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台灣妖怪是一則國族寓言:讀《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

─── 本文涉及謎底,請斟酌閱讀 ───

《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開場是個懸疑的橋段。

航行在三萬五千英尺高空的一架飛機上,廁所裡的副機長聽見機長廣播亂流通知,隨後廣播裡出現對談之語:「欸?Appa,你哪會佇遮?」副機長深知駕駛艙僅餘機長一人,毛骨悚然地奔至艙外拍門請求進入——那是只能從內裡開啟的駕駛艙門,倘若機長不願開門則無人可入,副機長正在焦急之際,艙門打開了,但裡面卻空無一人。

瀟湘神以奇幻、推理類型見長,這部小說卻並非典型推理小說。貫串整部故事的謎團,並不是機長陳鑫垚如何從高空中消失的機關詭計,而在於陳鑫垚曾經提出的一個怪誕疑問:「要是我真的跟她們一樣消失了,那我到底是被魔神仔牽走,還是被シッキー帶走的?」

魔神仔(Mô͘-sîn-á)與シッキー(shikkii)是作祟方式極為相似的兩種妖怪,差異在前者屬地台灣,後者琉球(沖繩)。在這個提問以後的某一天,陳鑫垚確實消失了,從一個根本不可能人為藏匿的高空裡人間蒸發,而此時,分辨是魔神仔還是シッキー作祟使然,有很重要嗎?

如果台灣妖怪小說未來繼續發展並且完備成熟,屆時回頭看這個問題,我相信這句話就是台灣本土妖怪小說的第一個大哉問。

「妖怪」如何可能是「國族寓言」?

《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封底文案有這樣一句:「小說家瀟湘神以精怪打造的懸疑故事,卻暗藏一則國族寓言。」句子將「精怪」與「國族」以「卻」字連結,意味著陳述者認為二者通常並無關聯。會有這樣的陳述,肇因現階段我們所見的精怪/妖怪及其發展而出的故事,在以日本為首的娛樂產業如動畫、漫畫、遊戲運作下,乍看確實無涉國族。

妖怪在流行文化裡「現身」的姿態,無論恐怖元素佔比多寡,娛樂性始終存在。對台灣讀者來說,早年為人所知的日本漫畫如《靈異教師神眉》、《潮與虎》(舊稱《魔力小馬》),乃至新世紀以降的《犬夜叉》、《夏目友人帳》,廣涉搞笑、冒險、愛情、親情不一而足的類型元素。

深受日本次文化影響,台灣的妖怪類型文化開端即迅速向娛樂性傾斜,遍及圖錄、插畫集、桌遊乃至各種文創商品,但是精怪/妖怪的誕生,仍然毫無疑問是奠基於一方土地的孕育。以最粗淺的角度而言,人們之所以能夠輕易辨別日本、中國乃至於歐美的「妖怪」(廣義而言包含所有非人類的怪物)之不同,就在它們其來有自且迥異的文化脈絡;日本的座敷童子、中國的龍、歐美的吸血鬼,都是當代人可以睹物分類的典型例子。

討論妖怪外顯造型與內在文化連結而產生的辨識度,只是停留於表象。一旦深入分析就會理解,妖怪的本質,是人心。是人類的心理需求,召喚了妖怪的誕生。這個觀點,出自瀟湘神與「島內散步」合作的台北走讀專題行程「吃人的山,蟾蜍山與寶藏巖的尋妖」。


瀟湘神領路的台北走讀行程「吃人的山,蟾蜍山與寶藏巖的尋妖」(取自島內散步

藉由蟾蜍山的蟾蜍精傳說流變,瀟湘神指出蟾蜍精作為一種妖怪如何在人們的穿鑿附會中逐漸成形,而這些口傳故事則根植於現實的地理與氣象變遷;當人們無法對抗大自然造成的山難水患,便塑造成為妖異之物,一方面用以彼此警醒避險(去山裡水邊要格外注意安全),一方面當妖怪具體成形,人們可用信仰作為對抗,取得心理平衡(求神庇佑就可以消解內心不安)。

所以「妖怪」,就是人心的投射。妖怪的模樣,反射的是生活在此的人們的模樣;解構妖怪,等於剖析文化脈絡。而妖怪的「屬地主義」,也在這個過程裡成形。比如日本妖怪當中,如妖狐、轆轤首皆有自中國引渡而來的文化痕跡,卻在渡海後落地生根,隨著當時的人心需求改頭換面為經典的日本妖怪。

當陳鑫垚問:「那我到底是被魔神仔牽走,還是被シッキー帶走的?」他問的其實是:我是台灣人,還是琉球人?——從這個提問開始,揭示瀟湘神要處理的,根本上就是國族的問題。

「台灣妖怪」尤其是一則國族寓言

《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從人類學角度切入,分析台灣與琉球兩種極為相似的妖怪,並且拋擲深刻的一問:如果一名國族認同夾在台灣與琉球之間的男人遭到妖怪牽走,那他是被哪裡的妖怪牽走?

雲霄之上的機師陳鑫垚去了哪裡?記者羅雪芬著手調查,不意捲入妖異之事,更不料沿著魔神仔與シッキー的討論,竟然觸及陳鑫垚複雜難言的國族認同情結。故事走到終局,羅雪芬解開陳鑫垚究竟是遭到魔神仔或者シッキー牽走之謎的同時,才發現陳鑫垚深刻而巨大的苦痛,真正地召喚了「妖怪」——既不是魔神仔,也不是シッキー,而是流傳在台灣社寮島以及琉球與那國島之間的「巨人」。

社寮島曾流傳島人拾獲巨大草鞋的傳說,島人認為世間存在巨人國度,因而編織更巨大的草鞋海漂而出,企圖欺騙巨人以令其心生恐怖不敢來犯。與此同時,與那國島也存在雷同的傳說。如此說來,巨人是真實存在的嗎?或者是兩個島嶼的住民陰錯陽差彼此欺騙的虛構之物呢?——然而,如果將其視為島嶼住民幻想故事的文化傳播,曾經在世人之間傳述的「巨人」豈不是悲哀的存在嗎?如此一來,傳說中的巨人等同遭到兩邊放逐,只能毫無著落地流亡於島嶼與島嶼之間的海洋。


社寮島(今和平島),1944-1945年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取自二二八遺址資料庫

陳鑫垚自我投射,感到自己有如那名可憐的海上巨人,因著獨特的身世經歷,既無法辨別自己是台灣人還是琉球人,身在21世紀的台灣更無人可以同理這份獨一無二的國族認同分裂之苦。人心召喚了妖怪,陳鑫垚也召喚了巨人。

陳鑫垚所召喚的巨人是「真實」的存有,是具有力量的妖怪。巨人將陳鑫垚從高空中牽走,也將前來調查的羅雪芬從台灣東北角牽到日本與那國島,並且發現昏迷的陳鑫垚躺在一隻巨大的腳印凹陷之中。

「消除國界的作祟,就是這場盛大惡作劇的真面目。」

羅雪芬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國界之別的巨人牽走了陳鑫垚,既不是台灣的魔神仔,也不是琉球的シッキー,終令陳鑫垚得以從二選一的分裂困境中解放。

異想天開——如同這個成語字面上的意思,以奇想開啟天門。陳鑫垚終其一生的認同之苦,對巨人存在的渴望,竟然真正促成妖怪的現身,給予救贖。讀到這裡,我無比動容。

三萬五千英尺高空上的陳鑫垚憑空消失之謎,謎底掀開,妖怪堂堂登場,《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露出本相,推理小說迷無法接受的結局,卻是妖怪小說迷(如果有這種迷群的話)理應擊節讚嘆的發展。

在此以前,台灣妖怪風潮乍起,關於妖怪的真實身世卻大致付之闕如,妖怪毋寧是一種工具,推動故事前進,結束時鳥盡弓藏。但是瀟湘神筆下世界更致力令讀者隨之走進妖怪的本質世界,藉此構築了一部唯有在這塊土地上才能誕生的、屬於此地的故事。可以這麼說,直到《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台灣妖怪」才真正與它的產地發生了連結。

如果妖怪小說作為一個文學類型,那麼瀟湘神便為台灣本土妖怪小說踏出了劃時代的一步。

「台灣妖怪」的新生/甦生

無論在哪個國家,妖怪早就潛藏國族議題,而「台灣妖怪」尤甚。在台灣妖怪熱潮出現端倪以前,已經有個問題偶爾會在網路上出現:「台灣有自己的妖怪嗎?」這個問題,其實是相應另一個問題而生的——「台灣有自己的神明嗎?」

當台灣民間信仰者眾的神明如媽祖娘娘、關聖帝君都是「中國人」的神格化,不免會出現一種尖銳的觀點,亦即如果台灣人自言不是中國人,那就不要崇拜中國的神祇呀!這種相當於「如果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就不要用中文呀!」等級的觀點,看看同樣使用英語的加拿大人、澳洲人、美國人,即知不需要特別為文討論了。可是與此同時,「台灣有自己的妖怪嗎?」這個問題,更勾連著妖怪誕生所仰賴的文化脈絡議題。當我們無法回答台灣妖怪如何有別於日本妖怪、中國妖怪的時候,指向的是我們並不夠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所存在過的那些故事。

說到底,「台灣有自己的神明嗎?」與「台灣有自己的妖怪嗎?」殊途同歸,詢問的是台灣有自己的主體嗎?

就此而言,瀟湘神的「尋妖」之旅,乃是台灣的尋根之旅。「台灣妖怪」的新生/甦生,也正是台灣意識的新生/甦生。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
作者:瀟湘神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瀟湘神
小說家,著有小說《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金魅殺人魔術》、《都市傳說冒險團》,散文《殖民地之旅》,合著小說接龍《華麗島軼聞:鍵》、《筷:怪談競演奇物語》。關心文化資產、原住民、臺灣民俗等議題,現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參與《唯妖論》、《尋妖誌》、《臺灣妖怪學就醬》等創作計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3-24 10:00
聲音跨界沙龍》100個聲音內容Q&A:從有聲書、Podcast、Clubhouse、配音、法律到平台經營

從2020年Podcast節目爆增形成「臺灣有聲元年」,到2021年初Clubhouse引發新型態資訊交流熱潮,產業界紛紛投入製播有聲內容、建置課程及平台,使用者也熱烈討論分享聲音內容。

文化內容策進院於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原訂推出「聲音跨界沙龍」,後因實體展會取消,改為採訪報導。專題聚焦世界到臺灣的有聲市場現況,邀請在聲音產業第一線耕耘的不同領域專業人士,進行最前端的分享。

系列專題不僅探討聲音經濟的國際趨勢與在地發展,更關注內容產製、聲音表演、版權專業、AI語音及平台經營的相關技術與議題。透過不同專業的相互撞擊,探索文本演繹的各種可能,認識聲音傳遞的豐富樣貌,以此助攻「文化內容」達產業化、國際化、整合化的目標。

▇有聲書篇:從影視表演到聲音表演:連俞涵+遍路

2020迎來有聲元年,女演員連俞涵在遍路文化的邀請下,為《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趙南柱的新書《薩哈公寓》錄製有聲書。

「如果朗讀的是繪本,也許可以增加更多的色彩,吸引小朋友的專注;可是思考到《薩哈公寓》是成人的長篇小說,光是閱讀時就已經有許多想法,比較殘忍的段落也會感到不舒服,所以我選擇帶有一點距離的朗讀方法……

在戲劇表現上,有時把情緒推到全滿,觀眾不一定會感受到。例如飾演自我崩潰的角色,若真的陷入、沒有控制力,觀眾很可能反而會無法進入情緒──他們沒有空間可以進來。」連俞涵說。


演員、作家連俞涵(秦大悲攝)

是演員也是作家,著有《女演員》、《山羌圖書館》、《一邊夢遊,一邊鎌倉》,有大量閱讀習慣的連俞涵,從「聽故事的人」變成「說故事的人」,她怎麼看待有聲內容?身為專業表演者,如何處理影視和聲音表演的差異?銀幕與舞台上的表演,和聲音演出之間有哪些不同?在錄製有聲書時,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可以與讀者分享?連俞涵喜歡什麼樣的有聲節目?有哪些愛書清單,會希望能投入數十小時去閱讀或朗讀?

遍路文化製作了眾多精彩有聲書,是國內出版業的先行者。面對不同屬性的作品,遍路是如何選擇適合的「朗讀者」?遍路現有的有聲作品中,朗讀者包括專業的聲音演員,也包括素人等級的文字作者或出版人。有聲書朗讀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有聲內容的編輯、行銷和朗讀者,如何分工及合作?

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擔任過各種形式的文字編輯,當過網紅經紀人,短暫任職過IP影視產業。她曾在受訪時提到,「有聲書編輯」對一本書的聲音/角色的想像以及詮釋的方式,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引領團隊打造一部有聲內容。製作過程中,或許聲音演員/導演對文本會有不同的詮釋,這類意見上的衝突應該如何溝通?在訪談中,兩人都針對她們的專業提出分享。

了解更多➤➤從影視表演到聲音表演:女演員連俞涵×遍路文化吳巧亮談有聲書

演員連俞涵(左)與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秦大悲攝)

▇配音篇:從聲音演員到聲音導演的有聲表演藝術

提起聲音工作,一般常聯想到聲優/配音員,也許有人聽過聲音演員/領班/聲音導演。聲音工作有哪些環節,各自負責的職務又有什麼不同?有聲書在製作技術和表演上,與其他文化作品(如影劇、動畫、遊戲等)的聲音工作有怎樣的差異?理想的有聲書作品有哪些必備要素?

日本有不少聲音演員/聲優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甚至成為學習與崇拜的偶像。形成這項文化的基礎是什麼?是不是需要備具一定的產業規模或特質,才能讓聲音工作者從幕後人員的身分,晉身為普受關注肯定、擁有主體性的專業者?台灣當前聲音工作的環境如何?


專業聲音演員、導演郭霖(左)與孫若瑜(張震洲攝)

本文訪問兩位配音界的專業配音員。偉憶數位錄音副總經理孫若瑜是資深聲音演員及聲音導演,擁有逾40年配音經歷,從電影盤帶時期便活躍至今,是國內外許多聲音表演界老師的老師。她是配音工會創始者之一,投入聲音產業數十餘載,培育英才不遺餘力。早期曾為動畫叮噹貓,和浴火鳳凰中幻獸嘟嘟「嗶波」叫聲配音而廣為人知。創立的數位科技公司專經營高品質聲音後期製作,好萊塢外語動畫片中文配音製作如《冰原歷險記》、《小小兵》、《馴龍高手》;本土高動畫電影製作,如《魔法阿媽》、《聖石傳說》等。

聲音演員郭霖目前是偉憶數位錄音業務經理、甜耳朵讀劇社創辦人、聲動創意Podcast製作聲音總監,認為無論是素人還是專業表演者,都能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舞台。知名的配音角色包括妖怪手錶、音速小子、傳說對決等。主持podcast「詩人說夢」,曾為《82年生的金智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有聲書配音。

郭霖曾在受訪時提到,相較於為國外動畫「二次配音」,錄製台灣原創作品反而可以有更多聲音表演的發揮空間。在有聲書的部分,又是怎樣的情況呢?當前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聲音工作懷抱熱情和興趣,對於有志學習或投入配音專業的朋友,兩人有什麼建議?從事聲音工作有什麼必要條件?目前有哪些管道與學習機會?

兩位專業聲音工作者與我們分享配音的專業,以及對聲音產業的未來觀察。

了解更多➤➤從配音到聲音導演:孫若瑜×郭霖談聲音表演的藝術

專業聲音演員、導演孫若瑜(左)與郭霖(張震洲攝)

▇科技篇:聲音內容的科技跨界,TTS的過去與未來

聲音經濟是時代趨勢,除了專業聲音演員錄製的有聲書,電腦科技也提供了快速簡便的文字轉聲音服務。語音合成(Text To Speech,TTS,文字轉語音)已有多年歷史,早期的盲人有聲書就有利用語音合成來錄製的案例。與人工錄製的有聲內容相較,語音合成的優點和缺點為何?

目前有哪些TTS資源可以應用在有聲書市場?假若出版社想借助TTS來製作有聲書,要如何進行?

電腦合成的語音往往會出現不自然的停頓或怪怪的聲調,技術上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將文字轉換為語音後,要如何控制諸如聲音表情、音色腔調等問題?碰到文本出現多語混用,或者諧音梗、網路迷因語、顏文字等狀況,TTS會怎麼處理?合成語音如何掌握文義脈絡?

不少科技公司提供客製化的TTS服務,假設我們希望製作以某個作家的聲音讀自己作品的有聲書,該如何進行?除了科技公司之外,學術機構有沒有相關的TTS研究?最近出版市場出現了幾部以台語創作的作品,如果想將這些文本用台語讀出來,目前的技術可以流暢產生出台語唸白的有聲書了嗎?

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王新民的專業領域包含語音處理、自然語言處理、多媒體資訊檢索及機器學習等,透過專訪,為讀者逐一解析聲音科技的目前進展與未來應用。

了解更多➤➤聲音內容的科技跨界:中研院研究員王新民談自然語音與AI應用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民

▇法律篇:你不可不知的有聲作品相關著作權問題

出版公司與作者的合約如果只取得紙本或數位出版的權利,是否可以製作有聲書?洽談國外有聲書版權時,合約上要注意哪些眉角?圖書館購買實體有聲書,是否可以出借給需要的讀者?盲人圖書館是否可以不經作者授權,將他人的書籍作成有聲書?小說出租店購買實體有聲書後,可以在出租店出租嗎?付費購買了有聲書之後,可以在公共場所、廣播電台、或者podcast上播放嗎?錄Podcast時想介紹喜愛的書籍內容,怎樣才不會觸法?想與同好分享,自己朗讀書籍製成音檔,放在網路上供免費下載,會有法律問題嗎?

有聲內容的製作與傳播熱鬧張揚,但一不小心也許會侵犯作者或出版者的權利。本文羅列了不同面向的可能疑問,邀請北辰法律事務所所長、台灣知名著作權專業律師蕭雄淋,為大眾解析有聲內容的相關法律案例和精彩知識。

了解更多➤➤有聲書相關著作權問答:北辰創辦人蕭雄淋律師來解惑

著作權專業律師蕭雄淋(張震洲攝)

▇市場篇:全球有聲書發展現況與經營數據

2019到2020年,北美與歐洲的有聲書都有20%以上的成長,據聞未來全球有聲書可望年年以27%的速率成長至2027年。急起直追的台灣和全球有聲市場的發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Kobo號稱是全球唯一不賣其他雜貨,「只專注在閱讀這件事情上」的書店。根據Kobo的資料,歐洲與北美的有聲書讀者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北美讀者女多男少,比例懸殊,歐洲則男女比例不相上下;年齡方面,北美55歲以上的讀者群占比將近7成,歐洲的重度使用者則落在25-54歲族群。台灣讀者的樣貌又跟其他地區有什麼不同呢?

曾任雜誌和圖書編輯、多媒體及數位書籍內容開發,從紙書到電書、從用看的到用聽的閱讀都曾參與其中的Rakuten Kobo Inc.內容部長胡惠君,與讀者分享樂天Kobo在經營全球有聲書平台之際,所觀察到的國際有聲書動態與趨勢,以及相關數據資訊。

了解更多➤➤全球有聲書發展現況與經營數據:訪Kobo內容部長胡惠君

Kobo內容部長胡惠君(張震洲攝)

▇文學篇:編輯與聲音演員的文本詮釋

Podcast普及帶動有聲書的聆聽需求,有人習慣利用通勤時間吸收新知,偏好簡短精練的有聲內容;有人則許願將經典作品製成有聲書,以便在開車、下廚、慢跑時聆聽。出版社如何照顧市場需求?

不管是童書、散文、奇幻偵探或自然科普,書有多少種,有聲書就有多少種。一本已在眾多讀者心中沉澱多年的經典文學,該如何以有聲的面貌展現?紙本書的編輯在將文本有聲化時,要顧慮哪些問題?有聲化書籍過程中,編輯對聲音/角色樣貌的想像如果與聲音演員或聲音導演有不同的詮釋時,該如何溝通,由誰主導?專業的聲音演員在錄製有聲書時,如何為每一本書規畫聲音的基本調性?

本文訪問長期經營翻譯文學線、2020年開展有聲書系列的麥田出版副總編巫維珍,以及專職聲音演員、聲音導演,參與過近三萬支商業配音作品的洪耀陽,分享從文字轉換為聲音的過程中,各種專業的詮釋與技藝。

了解更多➤➤文學如何有聲:麥田出版巫維珍 ft. 資深聲音演員洪耀陽

專業聲音演員、導演洪耀陽(左)與麥田出版副總編巫維珍

▇媒體篇:鏡好聽多樣化節目,用聽的一網打盡

2020年中國的有聲書數據中,不包含「得道」等知識學習app,光是有聲書、付費節目與課程,產值已達175.8億人民幣,相較2019年更成長了55%。有聲書的市場蓬勃發展,臺灣急起直追,擁有網媒/紙媒/出版社的鏡傳媒,也以「鏡好聽」加入有聲市場,以文學、新聞、幕後、評論等多樣豐富的頻道,架構出多元的聲音媒體平台。

Podcast、有聲書和有聲課程這三種服務的訴求和功能其實不盡相同,三項全包的鏡好聽如何規畫其中的市場區隔?除了現有的上百本有聲書之外,鏡好聽預計每月更新有聲書。其中由鏡好聽自製以及由出版社提供的有聲書比例是多少?假若擁有版權卻沒有足夠資源或經驗的出版社有意製作有聲書,鏡好聽會如何與他們合作?

鏡好聽期許成為專業的有聲書製作單位,去(2020)年5月開始招募人才,透過專業團隊為具有聲音基礎的主播進行不同方面的培訓。聲音主播培訓的重點是什麼?對聲音市場有興趣的朋友,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加入?

有聲內容主持人的風格及特質,是影響下載收聽率的重要關鍵。中國的熱門線上節目《羅輯思維》每年會提供會員《得到品控手冊》,傳授內容面的經營及技術攻略。除了專業培訓的聲音主播之外,鏡好聽如何遴選各個頻道的主持人選?有沒有既定的Podcaster養成教育規畫?好的podcaster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從媒體經營者的角度,鏡好聽如何維持或管控所有內容的品質?對於節目的立場和主張,有沒有任何規範限制?

聲音經濟雖然在全球市場備受矚目,但在臺灣還未形成穩定健全的商業模式,鏡好聽的營運及預期的獲利模式為何?Podcast節目依靠廠商贊助、有聲課程靠會員購買、有聲書依單本銷售,這些都是目前常見的獲利模式。鏡好聽較為特殊的設計是「收聽分潤」與「粉絲打賞」。內容擁有者(出版社/專家名人或機構單位)的分潤機制是什麼?粉絲如何打賞聲音主播?除了透過粉絲打賞,又如何透過收聽時數來分潤?在打賞和分潤之外,鏡好聽還會固定支付聲音主播薪資或工作費用嗎?

鏡文學聲音內容部總監徐淑卿,曾任《中國時報》開卷版記者、大塊文化主編、方所書店文化處總監,派駐中國多年。專訪中,徐淑卿與讀者分享在眾聲喧嘩的市場裡,聲音媒體的營運與擘畫,談到了鏡好聽對於未來臺灣有聲市場的評估預測,以及這樣的觀察會如何反映在鏡好聽未來的營運及內容規畫。

了解更多➤➤用聽的一網打盡:鏡好聽總監徐淑卿談聲音全媒體平臺內容規劃與經營

鏡好聽總監徐淑卿

▇平台篇:聲音媒介的亞洲市場現況與未來佈局:KKBOX+Firstory

Podcast在全球興起後,聲音以更多元的形式加入了搶占讀者時間的內容戰。立基臺灣、服務遍佈亞洲多國的內容串流平台KKBOX,在音樂之外也新增Podcast服務,2020年8月才進入Podcast市場,用戶聆聽Podcast的流量短期間已上漲了數百倍。

雖然有聲經濟當紅,但商業模式還未穩定,加上越來越多不同經營模式的平台加入競爭,KKBOX如何評估有聲內容的市場發展?未來將如何布局?同是聲音內容,但音樂和Podcast是本質差異很大的產品,KKBOX如何定位這兩種產品的內容屬性和聽眾群?它們的經營及獲利模式是什麼?

Podcast平台Firstory日前宣告與KKBOX結盟,兩者的合作將提供怎樣的聲音商機?結盟至今,合作上有什麼有趣的經驗或觀察?近日Clubhouse快速竄紅,包括特斯拉創辦人Elon Musk等矽谷知名人士,都使用並在上面創建即時聊天室,這波熱潮也快速延伸到台灣。如何看待Clubhouse興起的原因與特色?聲音社群媒體會有哪些不同的營運模式?

本文訪問了三位聲音產業中年輕但專業的工作者,包括曾任金曲獎、金音獎、廣播金鐘獎評審的柯亭竹,她是英國倫敦西敏寺大學音樂產業管理碩士,長期觀察華語音樂市場的音樂工作者,現任KKBOX內容創新研發處資深經理。

Firstory內容負責人洪群甯,曾任職媒體及社群分析,跨入聲音科技領域後,跟著夥伴一起用最猛的技術服務更多創作者。Firstory社群經理陳昱澄人稱「臉男」,迷戀聲音更喜歡聲音所承載的故事與觀點,主持專門討論Podcast產業的《聽音辨位》,目前在Firstory擔任社群經理。幾位年輕但專業的聲音產業工作者,分享了他們對於「聲音媒介」的觀察,以及對未來市場與技術面的預測。

了解更多➤➤聲音媒介的亞洲市場現況與未來佈局:KKBOX柯亭竹與Hostingstory陳昱澄、洪群甯分享

左起:Firstory社群經理陳昱澄、KKBOX內容創新研發處資深經理柯亭竹、Firstory內容負責人洪群甯(張震洲攝)


企劃:文化內容策進院、Openbook閱讀誌/責任編輯:周月英、吳致良、郭正寧、陳愷昀/視覺構成:大象設計、林鈺馨


【聲音內容.延伸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聲音跨界沙龍》從影視表演到聲音表演:女演員連俞涵×遍路文化吳巧亮談有聲書

受訪人:連俞涵
演員/作家,養一隻三花貓,幾棵小樹苗,住在老公寓裡,一邊演戲一邊寫字,一邊拍照一邊旅行。在各種身分間轉換,用不同的作品,傳遞一些溫度,希望可在大家心中輕輕共鳴。著有《女演員》、《山羌圖書館》、《一邊夢遊,一邊鎌倉》

吳巧亮
遍路文化執行長,擔任過各種形式的文字編輯,也當過網紅經紀人,還短暫混過IP影視產業。但堅持跨界不轉行,在出版文化圈打滾,現用數位文化產品練功。

***

問:2020年因為疫情而成為暫停之年,另一方面有聲內容(Podcast、有聲書、線上課程等)則蓬勃興起。有大量閱讀習慣的俞涵怎麼看有聲內容?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喜歡的節目/有聲書嗎?

連俞涵:我覺得不同平台的出現,就表示「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例如唱歌或跳舞),不用擔心任何平台的崛起會導致另一個平台的衰落──clubhouse崛起不代表有聲書就會沒人聽,podcast興盛之後Youtube也沒有因此空無一人。我認為每個東西的存在,一定都有它們的「目標群眾」,A成功了並不表示就要完全取代B,導致從此大家只能選擇A──你可以「都選擇」。

在我看來,有聲書應該就像小時候大家都聽過的「說故事錄音帶」──它們就是「睡前故事」,在當時代替沒空陪你說故事的爸媽。從這個角度來看,有聲書其實是以前就有的,我自己印象很深的,就是小時候聽過柯南.道爾的偵探故事。對小孩來說,爸媽的聲音就是最好的睡前故事;但當爸媽沒有時間,給了你可以聽超多次的福爾摩斯的錄音帶,小孩也還是可以不停從中吸收,挖出細節,培養出一個習慣。

任何產品新推出來的時候,大家都需要經過小小的時間並產生需求,因此對我而言,不論是視覺或聲音上的閱讀,都有可能因為新的平台、新的製作而加入。而且有聲書可以反覆聆聽、選取,例如你這次聽到第16分鐘時睡著了,隔天還是可以從第15分鐘開始聽;聽完之後覺得自己不夠熟悉故事,也可以再從頭聽一遍。現在與三年前讀同一本書,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有聲書也是一樣,故事一樣等著你,在某一個時段等著你開啟它。現在的人上班很忙錄,在無聊、空閒時如果不想放空,在開車、睡前或任何你獨自一人需要陪伴的時候,有聲書都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對我來說,最適合聽podcast的時候就是「做家事」的時候。從前可能我會選擇聽音樂,但現在則多了podcast這個選項。這是一個非常日常、不用太聚焦或專心的時刻,你甚至可以在聽之前就知道,聽完這集podcast,我的衣服就曬完了。

大家可能會說自己是podcast派、有聲書派、clubhouse派,但我認為你可以自己分配時間去做你的選擇,每個時段的需求也不太一樣。

我覺得在這個開始講究聽覺的時刻,聲音的傳達、接收資訊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元了。資訊爆炸的時代有時會讓人覺得混亂、資訊焦慮,但其實只要選擇自己喜歡或者習慣的接受方式──你不一定要馬上告訴自己要靜下心來聽有聲書,畢竟就像閱讀一樣,習慣是慢慢培養的,可以先從聽10分鐘開始,再慢慢聽到20分鐘。

不過,我最近因為拍片工作的關係,比較缺乏完整的睡眠,有聲書的部分目前比較偏向「線上試讀」,就沒辦法像小時候聽柯南.道爾一樣,一次完整聽個一年。

問:身為專業的影視/舞台劇表演者,2020年俞涵也跨足有聲書製作,錄製了韓國作家趙南柱的作品《薩哈公寓》。請談談銀幕與舞台上的表演,和聲音演出之間的差異。在錄製有聲書時,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

連俞涵:這也是我第一次錄有聲書,對我而說也是全新的體驗──畢竟以前我也只是「聽故事的人」,這次變成「說故事的人」,有一種身分互換的感覺。

因為作為演員,同理每個不同角色的心境、感受轉換也是很重要的功課。我在閱讀《薩哈公寓》的時候相當有畫面,一開始在嘗試用聲音轉換時,也想過如果是專業配音員,可能會選擇賦予每個角色一個新的聲音;但從演員的角度出發,我比較希望設定成「冷讀」。因為對我來說,這個故事比較平緩、陰暗,冷讀就可以把更多的想像空間留給讀者。再加上我也沒有聽過這類型的有聲書,所以就乾脆放手去嘗試,把自己設定為比較旁觀的說書人,讓聽眾自己去感受。

如果今天朗讀的是繪本,也許可以增加更多的色彩,吸引小朋友的專注;可是思考到《薩哈公寓》是成人的長篇小說,光是閱讀時就已經有許多想法,比較殘忍的段落也會感到不舒服,所以才選擇帶有一點距離的朗讀方法。

我覺得在戲劇表現上,有時把情緒「推到全滿」,觀眾不一定會感受到。例如飾演自我崩潰的角色,若真的陷入、沒有控制力,觀眾很可能反而會無法進入情緒──他們沒有空間可以進來。有時候演員就是在理性跟感性之間,先消化這些崩潰與殘忍的情節,再反過來給自己一條線牽引,用理性的腦袋處理感性的情緒跟身體,會更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內在。

我覺得冷讀也是這樣,如果把人物的情緒放滿,或許聽的人會覺得太刺耳、情緒太滿,反而讓人沒辦法去做其他事──當然不同角色之間的讀法,我也會有一點點區隔,但還是會避免有太多的情緒去影響讀者原來在進行的事(例如開車)。我會先設想聽的人會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場域,可以讓自己先調整成讓聽者也進入狀態的模式。所以我會先介紹自己的身分,用我自己的方式讀這一本書,也是讓讀者用另一個方法「看」這一本書。

面對不同屬性的作品,遍路是如何選擇適合的「朗讀者」?遍路的有聲作品中,朗讀者包括專業的聲音演員,也包括素人等級的文字作者或出版人。在和他們合作的經驗中,是否可以歸納出有聲書朗讀者的必備要素?

吳巧亮:我們選擇有聲書的朗讀者,一開始的先決條件就只是「講話口齒清晰」而已。這是第一個門檻,即使是素人,如果這一點做不到,只要聽十幾分鐘就會非常痛苦,會沒辦法帶領讀者到另一個世界。

另一方面,即便是作者本人,口齒不夠清晰也無法完成有聲書的錄製,因為一旦咬字不夠清楚、正確,讀者就需要仰賴紙本書。口齒不夠清晰的作者其實可以選擇錄製導讀或其他形式來參與,但內容部分還是要仰賴專業。

一般心理勵志類的有聲書,朗讀者只要咬字清晰就可以了。但只要是故事性較強的書籍,就需要聲音表現很強大的朗讀者,這時我傾向找專業配音員跟聲音演員。《傲慢與偏見》選了4位舞台劇演員來朗讀,因為這個故事是大家熟悉的,而且會聽這本有聲書的人,大概都已經知道內容──我只需要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文本會更有獨特性。我覺得未來更成熟的有聲書市場,應該會出現更多版本的選擇──因為每個聲音都有它詮釋不同的地方。

《薩哈公寓》選擇俞涵朗讀,當然也是因為看過她之前的表演。我認為她很會詮釋屬於社會底層的聲音,給人的距離與空間都十分恰當──你會覺得她站在你這邊,但不會因此剝奪了你在故事閱讀的想像力。

另一方面,我覺得配音員或者斜槓身分的聲音表演人,如果要加入朗讀有聲書的行列,必須是「平常就有閱讀習慣的人」──他們比起一般聲音演員,更能理解文字在傳遞的核心,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聲音是無法隱藏一個人的,所以往往他們對文字的掌握與理解,對於句跟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結的感受力也都很強。我認為一個人的聲音有他的靈魂跟氣質,能從聲音中感受到他平常都做了些什麼。

問:請問俞涵,面對同一部文字作品,影視化的說話方式和錄成有聲內容的聲音表情,手法上會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連俞涵:以前在劇場的時候,通常一個文本我們都會切成很多段,十組人都在演《羅密歐與茱麗葉》,每一組人唸或演出來的版本都不一樣。錄製有聲書跟演戲一樣,每個人的細節與可能性都不同。

以往的工作經驗,大家都會希望我的聲音乾淨、有節奏並且有情緒──因為接收到的工作指令就是這樣,這是他們的專業。但錄製有聲書的時候,有時會有不同的指示,聲音導演可能會希望有「輕鬆一點的聲音」、「冷靜一點的聲音」,各種狀態都可以調整,在放跟收之間不斷嘗試,就看我們怎麼溝通。

另外,有聲書的錄製時間比較長,大約錄製到第三個小時,即使聲音技術再厲害的人,都有可能有點啞嗓、音質跑掉,這就是「人體的限制」。如果之後有機會再錄製有聲書,我應該想辦法先讓自己的聲音維持穩定度,或是先設想好每一次錄製的段落進度,讓錄製的品質更好。

問:先前受訪時巧亮曾提到,「有聲書編輯」對一本書的聲音/角色的想像、詮釋的方式,都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引領團隊打造一本有聲書。但製作過程中,聲音演員/導演對文本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在合作過程中,這類意見上的衝突應該如何溝通?

吳巧亮:之前錄製《異鄉人》這本存在主義的小說時,曾經遭遇過很大的挑戰。因為卡繆寫作時很疏離冷漠,但小說主角卻是有感情的,所以在找錄製人選的時候變得很困難——字正腔圓的北京國語,常常會讓人聯想到早年廣播電臺主播的聲音,生氣勃勃、充滿朝氣,但《異鄉人》這本書不是要那種語言溫度,它需要一點外在式的冷漠、荒謬,甚至是「與我無關」的疏離感。偏偏這本具有高度文學性,若將錄音稿改到過於口語化,又會耗損這本經典巨擘的閱聽意義。在這種特殊語感的狀態下,要讓聽眾一聽就懂,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同事間經過了多次的討論議定。為了準確表達小說主角的情感,還要配合卡繆的文字,用冷靜的方式說出來,所以錄製人選挑了超、級、久。

最後挑到的聲音演員,光是開頭的錄製,我們前後磨合了三、四次。就像俞涵剛剛說的,我們會跟聲音演員說:「你不要這麼用力,要有一點荒謬。」可是《異鄉人》又是文學本質的小說,用字不是那麼口語化,所以聲音演員發音不標準的時候,真的會聽不到他在講哪一個字,耳朵必須張得很大──但我們又不希望聽的人需要張大耳朵,反而要是放鬆的。這之間需要來來回回跟聲音演員調整很多次,告訴他文本後面角色的本性是什麼,要引導到理想的效果真得很難。

又或者,之前做《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時候,我們都會在腦中先設定這是由輕快、明亮的女聲來朗讀,但我後來聽到國外有個非常好聽的版本,竟然是個中年男子的配音,才發現原來他們的設定是「爸爸唸故事給小孩聽」。

於是我開始設想,未來如果錄製第二個版本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也許可以找男性的聲音演員,對方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時我就會清楚告訴他,我們想要的效果、預設的原因是什麼。

問:有聲書的聆聽/錄製過程都非常長,一部有聲書動輒數十小時,聲音演員需要投入加倍的時間與心力和文本內容相處。身為閱讀愛好者,俞涵有沒有哪些愛書清單,會希望可以投入數十小時去閱讀/朗讀/錄製?

連俞涵:未來我想挑戰錄製資訊類的有聲書,例如最近在看一些跟人際關係、植物、生物相關的書──我睡前非常喜歡看這種書,它們都是一小篇、一小篇的章節,不會太有壓力。

另外,我也非常喜歡逛網路書店、二手書店或實體書店。有些書可能因為出版社的種種考量而絕版了,但那些書真的超級好看。它們可能是散文、短篇小說,甚至是詩集──我開始想像:這些文字絕版了,是不是可以用聲音再讓它活起來?而且這種篇幅比較短的文本,更接近一個單元、一個單元錄製,我也可以提前有更好的準備,確保我的聲音還是好的。

做完一個工作後,我總是會開始反省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可以讓它做得更好。我覺得任何一項領域成熟之前,我們做完都會成為一個經驗,希望它可以分享下去,然後慢慢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

問:相較於閒談性質的Podcast,有聲書的聆聽更需要專注,譬如遇到人物情節較複雜的小說,若以零碎的時間聆聽,可能不容易進入脈絡。請問巧亮,遍路在規畫和製作有聲書時,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引導讀者有效運用零碎時間享受閱讀,建立順暢的聆聽習慣?有沒有什麼撇步可以快速上手?

吳巧亮:原先我們的預設是,大家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聽有聲書,例如工作的時候聽《薩哈公寓》,前面的鋪陳或敘述,可以當作邊工作邊聽的背景一樣播放,到了劇情轉折處再專心聽。

後來我們公司做了一份調查,發現讀者聽有聲書的情境,以通勤時間的比例最高,佔了22%;其次是睡前18%與做家務14%,令我們意外的是──專心聽的讀者竟然也有12%。

但通勤、睡前以及專心聽有聲書的需求也可能不一樣,像文學小說的轉折劇情,的確比較適合專心的聽眾;睡前聽有聲書的讀者,也許也會像俞涵剛剛說的習慣,以資訊類書籍為主,需要3-5分鐘吸收一個小知識,就能安心睡去。

一開始我們會先幫讀者設想立場與狀況,例如某些書適合通勤或某些書適合家務,但其實每個人的狀態不一樣,還是要以讀者的聆聽習慣為主。

所以我思考的重點是:哪些書適合/不適合做成有聲書。如果是財經類或財報的內容,例如涉及表格計算複利,需要大量視覺去對照的,也許就不太適合。先前遍路做了一系列「40堂公開課」,因為是一個單元接著一個單元的內容,一節大約15分鐘(這是我們認為拿捏最好的時間),這就非常適合。

另外一種狀況是古代神話故事,例如希臘、羅馬等,因為人物、主要場景、戰爭地點不斷跑來跑去,聽者沒辦法馬上在腦中建構地圖或人物關係圖,這類作品就需要經過大篇幅的改寫或調動,才有可能變成適合聆聽的狀態。


 企劃:文化內容策進院、Openbook閱讀誌/文字整理:洪啟軒/責任編輯:周月英、吳致良、郭正寧、陳愷昀/視覺構成:大象設計、林鈺馨


【聲音內容.延伸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