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許菁芳》沒時間讀書的讀書人—我的書評之旅
*本文於2022/07/07增訂
這兩年,越來越感到時間與精力有限,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少。
以讀書與寫作為業的人沒時間讀書,乍聽之下有點荒謬;但生活在其中真是如此,而且是從很多角度說來皆如此。一則是學術作品佔據絕大多數閱讀心力,力有未殆,不是工作的書實在沒有機會讀。白天讀分析性的文字,晚上休息時只想歪著滑手機看 Netflix,沒有什麼雄心壯志讀書。床頭放著很多本好書,《台灣最好的時刻》、《拼教養》、《應許之地》,都是很有意思而且真心有興趣的書。但是爬上床時都已是夢近時分,斷片時刻,始終沒有打開來讀。每次想著週末或者放假要來讀這些有意思的書,一放假,又想著要把握機會爬山、運動,或者把拖延多時的家事做了。一轉眼又是夢近時分。
二則是讀文章的時間多於讀整本書的時間。學術界重視同儕審查的期刊論文,許多重要的研究發表都以單篇文章的形式出現。雖然我的領域仍然鼓勵人們寫書,但是,多年訓練下來,讀書也不是讀「書」了,書都是拆著讀。拿到一本書,先讀理論、再讀結論,中間挑兩章特別有意思的實證分析讀,然後讀別人寫的書評——這樣,大約就是讀了一本書。
所謂讀書,那種從第一頁好好讀到最後一頁的感受,已經很陌生。一本書之所以是一本完整的書,以他人薦言為始,以作者自跋為終——古典而原始的閱讀,作為讀者要許諾一場一氣呵成的閱讀——在資訊快速翻轉的生活裡,不是常態。
於是我開啟了一線寫作計畫,寫書評。原因無他,我讀書越讀越少了,沒有新意湧入的心靈感到枯竭。趁著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網路媒體找我寫書評,把握機會跟著市場讀書。我給自己的期待很簡單,來者不拒。沒有任何標準,只要是一本正常的書,不限題材作者文體,我都願勉力為之。(至於何為「不正常」的書?目前沒有遇過,唯一可以想到我會拒絕的書,例如歌功頌德的政治宣傳品——但即使是那樣的書,也未必不是很棒的練習;發表在合適的媒體上,也會是很不錯的討論。)
就這樣開啟了奇妙的書評之旅。
一開始就來,而且來得又快又多的是翻譯小說。我才發現原來翻譯書佔據了現今出版界好大一片天。我記得第一次收到韓國翻譯小說的邀請,是評論短篇小說集《致賢南哥》。這本書是刻意的企劃,以「女性主義」為主軸徵集七篇風格各異的短篇小說。作者都是韓國文壇的一時碩彥,包括《82年生的金智英》的作者趙南柱也貢獻了一篇。說來奇怪,在此之前,我還真是沒有讀過任何韓國的翻譯小說——也是一種心想事成,想讀一點本來不會讀的書,就真的來了一本從來沒讀過的類型。雖是完全陌生的領域,但是韓國的社會脈絡不是完全陌生,女性的生命經驗又是我很關心的主題,很放鬆地完成任務。
愉快的任務不只這一次。後來發現韓國文壇的性別書寫不少,也會讀到令我耳目一新的主題。例如散文集《兩個女人住一起》,是兩個成熟女子決定一起購屋同居,不以浪漫愛為基礎組成家庭。從多年獨居到決定共同貸款購屋,必須磨合南轅北轍的個性,協調四貓兩人的工作與居家任務。也有情緒爆發大肆爭吵的事件,但衝突過後,又一起抵達新的平衡,為了彼此嵌合入新的位置。這是真實的家庭生活,真正為世人展現現代的多元成家。這兩位作者的故事於我,不只是新穎而具啟發的文字;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好也在台北市郊買了房子。那一年為了房屋的各項開銷拼命賺錢,跟室友協調家事責任——負擔一戶房屋真是轉大人的重大挑戰,但跟著重大責任而來的又是一份寬闊的視野與自由。成家的箇中甜蜜與心酸難以言喻,讀到這本散文深感療癒。
除了來自韓國與日本的翻譯小說之外,來自英文世界的小說當然也是我小小生產線的常客。翻譯自英文的小說數量與種類更廣大,從通俗暢銷小說到國際文學獎得主,我開始感覺自己接上了另一個寬闊的文化世界。這種感受非常奇妙。我的二十到三十歲在北美生活了七八年,是我最重要的智識養成階段,培養了用英文接收與輸出資訊的習慣,看電影追劇的口味也基本上成了個美國人——但我卻從沒有享受過英文小說。英文出版品對我是做研究的工具,不是休閒,因此從沒關心過流行書籍,也沒有欣賞過得獎作品。沒想到,回台灣後,居然出現了這個機緣,彷彿是英文世界又跟著我回來了,以一種全新的樣貌與我的文字工作結合。
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例如小說《柏青哥》,這是十年磨一劍的小說,由韓裔美籍小說家李珉貞寫就。本書是她自我認同的追尋之旅,花了30年思考、搜集資料、無數次刪改,才終於完成這本描繪「在日朝鮮人」的家族故事。橫跨四個世代的長篇小說,厚厚一本將近五百頁,驚人的是非常順暢好讀,如小時候讀金庸武俠小說的暢快感。關於這本書最神奇的一件事情是,我剛交了書評沒多久,到美國開會,約見一位多年不見的臺裔混血兒老朋友。閒談間說起最近讀了一本關於在日朝鮮人的故事,老朋友睜大眼睛,說她參加一個讀書會,也才剛讀過這本書。那瞬間我感覺到書與人的緣分:我個人的生命故事,我的認同追尋 (identity seeking),跟作者李珉貞書裡書外的認同之旅,交織纏繞。文字好像真的有靈魂,會帶著人們走向彼此。有相同課題的靈魂,會因文字相知相交。
印象深刻的另外還有描繪黑人冤獄的小說《婚姻生活》。不得不說,面對廣大市場考驗的小說確實都有水準,這書我是一打開就沒放下,趁通勤、熬夜硬是飆完。《婚姻生活》的主角是一對在亞特蘭大新婚燕爾的夫妻,丈夫被誤判為殺人犯鋃鐺入獄,而妻子在痛苦之餘重建人生——冤獄為這段婚姻帶來的打擊不只是分離,也破壞了原本平等的伴侶關係。一方不得不依賴,另一方不得不被索取,各自有多重的結構困境需要克服,到最後,離婚似乎是順理成章卻充滿無奈的結果。這本小說在美國獲獎無數,尤其亮眼的是女性小說獎。黑人冤獄是嚴峻的集體現象,書寫者無數;但作者Tayari Jones卻找到了新穎而豐滿的角度。冤獄的經驗不是每個女人都有,但一段感情裡無法與伴侶連結的感受卻是人人都能共感。從小小的隔閡開始,走向關係最終的碎裂與崩解,這是冤獄的打擊,但也是全人類都能體會的痛苦。把美國社會特有的結構性難題寫得如此貼近人心,是我很佩服的一本小說 。
最後還有一類書籍,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的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現在成為我書評寫作最主要的主題之一,也是最花心力的挑戰。我讀過而深深喜愛的作者如溫絲黛・馬丁(Wednesday Martin),她最著名的作品是《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而我評論的作品是《變身後媽》以及討論女性外遇的《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慾望的新科學》;以及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她是長青多產的作者,我只評過《失控的正向思考》以及《老到可以死》,作為小小粉絲的真誠致敬。
另外一位我覺得很有緣分的作者是歷史學家馮客(Frank Dikötter)。我先從他的《獨裁者養成之路》讀起,做了一場如沐春風的訪談;然後一口氣完讀了他享譽國際的中國歷史三部曲《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寫了一篇長稿導讀。這份任務是我投入書評寫作以來最辛苦的挑戰。讀書時正好是疫情盛夏,我有好幾個禮拜對著西曬的陽光讀中國史,三本大書貼滿標籤紙,讀到眼睛睜不開,拖稿拖到不能再拖。最後一個晚上如憋氣潛泳,齁著一口氣把書評大綱寫好,第二天書跟筆記攤滿桌,相互參照來回刪編,終於交了五千字的長稿。出版社笑稱我是吃了馮客全餐,我則是深深慶幸完成挑戰,而且終於把握機會補了中國近代史。
社科普書籍的主題都是歷史、政治、社會現象。與嚴肅端正的學院作品不同,作者立場可以更鮮明,寫作也不需要拘泥於八股格式,可以更明快、更有彈性。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書的題材都非常有趣。例如《變身後媽》的提問是,人們再婚的情況並不罕見,但後母的角色認知為何依舊停留在白雪公主時代?溫絲黛・馬丁的文風詼諧輕快,會在書裡寫出真實的碎念與第一人稱的細節,卻同時駕馭大規模、跨領域的學術發表品,用完整的架構提出深廣度兼具的論點。她帶給我非常多啟發,具體地讓我看到如何運用科班的學術訓練,支持自己獨特的眼光,完成完整的知識產品。
另一位我同樣深深欽慕的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同樣具有博士學位與新穎眼光,也同樣不吝於展露自己的情緒與意見。很久以前讀過《我在底層的生活》,是她探討美國低薪勞動。為了寫這本書,她自己應徵女服務生,大賣場僱員,用親身經歷寫下這本書。我受邀寫的兩篇書評是她後來的作品,一本討論美國的靈性產業,是她稍微早期的作品重新出版,另外一本討論死亡的醫療市場與科學哲學,則是她這兩年的新著。艾倫瑞克是個資深憤青,她的文字說理分明,大刀闊斧,批判非常。有時候讀了很爽快,有時候讀了不太舒服(感覺像是掃到颱風尾)。但文壇上有這樣一尊怒目金剛是必要的,多產且涉獵廣泛,不斷從一個重要的問題推進到下一個重要的問題去。我收集了幾乎她所有作品——我很少覺得自己是誰的粉絲,但我確實是艾倫瑞克的粉絲,因為即使是她不太好看的作品我都還是收藏了,追星就是連她不那麼好的作品都有保存的必要。
這一線書評寫作,其實跟評論小說、散文截然不同,較為接近我熟悉的學術寫作。主要的差別在資訊量體,社科普作品動輒十數萬字(或者數十萬字),結構比較大也比較複雜,對話的知識脈絡也比較深厚。我後來感覺到評這種書還是需要一定的訓練,似乎適合的寫手不很多,很多評論人是學術中人,或者自己就是有經驗的作家。可能因為出版社眾而寫手寡,一旦開始跟出版社合作後,邀約接踵而至,應接不暇。後來這種大部頭書我越收越多,牽涉的主題也更加硬蕊。現在有些書讀來甚至對研究頗有啟發了,教書也很好用 。想想好像有點偏移一開始寫書評的初衷,但也覺得有點好笑,本來是希望多讀點工作外的書,現在工作用書的範圍卻不斷擴張。我終究就是個讀書人。
寫評論快三年,一共發表四十五篇書評,另加兩篇訪問。說多也不多,平均一個月一篇多。但說少實在不少,囊括的主題、文體、區域與牽涉的知識體系,早已遠遠超出了我原本的想像。學海無涯以前只是一句話,現在卻是真實的感受。
矛盾而奇妙的是,我一邊越是感覺到自己有限,另一邊卻越是感覺到閱讀開創的無限。人一生能閱讀的文字量真的是有限的,但每一次的閱讀體驗,卻是無限。我沒有辦法想清楚的問題——甚至是沒想過存在的問題——卻可以倚靠不同的作者為我說明,穿越我有知的邊界,不斷往四面八方拓展出立體的空間。我的每天依然是 24 小時,可是,閱讀的那一個鐘頭,卻沒有任何時空的限制;我還是只有一輩子,但書籍為我創造平行時空,可以活好幾輩子,走在不同的時間線裏,我留存的文字甚至可以在我生命終結之後持續輝映他人的智慧。
我依舊是沒有時間讀書的讀書人,但讀書卻為我開拓了無限的時空。●
許菁芳
高雄人,作家,學術工作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中文創作出版有散文集《臺北女生》、《甘願綻放》,近有政治、書籍評論散見報導者、端傳媒、女人迷、OKAPI。
英美書房》石黑一雄反烏托邦小說《克拉拉與太陽》探尋人性與愛的真諦,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奧伊勒除了是位作家,同時也是令其他作者痛恨、但讓讀者痛快的書評者,文章散見於《衛報》、《紐約時報》、《倫敦書評》(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等媒體。新作《Fake Accounts》從一場現代人的感情搜查揭開序幕,主角偷看男友的手機,卻意外發現男友的假帳號,顯露出她從未見過的陌生樣貌。後來男友死於一場意外,女主角擺脫親友,來到異鄉展開新生活,在不同的交友軟體上註冊帳號,打造出不同的人設與網友交流,甚至讓網路世界反客為主,當她與這些網友碰面時,就以該帳號的人物設定來裝扮現實中的自己。整個故事提出犀利的文化觀察,以及對於個人形象詮釋的反思。
洛克伍德則已出版2本詩集,2017年的個人回憶錄《Priestdaddy》獲選「紐約時報2017年度十大好書」,也獲2018年瑟伯美國幽默文學獎(Thurber Prize for American Humour)的肯定。新作《No One Is Talking About This》的主人翁沒有名字,但跟洛克伍德一樣是個作家,而且這個角色也繼承了她在Twitter上一貫的幽默與諷刺。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以緊湊、破碎的訊息組成,處處可見網路世界的迷因與內梗,模擬出網路成癮者所浸淫的資訊深淵,也反映了他們充斥著諷刺與仇恨短語的生活。後半部場景一轉,主角被母親從奧地利緊急召喚回美國老家,因為她懷孕的妹妹正經歷生命中的難關。在後半部內容中,主角原有的線上生活被徹底改變,故事深刻而催淚,一反前半部破碎與暴躁的節奏。
【得獎消息】
《黑海螺美人魚》主角艾卡伊亞貌美如珍珠,因為受到嫉妒的人妻們詛咒而變為人魚,已在加勒比海水域遊蕩數百年。直到某天,她意外被觀光客捕獲,幸好黑海螺村漁夫大衛救了她並將她藏起來。艾卡伊亞逐漸恢復人形,重新作為女人在現代社會活下去,但由愛而生的嫉妒將如颶風席捲,改變所有人的命運。
在《Fathoms》中,讀者和作者一起上天下海,看見從未被命名的罕見鯨類,聽見能穿越半個地球的鯨魚之歌,了解鯨魚如何改變大氣組成,也看見塑膠污染物如何逐漸改變深海生態。吉格絲以鯨魚的生命史揭露氣候劇變對環境的影響,呼籲人類透過其他物種的角度看待生命與地球的關係。
【產業消息】
美國出版業產學合作的最新研究《2020年沉浸式媒體與圖書報告》(Immersive Media & Books 2020)於日前發表,有別於以往類似研究只關注書籍的「閱讀」面向,本報告揭露人們在現今多媒體環境下,如何「使用」各種不同形式的書籍。在4300多名受訪者中,一半以上仍表示最主要的購書原因是為了「娛樂性閱讀」。除了購書外,其他使用方式包括從圖書館借閱(但只借不看)、送人、搜集或展示、參考用途等。
每月使用超過4本書的人是出版業最想瞄準的客群,本研究發現這群最積極的「用書人」是千禧世代,這群18至34歲的年輕人不僅積極使用書籍,也愛看電視、電影和玩電玩,口味紛雜,也更容易從這些多元管道發現新書。此外,他們追求高效率和直接的互動,比起瀏覽書架和網站,他們更信任親朋好友和社群媒體的推薦。
此外,圖書館、書店和網路通路能互補,增加彼此使用者與書籍互動的頻率。舉例來說,7成以上書籍使用者擁有圖書館借閱證,其中3成表示等不及時會直接購書;另外借閱證持有者在疫情期間購入書本(含紙本、電子書與有聲書)的數量也高於整體平均。這都顯示增加使用和瀏覽頻率,才是使讀者發現新書的最佳方式,書店、圖書館和網路通路實際上並非彼此的競爭者。
本研究其中一項重大發現是「沉浸式使用」的定義改變。調查顯示,6成以上電子書讀者和7成有聲書聽者,在分心的狀況下使用書籍時仍會沉浸在內容中,迥異於閱讀紙本書時必須專心不受打擾的狀態,顯示出創新的娛樂產品和形式能滿足不同的注意力需求。
現象級小說《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作品再度被改編為影集,2017年的小說處女作《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預計於今年開拍,明年在英國BBC與美國影視串流平台Hulu播映。日前公布選角名單,本劇將由《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的莎夏.蓮恩(Sasha Lane)、HBO影集《女孩我最大》的潔米瑪.柯克(Jemima Kirke)、《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喬.歐文(Joe Alwyn)與新人艾莉森.奧立佛(Alison Oliver)擔綱主角。
這部影集再度由《正常人》的製片公司負責,且同樣交付給執導《正常人》的奧斯卡提名導演Lenny Abrahamson。故事主角Frances冷靜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正朝著作家之路邁進,而她美麗又沉著的姊妹淘兼前女友Bobbi跟她一樣都還是大學生。某天,兩人結識了知名攝影師Melissa,受邀讓Melissa拍攝她倆相處的日常。隨著與Melissa的交集愈深,Frances與Bobbi的生活也出現變化,尤其是當Frances與Melissa的丈夫間萌生情愫,四人間微妙的關係平衡開始動搖……。●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