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楊子葆》不接地氣之必要

冒著被誤解的風險,我仍想努力表達:閱讀在本質上並不接地氣,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是一種反社會的活動。

首先,閱讀非常退縮,係把人從社會抽離出來,非常個人。當然有讀書會之類社團,而閱讀確實能幫助社交,知識可以參與生產或服務,但這些並不發生在閱讀當下,而在其他場合。閱讀很孤單,即使你跟書本有所對話,那樣的對話也是你所想像的,與你對話的「人」並不存在,反正作者已死,就你活著。所以閱讀最自我,最自由;而社會,當然不可能太顧個人,也不可能太自由。

之所以這麼相信,應該是自己留學法國經驗造成。事實上法國這個個人主義發展到極致的國家,的確是我個人啟蒙的寶地。

在法國留學很長一段時間,我住在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附設的學生宿舍裡。剛開始法文不行,很難社交,雖然後來發現其實社交不全然只因語言,但那時的我很排斥社交。然而留學生課餘時間實在太多,怎麼辦?我看電影。巴黎當然是看電影的天堂,大大小小電影院無數,主流、非主流、邊緣,台灣罕見的電影應有盡有,花點小錢躲進電影院,黑暗中兩三個小時活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暫時拋開現實種種困阨,雖說逃避,也算精進法文了。

宿舍管理神父注意到我高頻率看電影的生活,有一天攔住問固定時間出門都在做些什麼?

看電影啊,看電影學法文。我說。

神父倒也贊同,不過另有一番論調。他認為學法文除了工具性以外,還應該在過程中強化自我個性,有自己觀點,這才是法國文化更深刻的精髓。電影很好,但導演的視角非常明確,你會被動地帶著走,跟著他的敘事牽引,鏡頭推近特寫就專注,鏡頭拉遠就宏觀,淡出,淡入,你以為你有觀點,可惜的是所謂觀點其實並不是你的觀點。但必須承認電影最生動有趣,有人摟著推著你,不那麼費力,感覺最溫暖。

戲劇好一點,你能比較多地使用自己視角,但燈光、音效,演員的演技、服裝,乃至於你的座位位置都還是會影響你的觀點。怎麼形容呢?溫度適中。

讀書最好,最自由,最有主動權,是建構個人風格最好方式。但也最寂寞,最無聊,最耗氣力。最冷。

後來我才知道神父這套論點與加拿大學者麥克魯漢「冷媒介」、「熱媒介」之說很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有啟發性,同樣充滿矛盾。當時我請神父推薦一本書,他說要想一想,稍後,在我的信箱裡放了厚厚一部大仲馬《美食事典》(暫譯,Le grand dictionnaire de cuisine)精裝本。

大仲馬是法國最重要作家之一,但為什麼不是他的成名作《基督山恩仇記》,也不是《三劍客》、《二十年後》、《布拉熱洛納子爵》所謂「達太安浪漫三部曲」,而是我從沒聽過像工具書一樣的《美食事典》?

我迫不及待翻閱《美食事典》。讀這本書需要查字典,查很多我不認識的法文字,就很像當年準備考GRE一樣,必須背熟許多我們覺得冷僻但對美國一般知識分子而言很尋常應該知道的單字,「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因為要頻繁地查字典,所以讀起來很干擾,中斷不順暢。而且大仲馬看似引經據典卻常常胡說八道,往往讓你有一種到底是在讀幻想小說還是讀接地氣美食事典的錯亂?為什麼這種談土地、食材、料理,談日常勞動與庶民生活的書,卻給人荒謬的飄浮感?

譬如在鱈魚這個題目之下,大仲馬寫道:「鱈魚貪吃而多產,曾經發現一條鱈魚肚裡有850萬到900萬顆魚卵,鱈魚最高體重可達30到32公斤。有人計算過,如果每顆魚卵都孵化成魚,而每條魚都長到最大。那麼不出三年,大西洋將被鱈魚填滿。你可以踩著它們脊背橫渡大西洋,連鞋都不致沾濕。」他居然就這樣煞有其事地寫出數據,簡直就是李白「白髮三千丈」、「會飲三百杯」的誇飾文學。而在芹菜題目裡他說:「古時候,人們吃飯時會戴上芹菜編織的葉冠,以沖淡濃烈酒氣。」根本禁不起考據,就是編的,不是編葉冠,是虛構假歷史。

關於火雞,大仲馬斬釘截鐵地記錄:「希臘人稱火雞為梅列阿格,因為係馬其頓國王將火雞引進希臘,時值上帝創造世界後的第3559年。……火雞乃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從美洲帶來之誤會,造成了稱火雞為『耶穌會士』的惡趣味。教士們被稱作火雞當然義憤填膺,但火雞也有同樣權利因被更名而生氣。」

當然也有許多故事情節很接近真實,他擬的菜譜大部分還真能在現實裡複製,我就曾在巴黎宿舍廚房裡重現了好幾道19世紀大仲馬名菜,吃過的人都讚好。

這本《美食事典》我讀了好幾遍,後來還了神父借書,自己買了一本。即使離開了法國,回到台灣,後來又幾度外派,現在在愛爾蘭,有時需要退縮,需要一點個人空間,需要在社會化壓力下招魂,我會再拿起來隨手翻翻,讀幾個題目,幾個段落,試著不那麼接地氣,試著鼓起一點點勇氣反社會想像。我們讀書,通常是為了解答自己的無知,但有時也需要提醒自己的無知,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文化的基礎除了知識,還有想像力,包括那些誇張、甚至一看就知道很有問題的想像。想像需要鼓勵,因為那是基本人權,是我們掙脫舊社會讓人難以忍受傳統桎梏的力量泉源。反社會的力量,正是進步的源頭,對此,我們不僅需要寬容,甚至必須鼓勵。

後來讀《美食事典》,我常常想起確立人生而自由平等的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人權宣言》誕生時代背景非常有趣,在法國大革命人命如草芥驚濤駭浪之亂世,居然出現這篇懷抱開放價值並理性陳述的宣言,它明白宣示個人高於一切的地位,所有公民組織與法規都必須建立在保障個人自由的前提之上。當我在社會中受挫的時候,也常退縮重讀《人權宣言》,如同重讀大仲馬《美食事典》,讀前者堅定不移的價值,讀後者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飄忽的文化。價值如羅盤,文化則是人類冒險犯難開發土地然後航行出海的種種發現積累,是記憶與想像的共同努力,繼承之前與現在的社會,同時,堅決反社會地在未知的星空繼續流浪。

並非全無所本但可以確定是漂浮的大仲馬《美食事典》,讓我一直相信,閱讀從本質上不接地氣,或者就是反社會的,必要活動。


楊子葆
1963年生於台灣花蓮。法國工程博士。工作經歷跨及工程顧問、地方政府、國際援助、大學教授、企業管理、文化、僑務、外交,現任台灣駐愛爾蘭代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2-24 12:00
東亞書房》小說家温又柔《魯肉飯的聲音》精準描繪母女間緊張關係,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台灣出生的旅日小說家温又柔,以小說《魯肉飯的聲音》(中央公論新社)榮獲第37屆織田作之助獎。年僅3歲便移居日本的温又柔,曾寫下《好去好來歌》、《我住在日語》、《來福的家》,以及入圍第157屆芥川奬的《中間的孩子們》等作品。今年中出版的《魯肉飯的聲音》,以台日跨國婚姻家庭為背景,講述與日本人結婚後移住日本的母親及其女兒的故事。
    小說敘事以母親和女兒相互交錯的視角緩緩揭開家庭生活的點滴,用平易近人的語調描摹夫與妻、親與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糾葛,以及微妙的親密感。擔任評審委員的高村薰評述:「本作透過各式各樣的插曲,精準地描繪母子之間常見的緊張關係及內心衝突。雖然這部作品是(候選作中)最平凡樸素的故事,卻以人際之間情感的流動,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是很有小說味的小說。」温又柔在接獲得獎通知時表示:「這本小說是獻給在異國教養子女的母親們的故事,很高興能獲得評審的青睞。」
     
  • 第24屆司馬遼太郎獎於上個月底公布,小家佐藤賢一的《拿破崙》三部曲(集英社)奪得本屆大獎。擅長歷史題材的佐藤曾寫下《傭兵皮耶爾》、《王妃的離婚》、《女信長》、《法國大革命物語》等作。本次得獎的《拿破崙》系列於去年,也就是拿破崙誕辰250周年出版。佐藤娓娓道來拿破崙一世從底層貴族到一代帝王,以一己之力開拓康莊大道,最後卻迎向落魄結局的高低起伏,寫實地描繪這位造成法國轟動的英雄人物精彩不屈的一生。

【業界新聞】

  • 專門介紹小說漫畫等書籍資訊的日本藝文雜誌《達芬奇》,在今年底發行的2021年1月號雜誌推出「Book of the Year 2020」特輯,評選小說、漫畫、文庫、散文紀實以及其他類別的前10名推薦書籍。《達芬奇》截至目前為止已推出了21回「Book of the Year」專刊,本次年度選書以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發行的書籍為對象進行篩選。
    小說組的前三名分別是小野不由美的《十二國記》系列最新作《白銀之墟.玄之月》、伊坂幸太郎的《逆蘇格拉底》,以及東野圭吾的《祈念之樹》。伊坂幸太郎同時也以《螳螂》和《白兔》囊獲文庫類別的前兩名,可說是此次年度選書的最大贏家。漫畫類別由今年完結的超人氣作品《鬼滅之刃》攻佔榜首,散文紀實類則由三浦春馬的《日本製》奪得魁首,同樣進入前十的還有村上春樹的《棄貓》。
     
  • 據日本著名的市場調查公司「帝國數據銀行」資料庫統計,至2019年為止連續3年呈現萎縮的書店市場,今年終於出現回升擴大的可能,就連破產的書店數量都較往年減少,漫畫類銷售更連續13個月超過去年同期銷量,漫畫家吾峠呼世晴創作的《鬼滅之刃》尤其產生極為驚人的迴響和利潤。
    雖然疫情擴散促發的「宅居娛樂需求」帶動書市回溫,但市場規模整體下滑的現象依然不變。近年許多大型書店力求轉型或多角化經營,如與淳久堂書店合併的「丸善」企業跨足綜合保育事業及電子產品維修、「蔦屋書店」進行文具雜貨及文創商品銷售,「富士山雜誌」經營日本最大的雜誌網路書店「Fujisan.co.jp」等。未曾結構轉型、營收仰賴單一來源的小型非複合式店鋪,往後還是可能深受大環境困境所苦,整體書市的情況仍待長期觀察。

漫畫《鬼滅之刃》在市場銷售上產生驚人的迴響和利潤(取自CINRA.NET

【作家動態】

  • 日本推理小說大師東野圭吾,上個月底出版最新長篇力作《黑魔術師與無名小鎮殺人事件》(光文社),作品首發即以7種語言在亞洲多國同步刊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代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英雄人物。故事發生在鮮為人知的無名小鎮,大部分的人從未、也不會特別想踏足於此。這個沈寂已久的小鎮為了再次聚集觀光人潮,悄悄制定精彩的復興計劃,然而計畫卻因蔓延全球的疫情戛然而止,掐滅小鎮居民長久的盼望。殺人事件便發生在這個當口。不只犯人身分難以鎖定,就連犯案過程都滿是謎團,警方亦一如以往,不願向被害者親屬及相關人士透露任何搜查過程。恰是此時,「黑魔術師」颯爽登場。「本大爺要靠自己的雙手,比警察更先找到真相。」擁有過於常人的智慧的黑魔術師,向犯人及警方發起華麗的挑戰。
     
  • 2018年以《初戀》奪得直木獎的作家島本理生,於上個月推出直木獎後首部長篇小說《2020年的戀人們》(中央公論新社)。經營酒吧的母親突然意外過世後,前原葵在兵荒馬亂中面臨了是否繼承酒吧的困難抉擇。作為非婚生女出生的她,在愛情中格外膽小且欠缺安全感,雖多次陷入戀情,卻總是無法長久。同居但幾乎無話可談的戀人阿港、母親酒吧的常客幸村、在店裡幫忙的松尾、試飲會中認識的瀨名等等,島本以充滿感性的筆觸勾勒葵和身邊各式各樣男性之間的關係,描寫戀愛的價值觀、工作和人際,以及成年人平凡卻也複雜的生活故事。
     
  • 今年以《夜不一定黑》入圍山本周五郎獎的小説家寺地はるな,於上個月發行新作《為什麼我不是他呢?》(双葉社)。逃離閉塞的村莊,孤身一人在陌生城市中持續小說創作的三島天,某日接到中學時代友人米娜的聯繫。當年一行3人在畢業前,將對彼此的憧憬、嫉妒、後悔等無法直言的情緒寫下,彌封於信中。來到30歲的他們,如今將揭開當時封存的文字與心情。已經過了忍不住與他人攀比的青春期的他們,是否真能跨越那些暗藏心中的羨慕與嫉妒,並與當時的自己和解呢?評論家大矢博子寫道,寺地的小說極其溫柔地推著人們前進,他的故事定能成為許多讀者的救贖。
     
  • 《受難》、《昭和犬》、《因為她頭腦不好》作者姬野嘉兵衛,於上個月推出昭和懷舊小說《所謂青春》(文藝春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宅居家中的女性,偶然在櫃子裡發現老舊的名簿與書籍,因而想起昭和50年代高中生活的遙遠記憶。怦然心動的戀愛、充實的社團生活、戀愛綜藝《愛情來襲!》、法國歌手米榭.波納雷夫(Michel Polnareff)的音樂、旺文社的廣播講座,以及沒有手機、沒有如今進步的科技,但社會充斥著期盼與正向氛圍,單純地相信「明天會更好」的大阪萬博時期。點滴過往猶如電影場景躍然眼前,此時夜裡一通從公共電話撥出的來電,喚起了屬於中年人的青春時代。讀者評述,這本號稱「普通的青春」的小說一點也不普通,充滿了70年代「記號」的《所謂青春》,召喚了同年代讀者的集體記憶。
     
  • 著有《美麗島紀行》、《星期三的凱歌》、《圖式年表: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的直木獎作家乃南亞沙,上個月再次推出以台灣為主題的美麗島系列作:《美麗島萬象紀行》(集英社),譜寫台灣歷史人文的萬千樣貌。乃南在出版《美麗島紀行》的5年後,對台灣的興趣與熱愛未隨時間消逝。她透過過往拍攝的無數台灣寫真,勾勒島嶼多彩豐富的樣態,並將過去行走台灣各地時接觸到的歷史與人群,以及旅行途中產生的心情,化為細膩多感的文字。
    《美麗島萬象紀行》共收錄二十多個篇章,書寫颱風、日語世代、端午龍舟、外省老人、苗栗客家莊、「魚」「菜」相爭的台灣總統大選、布袋戲的進化等台灣生活百態。藝術家奈良美智大讚:「這本書不只是索然無味的旅遊手冊,而是透過多元話題為讀者開啟各式各樣的新世界。若對台灣產生了好感,就會接著想閱讀這本書吧!」

日本作家乃南亞沙再次推出以台灣為主題的美麗島系列作:《美麗島萬象紀行》(左圖取自本がすき。

  • 擅長書寫愛情與貓的日本文學獎作家村山由佳,於本月初發行小說新作《雪的名字》(德間書店), 刻畫寒冷卻溫暖的雪地物語。父親為了追尋「夢想中的田園生活」突然向公司辭職,遭受霸凌而無法就學的小學五年級生雪乃,便與父親一同前往曾祖父母居住的長野縣,獨留不願放棄工作的母親一個人在東京生活。
    即便心中積鬱悶難消,雪乃卻無法將感受宣之於口。但長野的大自然、當地的人們,以及新認識的同學大輝,卻漸漸融化雪乃冰封的心,讓她找到包容自己的歸屬。村山寫道,為了尋找容身之處、尋找可以接受真實的自己、可以活得更輕鬆的所在,而向原本的環境告別,絕對不是逃避。希望年輕的或是曾經年輕徬徨的人們,能夠閱讀這個故事。
     
  • 今年度獲得第24屆日本推理文學大獎殊榮的黑川博行,近日發行美術推理系列新作《欺騙》(文藝春秋)。知名雕刻師遺留的縮微模型、被藝術品外行人擱置在倉庫中的文物屏風、老舊的滯銷品、財政困難的美術館祭出的青銅器收藏,這些東西都將被轉換為金錢。暗流湧動的美術市場,充滿貨真或假的「逸品」。在這張由欺騙與被欺騙交織而成的巨網中,誰又能笑到最後呢?
     
  • 以警探小說和時代小說聞名的資深直木獎作家佐佐木讓,於本月中推出「北海道道警」系列最新續作《擊雪》(角川春樹事務所)。札幌雪祭開幕前日,汽車竊盜事件、少女離家出走、住宅區槍擊事件等,多起案件一件又一件接連發生。青少年虐待、非法勾當、外國勞動者問題,這些默默擴散的黑點,將會為看似潔白明亮的雪季北海道帶來什麼陰影呢?佐佐木以即將迎來雪祭、滿是觀光客的札幌,呈現風起雲湧的警探冒險。

左起:村山由佳《雪的名字》、黑川博行《欺騙》、佐佐木讓《擊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95 撥雲尋路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只剩下海可以相信

陳少著,南方家園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詩人到了語言不通的洋域海島,視野成詩。詩為言語,織就片片光景,無盡風韻。沿著顏色、線條、形狀,以及情感所鋪展開的路途,循洋流與詩人同道回鄉,裝幀、版面設計取用的圖樣與元素則是觸動靈通的媒介,引領我們絕地通天,躍入深潛於意識之中的原風景。【內容簡介

人生的乞食

人生の乞食
四方田犬彥著,陳允元譯,黑眼睛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文   獨  
詩人與詩一路走來的交手,包藏了年少的心思,中年的提煉,欲捫心自問,欲回首和解,欲行遍天下,在生活中,在古往今來間,撥雲尋路。讀者在這些異質的風景中,或與詩人同行,或穿越。即使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我們仍可讀到流轉於詩人心中,思辨的韻律。【內容簡介

返鄉的妹仔們

林芷筠著,交大出版中心,35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益  
返鄉女兒寫返鄉女兒,是尋找伙伴,也是明鏡相映。在新世代舊結構的扞格、磨合、重生間,迴游的魚兒展現了內力之強韌。作者試圖取徑「家」、「父權」、「離散/回歸」、「自主」,架接起個體與時代洪流間的關係,重寫個人與群體生命。【內容簡介

百花

 川村元氣著,王蘊潔譯,皇冠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翻開小說第一頁,先是顏色與溫度,接著是聽覺琴音,然後是飯菜嗅覺,細緻地以全面打開的感官,呈現主角急切尋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自身卻也進入迷失的狀態,讓讀者不自覺專注地進入小說的世界。前作《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探問為了換得生命延續,人們會如何乞求。新書中,真正消失的不是生命,而是「記憶」,探問記憶不在後,生命存續的意義與可能為何?小說最後也提供了一種答案。【內容簡介

摯友

The Friend
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著,蘇瑩文譯,寂寞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樂  
全球書評提到本書作者時的共同說法都是:在《摯友》之前幾乎未曾聽聞努涅斯這位作者。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此書大獲好評?答案可能是一隻狗。儘管小說一開始就讓人遲疑,這、莫非僅是一個女人(或一群女人)哀悼風流、有才華的男人之死?但那哀悼在前段又依附在深刻思考「寫作」這件事,後來大狗狗出現了,一切也跟著不同……《摯友》也許是指那死去的文學、心靈與性的導師,但後來是一隻狗,最終是寫作。【內容簡介

魔法師的年代                    

跟著維根斯坦、海德格、班雅明與卡西勒,巡禮百花齊放的哲學黃金十年
Zeit der Zauberer. Das große Jahrzehnt der Philosophie.1919-29
沃弗朗.艾倫伯格(Wolfram Eilenberger)著,區立遠譯,商周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有別於以往的哲學傳記或論著,本書不以單一學者或學派為主,而是以「時代」為軸線,勾勒出1919-1929歐陸哲學的黃金時代,與共時發光的星叢:維根斯坦、海德格、班雅明與卡西勒。這4位對當代知識系統影響深遠的哲學家,在納粹全面掌控德國與歐洲的高峰之前,如何綻放其思想、如何因應時代而行動?書中哲學家們的生命片段交織疊合,有如電影運鏡,動態地記錄下創新思想出現的時刻,又有如小說篇章,生動地描繪歷史無法捕捉的精神意象。【內容簡介

日本的傳統

日本の伝統
岡本太郎(Okamoto Taro)著,曹逸冰譯,行人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出版於1956年的此作,延續且擴大前作《今日的藝術》對於戰後日本藝術界的批判,叩問「日本傳統主義」的誤區和侷限。作者並非反傳統,而是深刻討論各種被視為(或誤認)日本傳統的文化與美學,是為理解傳統之大作。岡本最後清楚提出:傳統並非過去,而是存在於生活的當下、現實的根基,才能使過去成為真正的傳統。【內容簡介

每週都去看屍體

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나는 매주 시체를 보러 간다: 서울대학교 최고의 ‘죽음’ 강의
柳成昊(유성호)著,黃莞婷譯,臺灣商務印書館,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剖析的是肉體,試圖看清的卻是死亡。透過一個個真實處理過的案例,談論病、老、自、孤……等種種死亡情境及其所衍生的法律、社會問題,也延伸出法醫學史、韓國的法醫專業發展等課題。作者以20年經驗、千餘件個案厚積薄發,條理明晰侃侃而談,讓讀者徐徐吸收、反芻,乃至於反省生命的重要課題。一位法醫的眼下紅塵,昇華為大眾的死亡教養。【內容簡介

香氣旅程

身心照護的芳香療法
何佳宴著,健行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益  
對於臨終病人或身體反覆受病痛折磨,病久也心衰的人們來說,如果有一個可以讓身體喘口氣的方法,哪怕只是10分鐘,都是一種解脫。同樣的,對於照顧者來說,面對親友摯愛,甚或只是客戶無能為力的身體磨難,如果有一個自己使得上力幫得上忙的事情,哪怕只是一小段時間的效用,都是一種安慰。本書以基礎精油知識為底,以芳療如何進入苦難的病所,為不同人帶來新的氣息與喘息為主題,寫下一則則與味道有關的相遇。【內容簡介

世界文字圖解簡史

Es Steht Geschrieben: Von der Keilschrift zum Emoji
圖、文:維達利(Vitali Konstantinov),鼎玉鉉譯,大塊文化,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本書廣泛探訪全球文字的前世今生,從石頭、貝殼和骨頭,到紙筆、手機、電腦和想像力,人類使用的文字符號跟著媒介進化變形,從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再到表情符號和克林貢語。此書亦從「編碼」帶入文字系統的組成原理,是學習新語言的人很少觸及的面向。翻閱此書會驚訝於我們知曉的語言竟是那麼侷限,而那些陌生未知的語言就算無能觸及、使用,也刺激了讀者的想像世界。【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