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石芳瑜》我曾經視徐四金為偶像與知音
我曾經著迷於徐四金。曾經,過去式,連結的是一段深刻但如今卻感覺遙遠的心情。
我忘了第一次讀徐四金的小說是哪一本?但影響我最深的不是《香水》,而是他的第一本作品《低音大提琴》。我手上的書,版權頁標記的是1994年3月初版一刷,不像另一本《香水》,1995年已經是十刷了。而我閱讀它們的時間應該落在2003年,結婚第七年,育兒壓力沉重,而我試著上網排解苦悶,並且開起個人新聞台。

除了《香水》,徐四金的小說皆輕薄短小,百頁上下。彼時我讀書很慢,正適合填補育兒的瑣碎時光。
《低音大提琴》是一部獨幕劇,敘事者是一個低音大提琴手,一開場,他高傲、強調低音部在樂團裡的重要性。
「沒有第一小提琴,或是沒有號手、沒有鼓和喇叭、沒有其他樂器的樂團是存在的,可就是從沒見過沒有低音大提琴的樂團。」
接著,他卻慢慢流露出自卑,因為低音大提琴一般是樂團的襯底,沒有獨奏。對這位音樂家來說,低音大提琴是情人、仇敵,也是生命的絆腳石。他誠實且痛苦地承認:樂團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樂團裡控制的是殘酷的能力階級、可怕的既定階級、駭人的才華階級,還有那種依據無法推翻的自然法則與物理學所產生的振動與聲音的階級,你們絕對不要到樂團來!」
然而悲劇與痛苦不止於此,這位大提琴手暗戀上一位嬌小的女高音,一個屬於不同「階級」、他得不到的女人……
由於是部獨幕劇,一個大提琴手的自言自語,那感覺仿佛我當時獨自在家帶小孩,只能自個兒跟自個兒說話的樣子。更觸動我的是,大提琴手先是自戀自誇,但事實上卻是自卑且裹足不前,這多像是我的內心?
女高音除了代表愛情,同時也代表追求的事物、或自己到不了的位子與階級,而大提琴手對她癡迷已極。樂團音樂家是國家公務員,安穩的鐵飯碗,他究竟該終其一生安於自己的位置,或是試著創造不同的可能?
如果他將當晚的演出搞砸,向女高音莎拉大喊,「這會是多麼虛榮的一幕啊!在總理面前為她添光彩,而我則被解雇。」第二天消息會上報,他會被國立樂團趕出來,帶著一束花去見她……
故事結束在這裡:
「……我老了。我現在要上歌劇院大叫,如果我敢的話。注意明天的報紙!再見!
他的腳步聲漸行漸遠、漸行漸遠;最後,離開這個房間。房門碰的一聲關上了。此時音樂開始: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第一樂章。」
那年,我停在這一頁,久久不能闔上。像是聽到了關門聲,我決定離開房間,踏出了房門。而我當年追求的「女高音」,僅僅是試著把寫作當成一件重要的事,踏出人生的一小步罷了。然而這一小步卻帶我越走越遠,除了寫,更多是讀。我參加了文學獎、開了書店,一路改變了我的人生風景,而起點正是這本只有87頁的《低音大提琴》。
徐四金的小說還有《鴿子》、《夏先生的故事》,以及《棋戲》。每一本都很薄,但每一本都影響了一些人。

2004年,小說家袁哲生自殺身亡。2005年,寶瓶出版了袁哲生的紀念文集《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在輯二「文學觀點」中,便有三篇寫到徐四金:〈徐四金的長鏡頭〉、〈徐四金的秒針〉,以及〈最難忘的小說人物——夏先生〉。讀者於是知道袁哲生最喜歡,或是影響他最深的小說是《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背著他的空背包、拄著手杖,不管刮風或下雨,一年365天,天天不間斷地出來散步。「徐四金並不准我們走到夏先生旁邊,近距離地觀察他、揣測他,甚至了解他。」他並不直接描寫夏先生的生活,而是透過一個小男孩的眼睛讓我們偶爾「巧遇」夏先生。袁哲生在〈徐四金的長鏡頭〉裡如此寫道。
在一個暴風雨且下冰雹的日子裡,小男孩和他的父親開車遇見了夏先生。他穿著短褲、黑色的橡膠風衣,全身溼透了。小男孩的父親將車靠近他,搖下了車窗,外面的空氣很凍,於是父親向外呼叫:「您上車吧,我們載你一程!」但夏先生沒有反應,依然馬不停蹄地據續前行。最後,父親急了,打開車門對他大叫:「這樣你會沒命的!」
這時,夏先生轉向他們,倔強又憤怒地說出他在書中唯一的一句話:「那就請讓我靜一靜!」
故事最後,有一晚,小男孩騎單車在黑夜裡,恰巧目睹夏先生一步步慢慢走向湖心。他看得目瞪口呆,卻沒有一點行動,並沒有大喊:「夏先生!停下來!回來啊!」
兩個禮拜後,才有人注意到夏先生失蹤了,但小男孩始終沒有告訴任何人當晚他看到的事。他將這個祕密守住了幾十年……
「但我想並不是因為恐懼、罪惡感或是內疚,而是記憶中他在雨水中顫抖的雙唇和那句哀求的話語:『那就讓我靜一靜!』——這些都和我親眼目睹夏先生沉入湖裡的記憶一樣,讓我沉默下來。」
看到一個受苦的身影,決定給予尊重,並且保持沉默。當年我認為自己也會跟小男孩一樣。
我記得自己在部落格上寫下這樣的讀書心得。有位網友留言說:「他實在不懂夏先生在暴雨中為何拒絕幫助。」看到這則留言時,我真是嗤之以鼻,不予回應,有點看不起這位網友的領悟力。
關於夏先生不停地行走,除了村人認為的「空間的恐懼症」,我其實也不想知道真正的原因。然而他拒絕幫助的模樣,我想是出於一種自傲與孤僻,正如我自己。沉浸在自己世界裡,請你們這些不懂的人都離我遠一點。
我並不知道袁哲生自殺的原因,但那年我才發現自己也深深著迷於徐四金筆下的人物,應該也是出於憂鬱。只是我當時並不知道,也沒有求助醫生。我記得2002年電影《時時刻刻》上映時,我進了久違的戲院。看完時我非常震撼,且對戲中茱莉安.摩爾扮演的家庭主婦角色的任性作為感到憤怒,日後推想自己的反應,或許是因為她誇張了我也有的苦悶心情。
《鴿子》又是另一部奇特的小說,小說主人翁有著悲慘的童年和不幸的婚姻。後來他終於找到落腳處和銀行守衛的工作,安穩地過了三十年,最大的心願就是在退休之前買下他落腳的小房間。那是他的愛人,也是終身伴侶。可是一個炎熱的星期五早晨,一隻鴿子突然出現,這個入侵者讓他怕得半死,他想把自己鎖在房間,大聲向消防隊呼救……
徐四金藉著鴿子這麼軟弱、和平的動物,來描寫一個小人物的可笑、可憐與脆弱。
另外《棋戲》裡有三篇短篇,〈深度的壓力〉描寫一個年輕美麗的女畫家,因為一個畫評的一句無心的話:「她的作品裡缺乏一種深度。」畫評家寫完就忘了此事,但女畫家卻不斷地苦思什麼是「深度」,變得越來越怪異且無法作畫,最後香消玉殞。之後報紙寫了這條新聞。而那位評論家也發表了一篇短文,又重新評論了她的作品。荒謬的是他寫造成女畫家死亡悲劇的主因:「我不得不說:這都是源自那冷酷無情的深度的壓力啊!」
徐四金的作品總是寫出人的孤獨與不堪,以及世間的荒唐。更別說是最知名的《香水》,主人翁葛奴乙是何等冷酷病態的怪物了。
他總以不長的篇幅深刻地刻劃出人物的心理。我曾經在他的幾部作品中看到當時的自己:自苦、自卑與徬徨,以至於我曾經將徐四金視為我的偶像與知音。甚至他盡可能的避免公開露面,幾乎不接受任何採訪,也不接受別人對他的致敬與讚揚,這樣的行為也讓我深深著迷。而我想徐四金或許也像他筆下的夏先生,只希望別人離他遠一點,讓他靜一靜。
如今的我,好像變了一個人,這十幾年來,也讀了不少的小說,但我從來沒有忘記徐四金。我想,文學作品未必是心靈雞湯,未必能帶你走出憂鬱的湖心,然而只要有那麼一刻,你覺得有一個人懂你,彷彿看見你,那便是閱讀最動人的時刻。●
石芳瑜
圖書館系畢業後赴美讀傳播藝術碩士。在傳播界走跳幾年後,繭居育兒,並開始嘗試寫作。後創立永樂座書店,並至東華大學讀華文創作所。又因工作疲憊而結束書店,目前專心寫作,並為《閱讀的島》總編輯。曾獲若干文學獎,翻譯過一些書,並著有長篇小說《善女良男》、散文集《中間的人》等。
OB短評》#282 如熱抹刀劃開奶油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地底下的鯨魚
許閔淳著,印刻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裡的青春非常微小,非常薄脆,像被鎖鍊繫著的精靈,不斷地掙扎,不斷地求救,卻被圍觀的巨大生物說:好可愛呀!地底的鯨魚是潛意識的夢,浮窺之時,神諭乍現。【內容簡介➤】
●為失竊少女祈禱
Prayers for the Stolen
珍妮佛.克萊門(Jennifer Clement)著,黃意然譯,木馬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益
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裡,墨西哥女孩只有被當成男孩養大,才能躲過一劫,然而所有的荒唐與暴力,卻也都在勇往直前的青春前失去效力。這是一個充滿纏鬥力的故事,也是一本透視性別分配與國家邊界共謀的書。【內容簡介➤】
●黎明:短篇故事集
Seher
塞拉哈汀.德米塔斯(Selahattin Demirtaş)著,李珮華譯,南方家園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獨
土耳其的庫德族政治家在獄中寫出這批短篇小說,光是這個意象就令人心生敬畏。更令人詫異的是那種簡捷有效的敘事,不慍不火,直戳人心,像熱過的抹刀畫開奶油。這是國際公民都得看一下的必讀本,也再次展示了老老實實的寫法可以探抵的深度。【內容簡介➤】
●歐洲無聊日記
ヨーロッパ退屈日記
伊丹十三著,張秋明譯,大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1961年剛投身演藝事業的伊丹十三,至歐洲拍攝以義和團事件為背景的西方電影《55 Days at Peking》。返回日本後,伊丹將自己的歐洲(電影拍攝地點在西班牙和義大利)見聞寫成短篇札記,先是連載,於1965年單行出版。
伊丹的目光銳利,文字機巧幽默。60年代,東西強權冷戰未已,海外大眾旅行亦未成風,伊丹的眼光、筆調文風為日本大眾打開了一扇接觸歐洲時尚和文化的新視窗。經過55年,閱讀這部有意思的旅行見聞記,除了可以了解一代奇才伊丹十三,一窺半世紀前的西歐風貌,探知當時日本與西方文化碰觸所激起的火花更是一大樂趣。【內容簡介➤】
●今天就先醬
そのうちプラン
吉竹伸介著,曾鈺珮譯,行人文化,260元
推薦原因: 樂
有點簡單,有點微妙,有點無厘頭,有點療癒。每一頁都讓人不想翻頁、每一幅都想知道後來,如一本隨時隨地可以陪伴的深刻朋友。【內容簡介➤】
●讀冊真趣味
從懷舊老物件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
蔡元隆、黃雅芳著,秀威資訊,450元
推薦原因: 知 益
日本殖民政府帶來新式教育與公學校系統後,由學校這樣的機構發展出來各式各樣的制度、文化、新興主體。即使物換星移人事已非,也能透過留下來的物件追溯曾經的歷史細節,與意識形態的物質媒介。書中收集的歷史圖片、物件資料,對熟悉駒込武、許佩賢等學者對於殖民下教育研究的讀者來說,亦是很好的補充閱讀。【內容簡介➤】
●後疫情時代的關鍵趨勢
新冠肺炎重塑世界的五大思維
Politics And The Pandemic
伊凡.克雷斯戴(Ivan Krastev)著,劉道捷譯,三采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一本緊密接合現下全球疫情動態的文化評論小書,對疫情與防疫延伸出來的「居家民族主義」、集權政體等政治發展趨勢提出分析提醒。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是一本以當代疫情為例,討論既有政治哲學、治理術及全球化的思想書,以思考作為這波疫情相關討論的逗點,留下更多亟待發展的修正與討論。【內容簡介➤】
●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從經濟海嘯到瘟疫爆發,認清12大氣候風險與新生存模式
The Uninhabitable Earth: Life After Warming
大衛.華勒斯-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著,張靖之譯,天下雜誌,380元
推薦原因: 益
本書的犀利之處,在於鉅細靡遺勾勒出一幅氣候地獄變, 連帶把社會議題、哲學意涵一網打盡,雖說有助長恐懼之嫌,卻也恐懼得有理。節能減碳其實也沒那麼遙不可及,不過是環保意識、取用有節、不求把餅做大而已——所有的經濟理論都要重新思考了。【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