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根深蒂固的性歧視,孳生以性暴力騷擾女性的「紓壓」方式:從《痴漢心理學》談起

「今天的判決雖令事件告一段落,但勝訴並不代表我所受的傷害就此消失。」

──伊藤詩織(日本MeToo案件第一人)

2018年底,由「DMM.R18」改名為「FANZA」的日本最大成人影片串流平台,根據3.5億人次的訪問用戶調查,公布了一份完整的數據報告,其中有許多叫人跌破眼鏡的結果。譬如FANZA的總用戶中,女生佔了3成,而在最喜歡的影片關鍵字搜索中,女性熱蒐的排行前三位是「陰蒂」、「痴漢」與「蕾絲邊」……引起鄉民與媒體人的熱烈討論。

有兩性專家指出,G點及陰蒂畢竟是最重要的敏感帶,但床笫上被要求服從、被動的日本女性,無法理所當然地開口要求男性為她們口交,長年以來的社會禮俗也束縛她們大方表達敏感部位的需求,因此只能在自慰時尋找「陰蒂」影片搭配想像。

事實上,在日本近年興起的「女性向」AV與風俗店中,針對「陰蒂」的服務都被列入重要的項目。至於「蕾絲邊」的選項也不意外,女女戀的性需求也是在現實中較難尋找到同好而滿足的。

然而,在男性用戶排名第五的「痴漢」主題,明顯是侵犯女性的行為,竟然對女性用戶來說有著第二高的吸引力?報告一出,果不其然各大論壇吵成一片,雖然有不少鄉民質疑數據造假,但更多的是「女性和男性都一樣變態嘛!」、「所以說日本這麼多痴漢事件就是願打願挨!」、「搜尋統計顯示了女性自己也是痴漢預備軍!」就連女性專欄作家ミクニシオリ都忍不住表達「原來有許多女生是憧憬被痴漢猥褻的啊……」如此讓人徹底傻眼的糟糕言論。想到此後或許會衍生出更多的痴漢實行犯,便令人不寒而慄。

█什麼是痴漢案件?

《痴漢心理學》書中的定義如下:「以手或身體的一部分強迫接觸,或緊緊黏著對象的衣服或身體的行為。」包含強姦、強制猥褻罪,都是性犯罪的一種。以最嚴重的強姦案件來計算,美國平均每年有多達8.4萬件;若看2017年的數字,「性平先進國」丹麥有超過2萬件強姦案,而日本強姦案件據統計「只」有1109件,相較下的確是看起來治安良好的國家。

但事實上呢?列為「違反迷惑防止條例」的痴漢犯罪,光是在東京都內的統計便有1750件,比起都內的強姦罪數高上10倍,更別提還有更多是未能成案的黑數了。而我們可以發現,「痴漢事件」是日本社會發展出來的特有犯罪型態,有外國人是來日本工作後跟著學習成為痴漢、甚至有人因為想成為痴漢而跑來日本,這是整個社會結構與種族歧視風氣培育出來的巨惡。


日本宣導勇於拒絕癡漢騷擾的海報(取自flickr/Toomore Chiang

《痴漢心理學》是一本分析痴漢的專著。痴漢是性慾旺盛的邋遢醜男?只對穿著暴露的美女下手?被抓到後送進監獄就會改過自新?長年研究、規劃痴漢治療的精神保健福祉士齊藤章佳,顛覆你我的刻版認知,踏出正確認識與撲滅痴漢的一大步。

根據統計,日本的痴漢案件有超過52%發生在電車上,另外有19%集中在車站內。女性光是搭車上班或上學就可能被陌生男人觸摸私處,許多人從此因害怕外出而被迫成為繭居族。

發達的鐵道與電車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血管」,新宿車站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球乘客最多的車站。但都會地區過於擁擠的上下班電車早成為社會問題,如小池百合子2016年競選東京都知事時便提出「解決電車過於滿載」的政見。所有人「肌膚相親」擠在一起的車廂化身為超現實空間,每個人成為「匿名的透明人」,彼此都不知道、也看不見對方是誰,此時容易模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界線,而混亂不堪的場所更方便痴漢趁亂逃逸,也因此日本「準時又多班次的電車」成為孳生出痴漢犯罪的溫床。

█痴漢行為的觸發點:壓力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執行變態行為的痴漢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呢?齊藤章佳很驚訝地透過實際治療的案例,告訴我們痴漢不是凶狠的黑道分子、更不是性慾異常的強暴犯,而是再普通不過的一般男性。他們超過一半是大學/研究所畢業的高學歷上班族,平常認真上班與照顧家庭,有平凡的父母、妻子與小孩;外表正經或有點弱不禁風,在被捕後往往令周遭異口同聲「沒想到他會做這種事」。

的確,這種「不起眼的路人」成為讓女性放鬆戒備的利器。然而關鍵在於:這麼多平凡的上班族裡,為什麼這些人會淪為痴漢?犯案的契機(觸發點)以及持續下去不收手的理由又是什麼?與「破案神探」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在FBI殺人魔研究中所做出的結論是一樣的,那就是「壓力源」導致的觸發點。


日本過於擁擠的上下班電車成為痴漢常發犯罪的場所(取自flickr/tokyoform

大多數痴漢是因為巧合而開啟了「開關」,就此踏上不歸路,也因為這是排解壓力的方法,所以跟夫妻缺乏性生活、性慾難以排解之類的問題一點關係都沒有。在過往的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可以發現人性的劣根是很接近的:無法排解的現實壓力,往往使人採取極端的發洩手段。殺人魔與痴漢在社會生活的受挫,讓他們對體力居於弱勢的女性施展暴力,滿足他們喪失的優越感。

他們更善用「認知扭曲」的觀點將犯法行為合理化,將受害者「非人化」。許多殺人犯會用衣物蓋住受害者、或刻意毀損屍體,減少屍體看起來「像個人類」的狀態,以降低內心的罪惡感。痴漢也從來不將受害女性視為同胞,抱持「摸一下又不會少塊肉」、「有些女性被摸也不反抗代表她們喜歡」等心態,在電車裡具備高度「匿名性」的環境,背對著「看不見臉,因此不把她當人看」的女性下手。

政治社會學者堀內進之介曾以超市偷竊的主婦慣犯與痴漢做對比:主婦與上班族都背負著長時間認真工作的壓力,在擁擠的超市/電車上,他們終於能夠擺脫平常的角色,以利己主義的方式做點違法亂紀的行動。曾有被捕的主婦表示,只有在超市才是讓她可以卸下責任自由呼吸的場所。

這與網路上匿名發言所導致的超尺度霸凌、公審(如木村花事件)等悲劇亦有相當類似的心理。看似壓抑又高道德標準的日本風氣,在匿名化的環境裡,反倒引發更多惡質的報復犯罪。

這種長年累積的發洩習慣,更逐漸養成痴漢難以矯正的價值觀。齊藤表示讓他與診所夥伴們最震驚的是,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痴漢已經將犯案視為「生存意義」,而不是「興趣」。他們從早上到睡前,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犯案這件事,企圖犯案的衝動一直存在。他們會用心地做好一切事前準備,也會在腦海裡不斷模擬犯案過程,再透過可能被逮的驚險感滿足欲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根據日本犯罪白皮書統計,痴漢有相關前科、或是再犯的比例都遠遠高於其他種性犯罪。痴漢們不是笨蛋,有念書的他們都很清楚被逮捕後就面臨「社會性死亡」,會讓家人也跟著陷入地獄,但他們還是不肯罷手,所以再犯頻仍。齊藤指出,痴漢的真相是一種「宛如強迫症,無法控制行動的性成癮症患者」。

█回歸正常社會運作的可能

如同賭博、酒精、藥物等常見的成癮症,賭客與痴漢一開始就背負著「不是得手就是全盤皆輸」的致命風險,腦內會分泌出讓他們有快感的多巴胺,而逐漸養成追求刺激的偏激心理,完全不顧慮到這麼做會導致自己與旁人有什麼下場。

也正因為成癮了,他們無法主動停手,即便被逮捕後對警方表示感謝:「總算有人能夠阻止我了……」但出來後照樣會再犯,因為「性成癮症這種疾病」根本沒有被正確的治癒。也因此,齊藤所屬的成癮症治療機構持續在宣導這個概念,鼓勵痴漢就醫,更提醒痴漢不能有「既然是生病就怪不得我了」如此卸責藉口,想要康復必須徹底矯正扭曲的觀念,學習真正的「反省」與「同理心」。


(取自flickr/tokyoform

比起精神變態而言,痴漢仍有回歸正常社會運作的可能,在齊藤的訪談中,這些痴漢往往對自己下手的被害者無感(因為把對方非人化),但若發現換成是自己的妻子或女兒受害便會憤恨地想要教訓其他痴漢,他們是清楚保有是非對錯概念的常人。

然而台灣的捷運與韓國的地鐵在尖峰時刻同樣人滿為患,台男與韓男同樣會有生活壓力,為什麼日本痴漢的比例卻遠高於台韓?顯然單純以電車的空間特性與日常的壓力為日男開脫是說不通的!齊藤沉痛地說明,真正的根源來自「社會上根深蒂固的性歧視」。

█偏斜扭曲的性歧視

日本人除了需要閱讀空氣外,生活中還有許多潛規則,其中男尊女卑便是長久以來的現實。且不說女性在職場普遍地位與薪資較低,從大眾文化就可發覺,譬如喜劇天王志村健的搞笑節目常以調戲女體與外貌為樂,甚至不久前還爆出東京奧運創意總監提出要藝人渡邊直美打扮成豬出場的醜聞。

身為性產業無比發達的「情色大國」,從題材五花八門的成人影片到風俗店獵奇玩法樣樣俱備,讓日本男性普遍認定「女性必須接受男性的性需求」,像家庭內的妻子便很難有拒絕丈夫行房的權利。因為這是所有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每個人都被這樣教導,所以扭曲的認知才會如此難以矯正,痴漢也順理成章地藉由「性傷害」支配女性滿足一己私欲。在受害者統計中,未成年的國中與高中女孩受害人數壓倒性地居多,因為痴漢們說「制服」就是服從的象徵,這便是深藏於日本民族性內深不可測的黑暗。

創刊於大正時代的女性雜誌《婦人公論》在近期一篇報導中指出,2019年5月,一支女高中生在東京赤羽站追逐痴漢的影片引起了輿論批判,因為在過程中,周遭的無數大人除了側錄外,沒有半個人對女孩伸出援手幫忙、至少協助攔下癡漢──漫畫家田房永子更在受訪時坦承,自己從小學四年級到20歲持續遭受著癡漢的騷擾。日本人對癡漢惡行是如此習以為常、縱容旁觀,也難怪身為先進大國,卻被英國等外國在標示上「性犯罪危險」的旅遊警示。生在日本的女性,距離性別平等的那一天,還要等待相當漫長的時間吧。

最後,回到「FANZA」網站的統計探討。曾擔任AV導演與娛樂記者的荒井禎雄提供了專業人士的解讀:很少有女性會因為被陌生人侵犯而愉快,關注痴漢片,真正代表的意義是「女性開始懂得把AV視作一種滿足幻想的途徑。」禁忌的痴漢行為確實更令人興奮,但那不代表現實中想要被騷擾。

荒井舉例,NTR主題的作品人氣也很高,但可沒有男性會希望自己的妻子或女友真的遭遇到這種事!現實生活的性愛,與純粹幻想的色情影片是天差地別的兩回事,而「女性和男性對於虛構作品某些特殊情節的渴望,是沒有區別的。」也誠摯希望這類理智的分析,能夠更廣為人知,停止任何正當化痴漢的藉口。打開這部具備導正價值意義的《痴漢心理學》,裡頭還有太多值得我們凝視的真實。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痴漢心理學:厭女、猥褻、壓抑,帶你窺探集體沉默的變態文化
男が痴漢になる理由
作者:齊藤章佳 
譯者:許郁文
出版:墨刻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齊藤章佳
精神保健福祉士、社會福祉士/大船榎本診所精神保建福祉部長。於1979年出生,大學畢業後,進入被譽為全亞洲規模最大的成癮症治療機構榎本診所擔任社工人員,處理酒精中毒、賭博中毒、藥物濫用、厭食症、性犯罪、虐待、家暴、偷竊癖以及各種成癮症的問題。自2016年起轉任現職。專業領域為臨床研究、研究與啟發「性犯罪者的地區性治療」這個主題。除了在大學與專業學校提倡早期的成癮症教育之外,也於各地進行演講,不少接受大眾媒體的採訪。

著有《性依存症の治療》、《性依存症のリアル》、《万引き依存症》、《「小児性愛」という病》、《しくじらない飲み方》、《セックス依存症》等作品,也發表了許多論文。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18 10:00
書.人生.蔡穎卿》誰道人生無再少,書中自有不朽村

疫情期間,我的閱讀生活起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原本,每個月至少有好幾天可以跟小朋友或比我年輕的媽媽們一起從生活進入閲讀,又從文本探討生活的機會被迫取消了。

記得第三級警戒開始的那一天,我不免失落地把原本摩拳擦掌、興致勃勃準備好要跟孩子們一起實作的材料另做安排,分頭冰存。原本為端午而準備的操作與研讀計畫,不得不延後。當我把那二尺見方、完整未切的五花肉件凍進冰箱時,幾乎以為,自己得把一段想與學生共享的文化文字熱情,也一起冰封。

一週盼過一週,孩子們與我雖不得見;那一大塊原本打算在他們眼前才切開,讓他們自己滷煮入粽的五花肉,也原封不動地在冰櫃裡等待著。但各個家庭由媽媽們帶著孩子,把我交代的文本都讀過而且背誦,他們乘著音聲,載著思考,從唐朝文秀的七言絕句,從時間之河逆流而上,停流在戰國時期的汨羅江,背出屈原的「卜居」,讀了楚國文人合寫的「漁父」。 

音檔中傳來的琅琅讀書聲,照片傳來小朋友字句工整的默寫,使我放下心中的掛念;果然,讀書最能解憂。

除了繼續選文鼓勵讀書之外,我也叮嚀家長在孩子們停課這些天,要帶著他們,或指派一些地方讓他們徹底清潔、整理,把居家生活過得更好、更平衡。

我自己更是每天輪流整理衣櫥、鞋櫃、儲藏室、相片、書架,餐櫃。仔仔細細地擦拭,重置生活中的物品,似乎是如今工作腳步匆匆的我們所忽略的生活。尢其在爬梯上架,搬書拭塵時,那種屬於生活的單純興奮感,微微震動著自己的每一吋心田。

數十年來,雖不曾間斷閱讀,但因為工作忙碌,可以讀書的時間還是減了。中年過後,我改為清晨讀書。

每天四、五點之間起床梳洗之後,走出房間輕輕帶上門總有固定路缐。先走到書房把書架的都燈打開,轉到玄關捻亮枱燈,再去廚房為咖啡機暖機。等接完咖啡之後,我就開始自己一天的晨讀或筆記。

即使算起來每一天都在書房停留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但能像這一段被禁足在家的日子中,翻起每一本書照顧,還是不一樣。於是,我對自己的書房起了一種特別的情感,在熟悉中更顧念起它跟我的關係,它對我的意義。

我望著中置小平台鋼琴,長窗與書架頂天圍著四牆,兩個開放門洞連結走廊的書房,想不起自己生命六十年的悠悠歲月中,何時開始解音識字,與一本又一本的書相遇;又何以讓某些書成為我自己的一部份,從此不離不棄?

在拂撣和擦拭中,我看到有些書脫膠了。那紙頁吸了空間中的濕氣,斑駁所呈現的時間感和外表的老化,正和我一樣。我們彼此的狀態,説明了相伴為侶的生活開始得很早。而書中在各個當時所留下的符號、筆記都是證據。有的像重看情書一樣讓人怦然心動;有的帶來曾經用功的自許安慰;也有的像吸盤,立刻激起,放下一切,必須重讀的熱情。

費迪曼說得一點不錯:讀書像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就職養家的經驗,是人生的大事。尤其在將滿六十歳的此時,我看到自己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曾帶我突破人生的各種局限;我只能説,多麼高興自己曾經趁早讀書,並與書本愛戀不斷! 

閲讀這人生大事確實不可思議,而我見到它最不可思議的力量是有機性和群聚力。 

因為有機,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閲讀以自學。又因為這樣的特質,進入閱讀的人,會主動關注讀本所運用的各種符號。例如,有一天我拿起一本由波蘭鋼琴家伊格納齊.佛里德曼在1912年編訂的蕭邦音樂會曲集,在樂譜之前,我仔細讀了這位作曲家的前言。

其中有:「有人認為蕭邦僅僅是一個在屋子裡作畫的作曲家,一個娘娘腔的作曲家,一個沉迷於表達本國節拍的音樂詩人。然而,世界上有幾個作曲家能像䔥邦那樣豐富多彩,像他那樣將不同類型的感情,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這種天才的處理使他的作品給人盡善盡美的藝術感;至今,也沒有幾個藝術家能像蕭邦那樣對音樂的和聲,對19世紀的作曲家,甚至是對當代作曲家產生如此大的革命性影響……」

在一本被定義為「樂譜」的紙本中,我們該說,作為一個讀者所獲得的,是音樂?文學?還是歷史呢? 

所以,只要是一個用心、熱情的讀者,都可能得到比作者本想給的內容還更多的收穫,這就是我所以為的喜悅:閲讀者的優勢。 

而閲讀擁有的群聚性,更是一年比一年讓我感到驚訝。在這樣一個網路改變生活,人們都説願意讀書的人越來越少的時代,我卻因為一紙紙文本,一首首詩歌而忘記自己和身邊大小朋友的歲差,擁有不少忘年之交。

文字以書為家,而我如旅客,在千門萬戶中有幸停駐或過訪,凡有所得,歡喜忘言,只是,我並未想過,讀書這件事可以用來鋪橋築路,跨越代溝。 

一年過一年,小小孩,小孩,年輕人或各個年齡段的媽媽們來到我身邊時,我總是那麼自在地,就把他們當成可以一起讀書的朋友,而他們也這麼自然地,即知即行加入這個為了使內在生活更充實快樂的心智活動。 

不知不覺中,我擁有了許多與不同世代在心靈和知識上往來的通道;證實了書中確有桃花源。 

我期待的耳順之年,就在眼前了。在這樣一個資訊無孔不入的商業時代,年齡無需,也無法保密,於是,時時有廣告由不同管道傳來消息,告訴如何使容貌更年輕,讓體能健康不下滑。我看了,對「年輕」也起了躍動之心,所不同的是,我想起了蘇東坡遊清泉寺後所寫的那首〈浣溪紗〉,詞中説得真好: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我想的是,我要在書中找到不朽村;在一本本書中保持可以保持的年輕,珍惜已經藴釀的成熟,好奇並無畏地走向年老。


蔡穎卿 
1961 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我的兔子朋友 BitBit》《小廚師》《漫步生活》《我想學會生活》《廚房劇場》《空間劇場》。
工作室網站:Bubu Tsai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15 11:00
話題》戰火下,細微、卻確實存在的微光:讀《巴黎圖書館》

不確定從幾歲開始,父親會固定在週末的午餐過後,帶著家中不甘午睡的小孩們前往住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放我們在裡頭恣意閱讀,三點左右一起回家。現在身為人母的自己當然已經慢慢可以理解,父親中午時分把我們帶離家中、好讓母親自瑣碎日常歇息片刻的體貼,但那時可沒多思索,只是傻乎乎地騎著單車,進去小圖書館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讀入迷了就怎麼也拉不走。

之於當時的我而言,書本是宇宙、有時還成了黑洞,讓我摀著嘴看見許多祕密,再大了之後擁有自己的祕密回黑洞一看,又容納了更多沈默而諱莫如深的祕密。

這樣切身的體驗,使我在閱讀《巴黎圖書館》時格外無法將自己抽離。


《巴黎圖書館》作者珍娜.史嘉琳.查爾斯(Photo © Richard Beban)

從二戰時工作於巴黎美國圖書館的歐蒂兒展開故事,整本書同時由另一時空的美國女孩莉莉描繪眼中景象,乍看毫無關聯的兩條支線,非但沒有雜亂不堪,還精巧且不落俗套地編織展開令人咋舌的繁複情節,引領我們穿越那糾雜難解的時空巨輪之後,宛若閱讀推理小說一般意猶未盡廢寢忘餐。

說老實話,原本以為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對於閱讀這部作品才更有幫助,沒料到事實恰恰相反,是啃完整本書過後,才令人實在忍不住想搜尋更多相關的資料,從文字本身開始掉入時光隧道、重新理解當時的政經情勢,以此再用全新的觀點回看整本書,更能像剝洋蔥般,一層一層得到不同的驚奇。

我沒有經歷過戰爭,身處的時代也難以想像那僅僅是為了「生存」便得噤聲咬牙苦撐或媚俗逐流的處境,但在《巴黎圖書館》裡所描述的、戰爭底下的各色各款小人物都如此生動而多樣,絕非一言可蔽之。青春正盛之際毅然決然放下戀人決定從軍的少年、沉溺於愛情無能理解自己如何正助紂為虐的大兵、表面看來冷酷實則用著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感的女人⋯⋯同時「戰爭」這樣龐大的東西,所能改變與穩固的東西或許同等巨量,比如價值、比如信任、比如關係。

更有甚者,在我們印象中至多是心靈棲息處的圖書館,在《巴黎圖書館》裡頭切切實實成了時代裡展演或果敢或懦弱身軀的舞台。沒有人擁有絕對公正的天平,能夠果斷判別是非對錯:你如何理解不同情境下的多重伴侶關係?如何看待所謂「特權」?你又要如何預知僅僅由於自己一時的小小妒意,便會造成他人終身無可挽回的傷害?


(取自Unsplash/Zach Plank

事實上,戰爭或許永遠不會結束,只是存在的方式轉化為何。從你死我活的槍彈肉搏、國際冷戰、決絕的核彈,直至現今無所不在、永無休止相互巧妙攻略的資訊戰,人類彷彿永遠無法遠離對權力巧取豪奪的欲望。但同時間,我們的心與靈魂也絕對需要一個離群索居的歇息之處,那可以是圖書館,可以是廚房,可以是撞球場,當然也可以是街頭酒吧。

那些不僅僅以文字、還可能以各種形式(正如戰爭的不斷進化變形)讓人們得以心意相通之處,是它們讓那些屬於人性深處的暴烈以及溫柔真實流傳,讓我們即使次次直面傷害,也得以坦蕩不畏怯。

讀到這些微小事物及其寄居處被攫取被記住,令身為讀者的我覺得幸運且感動。我想,這或許便是《巴黎圖書館》希望引領我們看見的,儘管細微、卻確實存在的微光。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巴黎圖書館
The Paris Library
作者:珍娜.史嘉琳.查爾斯(Janet Skeslien Charles)
譯者:楊沐希
出版:皇冠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珍娜.史嘉琳.查爾斯(Janet Skeslien Charles)
美國備受矚目的新銳小說家。成長於蒙大拿州,曾在巴黎街頭與圖書館做過近十年的漫遊和研究。

她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奧德薩的月光》以「網購新娘」為主題,榮獲英國「梅莉莎.內森愛情喜劇小說獎」與法國史特拉斯堡「全國圖書獎」,並被翻譯成10種語言。其他短篇小說則被收錄於《切片》與《黑色蒙大拿》等短篇小說選集中。

2010至2012年,她在擔任巴黎美國圖書館專案經理期間,開始進行第二本小說《巴黎圖書館》的相關研究,同時並負責策畫每週一次的「作者之夜」,邀請多位知名作家開講。她也負責協調讀書會、更新社群媒體、編寫宣傳資料,並為巴黎美國圖書館會刊《悅讀》撰文。

2020年《巴黎圖書館》出版後便備獲全球各地好評,一舉售出英、美、法、德、義、俄、葡、西等28種語言版權。目前她在巴黎的綜合理工學院授課。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14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