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94 凝塑時代之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青檸色時代
林薇晨著,九歌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在色彩、氣味、光線的描寫,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絮語中,日常染上了膠彩色澤,蘊藉出雅緻的風貌,生活中的物質性不再那麼鮮烈張揚。閱讀間,隨著作者細緻的感官波動,與所觸發的思維,不知不覺放慢腳步,細細體會生活這塊畫布上的筆畫構圖,日子也輕緩了起來。【內容簡介➤】
●鏤空與浮雕
范俊奇著,農夫(陳釗霖)繪,有鹿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樂
雜誌人寫文藝名人,透過記憶,和不太能想見出處的私密情節,來去於時代間。擱下考據證實,似窺探,若親昵。帶著距離感,寫人的毛細孔;以氤氳染出的氣氛,凝塑人的形影。每一則都是引人入迷的故事。【內容簡介➤】
●北海鯨夢
The North Water
伊恩.麥奎爾(Ian McGuire)著,馬耀民譯,啟明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過時的船隻,過時的產業,過時的漁法。北海沒有歡樂的小英雄,只有驚濤裂岸的人心不古,以及冰山一角的懸疑殺害。在凜洌的天候,困難的求生中,明滅幽微的慾求帶來徹骨寒意。自然神威、大洋捕鯨、海上男兒,19世紀的北海世界展開眼前。【內容簡介➤】
●她不住在竹籬笆
易星萍著,交通大學出版中心,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跨過海峽,跨過時代,也跨出既知宗族、省籍的「新」客家女性一生。除了大時代下女人隻手撐天的經典劇目,作者的分析讓故事情節得到了女性社會角色、移民能動性與社會關係的骨架。作者十分警覺於自身調查者的角色,與被報導者的關係,以及口述歷史的方法和侷限,使得戲劇性的故事與人文學的技法得以於本書兼顧。【內容簡介➤】
●霧社事件
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第一本跨界討論,收錄中外學者、文學、音樂、影視創作人對霧社事件研究思索的完整文集
白睿文(Michael Berry)主編,麥田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本書雖為研討會文集,但因主題清楚聚焦而成就一本幾近全面且跨界討論「霧社事件」的重要資料。書中收錄中外學者、創作者、賽德克遺族對此事件的回應,呈現單一史實外的複雜詮釋。各篇著述涵蓋文學、紀錄片、電影、兒童書、連環畫、詩歌和音樂等呈現霧社事件的討論,示範了社會歷史事件縱向的歷史延續與橫向輻射的文化深度。【內容簡介➤】
●戰火中國1937-1952
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著,何啟仁譯,聯經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本書以戰爭史的角度為現代中國畫出一個歷史時期,視「戰爭」為現代中國蛻變、形成的動力。除了深究內在結構性發展,作者對於西方材料的掌握與運用,使其視野自習見的東亞兄弟鬩牆格局脫出。史家由自身的生命經歷,淬鍊出對於戰爭的關注,也在在提醒讀者和平的價值與不可任棄。【內容簡介➤】
●新世界的流亡者
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輸家,如何促成大英帝國重拾霸權
Liberty’s Exiles: American Loyalists in the Revolutionary World
瑪雅.加薩諾夫(Maya Jasanoff)著,馬睿譯,貓頭鷹出版,799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本書自英國的紋理梳理,可見英國對美國獨立的應對以及對自身的調整,從這些應對中也可見到出身歧異的效忠派人們的身影,檢視了歷史的另一面。實質的安排、流動等作為將大英帝國帶向另一波高峰,無形的感受、想法則呈現出所謂政治立場或政治情感的複雜交錯與多面。本書既翻開了敗者的故事,述說出政治文化的難以(亦不應)簡化,也宏濶地將之與世界的脈動銜接。【內容簡介➤】
●智慧書
300則一生受用的處世箴言
Oráculo Manual y Arte de Prudencia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著,張廣森譯,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益
17世紀的300則箴言,從正襟危坐到小奸小壞一應俱全,甚至還有臉書詩的一刀斃命感。這位仁兄的機心深不可測,詭辯既出,真理難敵,也難怪尼采、叔本華都要甘拜下風了。【內容簡介➤】
●爭議的美味
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Contested Tastes: Foie Gras and the Politics of Food
米歇耶拉.德蘇榭(Michaela DeSoucey)著,王凌緯譯,八旗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把鵝肝這種既刁鑽又罪惡的美味提舉出來,掀起一場動物權與傳統文化的大辯論。題材稀有,鋪陳縝密,敘事緊張而可親,連帶也把階級、利益、道德、生態諸般議題一網打盡,令人眼界大開,內心天人交戰。這是再好不過的辯論比賽題目。【內容簡介➤】
●馬格蘭的街頭智慧
馬格蘭街頭攝影終極精選
Magnum Streetwise: The Ultimate Collection of Street Photography
史蒂芬.麥克拉倫(Stephen McLaren)著,張靖之譯,大石國際文化,11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相機鏡頭穿梭於大都會街頭近70年,直視生命諸般變相,也展現了「街頭」做為攝影命題的論述和發展。在攝影師的剖白中,影像與心思、體會連結。一格一格的底片盡是如戲人生,也拓印出現代都會發展的形跡。【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活動》閱讀嘉年華,2020臺灣閱讀節到中正紀念堂尋寶闖關
12月第一周天氣時雨,中正紀念堂信義路側的花園小徑裡,前來布置閱讀節的工作人員一早就豎起插畫看板、帳篷。由青林國際主持的「青林悅讀趣」攤位,現場人員嘻嘻笑說,10點起就不斷有人來聽故事。太陽稍稍露臉,她熱血地分享,除了家長帶小朋友陸續接棒到他們的「營地」聽故事之外,教育部次長林騰蛟不久前也來關心現場活動,下午還期待原住民立委驚喜現身。
由國家圖書館主辦的「2020臺灣閱讀節」,今年不畏風雨,在中正紀念堂園區盛大舉行。主場地上,參與閱讀節的圖書館、博物館、學校、出版社、書店、民間閱讀團體,以及來自十多國外國駐台辦事處的代表,在學生團體鼓陣營造的節慶氣氛下,為這場閱讀嘉年華開場。這是臺灣閱讀節連續第8年舉辦,今年特別有個好消息,那就是閱讀節獲得2020美國圖書館協會「國際圖書館創新服務獎」!
走讀一趟閱讀節,你就會知道為什麼這個年度活動會跨海獲得創新服務獎。
打開今年的單日活動地圖,任何人都會「哇」一聲驚嘆:活動好豐富好熱鬧!總計7輛胖卡書車大匯集,這些走明亮設計路線的車子,個個都是變形金剛,車身兩側一掀開就是書架,中央又開出個小走道空間,也都環繞著書架。高雄市立圖書館將他們與燦爛時光書店合作的「閱讀東南亞」行動書車開上台北,紫色主色調的車身採用插畫家郭函姿的繪圖,更顯特色。
各書車的服務時間以白天為主,我們暗自期待,未來在各地街頭也可以看到圍繞小燈的那種變形金剛書車(又有電子花車的fu)。
作為市區景點,中正紀念堂對一般民眾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但多數人大多只遊逛到兩廳院廣場,很少再推進,走近紀念堂本體建築附近。事實上,這裡的大花園,兩側各有池塘,樹木和園藝經年有專人整理。國家圖書館利用對鄰的大空地和大花園,裝進24個主題、超過250場閱讀活動,攤開折頁地圖看個究竟,令人興起闖關的動機。今年由圖文作家李瑾倫擔綱閱讀節主視覺,活動地圖的確留有闖關集章處。
大家都強調閱讀要從小開始,那就不妨以遊戲帶動閱讀。國家圖書館從古籍藏書中,挑選圖像和各式書法字體做成桌遊,不論是《山海經》、《天元玉曆祥異賦》(請問有多少人看一遍就念得出這部古籍書名?)或《金石昆蟲草木狀》,都能讓初次接觸者對古籍留下印象,甚至挑起興趣。
閱讀幫你解惑,給你好知識,給你好觀念。圖書館學會廣邀各色圖書館參與,有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開啟觀念的攤位;還出動動植物標本,邀參觀民眾當「摸骨師」,撫觸動物骨頭標本以及種子等植物標本,感受其間的差異。
每座博物館都是一本百科全書,館方也使出渾身解數,用具體的教育推廣手法親近民眾。海洋委員會和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帶來大小不同的貝殼,苦口婆心勸大家到海邊不要撿貝殼回家。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刊物《奧祕海洋》明年將改版,轉型為對外販售的雜誌。曾推出「你聽過魚的叫聲嗎?」這樣鮮活封面故事的編輯團隊,面對帶動年輕讀者的挑戰卯足了勁,新版雜誌規畫以6到8頁篇幅的漫畫,介紹館內各不相同的設施功能,以及各種新奇有趣的研究。
雙語教育、多元文化也是閱讀嘉年華常見的重點。除了老品牌書林書店之外,線上英文課程也在現場設立英文科普體驗棧,歡迎讀者來踢館。包括德國歌德中心、法國在台協會等駐台單位,多年來在台北深植文化交流,經常現身參與台灣在地文化活動。閱讀節上的「世界交享閱」,便集合了這類外國在台辦事處設立的攤位,熱鬧非凡。
墨西哥攤位引人好奇,前來站台的網路書店佳台書店,是由一群語言教師成立,集結推廣西班牙文書籍。佳台書店攤位中展示了一本有著美麗圖像的中西雙語書,是由非政府組織Steps in San Cristobal製作的。該單位秉持「讓每個孩子都能閱讀自己的文化」理念,收集墨西哥恰怕斯州(Chiapas)的原住民故事,將文化留存下來回贈給當地孩童做為禮物。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墨西哥在地實際力行的文化行動。閱讀給人希望,讓人有力量。
今年的臺灣閱讀節正逢西方基督教國家的聖尼古拉日(Saint Nicholas Day)前夕,荷蘭在台辦事處很給力的請來聖尼古拉斯(形象同耶誕老公公)和國際知名的米菲兔,引來眾多小朋友領餅乾、以中荷雙語聽故事、和米菲兔合照。
多元又活潑的閱讀嘉年華活動,設計了不少書本相關職人的體驗活動,例如印刷,或到三民書店體驗當書店店員,吸引了許多親子民眾參加。閱讀的多樣性隨手可得,除了紙本閱讀,國圖也公開近年投身在VR和機器人等輔助工具的開發成績。
學童與家長之間若能有更多共通的語言,更容易溝通對話。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舉辦的「兒童人權繪本派對」,現場展示多本人權議題書,一旁則設有手作坊讓人串手鍊項鍊。看似不相干的活動設計,現場人員巧妙解釋說,歡迎孩子們來玩手作,讓大人坐著看書等待,「因為經常需要教育的是大人」。
臺灣閱讀節為親子的閱讀時光匯聚了眾多寓教於樂的資源,期待民眾走讀閱讀節、激發好奇心後讓閱讀啟航,持續閱讀的習慣,帶動創作和書市前進的力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