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跨越漫畫與繪本的邊界,藏在生命裡的童年:《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作者群訪談
「我數到七就來找妳喔!」小鼴鼠巴托克一宣示,一個好長好長的對話框就貫穿了《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前半部。讀者隨著小貓女努可一同尋找躲藏位置,看向畫面裡的任何角落,有著眾多童趣的發現。
這本雙人合作、具有漫畫表現形式的繪本,極為細膩地描繪了孩童間玩躲貓貓的樂趣,不只角色嬉戲,讀者也因畫面的彩蛋而有諸多驚喜。
這本曾獲得2021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兒童漫畫類「評審優選獎」的漫畫繪本,日前由大塊文化推出繁體中文版。本文邀請到蘿莉塔.瑟香(Lolita Séchan)和卡蜜兒.茱迪(Camille Jourdy)這對當今法國最知名的雙人圖像創作組,與她們聊聊這本精采的作品,帶領讀者一同了解創作的幕後思考。


➤躲藏遊戲的起點
Q:2022年,安古蘭漫畫節在疫情影響停辦一年後重新回歸,在3月份舉辦。當時,你們的《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成為活動的專場展覽,將兩位的創作歷程鋪展在漫迷眼前。蘿莉塔.瑟香習慣以細膩綿密的黑線作畫,而卡蜜兒.茱迪則以輕快童趣的色彩為主調。兩者看似不相融,但卻產生極為出色的成果。當時是怎麼促成兩位繪製的創作計畫?編輯在其中又扮演什麼角色?
瑟香:謝謝提問!我們的編輯都是多馬.加畢松(Thomas Gabison),這是他的點子,他想把我們聚在一起。我創作的「小鼴鼠巴托克」系列,是一個適合全年齡閱讀的故事,用各種角度討論家族關係。多馬提議創造創造一個女性作者群的系列,在同一本書裡混搭我的圖跟卡蜜兒的(我很喜歡她的作品)。
我們對這個提議都興致勃勃,這個點子就繼續下去了,未來小鼴鼠巴托克應該還會繼續跟其他女性作者組合繪製。雖然我跟卡蜜兒還想要再做另一本,但必須我們都有時間才行。
茱迪:當我們的編輯多馬跟我提案時,我馬上就答應了!我很喜歡蘿莉塔的圖,而且我超好奇怎麼用這種方式工作。過去每當我跟其他人一起創作時,總是用很傳統的方式進行:一個寫文字,另一位畫畫。在這個計畫裡,則是要混搭圖畫和文字,我覺得超級有趣的!

Q:本書是來自兩位作者各自發展的作品:巴托克來自瑟香的「小鼴鼠巴托克」系列(《巴托克・白葉逃家記》Une échappée de Bartok Biloba與《每個人都應該安靜地靠近一條小溪邊聽》Tout le monde devrait rester tranquille près d’un petit ruisseau et écouter),而努可則是茱迪在《歡迎光臨怪奇森林》(Les Vermeilles,大塊預定出版)中繪製的角色。想了解為什麼會是在巴托克家裡開始這個故事呢?兩位是怎麼決定故事的進展?此外,這兩個角色躲與追的雙重呈現過程,又是怎麼構想與執行的呢?
茱迪:一開始多馬就提出這個鏡像般躲貓貓的點子,但我們必須找到能畫出來的方式。我們聚在一起討論想做的東西和各自的點子,都同意整部故事要出現不同的場景及角色。
我一回家很快就畫岀分鏡稿,包括主要的想法。接著我們來回往復多次,針對這份分鏡稿作出更多細節。我一放上一個笑料(視覺上或是對話框的會話)在畫面裡,蘿莉塔就會回應我,想出一個新的。因為我們住在不同城市,所有的交流都是用電子郵件,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電話溝通上。
瑟香:故事會從巴托克家開始,是因為這算是「小鼴鼠巴托克」的系列作,所以就由我邀請卡蜜兒「到我家來玩」。


➤雙人繪者的多重奏
Q:畫家之間的合作一直都讓人感到好奇,因為我們總想像不同風格會產生衝突感。但兩位的畫風在本書卻結合得天衣無縫,以黑白呈現的角色巧妙地與色彩繽紛的環境及次要角色互動。令人好奇,具體的繪製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每個階段如分格、畫格的構圖、色彩等等是怎麼分工的呢?
瑟香:我跟卡蜜兒和多馬在小酒館見面,很快就寫出分鏡稿。然後我們離開酒館後,疫情就來了!我們兩人彼此隔離在自己家裡,必須要遠距畫畫。我得說,在隔離期間能從電腦裡收到卡蜜兒精彩的圖畫,並完成這本書,真的是救了那幾個月悲慘閉關在家的我。
收到卡蜜兒快速生成的分鏡稿中,我再寄給她一張用鉛筆畫得很精細的圖。然後她再用色彩畫岀完整的畫面,在裡頭加上一些細節或笑料。(我讓卡蜜兒聊聊後續!)
茱迪:的確,是我畫了分鏡稿,納入所有我們一起提到的點子。但那份稿子還很潦草,沒有太多細節。蘿莉塔在那之上畫了一些圖,非常詳盡,加上一些小角色、昆蟲、小鳥,還有所有背景的一堆細節、花⋯⋯等等。
然後我把她的圖放在透寫台上,畫上墨線後填色。這個階段,兩位主角努可和巴托克不會出現在這些有顏色的背景之中。蘿莉塔之後才把他們分別畫在一張紙上,然後多馬將主角群置入圖中。

Q:在撰寫腳本或繪製的過程中,兩位有沒有發現彼此的共同點?可否與我們分享合作過程中有什麼特別有趣的回憶?
瑟香:這麼近距離在別人的圖上工作,完全沉浸在對方的線條和能量裡,能學到的東西比4年的美院教育還多!彷彿是戴上魔法眼鏡般,向我們揭露這位創作者是如何看世界的。我喜歡跟卡蜜兒的相遇,她很親切。我很喜歡手把手跟她一起工作,也喜歡所有沉浸在她圖像時帶來的一切,這能修正我自己的線條,或檢視我跟圖像的關係。
茱迪:我很喜歡幫蘿莉塔的圖上墨線!她描繪大自然的方式跟我不一樣。比如蘿莉塔真的會畫出一棵樹的所有葉子!當我把觸角伸到她的圖裡,混合我們的風格,是非常豐富的經驗。我也很喜歡用顏色配合她的線條。而且,在每個步驟上,我們倆其中一人總是可以想到一點好笑的東西,再加進圖裡面!

➤漫畫與繪本的交會
Q:這本繪本的呈現方式,是以分格的方式進行故事的鋪陳,每個畫格也夠大,可以描繪圍繞在主角周遭、細膩的次要事件,這讓人聯想到圖畫書中細節豐富的趣味。但這部作品在波隆那兒童書展的拉加茲獎中以「兒童漫畫類」獲獎,不知道兩位如何看待漫畫與繪本之間的差異?
瑟香:對我來說,這是一本給兒童的繪本,而不是漫畫。當然裡頭有一些很類似的公式,像是對話框或是畫格,但跟漫畫卻不完全是同樣的形態。而且事實上,這本書的頁數比較少。
茱迪:我想在某種意義上,我不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當我想要講故事的時候,我會找看起來最適合處理的方式來進行。無論我們稱它為「漫畫」或「繪本」。

Q:兩位都是跨足漫畫與童書的創作者,瑟香除了巴托克系列,也有自傳式漫畫《沙帕的迷霧》(Les Brumes de Sapa,2016年);而茱迪在繪本領域中多有發展,近期也繪製青少年系列漫畫《佩龐與奧莉薇亞》(Pépin et Olivia)。不知道在漫畫與繪本中,兩位創作者是否有特別欣賞的作品或作者?
瑟香:童書繪本的話,我喜歡波特(Beatrix Potter,「彼得兔」系列作者)、桑達克(Maurice Sendak,《野獸國》作者)、高栗(Edward Gorey,美國歌德暗黑風作者)、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英格蘭童書大師)、《小熊維尼》的作者米恩(A. A. Milne)、卡勒佛(Calvo,法國20世紀初漫畫兼童書作者)、迪士尼(Walter Disney)。
漫畫的話,喜歡的作者包括高橋留美子(因為《亂馬½》是我青少年時期的啟蒙作)和安達充、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鼠族》作者)、大友克洋,以及我很愛的韓國女作家崔鏡珍(筆名「Ancco」)。總之,介於漫畫跟圖像小說之間。
茱迪:這個問題好難,因為太多了!小時候印象深刻的作品有繆勒(Gerda Muller,荷蘭作者)畫的繪本,以及《海狸爺爺故事叢書》(Père Castor,已被納入聯合國世界記憶計畫)。還有一些作者像是:藤川堯(Gyo Fujikawa,日裔美籍作者)、瓊・S・古德(John S. Goodall,英國早期水彩畫童書作者)、桑貝(Sempé,法國插畫大師)、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英國童書大師)的書。
我也很喜歡雜誌《美麗的故事》(Les belles histoires,內容結合繪本與漫畫),讓我特別想起溫塞爾(Ulises Wensell)的圖。漫畫的話,我特別熟悉《丁丁歷險記》,我是在很後來才發現像是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或波希・西蒙絲(Posy Simmonds)這樣的作者,他們也都大大啟發了我。(譯注:兩者皆為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大獎得主。)
➤孩童視角的呈現
Q:《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有非常多巧思,在開頭的扉頁即繪製了不少對我來說也屬於童年回憶的物件,像是樂高人偶、紙鶴、米奇貝斯糖果盒。對照的頁面則是在物件旁都出現了一隻刺蝟,很是可愛,好像他們就像精靈一樣,躲藏在玩具之中,只有在打開書的時候才會現身。你們是怎麼捕捉到這種兒童的視角呢?可否跟我們分享你們的觀察與親身經驗?
瑟香:我們很單純的只是看一看自己孩子的房間!我想童年還留在我們的生命裡。卡蜜兒跟我一樣,我們都還保有這微小的、懷舊的連結,我們的小手緊緊抓住我們的童年⋯⋯透過自己的女兒重新經驗那個時代,在自己的書裡融入我們的回憶和他們的生活。
茱迪:這本書是一個遊戲故事,從躲貓貓開始,結束在孩子跟狼玩!這是一本跟童年有關的書!
這個世界觀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還留著我小時候玩的玩具。我想我對故事的愛便是來自那裡: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會幻想著那些玩具的故事!

Q:你們安排了很多小事件在環境裡,藉由漫畫的重複性,有時候會有一種在玩對照遊戲「哪裡不一樣」的感覺。比如房間窗戶的一對蝙蝠、浴室洗衣間裡的小鱷魚跟小劍士,或在森林背景中吃下午茶的狐狸。你們是如何發想這些童趣的事件?針對這些小巧思,是否有小讀者帶給你們印象深刻的回饋呢?
茱迪:我們很喜歡這個幾乎就像是有兩個平行故事的點子:一邊是主線躲貓貓的部分,另一邊是較為祕密進行的迷你小劇。還有一些次要事件,大多數都是參考我們兒時喜歡的童話:(《彼得潘》的)虎克船長、醜小鴨、薑餅人⋯⋯這讓讀者在第二次閱讀時,能夠重新發現故事。
至於我們獲得的小讀者的回覆,就比較是像「慈祥阿嬤親人好痛」這類的回應⋯⋯(譯注:亦即,有點童言童語不太相干的回答。)
瑟香:謝謝您的提問!我很樂意去台灣宣傳本書,跟讀者們碰面!●

|
作者簡介: 蘿莉塔.瑟香(Lolita Séchan) 法國漫畫和繪本創作者。她曾出版兩部自傳式作品《Marshmalone》和《Les Brumes de Sapa》。2018年,她在Actes Sud BD出版了兩本小鼴鼠巴托克(Bartok Biloba)的冒險系列繪本,也就是本書的主角之一。 卡蜜兒.茱迪(Camille Jourdy) 在法國的多勒市(Dole)長大。畢業於埃皮納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Épinal)和史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des arts décoratifs de Strasbourg),現居里昂。作品有《Rosalie Blum》三部曲、《Juliette》(這兩部都被改編成電影),以及獲獎無數的《歡迎光臨怪奇森林》(Les Vermeilles,大塊文化即將出版),本書主角之一努克也出現在此書中! |
童書短評》#144請聽聽我說的!仔細聆聽孩子的真實表達
●兒童權利書
請聽聽我的想法
ようこそ こどものけんりのほん
日本兒童權利與心理健康計畫著,江頭路子繪,郭孚譯,小魯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兒童權利」很切身很重要,讀起來卻很抽象很教條,如何向孩子好好說明,這本書做了絕佳示範。充滿生活感的插圖首先征服孩子的心,畫中人物看起來就像自己,自然而然能把接下來的內容連結過往經驗,打開對議題的對話與好奇。娓娓的口語化語氣,慎重卻不失親切,一頁接一頁的靈活舉例與換位思考練習,更帶領孩子循序漸進建立觀念,不只勇於爭取自己的權利與主張,也習得傾聽與溝通的雅量與自信。縱使目標對象是低幼小讀者,圖文內容與版面處理卻絲毫不馬虎,觀點始終貼近兒童,落實了真正的平等與尊重。【內容簡介➤】
●閉關抗爭大作戰
かめきちのたてこもり大作戦
村上詩子(村上しいこ)著,長谷川義史(はせがわ よしふみ)繪,張桂娥譯,東方出版社,2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究竟是出了什麼大事,讓一群小孩鎖起門來抗議,惹得爸媽只好端出熱呼呼壽喜燒,好讓他們聞香投降,出來面對面聊聊?原來啊這一切都是「寂寞」惹的禍。故事從一場公園偶遇細說從頭,主角們為朋友兩肋插刀,但所採取的激憤行動卻一再令人啼笑皆非,白眼都快翻到天邊去啦。人仰馬翻的背後,是學習珍惜友情與表達自己,並對行動後果負起責任。作者寓教於樂,把道理放進故事裡,有笑料,有伏筆,也有前後呼應的文學巧思,絕對讓小讀者一頁就愛上。書中還有許多新鮮譬喻及吐槽對話,淋漓展現出孩子的熱情、直白、單純心思,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內容簡介➤】
●我的老奶奶朋友們
Mina tantkompisar
埃斯特.羅克斯伯格(Ester Roxberg)著,娜塔莉.魯哈斯.瓊森(Nathalie Ruejas Jonson)繪,賴潔穎譯,奧林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書裡出現的老奶奶一個比一個可愛,她們的房間佈置風格、她們的獨特喜好打扮,以及與小男孩一起發呆、聊天、吃餅乾、擦指甲油的愉快相處,都讓我們見識到熟齡長者越老越自在的模樣,真心羨慕起這段忘年之交。作者用輕快筆法打破老年刻板形象,帶出故事美妙開頭,在情節轉折處也不忘呵顧小男孩與小讀者的情緒,溫柔接受離別並期待新友誼來到,把人生的聚散濃淡拿捏得剛剛好。【內容簡介➤】
●我們的游泳池
Our Pool
露西.露絲.康明斯(Lucy Ruth Cummins)著,林侑青譯,小漫遊,4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4-6歲)、小學低年級(7-8歲)
歡欣氣氛從封面開始點燃,看著繽紛人兒們在沁藍池面上仰漂,一股清涼感包湧上來,全身感官即刻stand by!一頁頁明亮跳躍的色彩,把撲鼻而來的消毒水味、扭動身子擠進泳衣、媽媽的手拿著防曬乳襲來、腳趾頭探進池內觸電般的清涼,還有水面上下的嘻笑、划行、漂浮、水花……全都歷歷在目畫了出來。那麼熟悉,那麼動感,彷彿自己也躍進池裡,眼前還有曬傷的痕跡呢!作者用令人驚嘆的圖像語言呈現泳池景象,開闊大器的視角一看就心胸舒爽,不斷變化的遠近鏡頭讓空間描繪更加靈活,每個角落、動作、步驟都先細細思量過,逐漸推展迎接高潮。如此一趟如臨奇境、五感全開的水中之樂,誰都不想闔頁說bye bye。【內容簡介➤】
●眨眨眼
那些只跟相思樹說過的故事
伍湘芝著,Dyin Li繪,巴巴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國中(13-15歲)
12歲時的那雙靈動眼睛與易感的心,一直被作者牢牢惦記,隨歲月妥妥醞釀,以精巧之姿綻放在這本書裡。那些眷村草坪上的電影聲、古董腳踏車的嘎吱聲,還有相思林間的追逐或回音暗語,交鳴出從前樸拙年代的冷暖聚散人情,是作者對自我童年的深眸回望,相信也召喚出無數人的共同記憶。篇章中可見作者對中國經典文學的鍾愛與涵養,將之結合兒童奇想與冒險書寫,不刻意賣弄卻精準嫻熟,把文字用得更活、情感也凝得更濃,實為難得一見的優美散文之作。【內容簡介➤】
●最愛的
わたしのマントはぼうしつき
東直子著,町田尚子繪,蘇懿禎譯,小光點,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0-3歲、學齡前(0-6歲)
毛絨絨的小熊,毛絨絨的帽子,毛絨絨的斗篷,這本書從一開始的封面就讓人好想抱緊處理喔!孩子心愛的小熊小馬貓咪玩具全都在書裡活了起來,不管四季陰晴,不管開心難過,只要抱著他們玩著他們,每天都是快樂天。作者非常用心對待小讀者,設計了不斷重複的如歌句型,以及層層疊加的場景變化,讓孩子可以愉快地預測、參與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理直氣壯玩一場想像遊戲,享受越來越靠近的愛意暖意。【內容簡介➤】
●熱愛看書的男孩
亞伯拉罕.林肯的故事
Abe Lincoln: the boy who loved books
凱義.溫特斯(Kay Winters)著,南希.卡彭特(Nancy Carpenter)繪,林良譯,維京國際,35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欣見這本好書再度出版,林良先生的譯文雋永優美,熟練掌握字詞細節,靈動訴說林肯的童年故事與人格特質,也牽起林肯與現代小讀者的共鳴經驗,閱讀後感動不減,更多了一些些想念。圖畫裡的林肯充滿活力,在廣闊的城鎮與樸實的家庭中勤奮成長,看書及寫作豐富了他的思考,將他推至偉大的人生軌跡,相信小讀者們也能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正向能量。【內容簡介➤】
●我最喜歡洗澡了
おふろだいすき
松岡享子著,林明子繪,林真美譯,維京國際,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洗澡主題繪本何其多,卻極少能夠超越林明子的這部經典之作。推開浴室門,放鬆全身浸入熱呼呼的浴缸,在氤氳燈光綿密泡沫圍繞下,與出現在身邊的每一隻動物大玩特玩,對剛學會自己洗澡的孩子來說是一段多麼神祕又開心的時光,欲罷不能的心情全畫在表情姿態上了。黃暖暖的色調用得極美極雅,似門外拿著毛巾的媽媽一樣散發溫暖守候,孩子於是可以安心邀請想像力來作伴,洗澡再也不是件苦差事了。【內容簡介➤】
●也許你可以
Maybe You Might
伊莫珍.福克斯爾(Imogen Foxell)著,安娜.庫尼亞(Anna Cunha)繪,柯倩華譯,水滴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縱使是一顆小種子,只要有播入土壤的信心與勇氣,就能帶來改變的契機。這本書用飽滿篤定的色彩和殷殷動人的文字,喚起讀者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把逐漸消失的美好綠意找回來,關心環境從自己做起。女孩掌中的那顆看似微不足道的種子,帶來了遮蔭,帶來果糧,更帶來了雲,帶來了雨。奇蹟般的循環歷程濃縮在這本小書裡,每一畫面都充滿勃勃力氣。【內容簡介➤】
●媽媽是房子
Une maman, c’est comme une maison
歐霍荷.珀蒂(Aurore Petit)著,尉遲秀譯,小麥田,399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懷在肚子裡,枕在臂彎中,抱在胸膛前,倚在肩頭上,媽媽用各種姿態愛護著寶寶,像一個窩、一座山、一處芳香的祕密基地、一首呢喃動聽的歌曲,小小身軀就這麼全心全意感受著,生命最初始也最強大的陪伴。在一行行如詩文字、一幅幅甜蜜圖像的圍繞下,育兒時光的所有點滴記憶都被召喚回來了,曾經我們是這樣形影不離依偎著的啊!一如初見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守候在靜靜頁面裡,怎麼看都喜歡。【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