對著力挺我們的老師說:「我們學校沒有那種人!」隨後我爸媽也被通知,我的生活開始陷入了可怕的黑暗。
我以為我會被趕出家門,或說,我可能做好了被趕走的心裡準備。那天晚上像是電視劇,每個人都用自己最誇張的演技,好像有一個共同的劇本似的一起演到底。我被抓到祖先牌位面前,憤怒的爸爸抓著我的領子,揚起手,對著我大聲斥問:「你是不是那個!你到底是不是?」而媽媽則不知所措的坐在沙發上哭著。
我不服氣的揚著頭,自己摘下眼鏡,你要打就打吧,我心裡非常倔的回嗆:「是不是什麼?」
我們其實都知道「那個」是指什麼,但當下我就是想要逼我爸說出來,好像要是他說出來,我就可以「是」了。
他最後還是沒有說,我也沒有獲得任何自由。
高中最後的一年半,我如同被監禁,原本是自己搭火車再騎腳踏車上學,下課玩社團、補習後再自己回家,變成是全由媽媽接送,我不再有任何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
我能深刻感受到他們的痛苦,我並不是那麼的無情。媽媽會看著我痛哭失聲,她一定也很困惑,她總是在自責,問我:「媽媽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她問我,「要不要出家?把你的愛化為大愛?不要喜歡男生好不好?」她也說過想要自殺,我一度痛苦得跟她說好,不然大家一起走。
準備考大學的時候,她幫我報了軍校與警察大學,她可能希望我去被操練,就能變回「正常的男人」。(這件事幾年後變成一個聚會時拿出來的笑梗,所有的男同志都知道,要是當年我去軍校警校,我絕對不會變成「男人」,只會是傾城警花。)
那時候小小的腦袋與燥動的身體每天都像是裝著沸水的氣鍋,我不懂為什麼,我沒有做錯事情,我沒有傷害人,我爸媽也沒有做錯事,也沒有傷害人,為什麼我們都那麼痛苦?我們必須要那麼痛苦,到底是「誰」的錯?
那些自在的高八度歡笑聲漸漸不再在雨豆樹下出現,碎形生長的支幹一路拔高到四樓。我總是從座位上望著窗外高壯的校樹想著,從這裡跳下去的話,是不是就輕鬆了呢?
有一個東西影響了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教我們對特定事情要有特定的反應,這樣想、這樣反應只是「阻力最小的路」。也就是說,我爸媽會這樣反應,並不是本質上有同志小孩讓他們難過,而是他們被教導的反應;或者說,他們也沒被教導能有其他怎樣的反應。而我其實可以不再是「那個」,有一個學科做了很多討論與研究,正視我們的存在,我以為的「不正常」,反而是充滿能量,能帶來反思的存在。
我開始不再恨自己,也不再認為自己是那個讓愛我的爸媽難過的人。
幾乎是同時期,我拿到一本記錄著1990–2001年台灣同志運動經驗的書《揚起彩虹旗》,裡面的故事與經驗都在遙遠的台北,但我一篇一篇的讀著,總是讀到熱淚盈眶。我的生命開始與同志運動糾纏在一起,我開始意識到,這個社會是能夠被改變的,而且很多人花了很多心力,從不同的角度、位置與身分在做努力。
而且,確實有在改變。
青春期的爛泥與陰險,在幾經翻攪,注入不同的養分後,幸運的長出了一些力量與勇氣。每次只要回想自己經歷過的這些因為性向而被迫承受的種種壓迫,那種細細深入毛孔,連呼吸都難受、以愛之名的污名,就會有個聲音提醒我:「既然長出了力量和勇氣,那就要多做一些。」這些陰暗與困苦都是政治性的,它終歸反芻成指引,讓我們成為願意給予溫暖與柔軟的人。●
潤滑液男孩
情趣用品心得部落客、GQ專欄作者,透過情慾書寫做性別運動。2018年開始製作Podcast節目「潤男的room」,專訪各種「性人物」,討論活生生的慾望、身體經驗與親密關係,獲得2020年度風雲podcast獎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