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惡與創造,邁向自立的契機:談雍.卡拉森繪本《女孩與頭骨先生》

在進入故事之前,我得先誠實告訴大家一件事:雍.卡拉森(Jon Klassen)的繪本,不是每一本都能說服我。但是,他改寫自中歐提洛爾(Tirol)民間故事的長篇繪本《女孩與頭骨先生》,可以!

打從我翻開第一頁,就渴望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下去。雍・卡拉森一貫冷風颯颯、不禁讓人多打幾個寒顫的準確圖畫,不僅為這個古老的故事點火加溫,讓故事更添緊張懸疑感,他在故事結局的大幅度改寫上,添薪再加溫,給出了全然不同的民間故事新童話。

《女孩與頭骨先生》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某個晚上,在深夜時分,
當所有人都沉沉的睡著時,
歐提拉終於逃跑了!

歐提拉不停的往前跑,
她穿過樹林、爬過山丘,
她跑了好久,
整晚沒有停下腳步。

跑著跑著,歐提拉開始聽到
呼喚她名字的聲音,
她分不清到底是有人在叫她,
還是耳邊的風聲。 

「歐提拉啊⋯⋯」
「歐提拉啊⋯⋯」 

突然,歐提拉被掉落的樹枝絆倒,
歐提拉俯臥在雪地。
她沒有立刻爬起來。她再也跑不動了。
她試著想尋找那個呼喚她的聲音,
不過,沒有聽到任何聲音。

歐提拉俯臥在雪地,
黑暗中,靜默無聲,
她流下眼淚。

➤獨特的氛圍掌握

歐提拉是一位逃離原本生活的女孩,逃亡的過程中,她來到一棟巨大又古老的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顆「雪白的頭骨」,頭骨沒有骨碌碌轉動的眼球,沒有故作和善的笑容,甚至沒有身體,但頭骨講話卻異常客氣。而女孩歐提拉的眼神沒有透露一絲絲恐懼,需要躲藏和休息的歐提拉請求頭骨讓她進入房子裡避難,頭骨爽快的答應了,並且帶著歐提拉參觀這棟看似廢墟的老房子。

他們陸續走向大廳、壁爐、溫室花園房,來到一個牆上掛滿面具的房間。然後,他們慢慢走向地牢、塔樓、塔頂、陽臺。他們在過去常舉辦舞會的宴會廳跳舞,頭骨告訴歐提拉,「這麼多年來,你是第一個發現這棟房子的人。」

歐提拉對所有未知的事物感到很好奇,她與頭骨間有問必答的互動,都讓歐提拉慢慢加深對頭骨的信任感。而頭骨對房子的一切叮嚀,歐提拉也都聽進了心裡。這份難得的信任,讓他們對彼此坦露心事:

「你說你是逃走的。」頭骨問。
「是的。」歐提拉說。
「你不希望他們找到你。」
「是的。」歐提拉說:「我不希望。」

「如果你想要的話,晚上可以待在這裡。」頭骨說。
「我非常希望。」歐提拉說。
「有一件事我必須告訴你。有一個枯乾的骨架會到這裡來,到這個房子裡。」頭骨說。
「它是一個沒有頭的枯骨架,它會在房子裡到處繞行尋找我。當它找到我,就會來抓我。」
歐提拉定睛看著頭骨。
「你不想讓它抓到,對吧!」
「是!」頭骨小聲的說:「我不想。」

夜晚,整棟房子又暗又安靜,頭骨提醒歐提拉把握時間入睡,因為不久,枯骨架就會來了。三更半夜,房門被推開後,有個聲音不停的哭喊著:

「給——我——那——顆——頭——骨!」
「我——要——那——顆——頭——骨!」

➤童話故事中善惡並不兩立

後來,雍.卡拉森版的《女孩與頭骨先生》發生了許多事,不僅讓讀者釋放了心底的恐懼,也改變了歐提拉的一生。故事中的歐提拉是否藉由對枯骨架展開的一系列行動,投射出自己內心積壓已久的陰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歐提拉身處在恐怖中仍有勇氣去行動,這行動本身就是她重獲新生的契機。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等書裡均提及,「所謂的兒童文學,不只是寫給兒童看的。兒童文學也適合大人閱讀,而且,它遠比凝聚了複雜寫作技巧的文藝作品,更能夠碰觸到『靈魂的真實』。就像古老的諺語『7歲以前是神的孩子』所說的,孩子接近神,也接近靈魂。」

在《孩子與惡》令人印象深刻的「惡與創造」篇章裡,河合隼雄認為,「在孩子能夠自立之前,必定會經過『反抗』的階段。創造性高的人,他們反抗的程度和其他人不同。而且不只是反抗,有時候甚至會有『惡』發生,而成為某種邁向自立的契機。」難怪故事中的歐提拉在行動時,她的眼神總是充滿了篤定的自信。

1975年,美國奇幻小說家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曾發表一篇論文〈孩子與陰影〉(The Child and the Shadow),探討兒童內心的黑暗力量與此類奇幻故事的深層用意。勒瑰恩認為,「童話故事雖然沒有『對』或『錯』的分別,卻有判斷對錯的不同標準。或許,最好的說法是『恰當』(appropriateness)。」

勒瑰恩以古老的格林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Hansel & Gretel)為例,「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說把一位老太太推進火爐裡,是道德正確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童話故事的情境下,用原型的語言來說,我們可以確信這樣做可能是『恰當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巫不單純是個老太太,葛麗特也不單純是個小女孩,兩者都是精神因素,是複雜靈魂的組成元素……在童話故事中,『惡』並不是與『善』截然相反的東西,而是與善密不可分,就像陽陰符號(yang-yin symbol),其中一者不會比另一者還要偉大,人類的理性和美德也不能將兩者分開,並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

卡拉森在《女孩與頭骨先生》故事中,不忌諱真實呈現出歐提拉對枯骨架的「惡行」,因為那正是歐提拉反抗後邁向自立的契機,同時也是歐提拉對頭骨先生的「善舉」。或許,那也是卡拉森在後記寫下的,故事在他大腦中完成的自主變形,「一年多來,我的大腦改寫了這個故事卻沒有告訴我。我喜歡民間故事,因為這就是民間故事應該有的樣子,這些故事就是會改變成說故事的人想講的內容,你不會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故事。」

闔上書,我的腦海中仍不停的冒出歐提拉和頭骨先生的對話:
「我不希望(被他們找到)。」
「我非常希望(待在這棟房子裡)。」
「我不想(讓枯骨架找到我、抓到我)。」
「我希望(你能留下來)!」

在有限的生命中,若你有某些內在的想望和渴求,你願意相信,黑夜過後,白天仍會到來,那麼,這個充滿人性考驗的童話故事,最終會為你帶來好些溫暖。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女孩與頭骨先生
The Skull:A Tyrolean Folktale
作者: 雍.卡拉森(Jon Klassen)
譯者:張淑瓊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雍.卡拉森

雍.卡拉森生於加拿大,現居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曾為動畫長片、音樂錄影帶和雜誌書刊等繪圖,為一知名插畫家和設計師。

雍.卡拉森曾說,他最喜歡的工作就是講故事。他認為說好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被圖像帶著走,就像有股神祕力量讓讀者一開始就「入戲」,而不需要另外有人告訴他們該往哪裡走。這是卡拉森一直在創作上致力達到的目標。

他曾在夢工廠動畫製片公司做設計工作,並參與過萊卡動畫公司的《第十四道門》,以及《功夫熊貓2》等大型動畫電影。他為英國廣播公司BBC設計2010年在溫哥華舉辦的冬季奧運會廣告動畫,贏得英國最大動畫獎——影藝學院獎。

2010年,他以《Cats’Night Out》一書榮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2011年,《我要找回我的帽子》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獲得 2012年美國蘇斯博士獎銀牌獎,成為童書界最受矚目的閃亮新星。2013年更以《這不是我的帽子》榮獲美國凱迪克獎金牌獎和英國凱特格林威獎等共計 19 項獎項。同年,由他繪圖的《神奇的毛線》也拿下美國凱迪克獎銀牌獎。他成為自凱迪克獎創獎以來,1947年之後,唯一同時拿下金、銀牌雙料殊榮的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06 12:00
童書短評》#138我有問題!陪伴孩子解決生活的疑難雜症

清爽小武士

さっぱり ざむらい
文、圖:吉村亞希子,邱瓊慧譯,小魯,3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水跑進眼睛哇哇大叫?這邊忘了沖那邊忘了洗?關於孩子洗澡的各種疑難雜症,就交給忠心耿耿、體面又俐落的清爽小武士來指導。照著簡潔祕訣一步一步做,一點也不難,而且超奏效,再也不會浴室如戰場了。這本書運用討喜的日本文化元素,以輕鬆不說教的方式講解健康衛生知識,翻譯用詞生動,圖像也超可愛,孩子肯定會買單。內容簡介➤


《清爽小武士》內頁(小魯提供)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

兒少照顧者的重生日記
私だけ年を取っているみたいだ。 ヤングケアラーの再生日記
文、圖:水谷綠,陳令嫻譯,遠流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11-18歲)
這本書道盡兒少照顧者的痛苦心聲, 震撼的書名,述實的內容,讀完後心疼不已。面對思覺失調症的媽媽、鴕鳥心態的爸爸、失智的祖父與年幼的弟弟,主角小唯別無選擇犧牲童年,扛起了所有的親職家務,長年忍受不定時炸彈般的情緒暴力。雖然她也曾經崩潰、吶喊、出走,卻還是在社會制度與家庭責任的層層牽絆下又回來。這道以愛為名的沉重枷鎖,解開真的好難。長大的小唯終於穩住自己的人生,盼這本書帶給相同處境的孩子們自助與求助的勇氣,切記善待自己,走向生命另一頭的光亮。內容簡介➤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內頁(遠流提供)

最盛大的運動會

不只奧運,還有關於運動的一切
Il va y avoir du sport!
菲利浦・納斯曼(Philippe Nessmann)著,蘿拉・里昂(Laura Lion)繪,許少霏譯,小木馬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巴黎奧運看不過癮的話,就一起來狂嗑這本書裡的運動歷史、趣事、紀錄以及滿滿梗圖吧!從運動的起源發展到場地服裝設計,從耳熟能詳的球類、田徑到新穎現代的賽車、下棋、電競,還有一大堆令人匪夷所思的丟鴨球、槍擊活企鵝等古老競技,這本知識書全都一網打盡。深入淺出的文字配上繽紛動感插圖,讓人越讀越帶勁,即使書中很多例子都是法國人物與術語,也不妨礙閱讀理解,反而學了很多趣味又應景的知識呢。內容簡介➤


《最盛大的運動會》內頁(小木馬提供)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做?

用心理學認識自己
내 마음 탐구 생활
Little Bear著,游芯歆譯,台灣東販,4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這本書用漫畫圖解與陪伴口吻的親近方式,把看似艱澀的心理學理論拆解成青少年聽得懂的日常用語,冷靜不賣弄,實用不囉嗦,讓孩子在面對人際交友、夢想探索,以及網路世界種種虛擬辨真難題時,願意把自己的心事再摸得深一點、透一點,並把書中的具體建議拿出來想一想、用一用。在被支持被理解的狀態下,把厚實理性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成長利器,每做一次觀察練習,心靈就更強大一些,面對成長不再那麼徬徨無助。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睡覺?

寶貝的第一個Q&A
Why do I have to go to bed?
凱蒂.黛恩絲(Katie Daynes)著,瑪塔.阿瓦雷.米格恩斯(Marta Alvarez Miguens)繪,謝維玲譯,臺灣麥克,360元
推薦原因: 圖   創 
適讀年齡:0-3歲、學齡前(0-6歲)
熄燈時刻趕快出動這本書,帶著孩子手眼並用,一起解密關於「睡覺」的好多「為什麼」,一次滿足旺盛好奇心與睡前儀式感。柔和宜人的圖像線條、親切有趣的生物知識,恰恰符合小小孩的閱讀與遊戲胃口。動動小手指翻出藏在紙頁後的答案,驚奇乍現眼前,睡覺這件事原來如此重要又有趣呢!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睡覺?》內頁(臺灣麥克提供)

蟲蟲地鐵

ムシてつ
牛窪良太著,劉子韻譯,小光點,38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歡迎光臨蟲蟲地鐵。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彩繪、急行、雙層列車以及四通八達的蟻線、蚯蚓線等軌道供君搭乘。月台蟲來蟲往請小心,車廂內請收起翅膀再就座,也可逛逛蟲聲鼎沸的美食商店街喔。小昆蟲迷、電車迷、地圖迷們絕對會喜歡這本書,開開心心把自己縮小變身融入故事裡。抬頭可見條理分明標誌,腳下感受奔馳往來震動,在旅程途中了解蟲蟲朋友們的習性。一路驚奇藏在井然有序的圖像裡,對照人類地鐵一點也不遜色呢。內容簡介➤


《蟲蟲地鐵》內頁(小光點提供)

原來發明筷子,不是為了吃飯!

日常用品進化論1
吳宜蓉著,yunin tsai繪,國語日報,33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達文西400年前就想戴隱形眼鏡、國民零食「乖乖」造型來自墨西哥奧運、短裙及高跟鞋從來不是女生的專利……這本書列舉出17種手邊常見的日常小物,用清楚的時間軸序、說故事般的輕巧口吻、以及圖文並茂的版面,一一道來每項物品的前世今生故事。內容豐富跨越歷史、科普、生活等領域,許多小祕辛與冷知識讓人嘖嘖稱奇,發現原來歷史其實就在生活裡。內容簡介➤

SDGs就在你身邊繪本套書

家庭X社區X學校實踐指南
身近で取り組むSDGs(全3巻)
WILL兒童智育研究所編,CHO-CHAN、azumi saitou繪,李佳霖譯,親子天下,108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讀完這套書,不再覺得SDGs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每天一睜開眼、家門內外都做得到的舉手之勞。例如廚房就是實現性別平等、聰明消費的最佳場所;上課好好學、下課好好玩、午餐好好吃,就是實踐優質教育、夥伴關係、消除飢餓的最簡單方式。甚至出門逛街走路購物玩樂,也能隨時隨地做出聰明選擇愛地球。幽默淺顯的圖像非常適合孩子閱讀,一個跨頁就是一幅主題情境插圖,上頭清楚點出可以對應的目標與行動,讓小朋友可以按照顏色找提示、動手做,一點也不覺得難,把對環境與人的關心,落實在日子每一刻。內容簡介➤


《SDGs就在你身邊①家庭實踐篇》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SDGs就在你身邊②社區實踐篇》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SDGs就在你身邊③學校實踐篇》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1EP2》在海一方書店主理人羅秀芸/900公里的聖雅各朝聖之路 ft.《洄游,成為海》

2020年疫情初起時,羅秀芸(娃娃)以9個月的時間,在蘭嶼親手打造了當地第一家獨立書店「在海一方」。兩年後的秋天,她啟程前往歐洲,踏上「聖雅各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用37天步行了900公里,完成這趟旅程。今(2024)年8月,她將這段旅程的日記整理出版成書。為什麼她會選擇在蘭嶼開書店?又為何踏上朝聖之路?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種在心裡的徒步旅行

主持人:你是怎麼知道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為何會對它感興趣呢?

羅秀芸:2016年有一部德國電影《我出去一下》,主角是喜劇主持人,因為生病被醫生要求說:你得要休息一段時間,不要再工作了。朋友告訴他有這麽一條路,他很好奇,就出發去走,上路之後有許多奇遇。那時候我看完覺得很有趣,居然有這樣的一條路,還是用徒步的方式。後來也陸續讀到其他走朝聖之路的書,還有《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講的是美國太平洋屋脊,也是徒步旅行。然後徒步旅行就在我心裡面種下了一個種子,覺得有一天我也要這樣子去走。

➤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主持人:講到開書店,或許很多人都動過這樣的念頭,有些人也實際去做了。但是你為什麼會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開書店呢?

羅秀芸:我覺得是滿特別的際遇。最初只是想離開台北——我住過南部、中部、台北,只有東海岸沒有來過。剛好當時蘭嶼有個工作機會,就想來這裡工作,換個環境。

想要開書店是後來慢慢萌生的念頭。有一次跟朋友聊到,蘭嶼還沒有書店,朋友鼓勵我不妨試試看。後來很幸運的有一塊空地可以承租,我當時想了想,好像沒有什麼不可以,就租了這塊地,著手蓋這家書店。彷彿一切都是宇宙安排的,沒有自己刻意去選擇。

➤是書店,也是樹洞

主持人:你在蘭嶼的工作是什麼?作為一個遊客去蘭嶼旅遊,跟在那裡生活、工作,有什麼不同呢?

羅秀芸:開書店之前的工作是企劃以及兼任地方記者,那時候做的許多事情,是類似協助保存或延續傳統文化等。

當時我觀察到,蘭嶼雖然有鄉立圖書館,地方團體也有設立圖書館,可是關於蘭嶼的傳統文化方面,我覺得在紙本書的典藏做得還不夠,所以我想如果有家書店的話,或許可以保存一部分的文獻資料,讓有需要的人來到這裡,或者當地的居民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去查找翻閱。

主持人:所以書店是比較針對在地人還是外來的觀光客呢?

羅秀芸:一開始是很希望做到在地的閱讀推廣,但也知道居民還比較沒有建立閱讀習慣,這裡有閱讀習慣的年齡可能介於40歲到60歲之間,是比較年長的一輩。他們私下會交流分享,冬天旅遊淡季時也常常會來書店走走。夏天來的還是旅客,或是在這裡打工換宿的小幫手居多。

但我也漸漸發現,來到書店的大部分居民,可能過去不知道什麼是獨立書店,也不一定有閱讀習慣。他只是有點空檔時間、或是有點無聊,需要找個地方靜靜的坐著而來到書店,這裡變成有點像樹洞的地方。之後他們可能會跟我分享說,走進這家書店後獲得什麼,也開始會看書。


座落在林間海濱的獨立書店在海一方。(在海一方書店提供)

➤換我出去一下,尋找自身內在的恐懼

主持人:你是在2022年的秋天去(走朝聖之路),是因為當時有疫情,觀光客比較少,也即將進入秋冬淡季,所以安排這趟徒步旅行嗎?

羅秀芸:我打算離開的時候還在夏季,可是就是那一年,我覺得自己非得出去走走不可。

這8年來我換了工作、到了蘭嶼,然後開了一家書店。可能因為在這裏是很接地氣的生活,也直接面對生存的考驗。我慢慢體會到人跟土地的關係,也在山海映照的過程中終於看見自己,更能理解自己的渴望或需求。

我想要從現有的生活中拉開距離,確認過去追尋自己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漏掉什麽?為什麽我一直覺得還有不足?我內在的恐懼是什麽?

當時我最要好的朋友說,他一直很好奇我在蘭嶼生活究竟是什麽樣子,我就邀約他來蘭嶼住,願意的話也可以幫我照顧書店。我們就做了一場交換,他從台北來到這裡生活跟開店,然後換我出去一下。

➤慢慢走,總是會走到

主持人:怎麽去準備這趟旅行的呢?

羅秀芸:那時候有加入網路的朝聖之路社團,主要是看大家出發前會怎麼做,怎麼準備衣服鞋子背包食物、打包行李。

本來有擬了一個步行練習計劃,每天至少走10或20公里,讓自己習慣走路。可是那年實在太忙,我根本沒有練習。在我茫然地想說快要出發了,我都沒有練習,該怎麼辦的時候,就遇見第一個天使。他是當時來蘭嶼的志工,正好前一年剛走完朝聖之路,我趕快追問他事前做了什麼樣的準備。

他說他平常有在健行或登山,不巧在出發前一個禮拜腳扭傷了,還是照樣上路。可能讓自己一天只走7到10公里就好,慢慢地散步,總是會走到。這句「總是會走到」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慢慢走也是一種方法,所以我就把機票延期,本來計劃30天完成旅程,決定改為50天,這樣我就不會那麽有壓力。把時間拉長之後,馬上轉換了心態,覺得不要去預設每天一定要戰鬥般地完成計畫,可以上路之後慢慢去感受。


聖雅各朝聖之路上的旅人。(圖源

➤路就在那裡,往前走就是

主持人:對於沒有走過的人,一聽到要走800、900公里可能會覺得很驚嚇。可是你真的走上去 ,每天一步步走,就會覺得這個數字好像沒那麽可怕。

羅秀芸:對,而且路就在那裡,繼續往前走就對了。我那時候害怕找不到住宿,後來聽旅人分享說,大不了就是睡在環境比較差的庇護所,或是睡路邊公園吧。之前有聽說西班牙治安不好,但可能是朝聖之路的關係,路上的人相對單純跟和善。

主持人:你準備了哪些東西,背包有多重呢?

羅秀芸:我出門的時候是夏季,當時帶40L登山背包,衣服類選擇瑜伽褲跟短袖,但一些保暖衣物也盡可能都帶上。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睡袋,庇護所只會提供簡單的防塵套,如果沒有睡袋的話,夜裡會著涼,也沒辦法睡得很舒適。

朝聖之路社團建議行李重量最好在體重的1/5到1/10之間。我大概介於這兩者之間,背包裡放了衣物、睡袋、盥洗用品等大概7公斤,再加上水和水果,大概8~9公斤。偶爾貪嘴想要煮飯,買了白米用不完就背著走。

換洗衣服我就是身上穿一套,背包裡一套。每天我到庇護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澡、洗衣服、晾乾衣服與頭髮。夏季的日照時間很長、西班牙很乾燥,通常都是可以把衣服晾乾的。


沿路可見的黃色指標,與意象來自扇貝殼的聖雅各之路標誌。(圖源:在海一方粉專

➤書寫旅途痕跡

主持人:在路上怎麼寫日記的?都記下哪些事情呢?

羅秀芸:我用手寫。帶了兩本簡單的小筆記本,每天每天寫,一天大概寫個兩、三小時。

路途很長,總共900公里,可能會走40天,我想可能走到目的地的時候,已經忘記第一天發生哪些事;或者路途上可能有些細節我很想要記住,所以我決定用寫日記的方式一一把它們記錄下來。

我寫下包括「今天吃了什麼」這類很破碎的小細節。走著、走著,我覺得這些文字也都好珍貴!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走上一段漫長的旅行,也沒有這樣天天寫日記,逐一去記錄當天的身體感受或變化,半途走了400、500公里的時候,我就決定要把這些東西整理下來出版成書。

➤擊碎自我的玻璃罩,重新平衡

主持人:這種旅行的辛苦程度很不一般,但是它帶來的深刻程度,我覺得也不一樣。走過這條路之後,對於你有帶來什麽不一樣嗎?

羅秀芸:我出發前對於生活有太多的不確定跟憂慮,也缺乏自信。在路途中察覺到,自己是在這些不確定跟憂慮之間,建構出一個很大的玻璃罩。我在路途的善意和交流當中,開始試著把玻璃罩擊碎。我明白了如果沒有這個玻璃罩,還是可以知道怎麽去維持距離或保護自己,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生活形態,而不是永遠的封閉自己。

也是在走了很長的路之後,我才察覺,哇!我真的很棒了!走了這麽多的路,包括眼前的朝聖之路、我的書店,或是從小到大的很多際遇。可能過去身處在其中,只會往前看山有多高,要爬多遠,覺得很多事情都難以企及,難以達到自己追求的高度。我忘記要回頭去理解,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長的路了,去理解自己累積的努力。

在這個長路過程中察覺到,真的不用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做好自己想要做的角色。有時候可能太過於置身其中,忘了自己的需求,那就試著去拉開距離,當個旁觀者,去平衡內外在。

➤如星光的指引

主持人:將旅途日記出版成書的時候,跟編輯有哪些討論呢?

羅秀芸:起初編輯先用讀者的角度閱讀,跟我分享想要再多看到什麼。比如這段文字你的悲傷來由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折?他希望我多寫一點、清楚一點,而不是用幽微、含蓄的描述遮眼過去。我就讓自己再感受一次,把當時路途中只存在腦海的murmur也寫出來,穿插在日記當中。

我覺得編輯給我最棒的提醒是:一個動人的作品,作者本身是藏不住的。這讓我發現,不僅是人際處理,我連寫書都躲在玻璃罩裡頭,可能只有認識我的人才看得懂,但出書是要走出去,面對廣大的陌生讀者。


洄游,成為海:寫給生命的朝聖日記》書封上也有如同聖雅各之路標誌的貝殼狀光束

所以寫書的過程,我又重新梳理每一天的日記,把我的視角切換成對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說話。我想讓他認識怎麼樣的我?我想讓他如何理解這路途中遇到的事件、人甚至蘭嶼的這家書店?

編輯從讀者角度切換到編者角度,給了我很多支持與幫助。在我茫然的時候給出一道如同光的提點,讓我順著光走到下一個段落。

主持人:講到光,光也是聖雅各之路的象徵之一。傳說耶穌有12個門徒,其中大雅各被斬首之後,傳說屍體被人用小船穿過了整個地中海,最後到西班牙西北角,將遺體埋在這裡。

過了數百年之後,一個法國主教在星光指引下發現了這個耶穌門徒的埋骨之處,於是很多人前往去朝聖,這條朝聖之路已經有千年歷史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