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只有這一味才是正港的?地理與歷史學者帶你尋找台灣味

對談人:

  • 洪伯邑/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地理角團隊主理人
  • 郭忠豪/北醫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合著有《世界飲食文化:立足台灣,從飲食文化看世界》、《故事臺灣史4: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

歷史學者郭忠豪(左)與地理學者洪伯邑帶領讀者探索「台灣味」的當代意涵(左岸文化提供)

▇吃一碗滷肉飯,才算回家

郭忠豪首先分享他如何透過味道認識一個城市、國家:「日本一出機場都是醬油的味道、味噌的味道;如果到中國去,好像菸味會比較多一點;美國氣候乾燥,出了機場,就是咖啡、bagel的味道,以及類似洗衣粉的味道。」談到自己熟悉、日常的台灣味,他說:「我覺得是左鄰右舍在煮菜、炒飯,有一些油蔥、醬油的味道。」

洪伯邑提及,自己在國外求學時,每次返抵桃園機場後,總要去吃一碗滷肉飯,才有回家的感覺。「那個味道本身已經不只是味道,它其實跟你的人生經歷,跟你這個人,你做為台灣人的感受有關。」


(取自flickr_chia ying Yang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在歷史的推進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族群加入。討論到台灣味,歷史學者郭忠豪從原住民族、荷蘭人、鄭氏王朝到清末、日治時期乃至戰後台灣,沿著台灣發展史,一路細數在這塊土地上種植、烹煮出的各種味道。「我覺得台灣的味道,是一個『流動』的味道,是『變遷』的味道。」

原住民族陸續自南太平洋與西太平洋來到台灣這塊土地,帶來根莖類食物,如芋頭或小米。17世紀,荷蘭受到歐洲資本主義影響,出發到亞洲尋找蔗糖、香料等經濟作物。來到台灣的荷蘭人發現台灣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適合作物生長,遂從當時正處於明朝的中國招募漢人來台開墾,並從現在的印尼引進香料與水果等作物。

隨著鄭成功來台,荷蘭人離開,陸續有清朝人移民到台灣。從原鄉到異鄉的過程,其心境逐漸從「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的依依不捨,轉變為「台灣不認唐山、金門不認同安」,他們來到新的地方,建立新的據點,對原鄉的認同逐漸弱化,甚至隨著移民家族在地生根、開枝散葉。

「談到台灣味,一定會想到的就是pān-toh(辦桌)。」郭忠豪指出,在清代,台灣還未建立現代餐館的制度,當時移民多來自福建及廣東,遇有婚喪喜慶,則在廟前廣場空地設宴,例如客家人在三山國王廟前,漳州人在開漳聖王廟前,泉州人可能在保生大帝廟前,大家互揪來作伙,聘請tôo-tsí(廚子)煮出一桌桌的「台灣味」。郭忠豪認為,「從清代開始,台灣味已逐漸形成,當時有在來米、水產,以及一些肉類,例如雞、鴨與豬。」牛在當時仍是重要的耕作幫手,出現在餐桌上的比例較低。


台灣傳統喜慶經常以pān-toh(辦桌)來宴客慶祝(取自flickr_維鴻朱

▇珍珠奶茶的台灣味大前輩:沙茶

日人來台後,從閩、廣一帶找來廚師,在今日的大稻埕成立江山樓、東薈芳、蓬萊閣等高級台菜飯店,將較現代性食物的味道帶到台灣。談及此,郭忠豪語調高昂興奮地分享,兩年前研究考察時,他訪問過一位曾在蓬萊閣工作的廚師黃德興,從老師傅的經歷,了解了許多日本時代到戰後台灣餐館的味道。

清代台灣種植秈稻(即在來米),可製成紅龜粿、炊肉粽等粿類食品,是過去對漢人非常重要的米類。直到1895年日本總督樺山資紀來台,吃了台灣米後認為口感與風味不佳,諸多嫌棄,便將「米」列為重點改造的項目。

談及台灣米的改造,郭忠豪認為需感念兩位日本人的重要貢獻,一位是在台灣赫赫有名的八田與一。他興建嘉南大圳後,放水沖刷整個鹽分地帶,讓土地更加肥沃,改良了雲嘉南一帶的土質。另一位是「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他發現北投的溫度與日本九州相似,進行米種的改良,促成後來的台灣蓬萊米育種成功。

戰後台灣民生物資匱乏,美國國會通過《1951年共同安全法案》提供大量援助,將麵粉輸入到台灣。郭忠豪認為,此項政策也影響了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從米食為主的國家逐漸轉變成麵食。

1945年後國民政府來台,大江南北的味道隨之而來,其中外省族群的移入,對牛肉的食用有結構性的改變,影響最大的要素就是「沙茶」。潮州汕頭人又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他們非常團結、擅長做生意,很早就布局東南亞,到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做大米、食材與中藥材的貿易。他們改良馬來西亞、印尼當地的「沙嗲醬」為「沙茶」,並引進台灣(牛頭牌沙茶醬的創始人劉來欽就是潮州人)。郭忠豪說,「台灣沙茶的味道比較重,加在牛肉上面,非常match,不僅刺激台灣對牛肉的消費,甚至在海外,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聞得到沙茶的味道。」


(取自wiki

近20年來,台灣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他們將原鄉獨特的香料、食材、技術與飲食文化引入,成為台灣味道的資產。郭忠豪指出,「風土」是食材產地的土壤與氣候;「技術」來自烹調方式(刀功、佐料與高湯);「口味」則是族群飲食記憶的一部分。「我覺得是『風土』、『技術』以及『口味』,慢慢形成了台灣味。」

▇「台灣味」與它們的產地

歷史學者郭忠豪從時間向度追溯台灣味的演變,地理學家洪伯邑則從空間上的轉移來理解台灣味的塑造,從餐桌上的食物回溯到產地,追尋台灣味的根源。


「我們不能只是想到食物本身」,洪伯邑認為,食農一家親,我們必須回到產地,將台灣農業的發展進程納入思考,方能更完整理解台灣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早期農業是維持國民生計的重要來源之一,不僅務農人口多,農業文化也對生活有深遠的影響。「務農本身與土地產生的關聯,是很重要且深層的文化累積。」洪伯邑分享自家過去是碾米廠,「從我阿公、阿嬤和農業的關係,可以看到,人、土地與整個社會的連結其實是很強的。」

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社會逐漸與農業疏離了呢?洪伯邑將台灣農業發展分為三部曲:1960年代前尚未工業化階段,1960至90年代的工業化、都市化階段,以及2000年以降的本土化、全球化階段。

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十大建設,台灣進入高速且強勢的工業化過程。建造工廠需要大量土地,於是原本農耕的土地變成大規模的工業區。隨著土地利用的巨大改變,大量鄉村人口也往都市、工業區移動。在這個以農養工的政策下,人們對於務農的價值觀也開始轉變。

「我是1974年生的,是鄉下長大的小孩。」洪伯邑分享自己成長過程中,常聽到諸如「若不好好讀冊,以後就去種田」的警語。「當時的觀念裡,更美好的生活應該是離農的生活——最好不要務農,太辛苦、太難賺錢了。」台灣人開始重新定義農業與自身的關係,要過好生活就得去工業區上班,在城市裡生活,與農業的關係漸漸疏離。


中正國際機場為十大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2006年改名為桃園國際機場(取自wiki

在社會內部農業/工業此消彼長的這段時期,台灣農業技術大規模地向外移動。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台灣以農業技術推廣做為外交手段,與國際社會保持交流,例如將茶葉技術與茶種推廣至越南、泰北等地。

「回到餐桌本身,農業是製造食物的重要源頭,台灣味本身的意義,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產生了一些變化。」洪伯邑說。

從90年代到2000年以降,台灣經歷了解嚴及民主化運動,本土意識逐漸萌芽,在社會中不斷進行辨證與反思,此外也對全球化、工業化及都市化之後的各種食安問題提出質疑。當代有許多年輕農民,對農業與台灣社會的關係進行新的思考,這些都與「本土」的想像以及重新定位有關。開始強調我們應該吃本土生產出來的東西,珍惜從這塊土地生長出來的產物。

洪伯邑進一步追問:人們從地方創生的角度,重新思考我們與食物和農業的關係,也由此來反思工業化、都市化及全球化帶來的一些問題。可是全球化有因此消失嗎?沒有。台灣與外界的跨國性農業交流,有因此消失嗎?也沒有。70年代的外交政策下,農業技術和農種在國外落地生根,生產之後也要行銷各地,此時來思考「台灣味」,又更加複雜了。


(圖片來源:擷取自講座簡報檔,洪伯邑製作)

▇實在的邊界vs多孔性的邊界


珍珠奶茶為「台灣味」的代表(取自flickr_kenton

郭忠豪從台灣是移民社會,來推論台灣味是移動的。洪伯邑則觀察到,在強調本土性的今日,「我們似乎很焦慮地想要畫出實在的界線,把台灣味的界線框出來。」

他舉台灣之光珍珠奶茶為例,做為「台灣味」的代表,珍珠奶茶重新經歷了全球化的過程,「當我們驕傲著珍珠奶茶行銷全球的時候,我們似乎又希望把那個界線放開,讓移動可以更強烈,讓本來是一條實實在在的邊界線,變成是多孔性的邊界線。」而這個多孔性,正符合郭忠豪前述分享的台灣史:各種人事物到台灣的移動、流動。

「當我們試圖要鞏固本土的台灣味時,其實一直擺盪在:邊界到底是多孔性的樣子,還是應該要有一個本土的、實實在在的邊界呢?」身為地理學家,洪伯邑試圖尋找台灣味在空間上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再以「台灣茶」為例,洪伯邑接續討論:清領時期的移民將福建的烏龍茶種與製茶技術帶到台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研發,創造出屬於台灣自己的烏龍茶。其後台灣茶名揚國際,受到肯定後,開始把茶的意念、茶的製作等概念往外帶。而當珍珠奶茶熱銷全球,手搖飲料店一間間地開,本土種植的茶葉供不應求,就需要從國外進口茶葉回來。「可是當我們面對台灣味,要強調本土性時,心理上好像會產生一些矛盾。」

「當我們開始用罐裝茶、手搖茶等不同飲茶方式與茶產生關係,那便需要大量的茶葉。」食物的消費端與生產端是相互影響的,台灣產茶的成本越來越高,產量卻越來越少,而整體消費量則持續往上攀升,因此需要大量進口茶葉來填補需求。

每年台灣從斯里蘭卡、印尼、印度、中國等地進口茶葉,其中最大宗的進口國來自越南,「從2016年起,每年超過3萬噸茶葉進口,其中越南茶葉占了將近8成。」


台灣茶葉之國內產量、進口總量及自越南進口茶葉量。本圖表為《尋找台灣味》作者之一練聿修,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料所繪製,原收入於〈「越」界臺茶:臺越茶貿易中的移動、劃界與本土爭辯〉,文化研究第二十七期(2018年秋季)

即便日常生活中我們喝的手搖茶、罐裝茶等飲品,許多原料是從越南進口的茶葉,許多人仍對越南茶抱持著偏見:「啊嘿歹茶啦!」、「傷害我們本土的茶」、「有農藥啦」此類負面的想像。

台灣茶的消費行為,再度牽動了邊界與移動的議題。在溯源茶飲這項台灣味時,出現了一個大問題:大量引進的越南茶是誰在做的?越南多山,本身也產茶,歷史悠久。而目前不管是南越或北越的主要茶區,都有台灣人種茶、做茶,種的不僅是當地的大葉種茶葉,也有許多台灣茶種,例如金萱、烏龍。

「思考台灣味的本身,要把台灣整個政經社會的脈絡納入思考:台灣味是如何煉成的?珍珠奶茶的味道是如何煉成的?我們對於越南茶的諸多偏見又是怎麼煉成?」抱持著這些疑問,洪伯邑動身到越南尋找台灣茶的蹤跡。


至北越翻山越嶺尋找古茶樹(圖片出自《尋找台灣味》,左岸文化提供)

▇在越南做的台灣茶,還是「台灣味」嗎?

1990年代,前總統李登輝不僅是本土化運動的重要推手,也是「南進政策」的重要推廣者。他在推動本土化過程中,意識到不能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因此透過「南進政策」,分散過多台商到中國投資的風險。

在南進的號召下,一群台灣人來到越南投資茶葉。洪伯邑在田野調查中訪談這些越南台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在越南做台灣茶,「在他們的觀念中,他仍是在做台灣茶,只是在越南製作。


(取自flickr_kome

2000年之後,年輕農人重新去思考如何藉由農業,重新建立與土地的關係,主張保護台灣本地小農、鼓吹消費本土作物。「但這樣的『本土』觀念與前述在越南做台灣茶的觀念產生扞格,產生了二元對立狀態,因而形塑了我們對於越南茶的負面想像。」

當台灣本島不斷強調在地性時,自然將前述在越南製作的台灣茶歸類為外地茶、外來茶、越南茶。這讓當地的台商深感不平,「他們心中都有一股不吐不快的氣,認為自己明明就是帶著台灣的技術與台灣的茶種到越南去做,同樣也是在做台灣茶啊!」

面對此種偏見,越南茶商並沒有乖乖受欺侮,而是起身反擊。幾年前,在某一場台灣茶的比賽中,有越南茶混入參賽,並且得獎了,這對那些在越南做茶的台灣人是一大鼓勵,證明台灣茶種、台灣技術,即使在越南也能製作出好茶。

此外,在越南當地,台灣茶也是一種重要的身分認同。洪伯邑提到,珍珠奶茶在越南競爭激烈,不僅台灣、中國,連越南當地的商人都希望能搶占商機,此時,強調使用台灣茶、台灣味的珍珠奶茶成為重要的宣傳元素。珍珠奶茶在越南鞏固了台灣性,維持了台灣人的驕傲,「此時我們所稱的台灣味,已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味道,更包含了我們台灣人的認同。」

綜合前述歷史發展與地理空間的觀察,洪伯邑認為,其實在不斷的畫界與跨界的動態中,「台灣味」一直存在,而這些畫界跟跨界的過程也從未停止。「我們對於自身的認同,其實一直存在著某種焦慮,尋找『台灣味』,同時在尋找什麼?」洪伯邑藉此追問:「『台灣』到底是什麼?如何在尋找『台灣味』的過程去理解『台灣』?」

台灣味並不侷限在島內生產的純正性,而是在與世界的連結;與其強制定義台灣味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去看背後的過程——從餐桌到產地,台灣味是如何練就的。洪伯邑總結:透過描摹台灣味誕生、轉變、移動和跨界的過程,揭示了台灣社會的重要特質——多元與包容。

(文字整理:吳致良)


(取自flickr_曾成訓


(左岸文化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
作者:地理角團隊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地理角團隊
官方名稱是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408室,是個以地理視角發想的研究空間。從2013年成立至今,角主和眾角徒們致力於自然與社會關係的地理學研究與課程,尤其關注食物、農業、以及台灣─東南亞─西南中國之間的跨國議題,近年也逐漸拓展到國內的能源轉型與基礎設施研究等其他守備範圍,但地理視角的堅持不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6-15 15:00
跟著專家讀》館長的超專業南洋遊記:川上瀧彌自然史經典《椰子的葉蔭》

本書的作者川上瀧彌,1871年生於山形庄內,家族為庄內藩的下級武士。明治新政府軍擊敗舊幕府勢力後,屬於支持舊幕府勢力的庄內藩藩主被明治政府處分,川上家境受此影響,每況愈下,全家因而移居「新天地」北海道尋求機會。川上的哥哥從軍,他自己則是札幌農學校畢業後開始工作。


川上瀧彌與新嘉坡植物園內最初的橡膠樹(臺北植物園提供)

作為明治維新後接受西式教育的新一代知識分子,他受到札幌農學校老師宮部金吾、新渡戶稻造等的照顧,1903年來臺擔任總督府殖產局農商課技師,主要從事臺灣的植物調查事業,以及與農業、植病相關的工作。1908年開始兼任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館長,開啟了臺灣自然史的新里程碑。不過作為一位凋零藩士的後代,川上家境並不富裕,甚至他到了臺灣工作,老師宮部仍常常支應他一些研究的花費。

即使川上是札幌農學校畢業的「農學士」,並在臺灣總督府任職,仍然無法擁有出國旅行的夢想。1910年1月,受到同是札幌農學校畢業的學弟芳賀鍬五郎奉派前往南洋群島、澳洲、新加坡等地考察的刺激,川上決定積極申請前往南洋。

1910年代的南洋,與現今我們所認識的東南亞獨立各國,有著極大的不同。川上揚帆啟航南洋的時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殖民地仍存、美國統治的菲律賓正蒸蒸日上,更別提荷蘭、英國這些殖民大國在東南亞各地的勢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盛大。即使日本在20世紀初證明了自己的國力,但相較於這些「老大哥們」,這時日本仍是苦苦追趕而不可及。臺灣總督府成立後,便一直派遣各式各樣的官僚、技師等前往東南亞從事各類任務考察,便可得見。

1911年,川上終於獲准透過總督府的經費支持,前往南洋視察,歷時10個月。該年6月自神戶啟航,抵上海、香港後,南向新加坡轉往南洋諸島,旅行以新加坡為中心,先到暹羅,接著經過馬來半島和廖內群島。進入爪哇後,航行至南婆羅洲,過西里伯斯,經龍目島回到爪哇、新加坡。再往英屬緬甸、印度進入錫蘭,最後繞回檳城、新加坡、香港,前往菲律賓。終於在明治45年(1912)4月,輾轉於臺灣北部淡水歸來。這些沿途的經歷,首先分期連載於《臺灣日日新報》, 並在1915年集結成書付梓。


川上瀧彌歷時10個月前往南洋視察的歷程路線(臺北植物園提供)

提起日治時期的「南進」研究,一般較受矚目的是1930年代以後,特別是當時日本關注戰事,隨之而來的南方資源問題、以及日本的南洋史觀,南洋委任統治等。中村孝志、梁華璜等學者的先行研究來看,其實在1895至1914年,即川上出航的年代,便已是南進的「搖籃期」。鍾淑敏更進一步討論「南支南洋」的定義與範圍,以及臺灣人在南洋的生計、商業往來等研究。這些「南方」研究,往往牽涉複雜浩瀚的國家、種族、政治、宗教、文化及語言等問題,研究成果必須歸功於長年以來苦心累積的學者, 這本譯書也因而受惠,從中獲得了許多的養分。


英國博物學者華萊士(取自Wiki

不過還有一種生物學、自然史上的南方活動,是過去的討論中較少觸及,卻可從本書中大量得知。說起19世紀的生物誌研究,一定會提到的是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的《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島嶼生活》等。雖然川上並不身處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無法浸淫於深邃豐富(或競爭)的西方自然史環境,但我們仍可從《椰子的葉蔭》一書的隻字片語間,發現川上閱讀過華萊士的著作,甚至將華萊士對當地宗教傳說的觀察抄寫在自己的書中。

作為一位晚華萊士近60年才前往東南亞的博物學者,在本書中,當川上身處馬來半島、婆羅洲、西里伯斯、龍目島等地,必定懷有許多崇敬與懷想——博物學者之間互相的交融,是跨越國境、語言,並超越時空的。

川上將本書命名為《椰子的葉蔭》,乃源自川上自敘,因每每回顧旅途見聞時,腦中總浮現著休憩在椰子樹蔭下,飲椰汁止渴的南國風情,故以「椰子」這種在旅途中無比熟悉的樹木作為本書的標題。川上所描述的這個殘影,如此美麗的畫面,是東南亞豐富的棕櫚科文化與產業特質所堆疊而成,不僅是視覺性的,還有味覺、溫度以及觸感。

日治以來,日本人引進各類棕櫚到臺灣,其特殊的羽狀或掌狀複葉姿態,搭配高大直挺的枝幹,婆娑椰影,形塑出特殊的熱帶氛圍。臺灣人漸漸對「椰子」的意象不感疑惑,「椰子」也終年在臺灣島上傳遞著長夏之島的訊息。但是,這樣的敘述對當時身處溫帶的日本人來說仍十分陌生,甚至帶有奇想的夢幻。川上用此作為書名,不僅是他個人10個月旅行中最清晰、印象深刻的場景,也可說,他用了一個適當的命題,除了滿足了日本人的南國想像外,也恰恰適於博物學的觀察。

有如幻夢的10個月經歷見聞,川上大致依照日期,一一仔細記錄。我們得以望見他的文字描繪能力、每日工作場景、所見人事物,並間或透露出他的心情與價值觀。船舶停靠港口留下的不只是新鮮的見聞,還有髮膚蒸散出的炙熱濕暖,或者稍縱即逝但無限依戀的浮光掠影。從自然史研究者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資料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大量彌補目前川上瀧彌資料留存的不足外,也是日治時期自然史很重要的史料。另外,亦是作為「博物學者的生物觀察日記」或「民族誌」很好的觀察切入資料。


茂物植物園的爪哇橄欖大道(臺北植物園提供)

東南亞及印度當地的博物館、植物園,是川上必去的口袋名單,不論是現今仍為人所熟知的新加坡植物園、茂物植物園,或者是鮮為人知的姬波達斯植物園等,都有川上的足跡。另外當時東南亞最重要的產業:當地的橡膠園、農業試驗所、金雞納種植園等,也是川上的考察重點。這些被川上一番嚴密考察記錄後的經驗,也成為日後他在各地的演講、讀書會與各類發表中必然提及的珍貴記憶。

不僅如此,當地的歷史人文、地理風土,也是川上書寫的一大重點。他盡可能的記載了各地陪伴他旅行的嚮導、地陪以及日籍陪同者。他對這些人所訴說的各地風土民情、神話傳說、民俗歌謠都有興趣,花了許多篇幅記錄外,常又自我感懷,吟詩作句。例如書中他拜訪完緬甸的敗落王城,而作一首《萬塔嶺城歌》。在龐大書語中,我們不僅看到他的廣闊興致與堅強耐力,也可實見旅途不免病體虛弱,或者意外偶遇故知的興奮。這些都是公務文書裡所無法窺見的個人,充滿立體而具象的個性剪影,彌足珍貴。

本書第1到16章,乃川上的東南亞及印度、錫蘭旅行記,這些遊記一開始隨著川上旅行連載於《臺灣日日新報》,後才集結成本書的大部分(因此可看見他人給予川上的「讀後感」被收錄其中),而第17章則為返臺後的見聞演講稿。旅遊歸來的川上,急於將自己的日記整理成冊,公諸於世。當他談及此次東南亞旅行時曾提到,當時的日本人對東南亞仍有狹隘、片面的偏見與歧視:

他們所想像的瘴煙蠻雨的偏僻之地,其實是充滿了美輪美奐宏偉壯觀樓閣的城市;他們所預想的猛獸毒蛇棲息的叢林沼澤,其實是香稻如黃雲漫天的膏腴良田;他們所臆測的南洋,大多數住民並不是紋面黑齒的凶蕃,而是渴望和平,溫順的馬來人和印度人。

川上希望大眾不再對南洋、印度抱有偏見,並緩解當時日本對南洋研究的求知若渴。如果說,字字書寫下的文字紀錄反映著旅行者的腦中圖像,那麼我們看到的川上,不僅是一個有著官方身分的農學士、植物學者、總督府官僚,更是一位擁有細膩心思的知識分子、願意接受挑戰的旅行者。更重要的是,過去,我們只從他擔任「總督府殖產局博物館館長」這個「職位」,來標籤化他博物學者的身分。而今,他的的確確在這趟過去較少注意到的南洋紀行中,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懷有無比熱誠、知識廣博且恰如其分的「博物學者」。

1915年出版的本書,理應造成極大的轟動,不過川上卻在當年8月猝然病逝。是年本該祝賀川上的喜事不少,但突如其來的噩耗,歡慶殞落為追悼。從後見之明來看,他留下的缺憾與歷史影響,無比深遠。

2019年的夏日,我有幸在譯途中搭上現代版的長程郵輪,川上的慢船考察,是我唯一的對話者。那是我第一次在輪船行駛中,望向落下海平線的薔薇色夕陽,也是第一次在半夢半醒之間感受海浪搖晃的溫柔。海船慢板如歌,緩緩駛入港口,現代人在飛機/機場往返之間,大都忘記了大船入港之景。誰料,世界又隨即在半年之後打了個大噴嚏,2020年瞬間急凍,成為無法移動、失去旅行的寒武紀。不過, 也因此更得以想像,過去歷史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船舶旅行,其實眾苦充滿、危機四伏。我不知道歷史會不會重蹈覆轍,也測不準何時渺小的人類會不會喪失刻畫在基因中的記憶。因此,這些閱書重疊實際船旅的經驗,我小心又深切地記下,深怕遺失。


茂物植物園中的椰子林(臺北植物園提供)

最後,具日記使用經驗者都知道,日記文字是極度珍貴的史料,但書寫者刻筆的對象是自己,因此隨性縮寫(他自己知道那是什麼代號)、前後不一致、記憶錯誤等所在多有。也因此,本書涉及大量的查證與資料增補,並在有限的書頁厚度中添加註解、校正手名誤植、以及自然誌最重要的工作:將當時川上所描述的地點、物種使中文讀者能理解。

《椰子的葉蔭》以中文世界回到一百多年前尚無飛機旅行的南洋經驗,這是旅途中搭了數十次船輪,花費近300天往返東南亞海域,最後欣喜期待地回到臺灣的川上瀧彌,失去1915年出版慶賀機會後,再次返回臺灣,望見讀者的時刻。

sang_qie_si_jia_de_hai_zi_men_.jpg 椰子的葉蔭
椰子の葉蔭
作者:川上瀧彌
譯者:蔡思薇
出版:林業試驗所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川上瀧彌​
1871年生於日本山形縣飽海郡,札幌農學校農學士、植物病蟲害學者、植物學者。1903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商課技師,1905年開始主導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植物調查計畫十餘年,直到逝世。亦曾兼任殖產局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館長、國語學校講師及編寫農學教科書等工作。著有《花》、《臺灣植物目錄》及諸多相關論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蔡思薇(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
2020-06-13 11:21
日本IP跨域經營術3》不只是動漫,跨媒體的強大獲利術:二創、2.5次元、聖地巡禮、線上串流

紙本漫畫因故事、角色及世界觀而吸引大批讀者,蔚為輿論話題、形成社會風潮,後續更經常伴隨改編成其他表現形式的作品或商品。根據一項日本動畫業商業模式及發展的研討會資料,動畫內容可引起的周邊效益及營運方式,如下圖所示:

3_dong_hua_zhou_bian_xiao_yi_.jpg
環繞動畫內容而成的其他商業可能示意圖(資料來源:Social Game Info/製圖:林鈺馨)

➤二次創作線上與實體,共創龐大想像世界

上圖中,二次創作被放在外圍,主要因為二次創作是粉絲使用原作角色,自行發展出與原作故事不同、自行想像出來的故事,屬於衍生作品。此類創作作品通稱為「同人誌」,意為給同好的人們一起觀賞,自得其樂用。

二創的創作形式包括漫畫、小說、海報、模型等,且發行數量和價格受到原作著作權的規範,模型的製作甚至需要取得原作的認定。銷售管道有一年兩次的Comic Market,或是網路預約販售,收益所得屬於創作者本身,不屬於正規的商業模式。

ma_sai_ke_fuyumidoriqu_de_nitropluser_chuang_xu_ke_ban_quan_ren_ding_zheng__1.png
二次創作品取得原作NitroPlus的認定,版權許諾書,限定販賣200組模型題

要了解二次創作,不可不知其中常見、常使用的名詞。

  • 官方(公式/原作):初始設定、原作劇情相關資訊。
  • 腦內補完、腦補(妄想/空想):在原作的框架下,想像角色的結局或補足原作未提及的部分。
  • CP(カップリング):Coupling,組合、配對,依自身的喜好,將原作中的角色配對成情侶,發展愛情故事。
  • BL:Boys Love,指男性角色間的同性戀情。
  • GL(百合/ユリ):Girls Love,指女性角色間的同性戀情。
  • 攻受(攻め受け):CP裡的性關係,「攻」是性行為中的壓倒的一方、「受」是被壓倒的一方。通常寫在左側的角色為攻,右側為受。
  • 腐女子/腐男子(腐向け):喜好BL的女粉絲/男粉絲。
  • 萌/燃(萌え/燃え):指對角色/CP產生的感情、突然理解到角色/CP的可愛之處、喜歡上某個角色/CP。
  • Cosplay(コスプレ):Costume play,真人再現動漫角色原型,盡可能複製角色髮妝服飾道具和動作的表現方式。

以《名偵探柯南》角色為例,工藤新一和小蘭是官方CP,工藤新一和服部平次就是BL的CP,小蘭和園子就是GL的CP。官方CP以外都是由喜好者自行配對的,所以有各種可能性。承前例,基於左攻右受原則,「平次x新一」這樣的標籤,即表示平次為攻、新一為受。名字順序不同,則表示不同喜好,不能視為同一個CP,亦即「平次x新一」和「新一x平次」需視為兩個不同族群的支持者。

討論日本的二次創作,不可不提插圖與漫畫網站「Pixiv」和同人誌銷售年度盛宴「Comiket」(Comic Market),分別代表線上與實體的兩大重鎮。

Pixiv集結眾多插畫家和同人誌愛好者。愛好者可在站上透過標籤(tag)找到同類型、同CP的二創漫畫,也可直接向創作者提問、表達支持。Pixiv雖以圖像為主,近年考量到同人誌的文字創作,也增設了文字投稿的區塊,並開設擺攤(Booth)功能,讓創作者販售同人誌或原創作品畫集。

做為專業的繪圖及創作平台,Pixiv營運方也舉辦繪圖接力、針對季節、時事流行提出企劃,號召創作者畫圖、活絡網站的瀏覽量。網站介面目前提供4種語言(中英日韓),對於喜愛日本動漫二次創作、卻不熟悉日語的人而言十分友善,目前網站註冊人數超過4000萬人

1_0.png
2019年4月底Pixiv使用者人數超過4000萬人

22222.png
左側Fanbox為粉絲和創作者的溝通管道,右側Booth可販售自己的作品,及作品列表。另外頭像下方也有創作者的聯絡方式,以便接洽商業插畫工作。本圖截自Pixiv的創作者頁面:小宮

➤同人誌銷售會 Comiket:除印刷品外,周邊效益更加龐大

全球知名的日本同人誌銷售會「Comiket」,每年8月中和12月底於東京都港區的國際展示場Tokyo Big Sight舉辦。Comiket的命名標示了舉辦的屆次,如2019年12月的展期簡稱C97,即開辦以來的第97次。(C98原本因應2020年東京奧運而提前到5月日本黃金周期間舉行,疫情下已因日本緊急狀態宣言停辦)。Comiket展期原為3天,自C96起擴大舉行為4天,據統計C97參加人數再次刷新記錄,達75萬人次。

場地規劃方面,Comiket場內以販售同人誌為主,戶外則是Cosplay的天下。Comiket主張所有人都是平等,沒有「客人」的概念,所有人都是「Comiket參加者」,因而有以下幾個分類:3_ri_ben_dong_man_iptu_biao_comiket.jpg

  • 社團攤位(サークル参加者):指取得場內攤位的二次創作者。大會通常以「半張長桌+2張椅子」為一個單位,稱做社團。參加者大多自備桌巾,與共用長桌的社團做出區隔。
  • 工作人員(スタッフ参加者):無支薪的義工,協助維持秩序及會場運作。大會方面提供便當、飲料、場刊以及下次Comiket的社團申請書。
  • 一般參加者(一般参加者):來場購買同人誌或圍觀Cosplay的參加者。
  • 企業攤位(企業参加者):製作公司、法人團體、出版社、電視台、博物館等等。
  • 委託販售(委託参加者):因抽籤落選沒有取得攤位,或因距離、時間等因素無法到場的二次創作者,以委託代售的方式交由其他攤位出售。
  • Coser(コスプレ参加者):以Cosplay形式參與Comiket。

Comiket周邊的經濟效益相當龐大,光是場地費,就將近1億3000萬日幣。一般參加者前往會場的大眾交通、停車場,遠道而來的新幹線或飛航、旅館住宿,以及會場周邊的飲食店、便利商店、Shopping Mall、娛樂設施等,皆受益於Comiket的舉辦。此外,活動本身帶動了印刷需求,一本同人誌的售價從500至1500日幣不等(為方便收銀、不用找錢,大多採銅板價或一張鈔票價)。以2015年為例,據統計其經濟效益高達180億日圓。C97共有32,000個社團參展,交易金額之龐大更難估計。

Comiket場外的Cosplay,也是傳統媒體和海外動漫迷的焦點。Cosplay的主題不再侷限於動漫角色,近年來也有許多時事、話題人物,或是單純為了搞笑,都被納入Cosplay的題材。Coser們大多對於角色觀察入微,服裝縫製、道具製作精細逼真,為還原角色投注心力,不少Coser順勢成為明星般的存在,甚至以職業Coser為生。
 

透過社群的傳播,Cosplay的精緻和創意吸引了海外粉絲,近年也有不少歐美Coser前來參加Comiket,或日本Coser獲邀至海外動漫展演出。一來一往,不僅輸出了日本的動漫文化,也吸引不少孺慕日本文化的海外觀光客。

Cosplay雖源自不同IP的延伸,卻不應視為依附性質的文化,也具備獨立的商業可能。Coser已發展出活動站台、付費攝影會、攝影集販售等商夜活動,隨著IP的深化與應用,應能整合出更多商業可能。

➤2.5次元是什麼 :2018年市場規模高達226億,公演數量達3695場

「2.5次元」一詞,係指以漫畫、動畫或遊戲為背景,沿著原有劇情或加入些許改編,以舞台劇或音樂劇呈現的表現方式。因為介於二次元的漫畫及三次元的真人之間,故取名為2.5次元。

雖然「2.5次元」這個名詞在2015年以降才開始被廣泛使用,但寶塚劇團在1974年將漫畫《凡爾賽玫瑰》改編搬上舞台劇,可視為日本2.5次元表演的濫殤,其後《聖鬥士星矢》和《美少女戰士》也分別改編為音樂劇,而最受歡迎的莫過於《網球王子》。

《網球王子》音樂劇是2.5次元普及化的關鍵,自2003年首演以來,該劇迄今已演出超過1700場,觀眾人次逾270萬人。十多年來,劇情、演員以及舞台效果也不斷與時俱進。

在這部音樂劇中,演員使用真的網球拍而非道具,再透過舞台燈光表現網球的快速移動,不只還原圖像,也營造出臨場感。原本在紙上的圖案、在腦內的想像畫面都在眼前活靈活現,因此獲得高評價。原作支持者眾多,改編舞台劇後卻能做到精彩重現,在支持者間也獲得極佳口碑,咸認讀者可以不帶任何偏見地跨入2.5次元的世界。

漫畫家古屋兔丸在門倉紫麻的《2.5次元完全解析》書中提到,觀看這樣的劇場表演,「不單單只是看戲,更像是來參加『慶典』」,因為聲光效果的體感強烈,有如在欣賞演唱會。

經過多年發展後,2.5次元目前在日本國內面臨市場飽和的挑戰,輸出海外成為一劑解決良方。包括《火影忍者》、《黑執事》及《網球王子》等作品的舞台劇,都曾經到韓國公演,更有採用韓國演員加入演出等因地制宜的措施。

2.5次元的表演原本受限於舞台場地,席位有限,加上不像電影可以全國上映,觀眾人數和引發的後續效應都不如電影。然而直播(Live viewing)機制的出現,解決了原有的困境。只要事先與國內外電影院協調場次與時間,在音樂劇、舞台劇演出時架設攝影機,透過衛星轉播,即可提供粉絲「不在現場又同時在現場」的體驗。

此外,直播後還可將影像重新剪輯,製成DVD或藍光販售。目前直播不只應用在音樂劇、舞台劇,也有越來越多的見面會、演唱會、芭蕾舞等活動也加入直播的行列

根據日本活動票券販售公司ぴあ(PIA)針對2.5次元文化市場規模的調查,2.5次元市場於2010年開始成長,2015年後突破100億大關,至2017年已經有156億日圓的規模,成長幅度為21%。市場榮景歸功於眾多人氣作品,包括《網球王子》、《排球少年》、《刀劍亂舞》,東寶製作的《尼羅河女兒》、寶塚花組的《窈窕淑女》、松竹製作的《超級歌舞伎海賊王》等。2017年總計演出劇本171齣,公演數量較前一年度增加了2734場。

2018年的2.5次元又更加蓬勃發展,市場規模高達226億,較前一年成長44.9%,演出劇本數197齣、總公演數量3695場。

13.png
藍色是市場規模,橘色折線是演出的劇本數量(資料來源:ORICON NEWS)

 

➤聖地巡禮:灌籃高手平交道?這種打卡點,還有上百個

台灣的九份老街是許多日本觀光客的必訪景點,主因吉卜力名作《神隱少女》據聞曾到此取景,雖然宮崎駿本人否認此事,但憑藉著特殊建築與地形,每年仍吸引大批遊客到訪。動畫作品的跨國界的影響展露無疑,不僅能促進觀光,更可能影響在地的經濟發展。

過去吸引大眾動漫迷的地點,通常是與動漫作品相關的公共設施,如位於兵庫縣寶塚市的手塚治虫紀念館,或岩手縣花卷市的宮澤賢治童話村。近年新興的另一型態是,動漫作品在製作過程中,因故事或情節所需,參考了真實地景,而驅使遊客前往當地旅遊或攝影,可稱為「聖地巡禮」。

1990年代,已有動漫迷自發性地帶著考察精神,追索動漫空間背景的原型。譬如《美少女戰士》的火星仙子火野麗身分為神社巫女,有讀者發現場景與東京麻布十番的商店與街景相近,神社外觀則與當地的冰川神社相似,引發一股「朝聖」熱潮。

隨著網路的普及,粉絲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聖地巡禮更成為製作方與消費端之間無形的默契。去(2019)年遭縱火的動畫公司京阿尼(Kyoto Animation,京都动畫,粉絲暱稱京阿尼)為人傳頌的功績之一,便是該公司經常將在地街景置放於作品之中,吸引粉絲親訪。最著名案例是2006年的《涼宮春日的憂鬱》,與2007年的《幸運星》。

sheng_di_xun_li_liang_gong_chun_ri_.jpg
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聖地巡禮(取自動漫聖地之旅

2016年「一般社團法人動漫旅遊協會」創始者,包含動畫導演/小說家富野由悠季等,有系統地整理相關旅遊資訊,近年並公告及票選出88個動漫迷心中最希望造訪的聖地(查看名單:聖地2020版名單)。這些地點大多為動畫、漫畫故事發生的原參考地,如神似《灌籃高手》片頭曲的平交道(鎌倉高校前車站)。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莫過於新海诚編劇與執導,累計票房達250億日圓的《你的名字》。男主角居住的新宿相關場景、上學往返的新宿車站與四谷車站、約會的六本木新城展望台、國立新美術館等,都被熱情的粉絲們識別出來。而女主角居住的糸守町設定參考自岐阜縣飛驒市,動畫中描繪了飛驒古川車站、氣多若宮神社、在地圖書館等等,也逐一在粉絲的比對中尋找到「本尊」。根據東京電視台的報導,在當地政府有心經營與粉絲的大力支持下,觀光客達75萬人,相關收益高達185億日圓。

sheng_di_xun_li_ni_de_ming_zi_.jpg
動畫《你的名字》聖地巡禮(翻攝自SOSAD TV

台灣研究者嚴翔彬指出,構成聖地巡禮的三個主要介入者,包含動畫製作者、地區組織與巡禮者,都具有自主的能動性,如下圖所示:

3_di_san_shi_dai_dong_hua_sheng_di_xun_li_de_hu_dong_mo_shi_.jpg
動畫聖地巡禮的互動模式(資料來源:台灣碩博士論文網/製圖:林鈺馨)

從製作者的層面來說,外界與之對應的窗口大多是動畫公司,不過因為動畫背後往往還有複雜的製作委員會,故有時分工也會不同。如《幸運星》的案例中,當地工商會尋求商品授權,主要交涉的對象即是原著版權的所有者角川書店,而非動畫公司京阿尼。

地方組織方面,多數涉身其中的是在地的工商會或觀光振興組織。雖然地方政府握有行政資源,但與動畫製作者未必能取得共識,往往必須透過民間組織的斡旋而達成合作。

至於巡禮者端,研究也指出,巡禮者並非都是狂熱的動漫迷或御宅族,也有年輕女性、高齡者或親子的家族旅行。不過,御宅族文化對於此類旅遊行為中的影響力,仍相當重要。

聖地巡禮做為一種內容旅遊,其興盛與商業價值主要來自原IP的知名度與發酵期,在連載或播映時期,會出現明確的高峰期,但隨著作品影響力的降低,其觀光熱潮也會降溫。故之,觀光興盛與動畫作品之間的相互滾動,仍有許多待思考與規畫之處。

線上串流:國際串流平台商強勢來襲,免等DVD,還能重複收看

串流媒體平台對於動畫產業與觀看行為的影響,也不可忽略。據日本市調公司ICT總研的統計,2019年日本付費線上串流使用者數為1,750萬人,推估2021年時將增加至2,360萬人。在針對使用線上串流服務習慣的調查中,約有16.5%使用者正在使用定額制服務、3.6%曾購入線上影片觀賞。日本使用者人數最多的平台為Amazon Prime Video,滿意度最高的平台則是Netflix。

3_fu_fei_xian_shang_chuan_liu_fu_wu_de_shi_yong_zhe_shu_ji_tui_gu_-08_0.jpg

3_fu_fei_xian_shang_chuan_liu_fu_wu_shi_yong_qing_kuang_.jpg
(資料來源:ICT總研/製圖:林鈺馨)

 Netflix於2015年進入日本市場,雖然Amazon也在相同時間點推出Prime Video服務,但Amazon為日本國內最大購物平台,會員人數眾多,知名度較Netflix高,因而在市場占有率上較具優勢。此外,會員數量的增長,也受到平台推出的作品影響

根據一項日本市場調查報告指出,影響觀眾訂閱的原因,依序是:1、作品種類數量眾多;2、月費划算CP值高;3、流行或話題作品多。線上串流平台大多提供30天的猶豫期,讓觀眾有正向的串流體驗,促使消費者從試閱轉為訂戶,是各個串流平台目前努力的方向。

當串流平台推出話題性十足的作品、或原創作品時,較容易吸引觀眾的興趣進而訂閱線上串流的服務,例如2019年Netflix推出獨資拍攝的《AV帝王》(全裸監督)影集,以成人影片導演村西透的生平為劇本,因吸毒而遭逮捕的演員瀧正則(ビーエル瀧)也有參與演出。Netflix並沒有因為演員的負面新聞而重新拍攝,與日本一直以來的節目製作習慣相當不同,兩名話題人物,以及帶有禁忌色彩的成人影片主題,一時蔚為輿論焦點。

22_0.jpg
截至2020年3月底,日本前三大付費線上串流平台(Amazon Prime Video、Hulu、Netflix)使用者人數變化(資料來源:manamina),以及推出新作品時,會員人數皆有浮動(資料來源:manamina

日本動漫迷以往追劇的方式是透過電視,錯過播出時間的話,也只能等電視台重播或是租DVD。隨著衛星電視和家用網路的普及,已有越來越多人轉向線上串流平台,甚至也有不少粉絲是為了線上串流播出的早期動漫作品,而加入訂閱的行列。
 

除了較具規模的幾個平台(U-Next、dTV、Amazon Prime Video、Hulu、Netflix)之外,日本也有以動漫為主的專門線上串流平台,如歷史較久、隸屬電信公司NTT Docomo的「dアニメストア」(d anime store,指「Docomo的動漫」之意)、電信公司Softbank為了與NTT Docomo競爭而推出的「アニメ放題」(「動漫無限觀看」之意)。2019年,「Disney Deluxe」也加入這個市場,鎖定喜歡迪士尼(Disney)和皮克斯(Pixar)動畫的觀眾。

1-horz.jpg
左:dアニメストア;中:アニメ放題;右:Disney Deluxe

目前日本串流平台上播出的動畫節目,大多由平台與內容供應商、經銷商等單位接洽,簽約取得線上播放權。多數動畫都已在電視上播映完畢,是上一季或早先的作品,才有機會在平台上觀看。隨著串流平台越來越普及,節目製作委員會也注意到這個市場,慢慢開始導入「電視首播後線上播出」的方式,有些平台甚至會打出「隔天更新」做為號召來吸引觀眾。

以2019年的熱門動畫《鬼滅之刃》為例,除在電視台播出之外,也在21個線上串流平台播出。電視聯播網的播出會因各地方電視台的安排而有時間差,而線上串流平台不僅跟上更新的速度,在平台與製作委員會的合約期間,觀眾也擁有重複收看的權利,省去等待DVD和藍光發行的時間及收藏的空間。

Netflix的動畫片單包括《火隱忍者》、《新世紀福音戰士》、《你的名字》、《聖鬥士星矢》、《死亡筆記本》、《黑執事》、《犬夜叉》等等,從中可以輕易歸結出一個重點:大多品項都是已具有高IP知名度的作品。

除了購買線上播放權,Netflix更介入製作層面,不少新作品都是Netflix出資與日本製作公司合作的產物,如《刃牙》、《拳願阿修羅》、《寶可夢:超夢的逆襲:進化》、《勇者鬥惡龍》、《攻殼機動隊:SAC_2045》、《暗殺教室》、《齊木楠雄的災難:重啟》。其中的共同特色也是,原IP已具有高知名度。可以想見,這個經營策略是基於高知名度IP的商業風險較小。

2018年初,Netflix宣布與日本知名動畫製作公司Production I.G及BONES建立業務合作關係。前者手上有《攻殼機動隊》、《PSYCHO-PASS》、《進擊的巨人》,後者有《鋼之煉金術師》等。2020年初,Netflix總部更開心宣布和吉卜力工作室簽約,取得吉卜力21件作品的線上播放權,將在2到4月間分別釋出

gong_qi_jun_wang_fei_.png
在Netflix的介面中搜尋「宮崎駿」可以看到吉卜力工作室的許多作品

這項播放計畫中與Netflix簽署授權合約的,是2000年開始接手吉卜力作品海外版權、上映事宜的法國電影公司Wild Bunch International。不過,這項看似可以宣揚日本動漫,將吉卜力作品帶到190多個國家的合作案,實際上不能在日本、美國及加拿大三個國家的Netflix上播出

排除掉日本及北美地區的線上播出權,主要是為了避免影響到參與吉卜力電影的製作委員會的利益,例如與Netflix有直接競爭關係的日本電視台和迪士尼。雖然跨國企業及跨平台的合作讓IP的商機更為廣大,背後實則涉及許多複雜的利益計算及權力的拚鬥。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6-08 10:2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