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3EP9》影視經紀林珊珊/賣故事的經紀人,做這行全台灣不超過5人
許多精采的影視作品均改編自小說、漫畫或散文,原創IP更是當前全世界公認文化內容產業的核心。一個好的故事,能同時改編成不同形態的文化內容,諸如電視、電影、遊戲等等。而好的故事要能傳達到閱聽眾面前,除了辛苦的創作者之外,也需要一位很厲(ㄋㄢˊ)害(ㄔㄢˊ)的經紀人。影視版權經紀人在台灣是新興的專業,據說目前台灣從事這項行業的人,一隻手能數得出來。除了要會看合約,懂談價錢,影視版權經紀人同時必須擁有出版跟影視產業的人脈,能與思考邏輯全然不同的雙邊團隊溝通。本集閱讀隨身聽的特別來賓是光磊國際版權的資深影視版權經紀人林珊珊。她待過公共電視、夢田文創、鏡文學,一路走來的各種歷練,讓她成了工作技能相當特別的職人。究竟這個行業有什麼獨特的眉角?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特別來賓:林珊珊
台北人。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現為資深影視經紀人。曾擔任公共電視購片企劃、夢田文創版權管理師、鏡文學業務經理等職, 2018年加入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負責統籌影視授權業務,有十多年以上出版、影視授權經驗。
▇本集精彩內容
-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對我的工作感到好奇,包括我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以前的同事。大家對藝人經紀可能比較熟悉,其實影視經紀也是類似的概念,差別在於經紀的對象不是藝人,而是一本小說或一個故事。
- 影視經紀的工作,是幫我們所代理的作品找到合適的舞台去發揮,可能是電影、電視劇或是舞台劇等等。因為出版的作品很多,需要在茫茫書海中,找出有影視改編潛力的故事或是小說,但因為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適合改編,所以我們的工作首要之務,就是廣泛與大量的閱讀,篩選出我們認為比較有影視改編潛力的文本。
- 在公共電視工作多年,一開始從後製助理做起,工作包括發翻譯、審稿、上字等等。大概做了兩年後,開始轉做購片,就是Buyer(採購)的工作。Buyer需要大量看片,尋找到優質的節目,之後便開始洽談、議價、簽約。雖然工作非常有趣,但以前會覺得這個經驗似乎很難應用在其他地方。尤其在台灣,除了公共電視以外,我過去覺得這項工作在其他電視台的發展相對有限。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過去長期買賣的交易經驗,對後來擔任版權銷售或是影視經紀,在議價能力上的培養,或是面對買家的心態,都有滿大的幫助。
- 蒐集情報也是我的工作,我很想要知道現在每個團隊手上大概有哪些東西?有沒有做過改編?過去拍過什麼片?又或者他們最近拿了什麼補助或徵案等。也想知道線上的導演或編劇,他比較擅長、偏好跟排斥的題材是什麼?我自己有建立一個Google表單,上面記錄了每位買家的基本資料、歷年作品、近年動態,以及他喜好的題材等等。
我承認自己是表單控,我還有另一個表單,詳細記錄了每一部我代理的作品、跟個別客戶的溝通紀錄。因為我之前做Buyer時,很怕Sales一天到晚問我說:「為什麼妳不買這個節目?」當我們提出評估的理由,他又不接受,過兩天又問,感覺真的很差,所以我會告誡自己,如果有一天要賣東西,絕對不會這樣對待客戶。表單幫我記錄哪本小說曾經給哪些買家評估過,無論最後有沒有真的合作,評估意見對我來說非常珍貴而重要,對我日後的推薦很有幫助。
- 過去我們常跟出版社的夥伴提到:「不能用出版的眼光,去篩選適合改編成影視的作品。」有些作品適合出版,但不那麼適合改編,第一個比較常見的誤解,是大家以為奇幻在影視版權很好做,也很容易賣。因為想像的場景很大,特效很炫,但大家忽略了腦海中想像到的東西,在影視製作方眼中代表著燒錢。譬如改編自吳明益的小說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只有10集的電視劇,製作成本就超過兩億。
奇幻或特定歷史場景的作品,或者推理懸疑故事常出現的雙主線、多重視角,或敘述詭計,在閱讀上沒有障礙,但在影視呈現上,會增加很大的難度,特別是在改編上,可能會出現觀點不夠集中的問題。電影通常是單線的敘事,線性的,所以非線性或複線敘述,難度相對會變很高,改編上也很費勁,不會如出版方想像得容易。
- 我自己常常跟出版夥伴提到的是,改編有時候需要很好的「高概念」,或一個比較立體、容易引起共鳴的人物設定。例如我們代理的韓國小說,賣了二十多國版權的《82年生的金智英》,或者描繪特殊年代氣氛或共同的時代記憶,如《天橋上的魔術師》。
「高概念」是從英文high concept翻譯過來的,指一個明確的賣點,比如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裡的一則短篇〈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篇名就是高概念,談金錢可以買到時間的世界觀。這樣的題材,在影視端是非常受歡迎,也容易受到串流平台的青睞。
- 除了獨特的高概念,特殊的人物設定或年代氛圍,還有一種含金量特別高的代表,就是同時具備以上多項特點,並且還有其他特點,像文字有畫面感,或對白的轉換度非常高,可直接變成劇本的一部份。譬如鍾曉陽的《遺恨》,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都是這樣的例子,它們都具備了文字的畫面感、節奏感,並且有特定的時空,故事設定也特別。《遺恨》談香港後移民時期的故事,《炒飯狙擊手》則從尹清楓疑案改編......
這兩本小說為什麼能成功走入美國市場?大家可能常會忽略一點,如果我們手上沒有這些作品的翻譯,買家是沒有辦法評估的。《炒飯狙擊手》我們很早就請英國譯者譯出全書英文譯稿,《遺恨》也是請了一位我們合作多年的譯者,翻譯正在進行。因為前期的準備,有這些翻譯材料給買方評估,這也是成功走出去的原因。
- 江鵝《俗女養成記》朗讀:
後來我明白,其中一種我小時候無法理解的東西,是寂寞。每個人面對生命的盡頭,有他自己最終極最私密的寂寞。死亡對任何活人來說,從來不是一翻兩瞪眼的已知,而是隱身在黝暗之中的未知,要獨自走上這樣一條陌生道路,沒有人能不寂寞。即使有信仰,有心理預備,有旁人陪伴,那份寂寞一樣挾帶在血液當中,循環在七竅六腑。不得不擁抱這份寂寞,大概是我所見過,阿公和阿嬤的人生中最困難的一課。●
- 【延伸閱讀】書評》遺恨自成傳奇:淺評鍾曉陽《遺恨》的新意
- 【延伸閱讀】書評》江鵝、趙南柱與劉芷妤,台韓六年級作家女力爆發
- 【延伸閱讀】女紅三鐵.Round 1》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ft.才女江鵝、柳丹秋、黃麗群
◆下集預告,第3季最終集 ◆特別來賓: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 周易正/聚焦地方:在地職人出版實驗+集資找新讀者+譯介地方創生書籍+地方刊物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話題》日本的純愛典範,愛妻藝術家高村光太郎文集《愛與哀愁的道程》
十和田湖是日本東北最受喜愛的旅遊行程之一奧入瀨的終點,是歷經20萬年多次火山活動形成的湖泊。1953年,湖畔矗立起一座高約2.1公尺,兩位裸體少女面對面的銅像,名為「乙女之像」,是十和田湖國立公園成立15周年紀念。雕像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畫家及雕塑家高村光太郎(1883-1956),作品的原型,是他深愛的亡妻智惠子(1886-1938)。
智惠子與高村是現代日本的純愛典範,但他們絕不是兩個人生勝利組的結合,而是一對為了藝術甘於貧賤的夫妻。高村是東京美術學校第一代教師高村光雲的長子。雕刻職人出身的光雲原本期待長子繼承家業,未料光太郎留學歐美歸來,不僅與父親的藝術觀大相扞格,更拒絕美術學校教席、嚴厲批判父親作品,甚至自立工作室。正值他領導東京藝壇革命之際,高村與來自福島漆原知名釀酒家的長沼智惠子相戀,1914年底,兩人不顧雙方家族反對開始同居,從此陷入經濟困頓的生活。
從高村的散文〈智惠子的半生〉可得知,智惠子雖然是一位引領風騷的進步女性與藝術家,卻在兩人的同棲生活中,承擔了絕大部分家務,竭盡所能讓高村工作不間斷,甚至縮短自己的創作時間,到頭來只能織布,兼做一點植物染。只是好強的智惠子,絕口不提放棄油畫創作。
高村筆下個性有著內在生活潔癖的愛妻,同時淨化了丈夫的汙濁,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最後因娘家被素行不良的弟弟繼承後搞到破產,遭受嚴重打擊。以往智惠子每年總要回到阿多多羅山下兩、三個月調養生息,仰望東京沒有的天空。43歲後一家離散,不到兩年,智惠子出現諸多精神病徵兆,46歲自殺未遂住院,確診精神分裂症(現改名思覺失調)。
高村竭盡所能拯救支持他創作的女神,無論是讓智惠子入籍高村家、回二本松溫泉地,抑或前往千葉九十九里濱妹妹家療養,都無法穩定病情,最後只好住進南品川的詹姆斯坡病院,度過人生最後三年的歲月。
最後住院期間,儘管病情反覆,智惠子仍透過剪紙留下了許多作品,且幸運地躲過戰火蹂躪。1951年,高村為她在東京舉辦首次個展。
但是真正感動千千萬萬日本人的,是1941出版的《智惠子抄》,收錄高村為智惠子寫了30年的情詩。不僅問世以來有多種版本,單單新潮文庫版已累計127刷。佐藤春夫曾將它改寫成小說,也曾被改編為舞台劇、廣播劇、電影和各種音樂作品,知名演員原節子、岩下志麻都飾演過智惠子。
可是,《智惠子抄》的中譯卻晚了六十多年,直到2017才有簡體中文版問世。緊接著,我們更有了倉本知明(2019)和吳繼文(2020)翻譯的繁體中文版。兩個繁體版本各有擅長,但吳繼文版《愛與哀愁的道程》更帶給讀者兩大驚喜。
這部作品彙集了高村的《回想錄》、《智惠子抄》及《山之四季》,企畫和選文深度都無懈可擊,禪修的部分很能與高村相呼應,延續了那個時代的氛圍,文學性極高。
除了優美的譯文之外,高村記述家族長輩行誼的《回想錄》,讓我們初次窺見幕末明治年間,雕刻如何從民間技藝走進學術殿堂。而更大的閱讀享受非高村的山居歲月隨筆《山之四季》莫屬。這段長達8年的隱居生活始於1945年5月,高村位於東京的工作室遭轟炸,作品盡失,於是疏開到花卷市區的宮澤清六(宮澤賢治弟弟)宅,後又因安全故,輾轉至市郊太田村山口部落草庵。或許戰時的高村發表過許多愛國詩,促使他選擇終戰後續留鄉村,直到1952年10月,因「乙女之像」委託案,才回到首都重新開工。
今年春天我原預定再遊花卷,就是要去高村位於市郊的舊居,以及附近的紀念館參訪,卻因新冠病毒疫情延宕至今。因此,當我看到《愛與哀愁的道程》,便迫不及待讀了起來,猶如親歷美麗的日本原風景。
若想親炙高村的作品,除了飛到日本東北,還可以到訪東京台東區的朝倉雕塑館。朝倉文夫(1883-1964)是和高村同年的知名雕刻家,也是高村身為嚴厲的藝評家少數稱讚過的同行。朝倉惺惺相惜,買下高村的作品「手」收藏,也是高村少數沒被戰火毀掉的作品。●
作者:高村光太郎
譯者:吳繼文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ちえこしょう
作者:高村光太郎
譯者:倉本知明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高村光太郎
號碎雨,日本近代著名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出身於藝術世家,父親高村光雲。早年前往西方遊歷,學習雕刻,歸國後正式開始詩歌創作。初期醉心於「頹廢藝術」,後投身於白樺派和民眾詩派的文學活動,是日本新詩運動的重要人物,被譽為「日本現代詩之父」。著有詩集《道程》、《智惠子抄》、《典型》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